J·K·西蒙斯很适合演这种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强烈的家长或者老师角色。
比如《爆裂鼓手》中的老师和此片中的家长。
这种家长或者老师在中国有很多。
很喜欢这种高清的免费视频,可以在线看,真棒。
希望所有的视频都可以免费、高清、流畅的在线看。
全额退休金,太棒了。
既然有随身听,干嘛还用唱片机?
他儿子头发好长,像女人一样。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儿子,包装他之后并把他送回来的地方,使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娶个娇妻,组个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恐怕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这样想的吧,我爸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叛逆是因为有代沟吧。
如果意见相同,怎会有反对意见;没反对意见,怎会有争论或者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是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表达了我对音乐和父子关系甚至对下一代教育的很多期待与幻想,把我想象中的未来描绘的很逼真,而且让我想到了珍惜现在,珍惜还能疯狂的岁月。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这不是篇影评,甚至对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什么描述。
这只是来自一个半吊子乐迷的致敬,致那个已逝的年代,那些已故的歌手,和永不停歇的音乐。
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音乐,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种旋律,古典也好,流行也罢,能够让人在听到时触动。
而能够有那么一种旋律和感知存在,无疑是幸运的。
有那么多的选择真是幸运,不过是复古还是新潮,能够接受的就全情投入好好欣赏,不能理解的,至少,保留一颗敬畏的心。
电影作为一个连接故事和音乐的契机,用带音乐的画面冲击了内心深处,每当音乐响起都情不自禁用脚打拍子,尽管只对马赛曲熟悉……无论是祥和还是堕落,安宁或是暴戾,那些对于音乐解读的心境绝对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说“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看哭(´;︵;`)1.之前一直困惑儿子治疗初期,他爸爸别扭神情,那是爸爸的固执,直到他妈妈生气啦!
2.听卡车之歌,老爸说并不理解,而儿子理解的人生与死亡,意义更深远。
孩子只是通过父母了解世界,最终还是要自己去理解这个世界,也许思想更超前。
3.老爸为了与孩子沟通,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跟孩子听音乐会,因为那是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每个人都偏差万别,而了解他的所好才能沟通情感。
聊什么重要吗,其实并不重要,只是找到一条通道,通往他的心。
剧中父子二人穿嘻哈风格听演唱会,一边听一边唱的表演真是感人至深。
父亲为了和儿子沟通,听过所有的儿子喜欢的歌,歌词都背下来。
演唱会上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看儿子的眼神都变得宠溺。
只是可惜后来父亲走的太突然。
不过这也说明了,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吧。
二十年前父亲失望赶走儿子其实可以理解,玩音乐可以,但是不要加上政治因素,不要被人利用。
父亲大地都是如此吧。
总之推荐,一部难得的温情治愈片。
FIRST TIME TO FORGET.FIRST TIME TO REMEMBER.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写评论。
和电影一样,当一部电影真的走进你的生命,你知道这实属不易。
开始剧情平淡到让人想起无数部类似的电影。
像是要对付剧名的绵延不绝。
直到GABRIEL站在病床上吹起了号,那个时刻你突然明白这终是一个走进音乐的生命。
这也是音乐的神奇之处。
当你走进它,一切人都变得平等起来,无论是巨星还是乐迷或是个所谓门外汉。
也正是此刻,剧情带着一个停留的记忆,让你开始好奇,他是谁。
和他自己一样。
平淡里流转着光怪陆离的变化。
HENRY激烈的辩白,却融化在了GABRIEL茫然的眼神里。
至此,剧情线条明晰起来。
关乎曾经,关乎当下。
关乎父亲,关乎儿子。
关乎相同的音乐,也关乎各自不同的旋律。
当GABRIEL停在时光里,回旋不出的时候,HENRY用一盒自己的曾经,换了一盒儿子的曾经。
近乎激烈的变化,随着记忆一并呈现。
HENRY等不及记下的赢票热线,病床上的一个可能被收走的电话,以及请回了那个曾经拒之门外的女孩。
而他要的只是“一次交流”。
就像他说的IT'S NOT JUST FOR GABRIEL.BECAUSE IT'S THE ONLY WAY I CAN TALK TO GABRIEL.直至父亲用生命换来了GABRIEL一次当下的记忆。
GABRIEL在最后的疯狂寻找那么措不及防。
当那些误解和错误都消融在同一段音乐里,他们在剧里会心一笑。
曾经,记忆消解的猝不及防。
而当下,记忆回来的也猝不及防。
带着了解和一段无记忆的记得。
当你走进记忆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不经意间的画景早就切换成当年,包括环绕的那群音符。
围着你,一直在。
GABRIEL最后的疯狂寻找,就像《回忆积木小屋》里的那一次潜游,一层层的潜进回忆里去,去看那用一生堆砌起来的笑或是泪。
有如一切电影的未完待续,他们走出墓园。
海面之上的那一层回忆,原来还只是冰山一角。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共鸣。
父子关系的紧张,再见时的儿子已经丧失了大量记忆,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更是为了自我救赎。
父亲通过音乐找回往昔的回忆。
而父亲对儿子早间生活的重新了解,让他渐渐理解了儿子。
并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沟通,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式,但是父子关系的不对等往往让沟通成了问题。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这种角色的不对等慢慢发生转变的时候,冲突就出现了。
也许我可以忘了一切不管是因为被迫受伤还是自我保护但是你带我听过的歌你和我一起演奏过的旋律我们微笑着互相对视哼唱的曲子一旦音乐响起就仿佛一切回到过去或者说就回去了我们想回去的任何时间还有记忆以及记忆里的幸福,快乐,争吵,眼泪但却都是美好的这些我无法抹去,也不曾想抹去所以我才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希望过去能以最好的形式存在即便我现在要继续哭泣但是我不后悔,不后悔,不后悔我也会不再抱怨和等待让爱随着音乐开始,一直下去The music never stoppedThe love never stopped19/09/201221:49Metz France
电影里面几首很好听的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BeatlesDesolation Row---Bob DylanMr Tambourine Man---Bob DylanFor What It's Worth---Buffalo SpringfieldKind Woman---Buffalo SpringfieldMellow Yellow---DonovanUncle John's Band---The grateful dead死活找不到里面他们乐队Black Sheep演唱的It is about summer,个人觉得比片尾曲里唱的好听。
有找到的分享一下哈更正一下,歌曲名称应该是summer song。
全部8首歌可以在新浪微盘上下载http://vdisk.weibo.com/s/1eR56/1322106651
喜欢男主被音乐唤醒神采奕奕的样子,还有他总不离口的那句do you know what song this is? 不过,不太喜欢故事中的说教与温情。
故事如音乐般缓缓流淌,偶有波澜
我觉得最后的嬉皮这个翻译挺不错!
略失望,说白就是理解万岁。
有时候父母总是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我们身上,总是向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是对的,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想,两种碰撞的时候总会擦出花火,我想这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抛开这片中其他元素不说,对于我这种一直最喜欢6、70年代节奏布鲁斯以及迷幻摇滚的人来说片中的音乐让我high死了
音乐能唤醒美好记忆,心爱的人儿或是未知的明天,毫无疑问。
音乐神奇之处不仅在于让大脑受损的儿子重拾起美好的记忆,更是让一个固执的老爸改变自己与儿子重归于好,重新捡起了那份丢失了20年的感情.向60's最棒的音乐致敬,向永远在路上的嬉皮士致敬,向所有爱自己的老爸致敬.最后试问,如果有一天你也失去了所有,又会是哪首歌唤回了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之所爱 亦勿强加于人
太拖了。
看睡着了。失踪的嬉皮士儿子被父母找到,然而他因脑瘤导致记忆停留在60年代,故事主线肯定是暴躁父亲与儿子弥合关系的过程,如果剧本合格的话,还能带出创作者在自己立场下回望60年代的感觉,但这里是看不到的。剧本的问题是写人很空,比如儿子失踪这么多年是干了什么?这是他父母应该关注的,也是观众关注的,但电影没任何设计,不是说你非要写出来,但一个角色的厚度不就是这些过往的累积吗?包括父亲也是,他对儿子的爱好和三观全持否定,而改变的契机只是母亲情绪的爆发,接着是一组父亲听儿子喜欢的歌的镜头,只是拍演员在那儿听歌,这么苍白的手段怎么去表达角色内心的转变(全片演员演得还特敷衍)?儿子的角色也毫无魅力,看见姑娘知道搭讪,然后跟老爹就是各种冗长对话,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话的内容完全是没意义的琐事,他除了爱听歌还有什么?
超级幼稚又自以为是能博取观众的电影,如果每个人都像你那么弱智,这电影才感情好,尼玛那演技没有更做作了。
记忆丧失,音乐,父子情,闷!
to the golden times & all that music
對“死之華”這個合唱團一點都不熟悉,其中所有歌曲幾乎全部沒聽過。所以,這部電影所能傳達給我的就是父子為彌補破碎親情的感人歷程。
台词太无聊,儿子的表演很低级。
親情小品
至于嘛至于嘛
#观影手记# 1199 3.5 两代人,两类音乐,两种世界观。仅存的那些记忆全都与音乐链接,唱机成了他的开关。打动人心的还是父子情。
感人至深的电影。数十年前的音乐流淌在荧幕上,呼唤回忆,也在搭建父子俩隔阂多年后的桥梁。很美妙的,当真是喜欢的歌曲一旦响起,过往场景也就历历在目了。电影太多美好片段。想到当年老爸不喜欢我听有悖他审美的香港流行歌,也觉荼毒,非到后来才改观。嘿,哪位父亲不曾固执呢?
三星半。八十年代的故事,用了八十年代的拍法。平淡无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