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套是一部感官上令人作呕,心理上令人反感的反类型电影,你把它当犯罪、悬疑片,却用不着猜谁是凶手;你把它作为社会、人性片,它还缺乏对罪犯的剖析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如果看成是恐怖片、剥削片倒是沾边儿,但导演好像志不在此。
我姑且把它归位到cult电影中吧。
片中的男主角邋遢猥琐,心理扭曲变态,他一开篇就杀人、肢解、抛尸,粗暴定下了整部电影鲜血淋漓的基调。
可惜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可耻罪行轻易地得逞,他杀了一个又一个老太太,将残肢藏在自己家中腐烂恶臭,直到突发的火灾让消防员偶然发现这个超级恶心的尸窟为止,这个变态一直逍遥法外。
这个变态叫洪卡,他是底层蓝领,独居残破阁楼,被他杀掉的几个老太太更是老无所依的失足女。
导演无意于过多对男主进行心理描写,他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怪物,而导致他错乱的就是酒精。
影片中段洪卡正常了一段时间,因为戒酒,但总有人怂恿他重拾酒杯,导致他前功尽弃,精神反而更加错乱了。
《金手套》这部电影的主旨其实不是犯罪,而是德国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
金手套这个酒吧聚集了一堆老酒鬼、老失足女和男主这样的下层工人,他们因为历史原因、自身原因而被社会抛弃,只能天天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等于慢性自杀。
影片中的受害者中,就属那个胖老太给的篇幅最多。
她年轻时曾经被送到集中营,沦为纳粹慰安妇,而男主的父母也曾经在集中营呆过。
罪恶的源头是如此黑暗,所以他们的精神如此扭曲。
这个胖老太也向往幸福的生活,男主的屋子那么脏乱差,她也要拾掇一番,当男主辱骂殴打她的时候,她大多数选择隐忍,为了留在这“家”她还撒谎说自己有个漂亮女儿要介绍给男主。
也许被侮辱被损害早就成了家常便饭,老太只想有个栖身之地,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甘愿。
老太也曾被“好心人”救助,让她暂逃厄运,但她后来又重操旧业,回到了那个污秽不堪的酒吧,看来“慈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老太又被男主领回家,终于被男主残忍的打死、分尸。
可以说是她最后一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她走向了死亡。
影片的主要支线是个叛逆青春美少女,她也是男主的意淫对象,当男主尾随她想要伺机侵犯的时候,他家着火了、罪行败露了。
这个少女好似一个化身,一个假象,她就象征着happiness,看似近在咫尺,其实遥不可及,是所有“金手指”阶层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的,只能望梅止渴的幻象。
影片的结尾,英文老歌《season in the sun》的德文版响起,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看完这部电影好几天,这首老歌还在耳边萦绕,久久不息。
电影中讲述的是真实的案件,片尾处还有罪犯、受害者、阁楼、金手套酒吧的真实照片。
在悠扬的、伤感的音乐声中,有人快乐,有人悲伤,有人疯狂,有人却被切成一块块的腐烂变臭。
阳光曾照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的身上,却挽救不了他们可悲的命运,多遗憾啊!
真的,有时候感觉男主也很悲哀,一路走来,这些女人都是在欺骗男主。
第一个,是知道男主好女色,就骗他有个女儿,好让男主养着她。
同样的第二个女的是那3个女人中的一个,说好的请他们喝酒他们就跟男主回家,这本来就是一种下意识的交易了。
一个醉酒不起,一个骗男主趁机跑了,最后一个那种情况还想趁机多喝男主的酒,也就没有好下场了。
第三个,虽然作做很高雅的样子,确实下手最低劣,本来就在那种情况还嘲笑男主,羞耻于男主,事后还用黄芥末,抹男主。
我的天这跟把男主杀了有什么区别。
第4个还是同样的,喝酒,到了最后一步还想用这种化学阉割的手法来保护自己?
怎么?
谈好的一瓶酒,最后还想敲竹杠?
哦,还有一个,女厕清洁工,不过男主没有得手,也很有意思,丈夫不去工作没钱,就来勾引男主,让男主爱上她,重新诱使他喝酒,想让男主做备胎没钱了就找他来拿。
但是男主爱的是她,她却想介绍自己的姐姐给男主认识,这样,男主仿佛就永远是她的ATM了。
今年柏林电影节口碑比较好的那些片子,到现在七七八八的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同义词》、《地久天长》、《少年黑手党》、《上帝存在,他叫佩特露西亚》、《系统破坏者》、《以恩宠之名》、《阿涅斯论瓦尔达》、《鬼镇事件簿》、《再见 南屏晚钟》、《与树对谈》。
最近,又一部引发热议的作品《金手套》可以看了,其实还挺期待的。
早在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金手套》就听说这是一部极其特别的作品,血腥、凶杀的元素非常吸引人,很多媒体人在现场看完以后,都建议“看此片前不能吃饭”、“请自带呕吐袋”。
但是,这样的口碑却更容易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就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金手套》的导演是法国导演法提赫阿金,曾凭借《勇往直前》摘得金熊奖,前年《凭空而来》将戴安克鲁格碰上了戛纳影后宝座。
《金手套》改编自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1970-1975年,这个叫弗里兹洪卡的变态杀手在德国汉堡的红灯区连杀了四名女子,先在一家叫“金手套”的酒吧寻找猎物,然后带到居住地之后,先猎物做爱,然后突然下手将她们杀掉。
仅仅杀掉还不够,还将她们肢解,一部分丢掉,一部分藏在自家的壁橱里。
直到住处发生火灾之后,他的骇人行为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样的一个故事,我最先想到的导演是拉斯冯提尔,毕竟论血腥变态杀手,欧洲导演除了拉斯冯提尔之外应该没人能出其右。
所以我很期待,法提赫阿金如果突然“拉斯冯提尔”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事实证明,拉斯冯提尔就是拉斯冯提尔,别人还是算了吧。
在《金手套》中,法提赫阿金几乎是原模原样的还原了当时罪案发生的细节,当片尾真实事件的照片出现之后,你会发现影片的还原度几乎是100%的。
室内陈设、房间结构、家具、楼梯的样式,包括案发场景你想象不到的那种血腥场景,甚至于被害人肥硕的体型都被还原到了极致。
法提赫阿金几乎是把现场原封不动的搬到了影片中。
作案细节的展现也是相当的丰富,先把被害人诱骗回家,实施几乎是暴力的强暴,整个SM的过程虽然尺度并不大,但是却令人看了以后十分的生理不适。
最后的杀人和肢解更是血腥到要命。
但影片真正精彩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最后的作案,而是在于人物状态的描画。
依旧延续了法提赫阿金擅长刻画人物的优势,在电影中确实可以看到这个杀手的多面性发掘。
他满脸疥疮、畸形的鼻子、一双长期酗酒肿胀的眼睛、从脑门上垂下来打绺的油腻头发,你觉得这个人难以勾起你四号的同情心。
法提赫阿金是一个擅长情绪的导演,还记得在《凭空而来》中那几场情绪克制却又炸裂的法庭戏,捕捉得非常精准。
而在《金手套》中,他依然选择了不错的视角去进入这个杀人犯的世界。
进入角色的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很多导演会选择将角色所想直接讲出来。
但阿金导演的高明在于,仅靠不动声色的冷静记录就能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精彩华章,通过细节去走进这个人物。
这是一般导演没有做到的,当然这需要演员的表演极为细腻,而饰演丑陋的变态杀手,更是作出了极大地牺牲。
但是所有的一切仅仅在于影像的表现力层面,而在故事的深度上,阿金这一次并没有任何建树。
他选用了酒吧的名字“金手套”为片名,而不是主人公的人物名字,这种取名方法与影片实际表现的内容其实是不一致的。
我猜测,之所以这样取名字,其实可能是导演想要以金手套为故事的主线,来描摹整个德国目前的社会环境。
而选用金手套酒吧来代替社会环境这样做的理由,无非是因为酒吧这个地点的特殊性。
它承载着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故事的发生地的描述,这是一个位于汉堡红灯区的酒吧,通过这个地点,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红灯区的特殊意义不用我多说,显然是叙事层面的意义。
而另一个层面上,由于酒吧的特殊性,它汇聚了三教九流等等,几乎就是一个阶层的代表。
这种性质,可以让酒吧成为一个观看整个社会的窗口,通过这些人的言论,我们观察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阿金显然只做到了第一个层面,而没有做到第二个层面。
《金手套》的整体美学风格都是写实的,特别是性爱和杀人的桥段,写实到令人恶心,显然导演想要去剖析背后的现实原因。
但他在杀人场面之外的观察,却是毫无重点的,根本没有深入到整个社会的精神肌理去。
他描摹了金手套酒吧的群像,但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单个的个体,修女、妓女、酒鬼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拼凑起了一幅所谓的群像。
但真正成功的群像塑造,要透过个体看到他们与大环境之间的深刻连接。
这是法提赫阿金在《金手套》中肉眼可见的失败。
这样的失败,导致了我们无法对暴力行为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洪卡为何会突然杀人?
妓女们为何会如此落魄?
当我们看过了血腥的杀人之后,还想看到更多的时候,阿金却没有给到我们。
所以说,《金手套》的肤浅在于言之无物。
在影片中,杀人成为了一个奇观,它承载了一些恶趣味的审美取向。
但奇观只是奇观,是具有探讨性的事件,而没有做深入的挖掘。
《金手套》的出色与失败,都在奇观中,简直就是成也奇观,败也奇观。
《金手套》的肤浅,决定了它只能是在视觉上恶心大家,而无法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力度的电影。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能看完这部电影需要很强的心理定力,我大概两次问自己为什么还继续看,确定自己不是扭曲地寻求刺激,而看完它的原因是电影中那些以肮脏的形式表达出的肮脏是基于事实,其以不同程度存在于世间,隐藏在心理阴暗处,不光是特定背景下极端行为的历史事件。
“为什么不拉开窗帘?
”“因为在阳光下,人们就不喝酒了。
”(影片对话)
一个希腊家庭,正在享用美味的午餐。
突然,一只白色小虫落在女孩碗里,还在蠕动。
抬头一看,屋顶有个小洞,正络绎不绝地下落着蛆虫。
经这么一刺激,他们的隔夜饭恐怕都要吐出来了。
屋顶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别怪派爷没提醒,如果要观看本片,请立即停止任何饮食行为—— 《金手套》(2019)
屋顶有洒落的蛆虫,自然是有腐烂的东西。
腐烂的,是人体。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连环杀人事件改编的故事。
主角弗里茨·洪卡,在20世纪70年代杀害了四名女性。
多数尸体都被他塞进了阁楼的每个空处。
为了掩盖尸臭,他只能往家里洒松香水。
当这个事件被德国著名导演法提赫·阿金还原在银幕上。
想必多数观众和派爷一样,先不是感到愤怒和惋惜,而是—— 恶心。
从真实的心理感受上说,和他们产生共情,需要很大的能力。
这根本不像是发生在我们世界的故事。
甚至不像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动物的故事。
先是这个连环杀人犯,既不普通,也不高智商。
弗里茨那丑陋到近乎畸形的面容,让所有人避之不及。
那时候才30岁出头的他,体态倒像极了猿猴。
而他作案的手法,同样原始粗暴。
勒脖子、撞桌子、拿锯砍,甚至手脚并用。
整个过程,极尽肮脏和混乱。
部分尸体,被弗里茨塞进阁楼。
另一部分,被他随便地扔进附近草地上。
半路遇到人,弗里茨同样会吓一跳。
他的一切行为,都像不经大脑,遵循着动物本性。
这样的连环杀手若是在今天作案,简直无异于自杀。
凶手像禽兽,不足为奇。
但这里的被害者,同样让人倒尽胃口。
身为清一色的妓女,她们没有家庭,亦不知廉耻。
拖着自己肥胖又丑陋的身体,在一个叫金手套的酒吧,语言粗俗地买醉、等客人给几个小钱带她们回家。
弗里茨也正是通过这所酒吧,达到“猎艳”的目的。
这些肥胖的女人被带回家,连弗里茨都不愿直视。
弗里茨一离开,她们则忙着四处找酒喝、偷东西。
看到这里,你或许能理解了派爷观赏此片的心情。
就像是在看一群勉强披着人类面孔的“动物”,在那里发臭腐烂。
对他们行为做出评判,似乎都没有意义。
发生在这里的死亡,同样无人在意。
一个人的死亡所能引发的悲伤,是和这个人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这群极度边缘的边缘人群体里,死亡,就只是一个人的死亡。
无人惦念,无人哀悼。
肮脏的酒吧里,有人死了三天才被发现。
有人晕倒在街道上,也无人理睬。
路过的“动物”看到了,却好像意识不到那意味着什么。
在派爷看来,整部电影最大的悬疑,不是那些凶杀,也不是犯人最后能不能落网。
而是,人性,在这里究竟有没有生存的位置?
它绽放过一些零星的瞬间。
弗里茨有次带回来的老妓女,帮他收拾了房间,还愿意留下来给他做饭。
弗里茨不再打她,还给老太婆找裙子穿。
后来因为醉酒,弗里茨差点被车撞死。
这也让弗里茨决定重新做人,不再酗酒,也不再来金手套酒吧。
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也过起了清心寡欲的体面生活。
但诸如此类的人性瞬间,实在太像渺茫的星火,随时可以熄灭。
在动物世界里想要苏醒,想要超脱环境地活着,实在太过艰难。
一听到老太婆还有个屠夫女儿。
弗里茨立刻就开始将自己见过的一位女学生,意淫成她的女儿。
接下来便和老太婆,签订了一个极为可笑的协议。
让二人的关系,变成了最无耻的利用。
离开了酒精,弗里茨也过了一阵正常的生活。
待人彬彬有礼,对那位有家庭的女同事,甚至很尊重。
可那位女同事和丈夫,同样是习惯了花天酒地的人。
他们带了酒水在上班时买醉,也让弗里茨重新拾起酒杯。
弗里茨没能从那种糟糕的环境中苏醒过来,结果便是——变本加厉地破罐子破摔。
往家里带回了更多的酒。
在公司的时候,被重新放出来的欲望,也让他要强奸同事。
在糜烂的环境里糜烂,对他是水到渠成的事。
杀害了四条人命的弗里茨被抓了,还被记录在了新闻档案中,依然被人记得。
但放那个当时的那个环境里,他真的算不上异类。
那里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毁灭。
究其原因,这群怪物,其实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加总的产物。
儿童时期的弗里茨就和家人被关押在集中营里。
为了生活,15岁开始当砖瓦匠的他,却又患了疾病。
这才一步步沦落成了这幅模样。
而在酒吧腐烂的人,还有在战场中负伤的前党卫军成员。
有在集中营里呆过,并被迫走上卖淫道路的女人。
有曾经很可爱,但如今她自己追忆起往事,都觉得可笑的破烂货。
他们一步步被现实彻底打败,最终来到了这群失败者的集中营。
靠着酒水醉生梦死,放肆地发泄着自己的欲望。
甚至在内部,完成了自我清理。
弗里茨杀害着别人时,常常是愤怒的。
被别人取笑时,则会更加愤怒。
他恨这样的自己,恨肮脏的妓女,更恨无力改变这一切。
而这个隐秘世界的混乱和厮杀,似乎影响不到整个社会的平衡。
楼上尸体在腐烂,楼下的人家在午餐。
酒吧是弗里茨罪恶的源点,但也是情侣长见识的好去处。
两个世界似乎可以就这样平行地进展着,互不打扰。
但这显然只是一厢情愿。
一位女孩从弗里茨被抓的现场离开,和那个罪恶的世界擦肩而过。
她不知道的是,刚刚自己还在被弗里茨尾随。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影史中总有这么一种形象。
你一边捂着眼睛大喊“童年阴影”,一边忍不住从指缝悄悄地盯着他们。
(上图《沉默的羔羊》、下图《此房是我造》)禁忌地窥探,反复地诘问: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他们就走到了异化的极端?
如果说《羔羊》、《此房》描述的,是一种精美致命的瘾症狂欢。
那么它,就解开了另一角答案——《金手套》。
影片取材自16年轰动德国文坛的同名小说,由真实的杀人案件改编而来。
1975年7月15日,汉堡的某栋公寓里,一家人正在享用午餐。
可突然,有不明物体从天花板上掉下。
定睛一看——蛆虫像淅沥沥的水滴一样,从孔洞间滴落。
惊慌失措。
这家人吓得赶紧跑出屋子,因为疏忽,忘记关上炉子。
到了晚上,公寓顶层被烈火吞噬。
赶到的消防员,却在阁楼的废墟中发现了好几个裹着尸体碎片的布包。
罪犯很快锁定,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
正是阁楼的住户,弗里茨·洪卡。
再给个特写,你就明白。
这张脸的恐怖程度,堪比凶案现场。
弯曲的鼻梁,蛀烂的牙齿。
遍布的伤疤,是水泥疮肆虐过的痕迹。
在洪卡身上,孤独和丑陋互为因果。
先是因为丑陋,所以孤独。
接着因为孤独,丑陋生长,更难遏制。
两个邪异的变量纠缠,让他在暗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你看他蹒跚的脚步、佝偻着的脊背,哪里还像是一个人类?
分明更像那条从天顶掉落下来的蛆虫。
在肮脏黏腻的酒吧里。
就连年老色衰的妓女,也不愿意在他身上浪费一秒钟。
据洪卡自己回忆。
第一次杀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愿意跟他共度春宵,身体却迟迟没有反应。
边上的女伴发出轻蔑地嗤笑——像引信一样,引爆了罪恶。
同样的情形,重演了三次。
哪怕是对方并没有嘲笑的意思,也会牵动洪卡敏感的神经。
慢慢地。
杀戮从意外,变成机械。
机械地索命,机械地分割尸块,机械地塞进隔间。
你不能简单地给他打上“仇女”的标签。
相反,他还在心里为爱慕的女孩留下了一片芳草地。
发现了没有?
《金手套》奇就奇在这里。
它以洪卡的世界切入,完成了一次社会意义上的视角下移。
少女美貌,却没有超出我们对于“普通女孩”的理解范畴。
但,已经足够升格为洪卡眼中圣洁无比的女神。
妓女这一类出于道德底层的边缘人物——落在洪卡的手中,那就和待宰的牲畜没有什么分别。
无数的悬疑推理类电影故事告诉我们:越是长相凶神恶煞的人,越不可能是真凶。
《金手套》又粉碎了这个思维定式。
它把洪卡这个人物按在泥坑里反复浸泡。
直至散发刺鼻恶臭,掩盖了案件本身血腥的味道。
归根结底。
不同于汉尼拔式的口腹之欲,杰克式的自我哲思。
洪卡的杀戮,完全是反精英的,荒蛮的,粗粝的。
甚至是趋近于动物本能的。
有个细节让条姐回味了很久。
也曾戒酒,有过短暂清醒的洪卡来到一家能源公司做保安。
公司的主管人员完全不了解洪卡的履历,就这么大喇喇地把手枪交给他看管。
条姐本以为手枪会是一处伏笔,引出下文洪卡的暴走或屠杀这一类的情节走向。
结果没有。
全片下来,洪卡的作案工具都质朴到极点。
要么是手。
要么是毛巾。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
洪卡全身也没有邪典犯罪高手的气质。
甚至一度,也享受过正常人的生活。
是什么又把他拉回深渊?
答案就在这间导演用儿时的回忆打造的“金手套”酒吧里。
拖着残驱幸存的老兵,被集中营毁了一生的妇女,见到异性就要跟上去尾行的痴汉...各有各的怪诞,各有各的冷漠。
在这个畸形的世界里面。
洪卡从没逃离成功过,他只是拼尽全力地游出污水水面,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而后脱力,又继续沉沦。
这班怪胎,由时代造就。
70年代的德国,刚刚经过战争和分裂,伤口还在缓缓渗血。
如果把电影和历史放在一起对照。
“视角下移”是技巧,“人性降格”是现实。
就算把品貌正直的人倒进不见天日的污泥当中,也会生长成这样的寄生虫。
就像是那栋公寓里的住户。
每个人都被阁楼传来的恶臭熏染得不厌其烦,却没人真正愿意走上来调查一番。
影片的最后。
少女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却被围观火灾的行人堵住。
洪卡见状想要逃跑,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少女回眸,画面定格在了洪卡被警察押走的瞬间。
这是少女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洪卡身上,也是一定最后一次。
街道上的喧嚣,成了戏谑的自嘲。
这又像是戏里戏外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巧妙而冰冷的互文。
无关痛痒的人们绕着火光起舞。
散布死亡的蠹虫,就这么被时代封存为异色的琥珀。
男主演得特别好。
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帅小伙能把变态演得如此淋漓尽致。
原著中提到了一些背景,男主战后从东德逃到西德,在农场工作时受到虐待,逃亡过程中被农场主开车撞伤、殴打导致毁容;此外,他刚逃到西德时,在收容所受过虐待和性侵。
一系列不幸遭遇导致他身心受创,进而沉迷酗酒、性情大变,恶性循环。
故事虽然发生在70年代的西德,很多状况现在并没有改变。
不仅在汉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法兰、慕尼黑、杜塞、科隆都是一样的。
红灯区藏污纳垢、收容所附近瘾君子群集、夜间火车站内外群魔狂舞。
只不过当年的妓女、东德难民换成了中东欧、北非人,在底层摩擦的变成了另一批人。
电影画面令人不适,不想看第二遍,一遍就足够印象深刻。
有次坐到Reeperbahn这站突然想起这部电影,顺便去酒馆门口看了一眼,白天并不起眼,大概夜晚热闹非凡。
(酒吧门口,网图,以前拍的照片找不到了)
整部电影我看下来了,已经超越很多人了吧。
写实的、长镜的拍摄手法表现那个阁楼确实恶心,但更多的是去解读导演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杀人者的童年和成长环境因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金手套酒吧聚集的都是战争的贻害,独眼龙、老水手、肛门、老板、各式老态的妓女等等,在这里,杀手反而是个有工作的、能买酒买春的比较独立的人,但却因为面容丑陋(电影没介绍是因为事故造成面部缺陷)还是让妓女也看不起,通过满墙的裸女照片大致认为手淫过度造成性不能?
所有的这些因素制造出了连环杀手。
但电影的中段,也就是老女人被修女带走、杀手车祸后戒酒、重新有份保安的工作后,似乎安定下来有了些转机,但“狗改不了吃屎”,遇到女清洁工就想直接干,失败后重回老路,再次杀人,其实是一个社会时代的悲剧。
还要关注的是,一对年轻的学生,应该是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跟老一代格格不入了,女生还是杀手的性幻想对象(个人认为跟离开的老女人不是母女关系),最后被杀手跟踪则是艺术创作了;还有进入酒吧的那个传道人(可能是修女),街区的中心就是个教堂,杀手遇车祸倒在教堂门口是一名修女先俯身救助,印证基督宗教济世救人,救所有的人。
最后为主演还是个九零后点赞,前途无量。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堆腐烂的肉在慢慢变臭的过程,如果现实是这样,那无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都至少是个结果。
演员牺牲很大,这个工作完成了不得出戏几个月啊。
战争如果过了打鸡血的过程,很容易让牵连者沉入烂泥里。
最棒的安排就是那场大火阻止了洪卡染指那位天使,导演你还是给世俗留下一丝光亮的。
作为女性,真的觉得可怕
靠着酒精麻痹自己的扭曲怪物,大部分时间都在醉生梦死,或者寻找下一个女性猎物。
内核够变态。男主现实是斜眼但是不丑,装化的太强了。其实电影没多少重口内容,大部分只是受不了老人吧,彻彻底底无可救药型的杀人犯,感觉杀人魔还不至于。其实这个形象和杰弗瑞挺像的
🤮
8.5,年度最佳备选
算是做到极致了。
因为太典了,反而毫无惊艳之处
发现之前看过另一部法提赫阿金,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契克,我打了一样的两星。
2020023 三星午夜爽片。现在电影很少有这样一本正经的拍一个杀人狂的 看得很爽。Midnight Madness.
冷静还原了一桩发生在汉堡的真实案件,看到一个自卑、暴虐、懦弱的变态凶手,平常也是一个社会人。七十年代的质感极真。
开场,法提赫·阿金迫不及待地向观众呈现excessive的强暴画面,前景的色情图片和后景的施暴行为并置,影片的前十分钟,没有对白,纯粹行为化的镜头语言,导演似乎在找寻着一种冷硬而残暴的恶魔气质,如同拉斯冯提尔《此房是我造》,并由此嘲讽观众的承受能力,换言之,让《凭空而来》发生在景框之外的暴力行为闯入镜内。但《金手套》过多的暴力行为与色情画面最终取消了一切关于暴力,强奸等犯罪行为背后绝对的“恶”,影片简化成了一部面向恋老癖或恋丑癖群体的AV,此外,绝对外部化的社会问题导向也注定使我们从外部状态审视这个佝偻的杀人犯,他愈恶心,就愈证明其背后潜藏着的道德律是多么严重,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Mary Poppins式的儿童影片,比起《海斯法典》时期大多数好莱坞影片还要健康。
三星
在这部电影里找犯罪、血浆美学怕是不能够的,它一开始就在刺激观众的逆反心理。当你看到着火的房子飘出的烟像冤魂一般,看到贮藏室,看到酗酒的德国人众生相,看到跟历史大人物面容重合的男主角脸型……你就明白,那个苦大仇深的法提赫·阿金又在种德意志历史的因果树,土耳其裔的他还能从中抽离出来苛刻地观察。他不想只改编一个真实事件,而更想借这起案子再演示一场二战遗毒,以窥探(或者说解析)历史鬼魅的底色。3.5
小众 变态
老胖女人口味也太重了
血腥暴力的背后阿金给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诸多无奈的社会问题,这个极端的真实事件终也只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必然产物,它越是残暴血腥越是衬托那个战后德国满目疮痍的现实。
惊悚个蛋呀
撇除符号铺设、心理解说这等庸常的技法,转入单纯的场景和细节的布置,视觉元素呈现出的“恶臭”直接作为人物、时代的某种注脚,也有效产生通感。方法论方向上无误,但实践起来笨拙迟钝,文本的贫乏没有由影像或形式填补。开头锯头的节奏如果和音乐形成互动就有意思多了,可惜没有。
西德往事。
中规中矩之上的超常发挥,非常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