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暴露了婚姻中几乎所有的丑陋面,婆媳矛盾,夫妻猜疑,无数琐事带来的矛盾,麻木,争吵,疲惫,无力,这些构成的这对中年夫妻的生活常态,看完后只觉得无比压抑。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幕,雪松彻夜未归,伟航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人结婚时的录像,当时的幸福更加反衬出现在的一地鸡毛,巨大的落差,让人倍觉唏嘘。
中年夫妻就是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时间和生活的挫磨下,他们早已放弃了解对方,而长久稳定的关系却需要动态平衡。
我始终紧跟着你的脚步,你也一直懂得我的需要,丧失了这一点,婚姻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分道扬镳,这是大多数夫妻的常态,毕竟婚姻就是和漫长生活的一场较量,而鲜少有人能取得胜利。
但也永远有人,从未放弃过努力。
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我会想看看下一集;但它是部电影,不是所有的意外断片和长久留白都会给人一个回味无穷猜想不断的开放式结局。
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问题在于情节安排和拍摄手法。
看这片不由得会想起『万箭穿心』,同样的题材,方芳的戏剧张力要大的多,情节安排也更顺理成章又有头有尾。
雪松这个角色相对于宝莉(『万箭穿心』女角)更隐忍但不够立体,老蔡的窝囊跟自杀的马学武(『万箭穿心』男主)是不同类型的折磨人,出租车司机小吴也会让人联想起健健(『万箭穿心』男二),记得当时『万箭穿心』有篇写得很好的影评叫“不管是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一个健健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健健是宝莉苦涩生活的港湾,但显然小吴不是,他青涩有余又担当不够。
所以雪松比宝莉幸运,老公健在孩子爱她(宝莉的老公自杀孩子怨她);她又没有宝莉幸运,她比宝莉更迷茫,游走在离开和留下的边缘,只因为看不到未来可以依托的希望(年轻的小吴和张一白演的房产商显然都不是合适依靠)。
其次,贾樟柯不应该当监制,同样的剧本他当导演说不定会好点。
最后,片名太隐忍,在戏中藏得太深,就像女主恨男主不够懂她,观众看完戏都恨自己忘了片名。
我知道导演想说我们常常因为熟悉而忘了理解,最亲近的人反而被推得更远。
但导演你不能因为观众智商普遍不低而忘了点题啊,这让观众如何去懂你?
~
炎热的小镇,“小龙女”陶虹的面庞依旧素净,眉头间尽是若隐若现、难以抚平的褶皱。
郭晓冬则黝黑得很,英俊帅气被掩饰地一干二净,脑门上“我没用”三个字却清晰可见。
以至于那个出租车司机出现,去突破陶虹心房的时候,我恨不得冲上去对她说,“你跟他走啊,你为什么不跟他走啊?
不跟这个男人走,好歹跟猪八戒走啊!
”对,那种炎热似乎走出了屏幕,把人身上最极致的烦闷燥郁的气质都解放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人物都不只活在电影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并非单纯的剧情勾勒了自己的情绪,而是剧情与你现实的联想一起创造的情感膨胀了。
那种冲动的言论不是对陶虹演的陈雪松说的,而是对见过所有相似的女人说的。
而对郭晓冬饰演的蔡伟航的不满,也是对所有见过想爱、又因为莫名的自尊心不懂得爱的男人说的。
从角色上,看到了芸芸众生,那些有缺点的芸芸众生,而那种烦闷燥郁正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却只是看着。
某个小学门口接孩子的夫妻,某对在超市闲逛的夫妻,甚至于自己的身边的亲人,见过多少人,他们可能曾经相爱相依,可是那种气息只能在某个深夜、某个梦醒时分才被触及。
而旁人,无能无力。
那一瞬间懂得,世间种种,只能自救。
冯唐有句话讲他的写作:“首先自渡,然后渡人。
”我见、我感、我思、我写,一如曾经那句“物遇不平则鸣。
”《忘了去懂你》的魅力正在于对于人的描述是刻骨现实的,而带来的警醒又是清晰可见。
人生中总会遇到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并非过好人生的捷径,而是陪伴自身,让其深入脑海、蔓延四肢,而后随着时间一同老去迈向终点。
最后分享两句主演说过的话:郭晓冬:“这个角色身上有着一种小人物的毛边感。
”小陶虹:“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躁动的东西,就像是那种湿漉漉地望着太阳的感觉。
”两句实在的话,看到两位演员对于角色的用心,这个世界上明星的光芒太多了,演员对于角色的刻画却舒服简单,希望看到更多。
记得以前电视上经常播放一句广告语:“明天的明天你还送我水晶之恋吗?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婚姻里的人也经常会问:明天他还会爱我吗?
电影《忘了去懂你》也同样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部电影是女作家权聆的第一部电影,因为贾樟柯的监制,这部电影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
本片和许多描述七年之痒婚姻的电影一样,讲述了底层小人物面临的赡养老人、男人下岗、妻子出轨等问题,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压抑而苍白的婚姻图景,这也是激情遭遇生活造成的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最大的敌人是生活。
影片开场就展现了一个已婚女人无聊的生活场景,陶虹饰演的陈雪松在自家开的小超市里无聊的打盹、看电视、以及和前来换零钱的小年轻打情骂俏……枯燥的婚姻生活让她无聊,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吗?
”她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电影中,她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猜忌与怀疑,郭晓冬饰演的丈夫蔡伟航不但不理解她,还怀疑她和初恋情人有染,同样,她也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
影片中,两人互看对方手机一段充分展示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
同时,这一段也展示了电影蒙太奇的力量,两人在偷偷翻看手机的同时,电影同期画外音是电视剧《潜伏》里的对白,暗示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像间谍一样。
他们已经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电影就是这样,它截取了生活中片段给人看,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故事中男女,看到的还有自己,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替电影中的夫妻惋惜:“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或者那样做就不会出这样的结果。
”但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永远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些,他们只看到“生活在别处”。
电影中,女人因为男人不挣钱,殊不知男人为了干一番事业喝到酩酊大醉;男人以为女人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而女人却偷偷给老人钱去买营养品;男人没钱投资,女人却冒着风险去找旧情人借钱。
他们都是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看对方,只看到了生活的一面,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对方对自己的付出。
这种理解的错位,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他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银幕面前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以前如何相爱,在生活的磨砺下,也经常“忘了去懂你”。
人问苏格拉底应不应该结婚,他答:两种结果都会懊悔的。
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里说的,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好的婚姻就是错上加错。
这才是婚姻的本质吧。
片尾,丈夫蔡伟航和妻子吵完架看两人婚礼的录像,录像中,两人笑容满面,幸福溢于言表,在司仪的口令下各种秀恩爱。
两下对比,生活带走了爱情,改变了两个人。
其实中国导演拍的这种反应生活题材的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不仅仅是重庆,任何一个家庭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陶虹演出了一个漂亮女人曲于生活,变得平淡。
郭晓冬把一个自卑、自大的男人演的淋漓尽致。
今天看了王紫逸演的《我11》发现他演技挺好额。
特别是他带着陈雪松去民国街给她唱《传奇》这一段真的很感动。
他说“要唱只唱给你听”唯一不足的是导演在这里音乐的处理他仓促了。
夫妻最怕的是猜忌,不信任。
值得庆幸的是蔡伟航的懦弱让他每次都“原谅”了雪松。
而雪松已经输给了习惯,她对于丈夫的羞辱只能屈服。
虽然影片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我想雪松是无法走出这个家的,有太多东西她放不下。
有时我们会对一些人“怒其不幸,恨其不争”可是也许你成为这样的角色时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影片描述了一对儿夫妻的“七年之痒”,相对而言,更为紧张。
感情生活,事业家庭处处危机,步步惊心式的体验,随着导演营造的环境式表达缓缓揭开。
西南小城的闷热潮湿,人物额头与脖颈时刻都有的汗珠,透着人物内心的不安与焦躁。
生活化的情节直接了当,互相看对方手机,闻对方衣服的味道,甚至把妻子拖到荒郊野外去强暴以示主权,粗砺的风格间接把现代夫妻的不健康情感现状指向原始粗暴式的占有,如同禽兽。
陶虹与郭晓冬所饰演的妻子与丈夫都是现实中最常见的,女人有点儿姿色,跟小伙子玩儿暧昧,与丈夫疏远,婆媳关系紧张,还有点模糊不明的“过去”。
丈夫中年下岗,为生计发愁,窝囊没骨气,小心眼儿,没啥本事脾气还不小。
结局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妻子要离婚,夺门而去,丈夫尾随,黑幕升起。
或许在导演心中,家庭仍旧是最后的选择,中国女性本就有着太多的无奈。
“忘了去懂你”,影片的故事应该是偏指丈夫忘了去懂妻子。
丈夫在遭遇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磨砺下,只顾自己内心的痛苦,忽视妻子的感受,最终与妻子渐行渐远,造成婚姻破裂的结局。
本文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影片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纵向:家庭不幸的原因其一,家人不睦。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困境,之后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的冰山一角。
雪松去学校接孩子,而孩子却被奶奶偷偷摸摸地接走了。
奶奶接走孩子是为了给自己过70岁生日。
雪松找到孩子时,没有上去而是坐在远处观望。
这时婆媳关系已经初见端倪。
后来雪松来到奶奶家把孩子接走,蔡也来了。
本该是关系最近的亲人,却从来都没有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影片将雪松和孩子、蔡、奶奶分开表现,从镜头上象征出这个家的破裂。
之后,我们从雪松口中得知了家人不和睦的原因。
其二,妻子的绯闻与丈夫的不信任。
陶虹饰演的雪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招男人喜欢的女人。
雪松因为与有钱的房产商杨九诚谈过恋爱,还一度成为小小的白沙镇中的著名人物。
雪松与杨九诚的恋爱史一直让蔡耿耿于怀。
蔡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只要一有人说闲话,就会在蔡脆弱的心中掀起波澜。
网络上的新闻、摩的师傅的讽刺、妹妹的挑拨都燃起了蔡心中的怒火。
除了有钱的杨九诚,年轻的的哥小吴也像卫星一样定位在雪松左右。
对于脆弱多疑的蔡来说,这还真是雪上加霜。
其实女主角雪松并不是水性杨花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一个朴素柔弱的女人。
这里从演员的衣着来分析。
雪松在整部影片里基本山峰都穿白色碎花的衣服,她去找杨九诚借钱时,也不过是白衣蓝裙,依然清新素雅。
即使是在她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即她发现丈夫去了色情场所,以及之后与小吴接吻,她的衣着也不过是深蓝圆点连衣裙,深蓝色大概隐喻她内心的伤痛,但依然朴素简单。
影片还设置了其他女人来衬托她。
作为蔡家不安定因素之一的蔡的妹妹虽然在整个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婚姻行将终点的进程中又推了最后一把。
就是她跟蔡说媛媛不是蔡的孩子。
蔡的妹妹穿的是一件豹纹上衣,表现了她的强势与威胁性。
雪松去东方保健城找蔡的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去找林老板(注意这个女人还不是林老板的正妻)。
这个女人穿的是黄色紧身连衣短裙,这更衬托了雪松的朴素与本份。
讽刺的是,东方保健城里的女人个个穿的是花红柳绿,而林和蔡却穿着一向表现正派高尚的白衬衫。
其三,穷。
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来源。
蔡是个下岗工人。
他缺钱又急需钱,而他对杨九诚的恨更甚于小吴,就是因为杨九诚非常有钱。
如果他有钱,或许蔡家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或许他就不会揪着妻子的绯闻不放。
影片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来表现蔡家的经济状况。
蔡家的布景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奶奶家也是,非常的破败与老旧,甚至整个白沙镇都呈现出一种颓败之感。
蔡家甚至只有一张床,女儿只能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没有自己的床,更没有自己的房间,为了更鲜明地显示蔡家的穷困,影片特意随着蔡来到了林老板的公司(或者是家),色调完全不同,金碧辉煌,一派奢华大气的景象。
钱是问题之源,同样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之源。
雪松为了蔡去找杨九诚借钱,钱解决了蔡的燃眉之急,于是蔡与雪松的关系缓和了。
月光下,蔡抚摸着雪松,影片第一次出现了由钢琴演奏的抒情音乐。
之前都是沉重抑郁的弦乐,而第二次出现抒情音乐是在雪松与小吴接吻时。
只可惜他们的婚姻还是毁在了蔡的不信任上,影片最终定格在蔡家的门上,人去楼空之感油然而生。
横向:蔡家的生活影片要揭示蔡婚姻破裂的原因,就要用一系列的故事来“包装”这些原因。
这一系列的故事就组合成了蔡家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重复,一个是小吴来找雪松换零钱,一个是接媛媛放学。
这些重复的动作表现出生活的单调,而雪松每次在小吴来的时候都会问小吴“有新闻吗?
”也正反映出这种单调与无聊。
此外,虽然同样是接媛媛放学,但是每次都借此反映人物的关系。
第一次反映了奶奶与雪松的关系,第二次是在蔡与雪松强行做爱之后,雪松与蔡陷入了冷战,第三次是蔡带媛媛去做亲子鉴定,这一行为将雪松中最后一点不舍抹杀地消失殆尽。
蔡家的生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蔡努力把家具厂盘给林老板,为自己谋条生路。
蔡的心病杨九诚也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另一条是雪松与小吴的故事。
第一条线主要是用来反映蔡家的贫穷和他对雪松的不信任。
雪松很明白自己和小吴之间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在蔡的不断伤害下,小吴是雪松唯一的慰藉。
蔡与雪松的婚姻终于在这两条线的撕扯下破裂了。
毫不怀疑影片在制作上是精良的:朦胧的影调尽显压抑、色彩的运用贴合人物性格、道具(电话)的选用来反讽人物之间的疏离等等。
导演也有雄心,想要表现贫困的平民的婚姻的不幸,表现现实中的一种现象。
但是根据笔者之见,影片的题材有些平庸,丈夫不信任妻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显得有些老生常谈。
虽然影片涉及到了很少提及的婚内强奸的现象,但是影片没怎么表现,或者说非常含蓄地表现了这一行为对雪松的伤害,而有着传统女性品质的雪松也只是用沉默与遗忘来对待这一伤害。
所以这一现象的涉及并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就这样被影片的故事一笔带过了。
這種贴近生活的,講述小人物的片子一直是喜歡的,也多多少少能找到共鳴,看到很多同身邊人現狀類似的地方。
相似的窘迫,相似的壓抑,相似的漩渦。
自己內心也一直特別希望,希望這類問題,以後不僅可以被指出,更能給予解答。
比如說如片中這對夫妻,要更加學習去溝通,去表達。
愛情婚姻的折衷親密關係地每個人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所以也更需要每個人去努力經營,悉心呵護。
否則在人與人自身的差異,與外在環境的複雜作用下,常常會有悲劇生髮。
和朋友聊天交流起來,發現我們這一代孩子的父母親們常有這種問題,對與我們父母那一代的人,普遍的精神教育與相處學問極其缺失,因為無暇顧及。
所以看起來他們很像是時代的受害者,在這個方面。
到我們這一代人,是開始有這種看到問題的意識,但還沒能夠有被普及的解決之法。
真的非常希望這類情況可以被改善。
對於我們,目前至少有一些這類的書籍,培訓,講座,可以幫助我們。
愛與相處,是需要學習和操練,為止附上百分百努力的。
祝願。
這類悲劇,不再有。
前段时间跟老公视频,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的事情,好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我说:“你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主动联系我了。
”他否认说:“不是吧”。
我立马把这一年的聊天记录中他联系我的内容发给他只有两三次,内容几乎是工作上的事。
我当时脑袋里就蹦出一个想法:我们结婚7年,难道我们之间就已经没话可聊了吗?
还是我们已步入中年婚姻的“疲惫期”?
在看了电影《忘了去懂你》后,我才明白不全是。
该电影上映于2014年,由权聆执导,陶红和郭晓东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下岗职工蔡伟航(郭晓东饰演)和超市小老板陈雪松(陶虹饰演)两夫妻整日周旋在中年婚姻生活中的无力、彷徨、猜忌和失望。
这部影片在豆瓣评分6.6,很多网友表示演员演技非常好,但内容空洞。
个人感觉电影把中年的婚姻生活描绘地非常真实,无爱、无性、零交流,开口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孩子的事。
两人很少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过纪念日,或一起陪孩子玩。
他们就像两个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这样的婚姻如何能好?
01 夫妻之间“零交流”使婚姻“空虚、寂寞、冷”陈雪松(陶虹饰演)因为年轻时和地产商杨九城谈过恋爱,这被当地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绯闻谈论,引得丈夫蔡伟航(郭晓东饰演)心生猜疑。
另一边出租司机小吴对陈雪松有意思,外面人更是借此在蔡伟航面前搬弄是非。
再加上蔡伟航人到中年,整日为废弃的家具厂奔波也不见起色,事业上的受挫,对他也是不小的打击。
一方面受不了旁人的闲言碎语,另一方面自卑于自己一事无成,与杨九城巨大的悬殊,在男人眼里是极大的羞辱。
这些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怒气,导致蔡伟航对妻子做出许多出格的事。
比如在工地强暴妻子,听信妹妹的谗言带孩子做亲子鉴定。
从他们的相处中,我看到夫妻关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3个大写的字——“零交流”。
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关心对方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偷窥”获得。
电影中,两人回到家很少沟通,但又关心彼此的动向。
男人会偷偷翻看妻子的手机,妻子会私藏老公的身份证,闻闻老公的衣服有没有香水味。
他们对彼此都心存芥蒂,想知道对方的动向却不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毫无信任的夫妻关系相处起来只会消磨双方对婚姻的信心。
2.长期“语言暴力”不仅伤害对方,也会遭到“反噬”。
抱怨、责备、讽刺、挖苦、谩骂等“语言暴力”说出去只是当时痛快了,殊不知它会像一把把尖刀插入对方心上,即使痊愈也永远有“疤”。
相对地,自己也会因此变得暴躁或者情绪失控。
使用语言暴力不仅沟通无效,还会让夫妻关系越来越糟。
有一次,蔡伟航陪客户吃饭娱乐,妻子跑去找他,结果发现他和一群女人在一起。
妻子顿时就不高兴了说:“不到这种地方轻松一下就谈不成生意啊?
”蔡伟航反驳道:“你还有脸说我,你怎么不想想你自己啊?
你到网上看看你跟杨九城那些艳照。
”妻子听完气得走掉了。
女人被误会,被质疑出轨时,因为堵气不去解释反而将错就错地说“自己就是丈夫想的那样”,让误会越陷越深。
从他们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之间除了对对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挖苦和质疑等“语言暴力”对对方造成的伤害。
如果他们能放下情绪,停止“语言暴力”。
心平气和地把话说开,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没有解不开的“结”。
02 长期沉闷的夫妻生活,迫使双方向外寻求“刺激”。
影片中,陈雪松明知出租车司机小吴对她有意,她依然与他来往。
或许是和丈夫长期缺乏精神交流,她急需一个情感出口去释放自己,想在“一潭死水”的婚姻之外折腾出一些波澜。
有一次,陈雪松心情不好,坐上了小吴的车,小吴带她来到一个废弃的剧院,小吴站到舞台上唱起了《传奇》,并对她说:“我只唱给你一个人听”。
在歌声中,陈雪松眼含泪花,可能是想起了她和丈夫相恋时的甜蜜,也可能是太久没有像这样被重视、被关注的心酸与难过涌上心头。
在《热锅上的家庭》中,纳皮尔教授曾指出:假设不直面婚姻问题,夫妻双方埋藏和累积的情绪和压力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有两种出口,一是把压力和情绪转嫁给孩子,孩子成为问题婚姻的“替罪羊”。
二是夫妻转而寻求外界刺激,来弥补内心的情感缺失。
女人渴望在婚姻中被倾听、被重视,而现实中她与丈夫说不上几句话就得吵架,每次都不欢而散。
由于长期与丈夫缺乏精神交流,这样的现状渐渐消磨了她对婚姻的美好寄托,转而寻求外界“刺激”。
试想下,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他们的婚姻难道就是完美婚姻吗?
不一定。
每对夫妻要一起渡过漫长的一生,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
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们能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03 生活让人疲于奔命,但更要对彼此温柔相待影片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生活的环境破旧不堪,狭小的房间放着一张木板床,他们和女儿一起挤在这一张床上。
墙上挂着一个老旧的钟,钟摆已经停止摇摆。
超市过期的面包和牛奶,妻子舍不得扔拿回家当早餐,身上穿的衣服图案已模糊不清。
男人想要把家具厂盘下来,却没有资金。
虽然他前前后后为此事奔波了很久,但总感觉有心无力。
再加上妻子的绯闻四起,这一切都令他倍感压抑。
他整天夹杂在“妻子的流言”和“自己事业无成的自卑”中无法自拔。
婚姻一地鸡毛,事业也毫无起色,生活似乎快要将他逼疯了,埋怨、自卑、焦虑和无力感把他包裹的严严实实,以致于他无瑕顾及妻子的感受。
生活本不易,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原本陌生的人能走在一起更是不易。
如果能给对方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彼此的平凡幸福。
04 中年婚姻真的无爱了吗?
不是不爱,只是我们没有去成长为更好的彼此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妻子因被丈夫误会和小吴有婚外情,生气在宾馆过了一夜。
那天蔡伟航拿出了当年和妻子结婚的影碟播放,看到当年二人的幸福模样时,他眼含泪花。
我想,他一定很羡慕那时那个幸福的自己,也很懊恼他和妻子为什么会走到如今陌生的境地。
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吗?
不是的。
如果不爱,他不会重温与妻子过往的美好;如果不爱,妻子不会为了帮助他顺利盘下家具厂,不惜放下自尊去找前任借钱;如果不爱,妻子不会为了不让他为难,主动去看望跟自己有矛盾的婆婆,还给她塞钱叮嘱她注意身体;如果不爱,小吴追求她,她不会拒绝。
只是男人对女人的过往过于执着,固执地认为女人和前任藕断丝连,没有静下心来去想想妻子对他的好。
武志红说:“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蔡伟航能够坦然接纳妻子的过往,不对她的过去耿耿于怀,和妻子重拾婚姻最初的美好,最后也不至于离婚。
爱一个就要接纳ta的不完美,相对地,爱一个人也要为彼此不断改进,学着看见各自的付出,试着发现对方的好,去共同成长为更好的彼此。
写在最后情感作家李爱玲说:“这世上的千万夫妻,都是在柴米油盐的世俗里,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践行着这世间匹夫匹妇们微不足道的喜悦和悲辛。
”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在毫无激情的中年婚姻里,你是否还会忆起当年对爱人某个时刻的心动?
你是否依然了解对方的喜好且还愿意为了博她一笑而做出努力?
你是否在每次吵完架后能反思自己,想想对方的好?
你是否有过100次想要离婚的冲动,却因为对他有一丝牵挂而不舍放手?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是否愿意为了对方,为了自己去做出改变?
都说相爱容易相守难,不过是彼此不肯退让,不过是双方没有耐心走进彼此。
不是不爱了,只是忘了去懂你!
陶虹和郭晓冬是我喜欢的演员,无论演绎什么样的角色都有他们自身独特的印记和骨子里散发出的魅力。
贾樟柯的监制让影片注定是文艺色彩浓重的反映小人物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非商业片。
这种片子的受众总是小众,但是随着在国外电影节提名的增加,这种片子会得到重视。
一个重庆小镇白沙(女性导演加编剧权聆的故乡)一对普通的小夫妻的日常生活。
平淡的生活,微薄的收入,毫无浪漫可言的脏乱环境。
两人因为缺乏沟通和误会导致对对方产生猜疑、怨恨甚至提到离婚。
在这个以金钱为唯一成功标志的浮躁社会下,木讷自卑又有小地方人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心里承受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和自己在意的面子。
不可以容忍妻子和其他男人来往自己却在网吧发着求包养的帖子。
男人仿佛只有挣大钱这一条路才可以顶天立地,而疑似戴绿帽子这种事情就是在“没本事”的自卑阴影笼罩下完全不能容忍的。
因为妻子和富商的感情史被曝光就在富商的大广告牌下侮辱妻子,却又可以接受妻子问富商借来的15万元。
有胆把出租车小伙单独约出来对峙,甚至逼问“你信不信我弄死你?!
”,却又因为对方的“你怎么这么幼稚?!
”最终变成哭嚎着打自己脸至倒地的可怜人。
可怜自卑又复杂的人性特点演绎到位。
而妻子,这位小镇的美丽女人,朴素的马尾掩饰不了她姣好的面容,廉价简单的碎花裙掩饰不了她白皙的皮肤和姣好的身材。
这样的女人虽然没有风华绝代,虽然也只是每天趴在自己小超市的柜台上昏昏欲睡度日,却仍然会招来小镇其他男人的追求和议论。
虽然她也偶尔调戏调戏出租车小伙,但是其实她是个渴望被爱的女人,渴望被丈夫懂的女人。
虽然被人追求,但是她懂得那不是爱,她哭着拒绝了,虽然被自己的丈夫怀疑和冷落。
很多时候冲突就那样戛然而止,也许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从热恋变成冷漠的。
影片最后丈夫突然想通不再让女儿做亲子鉴定,回来和妻子和好,妻子带着对丈夫不懂自己的怨气头提出离婚俩字并头也不回地跑掉,丈夫追出去,影片结束,但是观众非常清楚,妻子是带着丈夫最后那一句“让我们忘掉所有不愉快重新开始”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跑开的,最终两人的生活终于有了新的希望。
希望不是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希望是人心给的。
2+ 套路伦理剧。故事略雷,非粑耳朵男主窝囊直男癌,万人迷忽而书卷忽而市井女主设定模糊。台词方言欠火候,陶虹表演痕迹重,片名毒鸡汤。重庆美术可。中年婚姻摇摆态唯一价值。结尾紧得好。“你找谁啊?我是她爱人。出去!”
看不下去。
晦澀難懂毫無觀點的七年之癢。
在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故事太平常了,市井气息和家常味有了,但电影里演到后面就张力不足,最后那个开放式的结局看似好像瞬间拯救故事中的主角们。但是,这样一来估计也只能说服导演/编剧自己。本来四川话有惊喜算加分的,但是郭晓冬那个蹩脚的四川话呀,简直比我的普通话还难听..
1、男女主都塑造的很成功,被生活强奸的人设;2、出租车司机的设置很巧妙,是女主对这个世界仅有的一丝幻想
算是国产片里的佳作了
婚姻破裂的原因不一定是钱
婚姻里,多半是先久处生疑,然后演变成久处生厌,再跟自我的现实境遇,以及年龄增长带来的困惑无助裹挟到一起,彼此怀疑,指责,怨愤,甚至憎恨。这一主题依然会在很长时间里困扰着人们,只有极少数找到了解决的良方,那必须先完成自我的冲破和成长,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亮眼,却胜在真实感陶虹和郭晓东老师表演课,那份被生活磨耗的无力感,配合西南潮湿的空气与破败的气质,能让观众很快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一直很中意郭晓东老师,儒雅中带着忧郁与颓废。PS:导演权聆老师早年帮我写过稿子呀,在《看电影 午夜场》,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破烂玩意儿…导演韩剧看多了吧!
珍爱生命,远离渣男
电影很像欧洲片,闷,结尾也是嘎然而止,小桃红表演100分,郭晓东的话,为什么一直演渣男?明明就是很帅。 小吴的话,不够骚,不吸引啊,有点遗憾,给分的话,3星,主要给的是摄影音乐小桃红。
感觉故事都还没怎么展开就结束了。节奏并不慢,故事也较杂,所以整部影片看上去没有重心且头重脚轻。其实处理这种故事恰恰就该用监制贾樟柯的做法吧,尽量的冷静和旁观,让故事变成生活流水账。
婚姻关系,毁于矛盾与猜忌。镜头平淡有力,演员超赞演绎。
结尾???是我电影没下完吗
生活化的电影,女性心理的描写很细致。忠诚很多时候建立在宽容之上。 生活就是需要有沟通才能相互信任。
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屁孩嚷嚷着找泪点,就这帮把脚放椅背上、满嘴跑火车的熊孩子,除非扇几个嘴巴子,否则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泪点! 贾樟柯出品、监制
比那些坑蒙拐骗的抢手货强多了。陶虹的表现太好。
我还等着看结尾呢,可字幕出现了
缺少爆发力,尤其结尾。
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