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热情

A Quiet Passion,爱美丽的今生(港),Emily Dickinson, a Quiet Passion

主演:辛西娅·尼克松,詹妮弗·艾莉,邓肯·达夫,基思·卡拉丹,乔迪·梅,乔安娜·培根,凯瑟琳·贝利,艾玛·贝尔,本杰明·温赖特,安妮特·白兰特,罗斯·威廉姆斯,诺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16

《宁静的热情》剧照

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7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8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9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0

《宁静的热情》长篇影评

 1 ) 值得一看的佳作

本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作为一个女性,她不甘于相夫教子的无为生活,而是选择做一个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诗来诠释生活。

艾米丽可谓是女性的代表,而本片更可谓是女性传记中的佳作。

 2 ) 宁静的热情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

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

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

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看,但也还不错。

 3 ) 《宁静的热情》

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这种看,恐怕连“欣赏”都说不上,只是当一名普通的观众。

只关注情节,不管新旧,不管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不管场景,不管摄影技巧,不管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只是在看一个好的故事。

看着看着,慢慢对演员的演技、导演的调度、光线的运用以及音乐的情绪也开始关注起来。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

一向认为,电影只是一种大众传媒,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不可能有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展示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直到前几天,看了一部名为《宁静的热情》的片子,才些许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狄金森(1830-1886)一生都生活的美国东部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生活平静而单调,如一潭静静的湖水,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偶尔泛起小小的涟漪。

而她的内心却如火一般的炽热。

她说:“我的生命中,诗歌是我的全部。

”很难想象,会有哪一个导演能够看中这种缺乏戏剧性的题材。

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接受了这一挑战。

为我们献上了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

电影的叙述是不慌不忙的娓娓道来。

一点一点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贯穿了狄金森优美的诗句。

有一个场景,是诗人的父亲和弟弟的对话。

弟弟:要发生内战了。

父亲: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要被征兵了?

弟弟:应该是的。

父亲:你得待在这里。

弟弟:我的朋友都会出战,我不能一个人待在家。

父亲:我会出500美元找人代替你去。

弟弟:那么我的荣誉怎么办?

父亲:你的荣誉会安全地在我手中。

弟弟:那我的道德心怎么办?

父亲:如果你的道德心在你尽孝的时候能得到慰籍是再好不过了。

弟弟:对于那些即将死于战争中的人来说,尽孝只是懦弱。

父亲: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这样说。

弟弟:没有绅士会这样说。

父亲:奥斯丁,你是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允许你去冒生命的危险。

弟弟:求你了,不要逼迫我留下。

父亲:你不能去,我不允许!

听完了这场对话,狄金森在诗里写道:“呐喊着去战斗固然勇敢,但是我知道与内心苦恼的骑兵搏斗更加英勇。

胜了,不会有国人看见;败了,也无人察觉。

那些垂死的眼睛,不会有人带着爱国的热忱来凝视。

”狄金森就是这样不断的审视和拷问自己的心灵。

这种审视伴随了她的整个生命。

狄金森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

按照通常的概念,为富不仁是她们这样的阶层中必然的选择。

可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并不是如此。

他们没有争权夺利、爱财如命的贪欲,甚至也没有兼济天下的雄心。

物质的富足让这样的一群人有了探索精神世界的可能。

他们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狄金森征得家人的同意后,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便进入到自己的诗歌世界中,读诗、写诗。

屋内是昏暗的,唯有那盏煤油灯摇曳的灯光照亮她的脸庞,照亮书桌前那小小的空间。

似乎她就是那盏灯,弱小,却顽强的燃烧着,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宁静。

回到影片外的现实中。

有多少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争名逐利,赤膊厮杀。

在志得意满或筋疲力尽之后才发现,他们却丢失了自己的本性。

这样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每当至此,我们都不禁会怀念阿默斯特小镇那盏煤油灯。

整个影片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然而在看完之后,我还想去看第二遍。

本人评分:7.5

 4 ) 宁静的热情

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

 5 ) 分三部分看完的电影

《宁静的热情》:美国女诗人传记电影。

老实说我是分三次才看完的。

对白都是诗句,刚开始觉得太文艺了,太作了,唯一可取是摄影。

第二次觉得艾米丽有时太不可爱;读诗就好了,没必要看诗人的传记。

第三次,她被病痛折磨、父母离去;仍然创作诗歌。

Father believed; Mother loved。

“Why the world has become so ugly?"这句台词让人唏嘘不已。

这时候每句诗词有了新的深度。

还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宣传海报很像《简爱》,《简爱》还真是女诗人的喜爱。

独立、有才的诗人,她的诗歌值得时不时读读。

诗歌需要想象,电影是视觉艺术,她的花园真漂亮,像她诗歌描写那样。

 6 ) 我为美而死

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影片冗长无趣,一个终其一生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孤独至死便是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全篇主旨。

若是五六年前未曾入世的我,估计也会这么觉得。

然而这部影片于如今的我,更多是渐入佳境的感慨。

如果起初只是于格格不入中来抗争,那后来更多是与所谓“俗世”争锋相对,不肯退让半步城池,直至斗争的对象变为形容枯槁一点也不美丽的自己。

对自己的严苛半是自命不凡,半是固步自封,最终也将自己变得浑身利刺,在他人眼中如同怪物。

幸好在这么大的房间中,还有一个人能将你的心看清——她带着最骄傲的面容,最接近未曾看向你的神明。

曾经艾米莉的《我为美而死》与瓦特兰德的《生与死》是我心中长久的慰藉,在这个社会禹禹独行之中,我也同样能体会到作为女性发声的困难——更可怕的是,那是从小就有而从未离开的。

若是我曾经偏激,那是我年纪尚轻,若是我终于选择性沉默,那便是我终于学会无声的抗争,卑微地屈服。

我做不到像艾米莉那样,学会在空白中造一艘船,在宁静中放弃自己的所有。

可我又记得她说三点过的夜里最为宁静,说出“宁静”的面容却如火炬般炽热癫狂。

这样的宁静,我巴不得它再长一些,再安静一些。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7 ) 我如此小心地守护我的自主性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师让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和所有的同学不同,艾米莉独自选择了自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她像一个与世俗抗争的斗士,锋芒毕露:“我根本就没有被唤醒,又怎么去忏悔呢?

”一出场就预示着她此生的叛逆与独立。

艾米莉的父亲是镇上最权威的律师,姑妈是一位诗人,但无论是在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在家里谈论诗歌,艾米莉都没有附和长辈的观点。

她由衷地赞赏歌剧女演员的艺术天赋,与父亲和姑妈就女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激烈争论;与姑妈讨论诗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编辑的偏见“恐怕女人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时,她还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弥尔顿”,显然是编辑被米尔顿建立了审美标准,缺乏自我鉴赏的能力;她拒绝编辑修改她的文稿,哪怕是标点符号。

艾米莉与家人一起到教堂祈福,家里所有的人都被牧师要求跪下祈祷,唯独她拒绝下跪,她顶着牧师的威严与父亲的谴责的目光维护着自己的自主性:“我的灵魂属于我自己”,她对牧师说,如果必须要下地狱她可以忍耐,既然有上帝,她宁愿坐着请求上帝原谅她的不虔诚。

父亲对她的失礼生气,她反抗道:“不会因为强迫而虔诚。

我知道你的精神支柱更加完全,我看起来有些顽强反抗,但是我的灵魂是属于我自己的。

”而父亲强调:“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这是在忽视危险。

艾米莉拒绝再次去教堂:“上帝知道我在想什么?

他不需要我坐在长椅上提醒他。

”父亲提醒她:“我希望你的言语听起来不要那么轻率,你的灵魂并不是轻率的。

”艾米莉明确地回答:“是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自主性。

艾米莉本来就桀骜不驯,在遇到了一个“不怕死亡但害怕天堂”的女孩魏若琳·布范后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主性。

容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布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拒绝去教会,她说教会历史就像天堂一样无聊。

“她认为去教堂的人是“可怜的被拷问的灵魂”。

和艾米莉一样,布范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艾米莉和布范都不能容忍男人的肤浅,更看不起男人在独立的女人面前为自己的愚蠢护短:“肤浅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这是故意的话就有一些虚伪了,我们可能有些肤浅但并不愚蠢。

”“男人无所畏惧,他们可以上战场,但却害怕女人受教育并不能习惯她的独立性。

”男人更愿意接受一个顺从的甚至无知的女人;而女人则很难接受男人的无知和肤浅,当布范发现她的舞伴没有听说过《呼啸山庄》时,她声讨一部他没有看过的作品,就像去罪恶之地和罪恶之都一样令人失望,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是费城,他变得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亵渎”。

趋炎附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巨大的牵引力也是对生命巨大的破坏力,可悲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盲目的随波逐流浑然不觉。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些站在“需要救赎”一边的女孩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一样,与其说是她们在做选择,还不如说她们在做服从。

一旦信仰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心的自觉,人们就会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去祈祷。

布范说:“有人告诉我,我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不然我将被恶魔追赶。

”她当时反问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公交车站吗?

”她形容对方的反应“突然安静下来,就像在纪念杯前忍耐一样,震惊却装聋作哑。

”艾米莉认为能够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知识构建的独立思想,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失落的灵魂:“对于那些失落的灵魂来说是没有明天的,对于失落的灵魂来说今天就已经足够了。

她曾经对沃兹沃思先生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是你很容易就恬淡寡欲了,而且我想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但子孙后代就和上帝一样不自由。

这是一种苦难,除非,死后名声只对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值得被铭记的人所用,而且一直被成功所折磨。

”但她自己希望是那个死后值得铭记的,因为她的灵魂没有失落。

战争爆发了,艾米莉的弟弟奥斯丁为上前线的事情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不允许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而奥斯丁却不想逃避一个男人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奥斯丁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权威。

那场战争死了10万多人,其中葛底斯堡伤亡人数51112,斯伯奇尔维尼亚31086,安蒂特姆河23134。

那是一个男人战死疆场才光荣的年代,但在艾米莉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嘉奖,而是内在的良知,每个忠于自己生命自主性的个体的都是胜利者。

为了表面上的荣耀而战,不如内心搏斗的“骑兵”更加英勇,她赞美那些为内心的自由战斗的灵魂。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艾米莉孤独地守护着她的自主性,她同僚一个个离她而去。

她含着眼泪看见曾经拒绝世俗的好朋友布范在“适当的时候”因为“事实和经验”走进了婚姻。

布范为自己的妥协找到了理由:“过于严肃的生活就像通向毁灭的最短路程。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那么我会排斥这个世界,不会履行那个诺言,那么你就是在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否认你精神上需求的东西。

”而且提醒艾米莉,如果不服从于事实和经验,应该对自身的美德更加小心谨慎。

她也看到了艾米莉的“缺点”,并提醒她不要抵制自己的缺点,而艾米莉认为所谓“美德”只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缺点。

艾米莉以为她终于遇见了懂她的人,因为听一次演讲她爱上了沃兹沃思,他理解她的诗,她也曾触及到他炙烈的目光,并且深信自己比他呆滞傲慢的太太更接近他的灵魂,但他欣赏她的诗却没有接受她的爱情。

因为,他表面的慷慨激扬的演讲并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他的心灵依然遵从于秩序,爱情也必然让位于伦理。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奥斯丁居然背叛贤惠的妻子与布范偷情,而且坦诚自己不能允许妻子出轨,认为这自己崇拜一个有思想的人和感情出轨是两回事,这让艾米莉非常失望,在她看来身边最近的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妥协是对她或者说是灵魂自主性的背叛。

奥斯丁与艾米莉产生了对抗,他刺激她说:你看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党这本书吗?

鲍尔斯先生写的,他出版过一些你的诗,我想就是你爱慕的人,而且他还结婚了。

他说鲍尔斯渴求读者们的同情心却没有展现出他本身的主题,应该是文学中的悲剧了,作者都是女人,也许是有天赋的女人吧,充满了想法、感情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这种苦难都不太健康,这也许到最后会成为珍贵的训导,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阴沉、枯萎和扭曲,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事物确实很难,这种梗概和诗歌……,“他甚至说她“你就像你的诗歌一样丑陋。

电影到最后,不仅是弟弟背叛了她,而且一向最呵护她、疼爱她的妹妹温妮也劝她不要太苛求,她跟艾米莉说布范出轨是因为先生得了性病,认为“你猛烈的抨击是对这件事的生气,这样生气我认识这是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

”艾米莉说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

而温妮说:“保持一个高标准是你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只是凡人,不要这样嘲笑我们。

”艾米莉终于承认她也变成了自己惧怕的东西,她对温妮说:“你没错,我希望我也有你这样温柔的心,谴责奥斯丁是因为我有同样失败的感觉,我们变成了我们惧怕的东西,而我也非常痛苦。

”而在在艾米莉骄傲的内心里,她无法忍受“为什么世界变得这样丑陋?

 8 ) 让世界为她服务

(高中阶段老师安排写的影评补录豆瓣)看完了《宁静的热情》,读了艾米丽狄金森的一些小诗,最易察觉到的还是她的“不近人情”。

无论是她近乎自虐式的自律,还是她跳跃而随意的诗,她对意象的把握和玩味,都离我们的俗世生活太远了。

看到网络上一些评论问,如果狄金森生活在现代,女性能够稍微从水面上探出头,呼吸一口空气的现代,会不会好一些。

我觉得不会。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讨论狄金森的时候会讨论起女性的觉醒,但是觉醒的每一个侧面道出的都应该是本性。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如果灵魂是一只虾,那么它被输入肉体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决定好了它应该以何种角度蜷曲,蛋白质结构被破坏的那一刻,即便是回到了死亡的炉底,也只有被烧焦而没有重新活过来的道理。

我们读到的狄金森正是那一头撞进泥坑里的马,她对纯粹,美好的追求或许在那个时代因为她的身份而更加突出,但是即便放到现代,也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放松一丝一毫,她对外界的苛责也是对自己的苛责,她反抗世界的方式是反抗自己。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宁静的热情以无可辩驳的激情展现。

她在作诗时无意间达到的纯净——信诗的无序正如雪地里找不到冒尖的草,一个至真至善的圆怎么转都是那个圆,既然她在那一刻达到了自洽的地步,世界的粗糙连砂纸都像是棱角,她的直径稍嫌大了。

然而表达的欲望如此尖锐,牵扯出诸多意象,鲜花蜜蜂,白昼黎明黄昏,大地与天空,此刻这些东西无关生物地理或者是化学,只围绕她而转,连死神都愿为她驻足,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只因她手中握着一支笔,挑起了一盏灯。

就让世界为她服务,就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做她的仆人。

 9 ) 聊一下这两天做了病的“刻薄”

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

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

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

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

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

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10 ) 作为传记片中为数不多的类型,这部片子真的不应该被错过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欧美的导演似乎特别中意拍传记电影,政客、商人、新闻人物、文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被拍了个遍。

无论是热门大咖,还是冷门小咖的,只要该人物的故事性符合电影的需求,就可以立即上机。

放眼于最近两年,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入围了一部智利片子,名曰《追捕聂鲁达》,讲了一个诗人的故事。

2016年末,BBC又拍了一部《隐于书后》,讲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仔细瞧瞧的话,你会发现传记片的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一部针对一个人的成长史来拍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点去拍的。

后者很容易带动起剧情的紧凑程度,而前者就不好控制了,要么数个小故事串成大故事,要么流水账般讲完从小到大,反正都是吃力不讨好(观众)的营生,还真不如“抓重点”。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杀出一部诗人传记电影,这次拍的又是一个文坛巨星,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没错,这部名曰《宁静的热情》的传记电影,实实在在的拍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是能和沃尔特·惠特曼并肩的诗人。

同为美国传奇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不同于沃尔特那般一生贫苦,相反,她是一个出身于阿默斯特镇中产阶级的富家女,身后有一弟弟妹妹。

其父是当地的首席律师,祖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家庭殷实,家底丰厚,衣食无忧。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爱养花,会做饭,人见人爱,与弟弟妹妹关系非常好。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成为一代传奇诗人,实属让人惊叹。

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狄金森就读的曼荷莲学院,先说下这所学校,在如今曼荷莲学院算得上是全美女子学校中的老大,也就是女子学校中的清华北大,这么吊的学校确实不是说上就能上的。

从曼荷莲开始,狄金森就逐渐与这个世界做行为抗衡,影片的伊始,穿着淑女装的狄金森就正在与学院的修女撕逼,并且高调的公开表示自己不信上帝也不稀罕被上帝救赎。

▲极具魔幻色彩的神情,有点置身于恐怖电影的感觉

▲这个镜头非常有意思,隔着两个门框拍,距离拉的很大,像是一幅画。

狄金森父亲静坐着,不动声色,仿佛是离开了人世。

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也好,还是矫情也罢,不管怎样这都是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不想随波逐流。

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正值独立战争后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半叶的时候领土逐渐扩大到太平洋,中期时候工业化迅速推进,男人们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人的地位不外乎和奴隶一般。

所以,狄金森能成长为一名诗人,不光是家庭给了很大的保护,还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狄金森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她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大声批判大男子观点。

影片中最突出的,最能够去反映女人被男人束缚的,就是狄金森的母亲。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全家人在客厅阅读书籍,狄金森的母亲让狄金森弹了一首诗歌体的曲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初恋。

在狄金森母亲终其一生的记忆中,仅有着那段初恋往事,之后,她就被绑上了家庭战车上,操劳至离开人世。

片如其名,就是对《宁静的热情》最好的评价。

电影的全篇幅充斥着安静的气息,随着镜头中的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跳跃,影片也在进行主题的更改,即热烈到痛苦的变化。

而在剧情的跳跃上,又不难看出导演的小心思,为了使剧情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导演在情节A和C的中间加上了狄金森的诗。

出乎意料的是,诗的融入不仅消除了尴尬,甚至还做到了对前面的解读,以及后面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父亲的离世,影片也完成了冷色调镜头的切换。

紧接着,母亲的离世,好友出嫁,所爱之人的离去,在这段时间段中,狄金森患上了癫痫,也注定了文坛新星将要陨落。

在电影当中,狄金森就好像一团闪着蓝光的焰火,不刺眼却很温暖,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她最终还是输了,但她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自己争取权利地位。

就好比她的诗,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文/Omiear)

关注微信公号Movie影点,带你独立视角看电影,拒绝烂片侵扰。

(如需获取资源,请关注后在后台回复影片名称)

《宁静的热情》短评

3.5/5 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传记故事。台词优雅深奥,女权先锋。

4分钟前
  • karenlin
  • 还行

很有深度的电影。一般理想化的人生活都是悲剧的,所幸狄金森有家人。ps:她的诗很美pss:读精神病理学的时候看到女主的癫痫觉得电影看的时间过分合适。▼_▼

6分钟前
  • atopos
  • 推荐

奇怪的文学女青年。她的朋友很有趣。看完忽然觉得她好可怜啊,活着的时候也没能出名

7分钟前
  • 宝井惠
  • 推荐

还行吧,看不进去

12分钟前
  • 你 °
  • 较差

额……又长又散

17分钟前
  • 如歌的行板
  • 较差

poetic

20分钟前
  • 胡扯
  • 推荐

漫长的两个小时

24分钟前
  • 推荐

6.0 无法称得上是诗电影,不过仍是够格的“文本—情境”嵌合的影像。Davis大概认为诗歌的创作没那么超脱反而是诗人经验在具体情境中的诚实流露,所以片中的诗句并不脱开情境呈现,而是多数时候取代配乐的位置(只有在遭遇Emily具有转折意义的经历时,诗句才插入配乐)——情境产生诗歌,诗歌同时托举情境。

27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十分压抑,人物太过古怪苛刻。但是诗很美,很有趣

28分钟前
  • ZReeeeN
  • 较差

没意思

32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辛西娅尼克松献出绝佳表演~

36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为了串烧诗句吧?用夜里写的诗替代白天的对话,太浮夸了。

37分钟前
  • funny_vee
  • 较差

精致的摄影和复古的风格,配搭上无病呻吟般的剧情,这个导演一直在拍这种空洞之美

40分钟前
  • 无名
  • 还行

翻译太糟糕了,这可是一部诗人的传记啊

44分钟前
  • Veni
  • 较差

很古典的拍法,但我总觉得人物设定有点矛盾,一开始只以自己的标准信上帝,后来却变得非常执拗,狄金森的真实形象从她的诗里感觉跟这个应该是有偏差的。辛西娅尼克松应该是欲望都市四人组里戏路最宽的。

49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没有婚姻,诗作为补偿。

54分钟前
  • স্বপ্ন
  • 力荐

读了这么多年狄金森才发现我大概读的跟电影里是两码事儿。扯着嗓子念大段突兀的抒情独白,每个人的情感都跟演话剧一样汹涌澎湃,而我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在激动什么。最后居然又把我带回呼喊与细雨的阴影里,天呐。

59分钟前
  • 卜卜
  • 较差

“我们都是凡人。”温妮啊,可她不是。渐入佳境,看到自己。2016年度十佳

1小时前
  • 南悠一
  • 推荐

妹妹好可爱,其他人都好奇怪,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非常奇怪

1小时前
  • Jonko
  • 还行

诗化的叙事与台词极力还原了一个诗人敏感又精粹的一生,她深知自身文学的弱点,这种高度自觉让她自嘲希望死后被铭记,她有更深的层次,不会显现,是会被揭露的,于她而言,女人并不是宁静的琐碎,而是内在的革命心理,她一直活在这种重压之下,现实的平庸与艰难消磨着一个诗人内在的生命热情,但事实上她内心的情感始终被忽视、被掩埋,她一直试图将这种激情隐藏、冰冻,对于世界的过度防御让她隔绝了真正的情感,活成了被压抑的激情,犹如冰冻的火焰。

1小时前
  • 炯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