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文学没有中没有真正的悲剧,没想到中国电影中也找不到真正的悲剧。
大电影2花了五分之四的篇幅铺垫了一场悲剧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却以一个被阉割的虚假的大团圆的结局做结了。
可以继续挖掘的,却不去超越,不知道是导演不愿意,还是导演不可以。
周六的晚上和老婆一起看了《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片子挺有意思,闹剧之外还有令人深思的东西。
当然和很多人一样,看过后记住了“人至贱则无敌,我们就是三贱客呀!
”这句话。
当然,我看到最后郁闷了,这个郁闷和《绿帽子》、《请将我遗忘》有点相通的意思。
看完之后的情况是:没想到、也不能接受那样的结果。
看完之后我把头钻进宝贝儿的怀里,那个男人太惨了,那个女人也太惨,我郁闷了。
然后就是想查查“人至贱则无敌”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网上有一些解释,有点乱。
应该是从成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来的,出自《汉书东方朔》,大致的意思是: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
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在百度知道上有一个问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下面的回复比较有代表性。
比如说“一个人贱到了极点什么都无所谓了,当然就无敌了”、“俗话说,不怕不要命的,就怕不要脸的,贱到一定程度就无敌了”。
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并不能打消我的疑问,更不能让我接受片子的结尾。
不过命不当决,今天早上在地铁里看石康的《心碎你好》时,看到了一句话,“一般来讲,只要在欲望与物质上不过于贪婪,便可不受别人的摆布与支配,只要放弃虚荣心,便可逃避一种不幸的命运。
”,我顿悟了,一下子对人至贱则无敌有了理解,也能接受片子里的结尾了。
片子最后,文耀一家生活幸福,个人事业成功。
开始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文耀虽然得到了表面上的幸福,但心底里一定还是郁闷的。
看过心碎你好里面的那句话以后我不那么想了,就像文耀自己说的那样,快40的人了,一无是处。
虽然一直在努力,但看不到什么希望。
如果至贱、放弃本不能放弃的东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无敌。
文耀拍准A片无所谓,养别人的孩子无所谓,小鱼出卖自己无所谓,至贱以后真的就无敌了。
我现在用笔写的字儿很难看,无甚结构,非一笔一划也非连笔。
现在用笔写字儿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我想这不是主要原因,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小时候没有好好练字儿。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连笔字儿,其实那个时候刚会写字儿,一笔一划的好好写都还写不利索呢。
为什么练习写连笔字儿?
因为大人们都写连笔字儿、写字写的好的人都写连笔字儿,谁谁谁都能写连笔字儿了,这在我身边是个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情,也是大人们互相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谈资。
于是我在还没写好字的时候就开始不认真写字,写所谓的连笔字儿,结果就是现在我写的字很难看,没有结构,自己看了都难受。
这里面充斥着急躁、浮躁的成分,同时也有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的成分,小时候这样的例子很多,长大了更多。
我经常想让让我的世界慢下来、静下来,想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总觉得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后台推着我。
可能这股力量会一直把我推到火葬场!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直到死也还生活在别人的、规则的条条框框里面,从没有获得过一丁点的自由,哪怕只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由。
人生苦短,能幸福的时间归了扒堆儿的也就那点儿时间,太坚持原则,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太严格,这辈子可能就完蛋了。
每个人都视图把自己框起来,必须得有工作、好工作,必须得承担家庭的责任,必须得这样儿,必须得那样儿……。
为什么是必须呢?
不必须了会怎样?
当然,还是应该去努力争取、努力奋斗、努力承担责任,只不过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学会放弃。
让自己的那点儿时间过的舒坦些,这个舒坦是自己舒坦,自己定义的舒坦。
不是为了什么规则、为了什么别人,强迫自己怎样之后的舒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想,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真的很难做到“至贱”。
引用内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汉书 东方朔》。
是时,东方朔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汉武帝“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广揽人才,大胆起用人才。
此乃本句之原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 “朋友”。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大电影2》:那些被艺术搞了的搞艺术的 文/图宾根木匠1. 片名本片的完整片名是《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用全角字符足足有十三个之多,原来入场前以为只是去年那部《大电影之数百亿》的续集,后来发现除了导演阿甘、演员黄渤和姚晨,以及制片人之一的邓炽垣,两片基本毫无联系。
说老实话,《数百亿》的剧本比较薄弱,虽然在上海租房子的我跟宁财神一样痛恨那帮温州炒房团(我租的房子的房东就是温州人),但是《数百亿》太过为搞笑而搞笑,把数个恶搞著名电影片段的场景硬生生的剪接在一起,缺乏内在的情节联系,属于强行挠你痒痒的那种搞笑方式,除了分别操四川和河南口音的两个包工头戏仿《断背山》那一场让我开怀了一阵,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看完《大电影2》本来有些惊喜,但是看字幕时没注意编剧的名字,后来回家一查,原来本片是翻拍自2003年的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原创权并非在我们,于是就有些失望。
当然为了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编剧汪海林的添油加醋功不可没。
从我个人的观影经历来看,汪编剧似乎才是制片人真正的财神。
看来,这捣鼓过《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神医喜来乐》的编剧,文学功底确实不一般。
此外,那长长的片名也值得一提,在我印象里,似乎算是大陆最长的电影片名了。
2. 规则为了讽刺选秀,片中也来了段选秀的戏。
当然那些形形色色的选秀者极尽揶揄、龌龊之能事,但我理解这还是属于简单的笑料——当然是十分成功的——只有到了谢娜饰演的那位不择手段一心想当演员的女孩美凤出现,才让选秀这场戏一下子戳到了整个社会的某种痛处。
四川女孩美凤说着一口四川话,着装打扮大胆、低俗,仅及大腿的裙子和厚底的高跟鞋让所有男人见到这个女孩的第一面时就开始想入非非。
不过文耀和阿毛的工作态度其实还是认真的,只有一台DV机的他们也不够资格搞什么潜规则,但是美凤却迫不及待的趴在床上和两位男生大谈“体验角色”,而她也并非等闲之辈,身子在床上辗转腾挪也没忘了拿余光瞟着自己带来的另一台DV机开始工作了没有。
最牛X的是,当美凤后来看到以导演自居的文耀再次出现时,她迫不及待的勾住他的脖子,大声说道:“导演,我们就按规则办事吧!
”规则?
什么规则?
前段时间曾有不少女演员爆料,说上戏要跟导演那啥那啥才行,媒体抖出来后皆以“潜规则”称之。
全行业公认的潜规则,其实就是公开的规则了,美凤姑娘的这个用词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某行业利益交换的实质运作过程。
“美凤”这个名字固然是为了讽刺我国台湾地区的某璩姓议员,但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委实折射出了一个圈子的沉沦——以前我们叫他们“文艺界”,现在我们叫他们“娱乐圈”。
3. 导演走投无路的音像出版社负责人赵希对着前来取闹的文耀大喊:“你丫就是一傻X,一史奴比!
……推开窗户,满大街都是导演!
”这话说的在理。
好莱坞有句俗话:一个人什么都懂,就让他去当导演;一个人什么都不懂,那也让他去当导演(文耀就是黄色书籍推销员出身,买了一DV就以导演自诩了)。
用黎叔的话来说,导演其实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的,尽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往难了说,跟塔科夫斯基一样客死异乡也难挣着钱;往易了说,多摆几盆菊花盆景就可以坐在家中等着数钞票玩了。
当然这是导演自身素质的问题,一般的观众、影迷无须关心。
可问题是,一般写影评的家伙往往都有囿于内心的导演梦,据说巴赞在临死前也在张罗着个人电影的开拍,套用姜文的话,那些醉心于“谈做爱的太监”们,大都是生命不息、导心不死的。
片中的那个制片人刚从大狱里放出来,脖子里拇指粗的金链子光芒四射,而且这厮商业眼光极准,一伺认出文耀便是因跟美凤上床闹到街知巷闻的“著名”色情导演,便迫不及待的拍出一叠人民币,朗声大笑道:“这个家伙拍的,就是狗屎我也要。
”于是就有些疑惑了,这制片人的素质,咋就这么低捏?
后来想想,人家没错,导演往往不喜欢制片人,但没有制片人的腰包,哪有导演在摄影机后面的吆五喝六?
其实每一个导演都要感谢制片人。
美凤说,演员的身体不是演员的,是导演的;在我看来,导演的作品也不是导演的,是制片人的。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是真理。
所以,既然是人家的东西,还那么较真干啥?
4. 搞艺术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
费里尼说,我是一个小丑,电影就是我的马戏团。
爱森斯坦的话没错,电影就那么回事,人们看电影当然跟感情思想什么的息息相关。
费里尼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见过那么横的小丑吗?
导演在剧组里是要说一不二的,小丑能吗?
费大师的艺术成就我不置疑,这话却有些矫情,再粗俗一点,这叫“装X”。
可文耀的爷爷就一直记着这装X的话,每每伺弄个小摄影机时就将此语奉为圭臬;后来,文耀的父亲和文耀自己都谨记不忘。
而且,这句话让文耀最终以为自己能当一个导演——在骨子里,他不过是个salesman罢了。
我在编剧圈里装X的时候,每次跟制片人导演一起聊剧本,他们最后总是以“搞艺术的”来称呼我。
开始我以为这是人家客气,后来才明白,这话意味着我在他们心中只是个傻X。
网上流行一句话,说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与其反抗,还不如顺从享受。
我觉得这还不是最佳方案,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你应该想办法把它变成通奸,这才是王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搞艺术的,最终难免被艺术给搞了。
毛主席说,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话才是搞艺术的的指路明灯。
既然是为工农兵服务,那搞艺术的能凭借艺术手段来跟全体工农兵通奸,岂不快哉?
让搞艺术的被艺术搞得更猛烈些吧!
5. 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是万万不行的,须知这社会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家庭组成的,家庭细胞不和谐,社会肌体当然要生病。
所以,患有无精症的文耀抱着妻子生下的儿子,欣然接受了“文化”这个颇有意味的名字。
我以为,文耀是爱妻子的,在医院的采精室里做活塞运动时,文耀要把墙上的美人像换成妻子的照片才弄得出来,而且一次还不过瘾,末了还想找护士要第二个瓶子。
一般来说,陌生女人对男性的刺激更大才对,但在这种时候文耀还需要妻子的照片上阵,可见他是真爱她。
爱,不是拿来说的,而是拿来做的。
文耀抱着从妻子肚子里呱呱坠地的“儿子”,不仅隐瞒了自己罹患无精症的事实,还大作感慨状的说到:“咱们终于有文化了啊!
”这样的男人,真是好男人,想必他会用一生去守护这个温馨的小家,守护这个只有他知道的秘密。
小文化在刚学会走路时就无师自通的播放起了“爸爸”拍摄的那部《新婚指南》的DVD,一时整个房间里洋溢着那温馨的台词:“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是个交配的好季节……”张楚唱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该办事时就得办事,季节到了,我们就没有理由枉费这大好时光。
那小孩子的名字到底是个虾米意思?
文化是个杂种。
昂得死蛋的?
6. 怎么办片尾曲很过瘾,没注意是谁唱的,好像刚开始是一些陕西方言,然后就大唱什么“怎么办?
按照我的方案……怎么办?
多吃杂粮蔬菜和鸡蛋”云云。
Rap很过瘾,音乐也不错,加点钢琴就算R&B了吧。
因为就狂吼的“怎么办”三字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晰,索性就以为这首歌就叫《怎么办》了。
怎么办?
这是个很好的题目,导演阿甘在电影里给的回答,是通过文耀、燕子和阿毛三人在天台上大喊“人至贱则无敌”来给出的。
人至贱则无敌,这的确是条真理。
落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里,就是要敢于跟一切不和谐的和可能变成不和谐的事物、人员作斗争。
毛主席说,“与人斗争,其乐无穷”,秉承着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
所以,首先要放下一切包袱,把自己变成“至贱”的,才有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
》里通过一个傻瓜和一桩傻瓜的案件引出了整个故事,现在想想,文耀身上是不是有点那傻瓜的影子?
我住的小区附近有几家KTV和夜总会,有一次跟小蜜逛街时看着里面走出的红男绿女,她迷惑不解的问我:“打铃,为什么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呢?
”我回答:“是啊,为什么呢。
”P.S.预告片里有大段恶搞《黄金甲》的场景,影院版却只保留了几个稍纵即逝的镜头,看来某导演的淫威让阿甘也颇为顾忌啊~~图宾根木匠12.24.
这个片子在我的iBook上放了有半年,因为看到标题以为和第一部名为《大电影》的电影是同类型且续拍的——通常标题为《XX2》这样的电影都是差得出奇的,更何况《大电影》我也仅觉得是逗乐子的长视频而已,并不能登大雅之堂。
然而这个片子的感觉却完全不同,风格上更接近是倒是《疯狂的石头》,但情节和表现手法要稳重得多,完全不是搞笑的路线而仅仅在使用脸谱式的对白和略显夸张的镜头中能窥到一点影子。
在整部戏中反复提及电影大师的名言,就像村上春树在刚出道的作品《且听风吟》中大段地引用美国当代作家有关写作的稍带狂放的艺术评论一样。
这并不让人觉得乏味,反而恰到好处地让人通透地感受了一把小剧场话剧般的享受。
矛盾的设计是让人叫绝的——推销黄色书籍的乏味生活和血管中流淌着的战地记者之梦为象征的导演冲动的矛盾,此其一,非有此矛盾不能有男主角决然弃职从导演路之举;以“演员”美凤为代表的自以为深得“演艺圈潜规则”之妙,只会靠和导演睡觉、并留证据威胁的庸俗艺术观和一心追求电影大师境界,作“小丑”和真情实感、挖掘思想的真正艺术观的矛盾,此其二,非有此矛盾不能有不怕威胁(有劣迹的导演都怕),导致网上、小报流传甚广,无意间落实男主角“导演”身份之结果;以“赵希”、“海总”为代表的纯粹利益驱动,专找流氓导演的庸俗投资观和以男主角为代表的一心追求纯粹艺术、改善自己的生活(给老婆买戒指)的作坊式艺术家挣钱观的矛盾,此其三;女人的求子心切和男人先立业再生子的勃勃雄心,此其四;此两矛盾在剧中表现为歪打正着,将错就错,非如此不能有男主角及其妻子生活化自拍激情镜头之结果;艺术家的心比天高却捉襟见肘和富家子以狗为人生的乐趣,只想着勾引良家妇女的肮脏本质的矛盾,此其五,非如此不能有趁火打劫的得手之实。
不过最高潮、最关键也是最漂亮的一个矛盾发生在这一切之后——男人检查发现自己没有让老婆怀孕的能力和老婆兴奋地宣布自己怀孕的巨大矛盾,此时事实已经彰明:揭穿耶?
愤怒耶?
与老婆分居耶?
心怀鬼胎自此郁郁耶?
最后几分钟的镜头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男人咽下了几乎所有男人都咽不下的千言万语,以“至贱则无敌”自我安慰,给予了自己的妻子尊严。
这个结尾是感人至深的,我以为这是说出了爱的真谛的。
所谓爱并不仅是物质的互相赠予,并不仅是共同奋斗,并不仅是事业上的扶持,而是一种即使老婆怀了别人的孩子也仍然完整地给予的信任。
男主角作出的正是这样的选择,他认为自己深爱的人即使和别的男人有了肌肤之亲也一定有她自己的理由,并且完全相信这既不是她的背叛,也不会因此而背叛,这才是合格的所谓《新婚指南》应该告诉新人们的。
挺有趣的一部电影,故事构思很有新意,对社会的有些映射让人会心一笑。
除了主演之外,客串演出的明星们,表演都非常到位。
“人至贱则无敌”的口号,在片末喊得响亮,不要轻视了这句话,它所蕴含的,是普通老百姓在无奈的现实打磨中悟出来的生活智慧。
很多的时候,人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理想实现的路,无法那么笔直的时候,适当地绕绕路也是一种聪明的策略。
真正智慧的人,知道那些应该坚持,那些可以放弃。
这部电影在时光上的评分很低,但是我很喜欢。
感觉还不错的一部电影,演员表演也不错,感觉傻傻的,但还行吧,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趣事乐多多,生活总是这样,喜怒哀乐成了生活的日常,有着爱人,情感成了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虽然荒唐吧!
但也有温馨和快乐,还有幸福,有些人也许可能觉得烂,但也有精华的所在,每一份演员的努力都在绽放光芒
正如影名所说,讲述两个“傻瓜”的荒唐故事。
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居民,面对生活的压力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也许他们身上有着最朴素的东西,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在原则问题上选择妥协,但这也许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
《大电影 2》: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文/lovefaye2002也许是《大电影之数百亿》的名声太臭,以至于我对《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很不感冒,认为这又将是一堆流行文化元素和庸俗笑料的拼贴。
但如果光凭主观臆断就能决定电影的好坏,那还要看电影做什么?
只有看了电影,才能真正认识电影,所以今天我还是决定去看一看究竟。
果然,这比《大电影 1》进步了许多。
如果说《大电影 1》只是个大杂烩的话,那《大电影 2》就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当然影片并没有采用原创剧本,而是翻拍了2003年的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但却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道,一开始便反映了一个大城市中的小人物面对沉重生活压力的悲怆和无奈。
郭涛饰演的新书推销“经理”文耀,似乎是他在《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一角的一个延续。
三代单传的他,终于在三十好几的时候结了婚,却不得不和年轻貌美的妻子住在破烂的出租房中,还经常付不起房租。
白天他为推销新书奔波忙碌却处处碰壁,晚上疲惫不堪的他面对妻子又丧失了激情。
刘心悠继《出埃及记》后再度出演妻子的角色,老公也同样事业无成,遭遇中年危机,只不过他并没有出轨,而是“玩潜规则”成了“流氓导演”,并且后来又被检查出没有精子丧失了生育能力。
而正当他推销《新婚指南》一书倍感挫折之时,却意外地萌生了将其拍摄成影像的想法!
于是影片又和《色情男女》、《AV》等影片一样,有了戏中戏,而为了表示拍摄的专业性,爱森斯坦和费里尼这两大电影巨匠的名言又被来回引用,一会儿是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
”一会儿又是费里尼说:“我是一个小丑,电影就是我的马戏团。
”但文耀既不是爱森斯坦,也不是费里尼,他只是一个继承了祖父“战地记者”遗风,会点拍摄技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但正如卖摄像机的李琦所说的那样“机子在你手中,拍什么就全靠你自己了”,选角、拍摄,剪接全都要自己来完成。
但选角的环节却出现了大问题,谢娜饰演的四川妹子想利用潜规则上位未能得逞,居然将偷拍的“激情”片断放到了网上,一时间让文耀成了“臭名昭著”的“流氓导演”。
颇具黑色幽默的是,他反倒由此因祸得福,拿到了投资人的拍摄赞助。
但正当他准备“大展鸿图”之际,妻子又因为得知他的“糗事”而愤然离开。
至此,影片才正式切入夫妻情感的主题,两段非常浓烈的戏剧冲突重新点燃了夫妻间消逝已久的火热激情,让他们俩同时成为戏中戏的男女主角。
然后两个“傻瓜”干了一通“荒唐事”,便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妙趣横生,性感火辣又不乏艺术感染力的《新婚指南》,怪不得后来那个投资人看的连心脏病都发作了!
如果说拍电影是包装,夫妻感情是内核,统统属于主线的话,那刘心悠和林家栋的那条线就属于影片的辅线。
辅线处理相对来说处理的比较弱,但却让丧失了生育能力的男主人公有了孩子,起到了一个“借种”的功能。
而文耀并没有拆穿妻子的婚外情,为了维护相互间的和谐气氛而快乐地当上了爸爸。
最后科教片《新婚指南》大功告成,文耀成了名导演,而小孩也顺利成长,一家人其乐融融,带来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总的来说,影片前半部分重调侃,中间部分因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显得有些悲情,最后又在不断的妥协中成就了喜剧化的结尾。
影片虽然也像《大电影 1》那样出现了不少流行文化元素,但都是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剧情中,并没有破坏影片的整体结构。
比如李宇春参加“超女”的演唱片断是出现在妻子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对网络红人、电视选秀的调侃是出现在《新婚指南》女主角的海选中,对《黄金甲》、《夜宴》等古装大片的戏仿又是出现在《新婚指南》的拍摄过程中,而讽刺娱乐圈中浅规则的桥断更是成了影片情节的推进器,让文耀成了音像商手中的香饽饽,才有了最后《新婚指南》的大卖。
这种“融”而不是“突”恰恰让《大电影 2》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远远超越只是插科打诨的《大电影 1》,从而成为一部真正的,合格的电影!
大电影2$$$$$$$$$$$$$$$$$$$$$$$$$$$$$$$$$$$$$$$$$$$$$$$$$$$$$$$$$$$$$$$$$$$$$没有看过大电影1,昨天看了2,笑是笑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一开始是感觉上的,然后上升到逻辑上。
这分明是一个北京爷们儿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不伦不类地被搬到了上海,上海外滩的欧式建筑和美丽的夜景,拍张爱玲的小说还可以,放在这里和整部片的调子不协调,而且奇怪的是除了几个连配角都算不上的群众演员说上海话,这里所有的稍主要演员,比如那个音像公司老板,男主角那个满嘴跑英文的小学同学;还有那个花大价钱买男主角片子的爆发,都是北京腔,都有洋溢着北京的胡同串子所特有的那种骨子里的调侃,玩世不恭,还有北京特有的一种一定要大气的小人物情结。
甚至连那个卖摄影器材的老大爷,小偷和小保姆都是北方腔调,一个陕西小保姆到了上海那地界也不知道改上海口音,还掉着个北京大舌头说话,摆谱给谁看呀?
我就纳闷了,怎么这些北京混混都集体移民到上海去了?
不是咱北京大款都叫嚣着非美国不移民吗?
那个穷得掉渣的北京男人的漂亮老婆从剧情看本应该是个上海女人,可偏偏操一口谁都听得出来是港台味道国语。
就算她们娘家是台湾搬来上海的,又有几个台胞跑到上海打工只干宠物店一个普通的宠物美容师的工作的呢?
和《大腕》里用关之琳,和《没完没了》里启用吴倩莲不同。
那些角色本身就有港台或者海外背景,说一口生涩的普通话是她们应该做的,倒是马晓晴在《没完没了》给吴作的京味配音有点奇怪,一个从台湾来的女孩子怎么能这么快就说一口京片子?
而刘心悠在《大电影》美则美矣,但和整部戏的喜剧风格不搭调,有些影迷评论她是花瓶。
我以为没有不合格的演员只有不入流的导演,花瓶摆在恰当的位置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摆在不恰当的位置也像地摊货!
就像家卫在《重庆森林》里用了“真的不会演戏”的王菲,却生涩的别有风味。
阿甘导演起用两岸三地演员,其目的就象《哈里波特》为了争取亚洲观众,而大搞选秀好不容易在众目睽睽下选出了个英国籍的华裔梁小姐,在我们期待的目光中,她却在《哈》剧中却出演个没有性格,没有戏份,虎头蛇尾,可有可无的角色。
这种取悦对不起这部片子,更对不起亚洲观众!
同样,这部片子杂糅得也不真实!
这明摆着是导演为了和上海或者港台观众套近乎才将故事强搬到上海这个地点,在影片里安插了几个香港角色,台湾演员。
就是为了在上海和港台上映的时候,有几张熟脸,有个噱头,功利心也太明显了吧?!
“阿甘”导演太爱动脑子,恐怕没有了我们熟悉的智商只有70的Forrest Gump 那么不动心思,行为却合于大道吧?!
其实电影不是全不好,好几个小的细节很感动我,比如郭涛扮演的那个小男人被小偷偷了,追小偷追到天黑,最终还是在黄浦江边逮着他了,贼说:“也太敬业了吧。
你那钱包我看了,才100块钱!
”之后郭涛逼那小偷买了他一本《新婚指南》,拿了60还找了小偷2块钱。
小偷无奈:“咱俩谁抢谁呀?
” 简单的情节把一个小人物倔强,诚实的性格刻画得很可爱,人物出场不错。
再说,整部片子的情节线索,先最近中国好几部大片的剧情都是抄袭,比如《夜宴》的情节抄袭《哈姆雷特》,《满城尽戴黄金甲》抄袭的是《雷雨》,《英雄》里出彩的颜色变换,抄袭的是还是日本人“黑泽明”的。
也不知道平时比驴都多的文学青年都干什么去了,怎么最近连个写剧本的都找不见了,害的我们沦落到要抄日本人的东西?!
我们导演们不停的翻拍,红楼梦不说,金庸的那几部小说,都是香港一版,大陆一版,台湾一版不说,还83一版,87一版,94一版的,差不多都有4-5个版本。
光黄日华就如办家家酒一样在《天龙八部》里演过虚竹也当过乔峰,过足了瘾。
相比之下,这部《大电影》还不错,据业内人事披露,翻拍的是西班牙喜剧电影《幸福的黄色电影》,这个我没看过所以相信大部分非业内人士也并不知道,其他几部借鉴的都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
但归根结底都是直接的借鉴,我们的创造力哪儿去了呢?!
《大电影》前半部笑料很多,哗众取宠但无幽默感地拿出最红的“超女”,“芙蓉姐姐”和“家有好男儿”来调侃,尽显谁出名调侃谁,谁出名攻击谁的痞子精神。
后半部越看心情越来越沉重,笑的不痛快。
也不明白为什么安排郭涛演的那个小男人的的老婆为了她老公的事跟别人借几万块钱,就一反常态地把自己和一个她明知道要开车的人灌得大醉,而且像这种平民出身的小人物,明知道自己要揣着好几万回家,还自己也喝得烂醉。
虽然没有出车祸,却导致意外了“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为了这么几万块钱和别人做了个交易似的,但女主角分明是传统爱家型,那个成功男士似乎也不是故意。
总之这个细节安排的不太合情理,好像是故意为了铺排这个不可能有孩子的男人的家庭让女主人心满意足地得到孩子和希望。
但是情节设置不流畅,和人物性格冲突。
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小,南腔北调是有的,但是导演有没有用心观察,他们是怎么在各个大都市里混合成一个整体的?
您的影片是拼盘还是熔炉?
文化的融合不是几个演员说几句方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
在大的方面,比如剧情,立意,演员的选择,场景的安置,都是凌乱杂糅,诸多地方不合逻辑,乏善可陈!
但是小的段子,笑料和一些经典台词还是令人捧腹的,比如谢娜的那段“床戏”,比如郭涛的台词:“咱搞艺术的,怎么让艺术给搞了。
”那我也跟导演说一句:“搞票房的导演,怎么让票房给搞了。
”总的来说,这片子就是一堆知名演员演的小品段子,但是看起来就像剪辑和编排不是出自一个导演,起码不是出自于一个好导演。
《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毫无疑问,这是少有的一部有想法的国产电影。
尽管会有人指着它那张白痴与无辜的脸叫喊: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但从头到尾没去一次厕所、没挪过一次屁股地看完后,我认定这是到眼下最喜欢的一部国产电影,对它的喜欢有几处—— 1、喜欢片头和片尾的动画,温暖而有创意. 2、喜欢画面的色彩处理及场景的色彩,后现代,但不离谱. 3、喜欢导演的名字:阿甘,虽然不一定比GUMP跑得快、乒乓球打得好,但一样的黑色幽默惹人喜爱。
4、喜欢剧中演员的到位表演。
到位并非是个极至,而是恬到火候,每个人都是恶搞的高手,他们演的也很搞,但演的不过火。
很难有哪部电影能做到,片中出场的演员均标签明显、特征各异,都很出彩儿,随意拎出一个来身上都有亮点在,很难得。
5、喜欢剧情的几个段落的处理。
比如文耀把戒指吞到肚子里被警察拉去拍完X光后,不得不到洗手间排便出戒指;比如谢娜蓄意用手机偷拍陷害文耀玩潜规则;再比如姚晨和房东以及阿毛拍的DVD开头那段;以及结尾处文耀的媳妇被别人搞出的儿子叫文化。
到处,这部很搞的电影搞到了自己这部片子的小高潮。
没错,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意图、意愿都被别人搞了,搞完后还得随我们的姓,你还不能说这是别人的孩子。
显然,这不是一部为梦想而拍的电影,而是为了想法,娱乐大众的想法,或是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中国电影未来方向的想法。
一部好的电影不应该是让人从头哭到尾,也不是从头笑到尾。
时而憨笑出声,时而抿着嘴静看剧情延展,愉悦是在大脑皮层,以及看完回味时的产生许多小想法。
大电影2就是这么个片子。
期待3.0
明明是喜剧片怎么搞得这么沉重~`
人至贱则无敌
这种做旧的画面和剧本风格真的很合我看大陆篇子的胃口。
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
好吧,我承认比第一部好,但是还是很阿甘。就这些。
编剧实在太烂,ROOM这样的低级笑话都用上,只能说明他的幽默水准太低。故事也编得太牵强。黑色幽默?开玩笑,我看不出来。
恶搞也是需要水平的,这片子太粗制滥造了,谢娜那段不错 :)
看完之后惊闻是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之翻版,于是4颗星变成3颗星
节奏,情节都不错。
为谢娜的叫床加一星。。。
看不懂
坐在旁边的郁闷的外国友人真的给本片平添乐趣多
垃圾中的战斗机
没那么差,结尾烂了
喜欢郭涛
除了后半个小时,前面简直一无是处,无数次想要快进。
小欢乐.
还是不错的~足够幽默足够扯~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 又到了交配的好季节"
比1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