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承继

The Two Popes,教廷白烟(港),两个教皇,两代教皇,教皇,The Pope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纳森·普雷斯,胡安·米努欣,路易斯·尼科,克里斯蒂娜·巴尼加斯,玛丽亚·乌斯多,雷纳托·斯卡帕,西德尼·科尔,阿基里·布鲁尼尼,费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意大利语言:拉丁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德语年份:2019

《教宗的承继》剧照

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7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8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9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0

《教宗的承继》剧情介绍

教宗的承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近 2000 年来最戏剧性的权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饰演)对教会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申请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对丑闻和自我怀疑,善于内省的教皇本笃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未来的继任者来到罗马,在梵蒂冈的围墙之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进步、罪恶与宽恕之间的斗争,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过去,以图寻找共同点,以及为全世界十亿信徒开创未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关机拯救夏伊洛疯魔美女如果她的旗帜被折断了撞机食梦者铁腕行动谜之大厦多摩君单行桥第三季第三季藏龙消费A计划万圣夜惊魂干脆杀了他算了凡妮莎海辛第二季极限飞跃:冒险的内涵真假王爷我们无法一起学习!第二季生命中的百米巨兽来袭2怖偶卡片战斗先导者overDress第二季致命梦魇亮剑哮天神犬勇闯龙宫超完美夺分五月天追梦白雪公主必须死-BLACKOUT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第二季

《教宗的承继》长篇影评

 1 ) The Two Popes-虔诚与友谊

看完《The Two Popes》真的爱了,从教皇本笃十六世与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互不理解到后来结下深厚友情。

取材自真实故事,所以用了影片和纪录片混剪的方式来还原。

多以两人对话为主要镜头,回忆,忏悔,理解,扶持种种情感的变化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因为色彩较为明亮,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低沉。

中间特别是主教贝尔格里奥对自己年轻时有意做Priest开始的回忆,如何在暴乱中施爱与保护人民,但同时为没有保护好伙伴深感后悔与自责,最后又被指控为右翼分子等等的辛酸。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一路的苦,他都是用虔诚的心去看待所有。

印象深刻地就是教皇对他说的这几句:“But now I can hear His voice these last two days, I’ve heard His voice again. And the voice is the last one I expected to hear Him speak with. It’s your voice.”(教皇告诉他:我通过你 听到了主的声音)

主永远都会守护在最虔诚的人身边🙏影片以两人观看2014年世界杯决赛结束,贝尔格里奥是阿根廷人,教皇是德国人,而决赛正好是阿根廷对德国。

互动对话简直太有爱了,吃着披萨,支持着自己国家的球队。

这段收尾真的太棒!

这样的友谊好令人羡慕😀

 2 ) 《教宗的承继》关于领导、忏悔与倾听的思辩

这是一部宗教主题的电影。

在21世纪初,罗马教廷因为发生一系列丑闻与对自我的怀疑,善于内省的本笃十六世打算辞任,并召见了准备要申请退休的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这是一位对教宗本笃十六世最严厉的批判者,当他来到罗马,与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的高墙之内,展开对话。

这两位有着不同背景与人生经历,在对话与思辨中直面过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本笃十六世辞去职务,由贝尔格里奥成为新一任教宗方济各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精彩毋庸置疑,充满了戏剧张力,两位主演精湛的对手戏让人赞叹,一位把现任教宗的愤怒、痛苦与固执发挥淋漓尽致,一位把坚定的反对者的自在生活与内心挣扎做了生动演绎。

电影里有几个极具张力的主题--领导、忏悔、倾听,两人有过精彩的辩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与《第七封信》反复强调,真正的领导者,千万不要想成为领袖这件事,不应主动追求权力,领导众人,不是靠权力与才智,要领导众人,众人会看你如何生活与度过人生的方式,如何做自己。

本笃十六世领导的教廷与外面的世界脱节,埋首书堆追求真理,怯于拥抱世界与他的子民。

他认为改变就是妥协。

世界或许纷乱,但其实是另一种美。

要学会倾听,除了倾听天主的声音,倾听子民的声音,还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遮住自己的耳朵与心,无形的高墙就会将自己困住。

慈悲,没有敌人,是炸掉高墙的火药,慈悲才能走向人群。

人们需要的是桥梁,是沟通,而不是高墙。

就像枢机主教热爱的足球运动,足球要互传,才能精彩。

因为聆听,患病的主教回到教堂看到彷徨徘徊的贝尔格里奥引领忏悔,接引到天主的世界里,虽然拒绝了人间的小爱,但换成另外一种大爱,普爱世人,他更进一步对于在阿根廷种种争议的行为进行忏悔,与自己和解。

也因为聆听,本笃十六世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忏悔,向人群走去,拥抱人群,放下权力回归本心。

当最终两人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我看见了最珍贵的--自在与宽恕。

 3 ) 善的根由以及标记

当一个所谓的保守主义者、一个绝对主义的赞同者、一个想必在伦理上是道义论者……当教皇本笃与一个所谓的自由主义者、一个相对主义者的同情者、一个想必在伦理上是目的论、功利论者——主教贝尔格利奥交谈,或曰论战,他们的谈话内容堪称经典:本笃强调界限、传承,贝尔格利奥指出那界限是隔离墙,传承不过是不懂变化的自我辩解;本笃立刻指出正是墙让建筑坚固,贝尔格利奥反问:基督,他建墙了吗?

这是真正的“棋逢对手”意义上的相称交谈,而这种交谈之不会有结果,在于两者都是善,且都是深思熟虑的善。

对一切已经有了答案的人,可不仅仅是贝尔格利奥主教。

所以,客观上,我们的世界其实是站在主教贝尔格利奥这边的,因为无论教皇如何能够证言传统持存的优先价值,他与贝尔格利奥的交谈本身就说明了“相对且都有理的事物”——也就是多样性——成立。

有谁会反对多样性呢?

站在主教贝尔格利奥的角度,如果他是一个更尖锐的哲学学者,他就会问,你那种信念难道不是来自于多样性本身的允许吗?

但是我们也大可想象,精到又学究的本笃教皇一定会问主教贝尔格利奥,那么,你对多样性的拥抱为什么也表现为毫不妥协的绝对呢?

相对主义是绝对的吗?

绝对教条真的绝对吗?

天使不是5世纪才有么?

交谈陷入了僵局,但真正陷入僵局的是两位教宗所表征的善。

到底什么才是善?

为什么人们对善的看法如此不统一却又如此坚强?

最虔诚的心灵尚且如此,更别说世人在彼此的所处的关系中。

直到我们忏悔。

忏悔中,我们讲述自身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找到坚持这种善或者那种善的根由。

故事成为了善的根由,这意味着叙事对于说理的优先性,这其实很符合人生的实际情况,毕竟我们是被随手抛入这个世界的,先是兴于诗,然后才立于礼。

但,我们还有另一种忏悔方式,如果说,开明而自由的贝尔格利奥的忏悔是一个经年的灰暗卷宗,那保守严肃的教皇的忏悔,从根本上则是在光明中的咆哮;如果说,贝尔格利奥主教的忏悔特别容易让人理解——并因此符合他的平民精神的话,那么本笃的忏悔则不那么好懂,因为这个在世间代表上帝的人已经从一些征兆里、从自己的宗教心灵中,再也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了。

因此,本笃对贝尔格利奥的忏悔所进行的宽恕,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同情与仁慈,并且在那里,善的根由得以理解,我们由此知道,即便是“相对主义”,但对具体的人来说,相对也是绝对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拥有这种同情和仁慈,那么,贝尔格利奥对本笃的忏悔所进行宽恕,是不可能的。

因为,本笃的忏悔里蕴藏着本片最大的危机,理念上的危机:是不是上帝已经离我们而去?

让我们再看一下贝尔格利奥当时的眼神。

他其实有点被吓到了,那个时候他甚至连“Im sorry”都说不出来,他只是怔怔地看着教皇。

在信仰的核心圣地,贝尔格利奥面对的一个失去了信仰的人,而他是教皇本人。

这当然是最深刻、最高的忏悔,也是交给贝尔格利奥的“考题”,因为表面上是本笃通过这番忏悔向贝尔格利奥发出不能拒绝的邀请,但其实,这是对他的考验。

所幸,本笃继续说了下去,贝尔格利奥的从中立刻找到了善的标记,他凭借这个立刻恢复了他作为牧羊人的自信,恢复了信念的安定。

但切莫认为这个标记就是本笃说他这几天又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这不是善的标记,因为善的标记不在于善的恢复,而在于善的寻求。

CS路易斯早就说过,近有两种,一种是离得近,一种是趋近——后者才是动能的,才是永恒的善的标志。

所以,本笃是这样讲述的:上帝不是离开了,而是说“去吧……我忠实的仆人。

这绝非修辞上的差别。

由此,上帝仍然是可理解的上帝,他的权能体现在本笃身上,就在于仅这句话便表达出了本笃的全部生命故事;但,需要留意这个故事不再是叙事式的,而是理念式的:能动性才是善本身,而人的能动性就是带着爱去理解和寻求真相,因此从根本上上来说,人的“目的”原则是善与一切和解的根源。

也许,我们的世界首先是叙事的、是诗的;但最好的故事,最好的诗,是被理念领向高处的。

和解,终于达成——或者说,两位早已年过半世的伟大笃信者,再次从彼此身上确认了自己仍然、以及必将继续走追寻上帝之路的实践。

电影是“哲学与诗的结合”,这部电影名至实归,我们在它的诗意中会心一笑,我们从它的哲理品质里发觉难题与解答的可贵。

 4 ) 选择抽烟时祈祷,还是祈祷时抽烟,这是一个问题!

改革还是保守?

教宗更迭时必须面对的难题。

有人认为世界日新月异应该顺应潮流,教宗则认为过分的改变其本质是妥协。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所谓的顺应,是否必要极端走到百无禁忌的地步——抛开过去所有的传统,容纳一切过去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和罪。

正如那笑话,一个人不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却可以在抽烟时祈祷,左的一方认为上帝会仁慈地包容一切有罪的行为,不舍弃任一个羔羊,可是,明知有罪故作,边犯罪边忏悔,岂不是背离神的旨意?

神的存在不是只为一个时代服务,它需要考虑从前现在以后的可适性,如果主一直在移动,规则一直在改变,我们该去哪里寻找神呢?

真理应当是经久绵延的。

一个只想讨好当代的宗教,一个试图和现代联姻的宗教,很可能在下一个世纪就变成了寡妇。

坚守一定的准则,使人类永远不逾矩,是有其合理所有的。

当然,凡事皆不可过分,保守亦然,所以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保守一族逐步让渡自己的权力,回归到大众中去,把权力交给更亲民的改革派。

意在呼吁所有人意识到,时代已然更改,一切保守的力量都应该朝前看,那些更亲和,走下神坛的人,才是更受欢迎的。

不过,整个转变的过程,非常牵强,只是穿插了改革派人物的回忆,却没有着重体现出教宗为何突然顿悟,后半段看似高深,实则有一种左pai为了表现出改变而强行把结局往这个方向拉扯的怪异感,并不能让人从心底信服。

理念再好,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生硬的强坳过来,只能像空中楼阁一样不真实,因此我打三星,原因主要是这个刻意的结局让我不适。

 5 ) 啦啦啦啦啦

整体还好,没有看预告片和演员采访想得那么精彩。

前小半段最好玩,但也感觉两位教宗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得未免太明显,直到平易近人的教宗说出自己的黑历史。

片子反复说,我们都是罪人,观众看完能带走的部分,可能是真的了解这一点以后,从一日作恶终身是恶人的认识中挣脱出来,不用过去的遗憾甚至罪孽定义自己,接着活,并且不要活在本可以避免的自我厌恶中,只要活着,生活会带来一些痛苦以外的、让人觉得值得的东西,哪怕这种转变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从认识到所有人都是罪人到以此容许自己一再作恶(会吗?

)的滑坡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好像一再作恶的机制并不是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再用人都会犯错宽恕自己,而是意识不到自己作了恶,人的脑回路是自恋到无法认知自己做了坏事,哪怕证据就在眼皮子底下的。

可能这都只是情况的一种)。

再就是感觉哪怕是讲教宗的继承,片子的视角用片里的话来说也是很相对主义的,能感到宗教如今至少在主流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神圣地位了,更不用说它有很多显得不合时宜之处。

不过话说回来,就像新教宗选择了朴素的银十字架,谁说一定要保留那些不合时宜之处才是宗教?

毕竟一切都会变化,但人永远需要信仰。

 6 ) 看电影《教宗的承继》:教宗是怎么回事?(Part1)

教宗、宗教与梵蒂冈知识背景干货 在我生长的文化圈中,西方宗教题材的电影历来不受待见,最有名的大概是商业片《达·芬奇密码》,但其中的晦涩也使人“知难而退”。

更不用说如《耶稣受难记》这类宗教记实电影,更是无人问津。

这里,我暂不把《驱魔人》、《七宗罪》、《冒牌天神》、《修女也疯狂》这类影片归为我所说的“宗教题材”,首先这些电影没有严肃平实的风格,更应归为“惊悚片”或“喜剧片”;其次,它们只触及到了某些宗教符号和寓言,并没有对宗教历史、理念或者《圣经》内容进行直接的刻画与讨论。

在北美上映的《教宗的承继》(The Two Popes)是一部宗教纪实电影,英文片名直译为“两位教宗”,这部电影获第77届金球奖提名、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它改编自一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的是罗马教廷在2013年发生的一次教宗换届事件:2013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Benedict XVI )深陷丑闻,并因年老体衰,决定将教宗宝座“禅让”给了一位阿根廷红衣主教,他就是现任教宗:方济各一世(Pope Francis I )。

虽然这两个教宗一位是保守派,一位是改革派,观念针锋相对,但这次权利的承继却出乎意料地平顺、融洽。

介于宗教题材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我决定为这部电影做一篇科普文章,攒些干货送给有兴趣的观影者:01 Pope(教宗)到底是什么?

根据官方解释,Pope有三个身份,(1)全世界各地天主教徒的领|袖; (2)世界天主教会中心——梵蒂冈罗马教廷的主教; (3)梵蒂冈这个国家的元|首。

为什么一个宗教领袖同时也是元|首?

从现实角度就很好理解:梵蒂冈常住人口就800多,100%是天主教徒,几乎都在为教廷工作。

这就导致了一个局面;国家即教廷,教廷即国家,因此,势必政教合一。

一般来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把Pope称为“教皇”(而非“教宗”),这大概是因为他从形象上就给人一种“皇帝“的感觉。

但其实在天主教徒眼里,Pope并非皇帝,相反,在意大利语里Pope就是Papa(爸爸)的意思。

天主教徒亲切地呼唤他为Papa,意大利人则称他为Holy Father(圣父),因为如上文提到的,对于意大利人来说,Pope也是他们罗马教廷的主教,Holy Father就是对主教的称呼。

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02 Pope的影响力和权利有多大?

先抛一个数据:在2010-2018年福|布斯世界最具影响力榜单(Forbes list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People)中,教宗都名列前茅,2013-2015年甚至排到了世界第四位。

Forbes list of The World’sMost Powerful People, W|kipedia

2009年本笃十六世会见奥巴马夫妇可是,为什么Pope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从宗教上看 -全球有约13亿天主教徒,占世界人口17%(W|kipedia Christianpopulation)。

而Pope对教徒和教会拥有至尊权利(Papal Supremacy),1870年,罗马教廷召开第一届天主教代表会议,把“教皇永无谬误”正式定为天主教教义。

Pope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上帝的箴言,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也就意味着“上帝的安排”。

比如,他可以在心中默念来决定教会中的重要职位人选(没错,默念就可以),然后就能直接任命枢机主教(在教会中是仅次于Pope的大咖,也称红衣主教),而枢机主教组成的议会拥有对Pope的选举权。

所以现任Pope,如果他愿意的话,是可以决定下一任Pope是谁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电影名为《教宗的承继》,而非《教宗的选举》。

-从经济上看 -梵蒂冈国土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说白了就是几座教堂建筑和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边缘就是国界。

那里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工农业。

收入主要依靠宗教银行盈利、教徒的捐款等。

但是,梵蒂冈金融却渗透到了世界各地,在各国拥有大量投资和房地产,单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投资就高达几百亿美元,黄金和外储备超过100亿美元(Sohu Wolrd《梵蒂冈控制着巨额财产》)。

-从政治上看 -Pope的政治权力从历史看来已削弱不少,但如今梵蒂冈还是君主专制。

Pope可以统领梵蒂冈国务院、直接任命国务卿,管理所有内政、外交事务(梵蒂冈目前与183个国家建交)。

由于天主教信徒遍布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接近超级大国。

03当Popes是一种什么滋味?

跟历史相比,Pope大概是越来越难当了。

天主教廷的腐朽与保守显得与当今世界越发格格不入。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信徒大量流失,特别是在近十年来的欧洲尤为明显。

Pope几乎沦为了“腐朽与保守的象征”。

除此之外,Pope还得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比如Pope本笃十六世在位时,就爆发了轰动一时的罗马教廷丑闻。

2018年8月1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总检|察机官公布了一份长达900页的报告:过去的70年间,天主教庭有300多位神职人员涉嫌性侵儿童,受害者多达上千人。

虽然性侵大多发生在2002年前(本笃十六世是2003年当选的),但是教廷掩盖事实的态度令人寒心,本笃十六世对性侵案件的处理也颇具争议,有人谴责他无所作为、遮掩事实,而事实上他曾努力推进教廷新规,加快将施虐者从圣职中除名。

这件事情在《教宗的承继》中也被很隐晦地一笔带过。

但现实中,对于本笃十六世的质疑与谩骂却从未平息过。

这一切,势必让 Pope焦虑不堪,身心俱疲。

21世纪的Pope正在遭遇如此艰辛的命运,可这种“宿命”其实早在第一任Pope——圣彼得就已注定。

圣彼得是耶稣第一个门徒,也是最喜爱的一个,在耶稣遭受迫害后,他要求将自己倒钉在十字架上(他认为自己不配如耶稣那样正钉十字架),为世人洗清罪孽。

圣彼得死后就被葬在如今的梵蒂冈,耶稣曾对圣彼得说: “你是磐石,我要在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 于是,在梵蒂冈——圣彼得埋葬的地方,建起了圣彼得大教堂,也就是今天罗马教会的所在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先驱圣彼得,作为第一任Pope,早已谱写了作为Pope的宿命: 他是磐石,必须身负教会的重担他将终身倒钉在十字架上,遭受非人的苦难

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被倒钉十字架的圣彼得》, 米开朗琪罗,创作于1546-1550抛去外界因素不说,Pope这个工作本身也并不轻松。

工作性质要求他必须有从一而终的一致性、耐心和毅力。

他还必须是个学者,能熟练掌握拉丁语,这在如今的天主教廷也已比较少见,枢机主教中能说拉丁语的都不足20%。

电影《教宗的承继》中就讲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本笃十六世在发表辞职演讲时使用了拉丁文,而当时在场的主教们几乎都没意识到那是一次辞职演讲,Pope谐谑地说,当他宣布坏消息时,就倾向于会用拉丁文“敷衍”一下。

除了学识之外,Pope还需要每天与各地主教会面、主持无数弥撒等宗教仪式,挥手微笑到身体僵硬为止。

因为教廷工作的艰辛,如今的罗马神职招募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每周三圣彼得广场会见民众数万人等待接受Pope赐福

现任Pope方济各会见民众Pope作为上帝的代言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神的旨意。

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完全放弃私人生活,一辈子不婚娶。

就如《教宗的承继》里的本笃十六世,一个86岁的老人,伤心地说:“我真的觉得很孤独“。

这时的Pope或许很羡慕那些普通的老人吧,他们平凡庸俗,却过着热闹快活的日子。

在南宁人民公园聚会的老人,拍摄者:不明跟中国的老人一样,本笃十六世在任时,每天也会去花园散步30分钟,他会利用这个机会祈祷冥想、活动筋骨。

然而,这30分钟也并不轻松。

首先安保人员必须在Pope出行前对花园进行彻底清场,工作人员、园丁、踢球玩耍的辅祭童必须全部散去,当Pope开始散步时,连花园里的摄像头都必须彻底关闭,以保护他的隐私。

他就这样,在无人注视、无人问津的空荡花园中,蹒跚踱步。

他会祈祷些什么呢?

《教宗的承继》电影画面:本笃十六世在花园散步04《教宗的继承》中的两个PopesThe two Popes,一位是前任本笃十六世,另一位是承继者方济各一世(以下简称方济各)。

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Pope本笃十六世原是德国人,他居住在豪华宫殿中,喜欢艺术、诗词、弹奏莫扎特(电影中他弹奏了Jazz,据说与现实不符)。

他不但是Pope,同时也是神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关于天主教的书籍,尤其针对中世纪晚期和后现代早期的宗教研究。

他睿智、坚韧、孤傲,很少接受采访,不常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多看法。

《教宗的承继》电影片段,本笃十六世在夏宫中弹钢琴Pope方济各来自南美洲阿根廷,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Pope。

“选出一位阿根廷Pope”并非偶然,据统计世界上40%以上的天主教徒都来自南美洲,而阿根廷的教徒就高达的68.5%。

方济各跟多数阿根廷人一样,热爱足球和探戈,他拒绝佩戴昂贵的珠宝,选择居住在宫殿旁边的小公寓里,他喜欢融入热闹的人群,与普通大众拥抱握手,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并定期接受采访,他甚至在Tw|tter上圈粉无数,达到了全美国前10名的热度。

(最近听说他生病了,可能被传染了新冠状。。。

可恶,为什么就是不戴口罩?!

希望友善的他早日康复!!

方济各在罗马会见民众

方济各与民众共同狂欢阿根廷足球比赛胜利Two Popes,一位严肃神圣,一位亲切活跃人们会希望哪一位是精神领袖呢?

在《教宗的继承》中,本笃十六世把权利交接给了方济各。

很难想象,他居然愿意将“教宗之位”承继给了一个与自己观点截然不同的“竞争对手”——方济各。

在电影中,这对亦敌亦友的两位Popes,前一刻还在激烈辩论,势不两立;后一刻却一起吃pizza、喝芬达、看球赛,仿佛一对亲密老友。

球赛最后,德国赢了,阿根廷输了,这对老朋友却依然融洽地斗嘴取乐,内心是何等的平静、喜乐。

《教宗的承继》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在吃Pizza之前祷告《教宗的承继》方济各和本笃十六世共同观看阿根廷与德国的世界杯比赛 在电影里,本笃十六世的淡泊退位、平和地交出了教宗的权利。

无论是为了拯救教廷,还是依从主的安排,都显得公心大于私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的美国大|选,竞选者不惜互相谩骂,揭发丑闻。

每逢大选,总是美国政|界丑|闻、八卦最多的时候。

其实,又何止美国,任何一场利益争夺都会如《权利的游戏》和《纸牌屋》一般,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美国2016 总统大选演讲05 真实的Pope本笃十六世到底为何退位?

2013年2月,本笃十六世在退位演讲里说,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当时他已经86岁,单眼失明,使用心脏起搏器)。

另外,他也坦承自己的能力不足,他原话是这么说的:“My weak point perhaps is a lack of resolve in governing and making decisions. Here, inreality, I am more a professor, one who reflects and meditates on spiritualquestions. Practical governance was not my forte, and this certainly was aweakness.”我的弱点就是缺乏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实际上,我就是个教授,只善于在脑袋里冥想思考问题。

治理国家和教会不是我的强项,而是我的软肋。

退位后,本笃十六依然留在罗马教廷,甚至保留了Pope的头衔,称为Emeritus Benedict XVI(荣退的本笃十六世)。

他这么做似乎也并非放不下手中的权利,相反,他表示在最初就没想得到“Pope”这个位置,比如在2017年接受德国记者Peter Seewald采访时,他就说:“I realized that I couldn’t do all that I had to alone, so I was forced to put myself in God’s hands.”我发现我无法独自完成我的目标,因此我被迫将自己交到上帝手中。

原来,对他来说,当Pope是被迫的,但他依然为宗教事业奉献了一生,如今,即使退了休,他也发誓永不重归“私人生活”。

侍奉教廷一时,必须侍奉一世。

Pope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必须完成承诺过上帝的使命。

正如他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说:“I do not return to privatelife, to a life of travel, meetings, receptions,conferences and so on. I donot abandon the cross, but remain in a new way near to the Crucified Lord.” 我不会回归私人生活,也不再旅行、做弥撒或者开会等等,但我不会离开教会,我用一种新的方式与主接近。

在后来的几年中,本笃十六世坚持工作,写了三本关于耶稣基督的书和三份教宗通谕。

如今他已93岁高龄,在以他更擅长而舒服的方式继续为教廷做着贡献。

他心里或许会不时默念:“嘿那些抛头露面的活儿,就交给方济各这个老顽童吧。

”@Pontifex (方济各的Twitter账号)06结语初为世人,我们又何曾知道自己应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就如本笃十六世当上Pope一样,他回顾往事才发现这并不是他主动做出的选择。

或许,上帝并没有计划好一切,而是在不停掷着骰子。

他说:孩子,期待明天吧,因为连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猫姐笑笑于纽约某天主教堂参观展出的圣经古本,2013.8.14 /// 图文均为猫姐笑笑原创 非原创图文已标明出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原创目录】《看电影宗教的承继》I:教宗是怎么回事?

《看电影宗教的承继》II:当梵蒂冈朝圣的教徒渐渐沦为游客…… 电影《1917》幕后:一部“仅用一个镜头就拍成”的电影?【视频】

 7 ) 异己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对宗教关注得不多,了解得更少,最多只是在看历史的时候大致读读。

所以,这部电影虽说因为高分和霍普金斯老爷子的缘故,很早就下载了,可是直到昨天老爷子再拿小金人的时候,我才想起翻出来看看。

我的概念里,基督教总是跟中世纪黑暗的宗教裁判所挂钩,加之其反对同性恋、堕胎等一系列反人性的教规,让我总感觉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但是,看完影片,我不禁对本笃和方济各两位教皇另眼相看了,老教皇敢于选拔异己候任,这在人类的权力交接史上本就是极为罕见的例子,说明他关注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心怀天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贪权势,选择退位,为继任者腾出更多的时间。

而方济各作为教内激进的改革派,一方面保持着对梵蒂冈教廷的本笃教皇体面的尊敬,一方面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在继任后对同性恋、堕胎、难民等世界性的问题上都给予了积极的推动,让教众和全世界都感受到了“神爱世人”。

影片的最后真的是神来之笔(虽然我估计是编剧给杜撰出来的),分别来自德国和阿根廷的两位教皇共同观看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决赛,两位老爷子像天真的孩童一般支持着各自国家的球队,让人不禁感叹,教皇远没有高高在上,也不过只是世间迷途羔羊的牧羊人。

影片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惺惺相惜,几场房间里的对话就完成了教皇职位的传承,作为普通观众,最为震撼的还是两位老爷子的演技。

 8 ) 形式服务于内容

7分。

大麻雀和汉尼拔的演技真的炸裂,就这么一个剧本(不是说剧本不好,我觉得还不错,只是首先宗教、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些我不甚了解,我还看过圣经,我相信大很多国内的人应该都没有看过),在这样的前提下,换俩差点的演员可能根本没法看了(大概率我也不会看了,可能这就是流量吧,哈哈哈)。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我一度非常难受于这个摄影,俩人在花园的最后那段对话,那么大特写,机器都快抖掉了!

看完后,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去拍摄,最简单的理由当然是资金问题,钱都去请两个大咖了,但是大概率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以这个摄影机的画质来看,应该是DV,根本就不是现代的摄影机(有几个画面非常明显的展现出这种特质,他俩在吃饭还有汉尼拔讲述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后),那个画面的白色很明显的不是现代的摄影机的宽容度,以网飞和老美的工业体系用一个正常的现代摄影机的钱不至于没有,所以采用这样一个DV摄影机就一定是故意而为之。

为了分析刻意使用这样的摄影机的理由,反推一下,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这样一个题材,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庄严肃穆的,那么构图上会是工整的,音乐也将是宏大或是优雅的,那么再来考虑一下这个片子的主题,主题是:在世界范围内相信教会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无神论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人民对于教会越来越不信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保守派的教宗传位给一个更开放的教宗。

所以主题是突出教会的改革,从庄严肃穆的要改为更平易近人,这样一分析,以DV的方式就是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传统的庄严肃穆的主题,这种形式更好的契合了主题。

 9 ) 五段对话,一段比一段更触及灵魂

我很喜欢电影开头的部分:镜头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闲逛旁白在讲述圣方济各教会的创始人圣方济各被圣像呼召,成为一名圣徒的故事。

伴随着旁白的讲述,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破烂的小教堂,墙上的壁画是现代版的涂鸦,仿佛发生在圣徒身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当下,而故事里的圣徒和耶稣,就是镜头里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街头闲逛的孩子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饱含寓意,孩子穿过教堂的门洞,一束光打在他身上,门洞后面是未来的新教宗贝尔格里奥在拥挤的人群中布道。

他在众多的听道者中,一下就看到了站在最远处的孩子。

传说中的圣方济各因为无意间走进了一间破败的小教堂,被圣像感召成了一名造福人类的圣徒。

同样,在观众的心里,可能会思考:这个在街头闲逛的孩子,无意间走进了一所破败的小教堂,被一位主教的布道吸引,他的人生会不会也发生不可想象的改变呢?

贝尔格里奥在拥挤的人群中布道这就是代表改革派的未来的新教宗贝尔格里奥的出场。

神圣和市井缠裹在一起,不分彼此。

与之对应的是被高高的教堂封闭起来的梵蒂冈,这里聚集着全能上帝的最高代表们,全世界的大主教。

2005年,本笃十六世在经过多轮票选后,成为新教宗。

前面都是铺垫,而影片的内容真正开始于本笃十六世当了七年教宗之后的2012年。

这一年,贝尔格里奥对过于保守的天主教极为不满,要求辞去自己阿根廷大主教的职务。

而罗马教会正面临着多件丑闻,矛头直接指向教宗本笃十六世。

现任教宗和未来的教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见面了,而两个人在见面之后,碰撞出的人性光辉,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

五段对话,五个场所;五个场所一个比一个离上帝更近;五段对话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触及灵魂。

每一段对话都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贝尔格里奥身上,但那些让两个人的关系发生根本性转折的节点,却都是本笃十六世赋予的。

最后两段对话是高潮中的高潮。

第四段对话发生西斯廷教堂里,《末日审判》的壁画前。

到这里为止,本笃十六世还不完全清楚贝尔格里奥到底是个世俗的偶像;

假偶像金牛还是传达上帝旨意的先知。

先知埃里瑟雷所以这段对话,看起来是老教宗对未来的新教宗的考察,但其实是耶稣亲自对贝尔格里奥的灵魂进行了审判。

末日审判中的耶稣

耶稣的钉痕手经过这段对话,本笃十六世确信,这个叫贝尔格里奥的远在南半球的人,就是他要找的接班人。

第五段对话,是整部电影的精华。

老教宗带着新教宗进入到了教堂存放圣物的地方,也就是上帝的居所。

在这里,没有神的审判,有的全部是上帝的爱。

一定要看影片中这段老教宗的独白,不仅精彩,而且震撼心灵。

最后这段话以老教宗的叙述为主,他说自己一直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事,但他从来没觉得孤独过,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和上帝同在。

就好像他一直和一个看不见的爱人在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不在我身边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也不知道怎么去找他。

”“我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太想他了!

”他的一生只有上帝一个伙伴,这个伙伴离他而去时,他深陷了巨大的孤独和黑暗。

只是现在,新教宗让他和上帝重新连接了,这是他生命的改变。

他像孩子一样,絮絮叨叨把他现在面临的难事,他心里的苦闷都说了。

新教宗抚着老教宗的头说:“我赦免您的罪”,仿佛上帝在摸着他的头说:“没事了,我在呢,你很好,别怕了。

”他们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交接。

“教宗”不是意味着荣耀,而是意味着沉重的负担,他要如耶稣一般,扛起世界的十字架。

本笃十六世慎重的把这个重担托付给了贝尔格里奥-未来的新教宗。

贝尔格里奥为本笃十六世祷告推开厚重的至圣所的大门,外面是喧闹的人群,老教宗走进了人群里,被大家热烈地簇拥着。

这位主动卸任的老教宗不是黯然离场,反而是被赞颂和拥戴的。

仿佛是上帝借助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们,发自内心地为老教宗鼓掌。

本笃十六世受到人们的簇拥改变就这样发生了。

两个教宗,完全不同,在思想上,彼此并不理解和认同,立场上完全对立,但他们有着深层的连接和信任。

他们用自己把上帝的意义诠释出来:承受沉重的负担,给予包容一切的爱。

如此,便能打破阻隔在人和人之间的高墙,架起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特别丰富,里面的画像和音乐也都富含寓意,有时间单独整理。

 10 ) 我只是喜欢两个老人的可爱

关于这部教皇权利交接的电影我一点也不想谈论宗教里的脏事儿和关于这两位教皇本人的真实生活,我反而想聊聊电影里面的人性,这也是我尤其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

影片是关于一次权利的交接的,前任教皇未去世就选择辞职将权利交给了本想辞职的主教,影片就在这样一次会面的情况下以聊天的方式回忆了新主教方济各的经历。

德国保守派的前主教和阿根廷革新派的新主教的谈话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也是这个主线特别的打动人。

抛出宗教上的位置和关于政策的讨论,我看到了两个可爱的老人互相理解互相救赎的故事。

我喜欢老主教的一次又一次可爱的转移话题,喜欢方济各的亲民和幽默,尤其喜欢两个老人在圣泪房悄悄吃披萨喝芬达祷告的样子,和最后的原谅,群众的簇拥,离别的舞蹈。

那是两个老人在年迈的时刻在重任的背后藏起的童真,是他们放下各自的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后轻快的脚步,是他们终于能稍微理解彼此后建立的真正的友谊。

这个场景的美术和摄影都太好了我只是略懂宗教,但看了很多电影和书籍,我知道一次选举对全球的信徒们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选拔的严肃责任的艰巨都是用来衬托人性的基础。

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上帝,所有的决策都取决于他们对于经文的理解甚至是自己的私心,也正因如此当我看到两个人的争执非常激烈最后又开心拥抱的时候我很难不为人类内心的情感感动。

夏宫是奢侈的也是寂寞的,有个老伙计看球赛快乐多了;私人飞机是挺好的,但连wifi订机票也挺有趣的。

虽然电影很像是方济各的宣传片,但传记电影也都是这个功能吧,一位伟人的回忆录和得失本。

我喜欢人性的光辉和电影浪漫的拍摄手法,也感慨于他们对一次制度的挑战。

两个老人一辈子活在制度之下,妥协也好,古板也罢,最后都用了自己的方式尝试将信仰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方向,这股子勇气和力量总是值得褒奖的。

也许做的不好,但总比永远没有开始好。

我真的太喜欢这俩老头了,院子里的舞蹈跳进了我心里。

《教宗的承继》短评

教宗亦是凡人。用手持加快速剪辑、随时沉浸在回忆的手法,呈现出通俗性、纪实感、生活化、私人化的教宗模样。两个老头完全在不那么神圣的“拉扯”间就完成了交流、忏悔……交接、承继,远离高大全、伟光正的教宗更能给人们惊喜。

6分钟前
  • 杨三疯
  • 还行

无论是扛把子,村长,还是董事长,总统,看起来合理的选举都是权力的角力。教皇对这个世界宏观的推动我不了解也不关心,只希望那些性侵的神职人员抓紧坠入地狱。

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偏见

10分钟前
  • Quo Vadis
  • 很差

每次看到有关呼召的情节都会泪流满面,唉。

15分钟前
  • 琼斯黄
  • 推荐

果然没有高估安东尼·麦卡滕的剧作水准,无论是拉辛格与贝戈利奥之间的对话还是人物塑造,都毫无深度;尤其欠缺的是对信仰的严肃讨论,却有太多不必要的插科打诨。全片采用的手持特写数字影像,初看起来非常廉价,但细想其实暗合影片对方济各教宗“平易近人”的展现。当然了,作为“影帝制造机”的片,Jonathan Pryce与霍普金斯爵士的演出都可以说是臻至化境了

1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不管内容如何避重就轻,是不是梵蒂冈宣传片吧,能选出这样的演员真是难得。我想起英若诚回忆录里写自己拍小活佛的时候,因为当时都在宾馆化妆,他要穿着僧袍走到片场去,结果一路上所有人都理所当然认为他是大喇嘛。所以这类电影要找对人啊。

19分钟前
  • OLIVE
  • 还行

4.5“我听不到上帝的声音了” 教皇本笃在面对可能是梵蒂冈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道德危机,他的自我怀疑也是自省的表现,上帝的神显却在巧合的状态下让他之前最反感的贝尔格利奥成为了新教皇,电影探讨改变与妥协的辩证,教会是否应该顺应时代?是否应该为当下的不公发声?贝尔格利奥开明和勇敢让 梵蒂冈呈现出勃勃生机,本以为梅里尔斯标志性的快速剪辑不是很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但实际效果却非常棒,这种剪辑稀释调了那些长时间的对话,让严肃的题材变得轻松,就连两位教皇间的忏悔都很有戏剧感,梅里尔斯的这部传记电影同样向当下保守主义盛行的世界开炮,那越建越高的围墙,靠人种区分敌我的态度,自由成为洪水猛兽,穷人和富人似乎身居地狱与天堂,而教会要做的不外乎就是连接起桥梁,推掉围墙,正如足球和音乐,世界的美好正来自于无数凡人的幸福

2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满篇都是对本笃和方济带有主观色彩的不实描写,把一方描绘为纳粹而另一方为"后现代主义英雄",用心险恶的宣传

28分钟前
  • IOSEPH IVE
  • 很差

總想起某一次Pope和信眾見面時被一位女士拉手,反過來很粗魯的拍打掙脫的場面。Pope不是完人。We are all humans. 可貴的是自我反省。However, would he regret making deal with evil some day?

29分钟前
  • 一護
  • 很差

以帶有紀實性成份與歐洲片步調的兩人對談,敘事層面一方面頗吸引人(時而碎嘴、時而還懂得緩下來),不過真正值得一提的:其實是本片的美術設計,紅白鮮明的色調極為出色、便分明了角色及美學上的詮釋;雖說《教宗的承繼》只有125分鐘,但體感片長卻絲毫不亞於咱們史柯西斯的三小時半呢...(過冗之貶義),要論精明的程度,同樣都是老戲骨及大將的對戲、同樣都是如此碎嘴的節奏及步調,老馬丁終究勝出,甚至還不會感到時間流逝的如此之慢,梅雷萊斯的《教宗》反之,可能差在題材上的詮釋終究沒去掉這層與觀眾的「距離感」所致;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教宗,頗有摩根費里曼扮上帝的既視感?

33分钟前
  • 浪人麥特
  • 还行

No Popes were needed.They were self-proclaimed saints. In other words, idols.

37分钟前
  • David Kong
  • 很差

描写教宗的电影很难不把人物拍得富于漫画感,这部也不例外。对方济各的描写用力太过,反倒使本笃十六单薄的形象塑造显露出了一点可贵的克制。不过无论如何,方济各蒙主呼召、以及与昔日老师和解的桥段设计的还是很不错。抛开故事不谈,摄影、剪辑和音乐都非常优异,主角的表演更是满分。

42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两代教宗的承接交替,虽有烟火气的温暖,但也显得深度不足、避重就轻(尤其是涉及性侵案的消音),阿根廷独裁段落较好,对其日后的选择无疑具有重大影响。难得的是,毕竟他们是勇敢的。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虽然评分很高,但其实没啥兴趣,为了对比阅读今年颁奖季大热门《秘密会议》才看的,想着是不是有更高明的地方。唉😮‍💨!整一个就是在替教宗、教廷、天主教洗白、粉饰、包装的一部片子!其实无非就是把新任教宗在阿根廷政府动荡过程中他内心的成长和个人命运沉浮,同与老教宗进行信条辩论时体现出的不同派别观点,结合起来去呈现教宗的继承,并以此彰显出他们这帮人还是会改革的,会关爱人民的,会内部纠错的,且是朴素的,还是值得大家尊敬爱戴的。害!应该从那个即将被求婚却最终因为所谓主的召唤而被放弃的女友的视角来拍一个故事好好讽刺一下这些“Father”们的虚伪!说点儿善良的话就是圣人了?在现代社会里,宗教作为一种完全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架构,听他们辩论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是可笑的,荒唐的。

4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宗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遗产真是令人着迷,无论趋好趋坏、教义往往用来束缚信众总是令人沮丧的,与其关心如何发展,不如找到新的令人笃定信服的新规矩,几亿信徒也罢,多是一种习惯,时代送走老习惯的人,带来新习惯,宗教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了。

47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我喜欢他们的对话,不必完全认同对方,不必妥协也不必改变。

5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4.5。扎实,稳健,有趣,看两个老戏骨飙戏实在很享受。

54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力荐

很有趣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离神最近的人,其人性的展现。不过这译名是回民起的吗?教宗的承继,继承的宗教?

56分钟前
  • null
  • 推荐

没觉得好看,观点也没啥特别的

1小时前
  • BB斌
  • 较差

我这几年渐渐觉得统治问题不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应该是一个行政问题。关于教会我们最不该着墨过多的就是道德理想,尤其不应该耽迷于主教本人的道德理想。whatever this is, it’s toxic.(梵蒂冈现在都会搞这种propaganda了,看来的确是progressive了不少哈🙄

1小时前
  • GG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