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做了很多改编,因为还没看过原著,不知道两版相比如何,但是就剧情本身观感而言,也能看出来很多具有衔接、推进剧情作用的情节没有呈现出来,剧情走向会有些跳跃,第八集感觉结束的太仓促了,有种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有的地方强行把化学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也感觉有点牵强;作为一名化学生,想起老师的严格要求,再看看这部剧里,看到女主在实验室里弄食物、在厨房里做实验,就感觉天哪真的没有实验室安全问题吗,不怕试剂、用品交叉污染吗……感觉好怂。
还有一些剧情上的bug,为什么能忽悠到设备、仪器、用品,在家里安装这些东西公司、工人都不会怀疑吗,而且这些经费总归得有一个收口结算吧,不会查到女主身上吗……相信原著里可能对这些都有着笔,但本片里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拍了又删了),还是感觉不太自然。
但瑕不掩瑜,个人觉得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看女主似乎已经到绝境之后如何成功地打了一个翻身仗,看似放弃了的梦想最后还是能继续。
单亲妈妈、艰难的抚养女儿长大还要支持自己的化学梦想,虽然有很多过于不真实的“幸运”,但人有时候就是想看点鸡汤来激励自己。
搬运了网友的笔记,也给自己打打鸡血吧如女主所说,“化学的本质就是变化。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当你害怕时,一定要记得。
勇气是变化的源动力,而变化一直都是化学的使命。
所以,当你明早醒来时,要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承诺。
不要再止步不前了。
不要在意别人眼中的你是否能够成功。
不要再任由别人将你按照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是宗教信仰这类标准进行划分。
不要再让你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女士们,要规划自己的未来。
今天,你回到家后,问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改变。
接着,就去行动吧。
”
越到后面越好看的剧,是我心目中今年看过的英美剧前列。
丨从第一集起就很吸引人,概念就足够吸引人看下去。
E1:电视剧恋爱脑人士是这样的,从第一个画面就嗑到了。
E2:结尾部分从配乐一起那位天才科学家带着狗出门的时候就莫名有一种要发生车祸的预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剧都喜欢这样拍的原因,已经两部剧里提前猜到要车祸了。
E3:开头想抢占成果那里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
E4:女性要走一条更难更曲折的道路来试图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机会,她们更坚强更有同理心更有忍耐力更会handle一堆破事,如果给她们同样的机会,绝对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E5:we understsnd each other, we support each other.E6:燃点泪点含量最高的一集,马上就熬夜看完。
E7:有些东西对英美剧来说有点模式化的,比如每集视角切换,从不同人物视角拼回完整故事,但是还是觉得这里的故事线安排很巧妙。
E8:真的很感动。
很会给情绪,女主讲完努力的勇气,马上就接一个女生主动ask crush out的剧情,把剧情顶上去了。
结尾离我的预期有点距离,但是很喜欢狄更斯这段话部分的闪回。
第一集其实觉得很多东西有点硬堆,比如ptsd比如歧视比如女主的觉醒、和其他女生的不同,后面这种感觉少了很多,以一种很有温度的方式刻画了女性的力量,和女性追求事业的艰难处境。
孩子对于女性的多重影响,向生活的妥协和对理想的追寻,都蛮喜欢的。
E01 Male primate behavior. E02 这样的男性角色是否出于幻想?
E03 人是有多面性的。
/No one can do it. But then you expand. You think you can't do it, and you do it anyway. That's being a mother./ one foot by one foot =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E05 I was too cowardly to do what I knew to be right, as I had been too cowardly to avoid doing what I knew to be wrong. 我怕本非美玉,不敢雕琢。
/But change is good. Change is evolution.E06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 / 女主的科学启蒙人是同性恋哥哥,buff叠满,女主“科学狂人”的表达也如此刻板。
/ 我也很思念他,以至不敢提及他。
E07 一些催婚现象。
/一个对信仰不同的笔友、对饱受社会歧视的邻居、对步履维艰的女性都表现出热忱和尊重的人,会对同事和名义上的老板如此harsh?
想要设立“反派”,就要先射箭后画靶吗?
E08 Because many women do not have bootstraps to pull themself up by. / 两代女性经由男性亲密连接,你还要说你是大女主剧吗?
就像三代最亲密的女性被不同姓氏所分割一样,本片的议题也被锁链拴住了。
一万种蘑菇,只有约5%能食用。
全部人类,只有约5%的人容易沟通。
人和人之间也是存在化学反应的,比如爱情,又或厌恶,说不清楚的原因。
化学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是意外。
我们不是要避免意外,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女主的爱侣意外身亡她又意外怀孕,凭她的执拗她活出了自我。
“我们不必接受坏事,但我们必须接受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会变,环境也会变”。
我想到《再见爱人》的老纪还有王睡睡,是不是没学过化学课,为什么那么抗拒改变,自己难受却还只会责怪别人变了。
勇气是变革的根基,存在就是为了改变。
梦想不会直接实现,必须主动行动起来。
改变不了别人,但改变自己改变条件改变环境是可以循序渐进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小溪可能会变成激流,不了解它的动态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后果可能很严重
不太满意这部剧。
一故事重心。
这部剧更多以男主为中心,男主的塑造优于女主,男主的童年、事业、家人、朋友,男主的化学研究上的专业和精深,偶尔怪异的舞蹈,突如其来的暴怒,愤怒如狮子,暗藏了被抛弃的脆弱,以及对待女主时的温柔、坦诚、尊重,很完美的男主角。
与之相对的女主,父亲利用宗教骗人,哥哥自杀,对女主的影响呢?
仅仅是坦诚,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地方,比如科学与宗教的思辨,对于自己,而后与父亲决裂,大学时期被骚扰,进入实验室,恋爱、生娃、寻找男主的过去,乃至最后结尾也是以男主的话,女主的形象,可以说完美,能力出众,近乎坦诚,我突然找不到一些很准确的词来描述她,她在剧中大多数是正确且完美,她真正的内心,反而我想到了邻居,女主问邻居后悔了吗?
肺腑之言。
二玛德琳。
在剧里,尊重孩子,陪伴孩子,给予玛德琳的爱,从物质到精神做到了完美,真的是完美,可是反观玛德琳,剧中没有展现玛德琳对妈妈的爱,她的很多行为都伤害了伊丽莎白,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我很难想象,为什么玛德琳是这样一个人,在伊丽莎白的照顾下,真的很不舒服。
三故事基调。
偏向爽剧,但又不那么爽的电视剧。
爽的地方,二人恋爱的部分,天才化学家和女主谈恋爱,轻轻松松赚到钱,成为电视台的主持人,非常爽。
但同时这部剧也有一点野心,很多金句展现了女性的困难,伊丽莎白在实验室能力不被认可,只能从事后勤工作,被骚扰,被打压,被束缚,尤其是玛德琳刚刚出生后,女主生活的困苦崩溃,刻画的特别好。
但是作品也就浅尝辄止,把最困难的那部分一笔带过了,比如说7年伊丽莎白是如何度过,照顾孩子与赚钱养家之间的困难。
综上所述,三星。
《后翼弃兵》《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成功之后,视频平台上第二波女拳题材持续聚焦1950-60年代,挖掘那些先锋女性在传统男性舞台上拓荒故事,这一次的大女主是一位化学家,作为性侵受害者失去博士学位,在日常厌女症的实验室里作秘书,为一大群男性科学家送咖啡,并在选美派对上任由他们为自己的笑容打分,亲生的研究课题被强制要求必须由男科领衔并最终被公然窃取,众里寻他到的灵魂伴侣,却因完美得与地球无法自洽,早早被上苍收回,默默从灵界送来支持与鼓励,为养活遗腹子当上了时薪8刀的论文枪手,被迫接下了电视厨房的主持重担,在这三尺饭桌上以化学课的形式发起一场安静的革命——向数百万家庭主妇输出女拳……剧集的喜剧感来自女主平静但顽强地拒绝做任何降维自己的事,而她身边的人却急于将其塞进一个可爱模子之间的落差里。
毕竟那是一个——她不是由她所作所为来定义的,而是由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来定义——的时代(074)。
把他们射了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
本剧有两个让我很意外的点,一个是为什么要设计让原本的职业女性走进厨房?
另一个是主题是讲女性独立的剧为什么要着墨那么多在爱情上,甚至还从Calvin视角去讲他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对第一点的解读来自于Elizabeth在粉色的厨房里穿着实验室大褂的矛盾感。
厨房和料理,按照刻板印象都是“women' stuff”,表面上Zott从化学家变成烹饪节目主持人,仿佛完成了被社会女性角色的驯化。
但事实上,她是从实验室要到处看人脸色的技师转变成了掌握话语权的电视明星。
剧中多次出现的咖啡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她刚到电视台时,一个男助理问她:Coffee?
她下意识地以为对方是像实验室男同事那样使唤她煮咖啡,而当对方表示是他为她准备咖啡时,这个性别角色和权力地位的互换很有意思。
另外一点,女主角虽然是在粉嫩的厨房里烹饪,但是她穿职业装,穿裤子,传播科学理论,宣扬女性独立、进取的思想,她不是一股脑儿地全盘反叛,而是两者平衡的,一个喜欢做饭、整理的“贤惠”女性并不代表她不进步。
仿佛又一对“居里夫妇”
酒精灯晚餐,化学家的浪漫哈哈
最后一集这个场景对照,好虐第二点,在Calvin这个男性角色的塑造上,他聪明、尊重女性、有追求这些点让他看起来似乎是个“完美男人”,但是他视角背景故事的交代,让观众理解他的孤独、孤僻与暴躁,这一定程度上是与Elizabeth的人生经历相呼应的。
不同的性别,相似的灵魂,我觉得创作者甚至还想表达一些平权的理念。
并且Calvin和Elizabeth的相互完整,他们之间的爱让Elizabeth甚至可以战胜很多过去恐惧的事情。
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不等于不进入爱情的女性,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不一定要拒绝成为母亲。
恋人、母亲的身份让她有了更多女性生活的视角,而这些也是让她expand,让她更坚韧的经历。
Hope you and I will have more courage, to become an inspiring woman, to have a tender love, to experience a fulfilled life.
和我想象的大女主故事不太一样。
原本以为是受时代观念和环境局限,女主无法实现自己做化学家的志业,但是电视台烹饪节目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舞台,既能发光发热,又与化学相关。
没想到女主拿到的是更令人钦羡的剧本。
在如今这个缺乏目标与意义的时代,女主对化学研究的热爱与天赋闪耀的有些刺眼。
一份发自内心热爱的志业就不容易,能有匹配的天赋和能力做好这份志业是老天爷赏饭吃,还能在志业中找到创造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遇而不可求。
正是对自己是“chemist”的坚定认知,让女主走过那些不如意(因性侵影响的博士学位、实验室中要给男同事煮咖啡的助理工作等等),而内心却没有对志业的动摇。
美食节目这个机遇,可能只在经济上对女主有点意义,并不对她的自我认知有任何影响。
比起天赋和能力,坚定的内心更是“大女主”需要的。
更多的女性,是为了糊口的打工,而不是志业;是不断的自我怀疑,而鲜少能坚定秉持某个自我认知;是求而不得一个机遇,而不是轻易就能有一个舞台。
大女主少有。
第一篇影评《她首先是个人》和第二篇影评《谎言会渐渐吞噬掉你所有的生命力》都首发于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
大概是太喜欢这部片子了,连写两篇影评。
看到伊丽莎白告诉观众你可以成为一个外科医生那里我暴风雨哭泣。
无论是谁都需要被看见,被鼓励,被肯定。
人类的潜能有时候需要别人拉一把。
自欺就是欺人以及被人欺的根源所在。
《化学课》看得我热血沸腾。
我有太多想说的了,又有太多不能说的了。
如果说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将是所有在觉醒中的人,以及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苦难或者感知到自己即将遭遇苦难的人。
我不信人会一直沉睡下去,我不信人的力量如此渺小,只能被某些自己以为很可怕但实际根本不堪一击的虚弱力量所压迫。
It‘s all in your mind。
这一切都只是心理游戏。
你的视角决定了一切。
重塑自己的潜意识释放出自己的潜能的人都会开始反抗所有压迫个体的力量。
心理学本身重要吗?
学会去剖析自己和与他人沟通当然重要,但那些专有名词和绕着弯的理论其实都没有指向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个让人生病的扭曲大机器。
我之所以瞄准父母文化就是因为我相信它一旦被拔起,所有与全能自恋相关的邪恶都会灰飞烟灭。
人根本不是理性动物。
人表面上想要理性,追求理性,其实只是把自己麻痹进了裹脚布而已。
人们追求的安稳,当下的一口饭,明天的一个屋檐都没错。
可是你们知道它们实际上有多脆弱到不堪一击吗?
所有的浮华假象稍微有点外力冲击就会崩塌到连渣渣都不剩。
没有地基的高楼连根小草都不如。
人们被压抑出来的愤怒,委屈,恐惧,不甘,嫉妒,都会化成一股疯狂的力量摧毁自己和他人。
那才是真正的无序混乱:我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你不行,让我们互相残杀吧。
人更不是感性动物。
不敢为了心之所向而活,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法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无法直白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无法为遭遇苦难的弱小愤怒和悲伤,无法为生命中每一场真挚而灿烂的相遇欢呼雀跃。
无法拥有有智慧的善良,有边界的爱。
听不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手脚全被束缚住。
人是失掉灵魂的困兽。
伊丽莎白的爸爸,旧势力代表,以耶稣的名义残害死了自己的同性恋儿子。
性少数,女性,黑人,都是被压迫的重中之重。
就别提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所有被边缘化的群体。
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就看它是如何对待弱者的。
要怎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怎么样让所有被压迫的群体联合起来?
那就是让人人从都有的孩子身份中明明确确意识到自己是个弱者。
每个人都是弱者。
都是大机器的牺牲品。
都是被洗了脑的开始压迫其他弱者的弱鸡。
总觉得自己的饭碗如果足够大足够硬自己就更多数更强大,当不了金链子咱当银链子或者铜链子。
好像和这个岌岌可危的权力机构里更下位的链子划清界限自己就不在链子里了一样。
这些我都不需要观察多少海量人类才能得出结论,我爸爸就是我从小开始观察荒谬人性的最初出发点。
他曾经就是我口中的弱鸡直男,一个意识不到自己深受压迫的完全被洗脑的还喜欢去洗脑他人的人。
他本人就是《鸡贼的自卑和龙虾卷》里的雌竞代表,还享受着女人因自己而起的竞争。
无法弑父弑母的他不去挑战更高的权威,反而臣服于权威,瞧不起娘腔腔,瞧不起性少数,瞧不起黑人。
瞧不起那么多人的人自己快乐吗?
人每一点一滴对他人的狭隘攻击都是对自己的狭隘攻击。
一切都是双向的。
哪怕你只是在口头攻击,你也强奸了自己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需要有畏惧心理,为什么?
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因为畏惧心理才妥协于强权。
每个人都是这样。
每个人都内化了那个压迫自己的掌握话语权的斯德哥尔摩囚笼。
人类隔绝掉彼此进而攻击彼此只是在为大机器输血而已。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巨婴世界,我们所有人都是它的飞猴。
然而爸爸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吗?
他并不是。
我在他身上看见了很多对弱小的同情,对动物的关爱。
瞧不起黑人的他看《绿皮书》也会难过和愤怒。
不只是他,我在所有接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这一点。
愚蠢是一种罪,但不是原罪,因为人的无知是被驯化出来的。
人类不是不向善,而是文化对伪善的过度强调压抑住了人真善的一面。
我不认为有人是不可改变的,或者说,有人内在那个最初纯真无所畏惧的自己是不能被唤醒的。
一切只不过是机会和时间问题。
我们谁都有很多妥协,伊丽莎白也妥协了。
她没有办法,为了让团队有饭吃,她念了那个根本不属实的广告。
鸡贼男这种金链子是如何散步恐惧进行威胁的?
他告诉你你要为他人负责。
你不在乎你自己是吗?
那我就要去伤害你在乎的人。
而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的是什么?
是传播这种恐惧威胁吗?
还是为他们建造一个更值得活下去的世界?
孩子看不出你的双标你的懦弱你的恐惧你的谎言吗?
你在你孩子身上看见的所有你厌恶的地方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而伊丽莎白进行的反抗就正是我所推崇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你一次次拿来威胁我的停职是对我们的伤害很大,但是没有对你的伤害大。
鸡贼男那一瞬间眼睛里闪过的恐惧暴露了金链子的深入骨髓。
你居然不怕我?
这就是它最大的恐惧。
我的链子居然对你没有威慑?
那我除了腐烂空壳还有什么东西。
躺平也是种静默反抗。
这个动作本来就是站起来,是心灵上真正的站起来。
斯德哥尔摩城堡不倒塌所有人都是输家,根本不存在共赢一说。
连接和爱里的能量能消除所有的仇恨,这种力量里有撕碎一切不平等铲除一切压迫的能力。
最后借用剧中两句话,一个是伊丽莎白为了他人利益违背自己良心念了广告以后说的,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
比较级是种功利主义的妥协,人可以妥协,但是无法永远妥协。
逃避可耻却有用,但也只能有用一时。
以及被她爸爸迫害死的哥哥讲的,Living a lie will eat you up inside。
没有真的人类只会自掘坟墓。
(作者 神棍糊)
女主想申请项目就申请项目,结果中途又谈恋爱???对剧情无语。编剧还拼命渲染有多少女性仰慕女主男朋友,不还是雌竞娇妻那套吗?别说什么女权主义了。一集弃。
“伊丽莎白,你比我聪明,但我有一样你没有的东西。”“Y染色体?”哎哟乐死我了这讽刺∠( ᐛ 」∠)_BTW什么时候看狗狗的戏不再掉眼泪😢
现在的编剧啊不要为了呈现意义而硬拼出几个意义像电线杆一样杵在那里又突兀又显得没什么意义
女主的背景沒有解釋清楚反而是花了很多的筆墨在男主身上就這一點扣些分吧,不過我就是喜歡這種女性之間沒有與生俱來的互相競爭與互相嫌惡,而是受環境和處境驅使的描述,到最後也有很自然的冰釋前嫌的設定,互相幫助互相成就。裡面的男性也不是為了構築「後宮」力量而存在的,這一點真的看得我很舒適。頭三集太倉促女主那段遇上SH或者SA的部分造成的PTSD被撫平得好匆忙啊生氣。還是想搞書來聽聽,即便已隱隱有種感覺就是書可能不會比劇集優勝。然而我還是缺德,多年以後我還是想mean一下那些說《后翼棄兵》是女權劇的觀眾🤷♀️
女主从出场就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不拽两个专业名词就不能说话,各种瞧不起女秘书,缺乏与人相处最基本的礼貌,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她的美食节目也是,一点都不实用,无法理解怎么可能受到家庭主妇群体,这个她所鄙视的群体的追捧?最无语的是安排一个同时拥有顶级智商和外形的孤僻化学家,突然和女主谈起了恋爱?前一秒女主对男性还有巨大阴影,突然就爱起来了?又表示自己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耍了……加的女邻居这条线更是莫名其妙,而且反面角色特别脸谱化,剧情推进全靠巧合。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前进难道是靠一两个男性大咖突发善心,让出第一作者署名权?一个集合所有当下时髦元素的平庸命题作文,不要碰瓷大女主、女性主义剧了好吗……
女主故事线也就那样吧,,总感觉看到结局她成男友翻版了呵呵但他爹第二季就死了的男友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戏份,时不时就要看死人出来一下甚至用一集讲他的故事。。整的跟<我本是高山>似的。。。。。。
喜欢对女主这类天才角色的塑造,智商超群不代表不会爱人只是他们爱人的方式或者思考的逻辑和寻常人不同罢了。但后面实在有点差,第七集的目的是啥?
拉垮了,俗套
第一集好雷人,做实验不带手套,还能边吃饼干边做实验,两个人搞一个旋蒸,用锥形瓶泡咖啡。不会是两个天才怪胎搞在一起的故事吧,第二集🤯,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三集,好狗。
、 、、看得我想吐 这剧里男性对女主的评价、、强迫女主参加男凝的选美 可还行 被性侵了 还要向性侵者道歉、 科研被剽窃啊啊啊 太痛了 前四集真的是很好看的 后面稍微有点看疲惫了 一些无关的事情好多 讲的太多了 反而会很累赘 可以不用讲男的故事 这男的好像this is us 里父亲的感觉 但女主和女儿的感情 我很爱 但整部剧还是女主的悲剧 被导师性侵 所以不能申请phd 因为是女性 所以不能做自己的研究 因为是女性 只能成为第二研究者 无论她以后的事业有多么成功 她最想的还是成为化学家 smash the patriarchy
她深受创伤不能关门与男性共处一室,然后划清界限因位领导pua 一下子就开窍了,开始主动亲男人?WTF? 中途发生了什么转变,真tmd离奇。
结尾处理的还是理想又当然。但仔细想想,的确是这种翘边与大开金手指,何尝不是一次对美国女性梦的书写。拍女性剧集出发的首要元素是完成了女性意识的崛起。其次是复古元素和女性剧集爽度做的非常好,但剧集剪切包括对Calvin的插入都非常生硬。美食家,电视家,母亲,化学家,再是她自己,拉美秉持着一根筋倔到底,完成Zott对女性剧集的答案。要说,要做,要破,要立,才能勇敢地把“Mr”涂掉,勇敢地写上“Miss”。女性有爱情,有羁绊,有信仰,有人格缺陷,她还可以是她自己,这是我们与美剧最大的差距,先“她”再“我”的创作意识。
本化学生好奇来看,结果发现是女性主义我更爱看了。这种质感好喜欢,大家穿的也好好看。本来一直担心是渣男,结果被车创亖了,不用担心了,白月光了这是。突然又觉得有一丝可惜,人毕竟真不戳。
又名《阴魂不散的男人》
看这么高评分,我还以为要讲天才女主披荆斩棘,不断收获学术成就,点进去两集都在跟男的掰扯不清,我看你们都有电视了你做实验除了白大褂一点防护都不做吗?
好几次想哭
2024.9.26,没看完,有点乏味
女主坚定地说不要孩子还是怀孕了,是原本就不那么坚定还是什么原因?女导演女主演但是身为女性看得不舒服,不清楚是不是有时代因素。感情线很突兀
没看完 感觉男主死的莫名其妙
什么空洞的白痴爱情偶像剧展开啊。。。瞅准了什么披着女性主义皮的大女主剧都能糊弄观众是吧。。。brie larsen真该好好挑下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