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的故事很拧巴,一对白人夫妇收养了非洲战乱区的黑人孤儿,愣是在高中毕业前培养出一个美国模范生的成长典范,简直是政治正确的最佳诠释,看着家长老师小心翼翼的避免触碰敏感歧视话题和敏感权利话题,哆哆嗦嗦把一个个高中生活的小插曲按照悬疑大片来拍,看着男主角卢斯那个似笑非笑,似宽容却拧巴的脸,你虽然也一起痛恨标签主义者,但是更痛恨的是这个拧巴的空气,小心呵护取得的信任不是真的信任,反倒会把人逼疯。
还好,片子最后让卢斯狠狠爽了,不然看着都要憋死了
Amy和Peter十年前领养了来自非洲战乱国家厄利垂亚的卢斯。
现在,儿时曾被训练做童兵的卢斯,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已经成为了备受爱戴的优异生,他的非裔老师Harriet更对他寄予厚望,相信他能够成为黑人学生的典范。
但当卢斯以一位提倡暴力抗争的革命家为题写作论文时,文中的暴力思想令Harriet非常担心,并偷偷搜查他的储物柜,发现了惊人的真相,她最大的恐惧似乎成真⋯⋯
之所以这样说: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盒子,是因为没有人能够逃过社会的规训,它是界限,同时也是保护圈,它能够养育,也能够摧毁,不同的盒子养育不同的人。
而光,就是盒子之外的光,是一个社会的理想,一个遥不可及的规训的顶点,是标准,是典范,是成功的案例,是理想的化身。
卢斯: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卢斯人生的最初十年是在一个战争笼罩的非洲国家度过的,并且其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因而成为战争之中的童兵。
这是那个非洲国家所给予的一切规训的边界,它组成这样一个盒子,卢斯之前的那个人,在这个盒子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最初十年。
而后被带到美国,被收养在一个美国白人家庭之中,并且重新起名为“卢斯”,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他重新从一个盒子进入另一个盒子,他重新开始,从一个非洲的童兵变成一个美国的优等生。
这种转变意味着一种“重生”,但这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生的“断裂”。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种种变故,种种磨难,然后当我们顽强熬过,我们说“重生”。
但对于卢斯来说,这种“重生”并不容易,因为它的“重生”是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是从一种现实到另一种现实,是从一个黑人世界进入一个白人世界,从非洲进入美国,从战争进入理想。
这种断裂让他开始意识到“自我”,这种自我正是这种“断裂”决定的。
但正是这种自我让他倍感压力,他需要被理解,被信任,但他在美国的这十年之中,在处于他养父母的谨慎保护之中,他完全还没能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盒子的真实状况,他需要空间,需要理解,但却完全没能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所以他对待质疑的那种自我反抗,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他需要证明自己,需要表达自己,但某种意义上,那位老师让他觉得倍感压力。
更为重要的,他处于另一个人生的节点,走向大学,走向社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哈里特:光只有少数人才能碰到哈里特所代表的是黑人的理想,她的严苛就代表着这种理想的处境。
她在课堂上对政治主张的强调正证明了这个美国社会的现实境况,但校园与社会的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校园是理想之地。
这是这些身在校园里的黑人学生想不到的,或许他们想到了,但是他们并不能正视这种区别,弱势群体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立足,要想碰到光,碰到理想,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大的更多的努力。
她视卢斯为榜样,但卢斯的作业中的敏感的“自我表达”,柜子里的烟火,诸如此类,这些与卢斯的人生最初十年的联系,以及其黑人的身份,这些都激起了这位老师的警惕,而这位老师的警惕正是这个社会所警惕的,是熟悉这个社会的人的警惕。
同样她对待德尚的态度,对德尚吸毒行为的举报,直接导致德尚丧失了自己的奖学金,也就没办法再很好地在校园里继续下去。
而德尚与卢斯的朋友关系也使得这种惩戒与欣赏的行为之间形成某种敌对状态。
似乎很难理解,在美国这个社会的情况下,这样的黑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相互敌对状态。
但当这一情况放在这个社会的情况下去理解,又有了其合理的解释。
对于前者而言,对于哈里特而言,她拥有更大的责任,但不避免要遭受白眼,作为一个成人,她懂得黑人生活的艰难,所以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黑人学生。
而黑人学生,即对于后者而言,他们有的只是对当下的理解,对这个校园里近似理想的环境的理解,相互依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是他们理解的,也是他们当下坚信的。
当他们之中的一个人受到赞赏,而另一个人受到惩罚,作为同一个群体之中的他们,竞争激烈的他们同时又相互依存的他们,就这样处于了一个敌对的状态之中。
哈里特对卢斯的怀疑既是基于其人生最初十年的经历,同时也是基于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而卢斯对哈里特的不满则是基于她本身教学的严厉以及其对政治主张的强调,其对德尚的处罚。
这种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多元的复杂的,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不信任与敌对关系,就像所有学校之中都会发生的一样,这种冲突由学生主导,同时也由学生决定其结局。
但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太年轻而难以看清全貌,而这往往就是事实。
艾米/彼特: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摇摆而影片之中的另两位角色——艾米与彼特,作为影片主角的白人养父母,他们在处理卢斯问题作业时的摇摆状态决定了这一故事的走向。
作为养育了十年的一个孩子,同时又要尽量避免谈及复杂的政治种族问题,以及尽量避免谈及卢斯人生最初十年的经历,尽量维持一个家庭的完整性,给予卢斯支持与保护。
这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正像影片中这两位所谈论的那样,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去给予卢斯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希望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但是哈里特找到卢斯的母亲艾米,艾米并没有直接了当的与卢斯说清楚问题,使得这种问题从卢斯与其老师哈里特之间的不信任转移到了父母与卢斯之间的信任问题之中,艾米的软处理让卢斯重新找到了老师哈里特处理问题,但却得到了另一种更为不信任的结果,这一切都源自于那篇作业,那袋火药,以及那种在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勇气,这种勇气表现地就像是挑衅与炫耀,危险又无知。
这之后哈里特又找到了卢斯的父亲彼特,而卢斯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了当地与卢斯面对面对峙,质疑他,使得这种不信任升级,而母亲不去找卢斯了解情况而是去找他的一个好友,这又导致了另一层面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源自于一种对卢斯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又让他倍感压力,因为表面的风平浪静,内在的怀疑与质疑之声却是此起彼伏。
这一切在他的眼里就是哈里特的原因,他策划一场报复,同时也是一种对德尚的补偿。
这种补偿是对自我空间的维护,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年轻的他来说至关重要。
他需要另一种理解,另一种不同于家庭,不同于学校,不同于老师的,所有一切之外的对自我的理解,所以他别无选择,他需要朋友,需要能够理解另一面的他自己的那些朋友。
他在寻找一种完整的自我感觉,他的断裂感,源于他自己的可怕的童年经历,也源于他身处美国的黑人身份,更源于他优等生的身份。
最后他会获得母亲的原谅与信任,并重新开始,因为他最后一定明白了自己的年轻无知,自己的鲁莽与任性,同时也懂得了自己现实生活的艰难。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治口号很简单,生活却很难政治口号,所谓的政治正确。
这种正确之下的某种强制的“理想”,正在牵制生活的正常节奏。
美国社会正是这种境况,从年初的《绿皮书》,到这部《卢斯》,黑人的境况从一个黑人音乐家到一个少年,一个是活成自己理想的人,而另一个则是仍在自己理想之路上的年轻人,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生阶段。
但重要的是不管如何,社会就是那个很难改变的盒子,它狭窄,拥挤,强大的塑造能力甚至能够改变一切,能摧毁一切,对于黑人尤甚。
自然,能够够到光的人少之又少,能够达成理想的人少之又少,你需要不断努力,一刻都不能松懈。
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尤甚。
政治就是这个盒子一样的社会对盒子之外理想之光的规训,就是一条缝,一束光,它不可或缺,但对盒子里的所有人来说又是那么有限,因为总有人距离光近一些,有些人距离光远一些,你得拼命挤过去,还需要提防盒子里各种黑暗的侵袭。
活着很难,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尤甚。
当然,弱势强制的分类本这只是一种相对论。
个人的生活只有个人才能懂得。
这部电影的处理还是很高级的!
在评论之前,我要先说一句,诺米·瓦茨也老了,这岁月是真快呀!!
前期,我发觉这电影很像颁奖季的样子。
然后慢慢的,这不对呀……这是要往悬疑惊悚拐弯,但还好最后终归是没有结束在悬疑惊悚,还是有些迂回的!!
迷之女子虽然政治,但这政治矛盾很明显是家庭与个人的。
说小了,This is a conspiracy ;说大了,就是政治!
父亲有句话说得好,我只要家庭、爱、简单!
而Amy却是这件事情中推进了很多情况的“搅屎棍”!
种族歧视会一直存在,这无法规避。
在任何时代甚至是某些个人,它一定会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的正能量与自信是否存在!
这就是卢斯存在的意义,从小经受战火洗礼,却在白人世界成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内心中可以抹去自卑阴影,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所以他的老师就不会相信,从而做出不应该的诋毁与判断,这一切源于生活的悲惨不如意,当然它与贫穷无关,而是内心的不健全!
虽然自己是老师,但同学都不太看好、妹妹还有精神症状。
这折磨的确也非常人的承受能力可以驾驭,而这一切就是那个烟花,最后引爆了一切的灰暗。
震惊的一场戏!
国与国之间可以在战后详谈问题吗?
家与家一定不会!!
哦,上帝也会自私的!
其实从这电影能看的出来,美国民众心里,还是有极大极大的不安全感。
或许这心理从9·11之后,就从未平复过。
战争也好、恐怖分子也好,这一切都用种族歧视的方式展现了美式家庭的不安全感,只是电影把这一切更夸张了一些。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美国电影,它讲述了一个白人家庭中黑人的“复仇之路”,不仅仅是教育、种族摩擦、家庭关系,一个美国梦下的惨剧,并且是每个社会角色都难逃其咎的悲剧。
电影妙的是,导演在众多棋子中安排了一个亚裔。
而看这样的电影,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的种种,而是人类。
人类自身因为恐惧而做出的举动,当个体身处群体之中,是否仍有理智,是否仍受道德约束,是不是正因为此才要有法律兜底。
想到在疫情中一些人对武汉人的态度,想到之前河南地域黑。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以群体的身份站在制高点,去质问个体,将群体行为的账都算在个体头上。
我们是否将自己的期望放在他人身上,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当一切不如所愿时因为落差而击垮自己的心理防线。
如何一直去做正确的事情,如何在自己的利益与正确之间做出选择,当事情朝着不正确的方向走去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做。
得要多崇高才能成为光明,而我们看到的光明就真的崇高吗。
希望年轻人发声,而不是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影片的最开始,由放入柜子的一个纸袋开场,同时也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wilson起初的“好意”,希望心中下一个“奥巴马”的事件在自己“正确”的处理下,大事化小,结果却由如多米诺版变得不可收拾wilson的好意让luce变得异常反抗,同时勾起了,她曾对同是黑人朋友Deshaun问题的回忆。
最后情感爆发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嫉妒,他们只是想搞明白,他为什么变得那样”---“因为多一个我没有打压的Deshaun,就会多一个我没法培养的luce,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看到最后,脑子回绕的都是种族、家庭关系、血缘、政治正确这些字眼,一开始的和平,转接到和平背后下黑暗的涌动,再到黑暗被每个人所看清,看清过后呢,又回归到和平、光明,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
所有的问题被拎到台面上,被抖落出来看一看,我们都在面临些什么,然后,我们一如往常
故事以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作为切入口,通过叙事的推进,不断丰富卢斯的性格和人物层次,褪去了政治正确的伪装,让我们看到了恐怖的真相——即文明无法消解歧视造成的沟壑,教育对于人性的感化似乎也将以失败告终。
种族、民族问题在今天的美国极其敏感,人们执行着关于种族方面的各种规范,严格得如同看着说明书,公众人物不敢谈起任何关于种族方面的话题,否则会被口诛笔伐。
而对他们口诛笔伐的媒体和民众,初衷未必是多么维护他们的制度,大多只是打着制度的大旗公报私仇的行径。
然而有制度撑腰,这种口诛笔伐变得无往不利。
如今的社会总喜欢在极左和极右之间无缝切换也是因为制度被人利用,成为人身攻击、谋求私利的武器。
借着体制撒泼,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恶,无论是美国那种道貌岸然的所谓民主,还是我们这边刚刚获得了“言论自由”的网络暴民,带来的结果都是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无比正确”的怪物。
牛马,家境贫寒,靠着自己的天赋努力和老师的提携走出大山,考上了名校。
在准一线城市受教育多年后,回家乡做了公务员。
但教育没有改变他狭隘的思维,他是一个矛盾体,有一颗仇富仇官的内心,却又艳羡富贵与官爵。
贫苦的出身是他政治正确的优越感,借酒装疯痛斥目之所及的同事是官二代富二代(当然领导除外,这点他比较清醒),其实同事大多是工薪子弟,他对真正的官二代富二代一无所知,他也希望他的后代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他常常指责他人太讲究,自己在饭桌上却拒绝喝山寨怡宝,号称勤俭的他却喜欢在发廊洗头。
他喜欢看人下菜,感觉“近则不逊,远则怨”说的就是他,自诩简单仗义,实则胆小怕事,推诿脱责。
常常以关爱父母的孝子自居,却又经常指名道姓的调侃着村里的寡妇。
他人说按照他的道德牌坊要求,寡母也是母亲不该下流调侃,他却回答母亲不一定都是寡妇,旁人被他的神逻辑回答震惊的无语凝噎,便不再搭话。
熟悉的人用装傻卖惨精辟地总结了他,老实善良听话的标签也牢牢地贴在他那张看似无辜忠厚的黑脸上。
他岁数也不大,但感觉和同龄人不是一代人。
还好,早已改革开放。
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新片《卢斯》(Luce)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黑人电影。
这部提名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影片看完让人细思极恐,且看得越明白,越令人感到背脊发寒。
因为影片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答案,却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无解”的社会症候。
《卢斯》直指美国社会的众多问题,从种族到性别,再到暴力与教育。
这些不公和歧视一步步将观众推向黑暗的深渊,逼迫你近距离凝视其中罪恶,直视恐惧而不得脱逃。
影片上映后在北美和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北美观众纷纷认为影片呈现的观点太过偏激,而国内影迷则对很多剧情产生疑惑。
不过影评人士倒是一边倒的给出了好评,甚至有人称该片为“十年来最重要的美国电影”。
目前影片在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91%,观众得分也有78%;
IMDB只给出了6.9分,但由专家打分的Metascore上却有72分。
要知道目前大热的影片《小丑》都只有59分,李安的《双子杀手》只有可怜的38分。
可见,专业人士对《卢斯》的万分喜爱。
《卢斯》引发争议,同时获得认可的原因在于它所涵盖的内容议题实在太过丰富,但它只抛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即带着观众进入了黑暗和盒子里,却没有能力给盒子里带去光明,或者引领观众走出黑暗。
卢斯是片中的男主角,一个被美国白人夫妻收养的黑人的少年。
他来自战乱国家,原本生活毫无希望可言,但在几岁时被美国中产夫妇收养。
夫妻两人细心栽培,给了他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
卢斯不负所望,成为了全美拔尖的优秀学生。
他成为了高中的骄傲,同学老师眼中的明星,有同学笃定地认为他就是下一个“奥巴马”。
但学校的历史老师威尔逊最近却发现了卢斯的“异样”。
她在卢斯存放私人物品的柜子里找到了违禁的可燃烟火,又发现卢斯的论文里,对暴力有着偏激的认可,可能存在“独裁者暴君”的性格本质。
因为卢斯认为改变人类行为和意志的直接方式就是采取暴力镇压。
威尔逊将两件事情告知了卢斯的父母,希望他们采取对策,原本想大事化小的威尔逊老师怎么也想不到,她眼中的模仿学生居然将整个事件带向了不可收拾的危险地步。
故事以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作为切入口,通过叙事的推进,不断丰富卢斯的性格和人物层次,褪去了政治正确的伪装,让我们看到了恐怖的真相——即文明无法消解歧视造成的沟壑,教育对于人性的感化似乎也将以失败告终。
卢斯,不过是美国社会问题的符号性表征,一个最显眼的象征物,他可见却不可触碰,因为他经不起考验,他是人性带血伤口的结痂。
影片讨论了种族问题和教育问题。
两个白人夫妻收养黑人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把他打造成“完人”。
影片中多次呈现了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父亲从怀疑、敌视到理解和认同,他带着白人的刻板成见去看待收养的孩子,以及他的黑人女老师。
他不愿意自己培养出信奉暴力的怪物,但他也不愿意旁人对他的儿子说三道四,因为这意味着他对卢斯教育的失败。
而卢斯的母亲,却从信任一步步走向怀疑,经历了反思和挣扎后,她最终选择了闭口不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卢斯的父母到最后其实都知道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可他们为了“政治正确”、为了自己的颜面,也为了保护好这个社会的优秀象征符,选择了牺牲老师,掩盖真相,用谎言去“造神”。
影片把卢斯放在了即将高中毕业的关键时期,无疑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人在智力和情感定型的时期,从高中迈向大学,决定了卢斯的未来。
所以从老师到校长都保护他,避免让他被丑闻缠身,影响他申请顶级大学。
因为卢斯的未来与他们都息息相关。
没有人愿意承担污名化“偶像”的责任。
如果卢斯失败了,就有人会放大种族偏见,让其白人父母和整个学校都承担失败的后果。
由此来看,谎言的代价无疑小太多。
但卢斯显然是不完美的,他有无法改变的暴力基因,教育给他带来了智力的优势,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内心,克服压力。
影片的高潮是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演讲,他感谢了父母,感谢了学校,同时感谢了美国!
可这一切都是谎言,他在独自排练时,曾质疑父母的行为,他甚至憎恨这个带着白人意味的姓名。
卢斯的英文意思是有光和希望。
但通过影片,我们却看到了这位优秀学生背后的阴暗面。
影片高潮时刻,被诬陷失去工作的威尔逊老师对卢斯说:美国已经把你放进了一个盒子里。
而盒子里的光线是有限的,有人能看到光明,有的却终身见不到光。
显然这个盒子,以及操控这个盒子的人进行了选择。
卢斯是能够见到光的黑人,而影片中他的同学、以及威尔逊老师有精神病的妹妹,都将是被社会抛弃和嘲笑的人。
卢斯的同学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却因为带违禁药物而被驱逐出队伍,失去了奖学金,他的未来从此改写。
但真相是,卢斯曾和他多次一起吸食药物。
他的同学说出了真相,“凭什么受到惩罚的是我,因为人人都觉得你才是未来的奥巴马”。
而威尔逊老师的妹妹,更是因为疯狂举动被当众抓捕,不顾她赤身裸体,周围的人拼命的拍摄,把她看作笑话。
这就是影片《卢斯》最恐怖的地方,它把一个由社会定义的好学生的阴暗面逐渐呈现出来。
从老师,到同学,最后到家人,都察觉到了他内心地阴影,其中有一场戏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识破了卢斯的谎言和计谋,她回想起小时候的他,说他每次看到礼物都会很惊讶。
卢斯却回答:“我只是擅长表演惊讶。
”然后,卢斯露出了诡异狡黠的笑容。
母亲再也看不透儿子真实的内心,究竟是伪装还是真情,她教育了多年的孩子在这一刻变得面目可憎,令人恐惧。
但对于卢斯来说,他同样是社会的牺牲品。
在这个盒子里,在既有的生存法则,社会运行规则下,想要从名字拗口的黑人小孩变成白人都认可的卢斯,他的结局只能如此。
当我们看着卢斯面带优雅微笑,内心却怒火中烧的演讲时,我们恐惧一个未来由他控制的社会。
当他真的有一天成为领导者,规则制定者时,他又会如何建造他的“盒子”,分配里面的阳光呢?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打开藏有秘密的柜子,最后却是把柜子关上。
得知了真相又怎样,我们依然会选择缄默不语,甚至充当帮凶。
里面究竟有什么,人们已无法得知,这便是整个故事最让人失落的地方所在。
前一个画面是他幽默风趣的演讲,最后一个画面是他带着愤怒跑向了远方。
这应该是今年最恐怖的社会寓言了吧!
《卢斯》讲的是更切实存在的一种偏见,一种常常装扮成关爱与理解的偏见;一种建立在平权意识上却因此而变得更为隐晦的歧视。
这种偏见与歧视在影片中被表现为种族问题,但绝不只局限为种族问题。
一种偏见在时间上成为既有的,那么为消除偏见所做的努力也变成了这一偏见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冲突依然激烈。
影片把威尔逊老师设置为黑色人种是关键性的。
不仅是因为这让影片免于遭受种族主义批评的老生常谈,更是因为威尔逊老师的黑人身份与经历让上文所说的问题深入进了潜意识层面。
作为黑人的威尔逊在影片末尾卢斯与她告别的一场中明确表示自己曾受过种族歧视,而也为威尔逊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中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伤性记忆让她把对抗歧视的心理投射到了她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不仅激化了矛盾对立,实质上造成了一种新的偏见与歧视。
“美国把我们装进盒子里,可盒子里的光就这么多。
”威尔逊决定让卢斯照进光里,让德肖恩进入黑暗,可决定权本不应该在她手上,从几句台词来看,偏见似乎依然源于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狭窄,导致他们的生活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这或许的确是事实,但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就算这是事实,威尔逊对自己学生的一系列做法显然的激化这一种稍有不慎既是万丈深渊的处境,即所谓的“刻板印象”本身。
只要种族歧视曾经存在的事实依然在人们脑海里,这种偏见就永远不会消除,这是影片所揭示的种族主义的更深层更具体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也显然不仅局限于种族问题,性别平权,阶级平权,残疾平权的各处,这种困境都永远存在着。
看完第一遍之后直接回头又看了一遍,第一遍是生气,第二遍理解了每一个人。
沉闷~
嘲讽美国精神的自大,觉得自身包容的一切文明文化都是地球上的最完美主义。卢斯象征着美国制造,一种“恩惠”和“施与”的产物。此片挖掘了几种不确定情感:同种族间的意识层次差异,不同种族之间的信任差异,是一个反讴歌主流的表达。
6.7 探讨社会对个体要求的电影似乎并不太多,我们都是看到社会对个体如何摧残,但这只是影响的一部分,当然本片格局仍然太小,聚焦于黑人个体,这个话题可以说很大,譬如国内要求的结婚生子的模范人生,譬如一位“英雄”的后代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自从社会形态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至少目前,全球都是无解的,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会去面对,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揭伤疤的,它会改变什么吗?什么也不会
太无聊了。
说句题外话,在收养小孩方面,许多美国人确实称的上大爱无疆。
挺有余味的
假笑boy的伪装、真实到最后的继续伪装,被种族歧视压制下的心路以及不得已而为的各种缜密心思。在一个悬疑片文本中隐藏了很多的梗,在不应有的虚伪下看到的没有恨,只有同情。
5分。Classic American.
娜奥米和隐藏人物里面的黑姐都不错,但故事不咋行
看完不明觉厉,终于有人电影里开始说美国相当一部分白人的伪善了,那么强调政治正确却又被政治正确所迫,哈哈哈。
非常扎实的剧本和执行,而且背后蕴含的主题是多层面的,不光涉及到种族问题,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危机,个人隐私遭到破坏,国家对个体的驯化等等,从每个角色出发都能折射出人性以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女教师象征着黑人族群中的卫道士形象,为了不让黑人境况重蹈覆辙而去清除所有道德瑕疵者,对家人也缺乏同情心,卢斯则代表了被美国政府“改造”后的黑人模范,几场如同奥巴马般表现的演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但随着若干事件的发生这个形象开始变得摇摆,剧本妙在没有给出所谓真相,但却动摇了一些精心经营的美好,也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演员表现都可圈可点,今年最佳群戏值得有他们的位置。
表演很好,就是剧情有点生硬
这种政治正确的片子实在讨豆瓣的欢心
以前觉得美国多民族多种族的结构挺好的,多元化呈现出更多的活力,国为一个整体,无分你我他的边界。现在看来,这种矛盾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富裕而趋向融合,几乎是以一种不可调和的幅度在撕裂中。表达出更多“敌意”的一方,竟是同为黑人的一族。这种来自于“黒碰黒”的对立无比尖锐,是固有歧视也好,本能反应也好,呈现出来的除了对自我身份的否定,还有一种对资产阶级伪善的批判。卢斯的角色善恶拿捏不定,这一路的过程悬念不断,到底是“心里阴暗的人,终于被看穿了”,还是“我原本不是这样的人,被戴有色眼镜的人歧视多了,干脆成了你想要的人”,模棱两可的开放性,让人迷惘。微妙又难堪的是,主题在抗议种族歧视的出身原罪论,却选了一个眼睛小颧骨高的典型亚裔女生来扮演“钓鱼”的角色,总觉得哪点不对劲。
选边站,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题材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剧本中人物设置比较巧妙,很聪明地避开了许多触雷点。同时电影的视角也比较客观,虽有倾向,但并不明显,只是小心地探讨问题。在讲述故事时,拍得又很有悬疑色彩,算是今年拍得不错的电影。
开玩笑说,马大姐(Ma, 2019)的心理阴影源自如此吧? 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聪明”的电影,它选用了不同于Get Out (2017)或The Oath (2018)孤立环境式极端种族/政治倾向表达,而是刻意混淆了种族身份的行为(黑皮白心)、政治指代(奥巴马演讲和创普行动),最终通过维系家庭关系象征维系当下已被割裂的社会,三种肤色角色在Luce故事中承担的意义鲜明;这样圆滑隐晦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创作者更希望观众自己的感觉去解读,而非影片强加的政治观点;
虽然演员们卖力,影片气氛也做足了,但这种看了开头猜到结尾的剧本很难保持耐心。
政治正确与标签化的斗争,有些晦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