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婚姻灾难手册婚姻是什么?
郝爷说,婚姻,左边是女,右边是昏,一个女的昏了头才结的婚。
当然只是笑谈,我理解的婚姻就是,你的围墙里不只有你一人了,还有一个人也挤了进来,从此,考虑啥事,你都要多考虑一人儿了,做啥决定,也是要俩人共同决定了。
但是,习惯了围墙里一个人,要完全接纳另一个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摩擦,冲突,矛盾。
双城生活32集近五年的岁月,在我看来就是两个人不断在接纳对方的过程,也是两家人不断融合的过程。
开头,郝家人嫌弃杨曼莉矫情,“作”,什么事儿都要算清楚,一点儿也不大气。
婚礼呢,只开八桌,那是讲究面子的北京人能够受得了的嘛?
郝爷说了,至少两百人,不然“让郝爷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完了呢还纠结各种细节,钱的分配问题的,一定要都先说清楚,牛一蓓说了,“最看不惯你这钱,钱,钱的态度!
”再加上那个经典的清咖桥段,“清咖”于是便成了嘲讽杨曼莉故作矫情的笑称。
娘俩在北京家里模仿杨曼莉的那段“英国本没有雾”,想必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杨曼莉十足是她们嘴里的笑料。
杨曼莉呢,却也嫌弃郝家人缺少教养,行事粗犷,武断。
郝京妮儿和她的初次照面,婚礼筹备上的争吵,牛一蓓来上海家里的随随便便,口无遮拦,都让杨曼莉时时刻刻都皱着眉头。
特别是郝京妮晚上自私地停钟,更是伤透了她的心。
在有教养的她看来,郝家人一点儿也没有教养,这个时候,她也是心里优越的,她也看不起郝家人。
“双城生活”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冲突,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呢,郝家不肯让京妮儿去上海,徐家自然也不肯让嘉惠去北京,双方各自有理由,谁也不让。
父母们都各自在做着让对方子女调过来的准备工作,但却都误解了双方子女的意思。
他们都以为能够说服子女,但是,刚刚开始双城生活的郝京妮和徐嘉惠此时却还没产生矛盾,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父母想让双方调一起去,孩子们不同意,围墙里的人和围墙外的父母的冲突。
第二阶段开始于,郝京妮体温升高让嘉惠赶紧打飞机过来,航班却取消而爆发的一次争吵。
这时,两人朦朦胧胧开始意识到,双城生活存在的问题。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钞票(曼莉阿姨),距离更产生问题。
京妮调到了上海,人虽然是调过来在一起了,也有了baby,俩人却开始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冲突。
京妮偶遇的频率都不正常的成熟男子陶词,频频约会嘉惠的带有知性魅力的肖如,这并不是偶然。
频繁地争吵,互相地埋怨,让双方内心都不自主渴望理解,俩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知己。
而这些又无意成为互相之间下一次争吵的导火索。
编剧在这个阶段,集合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剧情,婚外恋,父辈的婚姻悲剧等等。
这个阶段,是围墙里俩人之间的冲突,谁也看谁不爽。
第三阶段,围墙里的俩个小人儿,终于开始学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处理完夫妻之间的冲突,双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而也在君君地慢慢成长中,牛一蓓,郝爷意识到了“杨曼莉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心很善良。
”,郝京妮呢,也意识到婆婆对自己是很好的,还从婆婆那儿学了优雅和韵味。
而杨曼莉,徐嘉惠呢,也意识到郝家父母的真心。
甚至,郝建国,也包容了张北雁。
杨曼莉呢,赶着郝京妮去北京,她说自己和奶奶两个人在,互相照顾,亲家郝建国孤身一人,让小俩口去陪着他。
而郝建国呢,说自个儿一个人没事,赶着徐嘉惠去上海,让小俩口去照顾徐家老人。
这个阶段,俩人,包括双方的父母,都在互相为对方考虑,家庭也终于开始和和睦睦,和和美美。
特别喜欢结局与开头的这一对比,还有“清咖”意味的转变。
从考虑自己,追求自我,到考虑别人,改变自我,俩个年轻孩子,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父母们,其实也对处理双方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抛开后半段稍显拖沓多余以及各种欠缺逻辑性的情节,从这点上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台词让我深呼过瘾,来回倒看好几遍,特别是杨曼莉,演的很有韵味。
摘录如下:1.曼莉:“距离不是产生美,是产生钞票,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硬卧T字头,四百多块,软卧,五百多块,要是动车,七百多块,一个人一个月跑一趟,一千多块,两个人两千多块,一只天梭表没有了。
”阿敏:“相当于半年的美容卡。
”曼莉:“拿钞票铺铁路呀,好的呀,以后再让他们拿钞票,贴到飞机翅膀上去,上海到北京的飞机票,一千三百多块,头等舱一千九百多块,来回两趟能买多少只新股啊。
”2.曼莉:“他要是不听(跟京妮)可以的呀,我还会犯心脏病的。
”3.曼莉:“家里的规矩是什么?
”嘉惠:“晚上十点半之前必须回家。
”曼莉:“否则呢?
”嘉惠:“妈妈会担心的……”4.曼莉:“你知道上海人最讲究什么啦,路数清爽!
”5.郝爷:“他喜欢我们家郝京妮,他也必须得喜欢北京,是吧。
”6.紫葳:“你说分手就分手啊,分开的是手,又不是心。。
”7.嘉惠:“你要想清楚,当初是你跟我提的分手。。
”紫葳:“……我的话要反着听得,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难道你还搞不清楚啊。。
”8.马翔:“阿姨,上海人民还好吗?
”曼莉:“神马??
-,-,哦。。
好,谢谢你哦。
”马翔:“噢,这我就放心了。
”9.阿敏:“婆媳是对手,谁先急,谁先输”10.郝京妮:“你们俩搞上了?
”马翔:“优雅点,成吗?
”11.杨曼莉:“我告诉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出轨了,我儿子不会的”12.杨曼莉:“天好,地好,不如自家人好。
人情再多,不如自家人亲。
”13.杨曼莉:“外面的女人不能沾的,沾了就会像湿面粉在手上,洗都洗不掉的”14.杨曼莉:“爱情这个东西蛮犯贱的,你越是给他们压力哦,反而促成他们”15.郝京妮:“如果只是在火车上见面,下了车就见不到了,那应该很美。
”16.郝京妮/徐嘉惠“向北京女人学习,向上海男人致敬!
”
我很喜欢杨曼莉.这个上海小女人.脾气不怎么好容易着急上火,一急就口不择言,事后知道错了会主动认错态度诚恳.还会撒个小娇.对京妮嘛,很是上心,当做自家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教.虽然京妮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怎么吃她这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杨曼莉这个婆婆很是把京妮当回事的.怕她睡得不好停了自家的老钟,看不惯她上班穿着随意自己亲自去帮她买套装教导她女人就得有女人的样,要讲究,出门要体面.或许是单亲,对徐嘉惠关怀的过度了些,某些行为上专横了一点,对待京妮也是如此,不过到也是不是不可理喻的人.识大体,小事上很计较总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会以大局为重,就算平时跟郝建国和牛一倍这亲家关系不咋地,但他家一出事杨曼莉马上会去帮助.我很喜欢她虽斤斤计较,对家人却总是能够体贴倍致,什么都能安排的很好,该记得日子送的礼物一样不少.特讲究礼数,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重情重义,对丈夫的奶妈非常尊敬,也总是跟嘉惠说一定要把姆妈当亲奶奶,要好好孝敬对君君更是尽心尽力,花了一百二十个的心思照顾. 最值得学习的是,就算杨曼莉从郝京妮的工作、到郝建国的生日、到郝京妮的衣服、到君君的奶瓶、到京妮办公室门口的绿色脚垫等等诸多事情她都要管,杨曼莉也从不会忘记当一个女人.时时刻刻保持着优雅,头发任何时候都一丝不乱,衣服从来都穿的很体,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着急了骂人也是嘴巴刻薄动作不大.对生活极为讲究,注意生活品质,郝京妮也不得不承认:别说我婆婆这人个脾气不怎么样,但有一样是值得学习的,就是女人味. 这的确很值得学习.身为一个女人最应该有的就是女人味,就算生活再怎么像把杀猪刀咱们也不应该就这么任人宰割破罐子破摔。
况且杨曼莉很早丈夫就去世,她还能够一直保持住这种女人的本质,这简直就是一个标榜。
就是这么个有时刻薄蛮横有时善良任性的可爱的上海小女人。
看到26集了。
上一篇提到,编剧八成会写不下去,八成又会安排一个钱壮屌大的男小三出来。
果不其然,本集那位陶先生终于情不自禁,一把就搂住了郝京妮。
你看看,国产剧就是如此,就那么三五个梗,使完一个再一个。
有时看剧看到十来集,有一个老梗居然没看到,身为资深婆媳剧评人的我,会淡然一笑:没关系,三十多集呢,再几集,一准儿使出来。
所以,真正令我意外的是,婆媳剧作家们,从来没有给我任何意外。
有时,我也不禁感慨,国产剧就像是麦当劳肯德基,没有什么营养,又每每在意料之中,但我仍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当然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这事儿不难理解,怎么才是低投入高回报呢,就是没完没了地去重复生产已然成功过的那些玩意儿。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婆媳剧的俗套,其实也是为了满足了人们对于狗血生活的一种向往。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小三,但每个国产剧里的家庭都会有小三,而观众也总能坦然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迎合了家庭成员的一种普遍期待。
这道理,就像是每一个大学都有的那则传闻,即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一位民工兄弟给强奸了。
此一传闻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我偶尔会怀疑是不是有一位在全国流窜作案,却始终未被抓住的采花贼。
为了打消我这样人的困惑,我发现各个学校的传闻版本五花八门,有潜入宿舍的,有在女厕所的,亦有打晕拖去校园边儿上玉米地的。
而那位农民工兄弟,也没有固定的职业,有时他是拾荒者,有时则是流浪汉。
大家看到了,关键不在于是不是有那么一位农民工兄弟,而是人们期待他有,于是,他就有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咱就知道了,婆媳剧的狗血俗套,是不应被批评的,因为就像那位出身底层的农民工兄弟一样,无论是白美高爆乳的女小三,官富壮屌大的男小三,那都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不令你失望的期待。
所以,当你骂婆媳剧们狗血俗套之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你发自内里的需要呢。
ps,此剧,是个人就得买平安保险,喝点啥一准三元梅园,要点脸吧你们,穷疯了吗。
之前在电视台稀稀落落地看了几集,觉得有点意思,特别是“清咖”的演绎相当吸引人。
于是这两天“拼”着看完整。
趁着新鲜劲儿没过,说说对它的看法。
先抑后扬吧。
剧情方面有点脱离实际,最明显的就是经济方面,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两家,都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且不说两家奢华的大房子,单是小两口每月7k的工资也不够北京上海飞机来高铁去的啊,更何况还隔三差五地请假,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哪家单位请得起您这二位呢?
收支和工作安排的问题,始终是这个片子让人费解的地方。
再者是剧情人物安排,怎么每次郝京妮坐火车都能碰到陶词,偏偏他还是“勾引”徐嘉惠女人的老公?!
京妮儿的发小儿还就跟徐嘉惠的ex成了家。
葛么导演想省演员也不至于把世界搞得这么小嘛!
韩剧虽说长的要命,可剧情细腻,宁愿人物多也不搞得这么拧巴。
另外一个不算太大的缺点就是人物性格的刻画稍微有点过了,比如京妮儿和马翔的毫不顾忌,退一步说,不管婚前如何,再大气的北京姑娘成家后也不能跟异性搂搂抱抱吧,何况您还嫁了小醋缸~再者就是郝爷的脾气,哦哟得了,火药桶啊!
“我郝爷是谁啊”动不动就挂在嘴边,还要把200个亲戚朋友请到上海参加婚礼……您郝爷的面儿顶上市长了吧。
当然,这部电视剧还是有很多长处的。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牛一蓓,大大咧咧可是大智若愚,疼闺女,关键时刻绝对顶得上。
对丈夫,她时而犯二,可关键时刻绝对能拿得住她那火爆脾气的丈夫;对女儿,京妮儿虽不是亲生女儿,但她视如己出三十年,甚至为此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再说杨曼莉,精致到做作,可是她的善良、坚强。
当她发现丈夫除了她还另有家庭时,还义无反顾地给对方寄钱;当她发现京妮儿两个妈妈的事实时,特别嘱咐儿子不要让京妮儿知道这事;当牛一蓓去世后,她劝说京妮儿和嘉惠定居北京陪伴亲家,因为这其中的苦她尝过,不忍别人再经历。
当然她作起来,也给这剧集增加了很多看点:)这电视剧主线还是在说爱情、讲亲情,其中很多居家相处之道还是值得学习的。
小两口的事情,小两口统一口径自己处理,不要让父母担心。
婚姻不比谈恋爱,爱情之上,更要有信任、真诚、包容。
遇到事情,好好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要保持原则,对要跟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就少计较吧。
借用歌词结个尾: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到绝路都要爱,不天荒地老不痛快,不怕热爱变火海,爱到沸腾才精采!
遇到了,便是缘,便有份;参透了,便是幸,便有福。
一开始两人相处,遭到双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亲家之间还吵了起来,很有意思,再后来不顾一切的结婚了,在南北婚礼风俗习惯差异的矛盾下,发生的一切也很有趣,让在座的各位调整时间参加婚礼的一刻很有想法,也很温馨;再到后来君君的出生,小三的插足,婆媳关系,两人吵架以至于差点离婚,再到后来的和好,和刻意安排一样的对调双城生活,认亲妈,总感觉有些别扭,不如一开始那么自然。
1. 最搞笑的是两人的小三居然是一对夫妻,四个人阴差阳错的坐在一起,真是无巧不成书,而且陶瓷看过徐家汇的小孩后居然就想要小孩了,并且再也没有碰到过郝京妮,真是神奇。
2.牛一呗非常的大度和仗义,但是有了病怕花钱所以拖着,这样做只能让做子女的更伤心,同样,当张提出要送牛去美国治病时,如果我是郝,我会把恩仇旧恨,面子放到一边,当然是救人最要紧。
3. 徐家汇中间有一段个性变化特别大,本来是挺实在的,不说谎,在郝私自决定带孩子回北京的那件事上揪着不放,即使这件事他自己也有责任。
4. 郝京妮最后在旅行社带英国游,还以为最后会带婆婆出去溜一圈,结尾也没有表。
5. 这里面如果有上海话配音,是不是效果更好。
6. 两个年轻人的生活水平,估计他们的工资都承受不住,都得啃老。
来回不是临时打飞机,就是高铁卧铺,住酒店住5星级的,作妈是做什么的一直也没说。
这个电视剧让我看的很撇气,最讨厌上海人了,什么玩意!!
小市民,井底之蛙还洋洋得意,不知道美什么!!
上海比北京差远了,城市太脏了!
《双城生活》里 清咖婆婆 演的太上海了,上海人尤其是上海40岁以上的中年女人与生具来的优越感,看全国人民都是农民,对谁都说一声谢谢,以为就是有素质的表象。
小资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无与伦比的贵族味。
事事都在计较。。
北京小妮 你怎么就嫁给十恶不赦的上海人了呢。。
打给很特色的肥皂剧,喜欢作天作地的上海婆婆,发现上海味道确实在小店和他们的味道里,喜欢涂松岩这个演员和他别致的名字,喜欢京味儿的一家。
我喜欢北京,喜欢上海。
不必提太假的人名,俗套的后续剧情,不太连贯的人物情感变化,这是个好题好演的一般剧啊。。。
看完落下的毛病就是动不动就 好vu啦 是的伐 我谁啊 牛一蓓好了,在这个一点不治愈的片子里,反而让我更恋旧更虐心了。
双独生双一线城市根深蒂固的家庭,不可调和啊。
无论怎么,爱作爱特色。
最后,我想加一个情节,就是既然那个关心京妮儿的那个男的送了一本双城记给京妮儿,就应该写一封致歉信夹在其中,在京妮儿推荐给同事们之后,嘉惠应该某天发现这个信,解开心结。
电视里正热播双城生活,闲来无事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也算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电视剧了,虽然一线演员好像只有马伊琍,但一部成功的剧,往往是每个角色都十分成功,这部剧就是这样,没什么大明星,但是每个人都演的很传神。
电视剧着力表现南北城市的文化差异,远距离生活的矛盾都算是生动,可是我并不想说这些。
也许我的视角有些偏颇,只是我在看到郝京妮以母亲牛一蓓生病为名带着孩子独自返京那一瞬间,竟然脑海中轰然感到,这个时代,爱人或爱己,是个问题。
郝京妮找到一个非常爱她的上海男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让他站着他不敢坐着,我说太阳是三角的,他不敢说是圆的”,这个上海男人徐嘉惠也真算是24孝好男人;婆婆是个有点小虚荣心、小精明、小势力的上海女人,可是她为了儿子一直未再嫁,虽然嘴上不饶人,但是没让媳妇干过家务、帮忙料理一切、照顾孩子,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直都算是有礼有节;京妮的养母为了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亲生母亲也未必能付出的牺牲和爱;京妮的亲生母亲年轻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女儿,事业有成后想用钱来弥补内心的缺憾,并希望能够取得女儿的谅解,就是这样一群人包围在郝京妮周围。
而郝京妮,面对每天照顾她饮食起居的婆婆,因为看见她和男人搂搂抱抱而追问,她选择发怒出走,责备婆婆跟踪她;面对自己的养母和父亲,京妮像所有被爱包围的孩子一样,她任性、蛮不讲理;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即使已经被动地享受了她小心翼翼的给予,仍然那么冷酷和残忍;面对徐嘉惠对她清白的怀疑,她不认错不解释反而扇了自己丈夫一巴掌,然后她选择离婚并谎称母亲得了绝症一个人带孩子离开......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我怎么总挑这样的细节啊,的确,郝京妮有很多优点,她个性豪爽、工作敬业、独立坚强等等等等,但也正是如此,让我悲伤地发现,也许我真的老了,我悲伤的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独立坚强,她们只会伤害爱她的人,因为知道不会失去,因为知道那种爱没有条件、无怨无悔,所以她们享受的有恃无恐,她们活得很自我,从不为别人委屈自己,从来没有顾忌过别人的感受,她们只爱自己。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会面临老一辈人的指责,想当年五六十年代的人说70后是垮掉的一代,然后是对80后价值观的不认可,到现在,90后们已经风起云涌走上前台,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当年不被认可的70后现在也算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了,新旧观念的碰撞,不能说孰好孰坏,但是确确实实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冲击。
也许我的价值观已然老旧,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都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永远都是怕别人难过,为了别人希望的自己而活着,慢慢的为了别人的认可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变了样子,慢慢的不再记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爱人或爱己是个问题,是不是先要爱好自己才爱别人,还是爱了别人自然就有了自己?
这是个问题......
她打扮精致。
举止优雅到做作,柔声细雨到让人别扭,生大气时力图显得娇媚让人怜爱更让人生厌,她从没去过英国,生活习惯却都按照英伦范儿行事,这腔调假装作三样齐全,怎能让人有什么好感,只会感叹一句,auv您每天这么端着不嫌累啊。
这是《双城生活》里的上海婆婆,她是我心中典型的上海女人,在剧中被其他人背后称清咖,得名于众人对其喝清咖时的神韵的膜拜。
这么一个角色,看到现在,我逐渐觉得她拿腔拿调并不那么讨厌,能够接受了,优雅到做作没什么不好啊,甚至《双城生活》里我最有特别印象的就是她。
郝京妮家被偷后,她马上叫儿子拿两万块去北京给亲家,说亲家家出这事,女婿应该在身边的。
这件事情让我小有吃惊,她很有自家人的观念,我没结婚,不了解婚姻生活,我不知道有哪个婆婆可以做到这样子,还是我把这世界想得有些薄凉了?
她帮郝京妮打理好了工作,竟然还为她准备好了第二天面试的衣服,这简直就是自己妈做的事,你觉得呢?
很多婆婆能做到这个吗?
她是在心里完全把郝京妮当成家人了。
听完徐嘉惠说他爸爸的事:开始他爸爸带他去邮局给乡下的同父异母姐姐寄钱,她妈妈装作不知道,他爸爸去世后,她竟然带着徐嘉惠去寄钱,而且还说要给他爸的奶妈养老送终,郝京妮非常吃惊,说她是个多么宽容善良的人,真好。
我也在那一刻为她的温厚所感动。
做作拿腔拿调装英伦偶尔说话有点小刻薄小计较,是她,但对人如此宽容,做事如此厚道,也是她,这一点让人始料不及。
她是有种“一家人”的强烈观念,我听说上海老人是这样的,挑女婿,很苛刻,但一旦认可,就完全对你挖心掏肺的好,像对自己的孩子。
对这个角色情感转变的始末,让我想起了大学物理老师。
她穿衣很讲究却总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但我留下不灭印象的还是她那抹得过浓的口红,开始看她打扮的样子我们都不喜欢她,上了一学期物理课,我们都慢慢喜欢上了她,因为她上课很轻松偶尔说话小俏皮,表现出一种亲和力,作业也都简单,最终的考试也不算太难,或许她身上还有一种我没意识到的类似善良的东西,但不管怎样,物理课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挺可爱的,都挺喜欢她了。
现在想起她的口红,并不觉得别扭,心想她可真是好美啊。
骂了隔壁的选演员的导演有病吧!!!非让一个上海女演员演北京女孩儿,让一个北京男演员演上海男人。。
编剧肯定没在北京生活过,忒假,假得我懒得评
夸张后的现实 上海婆婆最有个性 茶余饭后看着玩儿~
上海婆婆演得蛮好的,男主是被欠了多少钱啊,一副欠打的样子。
对这样毫无生活智慧的片子没什么好感。
= =
这俩主角还真倒了……
看了第一集就不想看下去了
这个家长里短还不错
鸡飞狗跳,没有意思
看点都不在男女主角上,也几乎没有亮点的台词,有趣的只有那位上海婆婆和北京妈妈~
呵呵 无聊看看还是可以的,虽然够扯
刘一蓓蛮可爱的 可是最后为啥要安排1死呢 唉。。。结了婚的2个人还分2个城市住,不靠谱不可信啊。。。
杨曼丽 牛一蓓 你们是最出彩的 比婆婆那个遇上娘那肯定是要好不少的
要不是马伊琍我才懒得看,又跟奋斗似地,没事找茬,对白都是在抬杠。工薪阶层一个个住得都是豪宅,却因为不舍得打电话沟通直接打飞的见面而产生若干矛盾。。。男方妈妈演员不错。
马伊琍不太自然
以为会很深刻,原来是部温馨喜剧了。。。马伊琍你把我号召来的。。。
马司令老了没有当年夏琳的感脚了~导演也真是的 一个上海小囡非要演北京姑娘 张嘴一句你大爷就露馅了 一个东北爷们儿非让人演上海男人 看着真受罪!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全部的生活
只看了个开头,我就受不了……这个男人该有多缺乏父爱,才会找女主这样的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