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很好奇的心理看的,印象中,德黑兰似乎总跟“阴影”、“压迫”联系在一起。
政教合一的伊朗用种种极端的形式来维护伊斯兰的纯洁,女性长年生活在束缚、压迫之中。
电影选择了未婚、已婚、将离婚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以点带面,呈现了德黑兰女性的现实状况。
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一个为了赚钱准备把自己卖去迪拜的伪处女,一个为了抚养孩子的单亲妓女妈妈,一个是向往自由把握自己命运的文艺女青年。
三个女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伪处女最终梦断了,因此也葬送了一个拥有音乐家梦想的年轻人的梦想。
单亲妓女妈妈反而成了最好的归宿,她被包养,同时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这讽刺意味让人唏嘘不已。
文艺女青年,最终在绝望当中,嗑药自杀。
电影展示了德黑兰女性的悲惨遭遇,政治的黑暗,却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只是借口一个地下商人的口,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幕后操作获取银行贷款,然后用贷款买一个护照,逃离德黑兰。
可这个方法不能帮助绝大多数德黑兰女性摆脱困境。
听说这是一部真人拍摄专制成动画的电影。
形式第一次看,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非常的压抑,有点像看《一次别离》的感觉,但又觉得很真实,很讽刺,如果不转动画的话,恐怕过不了审吧。
片中有很多隐喻的地方,比如最后DJ巴巴克看到广场上绞刑的现场和家里门上海报的场景一样,甚至中间都是三个人,他撕掉了海报,是否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地方?
还有之前他的朋友说有钱了一定要买本护照离开这里,他最后果然离开了。
最喜欢女主萨拉关于毒品的解释“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他一切正常。
”这是多么的无奈……91:17虽然猜到了那个女人会跳楼,但看到这还是感觉一股凉意,身体阵阵发冷。。
最近看的电影都是以讽刺社会黑暗面为目的为主的,看的真真使人变得沉重,压抑。
打算近期不再碰此类作品,得稍换口味,苦的吃多了得给自己点甜的吃,才能继续品尝其他好的作品。
影片中不会说话的小男孩一直是一个旁观者,现在很多电影都喜欢安插这么一个角色,没有太多台词,仿佛拥有着能看透一切的上帝视角,他们就像影片里的观众。
他从小没有父爱,母亲也因不能得到丈夫的同意签字离婚,只能与法官进行权色交易,看着母亲当着妓女,甚至当着自己的面与男人进行色情交易,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任何起伏。
看着疼惜自己的邻居阿姨被误会而选择吸毒跳楼却无能为力,只是安静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看起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似乎他就代表着那一点希望。
每个主角都去过那个照相馆,我一直在思考电影里多次的照相换背景寓意是什么,却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也许你看了会知道,因为你知道的可能比我多。
她们三个女性似乎都在追求一种纯洁。
白色代表着纯洁,男孩的妈妈住进法官找的公寓,要把床单家具都装成白色,因为它们看起来纯洁;上过大学有着教师梦的孕妇不愿当生育工具,堕胎两次仍然不懈追求着她精神世界里的纯洁;年轻少女编造谎言只为恢复自己身体上的纯洁。
然而事实却是表面纯洁神圣的宗教信仰下,竟是如此多的不堪。
但影片最后的那只白猫,也许就是暗示着一丝希望,社会现状会改变的希望。
一开始看到电影的动画和其他动画不一样,起初以为是地方特色和自己见识短浅,但看到后半段就开始猜测是否是真人演再用特效处理成这样,最后多了解了一些信息证明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因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艺术家们也只能用特殊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愤慨。
我们生活在中国,其实有着许多其他国家不能想象的自由。
男权和女权问题在这些年都是全世界一直没有停止讨论的热点,影片里诠释了腐败畸变、充满私欲却没人敢站出来说话的伊朗现状。
我不是很了解伊朗的历史,对于其存在的许多诟病也不敢妄下断论,只是对现今被宗教政德捆绑的许多无辜的女性感到些许的痛心。
但我们始终不能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己,珍惜自己已有的自由,为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多一分祈祷。
本片就像是为戈德斯通的革命后历史叙事写的续作一般。
它展现了一个“理想”被权力体系取代取代之后的社会图景。
霍梅尼绝不是一坨狗屎,但他也是人也会拉屎。
他死后化作尘土,但他拉的屎则遍布大街小巷。
伊斯兰共和国的女性故事,必然是零散破碎和一地鸡毛的。
因为女性受到了全面的压制。
故而,批评本片的故事或结构,反而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误伤。
因为1个多小时里要讲的话太多,因为压抑下的抒发总归是即兴而散乱的——强烈的感情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逻辑叙事完全打乱,也将一个故事打乱。
毕竟,这是来自“墙”内的呼号。
女性问题在当今即是“热门”话题,又是远远没有热起来的社会问题。
因此,为一切女性议题的影片打call绝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而是因为妇女权利还远远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两性平权之路仅仅是开了个不坏不好的头罢了。
影片所体现出的那看似“简单的政治正确”的“简单”情节,其实在今天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妇女——不仅仅是中东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美洲和非洲。
只要设身处地地形象一下:如果一个男性在街上走着,突然被一个女人用下流的性暗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骚扰。
他会作何感想?
假设你在校园、单位被异性同学、同事当面讲带荤段子(而所谓的荤段子没有一个不是含有侮辱和贬低性质的),你会作何感想?
这就是现实。
妇女面对的现实。
设想一下那些性转换的片子或动画,其全部“幽默感”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对异性的嘲讽和贬低基础上的。
具体到伊朗这个“民主”社会里,一切艰辛、苦恼都被道德警察看在眼里……真正的警察国家里必然腐败受贿横行,因为在基层有权不用等于煞笔才是权力的最基本逻辑。
或许霍梅尼在巴黎时就把一切都想通了吧,要想建立一个极权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脱离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特殊阶层。
他们不事生产,身强体壮,游手好闲,鱼肉乡里。
这些人是流氓,时暴力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一道墙——毕竟,只有层层叠叠的墙才能成为教权国家的立国基石。
扎米亚京的那句话说对了,“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荒诞绝伦的教权社会下,教权不仅为法官满足淫欲提供了“强力”,也以此“强力”为孩子上学打开了通路。
伊朗无疑是彻头彻尾的极权社会,尽管它有所谓的“选举制”和资本的自由。
但宗教大于天。
革命卫队和宗教法庭横贯社会的上下是因为伊斯兰革命创造了一个独立于巴列维王朝特权阶级。
更准确的说,是旧社会的宗教与王国内激进保守派军人独裁统治的联合。
作为伊斯兰共和国的两根支柱,宗教和右翼军人支撑起了今天的伊朗,也必然会成为共和国自己的掘墓人。
因为这种传统宗教+右翼“革命”军人的政治结构迥然于中东—中亚的伊斯兰传统。
神学观念与昭和军人有着天然的排斥性。
所以伊拉克、叙利亚采取全然的世俗体制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采取更传统的君主制度。
前者降低了宗教权威突出民族主义而后者强化宗教权威翼赞神授君权。
而至少从现在看来,传统君主制社会更加稳定。
即使,你听不到沙特妇女的任何一点声音。
因为君主制连男人也压制——全面压制比仅仅只压制妇女,更为“公平”不是吗。
于是,革命后大街上塞满了狗屎,臭气熏天,令人窒息……而这臭烘烘的味道,就将成为下一次革命的理由。
在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法官前脚逼良为娼(真的是在逼良为娼啊!!!
),后脚就向别人说教伊斯兰价值观。
女性在外面必须被强制戴头巾。
怀孕的妻子就因为一通玩笑电话,竟被逼的跳楼自杀。
青年人因为发生了婚前性行为,怕被判处绞刑,吓得逃离了这个国家。
宗教成了为某些人谋取贪婪、肮脏利益的工具。
反倒那个看透这一切的妓女,却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游刃有余。
在这样的国家,什么事情都会被扣上宗教的帽子。
宗教已被绑架、宗教已被玷污。
想想以前的欧洲,政教合一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黑暗的中世纪。
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被绑架在政治之下,去控制那些甚至都不相信这一套的人呢!?
古兰经中说好的信仰绝无强迫呢!?
让宗教信仰更单独纯粹些吧,不要再成为政治的工具!
影片一开始就是新闻里播放着伊朗女人必须戴头巾的新闻。
这给整部电影打下了基调,这就是女人的枷锁。
这部影片有点特别,画面不是都是动画而是通过实拍演员,通过后期转录成动画而来。
所以,这部动画片的表演格外真实,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带着哑巴孩子卖淫的妓女,丈夫吸毒被关进监狱,但是他们不能离婚,因为丈夫不答应。
妓女带着孩子找法官求情,公正的法官说这忙我帮不了,但是你可以当我的情人。
法官给了她一处公寓,那房子是她从来没有住过的好地方。
妓女向邻居介绍自己是新搬来的,她是个护士。
邻居一家人很好,邻居也是个孕妇,丈夫看上去很老实可靠,在银行工作。
但是上过大学的孕妇不甘心当家庭妇女,她想外出工作,就差丈夫的同意了。
为了工作,她曾经偷偷堕过两次胎。
住在附近玩音乐的是个穷学生,有时在夜店打工。
玩嗨了,在厕所和一个姑娘做了。
没多久那个姑娘就来电话了,说自己是个处女,并且马上就要结婚,男生必须掏钱给她做处女摸修复手术,不然未婚夫肯定会杀了他们俩。
男生机缘巧合把跑丢的孩子还给了妓女,妓女说会报答他。
妓女这天接客时碰到了熟人,是邻居家的好好丈夫。
丈夫求她不要说出去,算欠她的人情。
妓女想了想,求他帮忙给那个男生贷款,算是回报。
男生拿到了贷款,但是人却不见了。
要结婚的女孩对妓女说,修复处女膜是真,但根本没有未婚夫,她听说迪拜有老板喜欢伊朗处女,那个“未婚夫”是拉皮条的。
孕妇和妓女成为了好朋友,一夜俩人喝了点酒都很高兴。
于是开玩笑打电话给小区的临时清洁工,妓女说着淫荡的话勾引他,没想到看上去唯唯诺诺的清洁工顿时上钩。
俩人大笑着挂了电话。
被耍了的清洁工不肯罢休,在小区内扬言一定会把这个女人找出来。
孕妇慌了,接连收到清洁工打来的电话,但是她不敢接。
终于清洁工找到了好好丈夫,说明了一切。
孕妇倍感羞耻,她带着丈夫为腹中儿子做的风筝,跳下了公寓大楼。
「抽你老公一耳光。
要是他没反应,说明吸了鸦片;要是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如果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说明他一切正常。
」说这话的是电影[德黑兰禁忌]里的妓女。
她带着儿子在车里给人做口活儿,有个因吸毒被收监的老公。
但不能离婚,因为老公不答应。
于是,她去找法官求情,「拜托您签字吧,我愿意一辈子给您当牛做马。
」法官摘下眼镜看着她笑,「有个情妇倒挺好的。
」
©️[德黑兰禁忌],妓女身穿罩袍,去找法官求情,称自己的丈夫已经20个月没给生活费了便给了她一处公寓,有个念过大学的孕妇做邻居。
只是孕妇不甘为家庭所累,想外出工作,为此偷偷堕过两次胎。
还有个处女,嗑药嗑高失了身,几经曲折修复处女膜,只因「阿拉伯人愿为伊朗处女出大价钱」。
我很抱歉,她们生在伊朗。
我很抱歉,她们身为女人。
直到1933年,伊朗女人才出现在电影里。
是一部叫[Lor Girl]的片子,讲一个姑娘小时候被绑架,长大后在茶馆儿打杂,遇见一位俊朗翩翩的男子,坠入爱河,并一起策划逃跑。
扮姑娘的演员是一名雇员的妻子,没穿罩袍,还编了小辫儿,扎了头巾。
©️[Lor Girl]是伊朗影史首部用波斯语制作的有声片,女主也是首位女演员,拍完以后就成了明星,也因此受到很多性骚扰。
到了晚年,她改名换姓,搬到了德黑兰,在虚拟身份中死去没几年便是漫长的二战,伊朗没能产出一部电影。
好在1947年,第一家电影公司成立。
到196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2家。
当时有一部电影,叫[泥砖与镜子],通过司机和女朋友的对话,反映伊朗社会的精神状态。
女演员芙茹弗穿着性感内衣面对镜头,脖颈处还挂着项链。
©️[泥砖与镜子],在此期间,他们平均一年制作25部商业片,极重剧情,甚至还为此成立电影学院这一年,北京某服装店贴出通告,「不再做窄管裤、牛仔衫、袒胸露臂的连衣裙」,旗袍和丝袜也被列为「四旧」,禁止穿戴。
更不要提内衣,「工农兵不需要这个」。
彼时的国人,无论男女,都只穿军装,或依着军装改良的军便装、红卫服。
裙装在此绝迹。
他们不知道,就在一国之隔的伊朗,已经开始流行迷你裙,甚至穿着比基尼躺在汽车的引擎盖儿上晒太阳。
©️上图为60年代的伊朗女学生,穿着迷你裙看书;下图为穿比基尼晒太阳的伊朗女孩,热辣张扬,毫无忸怩作态之感,梦想是成为「波斯的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来了以后,很快爱上。
街头是闲聊的学生,巷尾的橱窗挂着当季最新款的连衣裙,酒店客房持续供应鱼子酱,杂志上的封面女郎袒露胸脯,画着大浓妆。
这座被誉为「中东小巴黎」的德黑兰,让他和其他游客感到一瞬间的恍惚。
也许是吃鱼子酱的时候,也许是在石油公司的宾馆游泳的时候,也许是站在繁华街口的时候,总恍惚以为,这是美国加州的午后。
©️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女人穿体面的裙子、大衣,皆为西式,是国王巴列维带的头,他在1941-1979年间,移风易俗,学习西方,一家子都是西化标杆,穿着时髦,摩登十足可惜,电影如同镜子,你无法直接看清一个完整的国家,但这面光洁的镜子,总能通过细枝末节,把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照得清晰异常。
1977年的[报告]和1987年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导演都是阿巴斯,可片中女人的装束却判若云泥。
前者染了发,穿鸡心领的毛衣配花衬衫。
后者一件白色罩袍,裹得严严实实,带着一种生怕被人占了便宜去的戒备神色。
©️上图为[报告],下图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皆为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作品,两部电影相隔十年只是十年之隔,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伊朗女人的麻烦始于1979年。
那天是妇女节,上万女性走上街头,微笑着挥舞双手。
「气氛很欢乐,」人群中的一位女摄影师说,「没人去上班。
」说这话时,她还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不戴头巾了。
©️1979年3月8日,德黑兰街头,伊朗女人面带微笑,挥舞手臂,在雪中上街游行、呐喊。
该照片在伊朗被禁。
Hengameh Golestan 摄政府越来越腐败、低效,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反对之声日渐而起。
千里之外,一个叫霍梅尼的宗教领袖号召民众,「用生命反对国王统治」。
于是,伊斯兰革命爆发。
这个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国家,在一夜之间,以世人前所未见的速度开倒车,返回了中世纪。
妇女节,霍梅尼就女性着装问题发表讲话,强制要求穿罩袍。
1981年,《着装法》规定,不依法律着装者,可判长达一年监禁。
去看看那时候的电影吧。
1987年的[骑单车的人],重病妻子躺在床上打点滴,头巾缠得严丝合缝。
1989年的[小商贩]和[意中人的婚姻],也是罩袍加身,没有丝毫懈怠。
©️从左到右依次为[骑单车的人]、[小商贩]、[意中人的婚姻]1997年的[小鞋子],兄妹俩不能在同一所学校里念书。
而妹妹就算是上体育课,也要穿着罩袍。
©️[小鞋子],妹妹在体育课上学校不再有男女混班,数不清的报社被勒令关停,256家影院倒了180家,摇滚乐成了洪水猛兽。
霍梅尼这样解释:音乐和鸦片没有区别,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的电台、电视就应该有教育性,音乐必须被排除。
演奏音乐是对国家的背叛。
所以,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中,女孩因演奏音乐被抓,后背却还写着「朋克不死」。
©️[我在伊朗长大],女孩的衣裳背后写着「朋克不死」女人早已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在书籍、舞蹈、绘画、雕像中的形象全被剔除,因为「这样才符合伊斯兰教规定」。
电影[德黑兰禁忌]中,妓女去法院办离婚手续,对方头也不抬,只是问,「有你丈夫的许可吗?
」孕妇去就业与社会事务局找工作,对方刚说完「你被录用了」,紧接着又补充,「别忘了你丈夫的同意书。
」
©️[德黑兰禁忌],女性生存处处受限我突然想起有一年,伊朗女人在网上抗议权益削减,却收到无数男性网友这样的回复:女性的权力还不够大吗?
你真的应该感谢真主,至少你可以自己开车出门。
多向你穿罩袍的母亲学学吧!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待女人的态度。
眼下,这个国家忘了,仅几十年前,女人和男人还在一间教室里听讲,下课后一起乘公交车,无所顾忌地走进泳池、电影院,并拥有投票权。
那时的女律师、女法官、女内阁大臣、女学生,比例一度达到三分之一。
©️上图为60年代,德黑兰大学医学院课堂,男生和女生一起听讲;下图为1963年,伊朗妇女参与投票如今,她们周旋于早餐麦片、洗衣机、电熨斗和厕纸,然后张开怀抱,迎接匆忙生出的孩子。
2008年,格什菲·法拉哈尼刚拍完[谎言之躯]。
她打算在德黑兰的霍梅尼机场坐飞机出国,却在安检口被官兵拦下。
对方还说,她已被列入「禁止出国人员名单」。
原因是,她在[谎言之躯]里没有戴面纱和头巾。
©️[谎言之躯],格什菲与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有对手戏,但她并没有戴面纱和头巾,只是穿着护士服这一年,韩国首位女宇航员进入太空,巴基斯坦选出女议长,尼泊尔制宪会议提名女候选人。
这一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台前有上千名衣着色彩纷呈的女性舞者,幕后有成百女性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她们不会想到,仅仅一国之隔的伊朗,还在因为着装问题,限制女性的人身自由。
好在,几经辗转,格什菲总算逃离了这个国度。
只不过此次离开,就再也没能回去。
只不过此后出演的所有电影,在祖国都禁止放映。
©️除了[谎言之躯],格什菲还拍了[梅子鸡之味]、[忍石]、[帕特森]、[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并斩获无数大奖。
图为她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中的女巫扮相2012年,她又给法国杂志《费加罗夫人》拍了一组半身赤裸的硬照。
于是,伊朗人民威胁她,要割下她的双乳,送给她的老父。
伊朗政府警告她,「我们不需要你这样的演员,如果你回来,必将受到惩罚!
」
©️格什菲在法国《费加罗夫人》杂志上的写真我一直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直到看见一个伊朗女孩,被街上持枪巡逻的道德警察抓进监狱,理由是,「她头巾底下隐约露出的皮肤挑起了男人的性欲」。
啊,原来如此。
什么着装禁忌、教育禁忌、德黑兰禁忌,说到底,不过是性禁忌罢了。
贞节是伊朗女人立足的根本。
所以她们出门必须罩袍加身,佩戴面纱,不能和除父兄以外的任何男人握手、说话。
哪怕不小心露出一缕头发,或者手提包里装了一支口红,都要遭到鞭打,面临监禁,甚至石刑。
怪不得[生命的圆圈]里,妓女因为戴豹纹头巾、蹬高跟鞋,被警察抓进监狱。
©️[生命的圆圈]怪不得[橄榄树下的情人]里,男女主谈个恋爱,都必须保持距离。
动情处,四目相对,又急忙闪回,连目光都谨小慎微。
©️[橄榄树下的情人]至于被强奸,当然是女人负全责。
没准儿是她的罩袍没裹严实,没准儿是她涂了口红。
如果因此失贞,会被活活打死。
而告上法庭,则要面临终身监禁,或者嫁给强奸犯。
最好的办法,是忍气吞声。
所以[一次别离]里,女教授无论如何都不想让丈夫知道,自己被别的男人骚扰。
女护工也不想让丈夫知道,自己在给一个老男人当护工。
终于,她在工作中流产,丈夫第一反应不是她的身体状况,而是她竟然给一个男人当护工。
©️[一次别离],护工夫妇「可至少伊朗有信仰」,抱歉,我只看到女人在信仰之下备受压迫。
1993年,电影[莎拉]反抗过这种压迫,方法是「出走」,就像《玩偶之家》里的娜拉。
2018年,[德黑兰禁忌]也反抗了这种压迫,方法是站在布满天线的楼顶,微笑着纵身跃下。
©️[德黑兰禁忌],孕妇在自家公寓的楼顶跳下生而为女人,对不起。
不知道这样热的夏天,女人裹着罩袍的后背会不会被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五十年前的风就通过这个洞口涌上来,是那年夏天,她们穿着比基尼,躺在汽车的引擎盖儿上晒太阳。
-作者/六姨太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看完《德黑兰禁忌》,从到屏幕上最后一行字走完,站起身下楼出了电影院,走在路上依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很压抑。
电影里的画面还在脑子里滚动着,为世界上有如此摧残人类的区域感到难过,同时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如此残酷的地方。
本来我对电影的以动画形式的表现手法不是很感冒,但强大的故事情节依然成功的把我带入了那个压迫的世界。
后来再具体了解,才知道用动画形式很大程度是因为电影没有办法在德黑兰当地进行拍摄,所以演员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部分和在德黑兰拍摄的场景镜头结合在一起,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动画滤镜”电影。
整部片子没有一分钟让人感到轻松,人物的命运像翻书一般可以立刻颠倒,没有丝毫的保护能力,渺小的如同一颗尘埃,没有平等和自由,身为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就更加残喘,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被沉重的枷锁绑架着,幸运的结婚女性不可以工作,不可以做自己想着的事,只是守在家里过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幸的女性的则要用身体支付生活的重压,迂回在各色人之间,只求可以活下去。
命运完全被男人们所驾御,甚至一个玩笑就可以要一个人的命,而其他人则立刻忘记所发生的事,继续着原有的生活。
这是令我感到可悲而又气氛的地方,充满了无可奈何,怎奈人如此脆弱和孤独。
强制披戴的头纱下,是三个伊朗女性的暗黑命运。
一个因丈夫吸毒坐牢,要独力照顾不能说话的幼儿,不获批淮离婚再嫁,只好卖淫为生。
一个怀孕后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丈夫却拒签同意书让她上班。
一个情不自禁与年轻乐手发生关系,却因为失去处女身而一身蚁。
充满禁忌的父权国度,到处是性别歧视、 虚伪做假、滥权渎职。
一个恶作剧电话,更凸显女性面对的巨大压力。
如此故事,只能用动画呈现,以绿幕拍下真人演出,再利用转描技术做出栩栩如生又带强烈控诉的德黑兰风情画。
入选康城影展影评人周及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
在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只有单亲妈妈活的最潇洒。
跟影片中相比,我们像是活在天堂,虽然是一个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性别歧视的天堂。
有些职位仍然写着“仅限男性”,女性就必须要在二十八九结婚一样,无形的歧视依然存在。
为什么说是无形呢?
作为一名女性,我觉得这种歧视已经很小了,因为两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此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嘛!
从古至今,对女性的歧视就存在。
什么三寸金莲啊,相夫教子啊,父母之命啊,搞得女性好像只能这样过一辈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开始变“懒”了,直到现在,每个家庭的模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偶尔有独立自强的女性也是一个人生活,从未有过颠倒的情况。
所以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更多的女性变得“勤劳”。
因此我觉得当一个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也不错!
即便作为男性,看完都很压抑,这不仅是德黑兰禁忌,更是地狱般的人间。女性,男人,小孩,老人同在一个小区发生的纠葛,最后以其中一位渴望自由的主妇纵身一跃结束了全片。采用真人拍摄转动画的方式,反而更具镜头感,在“粉饰”的背后,是更尖锐可怕的世相。
这哪里是德黑兰禁忌,分明就是德黑兰地狱。
剪辑节奏到了心理不适的地步,人物连珠炮一般在一个场景念叨完就切到下一个场景继续念叨,带有现实主义批判的主题,在表现上完全没有现实中人应该有的样子,所以才有探讨真实性的必要。为了批判伊朗“主流”价值观,各种堆砌叛逆的元素和牢骚的咒骂,剧情上的矛盾反而成为次要的存在:你弄不懂为什么小哥会坚守到最后才临阵脱逃,弄不懂人妻与毒贩之间的纠葛,弄不懂妓女为什么会去帮助小哥,这三条线所有困境的叙述都是蜻蜓点水。创作者本来作为本国人民可以深入探讨的社会病态,却想着包夹私货,结果变成外部视角猎奇一般的展示。哪怕是完成度最高的妓女线,简单一句“一切皆是性,性则是权力”就是所有表达,实在太没有伊朗特色了。
异国真相
好看
社会现实题材,节奏好剧情有张力。真人演出,然后做了过度失真化处理,画面看着真难受。
妥妥的现实主义,但里面直接不带遮掩的展现“禁忌”还是会觉得触目惊心,可能只有直接才能触及人的心底,才能体会到女性在此环境的压抑与无助
来看伊朗润人全世界被底层推翻的阶级大概都是一样的
妻子工作必须丈夫同意的程序可以简化,减少非必要损失,但伊朗的整体风俗与对女性的规训可以在全世界普及
想讲的东西太多 故事太杂太乱了
導演是出生於伊朗的德國動畫製作人 好吧 那我理解爲啥不能實拍..
能把这么多黑暗面都体现出来,也着实不容易。 像是抹黑抹得有点太过头了...艺术水准是很高的,但政治抹黑,比较拙劣。4星。
哑巴小男孩学会的唯一手语是OX的手势,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8.5分。想知道动画是不是先拍真人再后期的像《Waking Life》那样。整部电影都比较压抑,控诉伊朗社会男女不平等、女性尤其在性方面被剥削被控制。结尾很恨,如果换成真人电影是不是会更黑暗。蛮酷的,喜欢。09/02/2017
伊朗的社会形态,怎么破?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荒谬的细节,我觉得离我生活的土地并不遥远。
看了一半:嗯 还是要上学有文化。看完了:嗯 还是没文化比较好
伊斯兰世界的女性生存境遇,简直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恐怖十万倍,令人窒息。娜拉走后怎样,伊斯兰世界每天都在上演。
动画片,真人拍摄又加以漫画化。三个女人的故事。导演有太多想法了,因此三个故事的安排都很精心,反映了当前伊朗女人生活的困境。由此,故事又显得太过刻意,充满了太多的元素,故事不自然,因此也很难打动人。在影片中,导演似乎对中产阶层充满了偏见,他们身上都满是恶意,结局也不佳。
“我要是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