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都不怎么乐观,不用想也要归功于电影堪比纪录片般的沉闷乏味。
长达90分钟没有任何跌宕起伏也看不出什么暧昧的暗流涌动。
往往这种电影不是烂作就是逼格高, 我不敢断言是后者,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仍具有良好的可观性。
电影揭示了当下的星文化,年轻人对明星人物的狂热崇拜,不过,本片讲述的是常常为人所忽略却又无法回避的一种需求——年轻人渴望成为他们:去和明星约会(明星之间传出暧昧关系的新闻轰炸各大媒体,曝光率,爱慕之情…)通过联系时装摄影师参加试映,为了争取到出戏时装秀的机会(明星出席时装秀身着华丽的时尚服装成为新一代潮流,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手机壁纸)。
去明星喜爱去的夜店。
(在本片中就有这样的桥段,还有和某女星出现在同一夜店,但是孩子们并不去示好和谈话,可见内心并不是渴望接近他们,而是渴望成为他们。
)身着明星的装扮(当他们身着明星同款奢侈品,喝着饮料,戴着墨镜,潇洒的步伐走在大街上,我们不难联想到我们在娱乐报道和粉丝组织里喜闻乐见的“街拍”)学习明星的行为(吸毒,酒驾等)模仿明星的态度(遭遇名利场采访时,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经历,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真的是一个历经磨难,欣然接受过去的“励志榜样”一般...影片类似情节不胜枚举)自然,观影过程中不免会留下疑问:盗窃不会恐惧?
不知道有摄像头?
没后悔过?
他们是不是什么家庭影响下变成这样了?
在这几个旁人眼中的疯狂小青年里,男主马克在几人其中相对“正常”那么些,他自卑,是一个渴望被人认同的孩子,作为一名转校生,他被排斥,但这个盗窃女团体接纳了他,同样拥有青春期的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感受,在头几次盗窃活动,他惊讶害怕,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其中。
贩卖手表时,露出的稚嫩与天真,在电视上播出盗窃的新闻时,他恐惧,尝试退缩。
但都被“Come on,You're my best friend” 和“I think the biggest problem was after the audrina thing,nothing happened.it gave rebecca that self-boost that"oh,this is okay, I can get away with this."这样的话所“打回原形”。
“你是我的好朋友,帮帮我。
”,“反正他也做了,应该没什么事。
”... ...这样的话在很多人青涩懵懂之际或多或少都曾听过,甚至在成年以后,这些声音依然会如影随形。
在被警察抓捕时,他们每个人都试图掩饰住那早已清晰挂在脸上的不安,他们撒谎抵赖,以至到事情败露而祈求向警察提供信息以放过自己、恳求母亲能够聘请律师,像个无助的人流出眼泪。
如果这时,你已经在“恶有恶报”的快感中神魂颠倒,我想你该醒醒了——他们走红了,意外又那么不意外:走在法庭门口好比明星过场,潇洒的回首,面露“公关相”,道几句“公关词”,像操办“例行公事”一样自然。
名利场采访他们,大段的“表述自己”,“胡编乱造一些类似于“我觉得我的一生是要促进和平和健康”的形象传销,配合一旁母亲给予“尼基向我表达过很多她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的默契补刀,明星?
你还有概念吗?
羡慕名流纸醉金迷,被人瞩目的生活,羡慕他们说每一句实际上稀疏平常的话语却能掀起语录的光环效应,羡慕他们每一次身着名牌,手捧咖啡,戴着墨镜走在街头都能引起周围一阵骚动与狗仔的偷拍,羡慕他们每一次站在舞台上被星罗密布的闪光灯和聚光灯所笼罩仿佛上帝一样,羡慕他们一切行为方式都成为潮流的标杆。
羡慕他们的行为被媒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着,让更多的人陷入疯狂的渴望,渴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而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的今天,你甚至不需要在镜头面前卖力演出,也不需要在录音棚里引吭高歌,只要一点点“包装”,媒体拿流量,你做“炫富帮”。
对各位演员的在本片中的表现表示认可,在代入道德是非观的时候你总想上去抽他们几个巴掌。
女神又一部取材真实事件的电影,一直为人诟病的演技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Taissa和EMMA撑起了整片的颜值,让人烦闷之余还可以一饱眼福。
从一开始我关注这部影片就是为了我钟爱的艾玛,对于影片的导演索菲亚是何许人也一点兴趣都没有,但随着后面预告片的放出,不得不说我对于影片有了些许的兴趣,不在仅限于只是因为艾玛而看,但在昨天我看完影片后,却没有太大的感受,我有些不明白她要传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叙述一个盗窃案以及他们的罪有应得?
纵观全篇,出了剧中时尚的名牌秀,我看不出影片还有那些亮点
一段时间以前看过的电影了,但是今天深夜突然有感而发想要说一说电影,我不是专业人士,不那么懂剪辑灯光的水平,只能说一些最自然和最贴近我生活的感受。
时下大家都喜欢说人装X,也的确是因为爱装X的人越来越多。
而这部电影里的青少年们无疑是病态装X星人的榜样,智商还不够用,赃物也时时刻刻丢到社交网络上分享,甚至把犯罪行为当成成名途径。
同样作为17岁的少年人,我差一点就看不下去,怎么会有如此不知羞耻丧心病狂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看了不少人对电影的评论,说emma watson演的很做作,亚裔妹子演的很自然,还有人说,这是导演失败的作品。
不得不说这片子略闷,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口味,但是有过爱慕虚荣到疯狂的经历的人一定会懂。
emma的口音,神态,动作,的确都是各种别扭,但是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在放大角色而并非演技退步。
她所饰演的那个女孩子表面上接受home school的教育,事实上内心的放荡和爱慕虚荣从很多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面对送水工把衣服拉成低胸,到后来带着妹妹去偷东西,去法院接受审判仍然想方设法将衣着搭配得更时尚,进法院前还要在记者面前装模作样好似明星一般说一句“I look forward to my day in court”,还有最后完全病态的让别人崇拜自己甚至还开了个博客,告诉记者自己想当政客(这里不太记得是不是这样了),和妈妈争抢在记者面前说话的机会.....都幼稚得可笑。
在我看来,emma并非是无法塑造好角色,而是有意将角色塑造成这样,来体现这个女孩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活,希望博取别人的关注这样的特质,所以她的动作神情必然是做作的,因为电影中的女孩一定就是那种在他人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在心里排演一万遍再做出来的傻孩子。
至于导演,没有看过以前的作品,所以不好说这是她的败笔还是巅峰,但是我是能够体会到贯穿全片的对这个病态世界的反讽的。
和加拿大好基友一起看的。
他评论和楼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32425/)基本一模一样,没有欧美生活经验的人是很难真正看懂这部片子的, 包括她们的“坏”品味。
"都是满眼的名牌,拍的一样的廉价,没内涵就算了,帅哥美女各种名牌依旧那么无聊透-亵渎电影" 最难的是把生活模仿的像生活还能有导演的神韵感觉短评的很多都是耍流氓。
如果你在成长在北美建议你看看。
4星给电影,再加1星刷分数
冲着艾玛去看的,看完了之后竟然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网红。
剧里的女孩们渴望被关注,向往奢靡的生活,盗窃抢劫铃铛入狱竟也不知悔改。
瑞贝卡最关心的是她所偷盗的那个明星知不知道,薇琪就连在上法庭还精心打扮。
反正我是无法理解了,再看看现在的网络上,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
郭美美啊,蛇精男啊……这也不是一种病态的关注嘛,只不过方式不同。
还有有个明星的家里,抱枕啊,墙上全是她的照片,杂志……这是自恋到了何种程度。
看的时候心里就想着,天呐,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喜欢看港剧的朋友,一定听说过《珠光宝气》这部作品。
这部豆瓣评分的作品,被誉为港片不得不看佳作排行榜前五名。
但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并不是这部港剧,而是和它同名不同命的小众电影:《珠光宝气》
故事发生在美国,几个中产阶级志趣相投样貌出众的姑娘在青春期的时候做着白日梦。
他们热衷于潮流,追星
逛夜店认识明星与其合照。
然后有一天,当她们酒醉后偷偷闯入某个名流的家中,家中的一切奢华物品令他们目眩神迷。
于是她们渴望成为明星,闯入各种名流的家中,而后不可自拔于是沉沦偷窃奢侈品。
最后被警察抓到上了电视,还美其名曰是种出名的新方式。
整部电影就像写日记的流水账一样寡淡,拍摄手法更像是拿手拿DV随手记录出的。
但它揭露了某种真实,它的名字叫做现实。
这是一个明星的一切都被过度消费结婚离婚生子就要上媒体头条吸引所有人关注无数人热议的病态时代,人们的生活要多无聊需要这些八卦琐事来支撑。
我们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在被这些东西包围,身为有自己判断力的成年人都一不留神被这些东西吸引了注意力,更不用说那些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社会所传达的主流文化就是物质至上的观念,各路杂志每天推崇追捧着那些名车华服虚浮生活,大家都在说瞧这就是名流明星,人人都该过这种向往的生活。
于是青少年们开始大肆追逐这种浮夸生活。
你责怪他们年少无知?
可我觉得他们才是受害者,因为他们的是非观念都是大时代灌输的。
他们只是在喜欢着他们热爱的事物,拷贝自己向往的生活,因为他们周围的同伴都是如此。
我一直很难理解故意秀下限而后走红的艺人,他们了解自己的影响力,享受着光环闪光灯追逐带给自己的一切,但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究竟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这种不想就是作恶。
而该电影的导演用平庸的叙事把上述这种人拍出来,把名人奢华生活的日常放大来无声宣告着:这本就不是值得歌颂的故事,我只是把看不惯的事情拍给你看,为你做个警示。
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是漂亮的反讽。
除了没下限的名人,还有他们的帮凶:媒体。
当今媒体和社会上充斥着"无知的骄傲"。
它们自信,说话干脆有力,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可往往说出口的话做出的事情经过时间的证明,结论又总是非常可笑的。
可在这样的一个道德沦陷的,出轨还是偷吃的明星能够成为社会舆论媒体的焦点助长了他们扭曲价值观,让这种不正风气悄无声息的成为了他们用来获得关注以及利益的手段。
所以我要夸导演难能可贵,敢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用影视作品去揭露这种亚健康文化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也顺便打打那帮越来越没有底线的无知无良媒体们的脸。
最后,想对未成年人说些话如果觉得电影中她们的行为是刺激的,想尝试的。
也不把她们做私闯民宅看成是犯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先把现实的好与坏的道德评判与是非观念先放下,只把她们看作是你的大人在给你讲一个关于“狼来的”故事。
但当你某天兴致勃勃的去尝试“出名”时,等待你的绝对不会是同等闪光灯的追逐生活,而是警察叔叔还有法律无情的制裁。
“本影片通过细致地展示好莱坞名流纸醉金迷奢靡的生活作风;当地青少年贪慕虚荣盗窃成瘾的生活现实,表达对当下时尚圈的审美价值对年轻一代荼毒的不满和惋惜,呼吁仍随波逐流、追求与自己身份不符的物质生活的人们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上应该就是导演能估计到一般观众看完这部影片的感想。
但是请注意,它是一部影片,可我偏偏把它看作了一部养眼的纪录片。
这一位女导演其他的作品本人还没看过,因此不知道其风格如何。
不过由于这一部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自然是颇有难度。
窃贼的下场自然是锒铛入狱,而观众期待的无疑是比自家房子还大、填满各种限量品的名人衣橱。
在此,先感谢大导演和Paris小姐,我这种平民所盼的镜头都一一满足了。
但是,为何大导演还要大费周章的请当红的Watson小姐演上一出“谁打开了我的衣橱”的纪录片?
本以为导演会把故事冲突聚焦在这一群表面上为“Let’s do shopping”的骄奢淫逸而实际上各怀小算盘的Bling Ring大盗最终因各种互相陷害而导致入狱的改编可能,但古板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男主和Rebecca每次捧场、其他小伙伴排列组合的组队挑宝贝和变换花样的分镜头等反而模糊了影片匆匆交代的角色性格:男主是一个典型校园剧不可缺少的角色:从不受待见的受气包被调教成cool kids的小跟班。
他通过跟随Rebecca逐渐找到认同感。
如果说他贪慕虚荣,又显得太过火。
记得影片中展现了一个小片段,他和Rebecca第一次“shopping”得手后跑去的是街边的服装精品店而非一线品牌店,男主享受的并不是站在衣橱前的顾影自怜,不是“明星同款”,不是标签,而是一种归属。
他起初自嘲人们对自己所作所为有着近似对“雌雄大盗”的痴迷,最后被栽赃而莫名有近千的关注。
自始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都逼着我想象他得知遭背叛时,穿着那一双粉红尖头高跟鞋,脚一崴,倒地。
不得不提的还有Chloe, 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这一位金发姑娘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她似乎没有男主苦于融入新圈子的烦恼,也没有Rebecca和Niki对时尚病态的追崇,有的只是一种纯粹找乐子的低俗爱好。
个人期待的展开是她作为告密者求自保的情节,因为很在意男主低价销赃给她男友后,她那坏坏的笑容。
可惜,最后她的存在感仅限于从法庭走出来时那一只白色大号的Dior手袋。
电影表现手法诸如“以平庸的记叙手法来反讽”,我无多研究。
鉴于本片的主题是讽刺,再怎么阳春白雪的技法如果脱离最基本的起承转合,那真的要check out NickMooreForever.com了。
两名年轻的在校生,偶然结识聚在一起,闲来无事突发奇想,潜入空置的大牌明星家中进行盗窃。
一开始小男生还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在小女生的带领下,也越发老练成熟,穿门入室游刃有余。
两人在网上获取明星的公开行踪信息后,随后在明星家中如入无人之地。
各种名牌装饰、时装手包、钞票珠宝,尽收囊中。
帕丽斯·希尔顿、琳赛·洛翰、奥兰多·布鲁姆、梅根·福克斯等家无一幸免。
还找来小姐妹们一起入伙,尽情享受奢侈浮华之夜。
在炫富帮一番臭显摆后,很快被警察锁定,最终全部落网。
影片根据《名利场》上报道的真人事迹改编,由《迷失东京》的女导演,也是尼古拉斯·凯奇的堂妹索菲亚·科波拉执导。
一众年轻小将加盟,华裔演员凯蒂·张扛大梁,艾玛·沃森、泰莎·法米加、伊瑟尔·布罗萨德等等悉数登场。
影片拍摄精致,配乐超赞,把美国腐男腐女和大牌明星的奢华气场展露无疑。
一举入围戛纳电影节,最终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在美国的Women in Film Lucy Awards上获得个指导奖。
影片不同于《春假》那般为了迎合观众放浪比基尼,完全让观众们享受视觉盛宴。
既然是真人真事就非同凡响,甚至比真人真事的《健男抢钱团》所要述求的更多,没有肌肉男那般的调侃美国梦。
只是展露无人关注的童鞋们是如何度过虚荣的青春期,并且借用小男生的嘴,数落出“美国人对雌雄大盗有一种变态痴迷”的观念。
也许导演想让美国民众反思“名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初衷没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视,但是,如此毫无掩饰的嘲讽美国人的阴暗面,无论多么深刻,反映的事例多么真实,最终下场都可想而知,不会得到任何主流媒体的追捧。
相对于还在意淫中的《小时代》来讲,人家这才是以身作则,让后来者为鉴的典范。
作为男滴,咋一看很闷的片子,本来就是一件闷事,里面闪现的奢侈品,比华利山的豪宅,能让一个宅男钓丝也兴起,啊,我上淘宝买点什么吧的冲动。
让山寨的《小时代》要是真敢对比,得羞愧到找个上海弄堂的马桶躲起来。
但是一说到剧情,小时代就可以立马从马桶里面钻出来,好像顾源一样昂首挺胸搔首弄姿扮个女王状。
电影的确比较沉闷,在热辣辣的周日的午后,让人看了小半,在沙发上睡了大半。
当然了,比起小时代的意淫,片子还是比较接近现实的。
比如几个人为啥去偷奢侈品,不是为了价值,是因为他们需要成名,把其放facebook上,立马几百人关注他们了。
这就是浮夸的时代。
如果不是个脑残的时代,名牌的标价又哪里会一个又一个的加零呢?
昨天突然在电驴首页看到了这个电影,立刻就打开了,因为之前有看到关于这个片子的简讯,盗窃明星家的故事还有越来越养眼的赫敏。
于是充满了期待。。。
这个期待在影片开始30分钟后终于被磨光,代替的就是百般无聊加不停打哈欠。
其实不明白为什么影片的基调如此之沉闷,沉闷得让人昏昏欲睡,影片真的是在讲几个少男少女闯进明星的家中偷了很多东西,明星家的布景也是可以的呀,该有的都有吧,成排的鞋子、衣服、包包,你所能想象的奢华更衣间,影片里都有,但是!
就还是很无聊!
影片中的女孩子都很美,最起码青春逼人,美好的肉体,特别是长大了的赫敏,虽然我记不得她真正的名字是什么了吧,但是小时候从她演的哈利波特中的小姑娘,真是看不出来她长大了能如此的美丽,她绝对有成为女神的潜质,好好拍些大片吧她在电影里面绝对是最漂亮的姑娘,但是也就只有漂亮了,就像餐厅中邻座一个长相漂亮的姑娘,看上一眼后顶多就是再看上一眼,然后就没了,你只会记得那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看着一排一排的鞋子和包包,居然一点都没有兴奋感,真是好难得。。。
看豆瓣的评论,有人说这是导演的风格,于是这位导演的风格就是把一个剧情片拍得比记录片还无聊么就算不拍成飞天大盗,起码也可以拍成青春偶像片吧总之。。。
有点失望。。。
真浪费资源。。。
索非亚科波拉如果是作家,就是那种不在乎故事情节但文字感觉极好的女作家,镜头如文笔,还是有些吉光片羽让我心爱。
对索菲亚科波拉期望过高,于是只能冲着Emma的美音看到最后。
想看看索菲亚科波拉怎样拍迷失在虚荣里的年轻人,结果什么都没有。太差劲了,整个片子就是豪宅展示加夜店蹦跶嗑药。行吧,导演小时候估计也是过的这种日子。无法忍受的是完全在消费Emma Watson的人气,给她的片段都刻意到可怕
炫富的代价,可是卑微的活着的人也不好意思指责风光的死的人
同样是躁动和反叛的青春,索菲娅·科波拉就是没有哈莫尼·科林拍得好,电影太注重形式,那些奢侈名品和夜店场景看得人头晕目眩,表现手法(特别是音乐)太过花哨,以至于电影很聒噪,最后盖过了它的内涵。PS:我必须得说一句,艾玛·沃森变化很大,但演技有待加强。但整体好过《在某处》。
网路的发达给这些炫富帮入室盗窃提供了方便,这群富裕的洛杉矶少年在2008至2009年的10个月中,设法偷走了大约300万美元的名人财产。好奇的是那些明星的室内是实地拍摄的吗?
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呀这个。。。这个现实么。。。是真的?
其实还可以啊,女生会比较爱看的吧
Sofia在走下坡路吗?迷失在名牌和酒精毒品中的骚年们,你们兴奋了吗...
生活总是奔着浮华去得
看完只想减肥
把这么有噱头的一个故事拍得平白如水,让同类型的《Spring Breaker》显得那么的出类拔萃。
什么玩意儿这是?索菲亚.科波拉看来就这糙性了。被一帮捧臭脚的哄着,去各大影展颁奖礼混着,于是真拿自己当个导演了。后半辈子不知道还改不改得掉了。
我受不了这刺激。。。
其实单从展示的角度看,拍得还蛮有腔调的,好几段都联想到《春假》。只是由于人物关系的松散,影片也就仅仅停留在展示的层面而已。仔细想想,在反讽这条路上,《春假》真的高出好几个段位。
完全搞不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羡慕
emma watson好美。。。爱她
平直的说,冷静的拍。一样的不动声色,而今的索菲亚,她的镜头比迷失东京时期绚丽很多,也更见深刻了,这种看似做作的本真,确是难得。
艾玛我的赫敏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