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

Revanche,维也纳复仇,把哀伤留给复仇

主演:约翰内斯·克里施,艾瑞娜·波塔佩科,安德烈·鲁斯特,乌苏拉·斯特劳斯,乔汉内斯·坦海泽,汉诺·波西尔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08

《复仇》剧照

复仇 剧照 NO.1复仇 剧照 NO.2复仇 剧照 NO.3复仇 剧照 NO.4复仇 剧照 NO.5复仇 剧照 NO.6复仇 剧照 NO.13复仇 剧照 NO.14复仇 剧照 NO.15复仇 剧照 NO.16复仇 剧照 NO.17复仇 剧照 NO.18复仇 剧照 NO.19复仇 剧照 NO.20

《复仇》剧情介绍

复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克斯(Johannes Krisch 约翰尼斯-科斯奇 饰)和塔尔玛(Irina Potapenko 艾瑞娜-波塔佩科 饰)是一对来自乌克兰的苦命鸳鸯。塔尔玛出卖肉体,而亚历克斯则在充当妓院老板的小工,某天,他们决定偷偷离开这个肮脏的地方,寻找幸福光明的未来。 尽职尽责的警察罗伯特(Andreas Lust 饰)和妻子苏珊娜(Ursula Strauss 饰)过着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而让夫妻俩烦恼的是,他们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 一场银行抢劫案无意中改写了这四个人的命运…… 本片荣获2008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C.I.C.A.E.和欧洲电影两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狱里的天堂风影那年1987画罪师危险人物导演剪辑版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爱的另一半女生出拳我的海獭先生孤独先生净搁这乱哩之火坑救援流星花园护花危情魔法小女巫空军大电影:只要活着诱惑交易女儿的女儿犬饲先生养狗记第五大道第一季女人凶猛致亲爱的孤独者啥人顾性命最后一轮谈判我不好惹东京残酷警察矛盾效应拒绝定义钟摆人生我的后半生女仆机器人

《复仇》长篇影评

 1 ) 构图与光影

剧情中归中矩,男主女主演技不过关,但是除去剧情和表演之外。

此片的构图与光影效果以及运镜都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 简单又显得大气作为一个怀着导演梦的90后,看了此片比我在学校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来的更加实际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 ) 惊悚但确温馨的欧洲电影。。

一般完全没有配乐的电影。

平淡的镜头,平淡的表演,平淡的语言,平淡的画面,却用不平淡的甚至有些惊悚的故事勾勒了一部奥地利田园风情。

看欧洲电影有时更像是读一本书,缓慢的镜头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3 ) 是复仇,还是恩赐?

这部电影相当不错,一开始节奏比较慢,到最后却越看越有韵味。

人物形象很丰富充实(这和另一部同题材的美国电影《冲击之路》干吧吧的人物形象一比较就知道),两条线交织得也比较好,还有爷爷那个形象对主角性格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开始觉得警察妻子的出轨很怪异,为什么一个那么爱丈夫的人那么轻易的出轨,后来才知道是想让自己怀上孩子,从而弥补这个家庭和生活长期以来的那个空缺,这又是影片平添了一层悲剧色彩,甚至还有点因果宿命论的味道。

影片让我们思考主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复仇?

曾经举起了枪,但最终却把枪扔到了水里,原谅对方,同时也原谅了自己,给对方一条生路,同时也是给自己一种救赎。

换个角度想,让警察妻子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变相的复仇,还是一种恩赐?

影片到最后显然用恩赐代替了复仇,不仅弥补了警察生活中的空缺,更弥补了自己生活中的空缺。

看最后结尾处他成了一个在农场过着朴实生活的普通人,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

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悲剧在善良与宽容中化解,悲剧的一方以宽容换来了双方的幸福。

 4 ) 尼采为人世播种

当我看到亚历克斯坐在湖边横椅上沉思时,心说,这不是尼采吗!

种种迹象印证了我的感觉:信仰的沉默(身边的人都信仰基督)、强壮的生命力(身体的“能干”)、躁动中的狂野(偷情瞬间的勃发),最主要的是他一眼看穿苏珊娜的空虚生活。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生命力那样强大,又那样的深沉温情,令我倾倒。

其实亚历克斯一直没有离开生活本身,偷盗、斗殴、抢劫、偷情,他的一切作为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时而还闪现出人的理性(周密计划逃跑、抢劫)和温情(枪中不放子弹、和苏珊娜的彬彬有礼),不断摒弃虚伪的生活(放弃为妓院虚伪的老板工作)亚历克斯的女友代表着爱,那是他的信仰,使他与真实生活相联系,与真正的上帝相连(她在抢劫前的预感和不断祈祷)最终亚历克斯回到乡村,就像从未离开一样。

他一头连接着真实的大地,一头为警察罗伯特和妻子苏珊娜空虚的生活播下信仰和生命的种子。

而他自己曾深陷仇恨的漩涡,直到罗伯特在湖边对他发出质问,这时他才意识到这苦难是命中注定,是上帝的恩赐,当他把石子投入湖中,一切都释然了,他得救了。

这里明显的看出导演受到了小津安二郎的影响(其实整部电影的画面和音响、剧情安排都可看出)。

在片尾苏珊娜与他对话时,亚历克斯的面庞那样平静,像死灰一般虚无,反映上帝的光辉。

 5 ) 由《复仇》想到的

年幼无知之时喜欢音乐,以此故作高雅,现虽不深究其道,但也往往乐于赏玩。

那些卡带上曾有的各种音乐家的各种音乐大多创作完成于同一个地方。

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坐落于多瑙河畔,奥地利,这个有多瑙河蜿蜒流经的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度,于过往岁月中的印象就是蓝色背景下的音乐王国。

舒伯特、莫扎特生于斯长于斯沐浴着蓝色气息,来自德国的那位我行我素的音乐后生自从来到这个国度便激发了创作细胞,谱下了他的《英雄》与《命运》。

音乐家们以奔赴奥地利学习进修为梦想,歌唱家们以驾临维也纳金色大厅歌唱为荣耀。

可一个在音乐上有着无数遗产的艺术大国,在电影界却鲜有佳作问世。

电影之于奥地利而言,似乎总是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

早期奥地利电影以音乐片起步,1954年以奥地利皇后茜茜公主为原型创作的《茜茜公主》出现在各国银幕上,这部带着积极向上情绪的电影无疑帮助修复了二战之后人们普遍的心底创伤,而茜茜公主的形象业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好景不长,80年代后的好莱坞电影异军突起,使得包括奥地利在内的诸国电影一蹶不振。

纵观现今可以搜索到的影片,有着奥地利标志的电影的确乏善可陈。

而能找到的资料都表明,有奥地利班底参与的几部稍有名气的电影,却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拍摄的,像与法德合作的《白丝带》、与美国合拍的《爱在黎明破晓时》、与中国合作的《芬妮的微笑》等等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观影印象之中。

哪怕是50年代彪炳影史的《茜茜小姐》也是其与法国合拍的。

偶然的因素观看了2008年的电影《复仇》颇有感触,之后方知这是一部完全由奥地利班底制作而成的作品,它曾代表奥地利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选并获提名,在柏林和棕榈泉的电影节上也有所斩获。

简单干净的镜头语言、少量又简单的对白、自然流畅的演员表演、零配乐,毫不煽情的诉说完俩小时的故事,这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之后重来的熟悉的观影体验。

影片用一个惊悚、动作风格的片名《复仇》讲述了一个“反复仇”的故事。

提起“复仇”的模式,就联想到《基督山伯爵》,联想到浓厚的韩式风格的《老男孩》和日式风格的《告白》,以及《唾弃你的坟墓》《KILLBILL》等无数的惊悚片,可奥地利版的《复仇》却一反其道,像救赎、像寒冬的阳光,充满了一种温情的人文关怀。

影片很明显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维也纳某小镇妓院打杂的下人亚历克斯和妓女塔尔玛在不可能发生爱情的妓院之中情投意合,当塔尔玛面临到威胁时,亚历克斯果断地提出自己抢银行之后拿着钱与塔尔玛私奔,他们希望能够寻找到幸福光明的未来。

——之于这一部分,有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亚历克斯边开车边和塔尔玛商议私奔的事情,他们那纠结的表情,传达出他们内心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愤慨以及对前途未知的迷茫,而车行在暗夜的马路上,前途虽是暗黑,但只能走下去。

他们都是有着自己梦想的人,为了这梦想他们哪怕会冒着危险去抢银行。

亚历克斯干净利落的抢来钱后,命运的巧合让他们正好遇到了从此经过的警察罗伯特,罗伯特在情急之下朝两人开车逃跑的汽车轮胎开枪,未料得失了准头,子弹恰恰击中了副驾驶座上的塔尔玛。

此时全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出现,塔尔玛的手触摸到档位上亚历克斯的手,然后她朝着一边倒下,就此死去,车依旧行走着,前路漫漫。

塔尔玛死后影片进入第二部分,这是影片精华所在的部分,大有峰回路转之势。

亚历克斯带着巨大的悲痛弃车而去,来到小镇郊外爷爷家里暂居,他偶然得知警察罗伯特与妻子苏珊娜却也恰恰住在此处附近,他希冀复仇。

亚历克斯在爷爷家里砍柴,喂牛,收苹果,与爷爷的交流慢慢增多,慢慢使得他认识到了另一种感情——亲情对他的净化。

另一边,罗伯特对自己的误杀耿耿于怀,苏珊娜却又为不能生育一直心存纠结(罗伯特原因)。

接下来戏剧性的发生了她与亚历克斯的偷情“借种”,亚历克斯也慢慢了解到罗伯特的苦衷,使得他的复仇计划开始纠结。

直到最后,罗伯特道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见到塔尔玛的情夫,我会问他,难道错的是我吗?

你凭什么不顾爱人的危险去抢银行?

难道你没有错么?

”亚历克斯将枪扔到水里,彻底熄灭了复仇的计划。

这种反复仇的命题,在各国文化之中都有涉及。

孔子虽以直报怨,但儒家往往还是喜好用以德报怨来干预人的思想。

“罪”与“救赎”是基督教义核心,《马太福音》《罗马书》句句珠珍,虔诚的信徒踱步于心内的圣洁之塔。

耶稣倡救赎与赦免,他为仇人医治,为仇人辩护,即使十字架前的临死之时,他还不忘对害死自己的人的的赦免。

至于佛家则更明显,释迦牟尼割肉喂鹰之事已是公知,胡适在为《西游记》写就的第九十九回唐僧为群妖献祭的本事也凸显这一教义 。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中,也惯用“佛性武侠观”来统领他的小说,像李莫愁、杨过、裘千仞、戚芳、谢逊、林平之等人,都是在其他作用力下,无法达成自己心中的复仇计划而甘愿罢休。

最典型莫过于那部更像佛书的《天龙八部》,中有慕容博、萧远山二人的皈依佛门之事,那一回的回目对他们有着很好的概括: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

电影里的亚历克斯最后突破了自己固有的阿Q式的思考模式,从自己的身上也认识到了错误之处,他开始安静的看待这个世界,他依旧像过去那样,为爷爷劈柴、喂牛、收获苹果。

后一部分种种,总让我在观影途中想起那个叫做査海生的前辈,之所以如此,可能大部分还是因为他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总能和影片《复仇》建立起某种肤浅的联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亚历克斯和塔尔玛曾经有着这样的希望,后来的亚历克斯当然也心存着这份希望。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亚历克斯在爷爷家劈柴、喂牛,心存或回忆着“周游世界”的幻想。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亚历克斯变得开始融入爷爷家的氛围,收获苹果、蔬菜,如此使得他慢慢淡化了复仇,慢慢找到了适合他的另一种世界。

虽然没有面朝大海的房子,但爷爷的房子面朝的是空灵的树林和干净的湖水,鸟鸣花幽,自然明快——“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过去与爷爷疏于交流,现在有了交流的机会,使得亲情在某种程度上救赎了亚历克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完两个月之后,诗人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让我们对他前作的无比乐观的心态产生了游离之感。

临死之际,他身边有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那个位于美国康科德城叫做瓦尔登湖的地方曾经让梭罗获得了心情上的最大平静与精神上的最大愉悦,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原始的生活与查海生精神向往的的春暖花开的大海毫无二致。

可查海生终究没有找到,于是,有了那一夜的鲜血飞溅。

我们当然也没有找到,像亚历克斯行走在路上的车一样,马达不断嘶吼着,前路漫漫,虚无的长跑。

庆幸的是亚历克斯找到了,虽然不一定与虚构笔触里的瓦尔登湖相比,但他可以听着爷爷拉的手风琴,收获着苹果,喂牛劈柴,在湖边游弋,也一样的心安理得。

影片结尾的画面,美的可以是一幅画作了,微风吹动房前的树枝,小路笔直向前,通往远处的小镇,天边涌动的云朵,这是贝多芬《田园》的景色,一片欣欣向荣。

结尾没有音乐,字幕出来,依旧没有音乐,只有野外时时可闻的风声、树叶摇晃声、清脆的鸟鸣声,这也许是导演故意留时间给观众去思考那些该思考的罢了。

可是,这只是部电影。

 6 ) 好个复仇,德译"第二次机会"

带着以为是一部沉闷电影的前提,耐心的看完整个故事,发现这部片其实是个还满有表演层次的剧本。

话说看似简单的人物主线和剧情,铺陈了不同的主人翁们不同的内心交战过程。

你想想,一部完全没有配乐的电影,完全靠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让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让观众感到无聊;足见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力,这是要好好鼓掌滴。

 7 ) 劈柴

《复仇》是一部安静的影片,片中有很多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从不晃来晃去,视觉上有安定感,加上奥地利乡间的绿地、苹果树、湖泊、森林,使得影片散发着一种散文诗的格调,和影片名字的剑拔弩张很不相称。

影片的戏剧性是内敛的,主角从情绪爆炸的临界点逐渐松弛下来,最后怒潮退去,只剩宁静湖面的几圈涟漪。

阿历克斯干什么都偷偷摸摸的。

在妓院翻墙会女友,戴上面罩抢劫银行,在乡间翻窗去森林里凭吊女友,走后门去会警察妻子苏珊娜,在警察罗伯特背后用手枪瞄准,这个人的生活是压抑的,他的爱与仇都不能曝光。

环境的威压造成了人的封闭性,阿历克斯在妓院的时候还有塔玛拉可以相亲相爱,塔玛拉一死,他彻底封闭起来了,他的秘密对谁也不能说,他怀抱着他的痛苦仇恨在乡间劳动,一个闷葫芦似的,生活的意义失去,复仇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

按照正常的逻辑,阿历克斯会杀死警察夫妇后自杀,阿历克斯的爷爷老豪萨纳会在听闻惨剧后病发去世,全片要死五个人。

然而乡间的风物与人消解了阿历克斯的戾气,尤其是与他人的交流,给阿历克斯的复仇冲动拉下了制动阀。

法国谚语说都了解了就都宽恕了,阿历克斯通过与爷爷的相处以及与警察夫妇的交流,取消了复仇行动。

诗人韩东有一首说到乡村生活的诗歌,名为《温柔的部分》,其中有句云: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至少我不那么无知/我知道粮食的由来/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可见乡村生活足以怡情养性。

阿历克斯为逃避警察的追捕,躲到乡间爷爷家,帮助老人家劈柴、喂牛、收获苹果。

影片花了不少镜头展现阿历克斯切割圆木并把圆木墩劈成柴火,这些劳动场景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着重要的功能。

其一,表现阿历克斯的心境。

阿历克斯无处诉说,只好通过劳动来喷薄心火、平抑愤怒,他几乎是把木头当作仇人来切割,他劈柴犹如复仇的预演。

其二,通过劳动加深了阿历克斯对自身尊严的体认。

阿历克斯在劳动的时候,是公开的、有人参观的,不像偷盗抢劫一样见不得人,在劳动中他是堂堂正正的,有价值有尊严的。

在妓院,他只是一个杂役,在爷爷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劳动改善了他的地位,提升了他的自我认同感。

其三,劳动唤醒了阿历克斯对亲情的体认。

阿历克斯劈柴是帮助爷爷,在对老人的照顾中,心中的亲情回归了,祖孙俩消除了隔阂,相处融洽,这是阿历克斯生活中温柔的部分,弥足珍贵。

阿历克斯意识到老人需要有亲人照顾,否则晚景未免太孤独凄凉,这加深了他对铤而走险复仇的的顾虑,有一次瞄准了罗伯特,最终还是放弃了。

其四,劳动为阿历克斯招来了桃花。

阿历克斯的爷爷说无论哪个时代女人都喜欢能干活的男人。

阿历克斯搬运木头、切割木头、劈柴都轻松自如,展现了强健的体魄,被邻居苏珊娜看到,遂起了向他借种的念头。

阿历克斯和苏珊娜做爱,刚开始是报复,后来却成了偷情了。

身体接触也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进一步打破了他的封闭性,让他开始了和他人的交流,在苏珊娜的追问下,他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把心事透露出来。

最后他甚至和警察罗伯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意识到女友的死他自己也有责任,而罗伯特开枪本来是瞄准车胎的,属于误杀。

于是他放弃了复仇,把手枪扔进湖里,几圈波纹震荡后,宁静清幽的湖面重归平静。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有关劳动的,阿历克斯捡了一筐苹果放在门口,进屋,剧终。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关键词是:劳动、交流,而不是:喋血、复仇。

影片没有尸体遍地的杀戮场面,只有劈柴一地的劳动场面。

全片总共只死了一个人,而且还是误杀的。

如果一定要说《复仇》里有什么复仇的话,那也只是向观众复仇,向观众的审美趣味复仇。

 8 ) 最安静的复仇

奥地利的电影看得少,偶然下载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它被PPTV打包在一个名叫“复仇者集结--杀手们的职业操守"的集子里,里面有很多象《杀死比尔》这样杀人如砍瓜切菜一样的片子,我闲着,一部部顺着看,到了它这里。

一开始,便觉得画风变了。

一片树林中间,一片深邃的湖水,安静得出奇。

出于以往看片的经验,我神经紧张地做好准备,免得被忽然出现的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张狰狞的脸搞得措手不及。

水面是如此平静,倒影清晰,半天没啥动静。

片头的这汪湖水,让我一下子想起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 所著《贪婪》里,描写过的一个湖,湖水深邃黑暗,仿佛吸收掉阳光和生命,湖水平静得好象从未荡漾过,那简直是一个可以淹死水的湖。

这作家碰巧也是奥地利人。

这时忽然不知道什么东西投进水里,波纹搅碎了倒影,水纹荡呀荡呀,不一会儿,散乱的树影渐渐又排列整齐。

这是什么鬼!

看了一会儿,渐渐厘清了片子的故事:男:亚历克斯 ,妓院的杂工;女:塔尔玛,妓女。

两人是一对恋人,可不敢让老板知道。

于是苦命的两人设计逃离,并抢了一家银行。

抢劫相当成功,却因为汽车违停被警察盘问,真是阴沟里翻船啊!

在逃跑时警察开枪误杀了塔尔玛。

心爱的人死了,亚历克斯只能暂时逃到乡间,和一直独居的爷爷呆在一起,并伺机找警察复仇。

在日复一日的喂牛、劈柴等乡间劳作中,亚历克斯只能对着女友的照片偷偷哭泣,无人诉说。

他摸清了警察每天跑步的路线,举着手枪在绝佳的位置试好了瞄准,就差手指轻轻一勾了。

这片子对话很少,亚历克斯就像一个闷葫芦,(而且演员快谢顶的造型也实在不帅,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好不?!

) 那股子压抑劲能穿透屏幕,简直看不下去了。

他日复一日在农舍里锯着木头,电锯刺耳的声音估计能暂时平抑一下他的怒火:为什么杀人的人还能生活得和以前一样!

而他的生活全毁了!!

他抡起斧子劈向圆木时,分明用尽全力,仿佛是复仇的预演,爷爷却夸他:不论什么时代,会干活的男人总是最讨女人喜欢的。

果然,一直无子的警察夫人找他了(此处省略500字)总之,穿过乡野里湿漉漉的晨雾,穿过黑暗的夜色中的森林,穿过女人家后门暖黄色的帘,穿过一天天波澜不惊的宁静时光,亚历克斯的脸不再绷得那么难看了。

白酒在酒杯里散发醇香,他也能把心事化作不连贯的三言两语,释放一点了。

警察家的日子过得咋样,他在提起裤子溜出后门的时候,估计也听到了。

我最喜欢片中这幅画面:爷爷家的小屋子,年头不短的黄色小汽车,延伸到无限远的草地,几棵大树。。。

加一个框子裱起来,就是油画了。

因为院子里有了孙子亚历克斯的气息,爷爷弹起了多年不摸的手风琴。

电影的后半段其实更象是亲情伦理片。

说好的复仇呢?

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了。

就让一切秘密都烂在心里好了,生活一团糟的时候,自己的责任也不小,何苦把怒火往别人身上烧?

别人看起来完美无瑕的日子,翻过来也藏着补丁落补丁的里子。

电影里这片被密林包围的湖水,虽也是宁静无声的,但是,它有生命。

和作家书里的湖不一样。

警察和亚历克斯都喜欢溜达到这里来小坐一会儿。

看电影的心情从开篇的压抑紧张,到此已经变成轻松和享受。

压满了子弹的手枪,沉进了湖里,这说明,做为片名的“复仇”思想,已经彻底被亚历克斯抛弃。

而我也暗暗想着,妓院的老板永远不要找过来,警车的哇哇声也永远不要响起,就让这样的宁静继续。

盯着眼前的湖面看一会儿,你会觉得水里有另一个世界,随着水面的揉动,树梢看起来象在一遍遍使劲地探向更深的地方,这水到底有多深?

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也有一块天空,飘过白云。

接纳着流泉雨水,包容着水草游鱼,到一起了,便顺着地势生长成湖的形状。

湖水其实就象是人的心思,不大的地方,却深不见底。

历经了一些时光,终于可以化崎岖为平静,终于可以把仇恨埋进淤泥里,把天光映出来。

深秋来了,屋前的果树成熟了,爷爷说,这是最好的冬苹果。

小风过处,果子三三两两掉落,亚历克斯弯腰捡拾,不一会儿就捡满了一筐,这时,屏幕黑掉,画面消失,演职员字幕表开始无声滚过,没有音乐。

但是,鸟鸣啁啾不绝,远处几声犬吠传来,还有悉悉索索的,是风儿扫过树梢的声音。

其实,在视线离开黑色的屏幕之后,眼前分明还有一大片油画一样的奥地利田园景色在铺展:亚历克斯将装满了冬苹果的筐子放到墙边,继续捡第二筐。

树是如此的高大,累累果子压弯了枝条。

镜头往上、往上、往上,越过最高的枝头,好!

再俯视,树渐渐变小,屋子也变小了,亚历克斯的身影消失在树下,然后远景,远景。。。

深秋的阳光在缓缓挪动脚步,蔚蓝的天空下,这一片原野宽广得没有边际。。。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安静的《复仇》题材影片了,电影的海报倒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为了不同的卖点,用上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素材,诸如女人的裸背黑丝长腿啊,背后的怒视和上膛的手枪啊,还有男主青筋迸发的大脑门子。

看完全篇,发现其实最合适的还是这张:田野中爷爷的小屋和林间宁静的湖,消解和埋葬仇恨的地方。

我不想瞎操心,万一警察夫人嘴不严。。。

万一妓院老板来寻人。。。

万一警察局查对了作案汽车里的指纹。。。

万一亚历克斯自己行迹可疑。。。

万一银行不依不饶。。。

哎呀,什么仇什么怨,算了啦,就让亚历克斯以后的日子这样安静地继续下去好了,深秋过去,冬天到来,围着火炉子吃着苹果饼,爷爷断断续续拉着手风琴,然后等着春天野地里绿芽萌动。。。

而且警察家的小孩子也要出生、长大,他(她)会长得象谁?

(好八卦啊)

 9 ) 另一种报复

看完影片,让我沉默了一阵,其间让我反复思考的是:这算不算一种报复?

塔玛拉,一个负债累累的妓女,一个瘾君子,却背负了3万美元的债务。

而他的男友亚历克斯,是这家妓院的杂工兼老板司机。

影片的一开头,亚历克斯与塔玛拉的对话便透露出一种讯息:他们终将离开这里,去另一种地方。

至于离开的方式,从导演刚开始定格的无意义镜头到后来亚历克斯的语言,联系起来,思路开始清晰:抢劫。

其实一开始塔玛拉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她认为亚历克斯很有可能再次踏入监狱,但是现实在逼迫她作出选择:要么接受一座公寓,去当政客和大老板的高级性伴侣,但或许会失去爱情;要么选择爱情,和心爱的男人一起远离这个糟糕的地方。

在公路边,亚历克斯问:“你现在怎么说?

”“我们做吧。

”塔玛拉回答。

苏珊娜,普通的家庭主妇,背负着怀孕的压力。

她的丈夫罗伯特是一名警察,在警察局练习枪法的时候,很准。

然后在房事上,却属于运气型选手,久久未能让他母亲满意,即使他每天晨跑锻炼身体。

“我去做过检查,不是我的问题。

”苏珊娜说。

“你们以前不是怀孕过么?

”亚历克斯的母亲问她。

“那是运气好吧?

”苏珊娜的表情意味深长。

劫匪与警察终究是要相遇的。

无论亚历克斯拿的手枪里面有没有子弹,也不管塔玛拉坐于车内双手合十不停祷告,该来的始终要来。

“我瞄准的是轮胎。

”罗伯特反复强调这么一句话。

然而在警察局看过他练枪的同事显然不太相信。

其实罗伯特自己也不相信,不相信自己会如此紧张。

塔玛拉是尸体被遗弃在车里,路口是一个木制的十字架。

她终于结束了这种颓唐的生活,远离纷繁的城市,在这片被耶和华庇护的小树林,她的灵魂,得到救赎了吗?

从罗伯特手中那张照片来看,却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亚历克斯的心愿,追求,爱情,通通破灭了。

为了心爱的女人,我愿意去抢银行。

我可以偷来一辆宝马,也可以抢来5万欧元的现金让你还债,我只希望我们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但是幸福的开始却是终结。

面对这生命中难以承受的伤痛,还好,我还有个爷爷。

这个时候,和亲人在一起,伤口会得到平复。

关心孤独老人的苏珊娜,却遇上了他的孙子,这个强壮有力的男人,伐木的凶狠,冷漠的眼神。

长相也不错,借种吧。

本来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苏珊娜怎么会找上亚历克斯,因为没有情感的冲突。

正如亚历克斯问的那句话:“为什么找我来跟你做爱?

”苏珊娜并没有说什么,这个答案在影片最后才揭晓:我只是单纯来找你借种的。

而亚历克斯的选择呢,复仇。

与仇人的妻子做爱,算不算一种另类的复仇?

或许如妓院老板所说,亚历克斯看上去太柔弱了,所以复仇的方式也选的很柔弱。

那么尽情的粗暴吧,将一切不爽发泄出来。

在和爷爷的相处过程种,在每天伐木的过程中,亚历克斯的心态逐渐平和。

所以那把上满子弹的枪,在瞄准罗伯特后,又放了下来。

在亚历克斯与罗伯特最后的对话中,罗伯特说:“这一切都只能怪那个该死的劫匪,他的女朋友当时为什么要出现在那里?

这对他的抢劫并没有什么帮助,他为什么要带上他女朋友?

我若遇见他来复仇,我一定会问他这样的问题。

”亚历克斯选择沉默,然后扔掉手枪,返回农场。

虽然亚历克斯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人,但他也得到了一个心爱的人,苏珊娜怀的是他的骨肉。

罗伯特虽然错杀了一名无辜女子,其实是同案犯,他不仅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所抚养的,也是这罪犯所生的孩子。

苏珊娜在最后知道了亚历克斯的身份,但她仍然选择沉默,这表示她将生下这个孩子。

难道,这不是帮助亚历克斯对罗伯特进行的最大报复?

然而这种报复,又让很多人得到了满足。

其实,故事圆满结束,皆大欢喜,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最终想要的。

就算孤独冷漠如亚历克斯,他也在农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10 ) 《复仇》酝酿在维也纳郊外的森林里

(芷宁写于2009年3月19日)如果是被好莱坞制造固化了概念的观众,或许会觉得这部归类于惊悚的奥地利影片不惊也不悚,当然,这部德语片的立意也不在此(德语Revenge字面意为复仇,潜台词则是“生命的第二次机会”),它似乎更关注于人性深处的模糊地带和灰色角落。

在片中,人性没有黑白优劣的明确界限,贤良体贴的妻子会主动邀约偷情的诱惑,而妓院杂役却也拥有美好而真挚的爱情。

至于影片的主旨和特色,indiewire.com评得较贴边——“导演用他细致的观察、用他入微的耐心和悲悯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有些凄凉但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部名为《复仇(Revenge)》的影片实际上不仅仅表述了一个关乎复仇的故事,导演格特兹·斯佩曼尼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掌控力,在片中转化为了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的生活再现、对角色脉络的编织、对情感冲击力的预设和对孤寂人性的剖视。

可以说,该片富含复杂的情感因素,它们流露在细枝末节处,而片中几乎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独的,这不仅仅体现在那位老者的衰老和独居,也不仅仅在于那位非法移民的希冀覆灭,片中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自成一隅,彼此间缺乏交流,故而亚历克斯(约翰尼斯·科斯奇饰演)和祖父的饭桌基本属于默默进餐型,警察夫妇之间有交流,但最终妻子也暗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影片架构清晰,布局成熟,风格写实,角色设置合理,且各角色间逐渐蔓延出复杂的关系和纠缠的情感——祖籍维也纳郊外的亚历克斯和来自乌克兰的塔尔玛(艾瑞娜·波塔佩科饰演)相爱笃深,亚历克斯在妓院打杂,而负债累累的非法移民塔尔玛则隶属于这家妓院,居住在维也纳森林边上的警察罗伯特和妻子苏珊娜迁入新居不久,俨然是一对生活美满的中产夫妇——这两对看似不搭界的男女却注定在之后的情节中产生纠葛,因为人心都是有所诉求的,而事情的发生、发展也往往呈现出出离界限的迹象。

片中有致地散落着若干转折点来推动剧情和人物关系,在最重大拐点来临之前,警察夫妇和亚历克斯之间唯一的关联便是他们是亚历克斯祖父的邻居。

在拐点来临后,一场抢劫,一次枪击,让当值的罗伯特成了亚历克斯的仇人,此后,复仇计划酝酿在林中湖畔的每一次刻意邂逅中,还派生出了“红杏出墙”的情事。

的确,人们都在寻找生活的出路,当初亚历克斯想带着心爱的塔尔玛远离肮脏的生活,却不想世事难料,而一直没有孩子的苏珊娜则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墨迹的漾开无可避免,且因乘着或阴郁或散乱的心绪而被不断扩大,直至将彼此都包围。

撇开让很多人热议的肌体暴露镜不谈,影片的画面还是颇有特色的,不仅收录了自然景观的美,还将人物的心绪通过构图表现得丝丝入扣,并将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晦暗的人性冲突之间的反差置于光影之中。

就外景而言,不论怡情的湖水、清新的农场还是静谧的森林,摄影师马丁·格施拉切特以沉稳的长镜头和旖旎的静态画面为影片捕捉定格了自然之美。

同时,在表现人物心态方面,导演的构图意识明确,令呈现极富意味,如意外突发后,阿历克斯走出车子的远景,将一种无法预料的被迫抽离感悄然浮现,从而使无声而空寂的画面中弥漫着一种难抑的悲恸。

再如,阿历克斯帮祖父准备过冬的劈柴,黑暗中的他表情不明,只是机械般重复着锯木头的动作,但电锯的声响和重复的劳作,让内心的伤痕不断析出,仿佛此痛永不可能像被截的木头那般缩短……作为音乐之国奥地利的影片,却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除却祖父拉奏的手风琴,鲜有配乐,听觉方面的需求多赖声效,或许在主创们看来,此片风格适合无配乐影像,从表演和画面上看,似乎确如此。

其中,主演约翰内斯·克里斯切是个具有戏剧爆发力的演员,这或许和其是一位舞台剧演员有关,他所诠释的沉默寡言的亚历克斯常常面无表情又双眼阴郁,一旦被触及情感触点,便会勃然发作,仿佛一处貌似静默的火山。

有人诟病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可在这部片名都暗示着“生命的第二次机会”的电影里,这样的结尾似乎来得妥当,因为未来的生活以及方向还需自己去找寻、去实践,不论是阿里克斯,还是警察夫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748479_d.html

《复仇》短评

2011/6/25

9分钟前
  • 弯道圆月
  • 推荐

去抢劫何必带上女友。偷情怀孕这个行为稍微牵强了点。

10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推荐

复仇者永远是自我封闭的

12分钟前
  • zZ
  • 推荐

一个非常简单而普通的故事。通过各种长时间留白的镜头以及慢速填充。使之达到了两个小时的长度。剧情逻辑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14分钟前
  • Yin◎隐
  • 很差

欧洲电影就是这样,不裸体会死,女演员个个都是鸡,管你片子什么内容,先在床上滚两下再说。

19分钟前
  • 他爱玩
  • 很差

命运的因果无需言说,你所得皆你所为。

21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一场势在必行的复仇被砍柴、喂牛、摘苹果给救赎了。虽说人性深若黑洞,但自然的力量是否在潜移默化的印证万古千秋的安居之道呢。禅修似作,静能生慧,暮春秋色,人间正道。

24分钟前
  • 恨晚
  • 力荐

Götz Spielmann日后必成大器

26分钟前
  • 黑左。
  • 力荐

低成本的小制作,不解为何获众多好评

30分钟前
  • Paul
  • 较差

画面优美,表演细腻。

33分钟前
  • 一果
  • 推荐

隐忍,纠结

3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EE-2354 CC越来越喜欢抢新片了

43分钟前
  • ZY
  • 力荐

据说那扮演妓女的演员在妓院隐姓埋名体验了好几个月,?

47分钟前
  • walkon
  • 推荐

如果可以,想住在四季如春的乡下,种一棵苹果树,我老了,他成熟了,这样每年冬天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很多苹果

52分钟前
  • 月全莳
  • 很差

电影巨闷。男主角贼挫。

55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奥地利德语有点听不懂。

56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推荐

2.5到3星不过分 导演的许多处理并不高明 调度手法也偏向陈旧 基本中景的叙事与类型化较强的内容显得略有出入 重要的情节点也缺乏必然性 曾经有几度感觉走势会不错 但最后都被导演自己拆解 比如以一个女人的爱救赎两个男人 可最终却还是让女人知道了一切的真相 复仇者最后的收手也过于轻易 沉浸在杀人过失中的警察也缺乏变化 总的来说 导演用标准的欧洲艺术电影手法来导这部电影 最终的呈现实在不够极致 可以给到分数的还是影片的整体视觉

58分钟前
  • 贵久
  • 较差

又是一部直到最後一分鐘才有所衝擊的電影。又一部壓抑的片,壓抑到關鍵劇情都出來了我還沒看出來……( ̄_ ̄|||)

59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829

1小时前
  • 晓思丽英
  • 还行

可不是讲复仇或是警匪的电影,是生命的人性的思考。

1小时前
  • 祺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