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之时》拥有一个很不错的题材。
虽然这个题材并不是它第一个想到的。
1996年,Sega Saturn上曾经出过一款名为《异灵》(E0)的游戏,讲述的就是一艘太空船受到了看不见的外星人的袭击,太空船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而主角只能通过声音来判断外星人的位置来逃出生天。
所以,当12年后,有一个类似的题材要搬上大银幕的时候,我对他的期待度已经满点了。
《至暗之时》沿用了“看不见的外星人”这个设定,不过把舞台从封闭的太空船搬到了开放的莫斯科,EO中那个用来探知外星人的声音探测器,由于太过科幻,被换成了外星人能让周围的电器有反应。
这样一个大的故事框架搭起来,尚算严整,故事点子也算有新意。
但是一个好的点子并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惊悚片,无非是舞台、悬念、人物命运三大要点。
但本片作为惊悚片,显然称不上佳作。
首先,他的舞台比较开放,本身就难以营造一种惊悚的氛围。
其次,悬念的营造非常差劲。
这部电影硬说有什么悬念的话,就是那个我一直以为是男主角的那个人演到一半忽然就领便当了,当时我就233了。
后来看影评,发现不止一个人和我有相同的想法:“什么??
原来Ben不是主角啊?
”。
由此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人物塑造太失败了。
男猪脚演得像个龙套,龙套倒像个主角,如果不是龙套翘了,这个主角就要彻底淹没在龙套的阴影下了。
还有你既然找了一个恶棍进五人逃生组,前期还给这个恶棍做了那么多铺垫,后面至少也要让恶棍发挥一下热量,展现一下人性阴暗的一面,营造一下惊悚的氛围,结果这个恶棍最后以一种非常高大全的形象领便当了,就如同我们经常在革命影片中看到的正面龙套一样……你这个人物的设定还能再失败点么?
综上,这部片子作为惊悚片无疑是失败的。
导演自己好像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到了后半期,片子干脆利落的转型为了科幻枪战片。
惊奇吗?
反正我是很惊奇。
但要说作为科幻片,也是不合适的。
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科幻要素。
最多因为外星人的题材,被归入科幻片一类。
去年看《洛杉矶之战》,我曾经认为,这是人类电影史上最弱的外星人。
今年看《超级战舰》,我又以为,我看到了人类电影史上最弱的外星人。
直到看到这部《至暗之时》,我认为,我终于看到了人类电影史上最弱的外星人了。
以往外星人侵略地球,靠得无非是黑科技,比如《独立日》中BUG般的防护罩。
而这个外星人除了隐形外,再也没什么亮点。
他们没有飞船,估计是通过的徒步的方式来到了地球。
至于如何通过徒步的方式进行恒星间穿越,这就属于导演才能知道的秘密了。
他们身体脆弱的令人发指,影片的最后,主角拿着一块巴掌大石头(或者说外星人防护壳的一个残片),居然都把一个外星人给砸死了。
坐在电脑前的我已经涕泪横流了,我坚信人类电影史上的外星人不会有比这更弱的了(不算E.T)。
我们应当铭记住2011年12月25日这个圣诞节。
日后盘点外星人科幻片的时候,本片当仁不让的能坐上“最弱外星人”的交椅。
最后,说一下对本片的最大的感想:就这种水平还想侵略地球??
你们还是赶紧回火星吧!
我很喜欢“小心那些光”这个点子,片中用灯,汽车,手机等等,有点儿说相声“三翻四抖”的意思,可惜缺了最后一抖,结局战胜外星人的办法跟这个没什么联系。
我本来一直在回忆电磁学,想象有什么法子可以短路掉这些隐形发电机的。
又及:这片儿是俄国人投资的吧,片中的俄罗斯人民很高大威猛(Welcome to Russia, suckers)不说,美国主角竟然跑到外国仍然只搞老乡不试“驼地”,放着鲜嫩的Vila不吃去啃茄子脸大姐。
又又及:海报太土鳖了太太太土鳖了,直接把小灯泡放中间旁的啥也不搁,多好。
又又又及:开头三个美国人在酒吧狭路相逢那段,请注意沙发后舞池中一个穿红色短裙的姑娘的腿,那是2011年度之腿,最棒的是,这位美腿临记始终没露脸,给人无穷想象空间。
IMDB评分 4.9/10 from 6,051 users幕后制作 发生在白天的恐怖片 银幕上的外星人电影汗牛充栋,无论是什么样奇形怪状的外星人,观众都不算陌生。
所以,要把一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拍摄得有所新意,并且让观众有兴趣一直看下去,外星人的外貌设置很是重要。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和编剧就设计了一种看不见的外星人。
在整部影片中,外星人在90%的时间里是不可见的,而那10%的可见的那一部分,外星人长什么样也是一个迷。
对于这种角色设计,导演克里斯·戈拉克很是满意。
他说:“影片的外星人的造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竟要以什么样子来展示它,我们考虑了很久也没有找出来什么好的法子。
于是我的团队建议我说,不如制造一个看不见的外星人。
我们的设计是,这些外星人都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们的身体带有能量,只要它们经过的地方,灯泡就会亮起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外星人流连的街头,晚上出门比白天出门要安全许多。
我很喜欢这个创意,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因为,这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多见的。
” 因为剧本的设置是白天比较危险,所以这部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发生在白天时段的,这和以往的恐怖片以夜景作为故事上演的舞台非常不一样。
克里斯·戈拉克说:“故事发生在白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首先拍摄的难度低了,而且拍摄时间也相对长了很多。
而且,在大白天拍摄恐怖片,这也很有意思。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3D电影,以白天为讲述故事的时间,会使得银幕更亮,观众可以减少看黑暗场景的痛苦。
白天的、明亮的3D场景,看上去真的是帅呆了。
” 球状闪电?
片中的那种看不见、带着能量的外星人并不是编剧脑子中的臆造产物,而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想象和发挥。
编剧是受到了一种自然现象:球状闪电的启发,才创作出这种闻所未闻的外星人来的。
影片的制片人汤姆·雅各布森说:“编剧们写了一个好剧本,他们做了很多前期的调研工作,才创作出了这么一个形象来。
也正是由于有这种科学性和物理性的表述存在,特效团队才明白要如何去设计并制作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外星人。
而且,在影片中,我们也使用了一些很简单的物理学的小实验来测试了这些外星人。
片中有一个俄罗斯的科学家,为了搞明白这些外星人是什么东西,他特意制作了一个法拉第笼,拿外星人来做了一些实验,得到了一些物理上的数据。
应该说,影片的这种科学性的设计是最天才的一个想法,因为这不仅制造了来源于未知的恐慌效果,而且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影片的另一位制片人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对于这种来源于科学的设定也很喜欢,他说:“影片的设定非常出色,一开始很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而随着影片的渐渐发展,外星人的真面目也渐渐被抽离了出来,给人们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
我想,我们拍摄这部电影,并不是要阐述一个科学观念,而是要讲一个好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激情、有恐怖、有惊悚还有友谊。
除了这些,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很棒,那些在白天拍摄的3D镜头,显得非常亮,效果和观看的感受也很好。
这些美国的导演和演员都非常专业,他们知道该如何拍摄并剪辑一部电影,他们明白观众喜欢看什么东西。
这样的拍摄理念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 异国他乡的拍摄 《至暗之时》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讲述了一群在俄罗斯游玩的美国旅客碰到了外星人。
所以,整部影片几乎都在俄罗斯的风景地拍摄,显得极有异域风情。
曾经拍摄过《守夜人》和《守日人》等当代俄罗斯名作的提莫·贝克曼贝托夫说:“影片在俄罗斯拍摄,展示了大量的俄罗斯的风景和建筑。
比如说红场、克林姆林宫、列宁图书馆等等都出现在了电影中。
因为如今的俄罗斯已经很开放了,所以你在红场或者是克林姆林宫拍电影,只要获得拍摄许可就可以了,ZF不会关心你的拍摄内容。
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游人如织的热门景点,所以要控制好现场并不容易。
必须和很多部门、机构进行妥协。
比如说我想拍摄一个镜头,里面有几百辆车停在红场,然后一起亮灯,这就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绝佳的场面控制能力。
这么大的场面,拍坏了,可没什么机会补救。
” 在俄罗斯的拍摄期间,剧组遭遇了莫斯科的大火,从而停拍了三周。
谈及这次的火灾,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克里斯·戈拉克说:“整个剧组的成员都受到了一定的惊吓,拍摄因此而中断了一段时间。
不过,剧组并没有受什么损失。
在大火之后,因为拍摄周期耽误了,所以剧组都很团结而且齐心协力。
尤其是那些年轻演员组成的团队,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说:“这个600人的国际性的团队可谓真的是非常努力,在火灾之后,所有人都明白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他们非常有效率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花絮·影片原生采用3D拍摄,外景地在莫斯科。
红场大概是第一次出现在3D电影中。
·制片人汤姆·雅各布森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因为一个非常棒的剧本而决定合作,他们把故事背景设定在莫斯科,还请来了克里斯·戈拉克当导演。
·导演克里斯·戈拉克曾为《搏击俱乐部》做过艺术指导,所以他对影片的视觉效果和背景做了很大贡献。
·剧组成员由30%的美国人和70%的俄罗斯人组成。
·剧组因为莫斯科发生了重大火灾而被迫停拍了三周。
·为了让外星人形象尽可能变得可信,他们在创作时对电与电磁学做了大量研究。
·在这个片子里,“恐怖”的概念完全被改变了,当角色们在黑暗中行进时,他们可以用电灯泡来侦测附近是否有外星人,反而是白天变得危险!
·在电影中,90%的时间里你都看不到外星人的实际样子,即使他们偶尔出现了,仍然很神秘。
·影片中角色总共经历了5到6天时间。
·影片被设定成PG-13级,不会有太多血腥镜头或恐怖暴力场面,但还是很惊悚的。
·故事是以角色在莫斯科旅游的视角展开的。
·他们本来打算在很多莫斯科标志性建筑中拍摄,比如列宁图书馆,但最后只能在周日这一天图书馆闭馆时拍摄。
剧组前一天半夜打扮齐整进入图书馆,一通猛拍。
·影片原定在外景地拍摄58天,后来确定要拍成3D版,剧组又特意增加了8、9天。
·3D电影要特别注意不让观众感到头晕恶心,所以拍摄前导演都会特别考虑到镜头的设计,远近镜头的运用等。
·虽然是一部动作惊悚科幻片,但《至暗之时》仍然有从角色出发的情感内容。
如果你看过威尔斯的世界大战,甚至是那个改编的不怎么样的阿汤哥版——在世界大战里,主角别说跟外星人对阵,连照面都谈不上。
唯一两次近距离接触,一次是老外在废墟外面挖坑,主角吓得动都不敢动在废墟里呆了一周,老外走了他才敢探头看看。
第二次就是老外中病毒死了之后主角跑过去看尸体。
整个故事都是讲主角在残垣断壁和难民中间随波逐流,依靠想见家人的信念活下去。
我认为它成为名著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年代,而是它代表了生活突然被打断以后的一种状态。
甚至它都没有给出解释(主角几乎都崩溃了,不知道干嘛,然后老外就挂了),因为那本来就是混乱的。
而每天都在重复同样事情的你,领略一下混乱,就很足够了-本片在设计和整体结构上都很传统,可能因为成本问题制作中有很多部分表达不明确,但我认为底线已经比很多“科幻片“都高了。
作为“异物侵略”的题材来说,基本设定已经能让大多数观众进入如果是我,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的状态。
剧情上,老外突然来了,它们要干嘛,我不知道,它们开始杀人了,操,我跑了,最后我跑掉了,我也知道了它们要干嘛。
全世界都进入状态了,am in 。
多完整角色上,贱人不懂集体的价值(偷朋友创意,推妞入老外怀抱)最后单独行动挂了。
金毛妞一直喜欢附和朋友的话,无主见,没有冒险精神,最后挂在缩卵上。
高富帅就是高富帅,一开始出场都是一个健康人形象,他跟俩妞说:屌丝负责出创意,他来完成剩下的事。
成绩好,有责任感,最后自然救人挂了。
屌丝男被高富帅形容成 “ 他是一个到处撞机会的人 ”,典型的宅男科幻必备主角,吊儿郎当,但富于开拓。
而且一脸屌丝像,竟然在第一场屠杀的时候还去抬酒保。
当然就是科幻故事里活下来的家伙了。
屌丝夫人属于典型科幻作家喜欢的女人:按步骤行动,听集体的话,不捣乱。
活下来了。
谢尔盖叔,有点神经质的科学家,既然使命完成了,必然慷慨赴义嘛,不是怕死的料。
小妹妹:“我很坚强” 。
OK,在科幻小说里,只要一个女人很坚强,她必然没事。
一堆俄罗斯杂兵——虽然严重质疑这片子国际精神的部分,但是,勇敢的男人,反正不怕死,就没有什么特别杀死他们的必要。
所以……比起好多完全不知道在搞什么的电影,这部并不问题。
一对米国好基友双双去莫斯科搞IT,结果被莫名乱入的瑞典高帅富剽窃成果。。。
于是乎二人酒吧搭讪一对拉拉。
此时大家用脚趾头都能发现'五星战队'已经形成了 话说中间外星人出现全无过场铺垫啊。。。
这算是传说中的蒙太奇么。
= = 警察叔叔第一个被秒成末末了。。。
外星人原来就是金丝大水母。
话说一对基友一对拉拉一个仇人高帅富的组合好神奇,多余的电灯泡总是走得最早。
果然,高帅富同学为了掩护基友牺牲了自己!
唉,长得帅,就是罪。
此后又出现了一个讲英语带有法语口音的俄国妹子。
但是她的出现意味着团体中同时有了两个金发姑娘,这不科学,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乎拉拉中的金发也被秒了。。。
作为提供装备的技术宅大叔也只是起到了给主角递武器的简单作用,而基友中学习好的那个骚年也舍己救人 (导演继续减人数中。。。
)唯一的亮点算是那几枚俄罗斯壮汉,看到他们就想起套马杆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之后剩余的一名男主和女主双双倾慕上对方,俄罗斯妹子打酱油中。。。
眼看片子快完,男主女主开始出大招,用自由奔放的米国精神瞬间感化俄国硬汉,大家一路奔去送死。
中间过程过于奇葩,话说编剧你是在侮辱我们文科生的智商吧。。。
外星人在吃矿当食物诶,外星人死了之后看起来就是煤块块啊。
拿一个外星大水母的尸体块砸另一个大水母它就会自爆哦^_^。。。。。。。
我读的书少,你不要骗我。。。。。。。。。。。
结局摆出一幅要拍续集的样子。
你们真的大丈夫吗???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这是一部乏善可陈的低成本科幻片,细节上存在不少牵强附会和前后冲突的地方,不过它也让我有两样收获。
一、法拉第笼<图片5>影片中,男女主角一行逃到第一个有活人生存的地方,就是理工科大叔谢尔盖打造的这座电磁屏蔽房,被称之为[法拉第笼]。
法拉第笼是什么东西呢?
法拉第笼是以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姓氏命名的一种用于演示等电位、静电屏蔽和高压带电作业原理的设备。
它是由笼体、高压电源、电压显示器和控制部分组成。
其笼体与大地连通,高压电源通过限流电阻将10万伏直流高压输送给放电杆,当放电杆尖端距笼体10厘米时,出现放电火花,根据接地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笼体是一个等位体,内部电位为零,电场为零,电荷分布在接近放电杆的外表面上。
表演时先请几位观众进入笼体后关闭笼门,操作员接通电源,用放电杆进行放电演示。
这时即使笼内人员将手贴在笼壁上,使放电杆向手指放电,笼内人员不仅不会触电,而且还可以体验电子风的清凉感觉。
这是因为人体触电的原因是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电位差,强电流通过身体,此时手指虽然接近放电火花,但放电电流是通过手指前方的金属网传入大地,身体并不存在电位差,没有电流通过,所以没有触电的感觉。
在使用特斯拉线圈时,法拉第笼是玩家的一大屏障,通过它,玩家在笼中能够近距离接触特斯拉线圈而不会被电到。
最后一句是不是让你想起一部经典电影里的一个场景?
没错,就是诺兰大神的《致命魔术》。
<图片1>所以,所谓的法拉第笼其实就是让笼内的电磁波无法逃逸,笼外的电磁波不能进来,这样一来,影片中的怪物就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也攻不进来了。
二、维诺尼卡奥泽尔娃这个就无需多言,直接上图了。
<图片2><图片3><图片4>最后整体上说一下此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制作和发行都是美资公司的片子,这部片最让我意外的地方是,死了两个美国人,一个奥地利人,和一个俄罗斯人。
一开始我以为最多死一个美国人,然后来很多俄罗斯人帮助美国人逃离险境,而自己命丧虎口,这种感觉从主角们来到谢尔盖家(也就是法拉第笼)开始,到自卫反击队出现达到峰值。
但是影片并没有让战斗民族死于非命,反倒让只会哭啼的女二和温雅冷静的男二(均为美国人)早早领了便当,这种不同寻常的死法让本片显得不那么落俗和因循守旧。
此外,影片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莫斯科,有一股异域风情。
但是影片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逃跑和打怪上,对怪物的来源和毁灭莫斯科的目的只一句带过,没有作充分的解释。
虽然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我能够根据稀少的线索自行脑补,但那是基于观看其他科幻片积累下来的经验,实际上我还是希望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但导演似乎不在乎这一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你只是想你让我看平平无奇的特效吗?
因为人物也实在没什么深度……如果你片荒,那就看看这部片子吧。
虽然整体上没什么大意思,但过程戏还是很抓人的。
如题所有镜头采用3d摄影机直接拍摄,所以是最直接的真3d影片,其中的特效部分和外星人因为是电脑特效所以自然也是真3d.
前面的前面还可以当作小灾难动作故事片看看,主要是想看看盔甲下的地外物种是个啥样,当这一小小的兴趣都没了也就感觉被骗了,前面权当打发的时间又浪费了,彻底憋尿啊,盔甲下的是个什么东西!
果然2011年的毛子效果婴儿不如,最后10几分钟就可以看到谢幕了都没兴趣了,关闭退出。
[字数不够剧情来凑]
除了外星人使用电磁来作为武器和感知的设定有些创意以外,其他就是一部平庸无奇的科幻电影了。
演员如同NPC一般完全没有所谓表演可言,特效对于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也无任何值得称道之处。
外星人来的没逻辑故事发展的没逻辑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道理,除了那位俄罗斯肌肉男的一番话……总之,真心烂片
老外不给力,吐槽无力。
如果不是在莫斯科拍的,我顶多给1颗星!
很棒哦。
不错不错~~就是后来女猪脚怎么落水落到BUS上了~还有猪脚定义太模糊~
这种没品粗制滥造并且除了男女主角其他都是炮灰的烂科幻还是不要再看了。。。安东尼明格拉的儿子怎么像印度人?!
标准式商业电影,结构类似三剑客,结尾皆为试水开放
漏洞很多 3D特效不错
青春偶像末世电影,乔尔·金纳曼需关注,片子本身就很扯了
一瞬間可以把所有(有能量的)接觸物化爲粉灰的隱性外星人,這點子很不錯... 只不過越到後面,劇情就如其他動作片一樣越來越瞎掰,很多不邏輯點。其實真的不很喜歡外星人動作片;整天說外星人侵犯地球要資源,人類本身就夠毀滅地球了,還需要怕外星人嗎?
The.Darkest.Hour.2011.1080p.BluRay.X264-AMIABLE 至少特效设定这方面还不错
外星人连俄罗斯也占领了
悬念效果有点淡,外星人创意不错,俄罗斯老大哥还是这么革命热血不减当年!PS:创意不错,今年来少有的科幻片效果!为什么满足不了装B的人呢?
创意很好,陈述直白!
看吐槽好欢乐
美俄大战外星人
SB伪科幻大片
这不就是生化危机的外星版么。。= = 最后那一小段也还是挺激励人的
what the fuck too
影片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反外星生物入侵的场景序幕。尽管开篇略显拖沓,但是渐入佳境。在宣扬美国式的人性关怀的同时,顺便渲染了俄罗斯狂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令我最为触动的一句台词,出自那个俄罗斯草根反抗首领之口:“我已无可退让,我的身后就是整个莫斯科。”真希望这样的主旋律宣传也为天朝采纳!
&#34;外星人的到来是怎样把地球人由弯掰直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