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向一民
主演:邱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0
简介:故事发生在一处偏远的小山村之中,一天,这里来了一位名叫石久(邱林 饰)的访客,他带来了一台电影放映机,给从未离开过村落的村民们放电影看,替村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石久发现才富拥有过人的歌唱天赋,为了这天赋不至于被埋没,石久千辛万苦总算替他筹得了500元资助费,将才富送进了城里。 因为整日辗转于村落之间,石久已经..详细 >
乍得贾小五(李沧东)cos蒙吉
两星半。马哈曼特-萨雷·哈隆对影像的处理很出色,这本也是个关注女性遭遇的好故事,无奈剧本太过单薄,严重耽误了议题的表达,很可惜。
第三世界男导演请停止拍女性题材电影来吸引眼球
导演没什么执行能力
没那么糟糕吧 虽然每步剧情发展都可预测 略微有迎合嫌疑 但在本身的框架之下算得上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 有些画面也依然可圈可点
#Cannes 2021# 主竞赛。2.5
这个例子能说明为何一些电影看着是女性题材或由女人拍摄,它们仍然是男性凝视:1、在故事呈现上,尽可能以激烈的“控诉”替代细节的“功课”,走捷径;2、用色彩等形式对人物进行渲染。没那么糟。2.5
好耶!納入案例(反面part)!
#2021戛纳主竞赛# 直面第三国家女性社会议题(pregnant和circumcise的一体两面)和男性主宰下的宗教霸权,诉诸女性自由以及反抗值得称赞,但薄弱走捷径的剧情仍然局限于男导演的凝视之下。
2.5 立意很新颖,但相比同类题材电影剧本故事都比较单薄,很多段落都没有拍完整或者说不如意。理解导演想用日常琐碎平淡的风格叙事这么一件事情窥探其中的恐怖(那些落后的)但没成功呀!还值得一提的便是电影服饰的色彩。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乍得就要期待一种陌生的、异国的东西或内容,实际上这个故事题材人物关系、纠结的问题所在是如此熟悉,完全超越了国籍肤色时间。以至于“毫无新意”都似乎可以谅解了。造型和画面上的色彩表现倒是慢慢感觉到。
请男导演们放过女权议题吧,不要一知半解拿一个看起来很女性的题材就出来自由发挥,让大家都尴尬。
这种片子才是“电影基石”,每年戛纳最不可或缺的恰恰就是主竞赛单元这些注定陪跑的家伙。没有它们的衬托,折桂影片就无可能显得熠熠生辉、实至名归。
影像表达还算不错,色彩和构图甚至算得上喜欢。虽然故事本身过于简化与乐观,很难说服观众;但从并不愿意看到悲情控诉,接受弱者如何想办法生存下去(而非牺牲)也算是一个可以发挥的思路……吧……
2022-04-03 依旧保持着一种童话写作,但由父与子替换成母与女之后,尽管走了性别捷径,观感比一系列前作确实要好上不少。母女之间关系的开合在蓝黄两种色彩组合之间交替切换,复仇之夜,两人色彩统一了。
6.2/10 #TIFF (映前导演自述说在戛纳受到了全场起立鼓掌18分钟的“礼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部电影,确实没见过自卖自夸这么直白的) 强核心的叙事未能有相称的节奏与其对应,只是相对机械地把诸多节点展现给观众,粗糙,不细腻,情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浮于文本之上的另一种符码,被僵硬的行为所编纂。唯一尚有部分灵气的成分大抵是自然和城市(或是乡村)的模糊交界(这当然是值得拓展的视角,以非洲国家的真正在地性去“驳斥”传统的自然-城镇的对立)及主角偶发的对它们的凝视。“男性凝视”是否真的成为潜在的吸引此类Spectatorship尚未知(还需要不同观众群的Empirical体验),但至少有此嫌疑。
剧情过于单薄,太难看了,简直如坐针毡。
不到一点 更像一种关注啊
还是哈隆自Un homme qui crie以来无法摆脱的“急迫性”/emergency(几处敲门戏)——如果说导演在“消费女性苦难”,观众是否也在“消费非洲”?为何非洲的苦难必须“更加深刻”,为何被永远标识为预设的“差异”?car un homme qui crie n'est pas un ours qui danse ...
呃...结尾的处理我无力吐槽...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乍得贾小五(李沧东)cos蒙吉
两星半。马哈曼特-萨雷·哈隆对影像的处理很出色,这本也是个关注女性遭遇的好故事,无奈剧本太过单薄,严重耽误了议题的表达,很可惜。
第三世界男导演请停止拍女性题材电影来吸引眼球
导演没什么执行能力
没那么糟糕吧 虽然每步剧情发展都可预测 略微有迎合嫌疑 但在本身的框架之下算得上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 有些画面也依然可圈可点
#Cannes 2021# 主竞赛。2.5
这个例子能说明为何一些电影看着是女性题材或由女人拍摄,它们仍然是男性凝视:1、在故事呈现上,尽可能以激烈的“控诉”替代细节的“功课”,走捷径;2、用色彩等形式对人物进行渲染。没那么糟。2.5
好耶!納入案例(反面part)!
#2021戛纳主竞赛# 直面第三国家女性社会议题(pregnant和circumcise的一体两面)和男性主宰下的宗教霸权,诉诸女性自由以及反抗值得称赞,但薄弱走捷径的剧情仍然局限于男导演的凝视之下。
2.5 立意很新颖,但相比同类题材电影剧本故事都比较单薄,很多段落都没有拍完整或者说不如意。理解导演想用日常琐碎平淡的风格叙事这么一件事情窥探其中的恐怖(那些落后的)但没成功呀!还值得一提的便是电影服饰的色彩。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乍得就要期待一种陌生的、异国的东西或内容,实际上这个故事题材人物关系、纠结的问题所在是如此熟悉,完全超越了国籍肤色时间。以至于“毫无新意”都似乎可以谅解了。造型和画面上的色彩表现倒是慢慢感觉到。
请男导演们放过女权议题吧,不要一知半解拿一个看起来很女性的题材就出来自由发挥,让大家都尴尬。
这种片子才是“电影基石”,每年戛纳最不可或缺的恰恰就是主竞赛单元这些注定陪跑的家伙。没有它们的衬托,折桂影片就无可能显得熠熠生辉、实至名归。
影像表达还算不错,色彩和构图甚至算得上喜欢。虽然故事本身过于简化与乐观,很难说服观众;但从并不愿意看到悲情控诉,接受弱者如何想办法生存下去(而非牺牲)也算是一个可以发挥的思路……吧……
2022-04-03 依旧保持着一种童话写作,但由父与子替换成母与女之后,尽管走了性别捷径,观感比一系列前作确实要好上不少。母女之间关系的开合在蓝黄两种色彩组合之间交替切换,复仇之夜,两人色彩统一了。
6.2/10 #TIFF (映前导演自述说在戛纳受到了全场起立鼓掌18分钟的“礼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部电影,确实没见过自卖自夸这么直白的) 强核心的叙事未能有相称的节奏与其对应,只是相对机械地把诸多节点展现给观众,粗糙,不细腻,情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浮于文本之上的另一种符码,被僵硬的行为所编纂。唯一尚有部分灵气的成分大抵是自然和城市(或是乡村)的模糊交界(这当然是值得拓展的视角,以非洲国家的真正在地性去“驳斥”传统的自然-城镇的对立)及主角偶发的对它们的凝视。“男性凝视”是否真的成为潜在的吸引此类Spectatorship尚未知(还需要不同观众群的Empirical体验),但至少有此嫌疑。
剧情过于单薄,太难看了,简直如坐针毡。
不到一点 更像一种关注啊
还是哈隆自Un homme qui crie以来无法摆脱的“急迫性”/emergency(几处敲门戏)——如果说导演在“消费女性苦难”,观众是否也在“消费非洲”?为何非洲的苦难必须“更加深刻”,为何被永远标识为预设的“差异”?car un homme qui crie n'est pas un ours qui danse ...
呃...结尾的处理我无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