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经历过的都会懂吧!
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
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
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
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这么小的宝贝们,演戏真的是很细腻。
电影两个小时,有种从白天看到晚上的错觉,仿佛在这之中经历了冰岛的夏天。
整个电影越到后面,基调越暗,有三分之一的几乎留黑的画面,这些画面几乎都是克里斯蒂安的特写,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有点惊慌失措,深怕留黑的部分看不清会影响理解剧情,慢慢的就明白了,两位主角的大特写在分别独处的时候都非常多,只是不同的是,索尔的独处特写是有光线的,可以看清眼睛、表情,而克里斯蒂安的独处特写是没有光亮的,可能是因为“同志”这个身份是他不愿意让别人看见的,所以用了大量黑色模糊的画面以及急促的呼吸声来表现真正的克里斯蒂安,我觉得演员最棒的是,即使没有丝毫光线,仅凭借呼吸,衣服摩擦,也能让观众明白此时的克里斯蒂安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心情。
听说这是导演的真实经历,片尾也标注了影片是献给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不过导演的那位朋友没能活下来,所以在影片片末做了改动,给了克里斯蒂安一个有希望的结局,以及一个无法言说的额头亲吻。
我对你那超越友谊的情感,就如同被打捞起的石鱼,众人都嘲笑它丑陋,见不得光,只有我心疼它,如同心疼我自己。
【1 - 鲸之谷】推荐搭配导演的另外一部短片《鲸之谷》观看,《心之石》可以看成是《鲸之谷》的扩充版。
两部片子最大的契合点之一,就是对尸体露骨运用的极致。
如果说《鲸之谷》中鲸鱼庞大的尸体带给人的是霎时的震撼,那么《心之石》则反复地用不同动物的尸体来讲人的感官控制在一种将要腐烂的不安中。
拔掉鳃的鱼、自己啄掉双腿的海鸥、焚烧后焦黑的羊,这些都被赤裸地抛洒在镜头下。
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都是北欧乡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2 - 脸盲】脸盲症发作,一直没认清Thor的大姐和Beth,导致前半段一直以为这是部骨科伦理片。
【3 - 腐烂的鱼】Thor的被遗忘在家门外腐烂的鱼,与Thor始终得不到回应的对Beth的心意暗合。
而腐烂的鱼随Thor的内裤消失在水中,也意味着这一段翻篇,Thor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当然,这也是Christian的转折点【4 - 双手】Thor、Christian和Christian的父亲到悬崖边采集海鸥蛋。
Christian站在悬崖边张望,他的父亲见状想提醒他注意安全。
Christian被父亲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是伸出双手惊恐地捂住头。
这是我最心痛Christian的一个时刻【5 - 呐喊】Christian在马厩里的呐喊彻底地颠覆了他露营早起后在湖中的呐喊。
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呐喊彻底地暴露在空气中。
那是他最勇敢的时刻。
而在下一秒,他看见了悬在栏杆上的手枪。
【6 - 掰弯】与《鲸之谷》截然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引入了大量的女性主要角色。
与其他所谓”直弯“电影相比,“Thor究竟是否对Christian怀有爱情”绝对不是电影争论的焦点。
导演无意将《心之石》的结局设定为与《鲸之谷》一样两相呼应的“快乐结局”,而是将一直一弯两条主线贯穿到底。
那是两条有相似之处却又处处不同的性意识觉醒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Thor与Christian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这段感情定义,则并不是电影试图解决的了。
再说,Thor在临结尾前对Beth的索吻,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7 - Stonefish】电影的最后一击是在最后的十秒钟。
当那条Stonefish被Thor重新丢回水中,僵直不动,宛如在湖中无声呐喊的Christian死去。
它不断下沉,但就在快要消失的两秒之前,那条鱼突然摆动着游了起来。
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导演。
2017-06-18
异于常鱼被踩死的石鱼自断双脚逃走的海鸟阴暗暴力又血腥却也很美很喜欢索尔姐姐的诗喜欢少年隐在黑暗里的眼脸和曝在雨中的眉很多人都说结局沉重我却觉得温柔同龄人的嘲讽暴力倾向的反同父亲无望的暗恋克里斯蒂安被束缚着像他猜想的海鸟那样他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十分残忍的方式来挣脱束缚所幸的是无意伤害却多次伤害到他的索尔真切地意识到他的感情之后并没有伤害他索尔可能不会给他他想要的回应但索尔仍愿意温柔待他暴力父亲将与母亲离婚他也要搬离这里了克里斯蒂安仍然是鱼群里与众不同丑陋的石鱼但最终被放生摇摇身子游向深海他仍旧孤独但也曾有人用力拥抱过他在一旁微笑看他个人虽然觉得结局温柔但过程依旧是冰冷疼痛的附姐姐的诗:我今早在浴缸中醒来血液顺着下水道流失精疲力尽的 我走向海滩等待我的生命回来今晚 他们会吮吸我的血管他们会把我的头发指甲用来编织留给我自己2017/07/01
大段的漆黑的畫面,只能盯著自己的臉,在瞬間變成鏡子的屏幕上。
這是導演故意為之的「留黑」吧,如果說留白是為了放空,那麼留黑就是審視自我了想不出還有比愛與自然更強大的治癒能力,但是前者需要除自己以外的個體參與,太多的傷神耗時,自然就可愛很多,永遠在那裡給予我們神奇的體驗。
而冰島,更是自然中的極品,去過就會讓留在那裡不再回來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長長久久的念想有時候,會忽然萌生一些對自我的認知和感悟,而當用文字記錄下來時,忽然發現早已有人曾經如此評價過自己。
有人對自己的認知更先進,是幸還是不幸風光片也是不錯的選擇compete with nature, no one can win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
(途中太困昏了过去)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
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
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
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
“不能被视作异类”。
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冰岛乡村小男孩的性觉醒和性成熟故事,充斥着阴郁、冷峻和沉重等北欧电影特有的气氛元素,表现出了初入青春期的男孩对于性认知的相似性和让人惊讶的迥异矛盾性,从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二人关系和情绪起承转合式的微妙变化,伤感得无以复加,不禁感叹在压抑的大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卑微,小演员的表现堪称完美。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疼痛,性意识觉醒的羞愧和压抑,性别探索和身份认同的障碍,最根源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索尔的父亲角色缺失,母亲不善和孩子沟通,竟然还被亲生女儿slut-shaming;克里斯蒂安父亲粗暴强硬、只会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母亲是神色憔悴唯命是从的家庭妇女形象,本身也是被囚禁在这个家庭的受害者。
冰岛小渔村消息闭塞思想保守,同龄玩伴嘴中的闲语其实反映的是他们父母的观点和态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好像鱼被缺氧的环境裹挟,磕碰得一身伤痕,垂死挣扎、无路可退。
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历程,因此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同性标签只是为这个话题带来了更多复杂的不可控性。
希望所有上岸的鱼,都能早日回归海洋、重获新生。
作为2017年台北金马影展的影片之一,在台北的新光影城上映。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但影片所要展示的最大的元素应该还是青春,同性。
影片中的索尔和克里斯汀是正在青春期中的好兄弟,索尔为自己迟缓的发育暗暗羞恼,并且还暗恋着一个女孩——贝丝,而克里斯汀也在悄悄地喜欢着自己的好兄弟。
克里斯汀的举动让我伤心,他悄悄地喜欢着索尔,并且不余遗力地帮助索尔赢得贝丝的芳心,当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贝丝与索尔睡在一起时,他早上悄悄地醒来把自己沉在水里放声大哭,爱得隐忍而悲哀,当他发现索尔与贝丝过夜时,他独自跑到马厩里痛哭,并且在绝望的时刻里开枪自杀。
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靠同性之爱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也在有意得去呈现客观的环境,克里斯汀的爸爸大伤了朋友的爸爸,因为那个人是个同性恋,这就间接表明了克里斯汀艰难的处境,其他的孩子也经常嘲笑他和索尔,虽然他们脱口而出,但是给敏感的克里斯汀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尤其是索尔也察觉到这种感情因此疏远他,这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胆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无论是索尔还是克里斯汀,他们都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索尔缺失父亲,母亲因为同其他男人处在一次也让他们姐弟三人抬不起头来,克里斯汀的爸爸脾气暴躁,母亲软弱善良,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如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自由生长,只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就可以了。
这让这些孩子们虽然看似健康,但内心却充满躁动与不安。
影片的最后索尔悄悄看望自杀未遂的克里斯汀,并且轻吻了他的额头,我想这个吻里可能包含着太多意义,有友情,有爱情?
青春期里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当索尔飞跑到海边,看见一个孩子钓起了丑陋的鱼,没有像故事开头那样残忍地把鱼踩死,而是放归大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戛然而止,我也不知道索尔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克里斯汀和索尔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这就足够了。
三分之一的打光简直想哭。两个不同男生的性觉醒,一个焦躁,一个痛苦。父权、闭塞的环境、冰岛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他最终能给他的不过是额头的亲吻和一句粉饰太平的约定。游走的石头鱼,希望你再也不要被钓上来了。
一段细腻的暗恋故事。
能平安活过青春期的人才能长大,很多就停留在那里了。
没啥大毛病,就是太长了,8、9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非要扯两个多小时
Desperate village.
只想对少年说,赶紧离开那个鬼地方吧...18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有点冗长...
冰岛风光太美了 阴冷的色调里那种风势呼呼但静默无声的感觉(想了很久 记起是因为短片 鲸之谷 而爬回来的片
你替我担下了尿床的祸首,我在帐篷里隔着两个女孩去牵你的手。你的怒吼在水下无人听见,我的难过像烂鱼无人理会。爱就像把头发放在下体当阴毛般荒唐,也像攀爬悬崖掏鸟蛋般危险。捉人游戏里你附在耳边说愿意为我做一切,后来你变成被豺狗咬死的羊,被孩子踩扁的石鱼,我却藏了一句真心话,不敢大冒险。
我把电脑屏幕开到最亮都看不清楚在演什么东西,现在的gay片都要拍成这样吗,这片子好看的地方就只有海报了
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this gets personal
清新 但是怎么莫名心痛
小镇惨剧 没耐心是看不完这种阴郁的片
8.0分。极地风光、萌动爱恋
Why did I watch this??
冰岛男导拍摄的男同电影里的厌女buff也不遑多让啊,教导男人可以舒展身体利用武力,教诲他们应该“大男子气”,再怎么孤独触摸不到自我,拍了那一出父亲殴打儿子的戏,我们都深知未来权力承继的情景必然会发生,不是吗#let the L out#再把们女同跟男同绑在一起试试看呢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用两个男孩的性觉醒意识来表现青春期的一体两面,男孩的成长不是借助于对自身和对异性的认识,而是同性之间的差异给予心灵的成长。拥有北欧电影一贯的清新脱俗和冷峻残酷。
唉
这片子的灯光效果真的是灾难,冰岛本来就光线阴暗,结果拍的还那么黑漆漆的。话说为什么不在小镇里修路灯啥的?难道是想维护原生态吗..?然后就是不太懂为啥他们下雨天出去不打伞...为什么出门玩是骑马,而不是骑车...谈谈剧情,应该是根据导演自己或身边的真事改编,所以应该也不是现在这个年代(电影里从没出现任何通讯设备或其他科技产品,所以年代感被模糊)。这么一想的话,出柜这件对现在的冰岛来说根本不算一件事的事,居然闹的这么大,还发展成这种令人心碎的结局,也是可以想通了。本来以为这也是一部类似于《最好的朋友》那样主要探讨处于儿童和青春期之间的情窦初开的性探索阶段,结果真的没想到却是直接跳过了这个阶段,直接步入了成年人该面对的世界,也难怪本片里的所有小孩都表现的非常早熟。片头和片尾照应的石鱼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