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二次元我们构建起一个精神世界,置身其中。
以此来对抗现实世界中的不满和空虚。
总想去伸手抓到点什么,在现实与虚幻的缝隙里,二次元的空间在思想中诞生。
心灵需要慰籍,二次元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屋舍来疗愈自身。
在屋舍里,喜爱二次元的人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同文学、电影、诗歌、宠物一样,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些时刻彻底抛开他人,与自身对话。
二次元是天堂的一个城市。
02.鲸•乌冬面•便当•鲸的体温和人相近。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禁止吃四条腿的动物,只能靠捕食鲸鱼,村落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鲸的味道也成了日本一代人的回忆。
鲸的数量直线下降的今天,过度的捕捞应该禁止。
海洋生物馆的动物表演,真的要继续吗?
•遣唐使来到唐朝,给日本带回了工艺、佛教与理念。
相传空海法师带回了制面技术,至今一碗物美价廉的乌冬面填饱了无数人的肚子。
现今的中国,中国人能带给世界些什么?
盛唐那个文化风暴的中心该如何找回?
如今的中国也该派人去到唐朝,汲取好的智慧,发现新的理念。
•一份充满爱意的便当,会令吃的人心情愉悦。
各式各样的人吃着各式各样的便当,在这个快餐时代,便当让我们知道食材的来源以及做食物的人。
或许我们的爱,会体现在一份精心做好的便当里面。
但愿我们都能吃上一份精心制作的便当,如果没人为你做,那就抽个时间自己做一份吧!
03.妖怪•推理•物哀•大雨里百鬼夜行。
惩罚邪恶、庇护善良、万物所化的妖怪,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们应对自然存有敬畏,畏即恐惧,面对恐惧我们总有一种窥探欲。
像伸出黑暗里的手,即使战战兢兢也忍不住去触摸黑暗。
•亲眼所见也可能是欺骗。
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观所引导,一定程度上,成长环境欺骗了每个人。
悬疑推理,犯罪情节这种猎奇的心理,也正是冲破一些枷锁的源动力。
人生没有正确的答案,而充满正确答案的小说,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治愈。
•雪国的境内连时间都变得缓慢。
迈向死亡的途中去感知生命,得到一种绵柔沉细的状态。
宇宙之间,我们都是过客。
人和盆栽,不停地在发生改变,形态、思想、价值,不断进行着重塑。
白雪以一种静哀的优美覆盖了万物的灵魂。
在未知中,寻求生命的永恒,时过境迁,鸟的眼睛又看过多少路人?
04.消失的职业藏的艺术,在克制中追求生命的价值。
时代的变化,裹挟着身处那个时代的人。
每个时代成就了不同的职业,也消亡了一批又一批职业。
人活在社会中离不开对职业的追求,面对即将消亡的职业,最后一批从业者有他们的执念。
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两者与职业的关系,反过来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而人在社会中将继续走在追求职业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
05.茶道•清酒•咖啡•茶道的仪式感,寻求内心的安静。
黏土需要沉睡一段时间,人也需要睡眠,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古老的制作茶碗的技术已失传,有人正在拾起,试图填补时间的鸿沟。
•酒的伟大之处,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的心灵。
浓郁的酒送入喉中,迷醉人的神经,结束掉一天的疲惫。
微醺的状态下,人会变得柔软起来。
•一杯手磨咖啡,喝下去制作者的温度。
滴泡、冷萃,不同的咖啡师撘配着口味不一的咖啡豆。
区别于商业化的连锁店,每家独立的咖啡室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
人来人往,不知这一杯咖啡温暖过谁?
06.人类需要无用正如空气一般,无用之作,给了人喘息的机会。
有用的学识所做的是将前人的经验在个体的意识中唤醒。
无用的知识是纯粹的个体表达,所创造出来的物品或者个人的行动,充满着自由、原始与未来。
07.建筑被时间赋予的生命。
“死去便是消失,但也仅是消失而已,回响在世间的一点点余韵,便成了死去的证明,如果是有关于死的建筑,一定是留有余韵的建筑。
”人建造出建筑,建筑也影响着人类。
我们试图从建筑中找到人与死亡和自然的纽带。
08.自由的艺术,创造、自我、慰籍、表达。
保护好我们。。。
“铁臂阿童木会飞的形象原来是参照了孙悟空的元素”“一款可以捕捉‘小精灵’的游戏居然可以拯救生命……”6月27日,文化旅行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在腾讯视频上线,通过一段旅程将这些有趣又深刻的故事娓娓道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人离开的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科罗廖夫)书,要算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尔基)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序”中,这三句话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明晰了贯穿节目的主线——阅读。
当然,节目不止于单纯的阅读,而是让阅读遇上旅行,将旅行融入阅读,带领观众在“旅读”中探寻文化给予生活的启发,也挖掘生活之于文化的灵感。
一场碰撞的“旅读”之行“我们为什么旅行”?
“我们为什么阅读”?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首集开篇便抛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节目中,演员夏雨、歌手陈粒、诗人西川三位嘉宾分别给到了不同的答案。
于他们而言,旅行的意义或在于寻求创作灵感,或在于跳出固有思路,或在于挣脱现实束缚,而读书的动力则源于自身对安全感和知识的渴求。
也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点明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主要形态——以“阅读”和“旅行”为线索,节目让三位嘉宾各自携一本书籍踏上日本的大街小巷探寻文化,观众则跟随他们的脚步和视角成为这场“旅读”的同行者。
在这一过程中,书籍成为旅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标签。
正如夏雨在节目中谈及,自己曾去过日本几十次,唯独这一次是带着书籍出发。
也得益于书籍的指引,这场旅行才变得更为特殊。
也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点明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主要形态——以“阅读”和“旅行”为线索,节目让三位嘉宾各自携一本书籍踏上日本的大街小巷探寻文化,观众则跟随他们的脚步和视角成为这场“旅读”的同行者。
在这一过程中,书籍成为旅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标签。
正如夏雨在节目中谈及,自己曾去过日本几十次,唯独这一次是带着书籍出发。
也得益于书籍的指引,这场旅行才变得更为特殊。
除了探寻文化根源,挖掘隐藏其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外,《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还尝试探讨“旅行”和“阅读”对生活的馈赠。
在陈粒看来,旅行和阅读可以让自己跳出束缚,暂时忘掉一些具象的烦恼,启发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应该专注于什么。
有意思的是,这场“旅读”之行是充满未知的。
当衷爱漫画的夏雨遇上漫画大师手冢治虫的友人和亲人,相同的爱好让彼此之间的共鸣自然而发;而当已过知命之年的西川走近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不同代际、不同圈层的碰撞和交流呼之欲出。
通过选取夏雨、陈粒、西川三个截然不同的“样本”,《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渲染出三条不同气质、不同境遇的旅程,映射出当代社会不同圈层的生活态度:中年演员夏雨不仅对阅读和旅行感兴趣,更是一位忠实的漫画爱好者,对知识时刻保持强烈的渴求;独立音乐人陈粒是年轻人的代表,年轻人的特立独行、热情果敢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0后诗人西川对当下日本潮流文化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他探寻神秘文化的动力。
探寻文化与生活的连接点首期节目中,深受漫画《铁臂阿童木》影响,夏雨对漫画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为了寻找漫画创作的动力,夏雨带着《日本漫画60年》出发,尝试在这场“旅读”中体味到艺术和生活的关联。
夏雨不仅前往开杯乐泡面博物馆作画,还与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助手渡部淳和儿子手冢真以及《铁臂阿童木》动画制片人黑川庆二郎进行了深度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不难感悟到,美好艺术的创作者恰恰是生活本身,而艺术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大众温暖。
正如黑川庆二郎所言,手冢治虫希望通过画笔给孩子们带来精神的慰藉,他笔下正义勇敢的阿童木也希望给孩子们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回忆。
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陈粒带着《任天堂哲学》,并怀着“解密游戏密码”的期待踏上了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她不仅穿着二次元人偶服,还在玩家云集的秋叶原体验了儿时喜爱的经典单机游戏。
但当她的脚步靠近福井县东寻坊的海边,“自杀圣地”又把她和观众的思绪瞬间从游戏拉回现实。
据东寻坊防自杀组织发起人茂幸雄介绍,这些人或遭受家庭暴力,或经历学校霸凌,他们有着不同的烦恼……好在近年来自杀人数已经大大减少。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款叫作Pokemon Go的游戏“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他们。
在陈粒和茂幸雄的对话中,生与死的话题,引发观众的思考:人生总是存在不同的烦恼,但比起消极地回避,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和交流,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点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可以看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致力于让大众重新思考“阅读”和“旅行”的真正意义所在,从而更加清晰地找到文化与生活的连接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多维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困惑。
内容创作如何“愈行愈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着“诗和远方”,但他们却多身处繁忙的工作中无法抽身。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旅行类纪实内容应运而生并崭露头角,借由记录一段真实的旅程引发情感共振,成为年轻人的一大情感出口。
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的《奇遇人生》以探寻的姿态展开旅程探索未知,在新奇而冒险的体验之后,着眼点回落于“遇见自己”,审视自我。
保留前者“旅行”的内核,刚刚上线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则对节目形式和故事内核进行了创新。
聚焦“阅读”“旅行”,节目希望透过近距离探秘文化,引导观众在阅读中旅行,在旅行中思考,让自己和社会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对话。
不止于《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腾讯视频对蕴含文化内核的节目的推进一直在进行:5月11日上线的《佳节》,以“春望”“秋思”和“冬聚”为时间链条,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引,串联起不同地域的传统节日和共同情怀;刚上线不久的《邻家诗画》对诗词进行别开生面的解读、观照、演绎,引导公众进入诗歌的意境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季播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四季则将继续通过书信魅力,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体会感人的世故人情。
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兼具这两个必备要素的节目才能“愈行愈远”。
从《奇遇人生》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从《见字如面》到《佳节》,腾讯视频尝试通过一系列节目丰富平台内容储备,并借助“文化”符号传递出的能量涵养大众,其背后也彰显着腾讯视频作为主流网络视听平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推行业成长的使命和担当。
说到日本就必须说说日本制造,同事到日本旅游买了一个电饭锅回来,但日本器物可不止电饭锅。
本期读的书《工匠自我修养》、《诚实的手艺》、《无用之用》
本期三个人的探索也很有意思,或者说很符合他们的心意。
西川追根溯源的是日本民艺,这很符合西川学者的身份。
从《工匠自我修养》开始,从柳宗悦开始,日本人对艺术的理解,有的设计者追求美、有的突出自我。
复兴信乐烧的神山清子:没有跟谁学过,也教不了别人什么,只有自己不断实践和体验。
普通的她烧制不普通的艺术品。
何以突出器物的美,因为大家富裕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陈粒探索的是日本民艺的日常实用,逛街添置物件太是女孩的偏爱了。
把每一个物件做到尽善尽美。
这一期夏雨就是玩,《无用之用》可不就是玩吗!
意识乐器、变形金刚、方便面从一个普通窑烧的匠人到制造业的工人再到“玩具”的发明者,日本人都匠心独具。
今儿看完第一集,一颠儿一颠儿跑来写一点热乎的评论。
这部纪录片完全是喜欢的类型。
谁不想旅行呢?
看看素未谋面的景色。
谁不想读书呢?
书籍就是标题所要表达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我喜欢那个收尾的感叹词,那一定是全身心地感叹,是切入骨髓里的意识。
融合了褪色的画面和三位风格迥异的人,还挺有意思的。
所以说起旅读,自然是爱了。
它能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感同身受。
就像第一集里的诗人西川想要了解二次元的文化形态。
诗人的态度,其实我是蛮喜欢的,开始他无法理解二次元为何物,到头来可能还是无法举手赞同。
他以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走入贩卖店、商城和咖啡店的体会、深入大街小巷的感知,以他的角度来看那是雪莱的heart of hearts,只不过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接受他们成为了爱心发射的一种表达。
(这样*\(^o^)/*❤️ )所以,那一种文化形态在日本的这种社会人群中成为他们自适的“小天堂”。
最后呼应了一下,茂幸雄爷爷说:要就这些试图轻生的人,还是要改变社会环境吧。
那一种文化形态也是利弊共存的,良莠不齐的。
它也有包容的一面,其实还有更多的文化形态或是说社会形态,与未来的人要相互融合,犹如水乳交融一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小天堂了,可能轻生的人会更少一点吧,过着平常的生活吧。
陈粒问道: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景,为什么还会想要轻生呢?
茂幸雄爷爷点点头,气息缓缓散出,漾着难以言说的涩:是啊,为什么呢…那些觉得海浪很可怕的人,没有跳下去;反而是那些觉得海浪很美丽的人,纵身跃入了…一瞬间,和相同故事的李白捞月撞在一起。
乐观面对生活的那种人,总以为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对生命。
他们之所以乐观,就像陈粒说的,遇到下一个难题不禁喊停没啥用,逃避没啥用,还是要直面它解决它。
-
也许童年会时不时地与动漫/动画联系在一起,我小时候是先从看木偶剧开始的——大概在三四岁,我记得我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打开电视,看《红黄蓝》,里面印象最深的是木偶剧。
现在虽然记不起故事内容,但是木偶剧是我幼年时期的最爱吧!
慢慢地,到五六岁的时候,开始看动画片,我还记得大概是早上七八点,会有《花仙子》播出,我特别爱看《花仙子》,当时就想得到七色花,摘下一片花瓣,愿望是心想事成,然后就不需要余下的六片叶子了……
花仙子小培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我们又在创造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
生活在东方的我从小被来自日本的动漫强烈影响着,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动漫自成一派,你会发现,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眼睛大大的,却不圆,头发五颜六色,也不黑,既不像东方人也不像西方人,是纯粹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人物形象特征统一,只要更换发型、服饰、身高等就会变换出数不清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动漫世界其实是一个人的天堂。
(是不是有点齐天大圣的味道,拔根汗毛生出无数只猴子,哈哈哈)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由三位嘉宾的旅行展开探索,挖掘一些我们常见的、固有的、好奇的认知。
比如——二次元。
三位旅行者的探索行动线:西川直奔“二次元”的显性世界出发
夏雨奔向动漫创作
陈粒解密游戏密码
三人行都与“二次元”相关,只不过领域不同。
让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西川之旅。
他拜访了一位名叫近藤显彦的人。
就是那个和初音未来结婚的人。
近藤显彦说,他喜欢初音已经有十年了,是因为女上司欺负他,偶然间听到了初音未来的歌,于是被歌声治愈,进而喜欢上初音。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和虚拟人物结婚的近藤显彦,但是近藤显彦做了一项调查,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和动漫人物谈过恋爱,调查结果是67%。
所以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可以说明他自己并不属于少数人群。
对于和虚拟人物恋爱结婚的现象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虚拟人物按照其自身的程序运行,他/她不会对TA的恋爱对象有负面情绪,和TA谈柏拉图式恋爱的现实中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程序设定,就像机器人一般。
因此,一般情况下,吵架分手的几率为零。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进入虚拟世界中,和虚拟伙伴们谈心、共处,可以一定程度上将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解脱和释放,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现象。
不过真的对很多人有治愈效果。
忽然让我想起两个故事,一个是1996年郭达蔡明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一个是2013年美国电影《她》。
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和非现实人类恋爱,想来90年代的中国创作者真的是意识超前啊!
离开近藤显彦,西川来到三国街,原来日本人很着迷三国故事。
他们被“义”字打动,于是创作了他们的三国志故事,并产生了三国街。
由中国文化衍生的日本三国动漫,形成了一条有趣的商业链条。
随后,西川来到女仆咖啡屋,他不理解为什么日本这么推崇少女文化,他提到了中国的《红楼梦》——典型的少女社会,但是中国并没有专属少女的文化圈。
而日本有,并且将少女文化圈发展成特色文化。
西川在面对咖啡屋里少女们热情的招待时,直呼“受不了受不了。
”当看到装扮成女仆的少女在舞台起舞,他竟然觉得像儿童节目——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也许这种文化还得在特定人群展开吧!
我其实有些不懂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我失去了对日本动漫的痴狂,小时候可是天天急着放学回家看柯南和美少女的。
而我对于阿童木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了,因为在我那个年代,阿童木更早一些。
夏雨拜访了手冢治虫的助手,漫画家渡部淳以及漫画家五十岚日向子,并和他们一起作画。
于我而言,一看到绘画原稿就超级兴奋,不管是何种题材,总会有马上拿笔的冲动。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二次元”的探索,并没有解开西川的疑惑。
西川试图请教三国街书店的老板,可惜的是,得到的回答是日本没有“二次元”的意识,只是称作动漫。
也就是说,“二次元”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衍生出的网络词汇,只有中国人这样用。
当西川听到这样的回答,他直呼不可思议,专属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居然日本本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
我也是get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不过,想想也合理。
就好比世界上每一种不同语言,都不可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相互应用,只有意思相近,然后让我们自行学习理解罢了……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知识是河流,是大海,是生命啊——水是曾经,是当下,是人生啊——经历……欢迎接力
这是一部了解日本不错的纪录片,涉及面广且较独特,节奏不缓不慢、配乐恰到好处,有人文历史有生活方式有访谈有风景,有面包是食物,空气是生活,奇迹是文化,方方面面基本都有涉及。
唯一不足的是每集都说了三个不同的方面,但几乎都只是点到为止,因为给的篇幅太短…其实可以一集说一个内容多拍几季。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日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都有很多感怀和传承,比如大唐流传的建筑和佛教、乌冬面乡、忍者餐厅、百鬼行街、三国志街等等,让历史和文化融于日常生活并且活起来,既有特色又有文化,他们有很多是对古老文化有研究的平凡人,和我们不一样的是,我们的文化大部分都只是被少数学者和知识分子所熟知,却离大多数的年轻人和平凡人太遥远,想到中国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现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几乎快要被淹没,真的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在现在也开始渐渐流行起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但还是远远不够啊。
另外可能因为日本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小岛的缘故,他们对于自然界给予的所有生命都有一种敬畏和感恩之心,不论是食物、动物还是植物,虽然不得已需要残杀或不小心迫害它们,但他们却常怀感恩和敬畏之心。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说它是综艺真人秀,我觉得它仅仅是一部纪录片。
这样的节目,我在午餐摆在桌面时打开,在天晴时打开,在夜晚入睡前打开。
一看到这个剧名,它就像有深深的魔力将我吸引,让我情不自禁地爱上。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是一组短句,是三行情诗,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向往,用诗意,营造出了一种让人心之所往的意境和情趣。
我怎么会不迷恋它。
什么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原来是书啊。
不过,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工业时代里,你有多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你有多久没有身心舒坦得将自己放空?
你有多久没有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去思考、去想象、去行走?
其实这部综艺节目真正吸引我的,不过是 “旅读”的定位。
带上一本书,去感受这个世间真实的温度,去理解一个有着相似根源,但是却和我们当代社会发展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
旅行和阅读,大概就是这繁杂世界中,唯二能够让人慢下来,去思量的事情了吧。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海报在这样的定位之下,以什么样的视角和层次去体验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
这里,不得不感叹节目的眼光真好。
电影、音乐、诗歌;演员、独立音乐人、诗人;夏雨、陈粒和西川,三个艺术领域,三个不同的职业。
这三个是我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可的人,这样的综艺,我怎么会错过。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空镜影帝夏雨,迷茫时走弯路,沉迷魔术,一切坦然。
1976年出生的夏雨,在18岁时主演了姜文指导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等大奖。
年负盛名,现在看来,少年时期的夏雨,没有再攀高峰,也没有就此堕落。
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夏雨,坦言那时候没有先例,没有前辈,不知道要怎么做。
于是,迷茫的夏雨在现在看来,就像是“泯然众人矣”的仲永。
一整季节目中,我们能看到的夏雨是“玩物丧志”,偶尔迷茫发呆,更多的是坦然洒脱,心态平和。
漫画、滑雪、魔术……在日本,夏雨有一种从容和闲适,但是他所展现和表达出来的深度和气韵,仿佛不是演员,而是不谙世事的少年。
去捕杀鲸鱼的码头,行走在酿造清酒的小镇,在推理的世界中漫步,那个站在镜头前的夏雨,稍有情绪波动,这或许就是这些年的收获吧。
从《日本漫画60年》《设计与死》到《嫌疑人X的献身》再到和日本新时期导演岩井俊二对话。
关注无用和渴望内心宁和,甚至是到了四十多岁,对表演和电影依旧存在疑惑。
找寻自己内心答案的夏雨,或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陈粒,突如其来的爆火,内心依然纯真。
大概是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总是听赵雷,所以网易云音乐给我推荐了陈粒的歌。
那时候,《奇妙能力歌》还没有在大街小巷播放,我却爱上了《祝星》。
所以对于陈粒,我从来不知道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或许,与我而言,她仅仅是个唱歌的人。
在这档节目播出之前,我其实看了陈粒很多的演出视频,印象最深刻的确实陈粒和姜思达的一场对话。
如果分别用五个字、四个字、三个字、两个字、一个字去形容你的人生,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
“闪闪惹人爱”“严肃活泼”“差一点”“孤独”“玩”。
这样的陈粒,我怎么可能不被她迷惑。
从音乐节到演唱会,从和好妹妹的鬼扯到综艺节目中的严肃,让我一度想到了“粒粒”,也许,一直以来,我眼中的陈粒是粒粒,是陈粒的部分我理想中的形象。
“人生于你而言是什么”截图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陈粒,漫步在“自杀圣地”东寻坊,找寻日本的便当文化,行走于白桦林中的美术馆。
从《任天堂哲学》《百鬼夜行》《持守小而美的一间咖啡馆》到《音乐即自由》,多样却随性的陈粒,有着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活力,亦有着不符合年纪的沉静。
在最后一站自由行中,不认识坂田一龙的我,却能听到佛经和摇滚的妙处,能够内心宁和。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剧照那关于西川呢,诗人,怎么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生活。
我眼中的诗人,是清代以前的文人,他们的诗歌造诣和艺术成就紧密地和政治抱负结合在一起,印在课本中“折磨”着我,或者,诗人应该是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那群内心凄苦的朦胧派诗人。
西川,在我印象中,他的存在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个诗人,不是应该拳居在山水间吗?
他怎么可以行旅在日本街头。
他说,他要在日本找寻,那些从中国流入的文化,但是在中国已经消失而存在于日本的文化。
五十年代生的西川探访二次元,追问乌冬面中的乌冬是什么意思,在茶室喝抹茶喝得浑身不自在,但是还是谨慎地听着讲论,在山间追溯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解读日本俳句。
不拘于时代,接受新鲜事物,西川带着几分传统文人的笨拙,行走于日本,感受中日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这,或许就是诗人跟上时代的印记,是我们当代还有诗人的原因吧。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的西川《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同一个主题下,三代人用三种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日本文化,去感受在异国,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人的生活,找寻自己内渴求的答案和对于生活的思考。
这样的综艺,才是慢综艺,让嘉宾和观众一起静下来的慢综艺,引导人去阅读,去行走。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最后一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诚不欺我,行走和阅读的结合,人才能让人明白,阅读的真正目的,才能让行走的人抱着热烈的崇敬和敬畏之心,才能去期待明天,释然昨天。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一场旅读,在深析自我的过程中,找寻自己。
推理:人生的问题大多没有正确答案,但推理小说中的世界,一定会有正确答案。
当面对这个未知的人生,感到疲倦的时候,那个能给出明确答案的世界,就会让人们得到治愈物哀:在苦修中感受生命,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妖怪:人们对未知内容的求知。
而今更多是快乐。
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就有想要窥探黑暗世界的欲望,推理小说亦满足其欲望。
由于多变,人们常常物哀
妖怪餐厅
妖怪也可助日本规范民众行为里面谈论妖怪时,说到了哆啦A梦,这让我一惊。
惊觉中国对于妖怪的理解异于日本对于妖怪的理解。
中国大多源于神话故事,而日本大多源于一部部创造性的动漫。
整部片子对日本各个方面的探讨还是很不错的,陈粒感觉在里面只是活跃气氛,没有太多存在感。
西川作为一个诗人,对话题的探讨相对比较深入,从历史,诗歌,哲学方面进行了思考。
而夏雨介于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基于人生阅历。
整个片子最烂的就是剪辑,生硬的剪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推荐书籍:百鬼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雪国,日本之镜,沙门空海
虽然说剪辑有点不太流畅,年轻艺术家和演员相比于西川少了些深刻内涵,不过好在画面还算美的,还是能学到些日本文化。
用1.5倍速看正好,跳过了喧嚣的鬼屋片段。
一些笔记整理如下:两个极端性:快乐至上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福岛受自杀者青睐的海岸,秋叶原的二次元。
孜孜不倦地圆梦:三国志街道,乌取柯南镇,D47手工艺中心,民艺之父柳宗悦推动日本的匠人精神风靡全世界,不执着于体现自我,而是淡化自我,去体现美本身。
1958年日本发明的方便面。
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以及陈粒对过度设计的怀疑。
长达一千两百年的禁肉令,禁止牛马犬猴鸡的消耗,因此鲸鱼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明治维新才废除了禁令。
乌冬面之乡香川县。
奈良的东大寺,1400年历史金刚组主张的修旧如新,而非梁思成主张的修旧如旧。
安藤忠雄的头大佛,以及他想通过设计来让人心居住在这个时代的理念。
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濑户内岛一滴眼泪丰岛美术馆(西泽立卫作品)。
日本庭院的象征性:三角形石头代表山,青苔代表陆地,白沙代表流水,河流和海洋。
如此,庭院就代表了万物生息。
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就是物哀。
通过妖怪,推理和物哀,试图去感受和理解未知。
以求知之心克服恐惧,以无常之心激发创作,以理性之心去体验人性复杂。
忍者执行的是一般武士不齿的行为,如暗杀、情报等。
日本女将,其实兼具着女主人和管家的双重角色,经营着如家庭旅馆一样的事业。
面对被安排好的职业人生,她们有过犹疑,尝试过其他的职业选择,但最终出于对祖先留下的家业考虑,很多都还是会选择继承。
能乐给武士看的,一般最后不会有鼓掌,表演者要端庄,否则可能要切腹谢罪。
从中国傩文化传过去的,驱鬼除疫,表演者要戴面具。
程式化表演,不像现代表演这么灵活。
歌舞伎给一般老百姓看的,娱乐目的比较强。
只看西川的部分就可以了
很喜欢这片的感觉,本来就喜欢文化旅游类的节目,还有陈粒!!!我太爱了!!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西川老头太可爱了,以前我记忆中的西川,只是文学史中和海子并提的诗人
看过第一集,有点凌乱
给的星低不是说不好啊,总体还是很不错的,但就是我不知道怎么推荐给大家看。题材很好,立意新颖,内容也很丰富,但总觉的它讲话吧,像我一样,很精彩的东西想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是就是没有别人那样会组织语言,没有很顺的逻辑,想到什么讲什么一样。先看的前7集,隔了几天看的最后一集,觉得最后一集剪辑上的突兀会少一点,但还是有。适合,看得下去的人会看到所提内容以后自己去深究探索,不喜欢看的人自然不喜欢。
看完仍然不明白,为啥有些文化糟粕日本仍然保留并沾沾自喜引以为傲,可能就是民族不同其魂也不同吧。
剪得有点乱,音乐差一点儿结束的时候突然断了切到下一个镜头。每集大主题下内容略微有点散,当作风光片吧,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没引起热度?看陈粒逛loft我心痒痒
看了一集,感觉剪辑太乱了,刚投入进去又换了一个话题(人物),看起来就会特别累。第一集的主题是漫画二次元动漫,诗人西川不是很可以给人尊重别人的感觉。/只看了最后和建筑设计相关的两集。我已经不想评价选择的几位嘉宾了(不知道陈粒来干嘛)。选择的地点或者建筑都是非常非常出名的,枯山水也好,美术馆也罢,可以看出选择的都是最经典最出名的地点。只说我看过的部分的话,比较适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零基础的人看。对于稍微有点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个纪录片拍的显得有点无趣了。我觉得很大程度是那几个人水平不太够,以及剪辑和策划的问题。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我觉得有点失望。
杂乱无章 无病呻吟
剪辑很乱,没啥深度,看的很困 第一集观后感
西川蛮真实,感受力强。选题都还太刻意,太生。
码书单来了~
很有态度的纪录片,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不慌不忙,而且里面的主角是各种职业的人们而不是主持人本身,这种将故事交还给讲故事者本身的做法我很喜欢,多请教,多听,多了解日本当地的文化习俗,不带节奏不乱话题,但剪辑方面还需要再继续加强,有好几个镜头切得不知所云。。。
是也乎,( ̄▽ ̄)音乐/编剧/立意/拍摄/....什么都对,可为什么剪出来就这么作呢?诗人完全和社会错位, 什么都不知道,老夏就知道耍 COOL;老陈一门心思打游戏...大家到底代表谁在刷目标?为什么不是各自纯粹的私人来感触日本, 真空的当代日本?白瞎了这个创意...也就是日本 72小时系列的中国版而已...
发现了陈粒这个宝藏小姐姐
说是旅读,书和片子的联系其实没有多大。每期选的主题都还很有意思,三位嘉宾在同一主题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从自身出发,去探索,去解读。但是每期只有四十多分钟,每个主题的一个方面都远远不够,三个角度更显浅薄和松散。个人觉得最好的一期是“未知的世界”,妖怪、推理、物哀三个角度极具代表性又彼此独立,汇成一个主题时产生了奇妙的效应。并且对三者的由来、发展、现状都描述地比较完整。其次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消失的职业”和“喝的好奇”。其他……或许是编剧想体现旅行的偶然吧,内容太过松散,镜头也很是随意。最后,看完好期待中国版啊!
有点矫揉造作
冲这三个人,原本准备给5星的,但是看到后面,这剪辑师真的该下课,出色的内容,出彩的创意,出血的剪辑,这个剪辑真的看的很累,又乱,又繁琐,什么节奏都没有
看了一集,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