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根据真实校园性侵事件改编,电影伊始实对《不能说的夏天》有着一同韩国《熔炉》那般的期待,但见其成片一面是剧情人物塑造的乏善可陈,另一面过多不恰当的旁枝末节,使人更难明其主线,《不能说的夏天》原名取意噤若寒蝉的《寒蝉》,只是这蝉声虽响,奈何凌乱。
这是部有着鲜明台湾气息的电影,固有的清新化运用在电影中是一种得体的柔美,这次的郭采洁也一改《小时代》中顾里那女强人的面貌,渴望独立却又性格软弱遭受性侵女孩白白的形象,亦然演绎的入目三分,风格与剧情在电影中做到了绝对的契合,但在剧情人物的塑造上电影却是苍白的,这种苍白感并非源于剧情的缺陷,相反白白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般真的爱上了戴立忍饰演对其强暴的李教授,这是其有别于同类型电影的独到,也是其最能动人心弦的深思,电影人物剧情的苍白实在于导演渴望将每一位演员的人物塑造上都做到面面俱到,用一部电影的时长妄倾诉所有群像人物的故事,反而忽略了白白这一核心人物她的内心演化,电影在其深层次探寻上是缺失的,人物情感终还是浮于了表象。
《不能说的夏天》有着太过浓重的野心,却未能有其相称的能力,电影从一开始就并不仅仅只是希望给人以单一事件的感动,而是寄予呈现台湾整个社会的诟病,从开篇的拆迁事件,到台北学运运动的侧面穿插,在到美丽湾运动,这些与主线剧情实并未有绝对的必要性关联,而这些辅线的穿插还采用了跳跃性发展,这使电影在后半部分走向了迷失,对政府不公抗争的元素绝非不好,他们都能使电影如同蝉鸣般发出强大的声音,但过多且不合理的运用使这蝉声变的杂乱无序,未能给人以循序渐进的观感,使其本应是巨浪的剧情冲击化作了波澜不惊。
这是一部同《熔炉》极为相似的电影,在电影的最后,恶者都未能接受法律的严惩,只是前者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引发了整个韩国社会的反思,而《不能说的夏天》却甚还未能讲好一个故事,两者的差别自不言而喻。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一直以来,台湾电影给大多数观众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细数近几年在内地公映的影片,从取得不俗票房和口碑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到后来的歌舞片《天台爱情》、商业大片《痞子英雄》等,但定位总是脱离不了偶像派小清新。
有一些质量上乘的台湾电影却在内地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史诗级的战争片《赛德克巴莱》,励志的《逆光飞翔》使得口碑与票房成反比。
同样在今年10月24日内地、台湾同步上映的《不能说的夏天》,影片把视角聚焦到了社会热点话题上——校园性侵。
这是一部主题沉重的电影,同时也会是让观众忽略的一部电影,从目前票房和影院的排片反应来看,已经湮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
从主创阵容看,导演王维明是台湾已故名导杨德昌的弟子,本片是他的第一部长片,也请来了金牌监制徐小明护航,演员阵容上,郭采洁饰演的受害女学生白白,较为内敛爆发式的表演,内心戏张弛有度可收可放。
比起她之前演的偶像剧角色,是她演技的又一次飞跃;戴立忍饰演的李教授,年轻时曾是台北政治学运的一份子,却因为家庭的原因到隐忍到了台东乡下成为一个不得志的大学教授,转换承接着整个故事的推进发展,他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把这个本该让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实际却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老流氓刻画得入木三分。
徐若瑄、贾静雯作为原告和被告的代理律师,同时也都是面临着有家庭问题的女性,复杂纠结的人性矛盾和冲突贯穿于始终。
还有年轻新人演员黄远饰演单纯、善良又始终倾心于白白的大学生木宏,一众优秀的演员出色的演绎各自的角色,使得影片饱满张力十足。
本片一些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一开始白白到台东大学里听到的蝉鸣声的惊叹,对应着影片结尾处她安静的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着同样蝉鸣声。
影片中李教授要求白白关上办公室的门,对比着白白和木宏到新宿舍白白关上门后,木宏迟疑了一下,却打开了窗户。
另外,本片的戏剧冲突最高点在于白白起诉李教授的几场庭审戏上,控辩双方律师和原告,三个女人的戏串起了剧情的高潮,与其他一些庭审戏略有差别的是,本片并没有用较为凌厉的快镜头切换式的剪辑来增加庭审的紧张感,而是像客观第三方用镜头默默的记录着这样的几场庭审,给观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思考 —— 都像是坐在旁听席上“沉默”不能发声的人。
还有影片的临近结尾末也带来一个小小的反转,李教授并没有像大家道德指向所期待的那样被审判,而木宏和白白那纯纯的爱也没有得以让人会心一笑。
似乎人生就该是命运多舛或者是充满意外,这种半开放式的结局,除了让这类社会敏感话题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外,一定程度上让电影主题得以升华,更透露出了对当今社会属性结构上男女性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而带来的反思。
By the way,这部电影内地和台湾上映的片名不一样,在台湾的片名叫做《寒蝉效应》,不知道是不是内地发行商想要讨巧观众的心态,正如之前所说的观众对台湾电影的呆板印象一样,《不能说的夏天》这个片名会给观众一种纯爱小清新电影的错觉,不如《寒蝉效应》那么震撼有力。
尤其是这种社会话题性的电影,如果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大家广泛参与讨论,让话题发酵能够对改变社会起到积极的正能量作用,正如影片里的一句台词:“每个人都在逃,差别只是自己知不知道而已。
”也许“校园性侵”这个敏感词已经不再陌生敏感,也许你我他都会是直接或者间接受害者。
为反抗不公呐喊,为社会的聚焦关注而发声,为保护弱势群体而呼吁,叫醒装睡的那群人。
剧情和房思琪的初恋地狱感觉很像,在此不做多评。
作为一个影片的观赏者,我认为:1.白白和李老师之前简单纯粹的学生对教授的仰慕以及老师对这个女学生一步一步布置的静心陷阱可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铺垫,用几分钟镜头加长两人的相处以及让观赏者和白白一起对人面兽心狼师放下防备;2.可以在白白被诱奸之后细腻描绘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感同身受她的怀疑她的拉扯她最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例如可以从她生活态度或与人相处的细节前后对比侧面过渡;(在此对比感受到李安安排在《色,戒》当中三场床戏映射主角关系和心理变化的不可或缺性。
)3.木宏是个脸谱化的角色,无功无过;4.各种配角的关系很繁杂,徐若瑄饰演的辩护律师方律师分崩离析的婚姻关系以及对儿子和工作之间的无法兼得、心理老师收养小女儿似乎另有隐形、狼师与师母之间几十年感情的前因后果,导演安排了穿插了太多隐线在影片当中,结果有些顾此失彼,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似乎效果有点让人迷茫不清;5.不太理解为什么最后安排木宏在开开心心去找白白的途中发生车祸,有为了刻意而发生之嫌。
亮点在于贾静雯饰演的师母在法庭上借由为被告辩护之口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对实质上婚姻破坏者,也就是白白,歇斯底里的发声质疑怒吼。
电影的结局是没有结局,狼师突发心脏病让他在自家体面的离开,本案没有结辩,交代了各配角在此事之后的生活,师母为所有受害者进行赔偿,大概是在于她抛开深爱丈夫的妻子、美满家庭中的母亲以及学术严谨的律法教师众多身份之后对此事默认的无声的愧疚以及微薄的弥补;方律师最终还是赶到了儿子比赛完之后愧疚的流泪,儿子轻轻擦干她的脸隐喻着不怨;心理老师与方律师原本就已是好友在这之后关系依旧融洽;木宏车祸的同时白白仍然选择割腕……似乎一切一直都是在生活轨迹上驰行,但是好像又经过了一次洗涤。
最终白白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呢?
ps,作为一个医学生角度想更正细节,白白割腕在空气中是很容易凝血的。
4位女性角色都有自己都故事线。
她们都美丽,都善良,都温柔有力量。
白白面对强大的母亲、李教授,不断讨好退却,在王老师和李律师的帮助下,她把狼师告上法庭,终于不再怯懦。
不过,我觉得她不是电影唯一的主角。
李律师熟稔地游走在社会丛林,重重规则为她所用,是比男人还要出色的女性猎手,太酷了。
但不是冷酷。
她接下了白白这件注定赢不了的案子,想为白白争取最大利益,但尊重白白本人的意愿…“至少你来了”,完赛后的球场上,一个体谅的抱抱,小孩沛沛真是可怜又可爱。
我相信李律师最后是找到了家庭与事业间的平衡,而不是完全回归家庭,像童话一样美好结局。
没有名字的林老师虽然为人渣丈夫辩护,站在白白的对立面,但她不是坏人。
李教授为了家庭放弃政治前途,或许对此她心有亏欠,所以忍耐着背叛;她是母亲,有小孩,所以她竭力保护自己的家庭;课堂上,她说作为法律人要做无罪推定,律师应该也为被告辩护;在家庭之外,她倡导美丽湾行动要理性不要口号,只是在人群的义愤填膺面前,她的努力徒劳无功。
没有名字的王老师,关心学生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是出于天性。
步入中年,见识了诸多黑暗,依然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多么可贵。
这是一部诚意十足、前无古人的影片。
作为王维明的处女作,这部影片因承载许多而饱满,却又恰到好处拿捏得当而不至于用力过度过显沉重。
主线围绕白白展开。
郭采洁自从饰演顾里之后,无形脱离了之前的稚气。
虽然这次角色是脆弱的女学生,但已可见更多的是张弛有度。
嗲声是她硬伤,但已比之前好太多。
不可小觑。
忍哥这个角色简直是一百个到位,看到一个神评论是“这么帅的大叔来强X我我也不会呼救”……此中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就连自诉辩护律师徐若瑄也并没有携带圣母光环,明明心存良知却抛家弃子;被告辩护律师贾静雯内心虽然无奈,明知丈夫的背叛却在法庭上步步紧逼。
贾静雯在法庭上毫不留情,刀刀直逼要害。
你为什么不呼救。
你是不是拆散家庭未果寻机报复。
你是不是自愿多次与我丈夫发生性关系。
但在教室教书和杉原湾和群众争论中看出贾静雯并非良知泯灭,她只是在做她的工作,带着她的愤怒。
而郭采洁小声争辩着:第一次不是。
第一次不是。
王老师和徐若瑄找到郭采洁而她什么都不愿意吐露时,电影院观众一阵唏嘘。
她不敢说。
更重要的是,她不能说——她自己是一个矛盾体,是三观还未完全定型的大一学生,她比谁都困惑。
与家庭的不和,和妈妈永远在争论去台东回台北。
她脆弱地噤若寒蝉,却也勇敢地站出来说我在台东很好,我为我自己做的事负责。
许多家庭关系不和是无法与外人道的,却塑造了一个人的内心。
She’s broken inside.She cannot just let the happiness in.看似无关的杉原湾事件,直到影片快结束其意图才略微彰显。
新闻里所播报的美丽湾终将拆除,40多名员工被遣散;海滩上为环保抗议的群众留下的遍地狼藉——多少人内心压抑,于是借助公共事务呐喊着他们自以为关心的事情。
正如贾静雯在海滩对抗议群众的批评:我们要的不是口号式的呼喊。
然后一个男生站起来用铿锵的口号使她噤声。
除了师生恋这一社会题材外,我愿意把这部电影看成对人的一种剖析。
有时候我们噤若寒蝉却内心汹涌;有时候我们呼吁发声却并不真诚。
最后吐槽一句,不懂为何要安排阳光大男孩的车祸。
也许每部电影都需要一个狗血的泪点吧。
——你们大陆人都这么讲话吗——嗤
为了抚慰我被那脑残的五分钟伤害的心灵,我做了更多的功课之后,决定去看这部名字同样偶像剧般可疑的“不能说的夏天”。
就像五分钟里再不济还可以看看张孝全一样,这部电影里我关注的是戴立忍蜀黍,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不少的收获和心得。
(当然也可能是期望值压得很低了)在一部对的电影里,一切都是对了的。
演员表演方面,除了一贯欣赏的戴蜀黍,我第一次觉得郭采洁和贾静雯是很有演技的。
特别是贾,徐若瑄相比之下也就是中规中矩普普通通了,因为贾静雯体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中年妇人的状态,无论是平平凡凡的生活场景,还是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
一个年少成名的偶像的转型是很不容易的,女演员就更难,或许这意味着她已经不再适合去演小姑娘了,但是并不遗憾,她已经进入到人生的另外一个阶段。
这也是一部台东风光片,值得赞扬的是,风景并没有成为软广、浮夸的装饰或小清新,每一次的出现都恰到好处地滋养观众的眼睛,或是跟剧情配合,譬如郭采洁坐在防波堤的画面,构图精美,又是在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
并且,越是唯美的风景,貌似静好的岁月,其下掩盖着的令人噤声的罪恶,不是更加恐怖吗?
在故事上,显然这是一部一不小心就紧扣了时事的电影。
无论在伦理还是法律上,权力地位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任何“浪漫”关系都是不正当的,这没什么好说的。
即使像电影这样故意做出很大让步、使人物情感更复杂的虚构——白白陷入迷惘、转为主动甚至去爱李教授——也不行,即使当教授的帅成戴立忍那样也不行,何况厦大、川大那些猪头,照照镜子吧,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当然电影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同样是这个“苍天有眼”的结局——叫兽就这么被心脏病了结了?
现实中这场官司赢的概率大概微乎其微,但电影替天行道的想象性和解未免就落入了主流商业片的俗套。
而且我不理解的是,叫兽死掉就算了?
女主为什么也要二次割腕啊?
若要表现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可以放在前面官司进行中啊,这都要大获全胜了为什么要去死?
更难以理解的是,木宏那么好的小伙子也要出车祸,然后三个人同一时刻进了同一家医院——尼玛这是雷雨式的大结局主角死光光的惊天动地大悲剧的节奏吗?
另外,两名女律师的法庭戏也全部流于浮夸,令人遗憾。
贾静雯在医院第一次会见白白、见学妹徐若瑄、甚至在家中面对丈夫,那种痛苦的隐忍表现得都十分深刻,偏偏到法庭上开始撒泼,这不科学。
政治,这一点也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元素。
戴立忍饰演的李教授这个角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而不简单是一脸饥渴状的大色狼。
(色狼总是有成因的,这需要去理解,但并不构成为色狼开脱的理由)李教授曾是个热衷参与政治(可能是野百合?
但是时间不太对得上)的青年,但政治上没混出什么名堂,又架不住一心追求岁月静好的老婆的软磨硬泡,转而在小地方当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
于是他的挫败感、他的不甘心、他的失望委屈和压抑,全部转为在女学生中实现性的掠取和征服。
与李教授隐晦的前史相对位的,是被摆在明处的美丽湾运动和另一起抗议拆迁(大埔?
)的事件,两位女律师亦都卷入其中。
美丽湾事件最后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木宏妈妈说:即使把那些现代化的度假村拆掉又怎么样呢?
美丽湾再也变不回杉原湾了。
这或许是个有点令人失望的结局,但换个角度不也是个达到预期、令人满意的结果吗?
木宏也参与了政治,但无论成功失败,他不会是另一个李教授,他只是表达他的诉求,争取他的利益,而已。
我们还可以看到,徐若瑄是怎样替政府出谋划策,贾静雯又是怎样支持原住民但又基于策略性的考虑来劝说他们的——并且她还说不服那个从台北远道而来支援革命的小青年,可见抗议者内部仍然有各自矛盾的声音。
在今天,政治运动无论表面如何激烈,都已然被纳入一个理性的游戏规则下,靠的是你进我退的实用性策略,讲究商谈和妥协;而不是高举理想,头破血流,再在多年以后玩味悲情。
这是法治社会进步的结果。
李教授那一代人的理想、青春和热血,所有的宏大叙事都已经过时了。
搞政治不再有那么高的理想、那么多的危险、那么大的代价以及那么深刻的成就或失落。
但是政治,无论是作为重要的历史、重大的创伤还是平凡的日常,它与生活始终紧密相连。
贾静雯不喜欢丈夫搞政治,认为:什么都是虚的,只有家庭才是真实的,是自己的。
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远离了政治活动,但政治的伤疤不正是这个家庭中丈夫堕落、妻子痛苦的根源吗?
贾静雯身为律师的日常工作,不也跟政治打交道吗?
有人说这些政治背景是噱头或者增加一点现实感的装饰,我不这么认为。
天朝的电影里是不能有政治的,以至于对于那些鬼鬼祟祟地打个擦边球的影片,你甚至得先仔细辨别下是噱头还是影片内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台湾电影这根本不是问题,噱头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你去台湾旅游随手拍个街景说不定都拍到竞选广告,在这种政治不是禁忌反而被嫌太多太浮夸太爆炸的地方,电影里出现一点还奇怪?
政治就是日常,这很正常,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或地区。
在看这部电影时,在理解李教授的青年时代时,我还忍不住想起《女朋友,男朋友》,不知道是不是野百合一代老得足以谈谈过去了,电影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按照我天朝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在大的历史潮流上,民主运动是成功了的,胜利了的。
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幻灭、失落和不甘?
民主不过是另一套虚伪的游戏而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
(当然中国考虑这种问题属于太监操心别人性生活)李教授这种没爬上去的把魔爪伸向了女学生,王心仁这种爬上去的变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那种人,陈忠良和林美宝则发现“自由”二字是多么的暧昧不明,无论在政治、在个体还是在感情。
由此我倒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政治在台湾电影中的表述,尤其是政治是如何与日常生活或简单粗暴或拐弯抹角地联结起来的。
PS:美丽湾抗议的一段戏非常有现实意义:很显然,一个有文化、有民主思想、有斗争策略的大学生,一个来自台北市的县外势力,在煽动善良淳朴、不明真相的原住民跟政府作对!
而且,他们在抗议现场居然吃!
烧!
烤!
还留下了满地垃圾。
这就是低素质,这就是违法,这就是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这就是闹分裂,赶紧把他们抓起来。
《不能说的夏天》。
我看这部电影,恰是秋日,别扭地,觉得不应景。
或许正是因为夏日无法言说,所以才待到秋日之时把苦痛言说,把伤痛释怀。
电影的名字如此小清新,扑面而来的是夏天的浪潮,呼啸的海风,蜿蜒的沿海公路的夏的标志,如此“台湾”.可是剧情竟然是说老师对女学生不轨的现象。
恰恰是这样的两种质感才调味出这样哀伤的电影。
小清新中和掉了敏感话题的沉重,这样的话题又给小清新带来了一抹苦涩,如海的味道。
白白,这样一个孤单瘦弱的女孩,是恰好适合独自一人的那个位置,一个人寂寞地听着音乐,一个人走在海边,一个人去上课。
郭采洁,很适合。
至今为止,我心中只有两个如猫一般的女子,一个是意涵,一个就是,郭采洁。
她们太瘦了,脸上最明晰的便是那双清澈的大眼眸,如猫抗拒世界,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
我最喜欢白白奋不顾身地奔向海中,任浪潮湿衣沾襟,头被浪潮淹没,我能感受到那一份被海水包裹的窒息感,就像我以前的qq头像,无助,却自虐般地沉迷。
“你什么状况啦。
”“你不懂。
”“你不说我怎么会懂。
”喜欢白白的男生和她的对话。
欣慰有这样关心她的人。
我不会从电影中总结主题和观点,只是这样单纯的喜欢电影带给我的清新和夏的质地,狂躁的雨,忧郁的曲调,空旷的天台……看着看着是一种享受就好了,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想说说不出口,夏日的时光溜走。
”夏天总会过去,就像潮汐总会退下。
我不忍心看着白白被骚扰,可是她竟然以她的无以依靠为缘由,说:“我爱上他了。
”我恨这样的教授,让本灵的她变得封闭,绝望。
剧情其实很简单,但情感却很复杂。
教授的妻子为了教授的禽兽行为辩护,方律师为了白白和朋友分道扬镳。
法庭上的针锋相对,谁对谁非?!
就算赢了又怎样,伤害已经造成。
只是希望伤害可以中断,让他人少些伤害。
白白吞下安眠药,木宏车祸,结尾是残美的巧合,白白的脸苍白而又有着脆弱的美感。
结局用的文字打出来,任其想象,怅惘。
最后的蝉鸣颤抖着,是的,寒蝉效应,我不懂,但“寒蝉凄切”我想是不是指受伤人的鸣息呢,微弱却有希望,也激励着前行在拯救少女的斗士们。
欲说还休,如同受伤人,难以启齿,但愿她们学会坚强,社会的正义还是会站起来的。
我喜欢电影用清新刻画的氛围,喜欢喜欢……重回夏天,欲说还休……
大多数人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的吧,尽管它确实也是这样呈现的:从作为背景存在的都更事件、台北学运、美丽湾事件,到作为电影主体的校园性侵事件,都旨在表现的弱势群体的“寒蝉”声微,却不能止的涵义。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来看这部电影,心情更为复杂。
电影塑造的女性群像都各自承受着伤痛:律师方安昱在职场上能干潇洒,在婚姻危机的面前却是无力而脆弱的模样;她的学姐林律师,面临丈夫的背叛却要勉力挽回名誉及家庭的完整;白白的母亲,则是作为“外室”的无爱进而冰冷的形象。
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作为核心人物的白白——追求独立就意味着与母亲关系的僵化,涉世未深就遭遇教授李仁昉的性侵,进而演化成复杂的暗黑“畸恋”。
从必须保守“不能说的秘密”到被误会而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一个封闭内心不自信的少女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精神创伤。
这种创伤,是“PTSD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术语难以形容的,所以导演才会不吝用血色来表现伤害的残酷性。
郭采洁的柔弱形象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巨大的说服力。
当你看到一个瘦小的女生躬起身体,惊惶地看着流满了血的手腕,喃喃地说“这是怎么了”,眼角淌下泪滴的时候,谁都有一种我见犹怜的心痛。
电影用了相当的笔墨来描述白白的内向与天真。
她不知道该怎么跟陌生人说话,但是木宏帮她拎箱子进房间,她居然傻乎乎地就关上门请他吹冷气。
她对教授,也因为他谈吐的潇洒而有意乱情迷的瞬间。
在被凌辱后,她不知求助,反而被教授的言语所迷惑,发展成畸形的情人关系。
正是因为白白的内向,情节才得以推动,因为遭遇性侵者众,但唯独因为白白的痛苦分外强烈,事件才演化得一发不可收拾。
也正是因为女孩的天真,施暴与迷惑者才更加不可原谅。
其实,不同于大陆校园性侵案件里的猥琐男主角,台湾的导演王维明有意识地令”禽兽“教授显得风采洒然,戴立忍尤其擅长呈现这种魅力:博学、幽默、优雅。
不能否认白白对他有仰慕之情,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性侵这种行径的恶劣性质。
痞子蔡曾经有一部小说,写一个胖胖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女生暗恋新竹某高科技园的高富帅,后被强暴。
女生并没有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人而感到幸福,而是强烈的被凌辱感。
强制性行为,对女性来说,带来的只能是身心的创伤。
即便白白与教授发展成情人关系,每提到他的名字,她还是感到恐惧(医生语),并陷入无意识的自残。
在法庭上,她一再强调,”第一次不是自愿的!
“。
至于她幻想教授对她的喜爱,并误以为两人陷入爱情,作为成熟女人的方律师一眼看破,”这是一种幻觉“。
敢在第一次与女学生私下相处时便借机强暴的教授,绝非偶然地、纯洁地爱慕少女,而是一个老于此道的”惯犯“。
而借势权力的性,哪里有什么两情相悦!
其实,在此之前,影片便多有暗示。
初入乐团,小玲告诉白白,”教授喜欢吹得烂的学生,吹得越烂他越喜欢“;教授约午饭,利亚表现得满不情愿。
最后,果然也证明,她们也是遭遇性侵的对象。
所以,作为教授妻子的林律师才显得可悲。
因为她执意要维护家庭的完整和丈夫的声誉,而不顾他背叛婚姻与伤害学生的事实。
在法庭上,她咬定是白白”追求教授而不可得“。
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在家庭面前失去自我,甚至失去理智,这与传统里盲从丈夫恨”小三“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不同,这才是可悲之处。
不仅是教授的妻子,几乎所有人都在辱骂白白不知廉耻地破坏别人的家庭,甚至包括她自己的母亲,也要怀疑她”是不是你勾引教授“。
性侵之恶,却要女性来承担骂名;被侮辱被损害,除非缄默不语,否则就要被怀疑被舆论加倍侮辱,似乎向来如此。
这是这部电影,也是这个社会症结最暗黑无解之处。
在电影的最后,还可以有教授败诉身亡,妻子赴台北开始新生活,遭性侵的女学生们纷纷发声。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呢?
有多少”寒蝉“未敢言语,有多少伤害含糊过去?
在这部电影里,女性是正向的,所以电影才会有温柔的和解,让方安昱重获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她与王老师之间的友情复苏,让林律师挣脱家庭的噩梦去台北重新开始,让白白和妈妈达成谅解。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身处弱势的女性如何为自己争取,争取公义,争取独立,在争取事业的同时争取幸福。
这种争取是倔强的,好像白白说”谢谢你没有跟他们和解“,又好像方安昱在法庭上愤怒的姿态;但是,它的内里又是柔软而温暖的,因为女性之间彼此的关爱,就好像这部主题阴郁的片子,用的却满是暖色调。
但是,正如现实中,李仁昉的原型未曾获罪一样,有的时候我们离公义,离完美的生活都还那么遥远。
还有多少未达成在等待我们去争取,在争取的路上又要历经多少孤独与不理解,多少破碎与眼泪。
很多人总是觉得,台湾电影要么离我们太远,像《阵头》和《总铺师》,讲的都是那旮旯的事。
要么就是太轻,下至小清新,上到《看见台湾》,对水深火热吸足雾霾的大陆民众来说,台片说的,简直是轻描淡写,小打小闹。
但这部《不能说的夏天》,它讲了一个大学校园里的性侵故事,完全就是内地现状的正在进行时。
电影正撞上厦门大学吴春明事件,绝非偶然巧合,而是老天有眼。
厦大事件七月份事发,拖了足足三个月,才给出一个不痛不痒的开除党籍处罚,简直是遭人唾骂。
同样的事情,无非证明了类似案件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
联系到吴春明常年作案,以及校方、学生和利益关联者的袒护,周围人噤若寒蝉。
受害者申冤不成,需要冒着社会白眼,甚至反遭部分网友落井下石,实乃当代华人世界之怪现状。
《不能说的夏天》,本名《寒蝉》,取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作为处子作,王维明选择了批判现实的电影题材,准确说来,它更像一则社会新闻,那倒跟《阜阳六百里》的邓勇星有点相似。
王维明跟邓勇星一样,都从成功的广告圈跨入相对陌生的电影圈,但在上世纪90年代,王维明已经在杨德昌电影里担任过演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他是眷村217的二把手,吃了Honey一记耳光。
《独立时代》则是男一号,小明。
《独立时代》有这么一句台词: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模一样。
显然,面对《不能说的夏天》,我们不免要想当然,那么远的事情,又跟我们没关系,女学生还认为自己爱上了教授,当然可以置之不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王维明显然不是想着颠覆小清新,不是想在绿色里面,加入血色与黑色。
在大学性侵事件以外,他穿插了学运失败者和美丽湾运动,试图辐射到整个台湾社会。
因为失败挫折,李教授把压抑痛苦发泄到了女学生身上,自甘堕落。
因为无法阻止事情变坏,所有人都选择了习惯性逃避,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努力,那也回不去了。
正是这样的心理定势,以至于有些人会屈服于体制和权威,同流合污。
就像女学生会天真地以为,也许教授是喜欢上了自己,再不然,她也感觉自己爱上了对方。
问题就出在这里,本是正常的男欢女爱,但发生在这么不对等的师生位置上,不免是有蹊跷的。
《不能说的夏天》告诉所有人,这是犯法的。
《不能说的夏天》在剪切时,采用了片段式的跳跃行进,章节之间,不会有太多交代,尽量的去冲突化,辅以大量的景物空镜头,碧海绿树。
哪怕是在法庭上,导演也没有想要把矛头完全指向李教授,至于受害者,其实也没有刻意去渲染她的痛苦。
比如出现割腕自杀,也是非常突然,乃至于律师的到来跟接手,都是需要观众自行脑补。
由于故事太过平缓,以至于当木宏吼出那句:你们台北人都是这样讲话的吗?
全场才迎来了一个笑点。
按照朋友们的标记,这好像是“炮友”作为电影台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内地大银幕上。
木宏这个角色并不是废的存在,回顾他的出场,除了跟女主角建立起联系,更充当了人物对比。
涉世较浅的白白,一到寝室房间,就要他进去吹冷气,结果,他善意地打开了窗户。
与之相反,李教授到了房间,关上门立马兽性大发。
不得不说,凭借良好的台词功力,戴立忍演起老流氓,实在老练,得心应手。
如果女演员的台词也有他的功力,那么,无论法庭戏,还是整个电影的感染力,无疑都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目前的“揭露一个事件”。
不知道编导出于什么考虑,李教授并没有被绳之以法,他以较为体面的方式,倒在了花园当中。
或许,当他在法庭上公然撒谎,这个人的正面形象已经坍塌,无论他有什么理由借口。
然而,字幕打出来的说明,更像是黑色幽默,也让人想起了厦大事件爆发后,有人一手炮制的学生联名信,声援吴春明,说他为人师表。
即便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然而,两岸毕竟都是传统的中国社会。
在校园性侵事件中,无论受害者有何等勇气,世人经常要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
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许是她们自己勾引老师,更不用说,整个社会提前把天平倒下了权威一方。
在老师的资源、地位和声望面前,在许多人不顾一切维护的学校形象面前,受害女学生,简直是弱势中的弱势。
不说学术,她们连青春都被践踏在地,有什么伤害损害,比她们来得还大?
我们常说,电影经常是高于现实的,但有时候,电影也与现实同步。
具体于这一次,我们更希望,现实也能像电影那样,令主人公得以听见夏天的蝉鸣,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热情。
【http://yule.sohu.com/20141024/n405404906.shtml 搜狐娱乐】
看了《寒蟬效應》,聽說裏面有床戲但是我沒看到,難道是MOD有剪片?
其實整體上拍得不錯,有模有樣,尤其李屏賓的攝影有抓出一些味道,故事推展和剪接上都有努力去營造戲劇張力,演員也都認真。
更重要的或許是導演從來不想只講表面的性侵故事,背後的政治隱喻才是電影的核心。
這些都值得肯定,只是...徐若瑄的律師角色劇本欲言又止,感覺不那麼具說服力,而且劇情幾次轉折情緒都沒到位,我猜可能是台灣電影操作類型的手法不太熟練。
另外賈靜雯飾演的律師妻子竟然幫丈夫的性侵案件辯護,這設計感覺實在很奇怪,一般不是該迴避嗎?
片名寒蟬效應,但電影好像沒真的把這氛圍拍出來,幾個女配角的作用都草草帶過。
法庭戲其實也沒真有什麼攻防,主要就是角色互相質問的場所,最後高潮的提問後法庭也沒有做出裁決,電影讓故事停在這裏其實有點反高潮,若要說是種現實隱喻但情緒也沒完全做出來,最後以字幕將故事收尾讓人覺得有點遺撼。
第一次感受到徐若瑄的精湛演技。郭采洁没了女王气质,只是一个弱小的女生。戴立忍演技老辣,长得也像坏人。
不好意思,看得快睡着了,极其糟糕的观影体验,杂乱的剪辑令全场人都睡着了,结尾字幕写道献给弱势妇女的奋斗什么的,全场在笑,拜托我们没看明白。
好期待
【《不能说的夏天》首映礼】能看到当年的赵敏与周芷若在台上拥抱,感慨万分。贾静雯和高圆圆好美,郭采洁和戴利忍演技很赞。李屏宾做摄影指导在影像上有种残忍的美丽,大有《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韵味。杨德昌之徒王维明做导演,现实意义题材有些想法,但剧情讲法仍有待考量。与圆圆女神近距离接触啊!
可能这样的题材的影片,个人不便说太多,但里面充满了,懂得却不理解的女性行为,让人抓狂和愤怒,自身完全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也弄不懂自己,成为自相矛盾的个体!可以说是软弱不幸,或者理解为自讨因果。
题材还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差的法庭戏,最差。在法庭上对被告说“倾听内心的声音,面对诚实的自己”,这种事也只有台湾片才干得出来。
三大美女聚齐。觉得郭采妮最美~
在权力营造的共生环境中,很多人无力反抗,于是习惯妥协;或者一反抗,就成为极端的暴民。在二者之间,如何理性地成为一名公民,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最后搞得那么温情也是醉了
因为女神@贾静雯 参演才去看到,女神40啦,的确也显老啦。叫兽性侵女学生这事儿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了,但当真让人糟心。全片让我心里猛一爽的就是男生暴打叫兽那一段,解气!PS:郭采洁是飞机场呀!
能做到克制而不煽情,有序而不错乱的抒情,将教师性侵学生的敏感题材跟律政戏交织在一起,少有台湾电影可以做到这么同步。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诉求下,将人性的内里逐层剖析,又聚焦于角色之间的心理缺陷所打通的纠结网络,台式新浪潮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心疼木宏 法庭戏感觉像是在玩啊 又不是辩论 谁厉害就听谁的啊
大概我还是更喜欢熔炉里面纯粹的善恶与黑白,这部电影里面几乎所有主线人物都被贴上了好坏正反之外乱七八糟的“病弱”“懦弱”“理想剥夺者”之类的属性,性侵跟美丽湾拆迁并行也不知道想感动谁…顺便法庭戏用力太过了,双方律师又是吼又是哭重音刻意到不行这是刑事法庭不是过家家好吗
寒蝉的名字倒是更为贴切和深邃。“小清新里一抹血色。”
台湾电影,小清新风格拍出犯罪题材也是厉害了。以大学校园教授性侵学生案为主线穿插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徐若瑄、郭采洁、贾静雯颜值都好高,演技也挺好很入戏。题材很好,最后被害人也得到了公正的审判,挺不错的电影。科普了创伤后应激症PTSD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哎呀,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啊,设置的人物太多又嫌少特点,人物关系又组织得不够紧密,好故事没有好剧本啊。法庭戏的表现形式也是太逗比,沦为两个女人的撕逼大战,法官和律师相互撒娇可还行。多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弄得不够专一和统一。
才覺得寒蟬效應這名字絕了
我这四颗星是为里面的三位女神打的。
台湾本土清新风格复刻《熔炉》,格局很小,尤其庭辩阶段,像室内情景剧。拜托,台湾口音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子嗲,让人很受不了耶
假模假样的台湾庭辩,称为女性呼喊,却许多显得更三观不正。香港《圣诞玫瑰》,再多的温也挡不了世界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