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
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
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
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
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
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
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
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
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
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
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
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
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
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
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
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
难得的好片。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英皇御準, 侍應回憶.以小人物經歷大時代到年老反思為電影主題, 看後不久已想起同類型的金雞, 末代皇帝和活著. 相比金雞的輕薄, 末代皇帝後的東方奇觀, 侍應回憶這套電影亦比活著深刻. 或許不應這樣比較, 反而應該拿上年電影節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和無主孤軍來作比教, 和布片一樣, 大歷史對小人物來說, 未必一定是上綱上線的搞革命, 上前線, 小人物是否真人真事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一代人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 如何去重組自己的記憶. 真實是最難面對, 如何面對民族-國家的歷史, 甚至自己的歷史, 才是最重要. 電影中穿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二戰後的共產歲月, 沒有一幕幕的血淚史控制, 卻在國家歷史的大荒謬中, 滲透一點點笑意, 輕鬆面對. 偶然一兩個自我嘲諷的笑位, 以及主角荒謬的大起大落人生, 即使是對德國, 戰爭都以一幕幕胡鬧的情節調笑去取代. 笑過後, 引起的是深刻的沉思: 為何別人能夠好好的反思自己? 能拿自己的歷史開玩笑? 能以諷刺調笑去”改寫”歷史? “捷克人從來不會打仗”, 這是多麼深沉的一句說話, 當中的沉積了的歷史, 又有多重? 電影中性與鏡不斷的放在一起, 又有不同的比喻, 唯我最impressed的一句, 是主角拿著一塊鏡, 對別人說” seeing myself is enough”, 以及最後幾幕主角從四方八面的鏡子中, 審視自己的過去. 審視自我, 真誠面對歷史, 或者是最困難的, 放下, 才能自在. 完場後不得不拍掌, 或許華工血淚史, 可以輕鬆點面對吧, 中國人太沉重了, 太悲情了.由於感動, 所以加看春風吹到布拉格, 希望不會失望.電影有個比喻真係好好笑: 世界最大的公司是catholic church, 他們賣的是摸不到, 看不見的貨品, 名字叫上帝. 我的是第二大…………
标题党已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遍布各个种族各个国家。
话说回来,尽管整部片没见着英国国王半个影儿,但还是看得心服口服,开头的时候只以为是部搞笑反讽片顶多加点儿温情或励志料,而事实证明我太缺乏想象力,尽管堆满了各种荒诞情节,这却是部反映捷克特殊历史年代的正经片儿啊。
小个子的主人公年轻时始终怀着成为百万富翁并买下一家旅馆的理想,伴随各种机遇的来临,他不断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并总能受到漂亮姑娘的青睐,通过变卖同样小个子的德国媳妇儿在战争中掳来的犹太人的邮票,最终将理想变为现实。
然而在他还未将各式钞票贴满墙壁时,大局又变了,千万资产很快被共产主义没收,他也稀里糊涂进了监狱,只因为昔日的百万富翁们都被关了进去,而他觉着能跟百万富翁为伍,甭管在哪儿,都是件挺好的事儿。
进去之后才发现,那些被关起来的富翁们曾经挥洒钞票的双手,现在也只能在昏黄灯光下挑拣出漫天白花花如钞票般飞舞的羽毛。
主人公本身以及大段旁白都充满了矛盾和自省的意味,一面不断强调着自己年轻时想要成为百万富翁的理想,一面却又对金钱和权利极尽戏谑。
他有一个恶癖是假装不经意将硬币抛到地上,然后观看那些有钱人弯下腰甚至趴在地上争捡那几枚硬币。
也许是出于为自我提供精神上能有片刻居高临下满足感的需求,本质上却依然是淋漓尽致的嘲讽。
将近十五年的牢狱生活让主人公撇开对物欲的追求,并将他送往了清贫孤独的中老年生活。
而故事其实并不如描述地这般悲凉,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得与失,本就难以计较衡量,也许被种种欲望所迷惑,但终究抵不过年华流转世事变迁的洗涮,正如主人公所言:“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而“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后能够安然享受自制啤酒的美味时刻。
来自小洋葱的大巴http://ycpp.blogbus.com/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根据片名来想象,应该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家互相说着俏皮的话,贵妇伯爵们优雅休闲地进行交流的宫廷戏。
我错了。
这部电影不过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
迪特,小个子服务生,样貌英俊,头脑灵活,一心一意要往上爬。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够好,也不算坏,精明能干,但又有些小滑头。
他在酒吧里兴致勃勃地当服务员,腰杆挺得笔直,状态饱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机灵劲儿全都使出来。
此时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条通途,如果他努力,必可达到成为百万富豪的宏愿。
事实上,他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运气,从酒吧服务生做到布拉格最大的巴黎酒店的首席服务生,向他心目充满着金钱和美女的理想生活靠拢。
一直到此,电影仍是波澜不惊,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镜头。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
镜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现战争的血雨腥风,依然是戏谑的风格,不动声色的讽刺,不动声色的残忍。
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
迪特仍然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机灵,自愿地与德国人靠近,和德国姑娘结婚。
小人物慢慢地向自己的梦想接近,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
小人物的一生,有过努力,有过自大狂妄,但也有挣扎——当他追着火车想把面包递给犹太商人的时候,当他发现赤身裸体的金发美女不过把他当小餐桌的时候,他终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着除了金钱美女以外的东西。
影片最后,迪特对着镜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达成一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不再挣扎,不再幻想。
世界平静下来了。
这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电影,但这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电影。
它并没有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只是赤裸裸地摊开来放到我们面前,看,事实就是这样。
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镜头带着一些小小的戏谑和荒诞,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
所有的这些平缓,慢慢地聚成了不动声色的悲凉。
小人物的一生如此,国家的命运如此。
虽然平静了,但终难抹去悲凉的底色。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一部很励志的打工人电影,讲述一个小伙子当服务员却乐观努力,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犹如《阿甘正传》+《活着》,进豆瓣Top250是妥妥的事。
整部电影完美到无可挑剔,不管是喜剧包袱,构图,节奏,配乐,隐喻都是完美的。
前半段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讥讽了西方上流社会,名利权三者都没放过。
如果先了解下捷克近代史后半段看的会更有意思。
后半段的政治嘲讽无比的直接,希特勒对德国人的洗脑,新人种计划,太让人汗颜了。
好不容易结束纳粹,共产主义来了,无产阶级的理想吞并了他好不容易积累的财产,这段观众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电影用了很多回闪,蒙太奇,但是旋接的很好。
最后他把国王给的奖章送给了羊,还有价值连城的邮票也随风而去了,回归到了生命的本质,这收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整部电影有好多情色镜头,美女如云,我最喜欢第一个俏皮的妓女,太6了,他用镜子把妹的那招要学住,要学住。
随意捡拾起一个只需往身上擦几下就能被咬出一口口清脆到发出音乐般共振声音的苹果,对我而言是一个美好的梦。
的确,当我的眼白一截又一截的凝固在白色天花板上时,鼓胀起的嘴总会吐出一堆又一堆隐匿在严整步调下极为魔幻极为错乱极为活色生香的泡泡。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昨晚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
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
其实在观影中,并不会感到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一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
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
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
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
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
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
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
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
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
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
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
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
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
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
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
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
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
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要严重推荐一下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捷克的电影,小时候非常喜欢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这电影当然和动画片没有可比性,但是真得相当好看,并不是因为电影里面不时会有大量的暴露镜头出现,这片子里面没有美女基本,也不属于情色片,电影封套上的裸女们纯属于哗众取宠。
电影从一个老人的大赦开始,独自一人开始新的生活,无聊的时候难免会回忆年轻时的那些美丽。
从一开始被雨水淋湿的妓女来到店里,他去妓院去找那个姑娘买春那时候电影变得好看起来,主角的话不多,样貌不出众,还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影片跟着他的回忆,一点一点地把他年轻时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奇遇慢慢呈现给观众。
充满了喜剧色彩,强烈推荐。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有时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
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
整个观影并不如开头的那段香肠般让人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在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依旧瘪着微笑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那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
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F071
D5 ZB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捷克这可怜的西斯拉夫民族被日耳曼用过之后又给东斯拉夫人用。每个人在极为富有时大多做得到用钱糊墙,可在一无所有时又有几人能让它们随风飘洒呢。
即使曾服侍过国王又如何?人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动荡的时局和不可预测的命运间,人于其中正如监狱最后一鼓作气吹起的羽毛,飘飘何所似,招摇不定。
就像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结尾彷如腊肉生前犯下的罪行,给影片加了一星有余,男主老婆是有多想和希特勒来场优生优育的性交?
不知道原著如何。电影还挺好
文不对题
有点像捷克版的『三毛从军记』 小人物大历史的黑色喜剧 风格很喜欢 但在细节上还有待加强
有惊喜,也没有惊喜啊……
幽默、揶揄和调侃;也许书更好
通过一个底层草根的职业之路,戏剧化地讲述了一个国家不同阶层的一个阶段。对不同阶层中人物的奴性,贪婪,暴虐,欲望等方面,都有戏谑性的表现。
#b看a指日可待#男主风流情史也不算是好人,你撒币吗?进监狱落个清净。三星半
可能没看过原著对历史没有更深理解的缘故吧,不太领会这样的一生旨在表达什么。
wirklich?
LOL 生孩子变成杂交试验的时候 我们应该清醒了
7.7
镜头语言不错,但是用令人生厌的恶趣味和喜剧减弱了战争的冲击,有一种“前线战死沙场,后方仍在享受性爱”的恶心之感。荒诞用错了地方,侮辱历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