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当年拿下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的大奖得主的电影都是很美的。
比较深的一个是《儿子的房间》,是个意大利的片子。
几年前看过,里面的父亲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有模糊的形象。
有时觉得生活就是那样,很艰辛。
但也处处充满了温暖。
去年的得主是罗马尼亚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觉得很一般,中规中矩。
可能是阅历不深的缘故吧,始终没能体会到奥尔罕帕慕克所谓的感情。
这两年也不乏唯美影片,我个人是很喜欢唯美的电影的,因为我觉得在唯美的情境下,爱情会显得更为浪漫。
唯美的片子对光、气氛、音乐、色调等都有良好的把握和控制力。
大象就算是这样一部片子吧。
各个地方都很好,可是稍显拖沓。
直到最后才把人物的张力都表现出来了。
或许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
电影采用了很流畅的叙事形式,又采用多条线交叉进行。
最终把几个人物联系在一起。
可这些联系是看似可有可无的,确实很好地抓住了城市人的情感疏离状态。
而且个人在这个充满集权的社会的警惕感油然而生。
是对潜在的法西斯分子、军国主义分子的剖析。
在范的电影《不羁的天空》里,就完全探讨了一个情感问题,而在《大象》和去年的《迷幻公园》都探讨了青少年犯罪,战争的问题。
所以可以看出导演对所要探讨的主题的变化。
也反映了一个男人开始涉及政治的表现。
我倒是觉得这些影片都不及他之前探讨人类情感的深度。
这部影片还是很美的,但这种美与《不羁的天空》是不一样的美,后者是纯粹的美,前者是经过战争折射的暴力美学。
在《大象》里,云的颜色变化我的理解是国际风云的变化。
但也可以表现人物性情的变化。
导演在人物的不断行走的跟踪里,表现了一个人真实的孤独状态,也使得本片是在青少年群体的观察中,成为较为深入的一个。
导演近两年来探讨的哲学主题的变化,也可以说这是他把眼光更多的投向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自我成长。
导演不厌其烦的把那些人物的名字显示出来,可到最后让他们全部死掉,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在现代社会中,人要寻找他的存在的意义就太傻了。
所以追问导演为什么让这些人死掉,也没什么意义。
同样,他们的死让他们也失去意义。
如果他们活下来,也不见得有意义。
所以那只结尾的歌谣显得既残酷,又美丽。
对于跟踪人物,视角上大多采取了从后方跟踪,这就造成我们的观察视角是在他们不能察觉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电影中人物的视觉死角,也是他们容易被攻击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背后被跟踪,前面的人少有警惕感。
这一点在杀手弹钢琴《献给爱丽丝》中显得尤其明显。
在流畅的钢琴声中,我们始终担心他后面的那位在玩枪战的同伙会对他下手。
但没想到的是,杀手最后对同伙下了手,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一山不容二虎。
杀手杀死同伙是正面攻击。
可见战争的因子这时候显露出来,并且肆无忌惮。
在后来,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杀手对那对情侣看起来就像是猎人看着笼中困兽那般。
对他们唱了一支歌,内容的涵义是问要不要杀他们呢?
结果不重要了。
电影里是一片蓝色,那个钢琴少年的忧郁的歌声,还有他奇怪的表情,无不是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大象》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主题,许多人都评论过,而且都大同小异,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前几天看《看电影》,里面说到《大象》,说前一个小时的剧情用监控录像的画面剪接也能表现——对,内容可能是能表现,但是传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漫长的一个小时,镜头长时间地跟随着不同人的背影行进,其中只展现很有限的剧情,这样的镜头,就是一个游离在学校当中的人的眼睛,这个人是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而且异常地沉默,当画面放映出来的时候,这个人的所见即观众的所见,而观众也便成了那个彻彻底底旁观的沉默者。
我想没有人可以把漫长的步行拍的比格斯.范.桑特再好了。
于是他成功构建了一场恶作剧,参与游戏的观众都被无情地玩弄,在屠杀来临后坐立不安,遮面惊呼,最后被折磨得惊恐和绝望。
说到底其实是很简单的手法:先抑后扬,漫长的跟随和急促的死亡的对比。
影片有几处特别的地方,导演表达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1. 浴室里的拥吻。
“我还没有吻过谁,你呢?
”一个少年说。
于是两个少年相吻,一人用手揽住另一人的上臂,有点拘谨。
这个吻令人神伤——他们并不是GAY,只是十七岁他们选择去毁灭,选择放弃剩下的人生,在此之前,要简单地、却庄重地了却一个小小的愿望。
他们很平静,包括杀人的时候,仿佛排演无数遍后的冷静。
2. BENNY。
黄背心的黑人少年,屠杀开始后,前半段无赖式的跟踪镜头开始展现一个全新的人物,这个人在屠杀开始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不断不断稳步地走着,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他与持枪少年出现在一个镜头中的时候,相信许多人都希望他能立即做些什么,比如像个英雄一样制服恶棍拯救学校,而他只在短短一瞬间就被无情地射杀了。
他出现的时候,正是观众开始紧张的时候,影片一边展现着屠杀的场景,一边跟拍BENNY的背影。
观众的眼睛被摄影机带领着,走在他的背后,试图去寻找,去制止,而这个想法被瞬间毁灭,绝望的感觉重重扑来,令人脑中一片空白。
没有这个少年的出现,影片的冲击力恐怕要小许多。
此处便是导演的高段了。
3. JOHN。
这个角色有安排的必要吗?
是的,这个角色非常非常重要。
他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穿行于这个学校之间,乍看之下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他有令他觉得懊恼的父亲,他处理着一些麻烦的事情,但是显得成熟、冷静。
关于他的具体的事情影片没有交待,我们只看见他走进空教室,独自掩面流泪,一个女生上前询问,然后在他颊上轻吻一下就离去。
后来当他看见两个持枪少年进入学校,他四处奔走,告知大家会有危险发生。
他的行为,和两个持枪的少年产生了一个可以比对的关系。
青春时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接近崩溃的焦虑感,我们变得情绪化,我们浮躁了起来,这个时候有的人懂得自我治愈,有的人选择了毁灭。
影片没有交待ERIC和ALEX疯狂屠杀的具体动机,相信学校的老师同学和他们不会有什么惊天的仇恨。
十七岁离我挺远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折磨得我心神不定,那是个躁动的年纪,如果那时候给我一把枪,我也不知道我会做什么。
导演所重点表达的并不是军火问题,弹药毁灭了生命,而,是什么毁灭了青春?
刚看这部电影时,并不明白为何是《大象》而非其他名字。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在一个自然节目中了解,青春期的大象是最最危险的。
《大象》是一部反映青春题材的影片。
同类题材中,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陈果的《香港制造》都以描述青春的残酷见长,画面粗糙灰暗,电影语言也极尽激烈,如同导演所要展示的质地尖锐血脉喷张的边缘青春,最终走向毁灭。
而这部影片,画面精致秀丽得实在让人赏心悦目,节奏如诗般舒缓,却展现着那样残酷的事实——校园枪杀案。
说实话,在影片开场前半个小时之内,琅还真不知导演要讲什么故事。
还以为就如同贾樟柯一样,纯粹是一些琐碎的展示。
开始,第一个画面,几分钟的镜头全部都给了浮云徜徉的蓝色天空,依稀听见蓝天下球场的喧闹。
浮云流转,光线渐变渐暗,直至天黑。
然后各个人物悉数出场。
金发黄衣的男孩,他喜欢的女孩,正在为筹备影展四处拍照的男孩,刚刚来注册的学生情侣,其貌不扬内心自卑的图书管理员,围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鸟雀派,俊秀忧郁受人欺侮的男孩……影片的叙事线索完全以各个人物为脉络,且个个都在做着太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我们在学校里都在做的事情。
上课,讨论,课外活动,去校园餐厅吃饭,上厕所,定约会……一切都如此正常,而不安的隐患却潜伏其中。
每个人身上的叙事脉络又常常莫名其妙地断了,有点让人不知所云,尤其对琅这样记性不好的人而言,呵呵。
直到不同人物不同脉络之间的重复和交会,到最后以一声枪响,所有人物的命运在这一声枪响中全部汇合,才恍然大悟,所有脉络的断点,竟是死亡的前兆和生命的终结。
一部影片,只在记录一日的杀戮和毁灭。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记录各个人物的行走。
在过道,在餐厅,在活动室,不停地从此到彼,不厌其烦地记录行走。
且多为背影。
一部影片里几乎听不到配乐,在行走的过程中,只有隐约模糊的说话声,脚步声,笑声。
一个人拿着一台DV在校园各处走一遭也就是这效果了。
可是不管是谁,都以低头30角度的姿势行走。
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的姿势吧。
内心困扰的愁郁,让人不自觉地回避着自己和天空。
低头30度,看得清路,却不足以审视自身,面对问题;也不能仰望天空,看见希望。
终于两个孩子以这样的姿势走向毁灭,还毁灭了他人的鲜活。
影片从始至终都未渲染惨烈和残酷,相反却在刻意淡化这些。
或许是因为考虑到曾遭受此种悲剧的家庭的情绪,但琅更愿意相信这是对悲剧背后的思索和终极关怀。
在两个孩子枪杀校园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我们以惯性思维预想的恐慌画面,只有一些轻而坚定的枪响,和些许逃跑的身影,恐慌的声音甚至不及先前行走时琐碎的说话和笑声;而两个扛枪的孩子,也并非一脸兽性满嘴粗话,而是平静的,甚至是无辜的。
其中一个孩子,俊秀得如莫扎特一般,在弹钢琴的时候,乐曲流淌的都是盈盈漫漫的忧郁和情感。
直到最后,影片也未见丝毫灰暗阴郁,即便在枪击案发生的时候,也是满屋子清澈透明的阳光。
在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开始时的蓝天,白云。
音乐响起,致爱丽丝,那个俊秀的凶手曾经弹奏的乐曲。
他在开始枪杀校园时,曾说这样做是为了爱。
影片的创作者显然没将谴责和痛恨施加在两个孩子上,可是,究竟要让谁来负点责任?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
或许我们应该抬起头,仰望天空。
《大象》是格斯·范·桑特确立新风格的代表作,2003年在戛纳斩获大奖,题材的敏感性和形式的先锋色彩都是它加分的地方。
如今看来,它依然像是一个精致传神的小品,震撼之外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咂。
大象之形青春的色彩就是鲜亮,《大象》也是这样。
全片没有太多阴暗的色调,基本上是在秋日艳阳普照的状态下,校园风景宜人,教室窗明几净。
即使如影片首尾处的云天一色,被过滤的色彩暗淡却依然纯净。
从色彩的调性上看本片,冲淡中透露出一点张扬,很适合青春的眼光和心思。
《大象》采用的非线性叙述结构,从效果上看显得非常随意,同一时空的多视角再现也充满了游戏感。
开篇不久,帅哥Nathan与黑人小伙Benny在玩橄榄球,然后绕操场跑圈的卷发女孩Michelle进入镜头,仰头望天,天空中(画外音)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后来我们知道,雀斑杀手Eric此时正在家中弹奏此曲)。
在一个场景中交代三个人物的出场,又通过一个隐藏的人物纠结三人的命运(全部被杀手所杀),来铺垫后来的震撼,这样的安排与其说是匠心,不如说是游戏。
还有一处很明显的三重视角的时空交错。
要离开教学楼的金发少年John,进入大楼的摄影爱好者Elias,两人在走廊相遇,卷发女孩Michelle从他们身旁匆匆跑过。
这个镜头以三个人为视点各自跟拍了一次,除了增加观赏趣味很难说有什么揭示主题的太多意义,但它强化了观众的宿命意识,出来的万事大吉,进去的一命呜呼,一次次的演示给你看,直到你抓狂。
《大象》的长镜头,在静观人物的同时略带主观,有时候跟着人物走出老远,很有意味。
帅哥Nathan从球场回教学大楼,镜头就在后面不动声色地跟着。
直到他拐下山坡,要进入大楼,镜头停了下来,像是不忍心让他进去,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停在原地,犹豫着,然后还是跟了进去。
大象之神青春的残酷,从来都是以赤裸裸的毁灭为代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象》是标准的残酷青春,但说实话,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
雀斑杀手Eric受到了帅哥Nathan的欺负,忍受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这个典型的弱势个体的受气包形象,弹得一手还不错的钢琴,有一个还能谈得来的朋友(Alex),绝对是个平凡的有点猥琐的男孩。
这样的男孩到处都是,比如我们的马小军和小四,一个对着镜子装腔作势,一个拿着电筒胡乱摇晃,都在想方设法发泄着自己的憋屈和利比多。
不需要苦大仇深,让所谓的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统统见鬼去,青春承载不了那么多清醒的认识,只要不爽就够了。
但前提是,你能给我提供什么。
于是镜头中出现了电脑上的杀人游戏、随意点入的卖枪网站、电视画面中的法西斯,但这些都构不成主题,充其量只是背景,它们似乎影响了Eric和Alex,又不过是些熟视无睹的东西。
轻才是青春的主题,你给我一颗糖我就会甜蜜,你给我一个吻我就会幸福,你给我一把枪我就会杀人。
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有没有在憋屈和愤怒的时候,想过拥有一把枪。
那些被我们内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杀人,但在《大象》甚至是有些刻意的客观和冷静里,无非是一种青春的轻。
大象之外电影如果能带给我们感动,它就是有诚意的;如果再能带出一些思考,它就是智慧的;如果还能传递出一种诗意,那它就是完美的。
往往是我们激动了、思辨了,却落得余味空空。
因为诗意的电影太容易变成造作,所以没什么人敢轻易标榜。
格斯·范·桑特是个起伏不定的导演,也许是青春期过长的缘故,因此描画青春躁动的主旨一直未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盖瑞》发端,经由《大象》、《最后的日子》构成的所谓“死亡三部曲”,及至最近的《滑板公园》,他所崇尚的极端的“极简主义”所营造出的奇异风格——极度简约的画面、故事、音乐等,但决不简陋。
青春残不残酷,对于青春中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我存在,我毁灭,我认命。
唯有青春已逝,它的残酷才那么明显地刺痛我们,然而除了哀痛,似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第64分钟时Alex第一次叩动杀人的扳机,14分钟以后教室里的灯光亮起,被告知影片结束了。
久久的愣住了,无所适从。
这短短的十四分钟内,似乎被催眠后带入了一个未曾去过的地带。
如果说之前的64分钟还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抗争的话,那么第64分钟之后影片已完全地将我消融。
就是这样一部《大象》,这样一种冷静而窒息的风格,这样一段关于青春与生命的思索……之前关于影片名取《大象》有点摸不着北,以为是翻译过来后,按国人的理解把它深刻化了。
后来看到它的原始名字就是《elephant》时,竟有点“失望 ”。
但当看完影片时,却又觉得这名字颇为贴切。
大象是一种体型庞大但性情温顺的动物,不过当脾气与不满在心中压已久了过后它会爆发,而且以惊人的方式和摧毁力爆发。
比如在课堂上受欺负而忍气吞声的Alex在最后疯狂的枪杀。
影片的开始长达十几秒的镜头对着阴霾的天空,那不断变化流动的琐碎的浮云,要不是那根孤立的电线杆,会很难分清是镜头在动还是云在动。
天空中逐渐暗了下去,然后一下子涌现出暖色。
各色的树叶,黄色头发,穿黄色衬衫的John,绿色的草坪,金色的阳光。
就像青春的开场。
接下来的就是长时间“过渡时期”。
在枪杀镜头之前似乎没有主角,没有故事,没有波澜起伏。
全部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
如果不是镜头的聚焦,似乎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主角。
正因为如此,让人有点抓狂。
看着看着,不少人忍不住走了。
但当Elias为John照相的那个镜头第二次从另一个视角出现时,一下将人提起神来。
因为这至少可以证明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纪录片。
这之后时空不断交替重复,而视角也在不断切换。
把一种拍三维照片的方式把即将发生的故事和现场全方位的拍摄下来,给人一种真实的立体感。
到了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Alex在家中弹《致爱丽丝》。
那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镜头,将Alex墙上的一个很小的画着大象的漫画一带而过。
那个大象的画面似乎就这样被忽略了,但它确实存在。
钢琴曲开始由舒缓变得急躁不安。
最后Alex失去了耐心,对着钢琴做了一个“Fuck”的手势。
也许牵强附会的理解爱丽丝是青春的象征。
《致爱丽丝》代表着一种对青春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但最后他对青春和社会失去了希望和耐性。
Fuck you guys, fuck the school, fuck life! 而Eric在一旁玩着预示了影片结局的杀人游戏,最后枪口停在剩下的两个人前。
那天夜晚,镜头又一次特写了天空和云。
和开始的细小的流动的云不同的是,这次是大片大片的乌云。
乌云逐渐吞噬了天空,紧跟着闪电、风雨、雷鸣。
当他们背着装枪支的包来到校园时,碰到了John。
至此之前所有的镜头都交汇于这一点。
浑然一体的连接到了一起。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主角”。
他们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和困惑。
就像John的老师对John无奈一样无奈。
黄色的衬衫前画着公牛却脆弱的John,面对有着智力障碍的父亲耳体会的生命的另一面的无奈。
那个出场时穿这灰白上衣、红色裤子,有着很土的卷发性格孤僻的女孩,在操场跑步时停下望着天空深深的呼吸,谁会知道她会穿着红色上衣、灰白裤子无辜地第一个死于枪下?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也许是倒置了的因果。
那三个喜欢八卦的女孩,倒计时着想上大学,卫生间却成了她们的坟墓。
内还有那个在冷藏室内等待死亡的男生,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或许就是在刚开始时那个关于他的长镜头,红色的衬衫背后划着十字架写着“Lifeguard”。
禁不住让人想起耶稣。
背负这世间的罪孽和忏悔。
试图救赎迷途的羔羊。
阿门,这些逝去的花样年华中的生命!
哪一个不令人同情落泪呢?
甚至那同性恋却单纯的信任Alex的Eric最后死于枪下,甚至“十恶不赦”的Alex。
幸好最后影片没有残酷到一个不留,John逃脱了这场遭难。
也许,绝望中总有那么一点希望,包括青春。
想起《大象》法语版的宣传海报上截取的那个之前并没多引人关注的画面。
John从老师办公室里出来后一个人在教室哭泣,他的一个女同学进来问他怎么了。
然后给他一个安慰的吻。
画面选的就是那一瞬。
让这部冷静和真实的让人觉得残酷的电影,多多少少给人一丝温暖。
在Alex玩着“点老鼠”游戏来决定先杀谁时,镜头渐渐过渡到第三次长时间拍摄天和云。
我本以为这是为了避免直视而选择渲染环境的,并在猜想接下来将会怎样。
可没有接下来了。
就这样在《致爱丽丝》淡淡的流水般的音乐中毫不留情地戛然而止了。
青春在疼痛中散场。
只留下天和云。
和前面两次不同的是,这次翻滚的大片大片的云的衬底已经不能说黑暗还是光亮,是一种胶着的说不清。
说不清的原因、说不清的结局、说不清的青春。
说不清,也说不尽。
整个影片是以一种旁观的冷静客观来讲述这一场暴力的,以至于它没有强制暗示人们这场暴力的原因,没有给哪个“主角”过多的戏,没有去谴责谁或颂扬谁。
但它在留下空白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是暴力游戏,是青春期的冲动不安,是枪支泛滥,是学校社会所缺少的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还是 ?
导演Gus VanSant在一个采访中说正如盲人摸象,大多人们的评价都是只抓住了一点。
但我想也许每一个答案都应该引起一种反思。
很凑巧的是(宁愿没这么凑巧),看完《大象》后不几天,就传来了震惊世界的美国历史上最惨的校园枪击案的消息。
这当然不是说这是因为《大象》有如何先知,而是因为它所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
我们需要做的和能做的还有很多。
如VanSant所言,以上我的这些呓语仅仅是盲人摸象,甚至根本没摸着。
但真心希望这世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愿这令人觉得美丽地疼痛的青春给所有经历它的人一种历练,而非负担和地狱。
导演: 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片长: 81分钟出品时间: 2003第56届戛那电影节 金棕榈奖新闻:1999年4月20日,两名高中生手持自动武器闯进科伦拜恩中学大开杀戒,在枪杀13名师生后自杀身亡。
来自别处的一段歌词:“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孤独地死亡。
我太灰心丧气了,不想再活下去。
当我离开人世的时候,你(你们)将感到伤心难过……”电影:期待血腥和杀戮的快感与刺激的观众,请你们去选择《大逃杀》,或者《杀死比尔》。
这里只有平静的一天里,与常日无甚区别的生活,只是多了一场屠杀,而即使是这场屠杀,依然可以用不动声色来形容。
安静的,犹如一部默片。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无一都对它表示出莫大的赞赏,于是我决定要找来一看。
于是我最终看了。
其实它不长,不过81分钟,但是前60分钟,我始终一头雾水。
这里,和任何一所美国的高中一样,有不良学生的迟到、女孩子们的悄悄话,无所顾及的情侣,平凡无奇的少女,被人欺负的少年......长长的,曲折的回廊,图书馆,餐厅,橄榄球场......影片开始,导演告诉我们,生活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时间,空间,被一次又一次诠释。
当A出现的时候,A打电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离开,在走廊遇上B,拍照,出门…...当B出现的时候,B在校园拍人像,回教学楼遇到A,给A拍照,这时C从身边匆匆走过......当C出现的时候,C和同学谈话,和老师谈话,换衣服,去图书馆,从A和B身边擦过......还有,D、E、F、G、H......这些学生们在这所庞大的教学楼里忙碌着,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自觉不自觉的交集,仿佛一张打开的蜘蛛网上,四散出去的线。
零乱的,却又彼此交叉。
而摄影机就像一只行动的眼睛,紧紧跟随着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忠实记录着每个人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听起来语焉不详的台词、对话。
颠倒交错的时间、空间、人物,使这部影片,似记录,又似重现。
在这场将即将来临的校园暴力事件中。
究竟谁是主宰者。
在影片的几乎前一个小时里,导演也始终不曾将迷题揭破。
只是让观众在他随时变换的视角中,不知所措的猜测。
直到后二十分钟,各条线索才开始汇总。
影片在这里开始变的清晰,前面出现的许多莫名其妙的情节,终于综合到一起,有了框架。
而其中的两个叫做Eric 和 Alex的学生,便是焦点。
有关其他人的镜头,都是发生在这一天里的。
而只有Alex与 Eric,是没有被这一天的时间所限制的。
(毕竟那么多的行动,不太可能是同一天发生。
)Eric就是在课堂上被人扔纸团欺负的男孩子,看上去有些木讷,老实。
面对嘲笑与挑衅,他无动与衷。
只是默默离开。
在餐厅,众人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一个小本子边走边记录,最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以为是这个男孩子的怪癖。
直到后来他和和Alex详细商量行动计划的时候,我才明白,他当时的真正意图。
而他在设计行动方案的时候,神采飞扬,与先前,判若两人。
影片的转折来自于Eric弹钢琴的一段情节。
他是如此投入,手指在琴键上灵活的飞舞,流水一样的音乐淙淙而出——致爱丽丝。
随后,Alex进门,聆听。
而后开始玩杀人游戏。
Eric的琴声越来越急促,最终化为狂燥,结束。
电视上此刻正在讲着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这一段,我本还是有些昏昏欲睡了,尤其是钢琴的悠扬,几乎让人忘记了将要发生的悲剧。
然而,当看到Eric从网上订购的枪支清晰展现在屏幕上时,我一下清醒起来。
瞪大眼睛继续关注下去。
乌黑的,崭新的M4卡宾枪。
他们到杂物房里,娴熟地上子弹,开枪,木屑四溅。
宛如屠杀的前奏。
影片也由此摆脱了前面大段大段的平铺直叙和几乎令人无法忍受的长镜头。
渐入佳境。
而暴力究竟又缘何而起呢?
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只有一段一段的情节浮现。
其中,包括Alex与 Eric在浴室的同性亲热行为。
这也恰好与影片前面出现的一段,某教室中,热火朝天讨论同性恋的情节不谋而合。
那些人,有不屑有反对有不置可否。
而在之后的部分,这些人里,将有人死在枪下。
而影片中着重出现的A、B、C、D、E、F、G…..等人中,只有A侥幸脱险。
他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拎着背囊走过来的Alex和Eric迎面相遇,也只有他预感到了危险的味道。
并且开始让一些人离开。
而剩下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他们纷纷倒在了Alex与Eric的枪口下。
C就是第一个牺牲品,她的血溅满了身后的书架。
喜欢拍照的D在给Alex 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后,也倒在了枪口之下。
在整场杀戮中,Alex和 Eric始终沉着、冷静,丝毫不被鲜血淋漓与学生的惊叫所动,仿佛置身于一场电子游戏当中,并不是真实的死亡。
而影片的节奏,也因此而到了高潮,虽然惨剧不断的发生,然而在屏幕上却看不到歇斯底里的疯狂,无论是学生还是杀手,都是安静的让人可怕。
于是,死亡的激烈与学生及杀手们的静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影片更冷峻。
其中,有一个黑人的出现,让观众有些迷惑。
当其他的学生都惊慌逃窜的时候,他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向出事的方向走去。
当他看到Alex用枪指着倒地的老师时,他依然一步一步走上前。
相信观众这时候应该会认为他是身怀绝技的英雄,可以扭转乾坤。
不料Alex猛一回头见到他,一发子弹打过去,这个黑人砰然倒地。
随后,老师也成了枪下鬼。
原来这场屠杀里,是不需要救世主的。
而当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主要人物都一一毙命之时,只有一对经常在学校里张扬的情侣躲藏了起来,。
而这时,两个血洗了学校的杀手此刻碰面。
当Alex找到Eric时,后者正悠闲地坐在图书馆的椅子上休息。
就在这里,情节发生了意想不道的转变Alex兴奋地告诉Eric自己的战绩时,一声枪上,他自己也倒在了Eric的枪下。
的确是出乎意料的精彩之笔。
而影片的最后,Eric不慌不忙寻找到了躲藏起来的那对情侣。
不顾他们的哀求以及咒骂,轻松的说起了《天生杀人狂》开头梅乐莉念的点指兵兵的歌谣——Eenie meenie ninie moe, cath a redneck by his toe, if he hollers let him go……摄影机在此刻慢慢的后退,拉开。
只留下Eric平举着枪瞄准的身影。
终结。
有一个电影,柿子向我推荐很久了,终于找到这部片子,并且看完。
其实柿子以前不叫柿子,可是柿子为什么叫柿子,我并不清楚。
记得是他告诉我《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插曲名字叫做《Shape of My Heart》,他高中时代喜欢的女孩子喜欢穿帽衫,他会为他妈妈买她喜欢看的《知音》。
我们之间最大的交集是索,索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是索春节回家必见的人。
“你的生活和很多人并不相同”,柿子大抵如此。
汶川地震后,柿子去四川执勤。
我们在网上有短暂的聊天,他说带的大酱吃没之后基本就不吃菜了,他说没那么多水总停水,嘴唇一直裂了快两个月都不好,他害怕回去以后变兔唇。。。
他说有人从家里寄东西寄了一个半月才到。。。
生病,呼吸道发炎,可以戴口罩吧,他说“你见过着装严整还戴着口罩的警察么”。。。
如果他不是警察,不知道会穿的多么的朋克。
好吧,说说《大象》。
多视点叙事、360度旋转摄影、冰冷的“零度”讲述、大量空镜和适当的慢镜头。
影片中沉静的前景音乐和嘈杂的同期声制造了一种奇怪的疏离感,有时候前景音是舒缓的钢琴曲,有时候是挂钟摆动的声音,有时候是轻的几乎听不到的心跳声,有时候是海鸥的鸣叫。
你并不知道穿梭于校园中的各色人物的真实想法,在《致爱丽丝》的流畅音符下,隐藏的是惊心动魄的校园枪击事件。
这是一场屠杀。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用了跟拍镜头,观众好像偷窥者一样跟在人物的身后。
这个片子我最不喜欢的大概就是这种“跟随”。
跟随是一种态度,大多数时候代表了漠然,极端的时候表示的是臣服。
杀手Alex和Eric看的电影正是《意志的胜利》,神话纳粹最著名的影片。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可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截然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圈子,就有多少种规则。
学校的规则是,每个年级都有一两个早熟而妩媚的女孩,引得青春期的男孩躁动不安;运动健将一定花心并且要和不同的啦啦队美女谈恋爱;总有几个姑娘形影不离,热衷八卦。
你看,在学校,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好坏唯一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想标新立异,就注定孤独。
卷发女孩米歇尔,小人物,一看就是举止怪异、个性孤僻的小人物。
她会在跑步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仰望天空。
这样的女孩,老师只能找她谈谈“你为什么不和别的女孩一样把头发剪短?
”这类无聊的问题,而米歇尔会第一个被枪杀。
影片的名字大象,来自西方谚语。
是说当大象走进卧室里的时候,人们不是认为大象是假的,就是觉得卧室是假的,表示事情出乎意料。
人们通常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不愿意相信的,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影片中,金发男孩约翰突然在教室门口哭了。
一个女孩走过来,说,你哭了?
是的。
发生了什么不愉快吗?
我不知道。
女孩轻轻吻了一下男孩的脸颊,走开了。
有时候,人们哭泣,没有原因。
电影海报选的图片就是这一刻,虽然这个场景和整个校园枪击案的故事没有多大关系,却几乎是全片中唯一的温情时刻。
如果非要给暴行找个原因,那大概就是Alex 说的——“我们在学校一点都不开心。
”男孩约翰为什么染金发?
其实,没有什么原因。
《大象》(Elephant,2003)是导演加斯•范•桑特根据1999年发生在美国哥伦拜恩中学那场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改编而成的影片,在2003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取得巨大成功。
电影片长81分钟。
在影片的前66分钟,导演分别从八组人的视角叙述了一所高中里平常得会让观众打哈欠的半天,但是随着之后的第一声枪响,之前的平静化为乌有,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而这场屠杀的执行者就是这所学校里的两名学生,Eric和Alex。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自然是其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和独具一格的电影语言,本文就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大象》的深层文本。
对于直线型的叙事结构的突破早已有之,自从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运用了分段叙事,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辐射结构、假设结构、环形结构、双重结构等四种变式。
但是《大象》的叙事结构却是超出这些的,它分别以不同人为叙事中心叙述了同一时间段内的事件,但这些事件本身又是打乱了顺序的。
如果借用克里斯蒂安•麦茨的“平行组合段”概念,不妨姑且称之为“平行结构”,与“平行蒙太奇”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叙事段落之间的时空关系并没有确定的相关性。
对此不妨先从组合段的角度先来梳理一下。
1、镜头。
天空,渐暗直至只剩下路灯,画外音为欢快的嬉戏。
2、段落。
John的父亲醉酒驾车,John送父亲。
3、长镜头。
Elias为情侣拍照。
4、长镜头。
John到学校,打电话叫哥哥来接父亲,遇见老师,被要求去办公室。
5、段落。
操场上学生游戏(音乐为《致爱丽丝》钢琴曲),Nathan离开,遇见三个议论的女生,遇见女友。
6、段落。
John在办公室与老师简短交流,Nathan和Carrie出去,John交代好钥匙的事,去到一个单独的房间哭泣,Acadia亲吻John。
7、长镜头。
Acadia与同学讨论同性恋的问题。
8、长镜头。
Nathan和Carrie讨论一起出去玩的问题。
9、长镜头。
John走出教室,遇见狗,遇见来学校的Eric和Alex。
10、段落。
Eric课上被欺负,去洗手间洗干净衣服,去食堂调查。
11、长镜头。
Elias去洗照片的地方,路上与人打招呼(柔缓音乐与超现实的迷幻性音响并存),开始洗照片。
12、长镜头。
Michelle与老师告别,穿过篮球场。
13、长镜头,Elias洗照片。
14、长镜头。
Michelle换衣服。
15、长镜头。
Eric回家喝牛奶。
16、段落。
Elias洗完照片,去图书馆。
17、段落。
Brittany、Jordan和Nicole遇见Nathan后去餐厅吃饭,看见John在逗狗,之后有小争吵,去厕所扣喉。
18、场景。
Eric弹琴,室内环境叙事,Alex玩游戏,两人在网上买枪。
19、长镜头。
天空,渐暗。
20、段落。
Eric和Alex睡觉,起来吃饭,看电视,枪到了,两人试枪。
21、长镜头。
Michelle换衣服后去图书馆,遇见正在拍照的John和Elias。
22、段落。
Eric与Alex洗澡并亲吻,计划杀人(括入性闪前),驱车去学校,遇见John。
John阻止同学和老师并寻找父亲。
23、段落。
Eric和Alex到图书馆,杀死Michelle和Elias,去厕所杀死Brittany、Jordan和Nicole。
24、段落。
Benny帮助Acadia逃出,Alex追到校长。
25、长镜头。
John找到父亲。
26、长镜头。
Benny追寻(有紧张效果的音响)Alex并被杀,校长被杀。
27、段落。
Eric追至餐厅,喝饮料,杀死前来的Alex,找到躲起来的Nathan和Carrie并杀死。
28、长镜头。
天空,音乐为《致爱丽丝》钢琴曲。
从以上的大段落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基本叙事结构中缺乏交替式叙事组合段这一电影语言单位,这是因为本片在叙事中没有交代明确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关系,所以难以判断段落间的关系是否为交替式叙事组合段。
如果这样的叙事还显得太过复杂和难以理解,那么也可以打破导演的叙事结构,还原为连续的线性结构,这就要求以不同的人为叙事中心。
John。
送醉酒的父亲到学校,打电话给哥哥让其来接父亲,遇到了老师,被叫到办公室,短暂交流之后把钥匙留在办公室里,单独来到一个房间哭泣,被Acadia安慰。
走出去,路上遇见Elias拍照,Michelle从旁跑过,出去逗狗,遇见来学校的Eric和Alex,阻止同学和老师进去,发现父亲不见了,找到父亲。
Elias。
遇见情侣为其拍照,然后走进学校,穿过漫长的过道,来到洗照片的房间,与黑发女孩交流,洗完照片出去,遇见John并为其拍照,Michelle从旁跑过,来到图书馆,正巧Eric和Alex,拍了一张照片后被杀。
Michelle。
上体育课被老师要求穿T恤,闷闷不乐回到衣物间换衣服,然后去图书馆,途中遇见Elias为John拍照,到图书馆之后整理图书,遇到Eric和Alex,被杀。
Acadia。
在单独房间里遇见哭泣的John,亲吻并安慰他,去与同学讨论同性恋的问题,屠杀开始后在Benny帮助下逃出。
Brittany、Jordan和Nicole。
在走廊遇见Nathan并讨论,之后去餐厅吃东西,发生争执,然后去厕所扣喉,出来之后被Eric杀害。
Nathan和Carrie。
Nathan在操场玩球之后去教室,遇见三个讨论他的女生,遇见女友,进入办公室请假,两人出来讨论假期出去玩的事情,屠杀开始,逃进冷冻室,最后被发现,被杀。
Benny。
操场上玩过球,后来屠杀开始后帮助Acadia逃出,追踪Alex被发现之后被杀。
Eric和Alex。
Eric上课被同学欺负,进洗手间清洗,去餐厅考察,回家喝牛奶,弹琴,Alex到来,玩杀人游戏,两人买枪,睡觉,起来之后吃饭,看电视,枪到之后试枪,洗澡,计划杀人,驱车去学校,正好碰到逗狗的John,经学校之后开始杀人。
Eric先杀了Michelle和Elias以及Brittany、Jordan和Nicole三人,在餐厅喝饮料并杀了前来的Alex,最后找到躲在冷冻室的Nathan和Carrie。
Alex杀了校长和Benny之后去找Eric,被Eric所杀。
如此整理之后不难发现故事其实集中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面,从Eric上课被欺负开始,到Eric杀死躲在冷冻室的Nathan和Carrie结束。
导演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以不同人为关注主体进行叙述,给观众造成了一种断裂、重复和杂乱的印象。
这样一种“平行结构”的叙事是对传统的线性叙事形式的解构,意义就在于导演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解构将导演的主观意图降到最低,尽可能地还原生活的原貌。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所见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全方位地观察生活,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有人对生活的认识都是非全面的。
这里体现出了桑特对于传统的统一、完整的叙事的解构,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非理性的叙事风格。
正是这样的叙事,使得电影拥有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真实感。
当然,这样的一种叙事并不是单纯出于一种形式上的突破需求,也是出于本片表意的需要。
正是由于每个人对于生活观察的片面性,才使得悲剧最终发生,叙述的断裂和不完整,是为了还原生活的断裂和不完整。
当影片从John开始之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影片之后围绕他展开,而是在之后又出现了不同的关注主体,为了提醒观众,导演还在每个人物出现时在屏幕上显示了每个人的名字,好像是一种符号性的提醒,提醒有一个关注主体的出现。
随着主人公的不断出现,每一个人片段的生活开始相交,可能是空间上的,也可能是事件上的。
第一次人物的相交是在操场上,Michelle和Nathan出现在同一空间上,之后Nathan遇见了三个女孩并被议论。
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是先后以John、Elias和Michelle为关注主体的三次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以及Acadia安慰并亲吻John的情节。
随着这种相遇的发生,单个的、片面的、线性的叙事逐渐结合为一种网状的叙事,单个人的生活被结合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生活,较为全面的展现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这里,观众被给予了一种特权,得以超过生活的现实性跟随摄像机全面的观察事件发生前的背景。
这样一种看似不符合传统完整性叙事的叙事方式,反而产生了一种最为接近真实的效果,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叙事的特点,在对完整性、线性叙事的解构中重塑其生活的原貌。
但是虽然导演的目的是通过最低程度的主观化叙事隐藏起自己对于这一悲剧的原因的看法,而只是引导着观众的思考,但是任何叙事都是主观化的,再破碎和多角度的叙事都不可能真正完整全面地反应生活,导演选择的叙事角度和拍摄对象都是主观的,都是浸透了导演的思想的。
即使是导演故意运用无意义的拍摄对象来表现自己客观性,但这本身也是导演的意图,所以不表意的形式是不存在的。
本片也是如此,看似客观、无意义的叙事其实也是包含了导演的叙事意图的。
虽然导演极端克制的叙事确实让观众及其佩服,但是这并不代导演是真正客观的。
导演的关注主体的选择体现出了一种对于边缘化人物的偏爱。
从主角来看,John是逃课的差等生,父亲酗酒,自己躲起来哭而没人倾诉;Elias单独追寻艺术(摄影),骗John说朋友病了,中午不去吃饭只是洗照片;Michelle相貌平平,不敢穿T恤,缺乏自信;Brittany、Jordan和Nicole组成的单独的小集体,甚至拒绝其中一人的男朋友占用其时间,与外界隔绝;Nathan和Carrie也只活在两个人的世界,拒绝一起参加朋友的聚会,被其他人议论并远离;Benny是自我中心的英雄,自然是边缘人;Eric和Alex更不必说,被认为是同性恋,上课被欺负;唯一例外的可能是Acadia,这也许也是她最终逃离的原因。
从其他人物来讲,问Eric在餐厅干什么的女孩、与Elias讨论照片的女孩、图书馆的老师都是亚裔人,后来逃到厕所的金发女孩自己忙着躲进厕所却不告知Brittany、Jordan和Nicole等。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叙述其实十分完整地勾勒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其实这就是一定程度上导演对于这出悲剧的解释。
如果单看Eric的生活经历,我们也可以从导演的有限的叙述中看出一些主观化的细节。
首先是上课时被欺负的情景,这自然是对悲剧的解释之一,这是一个被孤立,被欺负,被边缘化的人。
但同时老师此时讲的内容是关于原子中电子和原子核的关系问题,此刻远离原子核的电子自然是暗指Eric。
之后Eric去餐厅查线路时有一个小细节,他被一个人撞了一下,没有道歉,之后过了一点时间,他痛苦地用双手抱住头,这同样也是对于Eric生活场景的暗示。
之后Eric回家,家中无人。
弹琴,环顾房间四周,有许多抽象画,都传达出了一种痛苦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幅画,一幅是大象,这是本片中唯一提到大象的地方;另一幅在乐谱旁,模糊看见是一位父亲和儿子,结合之后父亲与他惟一的一句话也是关于成绩的,可以推测的是Eric的家庭绝对不完满。
还有之后与Alex亲吻的场景,可以看出二人饱受青春期的困惑。
看电视时看到的法西斯的宣传、游戏中杀人如麻的场景、方便的网上购枪渠道,反映出不安定的现代社会提供的外部因素。
所有这些都是从Eric周围的事物中了解到的他的生活环境。
在大屠杀之后,唯一幸存的两个主人公,John和Acadia,不无巧合地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两人相拥,体现出一丝温暖。
这可否理解为导演的暗示?
杀手并没与杀死所有的人,而是留下了希望,那就是爱。
Acadia对于John轻柔却充满温存的一吻,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出了难得的美好情感。
而John对于醉酒父亲的关怀,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提醒,逗狗时难得的升格镜头,都暗示着他将作为“希望之星”存活下去。
如果细读文本,仔细考量本片的电影语言,还有许多值得一说的细节。
本片最特别的电影语言特点就是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大量运用。
就长镜头来讲,本片甚至可以说是到了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
对于每一个主要人物导演都有跟拍,穿过长长的过道和楼梯,终于到达想去的地方,到了让人有些厌烦的地步。
这样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同样给人一种真实感。
而且这些镜头没有给任何一个角色视点,这从传统的角度来讲绝对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故事片隐藏摄像机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认同人物的视点、占用人物的视域,从而使得观众忽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假的真实里。
但是本片没有借用任何人物的视点,而是采用类似于纪录片的视角来拍摄,但是又是不影响到演员的视点。
这与纪录片又是不同的,因为纪录片中摄像机的出现会影响到被摄人物的行动(即使导演尽力减少这种影响)。
所以本片的视角可以说是一种“不介入生活的纪录片视角”。
这样的视点仿佛时时刻刻提醒观众保持冷静,认真审视事实。
从叙述人称来讲,本片也是极其特别的。
首先它是全知的,虽然并没有给观众呈现出绝对的全知。
同时也是旁知的,因为每一段叙事都有不同的中心,而且某种程度上是彼此独立的。
所以本片的视角笔者称之为“破碎的全知视角”。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细节,每个跟踪人物的长镜头中都会呈现主角开门或进门的镜头。
“开门”以为着一种空间的转换,就本片来说,转换的空间是“相对私人”和“相对公共”的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转换。
如John在老师那里没有一丝认错的意思,但是在单独的房间里却露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
又如Eric在学校被欺负了话也不敢说,但是在计划杀人时的仰拍镜头却给人一种统筹全局的威慑感。
这种两种空间里的不同表现也是对于人的状态的解构,在十分有限的叙事范围里,每一个人物却都是丰满的,至少是在某一方面是丰满的,这也是导演在解构中重新建构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形式,人物被用超越传统的方法重新建构。
就景深镜头来讲,本片也有很多很有意义的运用,有两个特别的值得分析的镜头。
一个是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操场的镜头,近景是Michelle孤独地仰望天空,中景是一群男孩在玩橄榄球,远景是一群在上体育课的女生。
这个景深镜头全面地描述了操场上的场景,学生之间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隔离的关系在这一景深镜头中展露无遗。
特别是Michelle孤独地仰望天空的姿态与中景、远景中学生尽情嬉戏的情景的对比极具深意。
另外一个景深镜头是Eric和Alex在看希特勒做战争演讲的时候送货的车就从窗外经过,而那车里正装着两人在“GUNSUSA”订购的枪支,屠杀的武器和屠杀的精神刺激源之一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自然是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原因的分析。
所以在导演看似随意的叙述之中十分隐晦地隐藏着主观的意图。
从机位的角度来讲,本片最常用的是平视,大量运用于对于人物的跟拍,虽然人物上下楼梯的时候也会有小的仰拍镜头,但是大体上说来是平视的,而且与人物保持的距离也是相对一定的,所以使得人物和观众始终保持一种客观的距离。
但是也有很明显的俯视和仰视的镜头,如影片一开始John的父亲驾车的镜头就是俯视,表现出了危险驾驶的情景和John所处的家庭环境。
而Eric计划杀人时的仰视也同样表现出他的威慑力。
所以导演并不是一直很随意的在拍摄,很多角度和拍摄都是别有用意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两个大的摇镜头也同样是很有深意的。
第一个是Acadia和同学们很随意欢快地讨论同性恋的问题,第二个是对Eric的房间的表现。
这两个镜头使得人很容易想到就是一群人在围着Eric讨论,用轻松的语气谈论着让Eric愤怒的话题。
另外本片常用的拍摄技巧还有一种就是固定机位拍摄,摄像机不随着人物运动而运动,而是任凭被摄闯进或是逃离取景框,同样造成了一种纯客观记录的效果。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中的音响和音乐。
值得一提的音响有两处。
一是Elias拍了照片回去冲洗的路上,一直有很柔和美妙的音乐和一种超现实的仿佛来自于机器的、梦幻的音响,让人仿佛看到他冷静地外表下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同时很有趣的是,在他这一路上,导演很难得地运用了降格拍摄,而每当有人打招呼时,降格解除,但是他并不会停下。
这也可以认为是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已经将自己边缘化了。
另一处音响是Benny接近Alex的时候响起的紧张的音响,像极了好莱坞中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仿佛Benny马上就要解除危险,恢复一个和平安定的校园,但事实却是Alex一转身就杀死了Benny,甚至没给他任何反抗的机会。
这里是及其精彩的一笔,是导演的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叙事的绝妙表达。
突破了观众对于传统的英雄人物的预期性,让观众在目瞪口呆中认清现实:没有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英雄,日积月累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
而至于音乐,片中惟一的一首曲子就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除去前述的与音响同时出现的那一段),先后三次出现。
第一次是在影片伊始的操场上,明媚的阳光,嬉戏的人群,配上这么一首舒缓的音乐,让人感觉这一切简直是美妙极了。
第二次是Eric用钢琴弹奏,虽然弹得说不上好,但是却十分认真,可同样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结束时他愤怒地伸出了中指。
第三次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画面是蓝色的天空,有些灰暗。
《致爱丽丝》的作者是贝多芬,而众所周知的是贝多芬孤独一生,但他没有停止对伴侣的追求,据说这首曲子就是他写给自己喜爱的女学生特雷泽的,当然这份感情最终并没有结果。
所以从这首曲子中观众也可以感受到Eric内心深刻的孤独,而片尾的乐音不断,似乎也在提醒着观众去思索。
另外,本片中还有许多的具有符号性的事物值得关注,虽然作为一种语言的电影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十分接近,但是对于一些意义深刻的符号却并非仅仅如此。
比如片中三次出现的天空,可以当做是电影的一个节拍器,在解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又不止于此。
片首第一次出现时天空和电线杆是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讲,这自然更具有稳定性,但是从表意的角度来讲,天空象征着一种人性化的东西,影片在每次的天空中都运用了降格拍摄,天空中的云快速变幻翻涌,仿佛人心,Eric的心。
假如这个猜测成立,那么电线杆自然就象征了某种通往他的心的途径。
但是很快天空暗了下去,电线杆也随之暗淡,只剩下路灯亮着,可以理解为从这一天开始Eric的情况就是及其危险的,但是还有一丝光亮。
第二次出现是在中午,Eric午睡的时候的天空。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睡觉是死亡的表征。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最后光明在Eric心中的死亡。
之后天空继续变暗,失去光明,预示着屠杀的到来。
最后是片尾的时候,故事已经结束了表达,但是却又没有真正结束,天空中的云还在翻滚,观众可以想想Eric在杀害了Nathan和Carrie之后会停止吗?
即使Eric被捕了,类似的事可以停止吗?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另外如上面提到的三次出现的《致爱丽丝》同样也具有这种符号化的作用。
综合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导演看似杂乱的、客观的后现代主义解构性叙事中,体现着极为深刻的主观态度,那就是对于爱的呼唤。
具体来说,这种呼唤体现在对现实的不合理的揭示,对边缘人群的忽视,对同性恋的错误态度,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个人中心主义的盛行,家庭问题的突出,师生关系恶化的学校教育,缺乏引导的青春期问题,暴力文化的引导,泛滥的枪支流行等诸多问题。
导演看似不加评述的对问题的呈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视而不见。
这也正是影片名称的意义所在,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句英国谚语,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
导演通过这样一部影片在呼喊关注,关注这些及其明显而又危险却一直被回避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片是极具现实性的,是对于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揭示。
而这一切,都是导演通过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叙事实现的。
格斯.范.桑特是越来越不把电影当作电影了。
在《杰瑞》里,摄像机还勉强占了一个主角的位置,而到了这部《大象》,连摄像机也淡化。
整部片子,看到的就是人、人。
不是角色。
没有主角,配角,都是人。
人,也不是那种抽象意义上概念的人,不是人性,人格,人心,不是。
就是具体的人,街上的,学校里的人,说话或者走路的年青人。
普通的,日常化的人。
人这个词被还原到最行为化表相化的形象这样一个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是最真实的。
如同散步。
每个人每天都在散步,头脑的,视线的,或者身体行为的。
没有逻辑,自发、随意,视线落在另一个人身上。
你不知道为什么是落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你听他们说着些没头没尾的话,你听着他们说着些自己也觉得没头没尾的话。
然后,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有,可能没有。
然后,有人走过来问你,你哭了吗?
你说,我也不知道。
格斯.范.桑特就是用这样一种状态来描述校园暴力。
不错,校园暴力是这部电影里唯一可以被提取出来的一丁点情节了。
可是,我以为,他不是为了校园暴力来拍这部电影。
校园暴力不是重心。
他绝对不是一个道德家或者心理医生。
与其说,枪杀案是情节,不如说更是电影时间里的偶然。
格斯.范.桑特要拍的,是一种真实而偶然的生存境遇。
一个个年青人看起来忧愁而庄重地走在偌大的校园空间里,不停地走,面无表情或者各怀心事。
你跟随他们,时间被不知不觉地分解,如同随意而有节奏地分解电影和镜头。
光线在长长的过道里被折射、延迟、扭曲,如同那些不能被洞悉的心灵。
这时候,你的信心和耐心正与那些鲜亮的衣服与蓬勃的头发构成强烈的反讽结构。
每个人都不明所以地移动。
顺着直觉和时间移动,不给自己停下来的机会,不给自己留白的机会。
不提问,也不要求解答。
一座学校,是一个松散而偶然的生命器皿,所有的生物个体都被纳入其中,但是,他们相互排斥,他们不发生化学反应。
冷漠,孤独,封闭,这是一种从成人社会里沿袭而来的被社会意识强行认证和定制的生活模型。
被抽掉了灵魂的生命形态。
而,所有的冷静与封闭,习以为常的心理暗示与不反驳的生活规范,都在累积着日益澎涨的能量,这能量,等同于一挺重机枪的毁灭力。
格斯.范.桑特把这个枪杀案拿来拍成电影。
他既然拍成电影,枪杀案就不是枪杀案了。
我一直不把这个导演当成一个艺术工作者,只当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最简明的语言讲故事,讲到哪儿算哪儿,像散步。
可是,散步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深刻和接近真相的时候。
如果要提升,我宁可说,格斯.范.桑特是一个寓言家。
你细看,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寓言。
从形式到内容。
《心灵捕手》、《我私人的爱达荷》、《杰瑞》……都是寓言,这部也是,《大象》。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别人的时候,1,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别人‘,2,我们对他产生印象然后进行简单的定义。
别人的性格,别人的生活,别人的表现……当我看到john无精打采,冷漠的样子及他后来的片段,他在我心里留下的影像是一个’无精打采,冷漠,内向,内心脆弱的瘦弱男孩子‘。
当我看到Eli拿着相机走来走去的时候,他在我心里的影像是’友好,认真,沉醉在自己的爱好中‘;当我看到Michelle,“loser,保守,不敢穿短裤,自卑”;当我看到eric, “帅气,阳光,健康”;Alex,”被欺负,压抑,钢琴弹得好听“,etc。
我们是无可避免地拥有总结的能力,对每个人每个事情总是会不经意地下一些定义。
但是尽管这里的主人公们我都不了解,他们都是我的’别人‘,但是我很清楚我并没有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不因为他们不是我,他们和我之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然而,如果我们像这个封面的女孩那样轻轻地亲吻另一个人,感受一下他的呼吸和心跳,我会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甚至能感受到他脑袋里装着什么,并没有装着什么和我的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当影片开始了十几分钟,许多观众都会奇怪这样平凡的行走,交谈到底要进行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剧烈的爆发?
然而结尾也一样处理的平凡,似乎那么自然,没有深仇大恨的痕迹。
若你看到最后还是在等待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突然的爆炸歇斯底里的扫射可怜的人跪地求饶杀人狂咆哮大笑,那这个电影就令你大失所望甚至浪费时间了。
也不要分析什么两个小伙子作案的原因。
从逻辑上考虑,他们是在学校过的不快活。
但是按照我的逻辑,这种程度的压抑不至于导致这样疯狂的屠杀。
可是事情还是发生的那么自然,自然地好像那三个女生不停的gossip, Eli反复的倒腾一个罐子,John打电话叫哥哥来接他爸爸,导演给每一个角色的感情,份量都是很均衡的。
因此从影片欣赏的调度上讲,根本不需要用自己的逻辑去分析凶手作案的原因,不需要讨论他们是不是心理变态,是不是受到欺负,是不是受到歧视,尽管有这样的原因,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的是屠杀,并没有我们预计的那些报仇雪恨或惊心动魄就自然地发生了。
因此你就要开始下定义说,这两个人简直是变态,简直是恶魔,是撒旦。
可是你看他们的表情多么轻松平静,就好像在玩游戏一样。
我们都很关注自己的内心,很清楚自己的每个想法,因此顺便把别人的心理想的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把别人归为这一类那一类。
但是难道我们自己就是’X类‘吗?
No,我们的身上都有神的影子,也都有撒旦的影子,只是份量有区别而已。
因此在看ALEX和ERIC的时候不要惊呼:”天啊,他们怎么能这样?!
“影片想要我们了解的是每一个人都有TA独一无二的生活,每个人是不同的,但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当你看着Michelle在大操场上仰着脸看天空的时候,静静地想此刻你是不是能进入她的内心,你们并不是生活在两个星球的人啊。
当你看到Alex毫无表情抬着枪的脸,你也一样能感受他的心和他的思考。
不要把身边的人 别人化 了,一两句就概括’他怎么怎么样,她怎么怎么样‘,(往往别人化的后果会产生排斥感或优越感,让自己和’别人‘产生距离,或者孤僻或者自命不凡)。
我看这个电影,忽略其他元素,如校园暴力,偶然,etc。
就好像有一天在学校,看见每天都看见的扫地阿姨,我心里在想,她这时候在想什么呢?
工作很无聊吧,这里的学生当我不存在,etc。
我和扫地阿姨是那么不同,但是实质上也差不多嘛。
还有点新意?中间睡着n次
镜头感在平淡中出彩。你不能说好看,但这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
This movie sucks. it's the suckest movie I have ever seen
节奏给人一种“导演终于抻够了差不多一个正常片长”的感觉。演员的好看和事件的残酷,使片子成了坏影响list里的一员。戛然而止的片尾加重了这种坏影响,因为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间没有正常时间的过渡。出了影院,走在路人后面,看着他们的背会变得烦躁。*镜像摄影、多角度重复* at电影资料馆
机遇编年史校园版的十几个碎片,致爱丽丝的致命音符,跟踪(跟拍),长镜都是短片存留,诡谲的云层下颠覆崩溃的少年青春暴力。
接近行为艺术,值得鼓励;未见深刻,但形成了自我风格
我果然没有文化,整部片子平淡得让人饱受折磨。下一部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9218/ 上一部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665/
最差金棕榈。纯是技巧堆砌,无灵魂。跟拍长镜头、旋转镜头,自然光影、自然环境、自然声效为营造连续的时间与真实的空间,时间线的交叉为蹩脚的叙事游戏。整部电影干涩生硬,观众无法入内,别提体验。
好像是学生作业
还不错
超多长镜头,看的时候的确很闷,索性画面色彩不错,情节很简单,挺无趣的,不过生活不就是这样无趣无聊的重复着直到灾难的来临么
那些少年啊,导演有没有潜规则你们喏。
形而上的牛逼片 請允許我欣賞無能。全他媽是拖沓無力的長鏡頭。倒是短評里有不少金句「没有人能知道悲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因为每个人都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当卧室里有一头大象时,你不是怀疑大象是假的,就是怀疑卧室是假的。」「电影就是电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5+】以琐碎的日常事件和路人视角来削减观看者的心理防线,又用大量跟随视角强化代入感(像电子游戏)。同时去除情绪、戏剧的扰动,只冷静地呈现,然后给予纯粹而暴力的冲击,连《花与爱丽丝》都变得可怕起来。看似没有设计,其实处处都在设计,作者太坏了,又太好了。
逗狗,寻爹,暴凌,踩点,暗房,八卦,情侣怀孕,身材羞耻,同性论坛,抠喉减肥,纳粹崇拜,临终相片,训导,逆行……用枪击事件打碎时空重组的高校生态考,感觉刻意之处还是多了,再抽离冷漠些或许更好,整体感觉远不如89年那部北爱问题的《大象》
【A】最极致的跟拍与浅焦,前者隐藏角色面容,保持视觉距离;后者则让角色与环境疏离,也在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最意外的是非线性叙事的设计,多条运动轨迹之间的交互,角色在虚焦地带的穿梭中失去样貌,于是动作和声音成为轨迹交汇的证明,在影片前1/3处就告知观众危机所在,于是场景的重复便显得无比重要(突兀插入的高速镜头便是为此存在),多视角的铆合交织让叙事反复撕裂,杀戮降临前的压抑感被堆积到极致。至于跟拍长镜头的内部设计,只能说一切都宛若调度之神的手笔,同时不禁感叹斯坦尼康是多么伟大的电影发明。几处剪辑异常显眼:跟随浅焦与广角镜头的不和谐感;讨论杀人计划时与整部影片格格不入的蒙太奇;以及结局,类似《X圣治》,影像的断点承接的是宁静的空镜头与舒缓的钢琴音,但对应的暴力却并未停滞,仍在跟随。
看完才发现桐岛要退部有明显致敬之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非常有噱头的事件却没有用好莱坞叙事,平静的令人震撼。其实这部电影的气质和我最近一个想法十分相近:制造一批有价值的人物,观众认识了解之后,让他们突然死去。这种震撼可以最大限度的逼近你的经验,让你目瞪口呆。可惜,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是真不喜欢Gus Van Sant
电影就是电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别整那些有的没的,上帝啊,好看的电影都跑到哪里去啦?
钢琴王子搞gay后暴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