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胡安导演的前一部作品《西洋镜》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虽然感觉《西洋镜》缺乏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无论从叙事、表演,还是美工、剪辑,在华语电影中都可以算是一部上乘之作。
所以这次胡安再度出山,自然要好好关注,更何况是和周迅合作。
从《大明宫词》开始一直都喜欢周迅,这个女人身上有着中国演员身上少有的灵气,天生就是个演员,更何况大家都是浙江人,所以基本上有周迅的影视剧是一个都不会拉下。
周迅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喜欢的张柏芝很相像,都属于天才型演员,但是不够努力,很多时候都是凭着小聪明在演戏,缺乏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整体控制力,所以如果碰上了好的导演、剧本和角色,她们就会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但是如果剧本对角色的塑造不够完整,她们的表演也必将是残缺的。
这个真理已经一次又一次被证实。
很不幸,周迅在《美人依旧》中再一次残废。
这是一部充满了颓废气息的电影,颓废来自于形式上绝望的艳丽,来自于各个角色每天都好像生活在世界末日的情绪。
作为一个男性来看这部电影,总觉得很多地方让人不可理喻,特别不明白电影中女性的瞬息万变是本性使然,还是编剧剪辑的问题。
整部电影有着散文的气质,但是没有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导演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对不起,我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导演把一个小女生生拉硬拽地拉扯大。
剧本的残废必然造成角色的残废,周迅在每场戏的表演都无可挑剔,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角色的,只能让人特别惋惜周迅的认真,换来的是这种结果。
都说周迅是破嗓子,但发现电影里邬君梅的声音还要破。
王志文的存在只是起到了一个花瓶的作用,奇怪王志文怎么会接这么一个角色。
唉,失败啊失败,失望啊失望……
“你是我的姐姐。
你什么都有,我要让你尝试失去的滋味。
我知道他对你很重要,我要得到他。
我不惜牺牲自己,我要把他从你身边夺走。
这个男人,你的男人,让我感觉到温暖。
我甚至迷恋上了他。
可是我亲爱的姐姐。
虽然我让你受伤,但是我仍然是需要你的。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
”男人不是东西,他独自离开了。
他也带走了她的年华。
但或许他的离开是好的,他的离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让我们重新站起来,让我们真切地牵起彼此的手。
让我们如此美丽地坐在一起。
或许该谢谢他。
在撕裂的青春画卷之后仍然会有你舒心的笑容。
这就足够了。
很久之前在病床上看的影片,刚刚翻到当时写下的感受,搬了上来.一部关于在亲情和爱情中挣扎的影片.最初是因为对姐姐所拥有的而嫉妒和误会而做出了使三个人都痛苦的事情。
是嫉妒?是自尊?是生来便坚毅刚强的性格?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的女人,眼中便只有爱情,忽略了妹妹的感受,但最终仍旧选择亲情。
让人不禁疑问最初强烈的爱情对于她究竟有多重但抑或是这女人的感情到这种时候便变的隐忍?
男人成为配角,爱情不是主题.喜欢周讯在电影里的装扮,无论是前期清纯形象,学生装,帆布包,杂乱却显得独立倔强的头发,那样真的很漂亮,标准的美人胚子,还是后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人觉得惊艳,浓烈的妆容,合身的旗袍,勾勒骨干的曲线,这样的人走在战乱的旧上海的街道上与它沉重混乱的颜色,对比鲜明.故事情节似乎简单而老套,结局仿佛成为颠覆性的搞笑
青涩的有些让人心疼的菲,眼神固执,表情苍白,单薄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她身上的锋芒。
黑色旗袍压抑的姐姐,精致的妆容,透出那一个年代的深闺小姐的寂寞。
无从生厌。
也许从一开始就是,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让我觉得,女人的一生,都让人心疼。
旗袍是神奇的,中国女人是属于旗袍的。
曲线,玲珑,婀娜,以及浮想联翩。
“这是规矩”眼泪可以纵容女人女人所有的自私和妒忌,到底来自哪里?
可怕的爱情。
两个女人的空荡荡的大厅,有极明媚的阳光。
辛酸的笑
大部分情况下,家有女子已长成,究其原因十有八九是为了一个男人。
而周迅饰演的“小菲”,从学生妹长为落落女子却是因为放弃不了自己心里那份难以抵御的孤单。
印象很清晰,看这部片子是在四年前的情人节,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的角落里不出一声,恰好这电影的光线和色调都是发暗的,还有王志文、邬君梅以及周迅的气质都很适合在这种场景中出现,昏昏沉沉地带我走进了《花样年华》的年代。
对于王志文这样的男人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从《过把瘾》开始我就喜欢他身上的那种不言不语和一语道破,再到《让爱做主》里那个已婚有小三的淡淡的男人,或许他怀有一种魔力,一种让女人不知不觉就沉迷的力量。
以至于在本片中的黄先生还是能够以这种鬼使神差牵动女人。
不过,本片的重点并不是这个男人。
在我看来重头戏远远是通过这种蛊惑的东西来表现两个姐妹:璎子和小菲。
璎子身上的那种世俗,并不是天生的。
想毕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渐渐沦为复杂的女人,可是她清楚这一过程的苦痛,在渐变中的费心、担心,让她自己慢慢忘却了一个女人最本初的梦想:过最为平常的日子。
邬君梅这个演员的相貌并不好看,可是她长得很旧,像那种旧年代里阿谀谄媚、仗势欺人的不娇滴滴却娇艳,并经历过风雨的大小姐。
正如小菲所说:“她可以做到用亲情开玩笑。
”女人的可怕之处在于阴柔并且惹人疼惜,并不像男人的火焰来得那般凶狠,可是一旦触碰却凉到底;而女人的可怜之处也在于阴柔,他们永远玩着自己一个人的游戏,忽然一下就全线崩溃。
小菲在开片中提到:“…一部分成为男人,一部分成为女人。
”可是她没有继续说下去,没有说女人还分两种:大女人和小女人。
由于家庭因素小菲一直生活在姐姐这个大女人的闪亮光环外围(想想《一帘幽梦》前几集中紫菱的心态),她不明白姐姐的优秀是用辛苦的世故换来,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眼巴巴望着自己与姐姐的不同,一次又一次地被姐姐不经意的话所感动。
小菲第一次接触到黄先生,是站在楼梯上的观望,听着那些大人讲不清的言语,偷偷看一眼这个陌生的男人。
第二次的擦身而过后,小菲低头心头悄悄一甜,那种美妙感觉相信所有的女孩都是有所经历的,像是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窃来的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哪一个男人的出现都是会造成小菲心里那股积淀已久、等待爆发的想法:“我不要孤独,我要抓住温暖和感情。
”黄先生的一句:“按我的方式办。
”让小菲越陷越深,可爱的小菲不知道她的变化意味着日后的更加孤独。
末时,当小菲洒出女性的歇斯底里,黄先生答道:“你姐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有过去。
”在我眼前的小菲陌地一下变成了周迅,很有悟性地逃离出这场战争,女人的这种品质也为我喜欢之一。
不论是谁,和黄先生的感情,终归是一场游戏。
片尾,姐姐递给妹妹一株两朵粉色花的植物来取代了之前一直出现在小菲窗边的那盆绿叶衬红花的孤单的盆栽。
晚上,我躺在床上仍会想念周迅烟熏妆的大眼睛以及王志文一张一合的双眼。
实力就是暗暗地彰显在细节之中。
——————————————————————————————但是,总感觉片子的制高点与最终展现出的紧凑性缺乏互通。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负面的,认为过于简单的情节和晦涩难懂的独白,像是导演要可刻意拼凑一出美学与爱结合的摄影作品,事与愿违的是,观众认为妖娆的妆容和粗糙的布景并不能给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加分多少。
我总是习惯在每部电影中寻找美好的光点,而并不是一味的批判,因为批判对于电影的创作者来说是过于残忍与苛刻的,就好比人家努力做了一件事,也许没有做好,但是我们应该宽容并且鼓励。
美人依旧里对感情的诠释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小菲与姐姐的感情,姐姐与黄先生的感情,小菲与黄先生的感情,丫鬟与黄先生的感情,还有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的父亲与小菲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我明明应该恨你,却难以自拔的爱你;我明明对你牵肠挂肚,却缠绵在他人怀里,我一直以为我是理智的,为什么遇见了你后变的如此恍惚不定,自己都不记得自己原来的模样··我知道我比别人漂亮,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我以为你会和我执子之手,我以为你有一天会离开她的怀抱。
怎么我的“以为”通通成了一厢情愿,留下的只有你的渐渐远离的背影,在光与影的交界处燃烧成一束光。
很喜欢拍摄旧上海的电影,即使有些故事情节显得冗长乏味,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总有一种桀骜的表情,眼神里透露着忧伤与坚定,像是对爱情最向往最忠诚的一代人,可能与爱谁并无关系,这份执着是现代人已经渐渐遗失的本性。
我不知道这样的形容是否恰当,是否能被人理解。
很多时候,我自己是不相信爱情的。
美人啊,你一路错;英雄啊,你错了一路。
很诡异的歌唱,绕梁的悲伤。
画面的构图力求唯美,人物造型冷艳到诡异,可是都掩盖不了剧本的单薄和一部艺术作品欠缺的生命。
——美可否也惧畏空洞
此片看得我有点浑浑噩噩。
王志文一贯的儒雅风度,然而如果要表现旧社会的风流,似乎还差得远些。
我只能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在屏幕上把两朵姐妹花迷得神魂颠倒,一边对着他不太合体的粗制西装心中长叹。
导演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昏暗而绮靡的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似乎又想与革命与时代有所关联,可是关联得又好像并不是很明显,于是我的心情被夹在中间十分尴尬。
戴在女人们鬓角上的花朵,是一瓣没有说出口的台词。
只可惜我认不全那些品类,所以这些“潜旁白”也只好被我眼睁睁地忽略过去。
迅哥儿的妆有一种自成体系的渐变。
由最开始,乱蓬蓬的一头短碎发,怯生生的一件校服,到初领风情的眼角眉稍,再到颊上自信甚至张扬的一片绯云,直至最后那绝望的,脏的,堕落的阴影。
她像一只未长成的孔雀,却努力拔下姐姐的羽毛来装点自己的屏尾。
除了她,我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美人, 美人, 很美的名词, 不是么。
形容女人, 觉得很完美。
前些天在某处看到这句话, “女人不坏,请用力爱” 读后,感觉振奋, 觉得这是应该如共产党标语一样用红条幅题上悬挂起来的, 它是需要瞻仰的。
然而, 有爱 就会牵扯到感情, 感情, 就是自私的产物, 女人一旦自私,不会不坏, 只是旁人会因为她的原始动机而宽恕她的罪过。
所以, 没有不坏的女人, 但仍然需要用力爱,用力爱, 在你明白什么是爱的时候。
如果说女人可以去评判, 那男人就没什么可评判的了。
就像是选择题,但只有一个选择。
乌鸦放在哪里都是黑的, 只是有的时候一群乌鸦聚集在一起时, 你便不太注意哪个个体更黑了。
那时你便不会去意识到黑其实是白的反义词, 而只是觉得那是一个外壳, 一个普遍通用的外壳。
所以童话故事里, 总有成群的乌鸦扑腾着向女巫身边飞。
这 便是全世界了。
那个老男人在床边对女人说“你是个腐朽,愚蠢,落后的女人” 女人便撇嘴啜泣起来, 脸上黏有残妆。
“为何你几年前不这么说我” 女人这样反问, 只是语气是那么软弱。
我想, 如果彼此无关, 同样的话, 后果想必会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期待这个时刻。
十分想像个伟大的领袖一样站在主席台上拿着麦克风做演讲, 意味深长的对着台下千万万妇女说, “你们很美丽,真的很美丽, 如果你的男人说你半点不好,请你不要哭泣,离开他。
” 你抬抬头,太多黑色皮毛的鸟在扑腾着翅膀, 它们比谁都想要个归宿, 虽然最后面对的只是个有着充分食物的囚笼。
老男人与少女亲近, 紧贴的感觉, 男人心里相比翻滚的太多。
如此新鲜的花骨朵, 没有盛开的妖艳, 但足以让其窒息和流连。
你已戒不掉如此沁人心脾的感觉。
反复递进达到各自极限, 但当你们站在底线的边界时, 就会发现你们相隔的如此之远。
也许没有比此更让你失望。
好像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在沙漠的木屋里倚着窗口对着镜子哀叹 终于是自己输了。
年华老矣
两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上两个女人。
故事是落入俗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是不重要的。
这部电影,是属于女人的。
妹妹小菲是父亲与女佣的私生女,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无法得到承认,只能在父亲魂归天国之后才被允许回返故里。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认命,对照母亲的一生她不再愿意受人指使,重蹈覆辙,于是拼命学习争得奖学金为得是能够成为一名女医生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独自居于母亲的老宅中,腐旧的木板,昏暗的光线,看得见粉尘的坠落,空荡荡的屋子里光和影特别的多,那是深重的寂寞和孤独。
那座老宅给她的是整个压抑与失落的童年。
她常常怅然地想起自己的姐姐缨子。
她羡慕姐姐,因为她拥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一切,被承认,被呵护,她在成长中所缺失的一切姐姐统统拥有。
同时,她也是爱姐姐的,那是无法割舍的来自骨血的亲情。
当姐姐提出接她回到李家时,她最终应允。
那个下雨的黄昏,她撑着雨伞,一步一步走进李家,手指轻轻地叩响正门,生命与失去的岁月再度相逢。
彼时的姐姐已经是成熟而风情的女子。
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冷艳妩媚。
初时她会接纳妹妹只是为了能够尽早地处理父亲的遗产然后与爱人远走高飞。
姐姐并非贪图财富的女子,她的全部心念只系于那个叫黄先生的男子。
在她的臆想中如果她和黄先生远渡重洋就等于去到了一个再无纷扰的世界,两人便可永远厮首了,这是姐姐在爱情中的天真与美好。
只可惜这个男人最终也没能给。
可她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个妹妹的一份无法舍弃的情感,她教妹妹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教她如何跳舞。
午后的阳光丝丝缕缕从窗户缝隙中透了进来射在地板上,姐姐脱下自己的碎花外套给妹妹穿上然后她向妹妹伸出手。
两人执手在地板上旋转,笑声在阳光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暖意,妹妹的声音响起,她说: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
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温情的画面。
姐姐第一次带小菲出席晚宴时,她的头发高高挽起,粉色的花朵在黑暗中盛开,紧身绣花的旗袍,然而她只是站在原地张皇地不知所措,黄先生远远地看见了她,他走向她,邀她跳了一支舞。
他在回家的路上邂逅正在文具店里挑选书包的她,他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从箱子里找出书包送给她。
她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就这样,牵扯出剪不断的纠缠的情缘。
纵然她如何想主宰命运,最终还是深陷在情欲的旋涡,无法自拔。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她们并不清楚她们爱彼此的程度,无法割舍的亲情,漫长时光中生长于内心深处的对彼此的怜惜。
可是,对同一个男人的爱任谁都难以摆脱,彼此拉扯。
然而,时移世易,国军告急,民众四下逃亡,黄先生在拳台上落败,他在码头等待姐姐缨子,然而等来的却是李家的丫鬟,最终,他只能一个人黯然地踏上逃亡的路途。
曾经的恩怨,爱情,嫉妒,报复都化作一阵烟尘,无法追溯,守着当下的时光,纵使旧境不再,然而美人依旧,只是,这美,再不是旧时的美了。
胡安的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关乎女人的电影。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周迅。
搞不懂,totally的搞不懂
无论以什么名义,爱情不可以随便
买票送的情人节礼物是黑色T-BACK……俱往矣
美人呀,英雄他是错了一路,你是一路的错呀
我觉得挺好 喜欢周迅那倔强的表情
the 59th in CDUT, 5th March 2005, @club
极好的演员,空洞的剧本
二刷依旧
很一般
美得不可方物的周迅
真恐怖。美是美了,但完全意淫啊。小丫头妞妞好看,但不美。两个女人都爱这个男人,可是男人呢,大多数男人正是如此吧,包括我的这个。但我确定,他更爱另一个。
这一辈子 她们有着两个共同的男人 一个 父亲 一个 黄先生 前者使她们离别 后者 让她们彼此
在影片开始10分钟后,我告诉自己要坚持看下去,尽管很呕心。造型师是要把此片包装成先锋电影么?
好大一颗红星,被结尾雷得不轻...
邬君梅在整部戏中十分出彩的表演,盖过了周迅
迅哥学生装特萌
很早看的.一直想不起叫啥名字~今天突然记起来了.人的记忆真奇怪...
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一点也不美好。剪不断理还乱,明明知道最终的结局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一部旁白很矫情的电影。摄影比较到位,视效很好。大部分旁白都是多余的,本来都应该由演员演出来。剧本的蛇尾让其失去了本来可以企及的深度,从而变成了一部无病呻吟的女性电影。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