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tvb之前的剧,《大太监》起码有了最为基本的进步。
一:摄影取景起码不再是《万凰之王》虚假做作的影像,tvb终于不再“周扒皮”的死磕每一步的制作费,剧组也跑到了横店取景,一些镜头也算大气。
二:题材也可以说从女人间纠结不清争宠,变成了那个时代红砖青瓦下,最卑贱人的生世飘零。
三:太监不再是扭着肩膀女声女气的摸样,服饰妆容也不再像之前清宫戏那般大红大绿的浮夸。
所以请理解我看到巡礼片时贼亮贼亮的眼睛和汹涌澎湃的心情。
可是我忘了,巡礼片只是巡礼片。
当我看完前6集的时候,失望又将心情降到冰点。
我很失望,tvb果然撑不起来这种题材的剧,因为这货不是李莲英,不是那个是时代里由一个最卑贱人变成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势却依然无法安慰备受摧残的身心的李莲英。
我可以看出编剧尽量把李莲英写成一个在紫禁城里开始安身立命的小太监渐渐被局势等逼迫成的大太监。
可是编剧大人,李莲英重来不是“高大全”的人物好吧,他重来就不是“圣母”式的人物好吧。
那个时代里一个小太监的他怎么敢帮助内务府要捉拿的人,怎么敢去一个参与到菀太嫔密谋里?
他怎么敢和慈禧——这个紫禁城里最威严的女人对着干?
我心中想象的李莲英他是他是慈禧少不了离不开的心头肉!
一个亲手可以禁锢光绪,淹死珍妃的大内总管!
是一个生性圆滑可以敲诈官员,惹近朝野非议的大太监!
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
一个少了男性生殖器依靠权位自我欺骗的男人,他是中国最奴性的那根神经。
这才是我心中的大太监。
他一生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虽然深知太后宠信自己,但却只能在恐惧中,在浩荡的宠信下,卑微的活着。
他一辈子恨自己不是一个真的男人,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见风使舵。
他狠得下心下得了手,低的下头报的了仇。
这次是可以再紫禁城里活得下来的大太监。
纵观整部剧,像是要给李莲英洗白,给慈禧洗白,给慈安腹黑等等一切一些都让我无力吐糟。
可于是我太挑剔,也许这一切都只是我的主观臆断,可是这真的不是我的那部《大太监》(ps:懒猫我觉得觉得我要纠正一下,很多豆友说真实的李莲英也不是懒猫我想的那样。
其实我觉得历史的真假早就埋在厚重的尘埃里,没有人可以断定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怎样。
所以懒猫我眼中的李莲英难免狭隘和有违给位看官的想法。
若是懒猫有错也欢迎大家指点,这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有人说看电视是图个舒心,这点懒猫我也认同,但是要说电视不需要深度我就不敢苟同了。
好的电视、有涵养的剧集是可以"养”,要是胡乱编造的电视是会害人不浅的,大家看于麻麻剧和湖南台的一些的垃圾电视就知道了,他得电视荼毒了多少小朋友。
不求电视可以做宣传历史,但求其可以不要这般脑残就好。
所以《大太监》可以说是一部不那般脑残的剧集,比起tvb之前像《万凰之王》《宫心计》等剧集也是比下有余。
但是比上不足呀各位!
有人说想看正史移步ccav,懒猫我其实不是想看正史呀,ccav的不一定是正史呀!
懒猫我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性,他可以自私,可以残忍!
而且tvb正的拍不出这种题材么?
大家回去翻翻tvb的剧集像《火舞黄沙》《金枝欲孽》《天与地》等不是还是有这种味道么?
当然,懒猫觉得会拍成这样一部分是香港收视主体的原因,师奶们看不下去懒猫说的这种题材吧!
大家无视我吧飞走了)(再度补充,稍微瞄了一眼第十四集。
我真的要无语了!!
敢不敢再假一点!!!!!
不知道筒子你们看到这里是什么感想,总是我要泪奔了!
)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港剧推荐说大太监和公公出宫不错,不怎么看港剧,最近有些剧荒,就看了,整体看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洗白慈禧和李莲英,李莲英过于圣母以至于都有点向刘三好靠拢了。
优点的话剧情还是可以的,全剧演员演技全体在线,小配角也是。
剧中人物不少,大部分都挺饱满的。
也算是瑕不掩瑜吧。
说说对每个人的感受吧,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写到哪。
李莲英:相比来说我觉得这个主角刻画不是很成功,不是说演员演得不好,是本身这个人物就像前面说的一样过于圣母,主角光环太大。
看到后期李莲英这个人物是让我觉得有些乏味的,毕竟这样滥好人的角色也是太多。
但是演员的演技完全没问题,印象尤其深的是第一集神武门探视家人,李莲英的娘说要把大哥的儿子过继给他时,李莲英说不要客气了。
那个表情真的是又开心又心酸的。
总之探视那一段李莲英表情都很精彩。
慈禧:也是有点洗白过度,虽然不像李莲英那么圣母,但也是时时刻刻以大清江山为重。
要说慈禧还是《苍穹之昂》里的更好一些。
演员不用说,米雪老师演技有保证。
慈安:终究是心魔难除。
正宫无出永远是慈安心里的一根刺吧。
后期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不甘心让她变得更加狠辣疯狂,到底也是看似风光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过。
三顺:三顺可是这部剧的大惊喜,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三顺是那种活不了几集就要死的小炮灰。
从一开始三顺就是一个作威作福的反面角色,各种招人恨啊。
谁能想到三顺后来会那么可爱,而且到了最后也是三顺一直在努力。
其实三顺是有点小坏,但不是大奸大恶。
三顺演戏也是自成一派,可爱的不行“哎呀”“好好的不行”“ 我是刀劈剑砍,雷劈火烧都打不死的火凤凰.”简直不能更萌,这部剧三顺绝对是一个大看点。
安德海:好吧是我这部剧最喜欢的角色。
我就是对李莲英那样完全正面的角色无感啊,安德海这种有野心想要权利的角色不要太迷人。
可惜没办法,结局已经注定了,安德海死后真的是看剧心情都不一样了。
回归这个角色本身,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是讲义气,而且竟然还有一段感情。
可惜小钗不是倩蓉,本来安德海就很在意自己是太监的事实,偏偏小钗不安于室,安德海后期虽然大权在握但终究是不开心的吧。
最后一死以报慈禧之恩,也算一种解脱。
倩蓉:前面提到了倩蓉就直接说吧,总觉得倩蓉存在感不高,她和伯伦也很是唏嘘,最初的爱情还是抵不过生活的磋磨。
后期倩蓉和李莲英在一起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可怜都熬到头了倩蓉却被杀,说到底还是被李莲英乱做好人害的。
和硕公主:绝对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公主。
前期的时候公主活泼可爱,虽然公主有时候笑起来傻傻的,但是公主一笑真的是春光明媚。
而且难得的是一开始虽然公主喜欢双喜,但是也知道身份悬殊,并没有非分之想,后来是被慈安要杀双喜刺激的才坚持要和双喜双宿双飞。
可惜到底是妄想了。
后期公主回宫后相比前期明显成熟很多,演员演得也是很好。
不论公主到底有没有喜欢上德徽,我都觉得公主没有错,可怜最后被东太后的阴谋连累惨死。
不过大清本来也难有公主能得善终。
我永远都记得前期的公主,开心活泼。
双喜:双喜本来也不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整个人呆呆的,超级正直。
和公主有缘无分也是难过。
前期虽然有和公主的感情线,但是觉得公主死后双喜戏份才真正重起来。
为了救公主害死安德海已经要了双喜半条命,公主最后也撒手人寰,双喜就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坚持的正义和慈悲。
公主死后双喜心里就只剩下报仇了,可怕也正真可怜。
虽然双喜最后活下来了,可我觉得还不如让李莲英杀了他,大仇得报,好兄弟被自己害死,最喜欢的人死在自己怀里,双喜余生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呢,恐怕终生都是郁郁了吧。
添寿:萧正楠前几年《怪侠一枝梅》里的大反派应无求就挺出彩的。
添寿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立身不正的,但那个时候没有机会,所以添寿的贪婪也只是嘴上说说,可是后来师父受到器重,自己也有机会跟随安德海身边,添寿的贪婪也越来越大了。
再到后来投靠陈福,害死安德海;投靠东太后,踢下去陈福。
添寿是完全没有底线的。
其实从添寿想改拜安德海为师时,安德海、李莲英就应该警惕,而不是让他跟随安德海。
添寿下场不用说,手脚残废,成了乞丐。
添寿这么惨怎么可能悔改。
所以倩蓉虽然是添寿杀得,但也是李莲英害的。
同治、宝音:他俩放一起说吧。
从刚开始的琴瑟和弦到最后宝音厌弃同治,只能说造化弄人。
同治自己没出息,宝音我不觉得有什么大错,可怜年纪轻轻就孤寡宫中,看最后大概也是命不久矣了,当初若是不入宫为后,宝音会幸运的多吧。
婉太嫔:出场太早,领盒饭也太早了。
具体人物也没啥好说的了,深宫怨妇,红杏出墙,最后孤单一人,凄惨的宫妃形象。
但是李诗韵是真的真的美啊。
主要的人物差不多就这些了,恭亲王形象不太饱满没什么可说的就不说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大太监算是悲剧,没办法安德海死了之后我就觉得整个剧的基调都是凄凄凉凉的。
最后光绪登基时慈禧扶着李莲英,我总是想慈禧还记不记得以前身边的安德海。
总之剧值得一看,虽有缺点,瑕不掩瑜。
这个电视的拍摄角度挺特别的,从一个太监的经历入手。
以前从不同方面得知的李莲英都是恶劣的,但是“大太监”似乎是从李莲英有情有义的角度拍摄的。
与众不同的视角,值得一看。
而且tvb也难得不在自己的影视城拍,肯花钱去横店拍,值得一赞啊!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民众也渐渐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往年中国是怎样让人欺压的!
此片,虽然有些同志说不符合历史,但我想说,此片片子开播每集都有说明,此片纯属虚构!
而且最重要,此片还没有大结局,指不定中间有什么转折是你们猜不到呢?
我很喜欢此片,只因为它能让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背景,让我看到以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到很多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从而也看到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更能看到,以前中国人是怎么面对外国压力的!
那些只爱看美剧的看客,我们没有能力要求你们别看美剧,确实,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取外人的长处。
这片,也正好提到了,慈禧就算再不喜欢洋人的玩艺,但最后她还是使用并且去学习了,在她让李连英教她骑自行车那段就让人忍不住举起拇指,不为别的,只因为慈禧是满清时的古代女人,正正好,她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转变,中国从那时起,开始有了自行车,火车,炮弹。
我个人觉得,看片不能如此肤浅地只看演员外表,演技什么的,最重要,是要看到整个故事,它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这些演员把该片的中心全表达出来了,他们就是好演员,无可挑剔的成功演员
TVB的古装,至今最让人崩溃的就是那些假景,就像《耀舞长安》那样,一眼就看得出那些假景是有多拙劣。
所以《大太监》在横店借景,作为台庆剧,这是很靠谱的一点。
但我觉得,在制作方面,除了这点值得肯定外,其他便乏善可陈。
鉴于彭三顺大受欢迎,先应景的高呼一下,三顺爷真可爱啊!
别觉得我这虚假,我也是真心喜欢三顺,只不过说得多了,便觉没什么必要再笔墨渲染。
反而想说,《大太监》除了出了个讨好的三顺之外,尽皆遗憾。
就主题而言,看上去是以描写太监这个群体在紫禁城内的生存、挣扎,乃至情爱为主。
虽然始终是以太监五虎的内讧外斗为主线,但结局处却偏偏让慈禧和李莲英凭栏远眺,感慨人生果报。
有些不伦不类。
在故事架构方面,情节虽有跌宕,但也颇为突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忽然就变成了这样。
当然这点采用了回忆的手法进行补充,但我觉得用得过多过滥,因为这种手法容易令观感不连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以为自己是悬疑剧。
其实宫斗剧向来是描写人性最细腻的剧种,但《大太监》在这一方面简直是败笔。
三顺的忽然转性,据说是被公主感化,原来感化一个本来顽劣的人那么容易,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
双喜更是让人不可理解,一开始的个性表现是固执有原则,医者父母心。
到后来为了救公主而出卖好兄弟。
又在得知公主早已忘情于自己时,几乎见死不救。
而后更是性情大变,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人。
一个人变好和变坏都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纠结的过程。
别把太监们不当人。
剧中还完全弱化了慈禧的影响力。
这点姑且算是特意突出太监的形象和作用好了。
但也不能把这个角色本身的个性抹杀掉。
比如慈禧对双喜的态度就很值得追问,一个向来霸权,绝对不容忍被人出卖的皇太后,面对转为污点证人的双喜,竟然此后可以对其不闻不问,难不成是留着活口给东太后续命不成?
总之这个剧本和讲故事的方式,在我看来完全是硬伤。
这点足以拉低这个台庆剧的质素。
至于演员方面,倒是无可置疑。
说到黎耀祥再凭李莲英这个角色拿下视帝,客观的说,不因有功,只因无过。
从柴九到刘醒再到李莲英,三个视帝都非时装剧而斩获,恐怕下一步,祥仔最需要在时装方面证明自己。
但是如果要说这三个视帝的演技表现得都差不多,我完全不能同意!
这个如果要细说就太长篇了,简单说起来,演柴九的时候,完全是大鸣大放,到刘醒就变得有放有收,而眼下的李莲英,就像这个角色的特点一样,将将就就,拉拉扯扯,好像永远是夹着尾巴在演,很谨微。
米雪说演这个慈禧,重点落在了眼神上,并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或者大肆表情。
这种表演,如果是角色特别有戏,可能有机会出彩,但实际上这个故事里的慈禧,故事性是很薄弱的,我觉得不是米雪没能力,而是这个角色只让她发挥几成功力,其实就跟黎耀祥一样,并没有充分的发挥。
在视后之争方面,因为有米雪的存在,不少人难免拿杨怡跟米雪相比,一比之下就觉得杨怡并没资格拿视后。
这种观点真是搞笑,杨怡都得叫米雪一声姨了吧,米雪演戏的时候,杨怡还没出生,如果非要拿二者比,那就等老一辈的都翘辫子了,再让年轻人上位好了。
就像黎耀祥演技再好,刘松仁肯定不在他之下,但刘松仁也没拿到视帝,大家就把奖杯供起来好了。
我知道一些老TVB迷,喜欢怀旧。
我也喜欢,而且一度不能自拔。
好像懂得叹一声TVB现在不够看啦,花旦小生跟以前没得比啦,会显得自己特别深沉有料。
后来觉得很可笑,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却绝不可能立刻取代前浪。
对于曾经,也许不过刚好在他们如日中天的时候,看到了最美妙绝伦的演出。
而现在,需要重新来接纳新生力量,其实也是观众的轮回和宿命。
只论剧中人,不喜的话也随便喷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较好的一面是,剧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不管人物的行为怎样转变,都较好地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1、姚双喜关键字:偏执尽管是五大太监之一,但姚双喜的世界其实只有医学和公主。
他沉溺在这个世界中,从来不曾往外看过。
五大太监在一起的时候,姚双喜基本上也在看医书,兄弟情在他的嘴上,而不是在心上。
因 为偏执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他并不通人情世故。
双喜从剧中一出场,就已经有所表现。
三顺不许他出宫探母病,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按正常的人一般也就忍 了,但他偏执不通世故,看不出形势,所以,闯出祸来。
举报御医馆、为救公主污蔑安德海、推着小车放火等等,其实都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一根筋,不懂得转 圜,幼稚。
公主的死无疑造成了他人生世界的崩塌,最爱的人死了,而最爱的医学救不了最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偏执从过去的医者父母心直接转成以恶制恶。
他之所以能获得李连英的原谅,其实也在于,他偏执在那个世界里,从来没长大进入到现实的世界,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医学的天才儿童。
2、李连英关键字:腹黑腹黑并不是贬义词,腹黑看怎么用,用在哪。
五大太监,无疑李连英的情商是最高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的洞察力很好,所以,总是能看穿局势,趋利避害。
在一开始,他只是消极避世,他的腹黑也就用在怎么保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安稳。
然而,时势造英雄,当他不停地被推到更大的舞台,他的腹黑也就被派上更大的用场。
只是,在一开始,他仍然运用旧有的方式运用他的腹黑,去保护他的一方天地。
安德海的死,倩蓉的死,其实是刺激他,让他意识到旧有的方式已经不管用,要掌握大格局必须动用更大的腹黑。
当他的腹黑全部释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太监,也就炼成了。
3、三顺关键字:弱者剧 的一开始三顺是以恶人的形象出现的。
但本质上三顺一直只是一个弱者。
一开始的为恶,不如说弱小的他,企图戴上一个恶的面具,来保护自己。
没有野心、没有犀 利的眼光、没有手段、没有辣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更象是容易被人欺负的人,所谓的软柿子就是被别人拿来掐的。
他是清楚自己的不争气的个性的,所以,他用 恶来武装自己,吓唬别人。
其实,为恶的时候,他的恶也是不彻底的,倩蓉用包子戏弄他,让他便到裤裆里,他也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他导致倩蓉滑胎,他开始转变 成好人,与其说是他良心发现,不如说,他发现自己那个恶的面具再也戴不下去了。
五大太监,三顺是忠心耿耿的,因为弱小的他,不必伪装坏人,也可以得到保护。
英顺配是很合适的,因为,最能够保护三顺的人,非连英莫属。
4、凌添寿关键字:反骨他 不是英雄,没有眼光魄力,他只是习惯性地装乖巧,然后忍不了就爆发出他本性中反骨的一面。
剧中他在打扫处的时候,他跟李连英爆发出第一次冲突,就充分说明 了他个性中反骨的一面。
他并不是真正唯利是图的人,唯利是图的人懂得计算,懂得利害关系,而他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杀死小钗,对他来说,能有什 么好处,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反骨的冲动。
杀死倩蓉同样。
装乖巧,但同时心内累积着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倒戈一击。
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因为 他无论跟谁最后都会反咬一口。
5、安德海关键字:逞强安德海无疑是五大太监中最有魄力的一个,有野心、有手段、办事精明 干练。
只是,他遇事逞强的个性,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从始至终,他并不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他只是一味地冲。
一开始与陈福斗,明明实力不济,但他看不清,就 一头杀过去,置自己于险地。
那个时候,他的运气还很好,有慈禧替他保命。
与小钗,有人说他是重情,我觉得不如说,他在逞强,所有人都知道他成不了真正的男 人,但他也要破釜沉舟、不撞南墙不回头,非要证明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
太监总管这个职位,他是驾驭不了的,他逞强让自己成功上位,但也最终把自己放在 了风口浪尖上,真正的大风浪来袭,他才知道,其实自己毫无抵御能力,只能再逞强一次,把脖子一伸迎向刀口。
手贱,川大校园影视网有《大太监》国语版33集全,下载最高10M/s,于是下载了,于是跳着看完了,于是后悔了。
在豆瓣给了一颗星,写了短评:“TVB可以完全没有细节,但不能不顾情节啊,一个祸乱宫廷的老太监几次逼宫西太后居然都没有被砍头;一个和公主不清不楚的太监在公主死后迁怒众人还可以去掐东太后的脖子并且下了大狱都安然无恙。
出了横店的外景,还是狭小棚景的思维与配置,拿腔拿调不说,连狗血都可以几十年如一日不换。
《溏心风暴》可以过家家撒泼狗血,因为当今的师奶没有道理不讲原则无视理性,而旗装辫子下的宫廷主子起码懂点儿礼数吧?
TVB拍什么都是TVB。
”看巡礼片,尚有些大制作气象,卡司也齐整公允,由李莲英一生折射大清风云变幻,不算出彩,倒也中规中矩。
看了正片,卡司大大缩水不说,居然情节也更换成两宫皇太后为了名利及鬼子六争风吃醋:东太后心胸狭窄能力有限,设各种计谋陷害姊妹;西太后光明磊落杀伐决断,化险为夷心系大清江山领导和谐后宫朝堂;一众太监宫女后宫兴风作浪,或义结金兰或相互倾轧,安德海英俊有为man气十足,李莲英是党的好干部太后的好公仆,更有太监与公主的生死恋歌,开开心心欢欢乐乐一家人的阉人配宫女。
诸如太监可以随意辞职“过平淡生活”,当主子有难又可以回京继任本职工作的桥段就不必再表,还有皇帝无意窥见安德海在慈禧怀中痛哭便怀疑两人奸情,难道皇帝进门没有事先传话的宫女太监打个招呼?
更让人石化的是,安德海为了保全慈禧居然破口大骂“关起门来我才是你慈禧的真老公”等,为的是可以达到曝尸街头示众的刑罚级别以证其净身之实而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我勒个去,替你们难为得慌,或者说是臊得慌,头一回觉得香港人比大陆人蠢笨无趣。
TVB没有价值观,铁腕统治被美化到无以复加,没有批判没有超越没有反思,只有沉溺陶醉乐在其中。
结尾,光绪登基,慈禧与李莲英城楼对话,两人表明不畏闲言碎语共同进步,我想起来今相的自白。
积极向上的如果是邪路呢?
不管了,向上就好。
李莲英名言:“奴才始终是奴才。
”彭三顺名言:“好好的不好吗?
”TVB说:“TVB始终是TVB,好好的不好吗?
”子女争产,妻妾争风,屌丝自强,纨绔自毁,奸人得报,好人得道,乱世流离终究大团圆,误会深重最后互谅解,金庸古龙水浒西游,搞笑温情家和万事兴,TVB拍就是TVB风,陈年老卤寡淡成尼姑尿洗脚水,几十年如一日穿床板上钉钉。
MLGB,我怎么写这么多?!
喜欢这部电视剧它就像小时候喜欢的《三个火枪手》一样,无论好人还坏人,无论当初选的是哪条路,都坚持自己的处事则学和尊严认识的人都说《大太监》拍的太傻了。
只是,喜欢它的人还是坚持。
慈禧、皇上、皇后、李莲英、安德海、三顺、慈安每个人的眼神都坚毅,并不停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停步,即使错。
片花里面有一段慈禧扶着李莲英的手李莲英虽然垂着头但表情阴鹜而险恶这才是支撑我看这部太监版刘三好的动力啊!!
为此我一直看到最后一秒啊!
最后一秒啊!
为什么没有黑化的镜头啊!
这才是最大的坑爹!
TVB的编剧我给你跪了这主仆俩超凡脱俗、为国为民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么请问大清国是怎么灭亡的啊!
作為TVB年度台慶之作,依據宣傳來看,陣容和取景似乎都誠意十足。
但是整套劇看下來,卻感覺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本想說既然來到橫店取景,應該算是誠意之作吧,起碼不用再看那些我都能搭出來的TVB古裝街場景了。
可是我妹一句話砸下來:怎麼同樣是橫店取景,人家拍得那麼富麗堂皇大氣天成,但到了TVB手中卻如此寒磣簡陋,皇帝駕崩的房間看上去連小宮女的房間都不如呢?
全劇更無所謂戲服首飾擺設什麼的了。
這一點,若說背景建立在窮途末路的晚清時期,國力不再昌盛,那倒還能勉強說得過去。
但我想,主要還是TVB不在自己地盤上,實在不願花多餘金錢在道具上罷了。
劇情上,雖說這部戲的主角是幾位太監,但是編劇也把這些太監刻畫得太過了吧。
即使要刻畫李蓮英由一個小太監升級為一代大太監,在紫禁城翻雲覆雨,但是在這裡卻表現得太過了。
一個祖宗三代行醫的太監居然憑著自學把所有御醫都比下去了,一個彭三順就可以在城中橫行無忌,誰也不放在眼內。
這樣的設定雖然是為了劇情的鋪墊,但是實在不能讓觀眾信服。
不過,這部戲對我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彭三順這個角色實在討喜,陳國邦總算是熬出頭來了,作為觀眾,看到這些默默耕耘多年的老戲骨終於得到賞識,實在欣慰。
雖然在後半段劇情中,紫禁城五虎,尤其是姚雙喜的轉變個人覺得還是有點突兀,可以處理得再細膩一點,不必如此急於鋪排。
但是性格迥異的五人因著如此不同的個性而有著或悲或喜的結局,這樣的安排還是此劇心機之處。
安德海飛揚跋扈霸氣外露卻又重情重義,最後他為此負上身死代價;李蓮英將將就就,只想平平淡淡安安穩穩維持自己的小天地,卻大智若愚,在大是大非前從不含糊;彭三順就是只虛張聲勢的紙老虎,狐假虎威,實質本性善良,從一而終;凌添壽懦弱怕事如牆頭草,內心不夠強大的他最後被貪欲侵蝕,眾叛親離落得慘淡下場;姚雙喜性格耿直,是非分明,但在感情面前卻迷失心智,逃不過一個情字,為此背叛兄弟和自己的原則,生無可戀。
看得出來,編劇在角色對白上下過一番功夫,那麼生僻的四字成語對文化底蘊不足的演員來說實在是折磨啊。
文縐縐的對白用普通話說出來本就不易,再翻譯為粵語,就更是繞口了。
看的時候我都在想,要陳茵微李斯韻這些國外長大,中國文化接觸不多的ABC去背那麼冗長的古詩詞,真不知道她們說得時候心裡是不是直罵娘呢~
从架空的角度讲,演的真的挺好的……
开看之前本来以为会是4星的质量,看到结局就变成2星了。为了梁烈唯还是加一星吧。
难得难得~
我该如何评价洗白剧
无力吐槽。5集后果断弃剧
剧情屎之又屎 浪费一堆好演员
竟然能把如此狗血的古装剧追完了,佩服自己!
2012.12.29-2013.1.1看完。整体感觉还不错,有些为慈禧平反的感觉,个别地方过于狗血,但还是挺精彩,确是TVB的风格。
扯。。。。冲着TVB和熟悉的演员看的。。。
我就想看看能雷到神马地步……
前辈很有戏,后生需努力!Ps:刀切剑斩,雷劈火烧,都可以浴火重生的火凤凰彭三顺真是太有爱啦!
这部剧让我对慈禧有了改观
我喜欢三顺
中间实在太冗长。默默拉到了最后一集。
李莲英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生动丰满,远不及三顺德海等
这是要为慈禧拨乱反正吗?
死也不会说我是为了黎耀祥和米雪看这剧,结果真心各种失望,捉急地播完为了配合它我就拖着看完了(﹁"﹁) 要不是为了三顺“哎呀,都好好地不行么”我死也不看了。凌添寿把倩蓉推在地上往死里戳,我整个呆了,没表情眼泪掉下来,编剧脑残认证V5黄浩然萧正楠贱人样认证。本来打两星,最后两集加一星。
27集弃。。实在看不下去了。。。
TVB重振雄风诚意之作!制作精良,细节处处见诚意。米雪简直就是慈禧再生,游刃自如淡定大气。黎耀祥版的李莲英心理历程演绎得很细微,从太监的角度去反映天朝盛衰荣却明争暗斗,角度很新,看得很给力。最深刻莫过于三顺,真系打不死的火凤凰!好好地唔得葛,拉拉扯扯将将就就,台词一字步啰嗦。经典!
愿你为人,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