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罪人》
今天聊聊电影《罪人》。
片名Den skyldige / The Guilty (2018),别名来电追缉(港) / 厄夜追缉令(台)。
2018年有一部丹麦悬疑电影《罪人》大放异彩,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获得诸多电影节提名。
第31届欧洲电影奖、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第23届金卫星奖等均给出了不错的提名。
尽管《罪人》最终没有获奖,也说明了影片质量实属上佳。
《罪人》全片就一个场景和一位主角,采用类似《活埋》的简单场景和《狙击电话亭》的形式,在大荧幕上玩起了极简主义。
本片是丹麦青年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Gustav Möller自编自导的长篇处女作,让大荧幕上吹过一阵北欧性冷淡风。
《罪人》男主角是一位名叫阿斯格·霍尔姆Asger Holm的报警中心电话接线员。
阿斯格的工作任务就是接听各类报警求助电话,并判断求助类型,将任务交给属地警察处理。
这天阿斯格还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接听着报警求助电话,眼看着就要下班,夜班接班的同志就要来上班了。
这时候,阿斯格接到一通来自伊本女士的电话。
经过简单对话判断,阿斯格认定伊本遭人绑架,原本下班的心立刻紧张起来。
阿斯格到处联络,甚至找到前同事帮忙,力求救出伊本。
《罪人》的叙事方式十分老到娴熟,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和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阿斯格的人物形象立了起来。
阿斯格并不是一位专职电话接线员,原本他是负责外勤的警察,因为“失手”杀人,被暂停外勤资格,等待法庭对他的过失行为做出定性。
停职等待法庭处理期间,他被安排到接线中心干活。
阿斯格“失手”杀人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极富社会正义感,身为执法者,有时候不能冷静处理问题,比较容易冲动。
《罪人》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镜头,阿斯格一直通过电话连线各方,表现报警中心的日常一天。
毫不夸张的说,阿斯格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
阿斯格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观众们带入报警中心,感受在这里工作的紧张、焦虑,体验挫败感和成就感。
别看这里是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可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斗一线。
接线员生理层面可能远离了一线危险,但精神层面的压力丝毫不少。
接线员们需要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从报案人口中的虚虚实实探究可能发生的一切。
有的报案人纯粹出于恶作剧,有的报案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尴尬,有的报案人碍于凶手在场,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接线员们需要综合判断,评估场景,发出正确指令,才能既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又减少警力浪费。
在短短的几通电话之间,《罪人》就设置了不少反转,展现出优秀剧本的实力。
影片将阿斯格和伊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叙事交替进行,两人相互影响。
阿斯格一直在努力营救伊本,伊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斯格,最终完成相互救赎。
打着维护正义的名义作恶和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作恶,本质上有多少区别呢?
如果程序不合法,那还要法律做什么。
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就会明白阿斯格和伊本的相互关系了。
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罪人》不仅在画面上如此,还很无情地剥夺了观众们的上帝视角。
以往观众们都熟悉了在影片中自带上帝视角,对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而这次《罪人》却另辟蹊径,观众们的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观众们只有跟随阿斯格的信息才能判断事件真实情况。
这样一来,影片的悬疑推理味道就浓了不少,在阿斯格做出判断前,观众们可以尝试着想想真实情况,这让观影乐趣增加了很多。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电话两头完成救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首发公众号:偲固乡没什么文化,就是爱自说自话 疫情以来,大家被迫宅家接受各种信息轰炸,相信很多人已经感到疲惫了。
各种谣言漫天飞舞,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事实却被丢在角落无人问津。
这不由得让人陷入思索,是否面对各种信息时,我们先入为主地任由自己的认知去主观臆断,给了一个错误的判定之后,就无暇,或者说不愿去找寻背后的真相呢?
有一部小场景电影似乎符合这种微妙的现状——丹麦导演古斯塔夫·莫勒所执导的电影《罪人》。
《罪人》海报说起小场景电影,出色的有不少:《狙击电话亭》因“声优嫌疑犯”而大出风头,“死侍”瑞安·雷诺兹主演的《活埋》听名字就让人紧张,而韩国的《恐怖直播》更是直击政府痛点。
而《罪人》却和上述影片有点不同,它并没有过多的紧张刺激的情节,与这些小场景电影比较起来,它反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在男主心境和情绪里的影片。
男主人公阿斯格(雅各布·克德格恩饰演)因为犯错而被降职做一名普通的报警接线员,今天是他需要做这份工作的最后一天,明天他将接受庭审,而后便能顺理成章的官复原职。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是最后一天,那么敷衍一点熬到下班也没有关系。
存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阿斯格的老道经验和狠辣目光,他工作起来毫不费力。
从只言片语中,他就能识破报警的人吸了毒;两三句话,他就推断出对方因嫖娼没给钱而被抢劫。
接电话的时候还在玩球而这平静的局面被一通电话打破。
一个叫做伊本的女人报了警,却丝毫不提自己的处境,却是用温柔的语气在电话里说:“嗨,宝贝。
”“别害怕。
”“妈妈出门去兜风。
”阿斯格敏锐地觉察出事情的不对,这个看似平静的女人实则被绑架了,而绑架她的,正是她的丈夫。
丰富的经验令他能够迅速处理这种突发情况。
他和聪慧的女主角不露声色地交流之后,他转接了调度中心,要求他们派出巡逻车搜索伊本所在的车。
在伊本不断被丈夫打断电话的情况下,阿斯格还是迅速获得了伊本的相关信息,并找到了她的家。
电话打过去,是一个稚嫩的童音,那是伊本年仅六岁的孩子玛蒂尔达,她和她的弟弟奥利弗在等待妈妈回家。
阿米克,伊本的前夫,也就是绑架伊本的人,是个有着犯罪前科,还依然带刀出行的人。
幼小的玛蒂尔达已经被父母之间时常争吵打骂的可怕气氛影响了,她十分担心妈妈的安危。
从接到伊本电话的那一刻,阿斯格漫不经心的态度就已经全然改变,此刻听到孩子的哭诉,他更是给予了保证,要让伊本安全得救。
不过凡事往往不如人愿,他一心想要救下伊本,却奈何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个没有多大权力的接线员,调度中心的员工办事不力,不肯配合,还嫌他多管闲事。
不得不佩服,主演的表情拿捏十分到位,明明从一开始就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人物内心的起伏却表现的恰到好处。
阿斯格有气不能撒,可同时他恍然领悟了自己以往的举措是否也与这些尸位素餐的人类似,给别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阻碍。
于是他为过去的言行向自己的同事道歉,并诚恳打听了能否换电脑的问题。
这寥寥几句交谈,让角色更加丰满了起来,那种负气、焦急和人情味儿在个镜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阿斯格道歉而导演的精明之处在于,在如此小格局之中,利用有限的场景变化,灯光变化和拍摄角度,暗示和烘托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
阿斯格换到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这似乎也意味着角色为这起绑架案的全心投入。
氛围终于从此刻开始有了紧张的意味。
阿斯格独自在办公室在求助遭拒的情况下,阿斯格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去调查伊本的丈夫。
而此时,前去伊本家安抚孩子的警察带来了噩耗——伊本的小儿子奥利弗死了,且死相惨烈。
角色的怒气在此刻达到了顶峰,他打给伊本的丈夫米克尔,言语间的怒意喷薄而出。
关上窗帘,暗示的不正是心中愤懑和一意孤行吗?
再次接到伊本的来电,阿斯格教了伊本自保的方法。
他不仅要伊本平安,也要拿下米克尔这个罪魁祸首。
然而就在一切应该完满结束的时候,令他震惊不已的事情这才一步步显露出来,而这,足以击垮他心中的正义防线。
此处就不剧透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绝妙光影表现感受角色心中的巨大震动。
办公室里仅剩一盏红通通的信号灯,男主呆坐在无边的沉默中难以平复。
而此情此景,正是网络上众人面对自己义愤填膺为之奔走呼号的事情,被揭开真面目时的感受吧?
“雪花论”依旧被挂在嘴边,人们的善意和正义涌动而来的时候,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无误的呢?
又有多少人,在这种愤怒下,能够克制住冲动言语?
更遑论,网络上所维护的一方是否利用了这种善意,行了一场骗局?
大多数人,被所谓曝光和正义驱使之时,便成了虚假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那么,真相揭露之后,他们会怎么面对自己呢?
这里的光影色彩值得注意电影中,平复了心情,接受了事实的阿斯格,走出了这个困室。
绝妙的镜头,房间内是代表愤怒和冲动的红色,由同事打开的门外则是冷静和充满秩序的蓝色。
再次坐在电话前,阿斯格恢复了克制和理智,且将自己最大的、准备掩藏的秘密公之于众。
他内心的正义,终于做出了审判。
电影的最后,是他怅然若失,又如释重负的离开这个接线厅。
穿越走廊,站在门口的他,是否参透了人情和法律,正义和邪恶的奥义呢?
85分钟,迟迟响起的背景乐阐述的是对于这些的疑问,又像是已经得到答案的叹息。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过沉闷,并且和观众太有距离感。
我不否认它是需要沉下心来感受的,但有人若有这种观影体验,不正是我们对于一切闹剧的旁观之感吗?
不如去看看,85分钟后,你是怎样的体会呢?
影片的片名:Den skyldige——“罪魁祸首”本身,即蕴含着基于善恶和真相的一种拷问式的反思性命题——许多时候,人们处于善的动机和自以为是正义的行为,却往往会在行为的过程之中,不知不觉地坠入罪恶的泥潭。
影片围绕报警中心接到的一通“被绑架者”的求助电话而展开。
电话这边是一位因过度执法,枪杀嫌犯,而被停职调查正在等待开庭的临时接线员阿斯格警官,电话那边则是自称被前夫绑架,亟待被“拯救”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公伊本。
于是,整部影片的叙事推进,以及戏剧性悬念与不稳定性因素的设置,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阿斯格警官与伊本之间,或是与其他相关者之间的电话信息而展开。
并且,基于职业的敏感性,主人公阿斯格警官在对伊本提供无私帮助与拯救的过程之中,也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自我拯救。
正如马丁·斯科宾斯所言:电影便是画内信息加上画外信息(“Cinema is a matter of what’s in the frame and what’s out”——Martin Scorsese)。
一个人、一部电话,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场景之中,极简主义所信奉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艺术观念及其有意味的形式,所意图型构的实际上是画面之外更加丰富的空间想象与更具叙事张力的戏剧性内涵。
影片《罪人》这种独角戏式的表达形式,在叙事建构与形式体系层面,看似与之前2010年的影片《活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部影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恰恰体现在与其他作品的差异性之中。
这其中,既包括在反思性命题的设置层面,对社会性问题的更具体、深入地思考,也包括在电影本体层面,对画面内可见影像信息的节奏控制,以及充分发挥对白台词的视觉想象与戏剧性信息的建构性功能,使观者自始至终都能够处于一种针对画面外不可见信息的“可见”状态,一种自觉卷入的想象在场的假定情境之中。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丹麦舞台戏剧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丹麦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毒的报警要叫救护车,回复这是你自己的错吧;嫖客被小姐劫了,让警察慢点去好让嫖客煎熬煎熬;孩子被杀直接打给嫌犯孩子的暴力狂父亲,大吼你就该吃一枪。
专注绑架案进展,让报警骑自行车事故膝盖受伤的酒鬼坐出租回家······ 这是一位硬核报警电话接线员。
业务水平高超,听电话里的声音和简单询问就能了解情况。
但是态度冷峻,跟同事关系不佳,老婆离家,官司缠身,只有意外跟前上司交谈聊到原来的外勤警察工作才面露笑容。
而后专注于一起疑似绑架的报警电话,主动加班并追踪指导整个办案过程。
思考整理嫌犯信息,安抚孩子,动用关系查找嫌犯动机,引导被绑架者自己脱困,甚至同事和前领导都不能阻止他越权办案,简直是警察楷模。
但是他错了。
他认为应该吃一枪的暴力狂,其实什么都没做。
貌似被绑架者的女子是杀自己儿子的凶手,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发作时她觉得儿子“肚子里有蛇”,把儿子开肠破肚。
为了拯救准备自杀的悔恨的女子,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为了铲除社会渣滓开枪打死了小青年。
“你是无意的,跟我不一样。
”最终劝回了想自杀的女子,但自己也若有所思。
男主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嫉恶如仇又有责任感。
社会中坏人太多,吸毒者、嫖客、酒鬼、暴力狂都是坏人,他们肚子里都有蛇,甚至他的平庸之恶的同事也是他不屑一顾的对象。
所以他受不了了,开枪打死了社会渣滓青年。
然而在这个晚上,出庭前一夜,他遇到了颠覆自己三观的事件,才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的狂热已经让自己成了罪人。
(文/杨时旸)《罪人》某种程度上算是独角戏,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房间内,依靠音效、配音和拟音让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和共情,观众要依赖大量脑补,得以自己想象出另一部分未曾呈现出的画面。
从这个角度去看,《罪人》更趋近于文学而不是电影,它需要观众自己发挥主观想象参与文本构建。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时让人想起《活埋》中技巧的运用,但它更容易让人想起汤姆·哈迪主演的那部《洛克》,一个处于封闭空间的男人不停地接打电话,伴随着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
只不过这一次的男主角Asger Holm是一名警察,因为牵涉一桩官司被暂时调岗至报警接线平台,他终日面对酒鬼和怨妇在电话另一端无聊的奚落,直到偶然接到了一个女士奇怪的呼救,语气里都是闪躲和急切,Asger Holm还是听出了异样,一直在和她用各种暗语交流,大致知道,她被自己的前夫绑架,在一辆货车上正驶向不知道什么地方。
他开始竭尽全力协调警力寻找这辆车,并且联系到了女人家中的孩子。
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最终却发现,事情从最初就指向了错误的方向。
《罪人》的故事被严格限定于一个房间,没有任何外景,镜头逼视着男主角的脸,灯光垂落下来,唯一的起伏是他的面部表情。
从形式上,这更像是个单镜头的纪录片,有人提着摄像机意外撞上了这接听平台中的戏剧性一幕,除了用镜头对准他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就只能如此,跟随他的喜怒哀愁,竭力收纳、倾听电话听筒另一端的细碎声音——风响起来、雨滴下来、车门摇摆吱扭吱扭、啜泣、叹息、挂断的忙音……声音愈发催促我们在大脑中自己编织图像,隐匿的却更加显形。
逼仄的空间像无法撞破的牢笼,声音却又可以无限延伸连接外部广阔世界。
这二者之间的悖反与撕扯形成的独特力道成就了这部电影。
“空间”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实体空间,这间屋子和外界形成的独特关系,其次,更重要的是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
这个故事的明线是关于Asger Holm解救一次绑架案的故事,而暗线却有关于他解救自我,故事用非常节制的篇幅和方式交代了暗线,他作为警察牵涉进的一桩案件审判在即,他和同僚串供,希望能让自己脱身,重返岗位。
如果说,他正在进行的那次电话解救人质是戏剧的肉身,那么,埋藏在他心里的那桩和自己有关的案件就才是戏剧的精神,这一表一里搭扣成了一个微妙的结构,互相拉拽愈发紧绷。
而“罪人”的指涉在电影中时而暧昧又时而清晰,有时指向外部,最终指向自身。
最初去看,“罪人”显然指的是电话那端正在犯罪的人,而最终,人们却发现,罪人不是他人而是Asger Holm本人。
像所有这类强调形式的故事一样,《罪人》注定充满反转,开始认定的女人是受害者,前夫是施害者的模型被打破了,女人才是罪犯,因为精神疾患的折磨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孩子,而这个转折的时刻,也开始让Asger Holm向内审问自己,他的自信、傲慢甚至自以为是造成了这一切,自己所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好心做坏事的故事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如果愿意揣摩,很快就能看出,它更像一种宗教故事的变形,某种程度上,外界突然降临的那个求救电话,电话那头正在发生的案件,像是一桩启示、考验与提点,Asger Holm如迷途羔羊,在历经这一次事件之后,重新悟出自己该何去何从。
最初他想掩盖自己的罪行,而现在,他决定承认自己“罪人”的身份。
所以,《罪人》有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和赎罪情结,他通过一次向外的探寻与干涉,完成了一次向内的自我检视与道德重构。
电话背后的事情到底是否真的发生过?
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一切未曾亲见,只是远处传来的声音改变了一个人,这已经像是神启。
1、厄夜追緝令(Den skyldige,2018)中,照射在主角臉上的光色變換,從辦公室的白光,進入暗房後的冷色調光,到失敗後的血色光,以及重返辦公室的白光,說明了一段經歷自我(員警)、超我(英雄)、本我(罪人)再回復自我的過程。
2、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場紛亂起源於主角的衝動,哪怕是富有正義感的嗔。
3、主人公弄巧成拙。
莊子逍遙遊有「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意思是,古代的庖人在廚房裡的工作不只是切菜、炒菜、作筵席,還得負責殺豬宰羊,可是廚子都不做了,就在這罷工的時間裡,尤其祭祀這麼重大的事件時,該怎麼辦?
廚子不去料理廚房裡的事,尸和祝這些要被祭的代表者或祝禮的儐相,需不需要穿著禮袍,爬過祭壇,翻過酒杯盤子,甚至於跨過陳列肉的砧板與架子,然後到廚房做菜呢?
不需要。
即使是天大的事,也不必緊急的代替著去做,因為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各就最真實的自我去生活,不要越俎代庖,做了反成為社會的亂源。
因此,故事主角無可遏止的熱忱與擔憂,反而導致了更可怕的結果,還不如只做好轉接電話的紀錄工作。
隨劇情揭露,觀眾得知他是習慣性的去介入與干涉,表現自我的膨脹,人間世所謂「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不是嗎?
4、這裡可以留意一個結構的使用。
從電影原名與情節中女精神病患者口中的蛇,兩項暗示指示著聖經中的典故:蛇在伊甸園迷惑了夏娃,夏娃隨後迷惑了亞當,電影故事的結構脫胎於此。
全场基本上就只有一个人,一个半小时,你就傻傻的盯着这个人,看着他发呆,看着他喝水,看着他接电话,看着他安慰孩子,看着他跟同事打屁,看着他安排调度,看着他摔电话,看着他自白,看着他絮絮叨叨…然后脑补一切画面,慢慢挖掘他的故事,和他正在经手的案子,从绑架案到家暴到谋杀再到神经病到自我救赎和解脱…当一切事实都清晰以后,再用内心独白自我忏悔的方式去做一个结尾。
相信每个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些收获,比如,他太自以为是,自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突然醒来,才发现醉的其实是自己,而且似乎也没那么清澈见底。
还好,最终,他走出了那间屋子,那间困囚自己的屋子。
能这么拍,敢这么演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不是牛逼,就是傻逼。
很高兴,能看到一部天才的牛逼电影!
如果有音频版,这也注定是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只可惜说的是丹麦语…
《罪人》是一部充满了悬念,情节千回百转的影片。
阿四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警察,在调查犯罪过程中,阿四持枪射杀了一个十九岁的毒贩。
阿四并没有正当的理由杀死毒贩,他只是单纯受不了这些人的胡作非为。
面对即将到来的庭审阿四并不担心,因为同事阿希愿意为他作伪供,声称阿四出于正当防卫才杀的人。
但是在庭审之前,阿四被暂时解除了职务,被安排到了市报警中心做话务员,电影就是从一只耳朵开始的。
阿四接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个瘾君子打来的,声称有人要杀他。
第二个电话是自己的手机,一个女记者要就阿四杀死毒贩的事情采访他,阿四说去你大爷的。
第三个是一个被妓女抢劫了的嫖客。
第四个电话是一个叫伊本的女性,她开口就说嗨宝贝。
阿四问她你需要帮助吗?
伊本说,别害怕宝贝。
阿四问她,大姐你喝大了吗?
伊本说没有。
阿四问道你到底要怎样?
伊本说一定要说吗?
阿四说是呀。
伊本说那算了。
阿四说你要不说我挂了。
伊本说,妈妈出去兜个风,好吗,宝贝。
出于直觉,阿四觉得事情有蹊跷,就问伊本,你是不是有情况?
伊本说,不方便。
经过隐秘的问答,阿四判断出来伊本被人绑架了,现在正在一辆货车上,并顺着高速公路行驶。
阿四迅速联系了调度中心,并且准确的说出了被绑架人的方位,但是没有车牌号。
调度中心说,没车牌号无所谓,最起码你得告诉我车辆的特征吧。
阿四说没问题。
可是联系到伊本时,伊本却说宝贝我要挂了。
阿四说,你别着急,你那辆车是什么颜色。
伊本说,白色。
然后挂断了电话。
着急的阿四又联系上了出警的巡逻车,并且告诉了巡警车的颜色和所在路段。
巡逻车也准确的在路段上拦截到了白色货车,却发现拦截错了。
调度中心把结果反馈给阿四,并且告诉阿四,高速公路上车太多了,你得告诉我们车牌号。
阿四有点儿无奈,他通过伊本打来的手机号,查到了伊本家的座机,随即拨通了电话。
但是让阿四没想到的是,接电话的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名叫玛蒂。
玛蒂在电话里告诉阿四,她现在和弟弟两个人在家,她的爸爸叫米格尔,和她妈妈离婚了。
阿四说你真是个乖孩子,你爸爸电话是多少。
玛蒂说是50850204。
阿四通过玛蒂说的电话找到了车牌号,心情舒畅之余,问玛蒂,你家出什么事儿了吗?
玛蒂哭着说,我爸爸和我妈妈干了一架,我爸爸拿着刀把我妈妈带走了。
阿四安慰玛蒂,孩子别害怕,我会派人到你家里去的,放心吧。
我会找到你的妈妈,让她回去照顾你和你的弟弟。
阿四把车牌号报到调度中心,就准备下班了。
可是下班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惦记在心,就是希望有警察能抓紧去玛蒂的家里。
但是阿四的所在的辖区管不到玛蒂那里,所以阿四找到玛蒂那个辖区的朋友,让他们去玛蒂家看看。
朋友说,你都要下班了,这不是你的事儿,就别管了。
赶紧收拾收拾下班,明天就出庭了。
阿四有点儿沮丧,就说,好吧。
准备下班的阿四,决定在下班之前给伊本在打个电话,可是电话关机了。
阿四又联系了调度中心,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阿四,车还没找到。
阿四思来想去,决定给绑架者米格尔打个电话。
电话打通了,可是米格尔并不想跟阿四沟通,说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
再打过去,米格尔给竟然拒接了。
阿四找了一个朋友,让他帮忙去米格尔的家里看看,然后又给玛蒂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通了之后阿四的得知,警察已经到了玛蒂家里,并且发现玛蒂的弟弟奥利佛已经被开膛破肚。
愤怒之余,阿四又给米格尔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米格尔的竟然接了。
阿四告诉米格尔,他已经知道了奥利佛的死讯,并且劝他抓紧停车,别再做傻事了。
米格尔说你懂个锤子,说着又把电话挂了。
阿四内心的小宇宙急转,大脑不停的思索这解决办法。
这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了,告诉阿四,自己骑自行车摔倒了,让阿四给她叫救护车。
阿四说去你奶奶的吧。
阿四挂上电话,这时候伊本的电话打进来了。
阿四告诉伊本千万别慌,看看车上有什么工具没。
伊本哭哭啼啼的找到了一箱砖。
阿四说,拿一块砖,等米格尔停车,只要他停车,就冲他脑袋上使劲儿来一下。
伊本说,我不敢。
阿四说,伊本别紧张,你平常最喜欢干什么。
伊本说,我平常喜欢带着玛蒂和奥利佛出去散步,这时候我内心就会非常平静,我周围是蓝色水流,我喜欢这个世界。
正当他们聊得正欢的时候,伊本告诉阿四,车停了。
阿四说,正好,你要冷静,把手机放好,准备好砖头,等他开门给他脑袋来一下,手机放好了吗?
伊本哭着告诉阿四,奥利佛不哭了,现在好了,我帮他解决了。
伊本愣住了,就问伊本,你说啥呢?
伊本说,奥利佛太痛苦了,不停地哭,因为他肚子里有蛇,我帮他把蛇拿出了。
蛇拿出来之后,奥利佛就不哭了。
阿四这回听明白了,捂着脸问道,奥利佛是你杀的?
可是伊本还没有来的及回答,阿四在电话里就听到了米格尔打开车门的声音…… 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内,整体的色调灰暗凝重,仿佛逃不出去的囚牢。
这正映射了主人公的内心,他杀了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虽然那个孩子有罪。
这时候的主人公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并为了脱罪还找好了作伪证的人。
但社会大众并不这么想,但阿四觉得自己只要坚持了正义,社会媒体的看法并不重要。
所以,当瘾君子和嫖客打电话进来时,阿四并不热情,还告诉出警的同事,慢点去,让他受点儿煎熬。
但是面对即将受到侵害的女性和儿童,阿四心中正义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纵然一个人走进黑暗也在所不惜。
这时候,主人公的场景,从众人的房间,走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房间。
这说明阿四在背离秩序。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身死的时候,他甚至关上了房间的百叶窗,遮挡住了光明,使自己处身于黑暗中。
这一处说明,阿四为了自己的正义,宁愿陷入黑暗。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的死亡,正是自己正义的一方杀死的时候,阿四一个人在黑暗中彷徨无措。
最后,阿四还是走出了黑暗的房间,进入到了明亮的房间。
而让阿四走出黑暗的,还是伊本的电话。
电影明面上看,是阿四在拯救伊本,其实是伊本在拯救阿四。
电影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阿四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得到了洗礼,对于善恶的判断,也变得更加清晰。
所以,阿四拿着电话推开了房间的门。
这片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7.6分,我挺好奇那些打四星五星的你们看完真觉得好看?
豆瓣我都是只浏览不登陆,更不会写评论,但是这电影让我想特地发条评论感慨一下,倒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想说它是第一部让我看完只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对7.6分有什么误解,通篇让人感觉昏昏欲睡,反转并无多大波澜,至于男主自己的坦白说实话没给我多大触动,这种表现手法的电影2018年了也不是什么稀奇题材了吧,然而在观看过程中我认为唯一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7.6这个评分,如果不是出于对豆瓣评分的信任我一定在十几分钟之后就关掉了。
首先要说一句,这样的电影对剧本演员摄影导演的要求太高了,而且必须要点赞的是他们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掉链子的!
影片对光的处理绝对是个加分项,从一开始主角和同事们坐在大办公室里的正常的光,到搬到小黑屋后的淡淡的台灯对比,还有主角拉上百叶窗帘前后对比,每次报警电话响起时闪烁的红色警灯,手机响时的蓝光,都营造出一种紧张窒息的氛围,配合同样出色的声效,简直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紧紧的跟着剧情在走。
主角的表演撑的起整部电影,真的是太有魅力的演员了。
还有声音出演的妻子,惊慌冷静疯魔都处理的很棒!
看到有人吐槽说丈夫为什么不没收妻子的手机是本片唯一的纰漏,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反而是一个伏笔,正是因为前夫没有没收手机这件事让观众在紧跟着剧情走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个疑问,这是真的绑架杀人吗?
——从而最后的反转也更加合理了,也许报警前前夫还没来得及想到要拿走妻子的手机,而妻子在这时打了报警电话,然后主角教妻子撒谎说女儿不想跟爸爸说话,所以前夫为了安慰女儿(后面的剧情也交代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才允许妻子继续拿着手机,接着主角和妻子一系列的通话也合情合理了,剧情也可以顺利展开。
总的来说真的是可以给五星的作品,但是西方对于救赎和自我救赎这个主题的偏爱我不是很感冒,所以扣掉一星吧(我记得原来可以打半星的啊?
现在不行了吗。
我想打四星半的)。
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让影片成为了一个推理作品,观众和男主一道去猜测,每一阶段引出翻转,继而完成了主线故事的讲述;人物线则是与主题相关(救赎)。单一空间还算是能吸引人。音效做得很厉害。
能猜到的反转,失去很多乐趣。并没有多少悬乎,接个电话凭主观意识推断,必然导致错误结论,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FIRST#只有一个演员,通过电话内容对话出一个凶杀故事。丹麦演员表演出色,特写远景情绪变化分明。对话中故事反转,两个对话视角牵扯出彼此关联的案发现场,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成功获得内心解救。极度疲劳下开始有些混乱,小空间,剧本和表演加分。
窃以为,类型应该加上“悬疑”标签。基本上是独角戏,一人从头撑到底。但是一点也不闷。独角戏考验演技,考验剧本,考验节奏调度。都没问题。
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不合理,男主真是瘸子打围……坐着喊,自己瞎逼逼一通,好几通电话打的没有意义又磨叽,照这陪聊报警的效率搁其他剧里人都凉了,也许这是主打心灵救赎挂的吧,不适合我
我真是信了你的推荐来看电影。虽然说就靠一个办公室,一台电话和一个男主,居然撑起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是很牛,但是故事并不好看好伐。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毫无波澜甚至有些厌恶
从头到尾发生在报警中心的接线间,男主独幕戏carry全场。从形式上来说很精巧了,但剧本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救赎观之上:做错一件事后,能否用做对一件事来获得拯救?Sorry,这个命题我不感冒...
故事单薄了些,算是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表演加分
电影里还是有一些值得谈论的道德矛盾的。比如跳过法律程序去做好事,究竟有没有罪??
说教意味太浓,节奏拖沓,和同类型的独角戏《活埋》相比差的太多
灾难表演
还是更适合戏剧
不推荐
不完整信息造成的心理误判,进而引导出男主自己的罪疚感,接受内部调查的警察来做报警中心接线员,造就了角色行为的合理性。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这次我是午夜观影,看到大约一小时零五分时困不行了,上床倒头便是六个小时左右的深度睡眠;早上起来,把剩余部分看完,之后对照一些豆瓣影评,又在电脑上快进一遍,确保重要情节没有遗漏;这是一部小成本挪威剧情电影,题材不错,剧情思路也非常棒;遗憾的是拍摄手法不行,如果要是拍成像《致命呼叫》和《接线员》那种风格,把重要情节拍摄展现,而不是黄靠演员的对话和环境声效配音,四星打底,五星也不稀奇;可拍成了一部“广播剧”两星评价已经是极限了,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了;另外,本人又快进看了2021年美版翻拍的《罪人》两部电影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可以说看了这部,基本等同于也看了那部;感觉这部影片无聊,那部电影也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了。
独角戏,但人物内心挖掘不够,没有随着故事发展而深化,最后竟然一笔带过。反转较弱,对话里那个男的所作所为也很牵强,那家人就是没一个正常的。总之是一个缺乏惊喜的电影,距我期待的故事还有很大差距 6.5
一个场景,一个演员,一部电影。悬疑气氛营造得不错。可惜,演员演技不够。完全不必要拍这么久。
剧本的悬念设置和叙事节奏把控太厉害了,封闭空间独角戏让人紧张到喘不过气。大量面部大特写,突出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科波拉的The Conversation一样用声音叙事,报警电话里的”绑架案”是明线,男主自己明天要出庭是暗线,中间令人毛骨悚然的反转,到最后两条线谜底揭开。全片在试图回答Who is gui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