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感性才女Julie Delpy从
倘若是慕着“朱丽•德尔比”和“巴黎”之名才找《巴黎两日情》来看,那你搞不好要被这片子吓得倒退两步。
在《爱在黎明破晓时》中,朱丽•德尔比化身为整个欧洲的文艺女神,跟你探讨诗歌、哲学和两性关系,宛如一个萦绕在塞纳河畔旅馆上空的轻盈旧梦;而到了德尔比自编自导的《巴黎两日情》这里,她决定让男主角陷入与一个女权主义文艺女中年腻歪的两性关系中,俩人住在她娘家,吃她爸做的炖小兔子,厕所的墙上长苔藓。
影片开场:德尔比扮演的玛丽安和男友杰克睡倒在摇摇晃晃的卧铺车厢里,“我们交往两年了,两年,真是个奇迹。
”他们的欧洲之旅被快速切换的照片草草带过,这些照片大多毫无光彩、傻气十足,典型的“浮光掠影的表象”。
职业摄影师玛丽安画外旁白:先强调那些照片均出自杰克这个自以为是的美国佬的手笔,然后她说:“在回纽约之前,我们决定在巴黎度过假期的最后两天,这是我的故乡。
”这样幽默感十足的自嘲和玛丽安的黑框眼镜扮相很容易让人想起伍迪•艾伦,接下来一段《安妮•霍尔》式的对玛丽安童年的闪回更印证了这一点,可不幸的是,“爱情应该像鲨鱼一样勇往直前,但我们手上握着的是条死鱼”,说这句话的也是伍迪•艾伦。
果然,大堆麻烦正在巴黎城里跃跃欲试地排队等候着,其唯一目的就是把这对情侣的关系推向悬崖。
首先出场的是,当然,文化差异。
我感觉德尔比在这部影片中玩笑得过分了,遇到个什么事情就要揪出来刻薄一下:从法国安全套的尺寸到巴黎艺术家的恶趣味(女性生殖器似乎是他们唯一的灵感来源);从法国人对野生动物的好胃口到满大街的同性恋。
别的地方也就罢了,可是,这是巴黎啊!
多少人心目中“流动的圣节”,配乐不用手风琴也就罢了,只是那么多浪漫美景不说,专捡些犄角旮旯里的阴暗面来讲,花开遍野这里却是荆棘一株,未免显得小气,况且到了该严肃起来的地方,难免要显得突兀。
相比于伍迪•艾伦镜头中入木三分的曼哈顿,更能看到德尔比的局限。
接下来的部分落入了法国爱情片枝枝蔓蔓的窠臼之中,玛丽安的前男友们纷纷出现在她的家里、宴会上、大街上、手机短信里,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嫉妒、愤怒、猜疑……随着一个极端自然主义者在麦当劳里放了一把火,他们的关系终于在一堆唧唧歪歪的破事里瓦解了——法国和美国的缺陷在这对情侣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浪漫很简单,但交流不可能,真正的爱情也绝非易事。
不过想到伍迪•艾伦的另一句话:“我最糟的一次性经历还不算特别糟糕。
”于是释然了。
况且,《巴黎两日情》中决不乏真挚和诚恳。
另外,这部影片还可以作为欧洲旅行的反面教材来看,它告诉我们:安排假期行程的时候,永远别考虑老情人的娘家。
这部朱莉总览导编演的电影,更真实的有点像朱莉本人视角的爱在巴黎,带着很强的她的个人风格,不得不承认我很喜欢,没有理由的喜欢,大概这也是我喜欢她本人的原因,充满激情与矛盾,有时是我向往的想成为的样子,有时仿佛看见了那个矛盾纠结的自己。
本片女主其实和爱在里Celine几乎像是一个人,全片去除了before sunset中九年再见的五味杂陈,放大了一对普通的异国情侣的日常,所有的矛盾暴露出来的时候会让人看到爱情更真切琐碎的模样……很喜欢的两个点:一是Marian一如既往地保持对争论的热爱,在我看来也是朱莉将一部分的自己放在作品里的体现。
正如她在before midnight里所说,那是她激情的一部分 也是她感情时时危机的原因之一,要接受她作为一个浪漫有趣的灵魂 也就要接受生活中充满了或许迷人或许头痛的debate的现实;二是她在影片里探讨的 爱情中的“边界感”,这也是我恒久与朋友们讨论的话题,每个人对边界感的定义都极为不同。
你会与前任保持联系吗?
分手断掉一切难道意味着对方没有恋人之外的其他吸引点吗?
你会毫无保留地坦诚对待恋人吗?
我很能理解Marian或者说朱莉的想法,同时也明白这是感情危机的原因之一…anyway,我把这部片子当作爱在的特辑来看了,好像能让我看到更完整的爱情的样子,更完整的Celine与她的生活,以及她不断追问的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的理解…
最后一部分,双方观念差异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爱着对方,再也经历不了任何失恋的痛苦,哪怕对对方有60%时间是不满意的,但仍然深爱对方,习惯他的鼾声…让我一度感动和怀疑。
女主认为和其他男性调情仅仅是好玩,完全不走心,自己爱的是男主也让我怀疑我的ex以前也这样说过,自己和前女友聊天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就只是聊天。
好吧,我相信我是对的。
只是带给我一些冲击,让我思考有些事情尤其是感情上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让我看到不同面。
学会不用找认同了。
男人很敏感,女人很奇怪。
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之后,他们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了。
怎么说,难道爱情真的让人全变一样?
《巴黎愛漫遊》有讓人看得過癮的地方,但它更像是一個gag show,而非戲劇。
戲劇源自衝突,中間由一位主角領銜面對各種障礙,包括由對手引導的一切抗衡力量,而通過他一系列的選擇和行動,最終將通往是否能解決難題的結局。
《巴》片的敘述者是Julie Delpy,但她並不是主角。
主角是來到巴黎,感覺毫不自在,鬧出連串笑料,差點釀成感情破裂的Adam Goldberg。
他的對手自然就是Julie Delpy。
這點可見於片頭介紹演出者的順序中,Adam Goldberg是先於Julie Delpy,第一個被打出來的。
也就是說,最少在劇本構思的初期,編導是有意識地讓故事圍繞著Adam Goldberg這個來到巴黎的美國佬而發展的。
但影片出來的結果呢?
大概只有笑料是圍繞著Adam Goldberg的,他無法獲得作為主角應有的注意(包括情感投入),觀眾的眼睛都往Julie Delpy處看了。
但往Julie Delpy處看又有甚麼問題呢?
我們本來就是去看她的嘛。
當然,我們單單在看Julie Delpy時,已經會很過癮,但肯定不能滿足。
不滿足的原因有二,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被破壞了的戲劇邏輯。
我們無法投入到行動者(Adam Goldberg)的情感世界裡,對於他要怎麼做,叫情節怎麼發展下去,都變得沒有期待了(掏盡每個劇作者心力的正是如何保有觀眾的這種期待)。
於是在過程中只餘下一幕幕的gag show,對於終幕時候男女間的情海翻波,除了感到矯情而失去耐性之外,甚麼都變得沒有所謂了。
第二,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Julie Delpy身上時,我們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無動於衷。
由於她根本不是劇本設計中的主角,她並不會就眼前的障礙進行任何主動的變化和相應的行動。
我們只看到她一直維持著自己的性格,還有我們自己錯誤的期待,以至我們除了Adam Goldberg,再一次無法真正投入到Julie Delpy身上。
筆者相信這一點,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自己也意識到,而這就是為甚麼尾段男女的一場攤牌會被消了音,並換上一長串Julie Delpy的獨白。
藉著女角的心聲,編導作出了最後也最無可奈何的挽救,試圖憑此直截了當地謁觀者看到女角的感情和想法,並為大家都變得無所謂的結局,挽回一點即食的感動。
而所謂矯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
筆者上面的評論好像把本片批得一文不值。
不是有說此片可被看成是一場文化性別戰爭嗎?
本片把玩法美兩地的文化差異不是很有趣嗎?
筆者的個人感覺是編導開的文化差異玩笑未免刻薄有餘,深度不足,且未免露骨低俗。
大都依附於極為刻板的概念窮追不捨,缺乏一針見血的犀利見解。
但有一點不得不提出,容或作為影片未盡人意的解釋。
據Julie Delpy的一篇訪問所說,她是在影片開拍前十二小時才見到Adam Goldberg的,也由於影片的資金所限,大多鏡頭都是一take過拍攝。
可能正因為這樣的條件所限,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要盡量避Adam Goldberg的戲,以至出現了上面提及的諸種缺失。
因此很可惜,走出電影院後,筆者只餘下兩個很深刻的印象:Adam Goldberg像笨蛋一樣的笑容和Julie Delpy忙著想其他事情的遊魂樣子。
终于看到了这部戏。
在看过BEFORE和AFTER后就对这个法国女奋青产生兴趣,听说她自编自演了这部戏就一直心驰神往着,最终在一家不起眼的音像店租到手了。
我早料到这会是像前两部那样从头说道尾的文艺片,但没想到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是结婚两年的夫妻,而且男主角会是这种满脸胡渣的剽悍型酷男。
但除开这些,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可爱有趣,虽然之间充满过多黄色笑话(这让我想起AFTER里面SELINE说美国人不那么HORNY)。
很明显,这部戏有很强的WOODY ALLEN的痕迹,从对话到剪辑,再到男主角(他是否有些像ANNIE HALL里面SINGER的好友?
)和一些配角的选择(如MARION的父母与SINGER的父母就挺像,还有MARION的那些个EXES),但这两位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WOODY ALLEN展示的是纽约全景,而JULIE只是从美法文化差异上做文章,而且专注于两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理解,面相对窄些,自然不如ANNIE HALL那么有深度;其次,JULIE是从一种女性视角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的,虽然电影里时不时的话外音有点破坏电影的节奏和感觉,比如在派对上,在车上和最后两人吵架时的声音抽出,或许是JULIE害怕观众不懂,或者她不想这部片显得太实验,太话痨,或许她对对话不够自信...不管怎样,这种处理使本片失去了一种应有的张力,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另外,WOODY ALLEN在他的电影中是戏剧感与悲剧感的结合体,往往需要女主角的衬托而现出对比效果;但JULIE则不同,她可以同时兼具戏剧感与悲剧感,又可以与自身显出对比:如从刚开始的黑框眼镜的戏剧扮相与后来巴黎美妇人的对比以及她从与丈夫甜蜜相处到互相怀疑的改变。
只能说JULIE是个比WOODY要棒很多的演员。
总之,我个人是喜欢本片的演员胜过整部片子,特别是片尾两人相拥舞蹈的场面和两人在饭厅里的几场戏,非常有趣而且带劲。
我也很喜欢片中的几个细节:1.倒霉的美国游客(特别是片尾他们和男主角遇到时的表情);2.地铁中鼓眼望着总是跟着他们的那个人却不奏效;3.MARION房间右边桌上摆着的小熊竟和我小时候的那个一模一样!4.MARION小时侯用宝丽来拍的照片上慢慢浮现的蜗牛、花和猫......
最后一部分,双方观念差异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爱着对方,再也经历不了任何失恋的痛苦,哪怕对对方有60%时间是不满意的,但仍然深爱对方,习惯他的鼾声…让我一度感动和怀疑。
女主认为和其他男性调情仅仅是好玩,完全不走心,自己爱的是男主也让我怀疑我的ex以前也这样说过,自己和前女友聊天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就只是聊天。
好吧,我相信我是对的。
只是带给我一些冲击,让我思考有些事情尤其是感情上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让我看到不同面。
学会不用找认同了。
很喜欢朱莉德尔佩,但是不得不说有些失望,或者说,在高铁上看得很尴尬。
我以为朱莉德尔佩自己做导演了,会有更多的想法的输出,会把更多的自己关于生活和爱情观的想法拿进来,但是总的观感得说,不是没有吧,只能说聊胜于无。
电影体现了对于爱情观的思考,体现了来自美国的男友,面对法国女朋友的过往时的那种夸张无奈,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女主角的爸妈,似乎在电影里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生殖器,句句不离,以此为荣。。
隔代之间的生活、爱情观冲突是多么好的切入点,可是偏偏没有,似乎这两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向观众们表示法国人老一辈的是多么的粗鲁,或者开放,也是,二战打得比春运还短的老炮们,能多有内涵。
唯一印象深刻的亮点就是电源刚开始,男朋友故意让问路的人们南辕北辙那一段了吧,显得很有意思,两个人物一下子就立了起来。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喜欢Julie Delpy一定是爱屋及乌的从
如果这句话有些言重,也可以改成真正开始注意Julie Delpy是从那部彻底shaking my core的文艺电影开始的。
尽管我已经看过许多部她出演的片子。
甚至包括那部惊世的<白>。
因为我心中已经既定的认为她就是Celine.珠玉在前,我又怎么放过这法国美女的导演作品,尤其是这作品也是发生在巴黎的关于巴黎美女和美国男人之间的relationship故事。
也正是因为珠玉在前,纵使这才女力量再大,再文艺,再革新,也撼动不了
其实,片子本身是很好看的。
节奏,风景,镜头的使用和故事本身都还是很吸引人的。
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吧!
因为是julie delpy
Julie Delpy和Meg Ryan一样,因为她才会去看一部部她演的电影。电影有点无厘头,可是谁叫时Julie 的电影呢。翻译台烂了点,藏着,等我有能力完全听懂法语再说~
julie delpy
2007.10.24
根本不是爱在日落后和日落前内回事儿了=3=
男主角讨人嫌的程度一秒钟都难以忍受。
即使是一部话痨片,也太依赖台词了吧,何况台词是电影环节中最弱的一部分。但是看到德尔佩还是好开心啊。
看不懂爱情也看不懂巴黎,看完只会觉得厌恶人类到了顶峰。主角永远在突然失控,吵得我血压飙升脑仁疼。全片主旨是“我们都有病,我们的关系扭曲toxic,但是我坚信我们就是真爱”,堪称亲密关系恐怖片。
大段对话表现主题的做法这次没成功,毕竟男主不是伊桑·霍克啊。
哈哈,美国人看到法国人的生活~疯了~
纽约的好看
最后那段说得再动听也不能打动我,谎言造成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这部电影是好的,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幽默、闲适、平静,体会当地人文,只是里面的内容让我反感。
后半程不如前半程欢乐,ending还算到位;那些期待苦逼文艺的银儿,乃们恐pia要失望了;字幕组不作为瞎了一个靠对白支撑的好片子
越来越嫌弃美国(人) 救命
这俩人要把我逼疯了,烂人爱情也是爱情是吧
原来续作她的有病程度已经是改良版了,这一部实在太叽叽歪歪了,难为男主这部居然还和她复合、生了个孩子后才分手
总觉得是在讲Julie Delpy自己的故事,想着她和Ethan在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故事,就臆断她对感情的不安定感和现实感也许就是源于她已将浪漫耗尽在与Ethan那两场浪漫里了。再如何,此Jack怎能比过Ethan呢(心甘情愿花痴) 看的片源,翻译就是一灾难,完全瞎翻,也许还是能四颗的
除了伍迪艾伦和阿尔莫多瓦,我好像无法忍受其他的话痨了。。。
很有意思也很无奈的片子 看到最后会想问为什么爱情结束的就那么快吗?
其实还挺好笑的,就是结局好没劲== Julie Delpy的眼镜好赞!看的这版英文字幕翻的很烂就算了,我还能靠自己,但法语字幕也翻成了一坨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