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音乐家,The Composer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哈萨克斯坦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9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音乐家》剧情介绍

音乐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捉个九尾狐做女友2查无此人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簿隔壁的护士助理特别篇2025致我深爱的每个你我的死亡纪事痴情马杀鸡太空舱旅行日志百年长安破碎特工卡特第一季刘伯承元帅瓦文萨:希望之人世界奇妙物语35周年特别篇~传奇名作一夜限定复活篇~搏击迷城恶魔岛爷们儿点双世异闻录扫黑英雄无论如何我爱你泡妞大行动银魂一国倾城篇新精武门:武魂黄蜂第一季阿尼姆斯阿尼玛与我们的心快乐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苦艾草满洲候选人能量唤醒

《音乐家》长篇影评

 1 ) 《音乐家》看片归来,发表下感想,一家之言

9日,新天地百老汇,中午看了个以色列的片《非正统之路》犹太人的喜剧片,令我发狂,完全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下午看了个日本的影片《半世界》绝望的不得了,讲一烧炭之家死亡事件,好凄惨的小世界。

希望晚上8点半这场《音乐家》可以扫去一身的雾霾,另一个理由是入围影片里可以听得懂,不用看字幕的。

中间2小时厕修档儿,我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去了旁边一家非常有名的餐厅吃饭,俏江南,吃了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面,吃完,外面就排起来长龙,之前的几场媒体点映空座率高达百分之70%,今晚这场看来要爆满,果然来了不少电影的从业人员,尤其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可见本影片的不同凡响,于是我在最后一排坐下了,最后一排的好处是可以玩手机,不用担心影响别人。

8:45,影院前排,传来了一个轻柔的声音,出品人沈建,他也到场了,像牧师一样伫立,念了一段开场白,主要是介绍冼星海的生平,他谦虚又彬彬有礼,仿佛是在出席一场公审大会。

影片开始了,开头是一段精彩的大轰炸,天上不知道是哪个罪恶法西斯国家的飞机,不停的扫射,哒哒哒,地上火车站人群密集,数不清的人被打成了筛子,防守反击,冼星海身手矫捷,收到幸运女神眷顾的电波,躲过了枪林弹雨,奇迹生还,流浪到一个剧团,开始了他的流亡寄居生涯。

剧透到此为止,欲知后事如何,还请卖票观看。

下面开始说几点感受吧:1.演员上:胡军:影片算是要媲美东方的奥斯卡经典《钢琴师》,但,最最最最,令我叹息的是,胡军啊,胡军,深沉内敛的台风值得表扬,但一看就不会拉小提琴,外行,在乐团里连拉琴的近景都不敢给,几个镜头晃过,显得底气不足,这无疑大大的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为什么不培训下乔帮主拉小提琴呢,这么长时间,演员应该努力学一学,至少也要学学会揉个弦,跳个弓,串个把位什么的啊,胡军粗大健硕的手指与小提琴精巧的灵动感,不是很协调,真怕一用力就捏爆了琴玄。

尤其是在能歌善舞的哈萨卡克斯坦音乐人中间,胡军饰演的角色,显得不太懂音乐,旁边人开玩笑,他拉琴的样子,就像是鲁班祖师爷在锯木头。

也许是我见识肤浅,也许冼星海本人就是粗犷豪放的陕北汉子,如果是这样,那么胡军塑造的人物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导演独具慧眼,妙不可言。

袁泉:星海的太太,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令她中规中矩,不怯场,不惊喜,没啥缺点,更没说错台词,笑容好甜啊,成功的塑造了文艺进步女子,如遇春风,如浴蜂蜜,延安窑洞特有的负离子和膳食粗纤维有机物令她肌肤好白,牙齿好白,眼睛与嘴都大大的,身形曼妙,在其他面如土灰的百姓中,一眼就能认出她来了。

外国老婆:演的不错,影片里暗示她可能喜欢上了冼星海,很多他俩眉目传情的镜头,我只想说,我不同意这桩婚事!

外国丈夫:脸盲,感觉外国男的都一样。

丈夫,乐队指挥,拉琴的,弹钢琴的,士兵,好像都是同一个人演的。

外国小女儿:5,6岁的哈萨克小姑娘,演的非常非常的好,惊艳全场,演技秒杀所有演员,有层次,有感情,有态度,自然风趣,她要是得最佳女配角,我会感到理所当然,希望电影学院能有机会,找个暑假聘她过来,当个客座教授之类的,好好教教表演班,到底该怎么演戏?

一个个像木偶是的。

2. 剧作上:画面挺华丽的,有些镜头真美,夕阳,像一颗刚被砍下,滴血的头颅;宇宙天空流的摄影,可谓是,史诗级古典悲剧主义加浪漫主义加英雄主义加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美的令我窒息,令我陶醉,令我词穷。

故事不复杂,可谓简单,有几场戏似乎应该设计的更紧张点,比如查岗,和到访搜查,边境线开枪,等等,但拍的好像也没什么悬念似的,心跳很平稳,一点没加速,朴实无华的节奏,纪录片么,也许这样更真实可信吧,毕竟什么才是好的叙事技巧,如何讲故事,一个片到底好不好看,普通观众是没有发言资格的,只能听专业人士的见解了,不懂电影的人更没资格点评,这是圈内专业人士的话题。

前车之鉴,就像金扫帚奖得主毕导的佳作《逐梦演艺圈》,点评说不好看呢,会吃官司的;说好看呢,又容易被认为是水军,名声不保;所以当个影迷还挺辛苦的。

归路,我拷问灵魂,如果是我,会怎么拍呢,多半会庸俗的拍成《流浪,音乐》这种模式。

一开头,敌机轰炸,在莫斯科流浪的丐帮乔帮主,生死关头,领悟了音十三,激发了潜伏在体内的超能力,他能控制音符,控制声波的能力。

他拉了一曲降龙十八调,摧毁了敌机。

法西斯恶魔卷土从来,到处抓捕乔帮主,妄图抓住他,制造终极超声武器,灭绝人类并控制宇宙。

乔帮主一心想归国,拒绝了帮助斯大林,斯大林下达处决信,以人民公敌的名义,杀死了乔帮主所有的亲朋好友。

乔帮主一怒之下,再次领悟冥想的黄河之音,逐渐成熟,音符所到之处,如千军万马,所向披靡。

一夜之间,降服了法西斯,地球和平了。

好景不长,更高级的银河外星系观察组织,发现了地球上有不安全的力量——音乐;音乐的力量过于强大,为了维持稳定,外星文明就用一个封印,锁死了地球上的音符,地球成为了无声之国。

翁的一声耳鸣,地球上一切的声音消失了,在之后的几百年,人们只能用手比划。

之后的几千年,耳朵和声带的器官功能也退化,逐渐消失了。

语言没了,知识无法传播,文明在消亡。

沧海桑田,有一天寒冷的莫斯科,一个渔夫在冰封之下,发现了一个手抄本《黄河大合唱》,打开以后,里面奇怪的符号,字字跳动,仿佛千军万马,在述说一段往事,一个弱小的文明,在战火中灭亡,又在灰烬里重生。

综上,我想说的是,我希望他可以更好,这个题材是真挺好,具备了奥斯卡大片的气质,可惜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像是电影,也说不清为什么,感觉像是样板戏。

俗话说, 怨言才是上天得到人类最大的供物,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3. 彩蛋:满分!

我哭了,再美的俄罗斯姑娘都留不住短暂的青春。

一种莫名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沧桑感,恍如隔世。

4. 情怀上:我打满分啊,无可挑剔!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音乐,伟大的人格,伟大的自由,伟大的祖国。

可恶的法西斯,可恶的暴政,可恶的战争。

5. 一句话,概括: 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遗憾,没有祖国,生命是一种多佘。

当黄河大合唱再次响起,我记住了他,冼星海,一个回不了家的音乐家,祝他魂安故里,英气长存。

 2 ) 苦难对身心是摧残,但是对于创作的灵感应该是富足的,所以我想音乐家除了思念,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幸福的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德隆的隆冬……”小卡丽娅用生硬的中文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等待再也不能回来的父亲和日夜思念的阔克(俄文,最亲爱的亲人,指冼星海)。

画面流转,远在延安的小女儿也在哼唱这首歌谣,一首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得歌谣,串起了思念,瞬间将有了含含后不能看到小女孩受苦的爸爸打得稀里哗啦,眼泪在鼻尖上打着转转……战争在俄罗斯拍摄,总是那么充满质感,包括美到炫目的日光划破云层,如丝绸般照射;包括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碗稀饭汤、一块熟土豆,因为寒冷紧缩的身体,苍白空洞绝望的神情;包括风情万种的爱意在隐忍里流露,凄婉而缠绵;但是俄族人不屈的性格,热血的意志却又让希望点燃。

为了国家,毅然远赴俄国,却因为二战爆发,归国无门,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依恋,让音乐家几近绝望!

但是为了鼓励人民的斗志,他又与当地的音乐斗士拜卡达莫夫相重相惜,在恶劣的环境中创作了以俄族民族英雄为底色的《阿曼盖尔德》。

但是思乡之情并没有实现他的归国梦想,音乐家只能在边界线上远望祖国的落日,咫尺天涯,黯然神伤……远方漂泊,无处寻根,这样的生活的无味的,但是小卡丽娅和母亲却在异国他乡给了音乐家温暖的小家,虽然只是个小阁楼,但是遮风避雨,舒适惬意,日久必然生情,对小卡丽娅的关爱让感情难舍难离,与小卡丽娅的母亲相敬如宾,相互关爱,其乐融融!

苦难对身心是摧残,但是对于创作的灵感应该是富足的,所以我想音乐家除了思念,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幸福的!

还是希望,不要有战争,不要有伤害,因为这样的伤痛实在是太痛太痛,让人嘘吁……《音乐家》,与心灵有共鸣的剧作,必须推荐[强][强]

 3 ) 一部电影只要有一点点触动或者改变到我,它就是好的,值得看的

好久没有因为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想写点东西了。

说来也有点不好意思,自从染上挑电影的坏毛病之后,基本就没怎么好好坐在电影院看过电影。

美其名曰“不看院线电影”,其实可能就是懒。

反而总是在家把看过的电影翻来覆去看,乐此不疲。

说实话,要是搁平时我是绝对不会主动买票来看这种“主旋律“电影的。

不是说不好,只是年轻人嘛,总会觉得没意思。

这次想看完全是因为有胡军,就觉着有师哥的电影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还是关于冼星海的,行,那就买票看看吧。

于是在5.20这天我毅然决然(?

)地走进了电影院。

可能家国情怀对于我来说还是遥远了些,让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还是冼星海的胶片。

一开始我还觉着挺好玩的,对战争可能也真的没有太大的概念,直到冼星海发现胶片丢了。

冼星海急得有些语无伦次地说着不可能丢的,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的胶片架砸在地上,散落在地上的几卷胶片。

突然觉得,战争就是让人绝望,不只是在前线打仗那种死的绝望,还有对于一切无能为力的绝望。

就像隔着铁丝网的中国大陆,像落在鼻尖上的雪,像阁楼上的小橱窗,对一切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绝望是可怕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说英雄为什么是英雄,不是时势造英雄,是英雄在艰难的时刻才显现出跟众生的不同。

冼星海在战争时期还坚持做着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事情,令人敬佩。

我是个肤浅的人,让我谈什么很深刻的感想倒是真没有。

之前看过一句话,对于艺术作品里面相对于比较大的家国情怀、中外友谊,人们好像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情,反而是比较小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或许都只是对自己切身处地的事情有更深的感情。

当达娜什对女儿说阔克是著名音乐家,真名叫冼星海,已经去世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然后紧接着那段黄河大合唱的混剪真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黄河大合唱以前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一首很革命很激昂的一首歌,完全没有没有任何感情代入,就跟着瞎吼就完事了。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总觉得黄河大合唱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点点触动或者改变到我,它就是好的,值得看的。

再说说胡军老师吧。

一开始其实我也没抱很大希望的,包括到电影中间,我也还是有一点没能代入这是一个音乐家的历史背景。

然后看到了冼星海第一次拉响小提琴。

其实真的挺惊讶的,真的没想到胡军老师会拉琴,后来再看微博上发的访谈哈哈哈哈哈,同款童年阴影。

也就是在第一次拉琴的时候,胡军老师的整个姿势和体态让我感觉这就是一个音乐家,这就是冼星海。

因为胡军老师太帅了,然后又一直都是那种很A的形象,再加上一般对音乐家那种固有印象,所以一开始总是比较难代入。

拉小提琴,作曲,包括后面指挥,不是一次就给你塞一个定义“他是个音乐家“,而是稳稳地一步一步把土踩实那种给你一个感觉“哦,原来他真的是音乐家啊“。

海报还挺吸引人的,冼星海一个人坐在行李箱上,旁边放着一把琴。

看完再回看这个海报,就是冼星海最困难的时期的缩影。

比起其他几个版本,还是最喜欢这个竖版的。

那天是5.20,只有两场排片,只有四个人的放映厅。

我听到大家细细碎碎吸鼻子、拿纸巾抹眼泪的声音,四个陌生人在小小的放映厅里看着一样的画面,流着不同的眼泪,好像也真是很难得。

结束之后我等着工作人员字幕条放完,隔了一个位置的一个男孩子也和我一起默默看完了整个字幕条才离开,觉得很开心,有人和我一样很想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到最后一个名字消失之后才起身离开,真好。

突然浮现出最后冼星海先生倒在舞台上的特写的画面,我想起一句不相关的话, 不合时宜地说一句吧:演员最大的梦想,是死在舞台上。

2019年第一篇影评,也算是第一部到电影院去看的电影,送给音乐家(还有我爱的老胡军嘿嘿嘿!

)。

 4 ) 创作与环境无关吗?

总算是没错过小袁老师的电影。

电影排片实在是少得可怜。

上周末新上映时人在太原,就没几个影院放。

到本周末,下班时间无可选择的只此一家,方不方便的也只能认了。

七点场,我包场。

小袁老师担着女一的名,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出现十分钟,还是符号化的角色,冼星海思念的家国的具象,贤妻慈母的。

可惜她的一身好本领了。

电影叫《音乐家》,除了配乐多得让你不能忘记这是个音乐有关的电影,其他方面好像跟音乐也没啥关系,也可以叫画家,美食家吧,只要一边心怀家国一边术业有专攻就行。

说正经的,演员表现专业,电影场面宏大,即使有的镜头反复用有点做作,也还是冲着宏大气势去的。

但真不能说是部好电影。

冼星海去国离乡,在哈萨克斯坦经历战火,有国不能回。

这种际遇怎样折磨着他,改变着他,进而影响他的创作呢?

电影没有任何交代。

诚然,电影中他是日夜辛苦创作,但你除了觉得他很勤劳不用睡觉之外,体会不到他的作品寄托了他多少感情,又怎么升华了他,成就了他。

电影里什么情感都有了,唯独没有对音乐作品的情感。

而且那些旁支的情感,又太过煽情,好似去个过于好客的人家做客,什么好的都拿出来让你吃,吃饱了不算,非得吃撑不可,就是不管你爱不爱吃,来这是不是为了吃。

希望日后吧,小袁老师能有个有发挥空间的好角色。

 5 ) 民族音乐家冼星海的精彩人生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自传题材电影,真的非常精彩。

之前有关冼星海的人物事迹不甚了解,通过这部影片了解了一位名人伟人的生平事迹。

冼星海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客居他乡,想凭借音乐的力量让世界人民看到我国人民对抗击侵略之敌的决心和毅力。

冼星海时刻思念着祖国,尤其是那一段在国境线旁抚摸祖国的土地那一段,看哭不少观众。

胡军演技真棒,把冼星海演得非常传神。

 6 ) 友谊片里的真情

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

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

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

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

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

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

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7 ) 一曲悲壮长歌

无论是“冼星海”这个名字,还是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我们中国那都是如雷贯耳的,黄河大合唱的曲子相信每一个人上学都会接触到,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那个年代,这首曲子更是鼓舞了千万战士奋勇向前,激荡人心!

冼星海这个名字我们虽然不陌生,但其人我们却知之甚少,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历经磨难,却一直心系祖国,坚持创作,并与哈萨克的友人共渡患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由于历史的现实,本片展现的是一段史诗悲歌,让人潸然泪下,让人无比动容,冼星海百折不饶和艰苦不屈的精神以及其所经历的曲折和创作的不朽作品更是将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鲜明,感叹我们能有这样的音乐家而尤为可贵!

胡军的演技是不错的,但总感觉少了些南方艺术家的那种神韵和气息,几位哈萨克斯坦演员倒是表现的不错,动人心弦…本片最大的槽点在于影片的剪辑,个人感觉比较差劲,无论是故事还是配乐都剪得有些破碎,好几个场景转换较为突兀,让这曲悠扬的乐章少了份浓厚的史诗感和气魄…本人由于喜爱历史,近年来没少看个人传记电影,但遗憾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电影要不就是比较少,要不就是又红又正,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比较写实的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对于我们国歌的创作者聂耳和田汉我也是充满着好奇…

 8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

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

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

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

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

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

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

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

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

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

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

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

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

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

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

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

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

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9 ) 音乐家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

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

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

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

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0 ) 一次极为矛盾的观影体验

同样是战争中的艺术家,比《钢琴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可就是把我看哭了,还哭了好几次,而且还是手机上看的,一点音效视效加成都没有,真是邪了门了。

可能还是感情打动人吧,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对妻女的爱与思念,房东的善良、隐忍与坚强,房东女儿对父爱的渴望,这些与国籍和身份无关的真挚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音乐家》短评

演技真的好不说了,主要是剪辑和配乐的衔接上有点碎,破坏情感的连贯性,最主要的那段配乐真的不错,每次那段配乐响起的时候都想哭。后半段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哭,除了电影的刻意煽情和渲染,还有那种深藏在心底的家国情怀。最后洗妮娜对着空气喊您能再抱抱我吗就一次那个片段还是有点过了……但整体来说,是一部很真诚不做作的电影。可惜排片太少,想买票让长辈去看都没有排片。

6分钟前
  • Yolo
  • 推荐

剧情一般,特别是爱国的剧情有些无语,情绪是真的 催泪 倒不是因为爱国 而是战争的残酷 哈萨克演员演技好 特别是萝莉女儿与她的妈妈 但是中国的女儿与她妈就一般了

10分钟前
  • 企鹅爱飞翔
  • 较差

如此好的题材,喜欢摄影的用光和偏蓝色调,也特别有二战的历史感;片中演员的调度和表演也很不错;特别想听到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阿曼盖尔达》,希望更多国人能够挖掘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艺术家的故事

11分钟前
  • 美味收藏家
  • 还行

没有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大树,影片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就是冼星海在边界看着近在咫尺的祖国却无能为力,只能每天都坐到那里,连边界的守兵都为之动容,虽说是人物传记,但是没有刻意煽情,尤其最后一幕蒙太奇的手法中外共奏《黄河大合唱》,我想没有人不感动吧。。

14分钟前
  • 小姜说剧
  • 力荐

完全被震撼到了,特别是听到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整个人都热血沸腾了,伟大的祖国必然复兴。

16分钟前
  • 黎祥明
  • 推荐

人物是著名人物,但是剧情神马的真的是无趣沉闷到爆。想不出这种电影谁会花几十块钱跑到电影院来看。当然了,如果是说拍给父母辈的,那就当我没说吧。

17分钟前
  • blue薇姿
  • 较差

2020年3月23日,看过电影《音乐家》。最初知道冼星海,是因为《保卫黄河》,而是在郭沫若的笔下知道了他的不幸遭遇。这个电影拍摄出来,大概是因为Belt and Road吧!(剧中《神圣的战争》和《保卫黄河》都很好听)

20分钟前
  • 亲爱的鑫鑫
  • 力荐

陪老娘系列

23分钟前
  • 还行

对不起,实在看得昏昏欲睡。流水账一样,没有戏剧冲突。虽然回归了人性基础情感,但是还是伟光正思路。提不起精神

25分钟前
  • 武羽冥乱1985
  • 较差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27分钟前
  • zuoren
  • 推荐

大家对冼星海的印象只停留在那首《黄河大合唱》,虽然对艺术家而言有一部代表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显然我们对冼星海了解的还是太少。我知道冼星海二战期间病逝于苏联,不过想想朱德的女儿,也就是《红樱桃》的原型朱敏,当初也是因为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流离失所到了集中营里,就连苏联都有大批的精英或战死,或死于病痛和饥饿,所以即便才华横溢如冼星海也难以幸免,在战火的面前,每个人都卑微如风中烛火。属于严肃历史片,不过说实话胡军的形象跟冼星海不太符合,反正是没有那种艺术家的气质。故事是相对比较沉闷的。

30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还行

情感上四星 故事上三星 综合三星半

34分钟前
  • jeffchuwei
  • 还行

6。

39分钟前
  • Metis”
  • 还行

好故事创意,但剧本和制作真的糟蹋了这个绝佳的一带一路故事

43分钟前
  • 奇奇
  • 较差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46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因为本身人物传记的局限,电影未有过多的跌宕起伏,重点突出在主人公思念故乡与呕心沥血的创作上,人物本身就有悲情色彩,只是剧情太过跳脱与煽情,很多片段像极了mv中的慢动作,把冼星海这个伟大的人演的有些刻意了。

51分钟前
  • 香菜小姐
  • 较差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电影。温暖流畅,异国他乡的中国音乐家。

55分钟前
  • 张牧川
  • 推荐

电影频道;异国他乡,音乐的交流更直接;国外警察看似蛮横,还是挺人道的

59分钟前
  • Nore
  • 较差

音乐就很给整个片子加分大背景的宏观和小人物的情感衔接很优秀袁泉的镜头足以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做演技

1小时前
  • Soul
  • 力荐

也许胡军的气质不是最适合音乐家,但是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我也想不到谁比他更适合。冼星海,他的眼里一定有星辰大海

1小时前
  • 双木临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