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
这个世界有一个玩意儿是存在永恒的,它可以永远镌刻在你心灵最深处,也许是一道鲜血淋漓的伤痕,也许是一串爱恨交织的泪珠,也许是一群早已远去的旧人。
你永远也不会遗忘,那就是青春的回忆。
《致青春》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很火,其实就我个人认为,这部戏之所以这么卖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青春二字。
青春二字看似平凡,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但是却能勾起人们尘封已久而且是早已腐朽的记忆。
春风吹拂,流年往复,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带着梦想着走在理想的海角前,却又无法抑制的怀念过去,或许我们真的太过平庸,经不起流年往事的烹煮。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依靠回忆度日,喜欢将青春那些泛黄了的书页拿出来重新翻读,待到悲怆的秋风吹散时光的诺言,才猛然发现,原来美好的梦不等于昨天。
看完《致青春》之后,说实话我很喜欢。
不过要问我最喜欢这里的哪个人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郑微,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高考的志愿,千里追寻青梅竹马的林浩,一份真情让我感动。
奈何命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捉弄人,在这样一个巧合众多的校园里,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场人情冷暖的时差。
但喜欢这部影片也仅限于喜欢剧情,喜欢我一直对青春片的执念,但对于里面有些角色的选取是的确是无法认同的。
所以还是给不了高分。
就是女二在接近鸡皮乐队这个倒霉乐队的过程里被撞死了我觉得,这实在是太真实了,导演,厉害,这种写实、这种丝丝入扣、这种仿佛在生活里发生过一千遍的似曾相识感让人怆然泪下为什么如此写实为什么如此让人动容因为这个乐队是如此晦气所有接近它的人都将倒大霉这是真的影片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一部影片,不说十个,它只是表达一个真正的宇宙真理影史都将记住这部片子
之前有不止一个人跟我说,我觉得你很像郑微,你肯定会喜欢致青春的,你一定得去看。
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其实很惶恐,作为一个曾经看过原著作者所有小说的人,我记忆中是非常不待见郑姑娘的。
而从我特意独自观影的前十分钟开始,就基本验证了我去之前的隐隐担心。
我太坐立难安了,有几个瞬间,我几乎都要弃剧而去。
虽然我并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我必须承认,原著是基本上符合我们八零后青春的。
而电影,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怀旧的色彩开始,从那些凌乱的动荡的宿舍开始,从还有新白娘子传奇以及游戏的开始,然后就是无缘无故总是冒出的伊利盒装奶开始,这都不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回忆,那些场景,符号化的时时刻刻让我出戏。
我不明白赵薇为什么会挑了这么一个她驾驭起来节奏完全不对的剧本,直到我们的郑姑娘一脸大无畏的冲上舞台说要唱《红日》,我才缓过劲来,这是赵薇向她自己的青春致敬,跟看的这些人,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些青春是属于那些觉得自己在校园里惊天动地过的姑娘们的,她说她们受过伤,流过泪,爱过人渣,回过头来却青春无悔。
她们多矫情啊,其实都是负气。
所以赵薇是响亮亮的抽了自己的青春一个耳光,你瞧瞧我们少女时爱过的那些男孩们啊,自私、懦弱、如花似玉、人格破产。
这也轻易的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里面的恋爱桥段无比牵强,男孩们面目模糊,我完全感觉不到女主为什么爱上男主,为什么爱上了刻骨铭心没羞没躁无休无止。
所以我只是在红日片段的时候看到赵薇自己的影子,即便她结婚生了子,她还是那个,以为世界是自己的,以为自己是无敌的,以为人人都必须爱自己包容自己的,少女心。
所以,这部电影是拍给所有自恋自怜的姑娘们的,那里面有奋不顾身莫名其妙的勇气,有求而不得越挫越勇的傲娇气,还有,你们都来诋毁但我偏要说无怨无悔的负气。
很残酷不是吗,但我也曾在男生的寝室楼底下打过电话;但我也曾像郑微唱红日一样莫名其妙的参加过一个辩论会;但我也曾出格出位出挑到只是为了吸引某人的目光。
我也曾是这些自恋自怜姑娘中的一个,得到过,再释怀过。
而赵同学,她并没有释怀。
所以,跟林孝正同一个寝室的老张,最终被改编成了一个屌丝,然后在阮阮死去之后揭晓,他是那个专业护花的满天星。
为什么老张从一个正常的事业有成人士被改编成了落魄的屌丝呢?
因为在赵薇的认知里,只有屌丝才会一直对女神保持忠诚,只有竞争失败的男人,才会永远活在永垂不朽的青春。
而当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那种人,我们只有怀念或者哀悼,或者更装逼的是,致敬。
我无比艰难的看完了最后一分钟,心情愤懑,我觉得我必须去肯德基吃一个汉堡才能缓解,然后诡异的,今天的肯德基居然大扫除提前关门。
这个感觉,大概才是致逝去的青春吧。
Ps:把七零后的青春拍的最写实的,把七零和八零后的感情拍的最到位最淋漓的,只有《颐和园》。
再p一下:除了导戏演戏用力过度一样,除了布景道具跟穿衣的品味一样,还有,赵薇挑男演员的眼光就跟当年挑男朋友一样。
唉,还是我妈那句话,长成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多难改啊。
先说一句,这篇文,没有专业术语,也不谈导演水准,编剧伏笔,演员演技,拍摄手法,造型用光,宣传手段,等等等等。
因为这些,都挺成功。
这的确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也值得去看第二遍。
第二,我承认,如果让我拍,我拍不出来。
很多人喜欢面对不好的评价,都会生发出一种:“做电影都不容易,你们傻逼说两句多简单。
”的情绪。
而我有太多的朋友在做电影,我也见过太多的不容易。
但不容易,并不是一个可以用在所有地方的借口。
看完电影,我问身边的朋友,你们当初在大学宿舍偷喝酒时,谁说过“为我们不朽的青春,干杯!
”这种傻逼话?
她们都说,没有。
好吧,哪怕这只是一种艺术升华,那么一说台词就对诗,又是怎么一个情况?
初次相见,不见陌生只见诗歌;久别重逢,不见尴尬还是只见诗歌,就连想清楚了人生,也要来一句:我对你的爱,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
姑娘,你哪怕说一句“我爱你,应该像一棵树爱着另一棵树”,都没有那么容易让我想起五星红旗。
所以要表扬一下唯一正常的三场戏。
一场是雪天宿舍楼下,郑微对陈孝正说“我喜欢你!
”陈孝正震惊之余,来了一句“你神经病啊?
” 另一场,是阮莞死后,郑微一边哭一边说:我不会为你哭!
你就这么点位爱情牺牲的出息!
现在你终于为你的爱情死了,你满意了吧?
多自然,多逼真,多动人。
然后整部电影看下来,最感动我的人居然是老张。
老张在坟前的那束满天星,让我掉了眼泪。
于是这眼泪就一直延续到了结尾处的海洋馆。
是的,第三场好戏,就是拆成两个部分的海洋馆,干净,透明,难得地有青春的样子。
可惜,只有这三场。
当然,郑姑娘在全校面前唱红日,也能算上一场。
从郑微那一句“林静在我们大院,所有男生都恨自己不是他,所有女生都恨自己不是他女朋友,可他就只喜欢我。
”开始,我就对这个姑娘失去了好感。
原本故事里活泼天真的郑微,变成了任性造作的那些人被人追过的姑娘。
对,人人都喜欢那些年被人追过的姑娘。
可绝大部分姑娘,是那些年没被追过的。
没被追过,就不配拥有青春?
只有郑微这样的姑娘、这样的青春,才是青春?
好吧,我碰到的制片人,十个有八个在说,你的电影电视剧里,越不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越爱看。
我个人也很喜欢灰姑娘和王子的套路。
但,这不是一部向青春致敬的片么?
谁的青春是这样的?
谁的青春不比它狗血,不比它现实,不比它伤感,不比它迷茫?
不比它如鲠在喉,拔掉许久之后想起来还觉得又疼又难受?
这些真实的感情,真实的逻辑,我没在这部电影里看见。
然后郑微遇到了陈孝正,他说自己讨厌她,她就非得让他爱上自己。
这不是作是什么?
陈孝正的清高孝顺隐忍上哪儿去了?
你说他是AB双子?
分明就是个AB处女,盯着自己那么一点自尊,还自私自利地觉得自己付出的全是真感情。
成功了之后,更得苦逼兮兮地说,我就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当初伤害了你,对不起啊!
让我重新爱你吧!
哎,我都道歉了,你还不原谅我吗?
那现在我们能继续去小树林摸胸,感受我们小心翼翼又充满甜蜜的青春了吗?
然后郑微终于成熟了,成熟那段我还挺喜欢,虽然因为片长原因很多东西没有交代。
结果刚开始喜欢,立马就又被抽一耳光。
先是莫名其妙地就算你里面有人我也要进去!
我们结婚吧!
再是你还是应该回去娶施洁,她才是你应该爱的人,因为她愿意为爱去死!
姐姐,能别耍人玩么?
茫然纯净的林静整个变成了一个怪蜀黍,一身猥琐气息。
我有一个朋友失望地说,当我听说韩庚来演林静的时候,我特高兴,结果现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静,可就不是现在这样。
林静冷酷地对施洁说:我找到我爱的人了,你走吧。
我去,你之前怎么不说?
还不是因为人姑娘能在家做饭,心心念念牵挂着你?
其实作为一个人男人,你挺享受这感情吧?
总之,啥叫终将逝去的青春啊?
就是爱你的人,一个因为你妈睡了他爸离开你,一个为了混得更好离开了你,后来他们都特后悔,都得回头来找最最特别的你;然后你当初认识的那些好朋友,不是抛弃了纯真嫁了豪门,就是都得死绝。
剩下你一个人,觉得自己又孤独又坚强,还特别懂得人生?
写到这,有各种理由,都能反驳我的观点。
但其实这些理由,都是每个看客们自己的青春啊。
说白了,我们只是在借机怀念自己的青春。
怀念那个叫小燕子的赵薇和那个暑假。
怀念自己曾经与她们毫不相干或有些许相似的青春,怀念自己回不来的青春。
怀念曾经并不勇敢或也傻乎乎要死要活的自己。
17岁那年就有个好朋友对我说过: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然后我也开始经历,开始犯傻,直到25岁,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
现在的我真高兴,坐在影院里的自己,不再那么二逼,那么为了文艺而文艺。
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青春散场了,你还有接下来的人生。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可如果,抛开你自己的青春不谈,你会给这部电影打几颗星?
PS.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也要写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我写不过它。
我也只能写一些不如它的桥段,写一些像它一样的老梗。
因为太多人喜欢,太多人流泪。
在中国,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标准。
只要能卖座,就是成功的。
管它是不是脸谱化,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梦想。
这真TM地让人心碎。
帐号原因上一篇被删除,联系豆瓣无果,只好又发一遍,谢谢上次留言的朋友们。
【笔者没有看过原著,完全从电影角度出发,书迷慎入】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在刚坐进电影院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仅有从旁人口中媒体的文章里拼凑出来的模糊形象。
我在想如果我是郑微,我到底是会爱一起长大的林静,还是陪伴了美好大学时光的陈孝正,青梅竹马与青春年华的对弈。
女性视角的电影,女观众多少都会有代入感。
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把自己代入小飞龙,我的注意点不在郑微身上。
我看到的是一场灿烂而又残酷的青春全景,而不是某个人的故事。
就像一场业余乐手演奏的交响乐,洋溢着聒噪的热情,内容是高端洋气的,却又因乐手的接地气而有了本土气息。
这是一部属于内地的青春片。
【爱的两种极致美】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玉面小飞龙,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她的张狂和浪漫略显夸张。
吸引我的是两个爱到极致的人,施洁和张开。
这两个角色是爱的两种极端,一个爱得轰轰烈烈得不到宁可毁灭,一个爱得隐忍卑微连开口说爱的勇气都没有。
施洁是得到过,而张开是不可能得到,他们都是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
小飞龙过于理想化,陈孝正过于偶像剧,张开和施洁的绝望和不可能才是唤起大家共鸣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最能惹人心疼,谁的青春没几段暗恋,谁的青春没几段失恋。
当张开在阮阮墓前终于说出“爱”的时候,勾起的是我青春中曾经暗恋过的那个男孩的回忆,已经记不清他的脸庞,却仍然记得那种幸福又痛苦的滋味。
若要说我青春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这样疯狂的爱过一场。
这是只属于青春岁月的,只属于豆蔻年华的疯狂,只有那般无忧的年纪才可以那样无所畏惧的去爱。
【迷一般的林静】 大部分人都有电影后半部分剪辑凌乱剧情和前面严重脱节的感受,我也如此。
这确是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那个穿着白衬衫回眸一笑的少年像极了我少女时期对梦中情人的想象。
林静其实是每一个女孩美好青春里都会出现的影子,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他是女孩对未来对爱情对男人的所有美好幻想的化身,韩庚的颜更是给这个想象加了分。
林静在前半部分以暗线的形式存在,并不正面描写而是以暗线的形式发展,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可惜电影后半部分剧情出现了大跳跃。
再次出现的林静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人,他依旧有着惊艳的面庞,眉宇间却带了成人世界的浊气,他沉稳腹黑狭隘甚至有点冷漠。
韩庚把这种变化诠释的非常到位,他所爆发出来的强大气场让人完全无法把他和那个纯净的白衣少年联系起来。
如此大的变化剧情却没有任何交待。
林静在电影中是一个迷一般的存在,他被弱化或者说象征化了。
他令人心疼,令人向往,神秘而又充满不确定性。
他可以温柔似水也可以冷漠无情。
他是每个女孩青春中的劫,遇到了便要在心头戳个窟窿,若是幸运他会用爱填满你的心,若是不幸这个窟窿所带来的遗憾和不甘要纠结一生。
【林静和施洁的线是最大遗憾】 剧情上的硬伤是我对这部可以算是不错的电影的怨念之一。
林静对施洁的无情令人惊诧,施洁的穷追不舍更是匪夷所思。
这是因为影片对他们的故事没有任何交待,这也使得施洁看起来像是个莫名其妙的“疯婆子”。
其实不用很多篇幅,几幕回忆几段对话就可以把林静施洁的线点明。
在林静消失的这几年,他和施洁必定是一起经历了很多,他们必定有很多温暖的细节美好的回忆,才使得两人相守了这几年都没有分开,才使得施洁爱他爱到发疯,为了留住他甚至可以以死相逼。
郑微在林静心里造成的伤害,施洁必定也是拼了命的去安抚过,而林静也该是感动过温暖过,甚至爱过。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准确“林静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
这句话一是符合剧情,在其他人纵情挥霍美好年华的时候,林静一个人缩在角落里。
二也可以一语双关的吐槽电影本身,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命题下,致青春并不成功,它硬生生切掉了本该交待的林静的青春,林静那些无奈又充满遗憾的青春,那些思念着郑微却和施洁一起度过的青春。
林静在病房里醒来,施洁守在旁边的画面,阳光的色调和施洁的笑容都让人心醉,场景美的不像话,和林静夺下施洁的药扯她出门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
病房的几个镜头里有这个姑娘的青春,有林静的另一面,让我欲罢不能地想要看下去,想要知道他们的故事,可惜画面戛然而止。
要赞一下佟丽娅和韩庚,这两个人是本片中演技最娴熟的人。
尤其是韩庚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对情感和表情抓的都很到位,细微之处见功力。
编剧本是我认为不错的几位之一,这次可以说是大失水准。
多余而又啰嗦的细节堆积,挤垮了原本应该出彩的一条主线。
细节是让一部电影鲜活起来的生命力,但任何东西都要把握到位,过多只会造成“富营养化”,吞噬影片本来的节奏,影片后半段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混乱而又不知所云。
【少年,路且长】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韩庚彻底改观。
他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戏份内,充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台词不多的情况下,演出了丰富的情感。
给他的篇幅不多,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疼又时而冷漠的矛盾体。
对林静这个角色的偏爱,也让我对韩庚有了非常大的好感,韩同学若再有新片上映,必定进影院支持。
另外,作为多年的老影迷,有些话想要对韩庚的粉丝们说,有幸参与了上海点映的见面会,见识到了你们的疯狂,也非常替你们可惜,我非常理解影迷的受伤心理,正如同我因为周公子而去看云图的感受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演员,他未来的路还很长,不存在影迷白白浪费和付出的情况。
你们所展现出的忠实影迷群体的购买力和支情热情必定于他有利。
最后要说恭喜赵薇,成功跻身成功女导演之列;恭喜韩庚,从偶像成功转型为实力派演员;恭喜包贝尔,这是我见过最鲜活的配角;恭喜张瑶,你做演员确实比做歌手更合适;恭喜致青春,虽有遗憾,却不失为佳片一部。
如果说《分手合约》硬生生把一个mv的情节拍成了一部电影的长度,那么《致青春》就是它的另一个极端:好好儿的一部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愣是浓缩成了130分钟。
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1.情节线铺展过开,全部点到为止;2.人物平面化,脸谱化;3.段落拼接生硬,各种跳切;4.镜头短而急促,缺乏构思和设计。
除此之外,看得出赵薇上了几年导演系,确实学了不少,所以恨不得把影史一百多年来所有的戏剧桥段和风格流派都拍进自己的毕业作品里。
本来我只期待这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类型片,结果华丽的特效一出场,嚯,魔幻现实主义!
戏剧冲突和笑点都停留在电视剧的层次上,结构非常局促,看得出是上映限制和导演的期待之间不断妥协的结果。
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赵薇身上,不懂得取舍,什么什么都想讲,最终什么也没讲好。
先从剧作说起,原小说我没看过,但李樯是我最喜欢的编剧。
读过《孔雀》和《立春》的剧本,才知道什么叫“影视剧本的文学价值”。
到了《致青春》里,情节通俗化,台词舞台化,人物脸谱化,不伦不类的改编导致了剧作上的全面沦陷。
十几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有台词,有故事,无奈赵薇的水平显然达不到能拍出“青春史诗”的地步。
再加上时代特点的弱化,动机不明确,使得整个人物设定有些四六不搭,变成一锅大杂烩,像是好几部电视剧里抠出来的。
人物确实典型,也很有特色,涵盖了很多种不同的年轻人,但是每个人物的逻辑都太过简单,缺乏深度,十分肤浅。
比如出身贫穷的女人就该爱钱,嫁给五十多岁的富人;痴情女就该容忍男朋友出轨,为他打胎;阔少就该飞扬跋扈等等,这都是典型的电视剧逻辑。
唯一有机会扳回一局的段落出现在影片最后四分之一,韩庚扮演的林静给一个女人灌药,本来这一段可以更好地塑造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写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仍是一败涂地。
林静还是林静,一个大脑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的人物。
剧作的失败还体现在一些异想天开的抒情段落,先不提突然冒出来的特效水晶鞋,还有一些什么别的特效(我有点忘记了),单是女主角的室友意外死亡之后她对着尸体的两分钟表白,就让人不寒而栗。
太反人类了,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我们想一下,你平时最亲近的人被车撞成那个惨样,你不仅可以盯着她的尸体看,还滔滔不绝地对着她的尸体抒情。
女主角你是有多矫情,琼瑶阿姨都被你感动了啊。
这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意淫,所有的情节都特别顺利,理所当然,阳春白雪,花好月圆,连哭哭啼啼和大吼大叫都似曾相识。
你说不出这些情节有什么不好,但就是有些腻人。
这是明晓溪,是可爱淘,是你能想到的任何一部或好或烂的偶像剧。
尽管有山羊皮提升逼格,但还是无法挽救庸俗和幼稚的情节带来的低级趣味。
附带提一句李樯的台词,文学性上还不错,就是舞台化了一点,话剧语言,不接地气。
我印象比较深的两句一是“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二是“爬行动物”那句,都像是孟京辉的先锋剧里的台词。
最出戏的一句是:“爱一个人应当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整个电影院爆笑,顿时就成主旋律影片了。
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现代诗,跟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深爱自己童贞的睾丸/像祖国热爱着台湾和海南”这才叫接地气的文艺范儿,生动形象,能打动人。
不知不觉在剧作上说了这么多,下面简单说一下电影的视听语言。
可以看得出,赵薇是下了功夫的,镜头很多,各个机位和景别拍了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太不懂得取舍。
而且恰巧是因为素材多,剪得太碎了,失去了电影原有的叙事节奏,削弱了镜头的张力。
比如很多抒情段落,完全不用再切来切去了,保持演员的情绪,给一个稍微长一点的镜头,反而能达到效果。
切得太碎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没有调度,外部调度和内部调度都很少,就是说1.演员在画面里不灵活;2.镜头的设计感少。
表演上差强人意(就是差不多让人满意),毕竟赵薇在指导演员上应该有一些经验。
赵又廷比较出彩,整部片子只有他的眼神里是带着戏的,其他人只是演得过关而已。
再有就是那个“张开”也不错。
女主角毕业前后的状态像是两个人,太生硬,表演上科班痕迹太重,不自然。
总结一下:《致青春》这种急不可耐地一股脑把故事堆到观众面前的拍法,主要是源于剧本上的失败。
如果把节奏放缓,剪成三到五集的迷你剧,效果会比现在好太多太多。
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段和段之间毫无过渡,电光火石,故事情节呈点状,碎片化,电影不像电影,电视剧不像电视剧。
如何对自己的作品有取舍,有构思,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全”,将是导演赵薇需要花时间学习的课题。
附:《分手合约》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64533/
青春是甚麼?
呵呵,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不配看我的回答。
1993年,我已經26歲了,寫下的so young已不是青春之聲;而20年後的今天,整個世界都老了,如果你們仍在聽這首歌,並洋洋得意地自以為感受到了甚麼青春的吶喊,便容我送你們兩個字:呵呵。
想通過看這部電影感受青春的人,你們都被騙了。
那是“他們”的青春,一部毫無營養的狗血片,但是值錢。
我,一個曾經的追龍女青年,變成了現在一個胖男孩的媽。
青春?
終將逝去?
終將逝去就讓他逝去吧,反正一切都會流走。
況且,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沒有聽過李斯特、凱特布什和性手槍的人類;沒有戴過一頂全世界都看得見的綠帽的人類;沒有愛過一位長髮飄飄的不洗頭的紅衣少年的人類;沒有在8、90年代追過龍的人類,不會理解《搔癢》這首歌的。
你們只是跟隨它,以為它能將你們帶入追龍青年的世界,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正在屏幕前磕著瓜子摳著腳看這篇影評。
青春是甚麼?
愚蠢的人類啊,它和暮年一樣糟糕;它就是你們的暮年。
青春易逝,而愚蠢的人類、可笑的人類啊,你們來不及感受,卻以為能通過一部電影找回來。
還是抓緊時間繼續磕瓜子看郭敬明吧。
PS.趙薇導演,巴特勒先生和我的版權費都打到帳上了嗎?
上映的那一天中午和隔壁寝室的女生跑去影院看了这个,我并不喜欢看着些小说,没看过不知道故事里这些事怎么写的。
只记得上海弄堂里,嘈杂的宿舍中,那都是姐姐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如今在无聊的日子里打发时光,无意中翻到看了一遍,只想说大学里的故事,在毕业之后都会因分道扬镳而变掉。
我不爱看这些电影,因为他们的故事离自己真的有那么些远,我们不在那个时代,不懂那些不得已。
逝去的青春,当你一个人回忆的时候总会忘掉些什么,只有当我们重新聚在一起,点点滴滴的回忆起来,财将原本的故事慢慢还原起来。
故事里的故事,有的地方总在提醒着有些人有些事,失去了就不再回来。
人生匆匆,过眼云烟。
当你老了,当你早已经和你的伙伴们逝去联系了,有一点不经意的相逢,你 还会记起多少你们曾经的画面。
没人能保证,他能记住一辈子。
在此重逢,你也不会像过去一半莽撞和任性,社会会磨平你本来不多的棱角,人总是变着的,不难想象,互相离开之后会有多少的未知因素,就想最后片尾不曾抽烟的你,熟练的抽起了烟,留下的都是彼此的背影罢了。
故事发展有的地方略显仓促,给我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的感觉,时间太长故事显得冗长了些。
笔者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
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
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
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
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
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
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
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
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
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
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
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
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
而阮莞一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
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
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
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文/方聿南
鸟叔的江南style走红时,人说那是红遍大江南北。
但是和当年赵薇小燕子的红,依然差个几个级别。
当年小燕子红时,是真正的老少皆知,你走到哪儿都是小燕子,去杂货店买个脸盆,赫然发现小燕子的头像印在脸盆的盆地,尽管那古装假发是那么滴假。
小燕子的神话是不可能再复制了,因为,时代、社会不同了,当时那个具体的语境不再。
生不逢时的明星们你们就羡慕嫉妒恨吧。
经历过还珠格格时代的观众,不可能不记得赵薇,不过我个人对她有两个较为私人的记忆细节。
一个是当时颇有话题效应的泼粪事件恰好在现场,那件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发生的瞬间还真让人恍然。
当时是一场众多明星参与的演唱会,赵薇当时唱着非常二的歌,因为人一红嘛,就得多栖发展不是,不过个人认为她不是当歌手的料她是演员的料。
当时电视直播,事发瞬间几秒后,导播将镜头切向观众席,然后就定格,不记得定格了多久,当之前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几秒还是播出了。
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莫名其妙,现场则很惊愕。
这算一个较为严重的直播事故。
这件事发生后,如花似玉的当红女明星还是比较尴尬的,没正面回应过。
二个是当时有个愤世嫉俗的电台DJ,有次在节目里讽刺赵薇“眨巴着无知的大眼睛”,将赵薇定位在必将昙花一现的偶像。
时间流转,当年的那些话题、争论谁还认真记,不过时间证明一切,看今天的赵薇,要叹服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她的转型相当成功,虽然期间走了很长一段不为人看好的历程。
当年的那些侮辱和不屑,不知她内心真正作何感想,至少表面上她相当看得开。
不管怎样,说赵薇无知笨白痴的那些人是真的错了,如果因为小燕子太深入人心就人戏不分以为演员也和人物一样蠢,那是个误会。
看看赵薇的访谈,什么叫大智如愚这就叫。
看似大大咧咧快人快语跟讲相声一样,其实她很严肃,原则很分明,人情世故相当懂,太极也打得很好。
早些年赵薇演了几部电影不成功,被调侃为票房毒药,她后来解释说自己那些年是在追求理想的东西,不过,赵薇试试就回来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赵薇运气是好,自己路也走的好,踩在点子上。
她考上了研究生,骂她蠢的人就消停了一部分,她导了致青春,较好又叫座(叫好是相对的,但如今还可能出现齐齐叫好的作品吗),转型为知性强势女强人行列。
现实中还嫁了有钱人,虽然在名利场不比有的女明星婚姻之轰动,但是很实惠。
这叫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过硬。
赵导本身是一线女明星,国内也就区区几个。
转型当导演,在资源上比一般新人导演就有优势很多,票房号召力那不是不输国内那几位男性名导,光是她自己演不演之类也能制造话题。
何况赵导是保守中有冒进,冒进中有保守,女演员用新人,男演员则用赵又廷韩庚这种能保证市场的,其他大明星来客串捧场,都露个脸,尺度把握相当不过分不牵强。
剧本题材上打安全牌,青春啊,谁没青春,谁人不怀恋青春,谁人看着青春就讨厌?
怀旧是全人类的共性,更是当今的时代病。
看着那些旧时光那些当年的日子,谁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你能讨厌到哪里去。
看来赵导挑选自己的处女作剧本是深思熟虑过。
相比如今身陷各种门的女明星,赵薇曾经的争议和话题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如此发达的网络,而且娱乐圈和媒体的环境也不同,所以赵薇也算是经历过风雨的明星。
在红极一时的偶像派中,她算最后最有出息的一个,才华美貌这些演艺圈不稀罕太多了。
光潜规则其实也红不了多久,坚持艺术注定是要饿死的,恃才傲物小心年华抛弃你。
只会炒新闻会播下恶名,太迂就没人理你。
胜利最后属于谁,祝君好运。
前面一般般,槽点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可是女主突然爱上男主,男主突然接受了算怎么回事啊?她爱的人都要离开她,用种种荒诞的理由?最后又要回来抢着娶她?太狗血了啊!是好多导演组拍的,最后一起统筹了吧。。。4.27with 丁丁
看小说的时候哭点是阮阮,电影虽然跟原著剧情有出入但是笑点多哭点也不止一个算是成功的改编了。女主长得好像陈妍希,韩庚的吻戏都好不自然啊……有的台词太做作,不过谁的青春没矫情蛋逼过啊!散场的告别是青春的盛宴。青春不朽!万岁!
青春除了爱情就没有别的主题了么?他们青春的执迷延续至今,我仿若就没有认真活过。
李樯的改编剧本虽有金句不少,但故事整体并不太吸引人,而且两小时出头的片长也不足以承载一部青春史诗的全貌,在铺垫不足、转场略显着急的情况下,唯有青春本身的躁动情绪和后青春期的缓慢释然被精致的影像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出来。
女孩子永远不要原地等 永远不要奋不顾身的追寻 其实回头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不对
作为女导演处女作,和预期差不多,这故事应该改名叫绿茶婊的青春。青春就是你看着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那种人,导演有一个很适合怀旧和消费的主题,无奈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的陷入了凌乱,冲着缅怀来的主题更是掩盖了一切。★★☆
想到了情节会如同演员赵薇的演技一样做作,没想到居然还极度失控;想到了导演赵薇技术层面的各种不娴熟,没想到她居然把烂片剪到了130分钟还加了奇葩特效。女主角比赵薇还神奇,长发像颜丙燕,动起来小S,笑起来陈妍希,短发了郭采洁。
拍得不好,剪辑很乱
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所以短暂又绚烂,要珍惜身边人哦!
所有的画面,都是在告诉我们,青春不再。
一水儿的侠女!超好笑又好哭,轻微煽情算是节制,大学生活场景极有共鸣。结尾那句话可以更好。去掉所有特技更好。一定大卖!!以及,南京好美,还我青春呀。
1我是赵薇脑残粉,为赵薇+1星 2.感慨于黄晓明与赵薇间的感情,被他对赵薇的真情感动+1星(与本片无关)3.为原作+1星 4.为剧作+1星 5.为我自己的青春+1星。其实我们看这个片子并不是为了去看这些明星看这些剧情,而是想从这点点滴滴中捕捉我们当年青春的点点滴滴。再见了你,再见了我的青春。
我最困惑的是,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死活回忆不起来本片是怎么结束的……这个结尾真是缺乏存在感啊。另外某男演员在本片中的存在感好弱啊,我觉得直接用背影来替代都不会影响叙事的完整性。(新导演处女作直接加1星)
你神经病啊……一语中的,主角都作天作地的。反而对配角比较有好感,比如许开阳和阮莞
分明就是致我们终将抓玛的人生, 文艺点就是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还行吧,加一星
把陈年狗血压缩到一起的剧情!女主夸张之外还是夸张,韩根和赵又挺就是两坨屎!一个洗剪吹,一个出道就在哭一直哭到现在!演许开阳和老张的两哥们甩他们十条街!两星给So Young和红日。别瞎扯青春来蒙人!你神经病啊!
看来我是俗了,许是念恋着曾经的八人宿舍,不忘北京的那一缕地气,还有散伙饭后再也未见的那些故友,让我多了几分代入感。加上王菲最后那几句低吟浅唱,还是稍稍有些触动。加一星吧,算是给我那早早逝去的青春。PS:这部电影的故事和题材完全可以拍得好很多,赵导有点浪费了。
我就是不想给高分,愤怒。。
我不怀念青春,我渴望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