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拖沓漫长的第五季之后,故事在第六季全面爆发,每一集都张力十足,异常的血腥和暴力几乎在每一集都会出现,暗示着主人公接近崩溃的内心。
终于,在Stan转身让开和Paige隔窗永别两个最后的波澜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A hard life full of adventure,family and…best friend。
最好的编导,最好的表演,最好的配乐。
看一个好故事最痛苦莫过于,总有结束那一集,六年,再见。
从第一季追到了第六季,我知道这是部冷门剧,但是并不妨碍我对其的喜爱,因为它的精致和深刻给我印象深刻,其实对冷战时期的事我不怎么感兴趣,也和我并没有具备很好的冷战历史知识有关,想当初选择这部美剧也是纯属意外,就像有时候特意逛街也不一定买到称心如意的,但不经意间却有可能遇见自己喜欢的。
我想这也算缘分吧。
这部剧的人物并不多,在冷战时期的环境下,这些人物的命运仿佛就像蜘蛛网互相联系着,互相影响着,但却有一场大风就可以吹的烟消云散。
男主角菲利普:他是最早认清形势的人,他不像他妻子的愚忠,他很早就有退出的意思,也极力反对自己的女儿牵扯进来,但是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他个人的预期。
他这辈子有3个女人:第一个是伪装成他妻子的伊丽莎白,毫无疑问菲利普是爱着伊丽莎白的,他把自己想退出的意愿毫无保留的告诉伊丽莎白,他主动承担了原本是伊丽莎白的危险任务,他看见伊丽莎白失控会立马妥协,当女儿佩吉选择离开,他不在乎被认出的危险安慰伊丽莎白;第二个人是玛莎,菲利普对其更多是愧疚,相信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菲利普不会伤害玛莎,但是伤害即是伤害,玛莎只因爱错了人却远离家人,永远离开故土,并且背负着叛国的罪名。
临走时对菲利普是祝福而不是怨恨,爱有多深才能如此盲目,菲利普的心中怕是会为此愧疚一生;第三个是菲利普的早期的情人,菲利普虽然萌生退意,却没有答应她离开美国的请求,其中原因怕是一部分是伊丽莎白和2个孩子吧,但殊不知和其早有一个儿子,虽然儿子有试图找过菲利普,终究父子无法见面骨肉分离。
当菲利普对着斯坦说自己的一生就是垃圾的一生,可以理解是他为了逃而不得已说出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他对自己选择间谍这个事业深感厌恶。
伊丽莎白:有些评论对她有些不满,而在我眼里伊丽莎白她爱自己的祖国胜过自己的丈夫,孩子,她并非不爱菲利普,只是她的家庭和出生的环境决定了伊丽莎白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虽然强势如她却也只有菲利普能让她示弱。
伊丽莎白有过2个男人:第一个是格雷格里,记得有次格雷格里对伊丽莎白说,要伊丽莎白找一个配得上她的人,我觉得这个男人是爱过伊丽莎白的,而伊丽莎白也是爱过格雷格里的,她告诉格雷格里不想要第二胎,并且在最后关头求菲利普相信格雷格里他不会逃,格雷格里虽然出场并不多,但他敢于坚定自己信念,一诺千金,也许是伊丽莎白爱过他的原因吧,但我之所以说爱过是因为他们之间给我的感觉更多是闺蜜,他们有共同的信念,彼此欣赏,信任,这更像partner,只是可惜,格雷格里最终以死亡结束。
第二个是菲利普,男主角,伊丽莎白其实虽然理解菲利普工作,但是对于玛莎总有些小心眼,甚至菲利普准备转移玛莎的时候,以为菲利普会离她而去,她对自己没有信心,只有爱得深才会患得患失吧。
当她坚定的信仰和菲利普几乎背道而驰,她埋怨过菲利普,她为了祖国都可以不惜牺牲自己女儿,菲利普为什么变了呢?
直到结果换来的却是欺骗,伊丽莎白才明白菲利普一直是对的,而可贵的是菲利普能理解,原谅伊丽莎白,并未走远。
很多次危机时刻,伊丽莎白都求助于菲利普,结局时菲利普感叹以后的人生难过,伊丽莎白却坚定的看着菲利普说我们会习惯的。
即使再糟,至少他们还拥有彼此。
这部剧有3个场景我印象很深一个是地下室菲利普给伊丽莎白拔牙,第二个是伊丽莎白走出车门,背影消失在白茫茫的大雪里,第三个是菲利普和伊丽莎白半夜去完成任务,结果不得不杀死一位年迈的老妇。
菲利普和伊丽莎白如果选择的不是这条路,应该路会好走很多吧,他们会结婚生子,过着一般人的生活,体会一般人的烦恼,和亲戚朋友聊家常,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和骨肉分离,虽然这样的结局已经很好了,但是还是难免有点惋惜。
如果伊丽莎白能早点明白,和菲利普过着隐姓埋名的日子,不知道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孩子总是无辜的,佩吉生活在谎言里,亨利更是完全不知情,可能他们这一生都不会原谅他们的父母。
家与国的关系总是很复杂的,这部剧可贵的是并没有完全的是非对错,只是不同的立场,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美国人拍这样的题材能拍的相对这样比较客观。
记得菲利普和伊丽莎白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在美国生了2个孩子,如今却像来时那样孑然一身离开回到故土,在美国的时光犹如梦境般不真实,仿佛做了一场美国谍梦。
不得不说这译名真不错啊。
以上只是我看剧的个人感受,毕竟从第一季追到第六季,陪伴了我五年的时光,想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我怀疑,以后还会不会有那么好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苏联解体前几年时,“S”级别KGB特工在美国的生活。
谍战剧很多,但是如此生活化浸入式的谍战片我是从来没见过的。
大多数人对间谍的想象都停留在007的肌肉和艳遇中,殊不知真实的间谍,可能就住在你隔壁,讲者和你一样的语言,有着和你一样的烦恼,有着和你一样的愿望——“世界和平”。
伟大的战争电影总是反战的,而伟大的谍战片也是反间谍活动的。
电视剧中有许多令人震撼的“反间谍”场面。
“you made my a life a joke“——这是FBI特工,发现苏联特工在家对面住了十年之后说的话。
他的儿子和苏联特工的女儿谈恋爱,他和苏联特工的儿子打游戏,他和苏联特工全家一起吃晚饭,他把Phillipe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却不知道他时时刻刻都在和自己做对,和自己的国家为敌。
而他“最好的朋友”在临走之前告诉他的是自己的女朋友也有可能是苏联特工。
生命在战争面前是那么的脆弱,而这些生命在间谍战中,都成了无谓的牺牲品。
Nina和 Annalise,两位美丽的女人,都死得毫无意义。
Nina死在苏联监狱里,枪一响,这个美丽的女人就死了。
Annalise死在情人的床上,被情人亲手掐死之后,还被情人掰断了腿骨塞进了一个旅行箱。
Oleg一家更是惨痛,Oleg是官二代,已经幸福过大多数人了,可他的母亲已经进过集中营,他的哥哥死于毫无意义的阿富汗战争,他自己为了国家和平要在异国蹲监狱。
回想这部电视剧,最可怕的一个镜头,莫属Phillipe对Martha揭下假发的那一刻。
Martha所有怀疑的事情都成了真,她觉得她只是爱上了一个人,可在爱的后面,她的婚姻,她的感情,她的付出,都只是苏联人设的一个局。
本片用了六季的时间来描述Paige的成长,Paige从不懂事的小孩,变成了虔诚的教徒,而后又因为左倾,成为了KGB的一员,但她始终是美国人,在最后一集她总算成长了,自己选择不和父母回到苏联,而是回了那个安全屋,喝起了伏特加,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我们不知道她以后会怎样评价她短暂而无用的KGB生涯,但无论如何,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做“美国人”。
Mischa和Nadezhda编剧说他写这部电视剧,其实想写的是婚姻。
是的,Phillipe和Elizabeth的婚姻状态一直在变化,和他们的工作状况一样,一直在变化。
最初他们的感情更像社会主义同志之间的指定婚姻,他们做的工作不仅是扮演一对美国夫妻,他们之间还有相互监视对方间谍行为。
男人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怀疑自己做的工作,他有的时候甚至觉得美国人更加善良,女人则坚定得多。
与此同时,Elizabeth爱的是一个相信共产主义的黑人,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并不是毫无间隙的。
黑人流亡古巴之后,他们的工作也不顺利了一段时间,他们的上司被他们逼走了,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处也出了很大的问题(Nina和Oleg等一系列的问题)。
经历重重磨难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是爱对方的,所以他们结婚了,在东正教教士主婚的情况下,他们以Mischa和Nadezhda的名字结婚了。
男人做不下去了,他辞职之后本来期待着可以做一个纯粹的旅行社小老板,可他在经营上的成绩显然不如他在KGB的成就,旅行社快要倒闭了。
这时候Oleg找上门,说KGB可能有内乱,需要男人查女人的工作内容。
可是,女人也快做不下去了,工作量太大,她的压力非常大,压力大到她对自己的丈夫都冷面相对,而令她感到害怕的事,她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KGB内乱的背锅侠。
不过女人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她选择维护国家和平,她杀了KGB的同事。
他们在美国被发现之后,也呆不下去了,只能回俄国。
逃跑的过程非常平静,没有枪战,没有流血,他们决定把儿子留在美国,带走女儿,但是女儿则在过边境之前选择留在了美国。
回到莫斯科之前,Nadezhda作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以前爱过的黑人男友,梦到自己在美国喜欢的一幅画,梦到了她说自己不想要孩子,还梦到了自己孩子的照片。
我觉得这个梦是一个告别,和Elizabeth的工作做一个告别。
本片的最后,Mischa和Nadezhda回到了莫斯科,他们站在桥边,设想自己孩子的生活,可对他们孩子而言,他们过往的生活都成了笑话,他们大概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美国人。
他们设想自己在苏联的未来,可之后谁又会知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Mischa对Nadezhda用英语说,他们的孩子不会忘记自己的,而Nadezhda则用俄语说,我们会习惯这一切的。
是的,The Jennings不复存在,但他们会习惯这一切的。
终于有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思考了!
在年轻时候被洗脑,只知道所谓的“忠诚”,对“中心”指派的任务,不管是偷东西,偷窥,偷情还是杀人,都是义无反顾地去圆满完成任务。
随着在美国生活和感受越来越多后,先是男主在任务中开始质疑自己曾经的信仰和忠诚,对任务的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乃至渐渐退出。
现在女主也开始质疑,第一次在可以完成任务时而没有完成,因为“任务”要杀的人在她掌握的信息来看完全不应该杀!
(第六季第八集)所以,人应该有自己的头脑和底线,即使是要忠诚
最近在追电视剧《美国谍梦》。
边看边感叹真是太好看了,不是肾上腺素爆棚精彩刺激的好看,是真实得刻骨铭心的好看。
无论是情节编写还是人物设置、背景布置,《美国谍梦》都完全忠实于历史,描述了美苏冷战期间,双方互相设防,互相渗透又互相侵入的层层故事。
对于美苏冷战的历史,我们当然是熟悉的。
电视剧则给予了观众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点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场景下的每一个小人物,观察个体的生活局部,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间谍这份工作所带来的沉重压力负担。
太难了,太难了,真的是坚持不下去了。
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常常会替男女主人公这么感叹。
他们的辛苦,不仅是体力上的消耗,更是精神的折磨,不断在掩饰真实的自我,不断制造出无数个不存在的人物,日久天长直到迷失自我,迷失生活的方向。
他们常常需要伪装成形形色色的人,用身体或钱财骗取他人的信任。
利用一个个与时局利益无关紧要的普通人,达到隐秘的目标。
他们不是冷血动物,在此过程中,同样怀着爱与恨,同样会对于交往的对象产生感情上的联结。
当任务完成或意外失败后,轻则断了联系,重则取他人性命,这对于他们都是家常便饭一般的平常事,是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要做的事。
他们也许会问自己,问对方,什么是真实?
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的爱。
以及如何向出生在美国的子女解释他们的身份,宣告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而任务又在什么时候能真正终止,结束任务后能继续在美国生活吗?
还是不得不返回苏联,回到已经阔别二十多年不再熟悉的故土。
人生该往何处去?
这部剧的经典优质之处在于真实,真实意味着平淡,意味着惊心动魄有时,夹杂在生活中五味杂陈和无可纾解的困境亦有时。
间谍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武打动作戏,或是激情诱骗戏码,还有他们原本的生活。
或可以说是努力维系的“生活”。
《美国谍梦》把工作与生活相互交织,相互缠斗之下的困难刻画得无比真切。
毕竟都是平凡人,谁都无法把这些不可纾解的困难解开,再继续生活。
生活就是眼看着时间线打上一个又一个结,解不开就只好暂时放弃,忙不迭地投身不能停滞的日常生活。
克格勃这份工作对于个人而言,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他们选择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信仰,所以把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全身心地效力于祖国。
人真的是很复杂的生物,因为有感情,所以有缺陷。
这种缺陷是人的天性,正因为此人才不是硬生生的钢板一块,人的身上才具有了很多生动鲜活、或可爱或可恨的部分。
正因此人才会由此不自觉地被另外一个人吸引,有了确定信念、划清界限、明确立场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对手戏的FBI,他们的故事也设计得很丰满。
FBI不再是直觉敏感,下手果断的“高大全”人物,他们同样有弱点,生活中常常深陷困惑,有爱的人一定有不可抗拒的软肋。
看《美国谍梦》的时候,一句话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处已不太记得——生活就像是玩俄罗斯方块,也许会不小心按错了键,可唯有继续玩下去,耐心地一层一层去消除。
扛下去,意味着一切。
《美国谍梦》的每一季都会明确一个故事核心,并且围绕它发散出其他待主人翁完成的任务。
因为故事情节的缘故,节奏也许会时而紧凑,时而沉闷,但是每一季的结尾都非常扣人心弦,给观众无比唏嘘的震撼感受。
令人高兴的是,在最终季落幕时,男一号扮演者马修·瑞斯终于获得了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肯定,也算是给整部电视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毫无疑问,《美国谍梦》已经成为美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谍战剧。
在我看来剧情里所有人的结局都像是一场梦醒,尤其是剧中性格各异的女性们。
Nina,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因为走私一盒鱼子酱被Stan发现从此走上双面间谍的不归路。
Nina的所有坚强也不过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过更好的生活罢了:从给Stan传信息,到诬陷大使馆官员,再到把Stan的FBI信息传给苏联,到最后被捕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待遇不得不昧着良心接近同在集中营里的科学家,都是为了活下去不得已而为之。
她临刑之前梦到的也无非是蓝天白云自由的世界,可是梦醒了等待她的却是一颗子弹。
Martha,原本有着优渥的生活,舒适的FBI秘书工作,天天盛装打扮去上班,有的是同事追求她(一个没过多久就领盒饭的Stan搭档)。
看似高冷的她却因为之前失败的感情经历,一心想要追求一份真正的爱情,落入了Philip的圈套,为了帮助爱人升职透露了越来越多的工作信息,最后虽然有所察觉,可是依然没办法下定决心拿出自己藏在包里的手枪对准过去的爱人。
当她无奈之下在苏联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看到孤儿院里的小女孩时,终于崩溃哭泣:她现在已经和这个无依无靠的苏联孤女一样了。
她全心追求的无非是一份真情和陪伴,最终梦醒却什么都没有了,家人没有了,爱人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梦想要的孩子也无踪影,这样活在另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到底是梦醒还是噩梦开始呢?
Paige,一个敏感聪明的女孩子,察觉到了父母的异常,且一直在追求真相试图找到归属感。
无论是当年在教堂还是后来成为妈妈的帮手,目的一直是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想要去做让自己有价值的事情。
最后却发现即使父母坦白了真实身份,却依然向自己隐瞒了一切,不仅美化了他们工作的意义,还谎称自己从来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出卖肉体获得信息。
她最终拒绝跟父母回到所谓的“家”,因为那不是她的家,而父母也已经足够陌生。
可是讽刺的是她心中的家已经回不得,唯一能回的却是当间谍时跟母亲以及母亲上线接头的那幢房子。
残酷的现实告诉她,过去的一切都是披着温暖外衣的虚假的梦,梦醒了她该往哪里去呢?
独自喝酒的她可能发现,就算世界很大,美国很大,可是现在好像没有一个地方能是她的家了。
Elizabeth,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一个有钢铁意志的女人,抛弃了几乎所有的同理心同情心唯一剩下的是她对子女的爱:在她的目标里几乎只有两个人没有被害,一个是俄罗斯政治避难夫妇的7岁孩子,她虽然看到了可是下不了杀手因为她也是一个母亲;另一个是帮她在会议室放置窃听器却无意中发现真相的少年,她在犹豫中放走了他,因为他也没有比她的女儿大多少还是个喊着“我要告诉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也是个商人他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孩子。
就算如此坚定的她在回到苏联之后,面对与美国迥然不同的苏联夜晚以及风云暗涌的苏联政局,美国的中产生活,有着两个孩子的美满家庭都像是一场大梦,醒来之后烟消云散。
剧终集的基调是忧伤的。
追剧追了六年,完结总有些不舍,剧终集没有人死亡,但所有角色的生活都回不到从前了,男女主坚持到了最后,返回了祖国,幸存了下来,但他们一路走来,身后毁掉了多少。
亨利怎么办,父母跟姐姐是SPY,他一生都要活在这阴影之下。
佩姬怎么办,她的人生在16岁时知道父母是SPY的那一刻,永远的改变了,她本可以活在阳光下,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而现在,她可能一生都要不断伪装、变换身份,担惊受怕。
Stan怎么办,离了婚以后,生活一团乱麻的斯坦,因为与Renee相识相恋,好不容易才找回了幸福,如今却连枕边人都可能是SPY。
伊丽莎白跟菲利普怎么办,与儿女相隔万里,可能今生都不能再相见,回到了苏联,站队戈尔巴乔夫一派,与整个KGB为敌,处境更加凶险,更别说接下来苏联要解体,东欧剧变。
菲利普跟Stan都说自己的一生是个笑话,言语里透着多少无奈,但生活可能会变得比笑话更糟,即便你对人性已经绝望,为了生活也得伪装下去。
了解别人很难,了解自己更难,最难的,恐怕是承认自己不是个好人。
人们总会记住别人伤害自己,人们总是忘记自己伤害别人。
前尘往事,因果报应,未来多变,犹未可知。
一口气看完六季,精彩,过瘾菲利普和伊丽莎白为了祖国和人民。
用忠诚、坚定、执着的心,孤独的生活着,用尽一生去完成着他们的使命!
剧中菲利普迷茫过,动摇过,也有过背叛的念头。
因为有这样内心历程,有这些故事出现,让人感到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更能接受这样的间谍!
更会为他们的命运担心当菲利普的压力到达顶点的时候,他作出退出的决定。
这让伊丽莎白完全不能接受,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夫妻一度形同路人。
看得让人心痛啊,他们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啊?
我相信她们两人是相爱的,也相信菲利普也不可能离她而去的就在伊丽莎白几乎要与菲利普决裂的时候,菲利普说出了苦苦思索的,终于参透了的一段话:要去思考,去做一个人而不是机器。
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但是做事的是我们,不是他们,最后都压在我们心上,所有事。。。。。
伊丽莎白彻底这段话点醒,两人为完成保卫国家的使命,回到苏联去完成最后一个任务。。。。。
这样的结局是完美的,是英雄的,也是最符合他们的一部好剧
在去莫斯科的飞机上,伊丽莎白做了一个梦。
梦中,她和第一个爱人格里高利依偎着,接过他手中的香烟:“反正我也不想要这个孩子。
”烟头掐灭,她孑然一身,面对她不想要的孩子的画像。
飞机变成汽车,白日转为黑夜,柴可夫斯基第六首浪漫曲曲终,汽车停在列宁山。
编剧菲尔兹和韦斯伯格在几年前便构思完成了《美国谍梦》的结局。
与一般剧集不同,经历历史的观众从开播起便预知詹宁斯夫妇的命运:苏联结束了,他们失败了。
支撑《美国谍梦》播出六年的并不是惊险的间谍行动,谍战作为特洛伊木马,装载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荧屏上最深刻的对亲密关系的呈现。
初看之下,《美国谍梦》有和《绝命毒师》相似的设定,反英雄主角在家庭生活的伪装之下,与身边的执法人员周旋。
可仔细审视,这部剧集的道德立场要复杂得多,伊丽莎白为自己信仰的意识形态牺牲一切,菲利普在其中摇摆,“好人”斯坦夺去过无辜的苏联使馆人员的性命。
在第二季第8集结尾,小儿子亨利被发现闯入邻居家打游戏,面对父母的质问,他哭泣道:“我知道对错之分。
我知道。
但本来好像没人会发现!
而且他们不在,你们也不在。
第一次之后,继续显得很简单。
我知道这不对,但我不会再犯了。
我觉得糟透了。
但他们觉得我是什么罪犯似的,但我不是……我不是!
我是好人,我发誓!
你们知道的!
你们知道!
我是好人!
我是好人,我发誓我是好人!
我是好人,我发誓我是好人!
我不会再犯了,我发誓。
我是好人。
”这个令人心碎的场景是整部剧集的注解,所有的角色——伊丽莎白和菲利普,斯坦和奥列格——从始至终都背负了自己选择的重量,他们明白自己做出的妥协、犯下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但有任务要完成,有工作去做。
编剧菲尔兹和韦斯伯格没有试图粉饰主角的行径,剧集最耀眼的反英雄伊丽莎白始终如一,决绝致命,但往事也爬了上来,如梦魇回绕在她和每个人身边。
整整75集,《美国谍梦》都在发问:我们是谁?
哪个才是真实的我们?
我们归属于国家、职责还是骨血?
另一个更迫切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知道身边的人是谁?
当女儿问间谍要做什么时,伊丽莎白回答:“让别人信任我们。
”可能没有一部剧集,能像《美国谍梦》一样,聚集这么多不快乐的人,这么多孤独的人,孤独到愿与敌人共眠。
第六季第6集的感恩节聚餐,斯坦致敬着美国精神,全然不知自己被苏联前间谍(菲利普)、间谍(伊丽莎白)、受训间谍(佩琦)和疑似间谍(蕾内)环绕,这个场景让人哑然失笑,却也印证了斯坦的孤独:因为孤独,他寻求和菲利普的友谊,并对所有或真或假、对他表示些许好感的人都报以真心。
人们对心意相通的渴望和心意如何难以相通,或许正是这部剧集的核心。
伊丽莎白和菲利普,苏联间谍,一手养育的美国孩子不知不觉间,一个受洗,一个进了贵族学校。
间谍行动既摧毁了他们与女儿佩琦的关系,又提供了重建关系的契机。
佩琦对间谍生涯的渴望,更大程度上是与母亲亲近的愿望。
而夫妇最后与儿子亨利的电话,说明无论多么相爱,言下之意也往往难以传达。
难道我要伪装一辈子?
佩琦在初识真相时向父母发问。
所有的关系都有粉饰,他们回答。
是的,伊丽莎白和菲利普是谎言大师。
菲利普在结局对峙中对斯坦的一番话,可以被理解为肺腑之言,也可被视作操纵人心——更或者两者皆是,谎言和真相只在一线之间。
斯坦和菲利普的友情既虚假又真实,如同伊丽莎白和菲利普的婚姻。
《美国谍梦》真相的悬念正是其迷人之处,蕾内是又一个间谍,还是斯坦一生挚爱?
编剧不愿透露。
面对他人的心灵,我们心存疑虑,可又不得不孤注一掷。
伊丽莎白和菲利普要比斯坦幸运得多,因为他们确信彼此的爱。
有时候观众会忘记,这部剧集讲的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
伊丽莎白愿意为祖国做任何事情,而菲利普愿意为伊丽莎白做任何事情。
“我是你的丈夫”,菲利普不止一次强调,他对她一见钟情。
而伊丽莎白对菲利普的爱,与二十年的间谍生涯交织在一起,她不能没有他独活。
“你还剩下什么?
”,克劳迪娅问伊丽莎白,“你的房子?
你的美国孩子?
菲利普?
”是的,还剩下菲利普。
所以当伊丽莎白和菲利普,现在是娜杰日达和米哈伊尔,并肩站在列宁山上,所拥有和珍视的一切都在雪中化为灰烬,观众心如刀绞:来到了莫斯科,可看看,我们一路上付出了多少代价?
与此同时,在毁灭性的苦涩之中,又有一丝甜意,因为娜杰日达和米哈伊尔,失去一切的娜迪亚和米沙,仍并肩站在一起。
两颗孤独的心的结合,是唯一可以庆祝的胜利。
本文首发公众号bbmovie 这是一部几乎年年都能入围各大媒体年度十佳的剧集,烂番茄六季平均分96,被《好莱坞记者报道》称为“最优秀的美剧之一”。
但却常年缺席颁奖季,媒体称其为“遗珠”为其不平;今年的金球提名里,它终于在“最佳剧集”中有了一席之地。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谍战剧最佳——《美国谍梦》
谍战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都有着通病:故事巧合为主,情节太过小儿科,不足以让人信服。
《美国谍梦》在这方面则有“先天优势“——美剧篇幅长,有足够的时间来铺垫并解释各种事件。
比起两个小时时长多少都有点仓促的电影,情节更连贯,人物更丰满,间谍的多面人生更显完整。
《美国谍梦》的故事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1980年代的美国华盛顿。
在外人看来,詹宁斯一家的生活美满幸福:夫妻俩都是旅行公司的职员,工作稳定;女儿佩吉和儿子亨利聪明懂事。
实际上,菲尔和伊丽莎白是苏联早年安插在美国的潜伏特工,为KGB 效力,他们用工作和家庭为自己做掩护,按照上级的命令进行着情报收集、保护家乡、策反他人甚至铲除叛徒的工作。
本身他们的工作就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然而在剧集最开始,更加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他们一家迎来了新邻居——FBI探员斯坦·比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交往逐渐频繁,苏联间谍菲尔和FBI反间谍组的斯坦甚至成了组队打壁球、有事没事一起把酒言欢的好兄弟;菲尔会和他抱怨旅行社工作的压力,而斯坦也会在离婚后找菲尔彻夜倾诉。
身为旅行社员工的菲尔和伊丽莎白有足够的工作借口得以在美国境内自由活动,执行任务时会乔装打扮——假发眼镜帽子胡子一应俱全,面对敌人或威逼利诱或献身色诱已是家常便饭;
配合彼时苏联在美国埋下的强大的关系网,他们得以一次次完成任务,虽然也有失手,但多数时候都能化险为夷。
不过在儿女的眼中,爸妈只是“工作繁忙经常出差的旅行社职员”罢了。
当然,天天生活在一起,间谍父母怎么可能做到滴水不漏?
女儿佩吉最终还是对父母的行为提出质疑,而菲尔和伊丽莎白也和女儿袒露了自己的身份。
并把女儿培养成间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美国谍梦》这部剧的灵感来源于2010年俄罗斯间谍网曝光事件,创剧者约瑟夫·韦斯伯格是一名前CIA员工,曾出版小说《An Ordinary Spy》。
约瑟夫根据自己此前所听说过的事件为FX写出了剧本,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真实案件——当然在剧本通过前,还要提交给CIA出版部门进行审查。
而本剧的女主伊丽莎白这一角色其实是根据CIA的首个女间谍玛莎·彼得森改编。
1975年学习了俄语后,玛莎·彼得森加入CIA,后被派去苏联,是CIA历史上第一个被派去莫斯科的女性。
她的子女在17岁和15岁时知道了母亲的真实工作——和剧中佩吉知道父母工作时的年龄相近。
为这部剧担任顾问的人包括了曾效力于里根政府的Oliver North,以及一名真正的前KGB卧底间谍Jack Barsky。
Jack Barsky曾拜访片场,表示自己当初的境遇与菲尔和伊丽莎白非常类似,FBI也买下他隔壁的房子;但Jack并没有像剧里那样和邻居交好。
在调查了半年后,FBI放弃了这个任务。
男女主菲尔和伊丽莎白本身就是两个迥异的人物:菲尔冷静理智,做事细心,谈吐幽默,在剧集的开头就表现出投靠美国的想法;而伊丽莎白则被刻画为一个信念非常坚定、独立性极强、大胆果断的女性形象。
马修·瑞斯和凯丽·拉塞尔也奉献出了精湛的演技。
来自南威尔士的男主马修·瑞斯第一语言是威尔士语,说话时有着浓重的威尔士口音,但为演好这个受过专门训练而潜伏在美国的KGB间谍,他特意去学习了美式英语——在剧集中,观众完全听不出他有任何口音;只有在各种节目和采访里才能听到他独特的威尔士乡音。
虽说大家提起《美国谍梦》第一反应都是“谍战剧”,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特殊背景时期的家庭剧看,好像也并没什么不妥。
菲尔伊丽莎白的感情备受煎熬(毕竟前一秒还把你搂在怀里说着”爱你“、下一秒就要为了情报去假装和他人热恋甚至滚床单),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却只能忍气吞声、编出一个又一个谎言。
编剧也曾经这样形容过这部剧:《美国谍梦》的本质是婚姻故事,里面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关系象征着人际关系。
有时候,当你陷于婚姻和孩子时,就像到了生死时刻。
对于菲尔和伊丽莎白而言,这种情况常常发生。
一部美剧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配角的塑造。
可以说,六季《美国谍梦》里没有一个拖后腿的配角,甚至有些配角更加耀眼。
比如饰演“玛莎”的艾莉森·赖特,FBI秘书,菲尔化名为“克拉克”与她交往,深爱着“克拉克”的她偷取了大量情报,真相揭晓后依旧不忍心背叛”克拉克“……她的故事和结局让不少观众唏嘘不已。
艾莉森·赖特将一个突然得到爱情的小人物刻画地非常丰满,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2017年艾美奖最佳客串女演员的提名。
《美国谍梦》一共六季,2013年开播,2018年剧终。
几乎年年入围各大媒体年底评出的“十佳美剧“榜单,豆瓣六季评分逐年上涨,实在难得。
该剧也俘获了不少名人粉丝,包括“大本”本·阿弗莱克、“狗爹”加里·奥德曼、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等,以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马修·瑞斯和凯丽·拉塞尔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们曾因《美国谍梦》受邀参加了设在白宫的总统宴会。
而在最终季开播前,奥巴马也向剧组要了抢先版提前一步观看(奥巴马这样干也不是第一次了,《权力的游戏》也曾经有过总统专供版,给奥巴马提前解馋)。
现实中,男女主也因为这部剧走到了一起,2014年两人假戏真做开始交往,经常一起出席活动大秀恩爱,2016年产下儿子Sam。
凯丽怀孕时正执《美国谍梦》第四季拍摄期间,不过剧组非常体贴,将故事设定在了冬季,这样在厚重的冬衣下很难看出凯丽身材走样,后期也用了少量特效来遮掩了她隆起的肚子。
比起马修和凯丽,饰演儿女的演员可以算是被观众一路“看“大。
《美国谍梦》第一集里的两个小朋友长这样:
到《美国谍梦》剧终,已经出落成了美女帅哥。
饰演女儿佩吉的霍莉·泰勒也继续着自己的演艺生涯,客串了公共台美剧《好医生》《庭审专家》,还有一部未定名的新剧在拍中。
《美国谍梦》开播多年却不受奖项的青睐,实在让很多人颇为不满。
好在今年播出的第六季终于有了转机,在2018年的艾美奖,剧组首次提名最佳剧集,并同时提名了最佳男主、最佳女主和最佳编剧。
最终男主马修·瑞斯以及编剧约瑟夫·韦斯伯格、乔尔·菲尔兹捧走了奖杯。
而在上周公布的2019年金球奖提名名单里,粉丝又在最佳剧集、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的列表里看到了《美国谍梦》的名字。
其实观众的评分已经是对剧集的认可,但还是希望能在金球奖颁奖礼上看到《美国谍梦》剧组上台领奖的场景。
这部优秀的谍战片值得、也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6年谍梦,半个月看完了,优秀的谍战剧,很喜欢
没有办法和人推荐这部我心中最好的美剧。完全是如人饮水的东西。漫长的六季,缓缓地、克制地、没有任何评判地展开冷战时代对峙阵营的日常生活。各人有各人的信仰,当这信仰面临坍塌的危险,各人又做出了各自最为感性的谢幕。在俄国人这边,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在美国人这边,是深夜灯火通明的麦当劳里合家团聚的画面。一切意识形态不过是人心的隐喻,所有的坚持,抗争,不过为了更好的未来。只是,我的未来不是你的未来。当你的友情,爱情,亲情都成了虚无缥缈,我的信仰也已经成了精神的废墟。我们都会最终习惯这一切。
还好六季被我并到一起一次性看完,不然有的好熬了。fox愿意斥资拍出这样的(尤其选角、人物塑造、台词、节奏、配乐等方面的)优质剧,可想而知连美国人都开始nostalgic了,那个不管是假想出来的、还是真实的“苏联”。一定要比的话,国土安全和mission impossible在the americans面前和短视频没什么两样。没有哪部剧真的能像这样,把spy这种妥妥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工具人还原成人,拍她们如何在病态的时代求生,在规训下生出“自由意志”。在Elizabeth和Philip身上都能看到这种把人当成机器的父权压迫,难得的拍出了压迫的不同形式和性别、阶级、种族的交织。在个人心目中美剧前三了。
终于有配乐了。。。佩吉在火车上已经预见到了她的下一步(要么被抓走要么自己走)。 伊丽莎白飞机上居然把画家的画都梦成自己子女的素描了,这几秒种的一幕足以瞥见制作人的水平。这太不像美剧了,基本没有一个刻意的包袱和桥段,完全是平铺的叙事,太不容易了。当年的历史,灰色落寞的苏联,沦为苏俄妇女的玛莎,为一场莫名其妙战争失去了小儿子也正在为一场更加莫名的内斗失去大儿子的部长,当然还有那个绝色间谍霓娜,几个handler也是个个刻画的丝丝入扣。制作人有没有纪录片,很想知道制作的历程
看美国谍梦第一季的时候还是在2016年,后来因为找不到续季的资源,便没有追下去。本来以为自己会弃剧,没想到今年机缘巧合下把全季看完了。超级喜欢男主菲利普,实在是太有责任感了,不论是对家庭、民族抑或是人类社会。我想,男生就应该像他一样坚韧、睿智,并富有正义感吧!最后的结局,对于这一对间谍夫妇而言,其实也算是happy ending了,突然想起来中学时代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用到这剧的结局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吧!!
都给我哭!这一家子真的悲惨,还好编剧给了个算是圆满的结局,心疼俩孩子,猜得到夫妻俩未来肯定不会好过,但没有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就已经很欣慰了。追了这么多年完结后真的不舍又长叹一口气,诶。
如同一场梦,梦里过完了整个一生,不乏惊涛骇浪,历经披荆斩棘,却在梦醒一刻感觉现实更残酷。说到底,人生不过一场聚散,途中遇到过这么多人,懂得了爱,交到知己,所有的欢笑与悲喜,到尽头仍旧两手空空。
这大结局实在让人惆怅啊!擦!轻度剧透分割线——经过第五第八心碎的两集后,乍看大结局有点一般,某些程度上让男女主角从英雄变成了失败的令人憎恨的反派(可怜的Stan!!!!)。但是越想越有味道:Philip到底是真心的还是master manipulator?Paige的选择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未来不可预测,还是留白吧。
兜了一大圈子,手上一把人命,给美国送了俩孩子,夫妻二人逃回原点。主要角色全好好的活着,也算是个好结局。斯坦没戳穿女炮友,大女儿仍然想继续父母的事业?别续集,这样已经很好了
不知道说啥…… 我先【乌拉!!】
历史上的87年特朗普造访苏联;而我在18年Pussy Riot冲进俄罗斯世界杯的夏天里看了大结尾。一首87年的with or without you用在结尾离开美国,太煽情,看得眼泪直流。6年来这部剧始终克制冷峻但却暗流涌动,6年里永远看不腻Elizabeth双手插在大衣里smokes like a chimney,但永远眼神坚定。 Goodbye the Jennings!
看完全剧修改了下评分,第一季出于新鲜感给了四星,最后一季出于情怀加持(毕竟看完六季花了一些时间)本想给四星,但仔细想想整体这部剧没有特别新鲜的地方,典型的美国思维下拍的美国片,想要的惊险悬疑类似谍战爽剧的感觉基本没有,家庭关系人物成长其实也没讲好,看到最后似乎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说呢,好歹看完了吧。
结局好得出乎意料。长镜头,抒情。
那个得病画画的老太婆到底是什么情况,搞不懂
真的一般
最后,回到了苏联,那个梦,结束了,无论是以为自己是苏联人,还是以为自己是美国人的梦,他们什么都不是
说实话,从第五季开始Gaad,Martha,Nina,Oleg这四大配角有的直接下线,有的戏份减少后,剧情就逐渐变得索然无味了。这四个人和戏份再少一些的Arkady塑造的真是完美。
结局居然是半开放的……
FBI:我的生活就是shit。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KGB:我的生活才是shit。 你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FBI:成为我的朋友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K:我在这儿住了十几年,你后搬过来的。 G:你女儿和我儿子谈恋爱也是工作? K女儿:不是,我喜欢你儿子。
这个故事happy ending并不配,没办法观众喜欢啊。finale几段戏可圈可点。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