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3】看到敦厚笑容的罗宾威廉姆斯,颇为唏嘘。
看似越平和淡然的人,内心承受的苦痛与绝望也许越不被外人所道。
而一部轻松愉悦的喜剧本也无需苛求其有多丰富的内涵。
野人的搞笑,大表哥的蓝眼睛,金刚狼的客串,足矣。
看到大英博物馆那些熟悉的场景,顿时各种想念当初穿梭在各个场馆的片段。
过了一年,回忆不起剧情了,看了影评才拾回一些记忆碎片。
是在哪儿看的呢?
好像是15年1月和LXP去京基看的。
作为一部适合小孩儿观赏的温馨电影,总体处理上是合格的,剧中基本都是好人,大家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
主演们还是原班人马,实属不易。
这部电影也再次彰显了英美之间的一衣带水。
别的也没什么可说的,在下并非博物馆控,对其他文明的古老历史有兴趣,但不抱有特别的兴趣。
哦,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死亡诗社》 2014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在自己家中自缢身亡,火化后他的骨灰撒入旧金山海湾。
奥巴马声明说∶…他像一个外星人来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触及人性的每个元素。
他惹我们哭,又逗我们笑…20年前一部《勇敢者的游戏》让我们认识并喜欢上了他随后《早安,越南》、《心灵捕手》、《死亡诗社》、《机器管家》、《梦想成真》…每一部都让我们铭记于心。
他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只是努里想让别人快乐。
因为我觉得这样我自己可能会快乐。
准确的说《博物馆3》并不是他最后一部电影,但可能是他与我们在大银幕上的永别…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死亡诗社》我没有泪腺,不能用眼泪来发泄内心的悲伤,你知道这是多么痛苦吗?
…《机器管家》
我几乎从来没有看过首映吧好像,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大都是口耳相传。
这次是个情理之中的意外吧。
最开始看博1,应该是07年的夏天,我初二,14岁,在二外刚刚修建好的顶楼(初三考了一整年的第一考场)。
人总是把自己看的很重,所以第一段话献给2015年,22岁的自己。
历史是什么?在中国春秋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齐国的大臣崔杼把庄公(因为庄公给他戴了绿帽子这件事我就顺嘴一说,再顺嘴一说崔杼的老婆是他在葬礼上看上的遗孀,怎么怎么乱啊!
春秋嘛……)因此当时的史官就把这件事情给如实地记录下来:“崔杼弑其君。
”崔杼一怒之下就把这个史官给杀了,本想杀一儆百,可是令他实在没有想到的是,接替的这位史官是原来被杀的那个史官的弟弟(那时候史官应该多是世袭和家传),他也这样在史书上记录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又一怒,又把他也给杀了。
再接下来还是这一家史官的弟弟,他接过沾有兄长血腥的史笔,也还是这样记录道:“崔杼弑其君。
”更加恼羞的崔杼于是又把他也给杀了:“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最后史官家还有最后一个兄弟又来接替哥哥们的事业,他也还是这样记录道:“崔杼弑其君。
”最后史官全家的大无畏的正直和不屈精神终于令崔杼收敛起了手中的屠刀——他手软了,他杀不下去了,再这样杀下去就该把史官们杀绝了,那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不过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的事情:“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也就是说作为“南史”的史官因为消息不是很灵通,就听传闻说正直的“大史”史官一家都已经遇害(“南史”、 “大史”都是当时国家设置的不同分工的史官名衔),于是就又拿上自己已经写好的史书继续去接替(赴死),终于等到他在半路上听说还有一个活口并且已经如实记录了“崔杼弑其君”的事实后,他才(满意地)返回(我就知道你们想看彩蛋:后来,崔杼也在齐国的又一场内乱中被杀了。
)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历史就是好笑:以前皇帝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史书的,但自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起,史书就可以给皇帝随时看了。
)高晓松说历史不是镜子,是精子,牺牲亿万才能成就今天。
我很喜欢的一位高中老师和我们说:历史是流动的政治,政治是静止的历史。
东方人(受儒家学说浸润了几千年)对历史的重视,使得更得的历史变得扭曲进而模糊。
那么,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
不是历史老师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不只是枯燥的文言文,不只是冰冷的年代表,不只是“串线索”,他不只有冰冷严肃的一面,他更有着温情的一面。
历史是由一个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构成的,生活在不同时间轴的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而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但人性的相同,但怕我是蜡做的罗斯福你是塑料做的印第安人,我们也还是可以在一起的。
博物馆奇妙夜的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爆米花式的娱乐型电影,事实上,它影响深远——我每次看博物馆的时候,都会“幻想”他们是活的,而事实上,它们真的是鲜活的,当你真正了解的时候。
看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在看博物馆里每一件瓷器上“宣德”“正统”“弘治”“正德”的字样的时候,你都觉得他们格外的有温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我想,是为了了解我们的过去,那些曾经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山的,鲜活的人,以及他们波澜壮阔的时代。
文/梦里诗书从《博物馆奇妙夜》到这部当是收官的三部曲,时间横跨近十年之久,岁月仿未能在演员身上留下应有的痕迹,电影依旧上演着博物馆各种生物拥有生命后那天马行空的奇想,而作为罗宾威廉姆斯这位喜剧大师的遗作,光影呈现了他最后献给观众的欢乐作为一部已然都足以能打情怀牌的电影来说,第三部的笑料喜点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然化作了老梗,博物馆生物们的一夜复活更可能已然没有了第一部时的新奇与惊喜,所以这次本·斯蒂勒饰演的夜班保安拉里主场走出了国门,他带领一众小伙伴们开启了是一场全新的大英博物馆历险记,而在英国从门卫胖妞到帅气的骑士兰斯洛特,从大战中国元素的蛇妖相柳再到搞怪庞贝末日,还有那金刚狼的意外客串,种种新颖的元素搭配一张讨巧的情怀牌,这一切或许无法让《博物馆奇妙夜3》成为一部值得典藏的佳作,但确是称得上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童话。
对于罗宾威廉姆斯,这或许是他最好的谢幕,《博物馆奇妙夜》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威廉姆斯所饰演的一直都是罗斯福总统蜡像,他在电影中也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智者,虽然仅是诸多博物馆人物的配角,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总能但当起电影中情感的积淀,这一如其曾主演的喜剧电影《心灵点滴》《早安越南》《窈窕奶爸》等等,他从来不是一个仅能将人逗乐开怀的小丑,而是一位在荒诞喜剧里能立足人性深度的巨匠,《博物馆奇妙夜3》里当黎明来临他被定格回蜡像的那一刻至少我有感动容。
当剧情难见波澜,大英博物馆历险记的因果转折更是一个幼稚的笑谈,但剧情的简单与平庸却无以成为枚举电影拙劣的例证,这不仅源于罗宾威廉姆斯的情怀,更因为这本就是一出未有丝毫低级恶趣,满载欢乐的童话之夜。
略忧伤的一部电影。
主题是告别。
(不知为何因为是告别,就感觉特别难受)brobin williams bye!最后荧幕出现magic never ends的时候略难过,不会再有奇妙夜了吧...喜欢ben stiller的表演,实力派的感觉,更关键是,他在每部电影都要狂奔(跑得很健美啦!
)=_=另,虽然没看过唐顿庄园,但也透过剧评认识了颜值很高的大表哥,口水流一地啊。
然后还有古典美到认不出的Hugh Jackman。
想想这位笑得非常好看的阳光大叔竟然得了skin cancer也是忧桑了。
美好的记忆长存,magic is still here。
在第三部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大表哥Dan Stevens出演的一身闪亮盔甲+华丽王子音+无可挑剔身手没见脸就被深深吸引,摘去头盔那双迷人的蓝眼睛更是让人惊到深呼吸的传说中迷倒无数少女最帅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
可是我在影院感到前面和后面的观众全部没有任何的反应,在黑暗中我甚至能感觉到一些观众脸上流露出不解和困惑的表情:这家伙是谁?
来干嘛的?
什么来头?很有名么?
大表哥出来当然也不是为了单纯耍帅了,了解这部电影的这条分支首先至少要清楚两个词条,三个人物 :1 亚瑟王(King Arthur)亚瑟王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他是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了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
2 兰斯洛特(Lancelot)他是正义与美的化身,他是扑克中梅花J的原型,他是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中最伟大最帅气剑技最棒的“第一骑士”,相传他是由湖中仙女抚养长大,因此也被称为“湖上骑士”。
温文尔雅,又相当勇敢,而且乐于助人。
他曾出发去寻找过圣杯,但由于他的骄傲使他没有成功。
他被描述为亚瑟王最受信任的骑士,并为亚瑟诸多胜利作出了贡献-但是亚瑟王最终的失利也是部分由于兰斯洛特,因为他和亚瑟之妻的奸情破坏了亚瑟朝廷的团结。
3亚瑟王后 格温娜维尔(Guinevere)虽然是亚瑟王的老婆 却与圆桌骑士兰斯洛特有众人皆知的私情。
但只是纯洁的男女关系,两人互相吸引互相钦慕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并不涉及肉体欲望。
根据根据当时的基督教道德标准,男性不得对爱人的“精神外遇”怀有嫉妒之心,怕受到舆论的谴责亚瑟王并没有公开处死兰斯洛特,而是趁俩人私会时派出十二名骑士前去暗杀,结果全数都被兰斯洛特消灭。
兰斯洛特逃脱,格温娜维尔则被亚瑟王处以火刑。
兰斯洛特劫刑场,带走格温娜维尔。
亚瑟国王终于和兰斯洛特决裂,并在小人的怂恿下向法兰西开战,后来两败俱伤王国土崩瓦解。
亚瑟死去,而王后已经做了修女,她说都是因为他们两人害得圆桌毁于一旦,兰斯洛特同意她的见解,甚感悲伤,两人至死再未见面。
那么问题来了:1为什么叫圆桌骑士,不叫椅子骑士?
不叫方桌骑士?
骑士是中世纪地位最高的武士。
要成为骑士,必须出身贵族家庭,从七岁到二十一岁接受严格的道德、礼节的教育以及“骑士七艺”的训练,然后通过正式礼仪由封主授予“骑士”称号。
亚瑟王身边的骑士之所以称为“圆桌骑士”,是因为他们定期围坐在一个特大的圆桌旁举行会议。
在结婚时亚瑟从岳父那里得到桌子与武士。
那时候圆桌骑士就成为了亚瑟王下的骑士英豪的群体。
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甚至会有不同信仰。
圆桌的含意是平等和世界。
所有圆桌的骑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
每个骑士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座位上标有各自的姓名。
只有一个座位没有标出姓名,那是保留给最纯洁最高尚的骑士的,只有这个骑士才能看见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使用过的“圣杯”。
后来这个座位由骑士加拉哈德所赢得——也就是兰斯洛特的儿子。
2兰斯洛特要找的圣杯是什么?
最后找到了吗?
是谁找到了?
找到了又能怎么样?
这个简单几句来龙去脉说不清楚,还有兰斯洛特的儿子也要解释一大段,想了解的请看网页吧。
http://ma.iapps.im/single/390相关书籍有《亚瑟王传奇》《欧洲神话》《骑士幻想夜》《亚瑟王之死》等,肖恩康纳利演的电影《第一骑士》和英剧《梅林传奇》也可作为娱乐辅助。
另外诗人丁尼生也写过很多亚瑟王传说的诗歌,也有关于圆桌骑士兰斯洛特的,感兴趣的可以自查,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这是2015年第一部踏进电影院看的电影,今年跟自己说好,看多少部电影就写多少长影评,给自己的兴趣添加一点压力。
《博物馆奇妙夜3》依然有着浓厚好莱坞幽默风格,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塑造和对于细节动态演绎都做到了精细到位,画面色彩也是精雕细琢,基于导演花费了心思在不同情境中展示人物演出,所以每一格非真实世界的情节镜头都修饰得很细致,玩笑但不失真,以此也看出好莱坞后期团队的强大还是值得咱们国人电影人膜拜一下的。
电影的总体情节推进节奏把控得很适中,快慢刚好能够容许电影中机智风趣的抖包袱循序渐进扣人心弦,观众很自然的能follow到电影中抖出来的笑料,无需费脑的畅快感使得电影饱满度几乎可以说是满分水平。
但在我看来唯一让人觉得有些许遗憾的是,电影在某些情节设置上存在着picky和common两者之间略微摇摆,例如观众很容易入戏的最后一个戏剧冲突,兰斯洛特抢走了赖瑞金匾这个反转情节,这实在算是能够很好地将脑洞挖下去的大料包袱,虽然赖瑞本身人物性格设置就是平民派思维,但是当时情节既然走势如此凶猛,即将看着蜡像朋友们面临灭亡的风险,个人认为导演在赖瑞此时人物设计上性格应该更突出他的平凡中的不凡,需要极致化一点,做到情节与角色同时升华,而不仅仅是在天台上与兰斯洛特爵士上演追逐、交涉、告别、圆满这样潦草去解决“死而复生”,这在被认为戏份重到是电影高潮的几分钟,情节显得牵强和浪费了,没有惊喜,毕竟导演矫情反转,对白却是平淡台词,细节就算再出彩,也往往比不过做到巧妙的高潮更加让人记忆犹新不是么,也许这是有一种肖恩•利维式的调皮叫作“假装高潮”吧。
当然导演要承托出电影概念显然不是英雄主义色彩,并且他在第一部中就刻意将英雄主义色彩削弱,使得电影中那些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都被笑料包围,引出许许多多啼笑皆非的情节故事,奇妙夜系列电影中最别出心裁的地方就是“情境转变”,例如本次电影中出现的庞贝古城灭亡之日再现,以及在“错视空间”中的打斗场面,既非常过瘾的展现了身临其境的错觉感受,也正因为这些错觉而让观众无法猜测到其后的直接情节走向和角色轨迹,“意想不到”正是奇妙夜系列电影中的整体策略。
第三部博物馆奇妙夜相对另外两部除了满足观众对风云人物的嬉闹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例如里面所出现的文物以及雕塑,观众们可能记得最深的是与中国有关的“相柳”和“大鹏金翅鸟”了,电影酷炫的特效让这场去往英国的冒险更为精彩,本以为基于几国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会被导演拿去好生舞文弄墨调侃一番,但导演还是将大力花在了情节的铺垫上,对于国家元素的调侃并未作过多诠释,这也很好,侧重点明确,不会用力过猛变成超级大片的样子。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大英博物馆的夜班胖女保安,很话唠很多情,怎么也想不到这部以历史人物重现的电影,居然在第三部还这么浓墨重彩了出现了爱情戏!
不用文化作为铺垫,而是直接搭载于情节,后面才能通过不断发展的情节看出导演在这个人物设计上的端倪与良苦用心,台前炫技少不了幕后才华的支持,电影很隐蔽的将所有古板方式巧妙修饰或者隐匿变成了动态的调侃化演示,含笑又带着一丝丝忧伤,让在观众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法老家族大团圆了,鸡皮疙瘩掉一地了,那些鲜明的蜡像们,又可以复活了!
博物馆奇妙夜系列奇幻喜剧电影最终集,因为对前两集的喜爱,所以抱着很大的期待看了这部电影。
看片前其实看了些影评,好坏层次不齐,但是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我开始怀疑所谓好评只是对博物馆系列不舍罢了。
过于漫长的前奏,平淡无奇的铺叙甚至让一同的观赏的小伙伴在轰隆隆的音响旁睡着了。
还好随着大表哥的出场,整个电影都活了起来。
熟悉的味道 熟悉的配方,博物馆还是那个幽默透着刺激的模样,这才是我爱的那个爆米花电影,片场不断的笑声就是最好的评分。
全片的亮点之一是休杰克曼的出场,而我最喜欢的是本斯蒂勒扮演的那个原始人。
本片是博物馆系列的完美句点,也算是罗宾威廉姆斯一生完美的句点吧。
大结局?
大团圆?
又或是未完待续?
留下开放式结尾的《博物馆奇妙夜3》,不知道是作为该系列三部曲的最终章,还是有望继续延续下去。
新奇的创意+典型的美式幽默=大众级合家欢,前前后后三部看下来不难发现,电影套路很简单,与至于到最后让人乏味,只能说,博物馆陈列的各种道具场景复活这样的梗还是挺有趣的,谁不想有这样的一场奇妙之旅呢?
成长与父子情,这一系列也宣告结束了,就像Teddy最后的那句,“Smile boy, It's sunrise.” Magic never ends.
剧本一直都是硬伤,怎么耍宝都笑不出来,知道狼叔说了句:休·杰克曼~~~
故事比起第一部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为了情怀在继续!
“我是蜡做的,她是聚酰氨,我们居然在一起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给威廉姆斯的这句台词打五星!
已经对前两部印象不深了,这一部所有的情感基础也都是特别机械化,还是个段子片;不过休·杰克曼客串是真有意思。
2015.01.10 各方面都是灾难也就没什么好说了,没做成3D加了一颗星。@泛洋IMAX
系列电影的第三集一般都会遇到瓶颈。
剧情有点幼稚,但足够欢乐,新年看真是太合适。大表哥虽然演了个神经病,但真是帅。罗宾·威廉姆斯最后的告别戳泪点……喜欢致敬Dirty Dancing的那一曲The Time Of My Life。
作为续集,还是很好看的。这些神奇的经历,每次去一个博物馆都会脑补一下,夜晚这里所有的朋友们都会「活」了。
not this family thing Again。。。这部相比前俩,太聪明了,我以为开头这个大秘密是啥意思呢,就这啊?!还有Lancelot,so lame然后就是为什么要留下啊?大嘤那几个人接到ny不就好了,这最后不还是来ny了吗真的是,强行制造离别,which还是虚假的。。。。另外就是这部里没见啥熟人客串了,rebel的戏份加的太显眼了,而且很多余不好笑,远不如Hugh那个呢,当然最多余的还得是俩儿子,literally,完全多余,还没啥戏份,啥事没干就“我悟了”,可真是聪明呢。。。。anyway,抛开演员的话,这部评分不会这么高,就emmmm与其要制造完结的离别场景也不要就立马秽土转生啊?一句三年后我真的是服了,白伤感了。。。。
系列完结,也要和罗宾·威廉姆斯告别了,老头,天堂好吗?
大表哥丹丹龙真是帅得一塌糊涂。
电影院挤掉重返18岁看的这部,结果好失望!
不知道是不是劣质电影院影响了观影体验,觉得很难看。
IMAX都看睡着了...
作为一部喜剧没有尿点很蛋痛!
真的只是一部特简单的娱乐电影,包括设定与看点也基本延续该系列之前两部。丹·史蒂文斯无论是颜值还是表现都非常出色,也是片中一大亮点。更精彩的是某人的友情客串,而且真的恶搞了自己的角色。比较伤感的是结尾和罗宾·威廉姆斯的告别吧。好莱坞无论拍什么,最终都是要挂上些亲情之类的主流价值指向
3.3
Robbie Williams 在大银幕上的最后一句:“Smile my boy, it's sun rise." 泪目~
Farewell Robin Williams, magic never 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