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给我承诺

Завет,遗愿,Promise Me This,Promets-moi,Zavet

主演:米基·马诺伊洛维奇,莉莉娅娜·布拉戈耶维奇,亚历山大·贝尔切克,Marija Petronijevic,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法国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年份:2007

《给我承诺》剧照

给我承诺 剧照 NO.1给我承诺 剧照 NO.2给我承诺 剧照 NO.3给我承诺 剧照 NO.4给我承诺 剧照 NO.5给我承诺 剧照 NO.6给我承诺 剧照 NO.13给我承诺 剧照 NO.14给我承诺 剧照 NO.15给我承诺 剧照 NO.16给我承诺 剧照 NO.17给我承诺 剧照 NO.18给我承诺 剧照 NO.19给我承诺 剧照 NO.20

《给我承诺》剧情介绍

给我承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的小男孩特桑纳(乌洛斯•米洛瓦诺维奇 Uros Milovanovic 饰)和酷爱发明创造的爷爷(亚力克斯桑德•贝奇科 Aleksandar Bercek 饰)生活在贝尔格莱德一个偏远的田园乡村中。 某天,爷爷将特桑纳叫到身边,希望孙子在他死之前完成三个愿望:1)去城里将家中的奶牛切维特卡卖掉;2)用得来的钱买一幅圣尼古拉的画像;3)娶回一个妻子。懵懵懂懂又土了土气的特桑纳就这样进城了。他先是被坏蛋抢走奶牛,接着又邂逅了美丽的女中学生嘉斯娜(玛利亚•佩托尼杰维奇 Marija Petronijevic 饰)。在爷爷朋友的两个孙子的帮助下,特桑纳抢回奶牛买到了圣像,于是他决定娶嘉斯娜为妻。却因此卷入一场与黑帮的大混战中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八个嫌疑人颜值山海经星期五晚餐第六季犯罪现场调查第十四季家园防线精灵幻想记第二季青年乌兰夫变种动物园陈翔六点半之民间高手闯情关轮班12小时觅影记魔女人尽皆知回家的日子郊狼过去,如今和之后幸福吻上我的脸八岐大蛇令人毛骨悚然的同居我记得你的温度桃花缘起滚滚红尘香格里拉组曲跟别人睡了心灵想要大声呼喊黑气球他们低语明日世界白雪公主

《给我承诺》长篇影评

 1 ) 幽默与生活化描绘瓦解掉故事的沉重感

导演鹏飞曾作为蔡明亮的助理导演合作过多部影片如《脸》和《郊游》,不过这部新作里却少见蔡明亮的影响,尽管还是有几个固定机位的静默长镜头。

鹏飞镜头下的人物充满了灵气与生活气息,与蔡氏电影里沉默寡言的角色有着天壤之别。

显然地,导演的风格更像是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日常化,用琐碎的生活片段拼凑还原出一个云南傣族乡村小镇的模样。

从开篇的民族舞蹈,到神秘的请神仪式,再用上清新脱俗的配乐,无疑都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这毕竟只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掌控力远不及刚提到的两位日本大师,叙事太过碎片化,难以用一个人物或线索统领起来。

母女关系的演变貌似贯穿整个故事,发展到中段却转移到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更遑论还有诸如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乡村与城市化的利弊等,这些众多抢眼的素材在影片里此起彼伏,蜻蜓点水般的处理导致主题过于涣散而失去焦点。

令人欣慰的是,国产片里的留守儿童题材终于不用摆出凄凄惨惨的苦脸,或者阴郁消极的姿态去招徕观众,反而换上一副乐观轻松的口吻进行叙事。

出其不意的幽默与流畅的生活感不断瓦解掉故事里的沉重感,令此类反映现实的故事有了新的呈现角度,这也算是导演的风格化标签。

而影片中关于传统与现代,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思考,跟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那部《奇迹》十分相似,尤其是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有一个发生在山洞里的超现实意味场景。

不过相比起《奇迹》那个梦幻十足的结尾,《米花之味》的神秘气息不够浓烈,没能充分利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如果结尾处理得再飘逸一点,会更有鲜明的作者风格。

 2 ) 米花之味是怎样的味道

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最灵敏的器官之一。

很多人小时候也吃过米花糖吧,那种酥酥脆脆的感觉,依然在心头怀念。

云南的小村子总是静谧而又神秘,而村子的孩子也比大都市的孩子更加淳朴和无邪。

而留守儿童和这两种孩子都截然相反。

影片开始出现在镜头卖鸡蛋的孩子折射出留守儿童的悲悯之处,进一步引出了女主孩子的处境和她也类似。

当叶喃从外面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孩子和以前判若两人。

爱撒谎,玩手机,与同学争执,跟老师唱反调,还偷寺庙的钱,一切不好的习惯都养成了。

叶喃用她认为的教育方式教导孩子时,却丝毫没有作用。

从小不在父母的身边的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无法管教吧。

留守儿童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多少孩子辍学,多少孩子从可爱善良变成了浑身充满恶习的人。

农村教育和经济改革和发展才能让年轻的父母不在远走他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楠杭朋友的突然离世,好像是化解母女关系的契机,没有父母在身边,老人很多时候无法觉察孩子是否健康。

叶喃学着村里人炸米花,教女儿舞蹈,为她的朋友祈祷,在这一刻,两人的隔阂好像慢慢消失了。

生活,也像炸米花的过程。

开始的油温似平静如水的童年,后面油温越来越高似热烈滚烫的青春年华,而后逐渐绽放光芒。

酸甜苦辣皆在此,幸福的日子也总会来临。

影片结尾,又出现了卖鸡蛋的小女孩。

叶喃似乎想明白了,不再远走。

留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父母也许都很矛盾和无奈吧,但孩子们很多时候所需要的不是父母每个月的生活费,而是和父母能够一日三餐酱醋茶。

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却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导演将母女之情和自然之景恰到好处的融合,含蓄的表达之下而耐人寻味,像一部画面感十足日本温情电影。

 3 ) 关于《米花之味》

1. 实在是一对可爱温暖的母女。

虽然导演在其中增添了许多例如留守儿童、宗教信仰、性别歧视、古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等话题,但母女关系的主线很清晰,不至于让人迷失主题,反而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电影所要表现的这段母女关系,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联想的空间(例如可能正是村里对女人的歧视促成了女儿好胜叛逆的性格)。

这是个喜怒不形于色(也有可能是英泽的演技问题)的年轻母亲,狡黠、温柔,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倔强,调皮、机灵,让母亲和老师操碎了心,母女俩是那么的相像。

2. 本片虽是文艺片,但由于喜剧元素的使用让整个电影亲切了起来,时不时让人看得会心一笑,同时也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医院里的虚惊一场

排排队,吃零食

近景转全景,漫画一样好笑的段子

母亲一人嗦粉馋坏两个小姑娘3. 于无声处听惊雷。

影片中的许多重要转折和情绪高潮,都用简单、干净的镜头不动声色地呈现,没有丝毫铺垫,生老病死仿佛日本的地震来得一样毫不商量,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真的太“日本”了。

后来看到导演的采访,导演承认这样的镜头处理是受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影响。

母亲的艰难时刻

濒死女孩的父母终于出现

 4 ) 《米花之味》散记

By艾晨在天山电影院看了《米花之味》的路演。

电影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平淡淡,看着确实有点米花的味道。

导演说米花在傣族里寓意团圆、祈福,电影里的“米花”当然另有所指,点题就是片中神婆那句“你们在地里加了什么,米花味道都变不好了”(大意)。

理解这个“变”,我想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一开始我觉得叶喃(电影女主角)演得很生涩很拘谨,以为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加上留守儿童题材,这种既熟悉又生疏的感觉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各种生活琐事接踵而来,叶喃的这种生涩和拘谨反而显得更真实。

关于这点,可以参考《杰出公民》,所谓的“回不去的乡愁”,叶喃回家吃饭时,说每天念着想着的就是这个,但是真吃到的时候却不是那个味;女儿以前可爱懂事,现在也各种叛逆不听话;邻居不再淳朴,反而各种八卦、诋毁……一切的一切,都让她觉得无力。

此外,女儿与妈妈,老人与年轻人,飞机与泥路,城里与山里,发展与守旧,片中充满了各种尴尬和对立。

有的人习惯了“村里”的生活状态(比如那些老人),有的人尝试去接近“城里”的生活状态(比如说发展旅游业、太阳能那几位),有的人则两边的状态都经历又都想逃离(比如女主),还有的人则处于选择的阶段,比如女儿,她不懂“村里”和“城里”有什么区别,对她又意味着什么。

她任性地行使着这个年纪的权利,因为这是父母不在家带她、老人在家不懂带的结果,做错了她说她要“和外公呆一辈子”,却又好奇地问妈妈“城里是什么样的”。

电影开场买鸡蛋那一幕,叶喃当时的眼神是“饶有兴致”的那种,觉得眼前的小女孩很有趣;但是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当她决定开车回城里的时候,再次在路上看到卖鸡蛋的小女孩,却眼睛一酸,快要哭了。

前后两个镜头的对比,不只是说明叶喃“恍然大悟”,也是要让观众看到,村子里这么多留守儿童,包括卖鸡蛋的小女孩、自己的女儿,都是叶喃这样出去城市的父母造成的。

当然电影主题的东西见仁见智,《米花之味》最精彩的地方是丰富的生活细节。

这些细节让电影变得异常可爱。

PS:以下涉及剧透,不过没太多关系。

叶喃给女儿买了好多吃的,第二天上学路上,四个小孩一前一后走在路上(后面又进来第五个人),这一幕应该是在致敬“abbey road”,导演你说对不对?

老师摆弄巧克力那场戏就不用说了,简直可爱死了。

叶喃去女儿房里,开灯查看后又走了。

女儿开灯却发现她就在旁边。

这个桥段,现在抖音经常可以看到。

女儿去看望生病的喃湘露,说要给她变魔术,然后拿布一抖,当当当当。

这个桥段也是抖音的大热门:karma is a bitch。

叶喃带着女儿和其他人回来,在车上叫他们唱歌那一幕,一群人摇头晃脑的,让我想起了金凯瑞“周六夜现场”那个经典的摇头晃脑的镜头。

类似的有趣的细节电影里还有很多。

不过关于《米花之味》,我最好奇的一点是,叶喃为什么回来?

从电影里提供的信息来看,她以前也回来过,但都是匆匆几天就又回去了。

这次回来,别人问她什么时候回去,她说还不确定。

她在外面(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邻居的闲言碎语说她是在外面做了不好的事,女儿则质问她是离婚了才不要自己。

但叶喃却说不要信他们乱说。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这件事情肯定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小事。

电影最后,母女二人在溶洞里共舞。

这也是全片最美的一幕。

溶洞内外,两个世界,虽然暂时的隔绝不代表完全的和解,但是当母女两人一起翩翩起舞,那一刻,你的心也会跟着静下来,连时间都仿佛停止,只有溶洞里的滴水声清晰可闻。

2018年4月18日

 5 ) 米花之味:大有大的难处

这个名字初见,还以为是日剧,没想到竟然是在云南拍的。

其实有些事情不必那么追本溯源,比如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觉得好听的不得了,念过一遍之后都觉得置身世外桃源,而当我知道导演吃的米花,定的名字的时候,瞬间,所有文学意境不说全部破碎,也再没有念过之后唇齿留恋的感觉了。

制作米花女主叶楠真的很漂亮,肤色也是很健康的肤色,在整部电影中都掩盖不了她的光芒,小女主喃杭也是“我家有女初长成”,眉眼很好看了,而且这么小的年纪竟然气质会有一种冷峻的感觉。

整个故事放在中国各个小村落当中都并不惊奇,不只是云南少数民族,北方小村镇也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会有漂亮女生在外打工被传脏话的,会有留守儿童聚众闹事的,会有凑不够足够的钱耽误治病的最佳机会的,会有因为相信民间办法错失治疗机会的,会有留守儿童上网成瘾与老师斗天斗地的,会有隔代长辈宠溺孙辈的,会有乡里乡亲的风言风语的,会有因为旅游开发影响村落风俗的,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云南这个小寨子独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单存于某一个省的情况,中国大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会有。

因为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个亲缘社会,在这些小村镇小寨子里,城市化的触角还没有完全伸到的地方,你看的依然是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一套世俗社会。

叶楠会因为穿着牛仔裤被同村的人说,“你现在完全就是城里人了嘛”,被这么一说之后,叶楠之后就换上了民族服饰,是的,你在这个小社会里更容易受到言语的影响,在大城市你根本不会在意其他人针对你的一些话语,哪怕是亲近的人,在这里,哪怕只是这么轻松一调侃也会让人如临大敌,每个人都在往中心的那个圆圈靠近,谁也不想被人说是“特立独行”,这个在北上广被疯狂追逐的标签,在这里就像是阿婆要驱赶的那个鬼一样,让人避之不及。

叶楠初次见到女儿的惊喜和女儿的漠视,叶楠精心准备的零食和女儿的胆怯,叶楠打地铺也要接近女儿的热情和女儿埋头被子里的隔阂,恐怕是真真切切会发生在留守家庭里的事情,或者更甚。

上一辈的宠爱,和父母见过世面之后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在现实生活中,只会碰撞的更加猛烈。

其实叶楠温水般的教育,我觉得效果更好,棍棒下出孝子也更容易产生叛逆,虽然喃杭开始不屑,但是看到在车里睡一夜的母亲的时候,她是有触动的,后面较之之前也更加亲近叶楠。

见惯了大城市钢筋水泥里面的人情淡薄,看到整个寨子为生病小孩一起祈福的场面,我想大家心里都是感动的吧,在这里,没有个人只扫门前雪,寨子是一个整体,各家都会一起参与祈福。

虽然导演也没有一直打造这场童话,小朋友去世之后的捐款处理问题的争执,生生把观者从真善美里拉扯出来,指着你的头,对你说,“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没有那么多的彩色泡泡。

”《红楼梦》里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每个人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生活样貌也会千差万别,而唯一相同的是,各有各的难处。

 6 ) 米花之味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有啊?

因为我们是留守儿童。

感觉这部电影更像是纪录片,记录着在外工作的父母回来之后,和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子女之间相处的一个过程。

子女会不理解父母,也会因为他们突如其来的关注而局促不安。

父母想要靠近子女,离他们近一点,但是却不知道还用怎样的方法。

两者之间的冲突,必然引发矛盾。

但是生活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去调和彼此之间的矛盾,然后达成和解,再重新去生活。

但是不得不说,那边的风景很美啊。

真的是原生态,大自然,会让人看着心情很平静,很安宁。

 7 ) 米花什么滋味?

毒舌电影推荐《米花之味》,说是今年国产片最佳,我去看了。

一个云南边陲傣家寨子里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喃杭,一个离异之后回到乡村曾经的傣家女儿叶楠。

这一对母女在屏幕里的90分钟,好像什么故事都没有讲,我只是旁观了一段她们的生活,又好像什么故事都讲了,妈妈的爱,青春期的焦虑,生死,信仰。

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最后的那段舞蹈,母女俩自然地起舞,在石佛面前,没有观众,天地生灵是观众,没有祈祷,心里却都是满满的佛意,看得我泪流满面。

留守女童喃杭,偷窃,跟同学打架,成绩倒数,能看得出来,她心里有很多的情绪,妈妈感觉到了,外公也感觉到了,或许老师也是明白的。

只是大家好像都没有过多地去跟她谈她的情绪,谈她的想法,大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默默地守护她。

不遵守纪录的时候,老师只让她把‘我错了”抄写三百遍。

老师是理解她心里的不安的。

外公劝解妈妈说:“小孩子嘛,总会有犯错的时候的,你小时候还把别人家的草垛给点着了呢!

”妈妈看着因为偷钱被公安带走的孩子,气得只想再也不管她。

只是当她发动汽车开到半路,看到那个在路边卖东西的小女孩脏脏的小脸,扒着车窗卖东西的时候,妈妈还是流泪了,掉转车头回去了。

回去了也是没有多余的话,在女儿的教学楼前站了站,又回去了。

可贵的是喃杭也懂得身边人的爱,也珍惜这种守护,所以她看着慢慢从教学楼离开的身影,长舒一口气说:“我妈妈差点不要我了。

”所以她会走到阿婆的面前道歉:“对不起,我偷了你的钱。

”所以她会盛装跟着队伍走那么远的路去祭奠石佛,所以她跟妈妈一起翩跹起舞。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个半大不小的自己,虽然不曾偷窃,打架,成绩倒数,但是心里也是有很多激烈的情绪。

那时候父母长辈们都忙着把孩子养大,似乎没人在乎你的情绪,也没有人来过问你的情绪。

后来慢慢走着走着,这些情绪都慢慢被消化了。

不是因为时间过去,情绪会自动消失,而是因为虽然没有人来过问,但是他们一直站在我的身边。

一切看起来还是像原来一样,只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喜欢《米花之味》,希望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8 ) 众神逃离

开心的看到了《米花之味》的路演。

还未正式在电影院上映,已经耳闻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的电影终于不用再自黑。

云南的很多地方,真的很适合拍成影片。

背景不用调光,民俗比较独特,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不一定非得抹黑自己,展示原初的中国。

作为有幸观影的我来说,及时写下我一点点思考。

影片女人开着车,在一望无际大农田上驰骋,车轮渐起一阵烟尘。

那时我知道,这影片讲的现代工业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

我曾经谈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一座座空城问题。

而此片,讲的是信仰。

工业化看似驱魅,实际是打破一切信仰后人无畏无惧的可怕 。

我百度了一下临沧,有傣族,有佤族,他们要么信佛教,要么信基督教,要么信原始宗教。

人一旦无所敬畏,就会胆大包天,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是可怕的。

他们的信仰变成了金钱,一切皆以利益为转移。

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小女孩去寺庙偷钱花,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现代人太急功近利了,因此不能明辨哪些是应该得到的,哪些是偏得的。

人是渺小的,他自己可以跳出种群世俗的怪圈,跳不出自己命运的怪圈。

一旦出了问题,有想临时抱佛脚。

神灵已经被工业文明吓跑,被附体的老太婆说“我不知道你们往土地里放了些什么,米酒和米花的味道都不对了。

”结尾的山洞寻佛,那墙壁上的影子,好似穿越千年的笔画,几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不就是这样虔诚地活过来的吗?

那舞蹈是沟通天人的舞,刹那间有光。

影片看到女主角跳舞那段我是很感动的,那墙壁上的影子和音乐,唤起共鸣,人性本来是恶的,唯有神性让我们高尚。

影片仅提出社会弊端问题,从传播的角度,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片方做到了。

但却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学术也一直争论不休。

我曾经焦虑地问过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从哲学层面上,人类在火山爆发之前可以做些什么?

难道就这样束手待毙吗?

张教授说了很多,我讲之概括为做好自己。

 9 ) 《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1):片名“之味”

日本电影惯喜的后缀有这么两个:物语和之味。

物语最为常见,翻译成中文就是故事、传说,最先指一种文学体裁,包括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代表作分别是《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

两者相互结合,后来发展为《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最高代表。

物语广为国人熟知,不是文学的影响,而是电影。

日本电影喜欢直接用“物语”做后缀,翻译成中文就是“什么什么的故事”。

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浮草物语》,便是最好的代表,比如“京东物语”其实就是“东京故事”( Tokyo Story),顾名思义讲一个发生在东京这座城市的故事。

“物语”因为既能指代故事,又比简单的故事多层况味,许多西方新电影的片名翻译成中文也多被冠以“物语”的后缀。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The Shape of Water》原意为“水的形状”,一般人看到这大多会一脸蒙,“这是讲什么的呢”。

一旦翻成“水形物语”就清楚多了,即便还是不懂“水形”具体指啥,但至少明白是一个讲“水形”的故事。

再比如捷克导演杨·史云梅耶的新作《 Hmyz 》(英文为Insects)原本只有“昆虫”的意思,倘若直接翻成“昆虫”,不明就里的观众还以为电影是一部生物学纪录片了,翻成“昆虫物语”就不一样了,观众一眼就明白电影是在讲“昆虫的故事”,此后再看到成片,也不会引发什么误解。

因为日本文化影响之强大,“物语”这个词似乎也已慢慢变为国人的日常惯用语,出门问问年轻人应该大多都是知道“物语”作为“故事”这层意思吧。

而且比起直接地用“故事”,“物语”这次用起来还能多一层不解但又能让人回味的书面味。

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拿“物语”做片名的后缀,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物语”是日本电影片名最喜用的后缀,另外一个是“之味”,“之味”就是“什么的味道”。

还是举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他也喜欢用“之味”做电影片名的后缀,比如《茶泡饭之味》《秋刀鱼之味》。

像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也被翻译为《横山家之味》(港译),还有石井克人的《茶之味》、河濑直美的《澄沙之味》都是拿日本人吃的物食来做主词,配以“之味”做后缀。

“之味”如同“物语”,影响广泛。

比如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原先的意思只是“青木瓜的香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听起来非常老土,但翻译为“青木瓜之味”后不仅清新脱俗,而且还徒增回味。

其他如法国电影《梅子鸡之味》,原先片名Poulet aux prunes只是梅子鸡的意思,加上一个简单的“之味”,电影的味道瞬间就有了。

当然,也有一些电影还是保持“的滋味”作为后缀比较好。

比如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若翻译为《樱桃之味》,感觉总让人有点奇怪。

使用“之味”做后缀的,往往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食物,电影也多是讲述平凡的日常生活。

但《樱桃的滋味》呢,其实是要超脱出樱桃这种日常水果的功用,升华到关诸生与死的话题,因此还是用“的滋味”更合适吧。

所以,当我们看到鹏飞导演的电影《米花之味》的时候,强烈的日式感油然而生。

“米花”作为傣族人民的日常食物,和“茶泡饭”“秋刀鱼”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用。

而且在我们在不知道“米花”具体为何物之前,这个词朦胧间给我们的感觉不正式日式的吗——“米做的花”?

是不是很像日本人会取名的一种小食。

“米花之味”这个片名是我们感觉到这部电影中具有浓厚日式色彩的第一点。

《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2):片头“特写”《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3):片头“字幕”《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4):原创音乐

 10 ) 再谈《米花之味》:中国新电影的开始

中国文化底色中的“惨”,注定它无法诞生出真正“悲”的东西。

我们也不必强求将“悲”硬性移植进我们的文化基因。

只是对于“惨”的卖弄实在可以停下手来,去发现日常生活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在“悲”与“惨”之外,日本电影给我们带来了第三条路。

那就是以审美的方式关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

这是“消极抵抗”的姿态,而不是在“惨”中沉沦到妥协和接受。

生活是同一的,但看待生活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这是为何我们要热烈拥护《米花之味》这部电影的原因。

中国电影诞生百余年,很少有电影真正做到在呈现困顿生活时彻底脱离“惨”。

滇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寨子,落后的乡村场景,离异家庭,留守儿童,青春期少女的叛逆……所有一切都符合传统农村题材电影的定位:困苦、矛盾、普通人的挣扎。

但鹏飞丝毫没有去表现“惨”的一面,而是真正发现了日常生活美丽与可爱之处。

过往的电影一拍到农村,便表现出苦大仇深的姿态,除了文化基因中的“惨”作祟外,也出于刻板印象。

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束缚了创作者的思维。

而鹏飞在对农村生活长达一年的体验后,发现了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即便生活贫困,家庭破裂,成长有烦恼……孩子们依然有自己的玩乐世界,生活依然有喜乐。

绝非千篇一律的“惨”,一切丰富的生活滋味最后在电影里得到了呈现。

《米花之味》如此轻盈、优美、俏皮和可爱,彻底抹除了大众对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惨”的印象。

这是从日本电影中获得的滋养,鹏飞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日本导演(北野武、是枝裕和、石井克人……)的热爱。

因此,在“悲”与“惨”之外,是中国电影人学习日本电影的时候了。

转变观念,从传统文化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深受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如果电影人不紧跟步伐,通过电影反映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反而继续践行祖宗留下的糟粕传统,无疑不合时宜。

这是为何我认为“中国新电影将从《米花之味》开始”的原因,因为这是一次影像领域的观念变革。

悲与惨/第三条路,日本电影给我们的启示《米花之味》:一种“反现实”的美学建构

《给我承诺》短评

挑了块好食材,但没找对方法,淡了

5分钟前
  • 老朱無電影不歡
  • 较差

一个类型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有趣

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把留守儿童题材拍出了不同的味道,鹏飞导演跟蔡明亮导演合作过多次,但自己拍片风格跟蔡明亮一点也不一样啊,更像日式家庭片的风格,有是枝裕和和小津安二郎的影子。影片整体还是不错的,文艺片气质非常足,电影节很喜欢这种电影。但还是太糙了,没有电影质感,尤其美术方面,就跟没有专业美术组似的。小演员也是完全不会演戏,7分。

10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为什么文艺电影节奏这么慢?貌似拍得很美,其实很空。#20180805

12分钟前
  • huyouyou
  • 还行

演得狠监介。搞笑的地方总是狠莫名。运镜糙。讨厌拿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致敬小津,但是这剧情简介简直是在意图和小津平起平坐。两小儿窥车内戏好恐怖。

14分钟前
  • Evilly ☣
  • 很差

云南这块是陌生的,所以是喜欢的点。音乐好听。

1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略显生涩,无论故事,还是镜头,都不动人。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个电影还是可以的,讲的是云南留守儿童的故事,画面的色彩很丰富,故事中有很多留白的地方给观众自己去组织故事。源起是女主回到家乡找自己的女儿想和她一起生活,但过程中发现女儿变得不爱上学,骗人,村里人对于她又是诸多非议。在这样的过程中,女儿的一个同学患病去世,大家纷纷都表示缺少神的庇护,于是组织一次拜神活动。整个故事很零散,但看出导演对这片美丽地方的担忧和喜爱。这也许就够了。20210524

24分钟前
  • 心之呢喃
  • 还行

挺真诚也挺粗糙 粗糙的让人始终入不了戏 这导演一定是沉迷于快手或者抖音吧…各种段子都能直接拍进来也是没谁了…

28分钟前
  • doherty
  • 还行

为啥现在的好多电影拍的都跟纪录片似的呢,不美不诗意不深刻不高级,反而无聊又冗长并且充斥着廉价感。形式大于内容,弄点宗教迷信鬼神民族特色上去就觉得自己稳了。

32分钟前
  • gentle mob
  • 较差

轻松清新,在地化做得很好,可见下了功夫。想表现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已经很明了。导演还有潜力可挖。三星

34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开篇就被清亮的配乐和干净的山景吸引 从傣族留守叛逆少女的日常引出一系列传统与现代共存又互斥的问题 伴随飞机轰鸣声扑面而来的 除了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 还有潜移默化中已然改变的山水原味;地下溶洞那曲如孔雀般优雅的现实之舞太美;英语字幕由托尼雷恩操刀 杜笃之也为拟音献力

35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大人在经历,小孩在观察,以家之贫土为基础,瞥见外来者对原住民的思维侵略,构建出一个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畸形国度,只是最终谣言四起的个体争斗被一场没有悲伤的死亡接替,野人的怒吼也不过罐头的哭泣。镜头总是对准英泽饰演的母亲一角,以其部分肢体来与去的舞动瓦解每个配角,带出个体创造的无限可能

36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秀丽的云南乡村下,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为引的《米花之味》,导演实则并没有过多的去解构这一颇具争议的社会问题,它只是成为了电影营造母女情感冲突的戏剧张力,而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的碰撞,以及对生命饱含诗意的着墨,才是其层次丰富的内在底蕴。

37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还行

过于平淡。所谓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多只是蹭个热点的感觉。

42分钟前
  • emi
  • 较差

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最后呈现出来像一个演戏痕迹明显的类戏剧。看得出女主很努力的美黑饰演村姑,然而举手投足眉宇之间都是上流社会的优雅。因为母语环境类似所以几乎所有台词捧读感很重,最后跳舞那场戏明明可以拍得更好,难道导演没有更好的想法了吗。

45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什么时候带着口音的电影能不那么刻意啊我的天,看的好难受,一股子怪味。

49分钟前
  • 贺来闲人
  • 较差

总不喜欢这种缺失细节 砍掉旁枝 只剩一条笔直主杆直达目的地的 生怕你看不懂的 叙事方法。有亮点,结尾音乐不错,环境音不知道为什么有断点。感觉拍摄技术不大成熟。

53分钟前
  • chrissy
  • 较差

云南话教程

55分钟前
  • kokomi
  • 还行

“城乡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对碰、发展与保育的冲突,在诗意影像与禅意感悟中化解”,——导演在YY吧,这些矛盾和冲突莫名其妙地靠禅意、跳个舞就精神胜利地化解了???!!!另外就是业余演员的表演太让人出戏里,不能叫演,只能叫摆造型、摆表情;台词更是基本靠念,完全贴合不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60分钟前
  • SweetRiver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