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西科塞斯谈他的<纽约黑帮> “但愿我也能像别人一样,轻松地说:‘我才不在乎什么奥斯卡呢!
’但我从小就在电视上看每一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它伴随我长大,这玩意儿对我确实有难以言喻的魔力。
” “我真是怕得不到它(指奥斯卡奖)。
” “如果谁说西科塞斯的《纽约黑帮》进行得一帆风顺,那显然不是真的。
” “可能是我已经老了,对太多事情已经开始无动于衷,这太可怕了。
” “这部电影(指《纽约黑帮》)不探讨暴力,探讨的是一些别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美国?
移民算不算美国人?
以及作为美国人如何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
我不想用电影来证明、建议,但本片恰巧属于这个范畴,因为在这个阶段美国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 “选择纽约作为历史背景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国。
这个海港是移民来到美国的第一站。
刚下船的新移民能做什么?
他们必须找个工作,但是他们并不受老移民的欢迎,有部分原因是美国社会的党同伐异,这片子正是在讲述这种状况。
” “我喜欢弗洛伊德,这场戏直接来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奴仆日记》,他说我想吻你的足,于是她立刻将腿收回。
(谈《纽约黑帮》的某场戏)” “有时我真害怕将电影院变成了教堂,将我的影片变成一场布道。
” “也许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社会似乎永不停歇地重复着工业革命的时代。
我们都感到一些迷失,甚至会忘记自己是谁。
现在我已经快和这个世界失去联系,好像自己注定将与之割裂似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将一直在拍摄的电影都是关于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
” “电影虽然是关于纽约,但只是用了城市的名义,其实这是部关于被主流拒绝的地下帮派以及底层穷人各自的小社会的故事,这些团体根本无法进入社会的权力结构。
” “电影以火拼为结局,主要是比尔(丹尼尔·戴·刘易斯 饰)和阿姆斯特丹(来奥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之间的决斗,电影的主线讲述阿姆斯特丹必须面对、挑战前辈,在一定意义上后者可以看成是他父亲的角色。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坏人应该被英雄铲除,这是传统美国史诗片的套路。
而我片中的坏人是绝对肮脏,英雄只不过是好点的坏蛋。
后者杀死前者,这种结局暗示整个社会的变革,新的潮流代替旧的传统。
1865年以后,美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这也是变革的重点尾声。
” “剪接,然后是拍摄。
因为总会遇到很多问题,都是导演过程中自然出现的。
这如同做一个巨型雕像,你总是磨掉一些,再磨掉一些。
”(西科塞斯谈自己最喜欢的电影身份) “基本上我是在拍一部美国史诗片(谈《纽约黑帮》的主题)” “我想《纽约黑帮》就是部西部片,不知是否贴切,我认为是部西部片,可以叫“东部西部片”(Eastern Western),某种程度讲是西部片加上黑帮电影。
” “我一直只喜欢拍我感兴趣的电影,从来不去追求生命的争议,因为我根本不想找任何麻烦。
我的目的只是观众们喜欢我的电影,希望人们能够去看它、思考它。
再有的就是要挣一点儿钱,好让我拍下一部片子,没别的了。
” “几年前,我突然发觉所拍的电影中,历史题材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 “需要正邪对比,爱情故事这些票房热点,我希望结果对我个人是有意义的。
钱越多负的责任越多。
这点是上世纪70年代拍片不同的地方。
” “在以往我会说我不留意当代电影,现在我不会这么说。
近年来我看了很多当代电影,很多意大利电影,还有年轻的美国导演维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电影,这些我都比较喜欢,还有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失忆》(Memento),保罗·托玛斯·岸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我并不想把所有我喜欢的人的名字都列出来,我只是看他们的电影,并从中学习如何用视觉叙事,另一方面,我不可能拍出他们那样的作品,我是过去的人了。
”
I like Leonardo but even better... Daniel day LewisBritish actor 😉 Irish vs America born in early New York Yes a lot of the first settlers were English. Irish. Danish. Lots of Italians came later USA is a mix of European settlers Lewis is the American side Irish often have ginger hair.fighting for the Irish before now he's corrupt police. president Kennedy, Jimmy Carter? Theyr Irish Many Americans have Irish ancestors. He has a normal sized house even u think he doesn't spend much money in his life and actually people don't recognise him irl very often lol I remember a story of an actor on a movie set going to have lunch with his friend. And Daniel day Lewis' wife was in the movie, so he came to pick her up. The actor said he saw his friend talking to some guy. And he ignored him and only said to his friend "let's go for lunch". And later his friend tells him that was Daniel day Lewis and he felt so embarassed he totally ignored the best actor of all time 😂 He didn't know it's him. He thought he's maybe sound or camera guy discussing with his friend about a scene Means Americans born there dont want Irish immigrants coming in and changing everything. Majority of them means they get majority votes etc Yeh usa is all immigrants besides the native tribes Well the Irish were hated for a long time. Similar to Jews and black people Too many and the stick together creates hate. Imagine now ur city's just flooded with Taiwanese. And they think different and have fiffrfrbt culture to chiense. Even maybe thier own dialect or language. Now suddenly u feel ur city is full of foreigners and theyr given citizenship as soon as they arrive and now there's more of them than native people. That's how the butcher feels
一直一来电影都附带有较高的文献资料和美学演进的作用。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纽约黑帮》中就为我们展现了纽约城市这座象征着美国的城市建立。
导演在片中刻画了一段复仇故事,也是好莱坞最擅长的小人物成长的故事,在一部具有历史演进意义的电影中,这种具有代表性小人物的成长,是历史的缩影,导演从这一角度去叙事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更符合商业片时代观众对于电影作为娱乐性的需求。
同时影片中也谈讨论诸多的在那一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南北战争、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信仰的探讨。
究竟谁是美国人?这一问题也深埋在复仇线索之下。
影片的最后,纽约城市的变迁,瓦伦复仇了比尔,军队镇压了暴民,统治阶级只丧失了几张选票的轻描淡写,也使这段历史划伤了圆满的结局。
一场掺杂政治的复仇故事,本身是奔着三个实力影星去的,看了却大失所望,丹尼尔刘易斯倒是给人一些惊喜,将一个残暴,固执的黑社会独裁者饰演的活灵活现,但是故事本身支离破碎,或许是框架太大的缘故,总感觉进入不了剧情,缺少震撼和感动。
马丁的作品常常表现主流历史视野中被忽略的内容,这一点我很喜欢,因为往往是被忽略的这部分,能让我们看清真相,它更全面也更中肯。
《纽约黑帮》如此,《禁闭岛》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美国的民主不是在一天之内建成的。
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属于不同族群的移民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美国还处于移民开放的阶段,虽然政府和法律都对移民采取宽松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来到美国后就会收到欢迎。
人们按照族群形成黑帮组织,倾轧异类。
人们无法或者说没有意识诉诸法律,只好投靠帮派,这也是这些帮派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美国,国家权威还比较弱,国家权威意味着国家对民间的管理。
国家权威低下意味着国家没有能力管理社会,后果是社会混乱,帮派林立,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无法保障。
美国国家权威正式从内战开始上升,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止达到一个高度。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警察由黑帮头目操控,坦慕尼家族利用黑帮掌管市政,种族歧视现象严重,屠夫手刃议员,就连最后的黑帮火拼也是为了复仇,而火拼本身就意味着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国家和法律的权威并没有在这些人身上得以体现。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结尾,十分意味深长。
黑帮火拼最终被政府的镇压,个人的理解是这种私人恩怨、群体恩怨,最终都被国际机器碾压,社会的动荡和乱象最终被国家权威取代,美国开始走上现代社会的道路。
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故事。
个人的复仇仇恨的故事,与整个时代的焦点问题 交织在一起,最终强烈的个人仇恨复仇的故事消隐在无数个个人仇恨的故事的时代大背景中。
纽约 城市不断的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无数个真实强烈的个体故事,尘归尘土归土 最终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若干年过去后,那些曾经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传说……好了不唠叨了 字数够了 说说屠夫吧其实最后屠夫并没有死,由于时代的变迁 他后来转行跨界了 进入到时尚行业做了裁缝,他放下了屠刀 拿起了剪刀,成为了知名的服装设计师。
Bill the Butcher 称Priest 是一个值得尊重,唯一让他记在脑海的敌人: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for their own tribe. Priest Vallon 为了给他们tribe 在这片土地争取一个生存的角落。
而Bill 是为了维持这里原来的面貌,不愿意它有一丝改变,特别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
Bill 痛恨外地人的“入侵”,费精心力地撇除新移民的foreign influence. Mr Cutting 回忆到父辈辛勤地开垦这片的土地而获得一席之地,对那些只凭一张船票就成为美国公民,“毫无贡献”的新移民恨之入骨。
Politician Mr Tweet 在暴乱后,看着下葬的New Yorkers说了一句:“we are burying a lot of votes down here tonight."“friends or foe,it makie no difference now”"New yorker we all was born of blood and tribulation.And so then too,our great city."all in all,他们都是一群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整部电影场面恢弘,惊心动魄。
特别是最后,从HARMET岸边,New Yorker 的墓碑静静地看着New York uptown一坐坐高楼拔起,这一幕让我特别感动:可能为这座城市牺牲的人最后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最后没有人会记得他们来过。
但是,这座城市,会永远记得他们。
那一条条的街道,会依然回荡着他们的脚步声,永远。
2002年,对于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来说算是比较失意的流年。
酝酿了30年的“野心之作”,黑帮史诗片《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在奥斯卡上折戟沉沙,9项提名颗粒无收,而且票房惨淡。
《纽约黑帮》其实成片质量不差,几乎可以称得上经典。
有社会学家导演美誉的马丁·斯科塞斯第一次将大历史背景拉入他的社会学电影体系中。
但无论对于美国本土影迷,还是国外影迷来讲,影片的娱乐性实在乏善可陈,过于重视历史叙事也让影片在人物和背景两端形成裂痕,不得不靠人物旁白台词一次次提及,勉强黏合,避免陷入“走神”和“分裂”的尴尬境地。
《纽约黑帮》可以看作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作品的转型之作,为以后他更加深入社会历史性题材,且在表现形式上加入舞台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纽约黑帮》也开启了当年的奶油小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马丁·斯科塞斯的合作大门,两人在该片之后多次联合冲击奥斯卡,越挫越勇的传奇经历亦成为一段影史佳话。
《纽约黑帮》成也“野心”,败也“野心”,历史背景丰富了故事,却冲淡了人物,甚至造成了影片上下两段的割裂。
影片一开始就是纽约当地的两大帮派械斗,爱尔兰移民美国的死兔帮与美国早期移民的本土帮。
这一场战斗决定了纽约未来近20年的发展走向。
最终以屠夫比尔杀死“死兔党”首领告终。
而“死兔党”首领正是男主角,小李子饰演的阿姆斯特朗的父亲。
在亲眼目睹父亲被比尔杀害后,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16年后,虽然就读教会学校,但长大成人的阿姆斯特朗走出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扔掉老师给的圣经。
一心复仇的他很快回到纽约穷人区“五点街”,并且成功加入了已经成为众帮派中势力最雄厚的屠夫比尔麾下。
靠着聪慧的天资,不服输的狠劲,阿姆斯特朗很快晋升为比尔的左膀右臂,还在一次“刺杀”行动中救了比尔的命。
膝下无子的比尔差点要认阿姆斯特朗作“义子”。
两人的关系达到顶点后,阿姆斯特朗的仇恨之火也意外点燃。
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后,他最终选择完成弑夫之仇。
整部影片的上半部分落脚到一个较为俗套的“复仇”故事中,聚焦人与人之间的局部关系的变化,是传统的好莱坞影片惯用的叙事模式。
但有着庞大野心的马丁·斯科塞斯无时无刻不在添加“私货”,在人与人的争斗中加入历史的佐料,让国家的进程渐渐成为主流,而作为个体的人看似掌管全局,其实只能被迫随波逐流。
影片下半部分,历史的主体位置开始凸显,人物反而退到幕后。
刺杀虽然失败,但比尔看在阿姆斯特朗父亲曾饶恕过他自己的情份上也选择了宽恕。
阿姆斯特朗喘过气后,汇聚了父亲以前的手下,重新成立了死兔帮,而且在政客和本地宗教势力的帮助下有了对抗比尔的实力。
作为黑帮题材的影片,暴力无疑是渲染的重点,但由于历史背景因素,政治方面的描述显然也不可绕过。
影片下半部,选举成为重头戏,各大帮派放下武器,开始为自己的支持者拉取选票,而政客们也开始下注,为利于自己的一方开始操控选举。
《纽约黑帮》故事发生的时代里有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决定着影片人物和故事的发展。
首先是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林肯发表了宣言,让百万黑人从农奴转为合法公民。
其二是爱尔兰大饥荒。
《纽约黑帮》所处的1846年到1863年这一年代,每年都有20多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
这个时期正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
影片中的五点街就是纽约、乃至美国移民国家雏形的横切面之一。
帮派的林立无疑就是移民潮带来后遗症之一。
在比尔等保守派看来,移民扰乱了美国社会本有的秩序,他们无权享受早期移民带来的文明。
比尔愤怒的告诉政客,“一个黑人一角钱肯做的工作,现在爱尔兰人5分钱就肯做了,而我们白人做的话,以前是应该拿2角5分的。
”
但对于急需城市化的政客看来,这些移民确实一张张实在的选票,廉价的劳动力,还有南北战争的炮灰。
这也成为当时第三个历史大事件的导火索,纽约征兵大暴动。
有钱人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兵役,而移民和当地的爱尔兰人却需要花费300美元才能免于兵役。
300美元在当时可谓天价。
征兵宣布的当天,暴动开始。
而比尔与阿姆斯特朗两大帮派之间的决斗也正好发生在当天。
可双方之间声势浩大的决斗已经失去了影片一开始发生的那场决斗对于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官方为了镇压暴动,维持法律和富人的财产安全,动用了炮火和部队进行血腥镇压。
比尔与阿姆斯特朗的争斗还未开始就宣告结束。
就此,两人才明白,历史的洪流已经不由他们而左右。
一切都在鲜血和苦难中诞生。
伟大的城市也是如此。
《纽约黑帮》的海报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句话:America was born in the streets。
马丁·斯科塞斯曾说,影片是“关于被主流拒绝的地下帮派以及底层穷人各自的小社会的故事,这些团体根本无法进入社会的权力结构”。
而马丁·斯科塞斯希望用这部影片描述当时这群地下鲜活人物们的生活状态,这群被权力诱骗和利用过的平凡人。
影片最后几组画面非常精准且浪漫化的表现了以上主题。
活下来的阿姆斯特朗埋葬了死去的朋友和仇人。
那片墓地的对面是从乡村到港口,再发展为城市,金融中心的纽约。
虽然作为城市的背景不断变得繁华,但眼前的墓地却丝毫不变,除了更加苍凉和落魄。
所以,城市和国家的建立依旧绕不开这群被定义为黑帮的暴徒们的影子。
说美国是建立在暴力和帮派之上,其实也一点不夸张。
影片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表象刻画到极至,提供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历史细节,它基本上是一部作者性导演作品,成败都应由马丁·斯科塞斯自行承担。
在观众心目中,这是一部砸锅的作品,但它绝不是一部烂片,它无处不散发着大师的气息。
它比以往斯科西斯的名作等多了一种歌剧式的升华。
但不幸的是,这是一部很长又稍闷的歌剧,是一个以暴力为主要场面、复仇为主要情节、大明星为主要卖点,可仍无法让人完全进入戏剧情景的乏味故事。
如何实现野心,同时把故事讲得更为“好看”,在这部影片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在《飞行家》、《雨果》、《无间道风云》、《华尔街之狼》中完成了涅槃。
所以,《纽约黑帮》对于影迷和马丁·斯科塞斯来说,依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依然是可以轻松碾压大多数作品的经典之一。
不同于经典黑帮片,这部片子讲的是传统黑帮模式在历史洪流的浩浩进程中被取代、被消散的历程。
虽然前面的铺垫太长,但最后近45分钟很精彩。
片中也有一些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如撑起全片的本地帮的民粹主义和多民族融合的争分),但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宣传性立场;相反,电影给了本地帮的帮助比尔足够的人性和尊重,几乎把他拍成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和一些其它斯科塞斯的影片一样,这部电影游走在大片的边缘,最终越过了大片的模式化陷阱,达到了新的高度。
(巾城)
我的家乡很平庸,因为它的历史不血腥。
上海很繁华,它那里死过又来过很多人。
招商引资,没有血腥的历史不成。
城市也有基因,要发展,没有活力不行,城市要有活力,没有血性的人不行,要有血性的人,没有血性的祖先不行。
有了血性的祖先,血性的历史,自然会创造出来。
我的家乡,很平庸,因此,很安静。
它不能去追求成为繁华大都市,只能尾随其他城市之后,得发展且发展。
如果在发展中,丢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平静的历史基因,就成了不伦不类的无根无据的可怜跟屁城。
得发展且发展,这是没办法的天下大势,保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才是自己该使劲而能使劲的地方。
跟飞行家的问题差不多,都是过于宏大的叙事导致人物心理性格不够深入。不过有时我想,这不就是马丁的风格么,还原如此宏大的叙事,精细的还原度,足够引起几代人的反思,造成的舆论效果难道还不够么。小李子演技确实欠火候,但马丁也没给他安排太多走心的台词啊。反而是刘易斯这个角色真是丰满到家了
long and dull
DDL满分的表演也挽救不了支离破碎的剧情混乱的结构以及。。。小李和卡梅隆大婶这种low出境界的组合。。。
......摆架势.....
大时代小黑帮,碰撞一刻有亮点但前者头绪讲不清,狗屁倒灶的五角场传奇埋河岸。开篇就讲半是梦,就别计较梁山好汉评话风和横店般拉不远的景。回头看小李是被这片的DDL带坏了呢还是被从此就拿DDL标准要求他的老马丁用坏了呢
开片听到摇滚就笑了。马丁略显玩票,少了抽丝剥茧的耐心。一直不喜欢小李子的表演,哪怕马丁再怎么袒护。
最后一个画面很棒,点明主旨了。。。。总体情结太拖沓,凌乱
高潮前的所有超长的铺垫都是为了蓄力了解这桩杀父之仇。而美国内战的背景在此,不可抗力因素的降临,让所有仇恨和纠缠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陪葬品。结尾阿姆斯特丹一刀刺向已经不会还手的屠夫,这股劲儿是结束仇恨的释放吗?我觉得并不是,更多的仍是无奈和悲伤。而主题也很浅显易懂。PS.DDL演技真的没话说,比较而言,是要好于《钢琴家》艾德里安·布洛迪的表演的。
世界的一席之地,九斤老太和夏瑜的帮派斗争。穷人们立起各自的阵营,实际却深陷在富人酿蛊的容器里厮杀而毫未察觉。马丁大爷怎么拍帮派火拼,就是褪不掉浪漫色彩,黑罗曼蒂克。我从半小时后就在想今天的纽约,结尾就放了对比,对观众把握太绝了。看出来《大西洋帝国》沿用全部的美,越想越爱。
看的我想睡觉~~~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斗争,移民与本地人的斗争,用血和暴力换来共存与繁荣,这毕竟是一个建立在昂格鲁撒克逊文化上的国度,也注定要用血与战斗换来现存的一切。可惜马丁的场面控制力不足以驾驭这部电影,他的碰触是乏力的,丹尼尔救了这部电影,小李完全无法与德尼罗比
難以想像的慘不忍睹....
美国内战前的那十几年发生的故事 由黑帮的角度作为主线 伴随着宗教 信仰 种族 政治等方面,还原了美国那个阶段的历史。而且看似臭名昭著的“本地帮”,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反感外国人的涌入,很大程度是源自于对国家的一种保护情怀。这...是不是有点北京人的影子呢~
刘易斯的表演是个亮点。斯科塞斯少有的昏招。
又看一遍,确实《纽约黑帮》不在马丁作品的第一序列,把黑帮火并和起义暴动两件事勾兑起来叙述,野心很大,有点互相干扰了,因拒服兵役而起的暴动更适合用于史诗题材,不过可能是火并有黑帮最典型的仪式感,所以倒贯穿始终了,反倒是暴动起义忽然冒了出来了。惊喜是发现卡梅隆迪亚茨居然会演戏!
不是我心中的Scorsese
真的很一般。当年一堆提名一个奖没获,真是说明评委们还是有专业水平的。
迪亚茨的甜姐儿脸实在是不适合往回穿越啊,而且跟小李子是生生的不来电呢。对美国历史不了解所以看得是云里雾里,只觉得一句话很经典:今晚我们埋了不少选票。是啊,世界上又有哪个政权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呢。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生死恩怨,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终成过眼云烟。随着时光流逝,终如春梦一般,了却无痕。
并没有觉得特别好看啊 反而觉得太冗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