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报多大期望,但是最后还挺感人的。
故事很简单,叛逆个性的儿子与观念传统的母亲在儿子未来的问题上矛盾逐渐爆发。
母亲为了让儿子高考谎称得了绝症,儿子逐渐发现了母亲的不容易,最后皆大欢喜了。
我考完的第一感觉是,我怕自己以后会成为这样的妈妈。
固守传统的观念,认为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跟儿子几乎是互不理解的程度;又自以为是为我独尊,非要儿子按我的想法走,好可怕啊!
但是片中的儿子结局还是不错的,虽然违背自己意愿上了大学,起码自己跑酷的心愿没有被放弃!
ps.尼玛啊,复习几个月就上线了,这让我情何以堪啊再ps.他复习的时候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了片子几个旁枝发展的不好,房客(忘了叫什么了)、男主的女朋友、吕丽萍的前夫,说他们吧又多余、不说吧还确实是剧情发展需要的人物,结果弄成了现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局面。
姥姥这个角色倒是非常吸引人,活泼开朗又善解人意。
是因为缺少生活平淡的力量你们感受不到好与不好不再赘述只希望说烂片的给我个理由说服我谢谢
虽然极力避免听/看到孙海英讲话,但吕丽萍真的演的很好。
唐山大地震pk玩酷青春,我投玩酷青春1票;徐帆pk吕丽萍我投吕丽萍1票。
顺便感慨一下那些大片们,大多不过是一票所谓的大牌在空洞或荒诞的剧情下衬着费钱的场景假模假式的扭2到3小时。
现实生活的精彩生动,有几个在关注?
这恐怕才是真的要动脑的。
为了8亿票房大家一起忽悠吧。
我是冲着金马影后那座奖杯看这电影的。
母子亲情我不想讨论,再假也是禁止被批判的。
从看到吕丽萍退给房客小方房租的时候我就开始恶心。
作为北漂,我不知道这位房客是受了房东多大的恩惠,要多交房租给房东,理由是:现在房价那么高。。。
这种假模假式到令人发指的情节我再也不想看到,在整个京城的房东都在和中介一起抬高房租房客叫苦连天的时候,我居然看到了有房客死乞白赖自愿多交房租给房东这连梦里都不会出现的情形。
编剧是有真实经历如此梦幻的奇遇还是根本在闭门造车。
我只想说,你想突出女主人公善良,可以,能TM换个情节么?
早恋,叛逆,追求理想,省略不提。
母亲为叫儿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而装作癌症---这应该是九十年代的编剧热衷于的戏码吧??????
我服了编剧。
真的服了。
一个母亲为家为儿子所作的牺牲已经不用再多说了,相信天下多数父母都可以做到。
缺少沟通,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无法让含辛茹苦的母亲理解儿子。
一直有这种说法:“中国人缺少专业精神……”母亲被下岗,其实也该退休了,且不说她的退休金,社保,为什么要让日本人说了算?
还要从当事人到领导一起乞求……这样的事情以后应该不少发生。
我们的企业给员工提供了什么保障让他们专业?养肥了再杀掉,又有多少所谓的民族品牌卖给了曾经的侵略者们,能做主的人,有多少能为一线的员工着想?
不多说了,也许社会残酷,逼着有机会的先捞一把。
向蜘蛛侠学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很细腻,很感人。。。
哦。。。
应该说我蛮有共鸣的大家都参加过高考吧?
都有过青春时的梦想?
也偷偷早恋过?
和爸妈大吵一架,然后约几个死党感叹老一辈不能理解我们。
呵呵,可能过不了多久,等我们有了孩子,就会经历那另一半的感受了:这孩子咋那么不听话呢?。。。。。。
呵呵,这部片子很贴近生活。
虽然我对北京人的油嘴滑舌不太能接受,也不太喜欢当中一些刻薄的话,但是很喜欢影片中的真实,细腻的感情。
尤其是当母亲查出绝症后孩子的表现,真的触动我心!
算了,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直至2011年,还有影迷不满吕丽萍封后2010年第47届台湾金马奖。
《观音山》入围的张艾嘉将与大陆的三位女演员汤唯《月满轩尼诗》、徐帆《唐山大地震》、和吕丽萍展开影后之争。
哥觉得,吕丽萍能够凭借本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金马奖评委读懂了如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下,人民对未来的彷徨。
提高点角度来讲,这已经不是一部以‘跑酷’为主题来诉事的电影了。
这是一部以‘跑酷’为引线,向华人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内地人民,他们为何如此执着几乎是逼迫式地要子女读书。
至于孩子们的理想、爱好,内地的父母都可以嗤之以鼻。
内地的父母也是人生肉长的,为何他/她们回如此顽固的要求子女走读书才有出路呢。
通过本片,或许你能看到答案。
哥觉得,就是这么一点,吕丽萍完全有资格荣任本届金马影后。
汤唯这次‘谈情’,徐帆只是演绎了一个极度不真实的灾难下的母亲,观音山,哥还没看过,听说还是些‘情事’。
吕丽萍封后,对金马奖,对电影来讲,都是有积极、社会教育、探讨意义的。
至少哥这么觉得,甚至本片可以为内地父母开辟一条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新途径。
再者,无论是金马或是香港金像奖,评委们都注重得奖角色与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多一些。
这些个封后称帝的出彩角色却不是银幕上的英雄、美女,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
例如鲍起静金像奖封后的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她在片中角色仅仅是个为生活奔波的平凡妇女罢了。
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两个,影迷们有兴趣多找找吧。
如此尽管哥现在还没生儿育女,甚至还未结婚/有女友。
时至今日,哥真能体会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就说片中吕丽萍的儿子何志鹏吧,称作‘自我意识’特别强。
好啊,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了。
认为就算考上大学,毕业后也没啥好出路。
但哥想代你妈教育你一句:“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出路是没以前好了,大学生确实算不上是个稀罕的东西。
但是,你,一个连大学都没念的高中生,在眼前这个社会里,就更神马都不是了。
”你爱跑酷,不爱读书是吧。
好啊。
有本事你现在就别吃家里一口饭,别喝家里的一口水。
靠你的跑酷混社会去呀。
哥和你妈一样担心你,一走入社会,靠神马跑酷,的确是很酷。
就怕你还没靠跑酷混上口饭吃,万一来个啥撞伤,扭伤,碰伤的。
最后送你上医院,帮你付医疗费的,还是你的父母嘞。
影片演到2/3段落时,吕丽萍与何志鹏这对母子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其实母子间这种蕴积而出的矛盾,最后爆发的如此强烈,在和谐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是必然的。
中国,从古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里。
苦难的中国人始终每天战战兢兢的忙碌着,下层人民尤其如此。
统治阶层只开放了一条‘唯有读书方能出仕’的门路,于是出生底层的人民,偶有会念些书的才能在极低的出仕率中脱颖而出,爬入统治阶层,‘光荣’成为压迫人民中的一员。
而如今和谐社会下的劳苦大众们依然坚信着,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里,唯有读书才能稍稍有个好奔头,好出路。
培养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儿女们都在千军万马中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至于孩子们自由的理想,不是不能有。
只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玩乐理想,在和谐社会里,是混不了饭吃滴。
唯有习惯被‘压迫’---进入人民的队伍里,或者爬入‘压迫者’---档和ZF的行列,才是中国人民的两大出路。
试问,在如此的制度下。
80、90后的父母,再是如何的开明。
他们有神马理由不去担心儿女们未来的出路,如若真遂了那些‘谈理想、自由’的孩子的心愿,只怕自己老了临S那一刻,孩子能不能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善良的中国80、90后的父母,他/她们于心何忍啊….所以他/她们只好狠下心,趁早断了儿女们不理智的‘中国自由、中国理想’,逼迫儿女们加入滚滚的‘高考大军’中去。
“这是我,省吃俭用为我孩子将来上大学存的钱。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作为孩子他妈,我问心无愧!
就有一件事儿我对不住孩子,为了他能考上大学,我骗他说我得了绝症。
让孩子替我揪心,诊断书在这儿呢。
我真的很后悔,我不该骗我的孩子。
可是我没办法,我没有别的办法,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我孩子解释呢。
”看见没,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作为她的孩子或者所谓的‘家暴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你们能说这位母亲是个大骗子么。
如果她是,那也是普天下父母里头,最伟大的、高尚的、用心良苦的、不择手段的好父母!!!
总之,哥只知道,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如此和谐的国家里,谋得最后一丝可能生存下去的行为。
玩酷青春,金马,它懂内地父母心....
看着看着死机了,网速的问题,所以很遗憾不能一次性看完了,但整体感觉还是不错。
片子最大突破就是大改以往电影的广告植入为直接运用广告的拍摄方法来表达一些,高频剪切,rap,特写……某些片段单独看还真以为是运动品牌的广告呢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子的主题本身了,何志鹏和母亲的矛盾初一看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其实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并不是个新命题。
先从片子本身而言,这种家庭争吵其实是上一代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因为恢复高考,人人变有了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划分。
于是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了那一辈没考上人的终身信仰,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这种信仰的值得终身守候的,因为上大学=好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过上好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
9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活了,文化市场也繁荣起来,这就注定了90后们比他们的父辈能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至少在思想上更加独立,一部分人称之为自我。
所以,在更多90后眼里,文凭不代表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剩余一切,于是就有了矛盾,出了争执。
片中运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没上大学人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个女人在月薪1000的情况下养三口人的生活艰辛,小叔大把年纪了仍带个兔耳罩为逗人乐辛苦排练……最近看很多片子让人比较蒙了,不知道到底该务实还是务虚。
三个傻瓜告诉了我们真我之于生命的重要,而现实不是电影,一时半会看不到结局,一切选择似乎成了一场不知收场的豪赌。
总之青春不应该挥霍吧,相信自己,社会上对90后或多或少有些偏见,不管怎样,这部片子能够大胆站出来,去探讨这个问题,其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
90后应该有90后自己的姿态,不是自我而是对真我义无反顾的追求。
真我是自己找的,不靠父母,也靠不得父母,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高考是个节点,它浓缩了两代人两个立场观点的交锋,也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从个人角度看它仅仅是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点,给生命一个机会去思考去追问去质疑。
只是有人从大流了,有人被父母和谐了,有人放弃了。
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放弃的是思考,而对于梦想则选择搁置,不同的是有人搁置十年,有人搁置一生……
报纸上说,这是一部烂片,不过有吕丽萍主演,她得了台湾金马奖。
一直觉得吕丽萍给人感觉挺特别,决定找来看看。
要不是奖项所赐,我兴许还不知道这部影片。
幸而很快找到并看完。
觉得不能简单的说烂片吧。
吕丽萍的表演火候很好,但有时还是没有摆脱吕丽萍的影子。
这可能和剧情有关,全片有点散,有些地方作戏太足显得俗套。
说实话吕丽萍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题材比较新颖,新生事物与小人物命运相联系,带来现实的思考。
但没有深入下去,最后变为表现“爱”为主题的母子情。
结局圆满,中间有几个桥段是很精彩的比如母亲争取自己的工作权利,在片场公开教训孩子之后与导演发生口舌,还有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口舌和家长里短。
这些都很生活化也有普遍性。
跑酷这一运动的价值与全片应有个很好的联系,而片中只是匆匆带过,何为表现青春这一主题?
导演装进太多东西却没有很好利用,希望“烂片”不是我们关注的理由,这类影片能多起来。
如果没有金马奖,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部电影,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电影。
看片头的时候,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是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最开始被带起劲儿的是一系列活力四射的跑酷,老帅了。
看到后来,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母亲的艰难、儿子的痛苦,电影最出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儿子与母亲夜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吵架,看得人有些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陷入这样不可妥协的境地。
那个夜里,儿子推开母亲,回头不忍心的看了看、然后痛苦地奔出房门,那种又恨又爱的揪心,太真实。
这部片子不似纯纯的青春片,散发着特有的北京调调,亲情与梦想的冲突,底层小人物的日子。
最后结局的大圆满,没有不良少年,没有青春的边缘,没有变质的叛逆,是给我们青春最好的解释--永远健康向阳的青春。
影片呢,虽然整体还是有些散的,但单就母亲与儿子这一冲突的主线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比起用钱堆起来的中国大片,像这样贴近小生活的“小”电影,希望可以多一些。
当吕丽萍拿着麦当劳在高考的考场外给儿子吃的时候,我决定给三星吧,虽然不是好电影,但看到这一幕 还是感动了
拍给中学生看的
北京的童鞋也太好考大学了,吕丽萍演过这类角色太多,金马影后,没太多惊艳~
只能說是電視電影的格局,導演能力有限......
在坑爹的已经沦为春秋的航空管制一个半小时的晚饭点不提供晚饭不说连小零食也没有的东航的飞机上的唯一乐趣。
很好看啊~吕丽萍这演技太牛逼了,刚刚这金马影后不是盖的~
考毛的大学啊,拼死拼活的浪费
妈妈苦肉记下的高考生活
就这还影后呢...
吕丽萍 + 2分
吕丽萍和姥姥的演技把这部戏撑起来了,剧情一般
外婆是最大的亮点
两星半。影片还是粗糙的,很多桥段设计的都有漏洞和问题,一部好的影片应该足够真实,但是这部电影里的剧情设计、场景设计都还没做到这一点,包括一些空镜的运用也不是很好,吕丽萍老师演的确实还不错的,这真的就是影片的唯一亮点。
剧情差强人意,太俗了。还没有花瓶撑门面,看了,后悔中!
青春时有叛逆
儿子理解妈妈了,可妈妈呢---“我这是为你好”!话说老太太还是挺开明的。
就电影整体而言没啥意思,不过吕大妈和徐大婶比起来演的自然流畅,徐大婶在金马上败给吕大妈应该心服口服,不过冯导觉得很丢脸所以发了一些牢骚,哈哈
姥姥演得很好。吕丽萍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态。但是我觉得上学真没有.....
沥沥拉拉
片子不错。最后的广告有点突兀(尽管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