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去音乐会,第一次进去pogo,还玩了死墙,感觉到疼痛是一种非常爽的宣泄,暴力绝对是人性的基本构成。
最后看到柳乐优弥那一笑甚至有看圣人的感觉。
这个电影有很多镜头景深做的很好,不同景深色彩也不同。
一开始跟拍那段太棒了,不用台词就立刻被带入,打架的时候切实感受到那个疼痛感,真是新一代的搏击俱乐部。
濑户内海两主演又聚首了,苏打才是影坛多面手啊。
关于无目的且无意义的暴力这一母题,2016的日本影坛竟然推出了两部好片,当代电影人对青少年暴力这个愈发严重的问题的重视可见一斑。
然而不同于以少年时代遭受校园暴力为自身暴力动机的《白昼之雨》,《错乱的一代》展现的没有确定原因的纯粹暴力,即如导演在采访中所讲,影片探讨的就是何为暴力。
影片展现了多种暴力,其中最明显的当然是主角卢原泰良的无差别暴力。
泰良这个角色全片大概只有5句台词,仅仅表露了一次暴力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情(究竟是心灵还是肉体的愉悦也不得而知),此外既没有对对手和同伴的评论,也不曾表达自己,就像一株具有趋光性的植物,以追求暴力为生存的动力(不幸的家庭和社会边缘人的身份是泰良暴力的根源?
用暴力来追求自身的毁灭?
在暴力带来的痛苦中体味存在感?
——这些缺乏论据的猜测都有一定道理,但影片的目的不在于挖掘暴力背后的东西)。
他因打架而出名,外界因他的暴力而知道了他的存在,不管他本人意愿如何,暴力即泰良为自己发声的方式。
与泰良的单纯暴力相对的是小混混裕也有目的的暴力,即以对他人的征服来彰显自身。
这种暴力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更加常见,而便于每个人匿名发声的互联网又给这种暴力提供了温床和展现的平台,然而这种暴力是可以被其它形式的征服取代,因此是软弱甚至猥琐的。
在影片中,只有裕也一人因得不到他人的响应,如困兽般歇斯底里地坚持着这种暴力。
裕也死在自己的受害者那奈手中,似乎暗示着这种依附于环境的暴力是可以被制伏的。
影片中的第三种暴力便是互联网上的语言暴力。
车祸之后,泰良遁走,裕也死亡,那奈住院,互联网上的舆论被媒体引导,一边倒地针对泰良一人,尽管真正杀了两个人的凶手是伪装成受害者的那奈,尽管泰良可能永远不会听到这些指责的声音,那无数匿名的个体汇集成的整体还是要发声,以这种自以为是的形式表达对泰良的制裁,在这里,暴力的媒介不再是拳头和武器,而是声音,社会舆论看似自由,其实一直受到“社会”这个框架的引导,是实现社会道德观及价值观的方式,这种暴力的执行者是匿名和无形的,暴力的受害者可以缺席,舆论向虚空挥出拳头,其实是社会意志的一次表达,当然每位个体发声者都在实行暴力的过程中感到“痛快”(也算一种愉悦)。
这一番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执行暴力这个动作本身比暴力的方式、对象、意义都要重要,暴力即为自身发声,发声即暴力。
影片的最后,泰良枪杀巡警时,泰良的弟弟站在街上,呆呆地看着一场传统仪式,露出了跟哥哥打架时一模一样的痴笑。
那场仪式大概日本的丰收祭之类的传统祭典的一个环节,双方各一群人簇拥向中间的木桶,像极了打群架的两方。
现代较为简单文明的仪式往往脱胎于远古祭典上货真价实的打斗,现如今,随着祭典本身的现实意义让位于符号意义,祭典上的暴力也退化为比赛这一符号。
可以说,在节庆的大街上举行的是符号化的暴力,让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乐在其中的暴力。
从泰良的拳头到舆论的声音再到祭典上的友好比赛,施暴者、受害者和暴力动作一层层地被简化,赤裸裸的暴力最终化作了无害的社会习俗。
但是无论个体的单纯暴力、舆论的集体暴力还是符号化的暴力,暴力总出现与外界(集体意志)引导和个体愉悦交汇的地方。
社会需要发声,人民需要快乐——人定会执行暴力。
看完《错乱的一代》,有点震惊到了,没有想到从头到尾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却几乎没有任何说明,影帝柳乐优弥演的泰良就像一个打架怪兽,毫无缘由地,就这样一拳一拳打下去,被别人打倒,满面是血,也不在乎,洗洗脸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一个人对一群人也不怕,总是一个一个突破,最终所有人都被这个怪物吓到了,看不出什么情感,对于打架完全是乐在其中,享受就好,这样的怪物是打不倒的。
通常这样的电影总要附上一个温情的理由,或许泰良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才变成这样,又或许他一直在小镇受别人欺负才变成这样,但是这部电影的颠覆在于没有给你这个理由,一切呈现的只是现象,我们看得到的时候,泰良就已经这样了,他的爱和他的恨只在那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中,无差别寻找目标的拳头中。
如果说泰良的行为总是让人不禁想去探寻为什么,那么周围人的反应其实很耐人寻味。
泰良的弟弟将太,一直在寻找哥哥,在将太身上仿佛能看到成为怪物之前的泰良,还在乎人间情感。
泰良出走,到被警方调查,将太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起的伙伴们因为这件事情欺负他,一直挣扎在是否使用暴力边缘的将太,终于对伙伴们施加暴力,在这里面仿佛没有暴力就没有出口。
泰良大概也是如此,对他来说打架寻求的肯能并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次毁灭,只不过在打这件事情上,意志太过强大,反而显得无坚不摧。
最初只是看客和被泰良挑战的北原,在泰良这件事情上看到了趣味,他加入了泰良,只不过他更凸显了人的阴暗,泰良的拳头说是无差别,但是并不对女人动手,北原则是对比自己更弱的女人,骨子里他就是胆小怕事之徒,做的也是狐假虎威之事,所以最终他就是死于这种软弱的暴力下。
那奈也是,从被挟持的人质到加害者,她固然是可怜的,但是一旦唤起了恶意,暴力的本性可能潜藏在每一个人心里,不仅是暴力,还夹杂着虚伪,被警察救了之后,在医院里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奈可能代表着普通人面对暴力时被唤起的罪恶。
暴力有一种可怕之处在于仿佛带有着传染性,而且暴力的冲击渐渐地在视觉效果上减弱,人的感官逐渐麻木,这种少年暴力犯罪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纯粹性,或许背后有什么动机,但是不从揣测起,只是一种动物本能驱动,不顾及任何法律和道德,就这样赤裸裸将内心冲动表现出来。
将太最后看的节日庆典中,人群也爆发了冲突,人类暴力的一面只是极力被抑制而非消除,否则就没有恐怖主义,无法用合理的角度来看待恐怖主义。
很多时候理性真的无能为力。
真利子哲也的第一部商业片,请来了诸多实力派若手,尤其是柳乐优弥,影帝有着极强的肢体表现力,他不需要台词,就可以把这个任务塑造得很突出,完全化身打架怪兽。
苏打在这部戏保持了高水准,北原是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色,坏得非常卑微。
小松菜奈这次表现很出色,好像很多人不喜欢她,但我从《渴望》的时候,就觉得她不错,眼神有点迷离,总是带着迷惘的感觉,到这个角色依然能感受到这种迷惘,她适合这样的电影,反而不太适合青春爱情片。
村上虹郎的角色几乎是本片情感表达最多的角色,村上虹郎这次体现了相当克制冷静的演技,跟之前电视剧里的爆发力又截然不同。
完全不难理解的剧情,却有着完全难以理解的动机,彻底展现的暴力,反映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人无法洞悉内在的黑暗面有多大。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就是日本版的《鬥陣俱樂部》,通篇都是打鬥、暴力的場面,然而《鬥陣俱樂部》傾向於微觀聚焦在個人的心理層面,《失序男孩》則是宏觀的探討整個社會問題。
起初可能會讓你一頭霧水,彷彿看著街頭鬥毆的紀錄片,而看著看著卻越覺得這是這個世界的縮影,這是屬於這個世界的紀錄片。
搏击俱乐部 (1999)9.01999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 大卫·芬奇 / 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本片的風格是難以定義的,其沒有很標準的故事結構,針對角色個性也沒有做太多的解釋,而是非常純粹的以暴力的角度說故事。
全片主要聚焦在年輕人身上,而觀者卻也能順勢去分析這個社會以及其中的問題。
從幾個主要角色中,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年輕人的面貌:
泰良(柳樂優彌 飾演)柳樂優彌 飾演的 泰良 是個街頭隨機打鬥份子,電影一開始觀者會先認定這個角色就是現實生活中常見到的血氣方剛的少年;然而在某次的鬥毆中,他說出了他給自己的 “規則” ,雖然這個規則並沒有很清楚的告訴觀者,但也就是在這一刻起,我認為 泰良 並不只是一個純粹想打架鬧事的少年,而是像《鬥陣俱樂部》中 Tyler 一直秉持的「用“痛”證明活著」。
同時,泰良 看上去雖然只是一個失序的男孩,但他又像是處在持續突破自我的精神狀態中;整部電影 泰良 不斷地在挑戰自己,無論闖關失敗成功,人生都得往前走,你沒有時間停留。
裕也 (菅田將暉 飾演)而 菅田將暉 飾演 的 裕也 是個沈迷於電動的少年,在電動的世界中他是個高高在上的王,他侮辱女性、展現暴力,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個膽小怕事的人;而當他遇上了泰良則開始到處搗亂、狐假虎威仗勢欺人,可是他的暴力與泰良是截然不同的,裕也 只欺壓女性,他生怕自己被看不起,所以靠打壓比自己弱的人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酒家女(小松菜奈 飾演)小松菜奈 飾演 的 酒家女 也是非常到位的,長得漂亮的她是店裡的紅牌,想當然也就順勢打壓他人,然而當她遇上 裕也 的強權卻也低下頭按規行事,但是曾經自由的人是不會就這樣悶不吭聲的接受他人的統治,她不斷地暗自找機會反抗。
整理完主要角色帶給我的感覺後,也就可以很容易的開始討論這部片欲探討的社會問題了。
從 泰良 與其 弟弟將太 的結局來看,青少年的「暴力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環境及社會的影響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可以從片中看到將太的朋友其實一直嘲笑他有個沒有父母的家庭、有個像 泰良 一樣的哥哥,而 將太 的那群朋友其實也正代表著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我們無意識地看低不完整的家庭,這樣的“默認”是世世代代的家庭影響,也正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造成了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問題。
而性別的不平等當然也是這個社會一直以來的問題,而從 裕也 的心理狀態來看,是因為他的不自信而需要靠打壓比自己弱小的女人來假裝自己很厲害,然而到頭來 裕也 仍然是看不起自己的。
裕也 其實充斥於社會各處,他是最常見的類型,他的暴力其實是非常空泛、缺乏訴求的,沒有責任感的他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的喧囂只能存在於夜晚。
酒家女 的存在其實正代表著社會上的另一種聲音,她像是社會上的變色龍,當社會上的聲音傾向於另一側時,她能靜待機會來臨並反擊。
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泰良 與 裕也 其實是兩種極端的人,而 酒家女 則是介於中間的存在,泰良的弟弟 雖然看似置身事外,但他也在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若將這幾個角色套入現在的社會時事,你一定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
無論你是領頭羊的激進派 泰良 、隨頗逐流缺乏主見的 裕也 、或是看似對所有時事冷感的 將太 、甚至是站在少數方的 酒家女 ,你都要知道你們之於這個社會其實什麼都不是,社會事件只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沒有人真正想要檢討事件的原因。
就像片中的新聞媒體,眾人只是想看這個社會失序的模樣,沒有人真正關心因果問題,只要不去檢討問題,就能有更多的娛樂;如此說來,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我們製造自己茶餘飯後的話題,好讓生活不會太無聊。
這個社會造成了這個社會的失序,我們製造失序、也被失序所影響,簡直像是慢性自殺,而我們不僅明白、甚至樂在其中。
至於每齣戲的演員怎麼了,這個社會根本不在意,因為社會不注重因果,社會想要的是更辛辣的下一齣戲。
而別忘了,這個社會的組成是我們。
《错乱的一代》对街头暴力的深刻描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刻画,呈现了一个关于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的暗黑故事。
影片中,青泰良这一角色,虽然智力有限,但其行为背后所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他的存在,是对那些在边缘挣扎、寻求存在感的群体的一个缩影。
他的“蠢”,并非简单的个人缺陷,而是一种社会病理的体现。
裕也的形象则更加复杂,他那种“狐假虎威”的行为,不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标志,更是社会权力结构扭曲的产物。
他欺凌弱小的行径,不仅令人憎恶,也让人深思:在一个病态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恶是如何被激发、放大,直至无法控制的。
影片通过角色的转变,揭示了暴力如何在个体间传递,如何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这种转变,是社会失范、人性扭曲的悲剧。
影片中的街头斗殴,并非简单的肢体冲突,而是对社会秩序崩溃的隐喻。
每一次无差别的暴力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亵渎。
影片的暴力场面,虽无动作片的华丽与震撼,却以其真实、直接的呈现方式,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这种冲击,并非来自视觉或听觉的刺激,而是来自对人性深渊的直面。
片尾处,泰良的弟弟走上了哥哥的老路,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控诉。
社会分层与利益平衡的问题,不仅是体制的挑战,更是对全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中建立秩序,如何在尊重个体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永不放弃的弱者,真的可以进化成强者吗?
只有痛才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你在活着。
不管你是否停止打生活,生活都不会停止打你的。
作为一个“人”应该知道,现代社会的道德秩序商业秩序一切秩序都已经腐烂到根儿了。
人要是没有道德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被大他者洗脑的人如是说。
对,你是和那些动物有区别,区别在于,你只是比那些动物更“恶”,更会伪装了而已。
他们在采访中在网络上一副无辜正义姿态仅凭表象把罪恶推诿到某一个人身上,把他当做一个垃圾站,殊不知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大垃圾场。
孤儿作恶就谴责之,但平时谁也没关注过孤儿的精神状况,政府,学校,老师,同学,朋友,养父,谁尽到责任了?
片中明明白白地交代了男主变成暴力野兽的原因,只不过故意不一开始就交代,而是通过结尾他弟的处于成长转折期的经历交代的——被别人欺负,于是想报复,想变强,想打赢,想发泄愤怒,以至于暴力可能演变为纯粹的快感和生命的意义。
泰良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可以尽情毁灭自己和他者,尽情挑战强者。
裕也则相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很怕受伤,很怕死,一旦危及到自己的性命,他就觉得“不好玩了”。
其实,人不该死吗?
人就是该死,地球已经人满为患了,人类把其他生物都快玩完了。
但真的开启这暴力机器时,受害者和旁观者在心理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尤其是恃强凌弱之时。
所谓人道主义很多时候只是人本主义罢了。
而那些无反击之力的路人,则是比动物更“坏”。
他们是弱者,被虚伪的秩序圈养的羔羊,他们同时也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比动物更“恶”的乌合之众。
谁说弱者就无辜?
男主这种人在战争时代很有用,而战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重建权力秩序的。
他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孤零零的无权无势没爹没妈的青少年个体,只能从与另一个或几个个体打架开始去破坏现有的腐朽秩序(虽然他自己仅仅意识到暴力让他感到快乐,意识不到这快乐的深层原因)。
一个人往上爬时必须做一些与他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情,这就是道德政治的虚伪性,而他撕破一切虚伪 一切假象,把自己暴露在炽热的如鲜血一般的真相面前。
那些路人都没有准备好迎接他的拳头 ,他们藏在平静的生活中,假装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权力更替,从宏观到微观,从权贵阶层到平民阶层;拳头,以及象征意义上的拳头,永远是缺席的在场,泰良所做的是让它们真真切切地在场,被感知,通过有力的痛苦和快乐。
“我们这儿18岁就要挑神轿了,要是惹事就得赶他走了。
”仪式上的暴力是被正当化的,是成年的标志,个人自发的暴力却是“不听话不懂事”。
又是秩序的强力。
将太的损友的侮辱他哥的话语,攻击的点,一个是“你哥爱打架“,一个”你哥打输了“。
爱打架,打赢了,在道德系统中是耻辱,打输了呢,在自然系统中是耻辱,总之,和打架沾边的都是耻辱。
人类的价值体系已经混乱到一定地步了。
最后的组合段胆儿很肥了,把抬神轿的祭祀活动的暴力场面与男主袭击并利用警察自己的枪杀死警察(进阶到打大boss了)的暴力场面平行并列 ,二者相互钳合,染指,置换:祭神活动中的暴力的神圣性合理性正当性被剥夺了——你们和那个臭名昭著的小畜生没什么区别;而泰良这个came from nowhere go to nowhere的实行无差别暴力的小畜生,则被赋予了神的光芒——神赐暴力,暴力是原始图腾,行进的圣者,人类历史就是暴力史,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暴力而存在,只能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在他们的理想中。
3.5 感觉不如…《大象》…水平。
核心问题我觉得有二,一是剧作,例如管田将晖对小松菜奈又打又摸那场戏还有船厂老头打弟弟那场戏,这些戏都有意或无意将整个文本导向了社会批判,但是这种设计又和柳乐优弥表演的无因暴力是相矛盾的,无论如何去刻画这种暴力,最终都会被解读为一种有因的说教和批判,这显然是非常别扭的,所以最后15分钟关于社交媒体乃至小社区民俗仪式的刻画拯救了全片,彻底将这种别扭的状态导向了显性的道德诉求,这或许是电影思维的问题;二是表演,你们的苏打完全摧毁了影帝给予这片的游离气质,他以一种日式符号化的歇斯底里表演阐释了一个脆弱的厌女抖s形象,他这个角色的设置本来在文本上就已经很别扭,更别提他这么演,这片里他发挥完全不如他老婆,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小松菜奈对少女漫改来说是一个布列松模特型的演员,她在大部分少女漫改里都以标志性的厚刘海和黑长直担任静态海报花瓶和动态姚晨的任务,她在少女漫改里的呆滞和情绪不足状态总是可以给少女漫改带来一种奇怪的间离效果,看见她时总是会产生一种“这是少女漫女主吗”的迟疑(并没有她表演不好的意思),而在这片里就截然不同了,她的气质似乎完美进入了陪酒女这样角色设置,在这种冷静外表下蕴藏着一种激烈的张力,感觉很接近她在《溺水小刀》中的状态。
Cult片看过不少,只是这部片子将更多暴力的细节展现地更加真实,拳拳入骨,血肉横飞。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莫名让我想到了原来读书时候的几个学校里的混混流氓,成天不好好上课,就是到处去找茬打架,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当时我很不能理解他们,而且也很讨厌他们,他们对于学校而言完全就是毒瘤,他们的存在,对于那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可是现在,我仿佛又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想被学校这台“流水线”改造,从而变成和其他人一样,走着同样的人生轨迹,走向同样的终点。
他们不想被轻易同化,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想要“放飞自我”。
可是,很多人把暴力作为了宣泄自我的唯一途径,无差别地伤害别人成为了这群人展现个性的方式,他们自以为这很酷,其实这很操蛋。
没有规矩约束的人生,终将会自取灭亡。
就如同片中苏打饰演的男二号,虽然从暴力当中获取了无限的快感和成就感,但是在暴力过后,他反而会感到加倍的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善恶终有果。
只是建立在给他人带来痛苦之上的快乐,只会让毁灭来得更快。
可惜片中的男主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没有关爱的环境之中,他已经被黑暗蒙蔽了双眼。
8.0分。
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种最原始的暴力倾向,只是趋于文明的共识,将那一面邪恶的念想隐藏;片中的两位人物:胆小者与偷盗者,一男一女,都在那暴力的安全庇护下,都将原本的善面撕下,换上自我内心最丑恶的一面,尽情享受这种无边的安全感下暴力所带来的片刻忘我快感,将最深的黑暗与残忍挥洒的淋漓尽致。
而男主只是那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说是一种暴力的权力象征,冷静的旁观者,纯粹地崇尚暴力;无爱可依的弟弟明显又在追逐、寻找着这种暴力权力。
此所谓错乱一代,年轻一代,茫然一代。
开场的摄影视角便是从私人出发,躁动不安的配乐发出像是切割金属的声音。
然后便是弟弟隔岸看见自己哥哥被一群人追赶,随着他坐上机械船,视角往空中上升,一片满是机械、工厂的码头,密集不透风,远处海洋都看不到天空。
开场与结尾形成了循环,开场的空中看到的码头全景到后面用监控录像、即时通讯软件、社交软件上面的评论的画面代替,而且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就在暴力传染到广阔的商业街,并实实在在的被捕捉之后。
摄影画面始终凝聚在故事人物所看到的和故事人物本身上。
开场被追逐的哥哥泰良,也只在弟弟将太过河之后才继续描述被追逐的情况。
泰良在消失后开始被摄影机捕捉,故事不成故事,在影片长度到达一半之前,泰良这个角色除了与人斗殴,便再也没有任何台词,打斗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显得十分业余,根本不像武打电影里面漂亮的招式,有来有回的进攻;也不像武打电影一样有着明确的目的,为了某种事情而发生打斗。
只有纯粹的打斗,拳头打在肉上的声音也因为距离而变得并不响,但是却格外地具有一种真实感,这不像武打电影里面受伤但不会痛的主角与坏人,打斗只像是一场游戏。
这里通过粗暴简单的动作与碰撞,还有伤痕与血迹,把打斗的血腥与真实透过屏幕传递到眼里。
故事的递进随着泰良所袭击的人而不断发生变化。
苏打扮演的裕也和他黄头发同学是被袭击的第二批人,泰良是无差别进行袭击,但是他只会挑选男性进行袭击。
而裕也在同学被袭击之后,按照道理来讲他应当也属于被袭击的范围,但是在虚张声势的吼叫与弱下去的气势之后,泰良却没有对他发起攻击。
然后便是他跟同学找泰良复仇,而他在同学被袭击后依旧躲在一旁,但是却在最后观察时刻仿佛得到怜悯感或者是崇拜感,把被铁棒围殴的泰良给救了下来。
之后电玩店里通过手机游戏暴露得欲望,观察到泰良一打四黑社会全胜后的激动与兴奋,崇拜感的爆表,挥拳向女人的暴力,手机竖屏摄影记录的炫耀。
被强行夺走的衣服,跟之后换上泰罗穿的灰色工服,暴力与破坏传染到了他身上。
第三批便是黑社会两人组,而泰良对其的袭击直接导致第四次黑社会老大对其袭击行为的干预。
其中黑老大摆出的拳击架势与踢腿攻击,专业而有效,但是下一秒被泰良那种简单而直接的攻击所瓦解。
在这时无差别的暴力已经通过这次攻击膨大到无视其他理性科学的攻击,而变成一种难以被阻挡的暴力力量。
而被牵扯进来的菜奈扮演的那娜,除去偷窃癖与习惯性的甩锅行为,连接到弟弟将太与朋友那条线以及之后故事走向撞车结尾的作用,存在感却并不强。
是不是人物角色作为一个风俗女与苏打扮演的学生相比,涉及的面要窄些或者描叙的幅度要小些。
裕也引起无差别攻击事件前,电影给了三个场景的描述,但是那娜只有超市偷窃,商品街偷窃然后被将太同学抓包后,优惠价招待他们一行人,而那一段核心是将太与朋友的决裂,也不是主要描述她,所以在最后三人相遇前,整个角色显得单薄无力。
无差别攻击发生后,新闻采访画面与之前发生事件时的画面有着对比。
采访画面显得整齐,即使里面人物描述着恐怖的事情,但是也显得有个保护有个圈,但是电影里事情发生时,画面则像是一个剧场,所有人都随着暴行而自动散开自动形成另一个圈,而这个圈则像是围观与冷漠。
印象最深的便是裕也抓住一个女学生的书包,往天空中一甩,里面的物品往空中撒开,人群也随着物品坠落而后退。
被恐吓的风俗女,发生的碾压事件,而又在伤者复苏时用双手掐死了他。
这让我想到之前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个新闻,肇事司机发现人没死,开车回头把人碾死。
联系到这,这究竟是害怕伤者从当前处境中脱险,联系到社会后,把她罪行暴露,用公认的法律与规则惩罚她。
还是在被暴力对待后,暴力因子也在她身体里发芽结果。
暴力带来的毁灭结果没有发生在泰良身上,反而作用在裕也身上。
撞车,前来询问情况的司机被无差别暴力击倒,无法电话联系救护车,没有系安全带的裕也被重伤,随后再被那娜暴力攻击。
后半部分,泰良像是变成了不可触碰的理,把暴力传递给裕也,把裕也欲望放大最后反噬掉自己本身。
另一个则借助一如既往地逃脱责任的办法避免了制裁,但是被动的暴力也依旧是不可消除的暴力。
外在的与自身的,似乎永远隔离不开。
该把力量使往何处
看到评价里说平时老实的人看完这片想干架还被赞了几十次 这些人都是主角的跟班一样可怜自卑的人渣
苏打小松cp粉真别看这个..脚趾头都掰翻了都不晓得为什么会接下这部剧 略cult 无差别伤害代表了这一代的错乱 体现了日本社会隐藏的麻木不仁问题
导演居然是81年的!7排看过去去我以为他50多了。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youtube,采访打手,成长过程的不良影响,爱媛松山风俗等等加一星
孩子们都疯了
创意气质不错,完成度不行
莫名其妙
人物没塑造起来,情节也撑不住,一味靠怪异的行为展开是不够的
122/200明明是以暴力为主题和核心的电影 打斗动作却糟糕到让人想自扣双眼 菅田将晖一大半时间在大喊大叫 而柳乐优弥只知道拿人的头往地上撞 小松菜奈随心所欲的角色设定 构成了这部暴力版普法栏目剧
从头打到尾,血腥到整个人都不好了……虽然主演们都很卖力,演得也好,但是剧情有点空
因为《啊,荒野》去练了拳,课下后迫不及待的想找一部类似的电影,就过就翻到了这部,发现居然还是《从宫本到你》同一个导演拍的,不是,哥们你的片子都这么癫吗?
4.5 好棒!情绪逐层推进至最终饱和 蝴蝶效应一般的暴力升级 祭典结局神了 影帝不愧称号 人物设定的互补 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构架精巧计算 小松稍弱 导演好但私以为喜安浩平更是天才!
今年在影院里看的最诡异的电影,仿佛参与了一起恐怖事件,又好像玩了一盘类似GTA的游戏。暴力的缘起经过蔓延升级让观者产生了一种双面的效果,评价也肯定会是两极。没说几句的影帝柳乐优弥和猥亵的菅田将晖组合,把这种从头打到尾的直给揍人场面,既爽又怕又恨的成瘾犯罪心理刻画得骇人。台北国宾。
旬报十佳,分了2次看完的。感觉过誉了,讨巧。打戏不错。
认真来讲,不好看。本来我就不是很喜欢cult片,但是对卡司很有好感,对导演也感兴趣,所以挺期待的。节奏不好,所谓的压抑紧凑和人性窥探感觉不到,实验气质太浓,最后30分钟倒还可以。人物形象乏味,对环境的探讨浅尝辄止,暴力场面很难刺激观众去冲动或者思考。感官和心理都很疲惫。
Who do u want to fight?Gandhi.
理解也支持主题,暴力对商业社会自然有矫治作用,美学价值也很明显,但是这片子除了日本电影的主流风格和节奏使用的还算恰当以外,动作部分实在糟糕,柳乐优弥是演了乌鸦高校还不过瘾吧,继续甩着他的短小四肢出来演打架戏了,那些动作假的一逼,成龙80年代就发明的跟动作运镜为啥不学?打了些什么玩意
1. 好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们停止作恶,因为从来就没有体会过美好,也没有过任何希望,只能一路到黑了。2. 只有这样闹下去,不断作案,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泰良人狠话不多,才有在逃的可能;裕也张扬愚劣,只能令事情败露;小松没有站街女的风尘感,徒然亮眼而已。看到不少熟面孔,画面也美,虽则打斗场面实在称不上精彩。無駄哪。
比这个不知所谓的电影更让人不理解的,是那些说得头头是道的影评,一群整天趴电脑前敲键盘的,对暴力能有多大的体会,何况很多人的体会还都是施暴者的角度,就更叫人不解了
和热血高校一样,不是很懂他们的信条,随便他们怎么作吧。。影帝为何这么禁打。影帝您开心就好。好像第一次在电影里听到没加夸张音效的拳头声,原来是这么单薄,啪啪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