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台剧,除了N年前的《流星花园》,还有印象的就是几年前贾静雯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吴慷仁演的检察官略带忧郁,有看头。
前一阵他上的热搜是跟小S,脱衣真有肉。
十集的节奏还算紧凑,故事发展能抓住人的胃口和眼球。
值得一看。
湾湾很多东西都跟鬼子棒子很像,所以电视剧也一样充斥着变态、压抑、血腥、暴力!
同样是岛,论变态,湾湾比香港变态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它自诩为国有关。
岛国思想受资源匮乏影响,也确实更易变态。
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想要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就可以虐杀无辜人群。
整部剧有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校园霸凌,有职场规则,有创伤后遗症,有法理规则也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有杀戮也有善良……只能说,台剧挺敢拍。
或者说,台剧的审核更宽松自由。
比较奇异的是,它拍的97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部分内容情节的设置、某些经典露骨的台词,竟跟现在正在热播的《新闻女王》有非常大的类似。
虽然故事的核心不同,《模仿犯》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其中牵涉有新闻的播报。
《新闻女王》讲的是很多个新闻小故事,由一群做媒体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
两部剧都涉及传媒新闻业,都有一个强势但能力出众的女主播,且强调的新闻内核直播的风格态度都惊人的相似,林心如和佘诗曼的演绎都很成功。
这只能说明,起码港台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了新闻的内核和主旨。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部剧对人性的探讨都同样入木三分,台词都很敢写,很敢披露社会问题。
这几年内娱的剧真的是江河日下,除了谈恋爱还是谈恋爱,不是现偶就是古偶,再正的剧都得穿插点感情线,不然就觉得好像吸引不来观众一样。
却不知道胡椒面撒多了是没人乐意吃的。
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烂大街的偶像感情只能败坏路人缘,不如单纯好好拍个类型剧!
最烦现在这样各种大杂烩,事业也要,爱情也要,亲情也要,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胃口太大,也不怕把自己撑死。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存在悬疑和恐怖的话,可能是它埋藏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谜团,这个谜团关乎这个时代:片中几乎所有人都生存在并非完整建构起来的家庭关系中。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编剧出于某种需要弱化了片中人物的家庭背景关系。
片中受害者可能并非没有父母——毕竟,他们也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在了被诬为凶犯的胡建和的葬礼上。
但是,在包括受害者等在内的生活中,父、母本应同时出现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是残缺的。
这种消失或许并非单单是由于编剧的某种惰性,剧中可以看到针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会刻意去描绘人物背后的家庭关系。
而这种家庭关系也指向并非以往由父亲、母亲和孩子构建起来的完整的家庭关系。
更多的,在这部剧集中,呈现出了更多单亲家庭、无父无母的略显残缺的家庭关系。
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下面具体罗列),也让这部电视剧显得多少有些恐怖。
第一组:受害者江雨萍:小路描绘过江雨萍的身世。
她不靠爸妈,自力更生。
跟家里关系不好,很少联络。
爸妈想让她嫁人,还不让她学画画。
小路跟江雨萍在这座城市里成为彼此的依靠,互相鼓励。
双方是彼此唯一的“家人”。
郑嘉仪:(公园礼盒)银行职员郑嘉仪,电视剧中有给到她的资料表。
虽然她有父、有母,但是剧中提及她留下的紧急联络电话无法接通(也以此印证家庭关系的疏离),这导致银行消极处理,也导致他们很晚才查出断掌主人的身份。
不喜欢银行工作的她,跟同事的关系也很淡,下班后另有手模的兼职。
可能是剧bug了,紧急联络电话这栏资料表里没有填写秦怡君:秦怡君的外公马主委因为其处世哲学,在片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时候秦的父母离婚,她由外公亲手带大。
当国中老师后,开始与家里很少联络。
即便如此,还是给外公每周一次电话。
也是因此,外公最早觉察出了她的失踪。
她的妈妈出场便是因车祸在医院卧床。
或者说她妈妈出场的方式是在画外的:负责提供外公给秦怡君赠送礼物的珍贵视频画面。
彤妹(林羽彤):父亲是警察。
但父亲常常因办案而失去对自己的关注。
曾经有一次让彤妹被遗忘在公园里。
两人关系十分紧张。
彤妹感觉到被束缚。
关于母亲去向,片中未提及。
袁子晴:彤妹的好友。
两人想要合作开店卖衣服,但是彤妹爸爸一直反对。
袁子晴就像天生的石猴一样,她的父母在片中彻底消失。
张明美:沈嘉文的女友。
也可能是片中第一个死亡的女性角色,死后被陈和平与沈嘉文埋在了院子里。
一直被伪造成远在加拿大。
她的母亲两年多内只是收信,但从没跟女儿联络过,仅仅按时支付抚养费用。
她母亲说,她爸则跟别的女人跑了。
姚雅慈:电台主播,高级制片人。
片中没有交代她的父母,也没有交代她的丈夫到底是谁。
她的孩子在重新上演一个悲痛的故事:既没有父亲、也失去了母亲,成为了另一个孤儿。
胡允慧:跟弟弟相依为命。
依靠自己抚养弟弟,一路走过来成为心理咨询师,却没有办法照看好自己的弟弟。
最后想跟自己心爱的人重新开始生活时,却死于非命。
第二组:关联者路妍真:受害者陈雨萍的室友。
从南部过来,跟家里关系不好,很少联络。
胡建和:与姐姐相依为命。
姐姐从小抚养他长大。
从小在学校里被人家暴。
也因为此,跟铁哥们嘉文走得很近。
李筱琳:读书期间霸凌胡建和的同学之一,那个写着让沈嘉文去死的人。
没有交代父母。
郭晓其:父、母、五岁的妹妹都因自己彼时一句谎言而最终造成惨祸,成为了他这辈子的梦魇。
它也让郭晓其成长为了郭晓其。
但这一创伤经历,也在前女友身死时遭遇防线的崩塌,对法律丧失信心的他选择了放弃程序正义、对凶手执行私刑。
过去的没有过去坤哥:晓其的舅舅。
拉扯晓其长大。
两人相依为命。
他没有组建家庭,晓其的“舅妈”是一台出租汽车。
几十年不带变的那种。
陈宏亮:可能是沈嘉文父亲。
陈宏亮原配孙翠华在其当选时过世。
尔后身边时常出现沈嘉文的妈妈赵佩芬的身影。
第三组:施害者沈嘉文:可能是私生子。
剧中说他的父亲十多年前就过世了。
交代了他可能是某高官的私生子。
而这个父亲总是在通过其他渠道照料母子二人的生活。
他的母亲,是一个失去了头胎孩子的产后抑郁患者。
也是这个母亲,变成了嘉文的加害者,让他一生都在尝试摆脱自己两个月大便夭折的姐姐的“诅咒”。
田村义:他的妈妈是跑掉的。
他父亲因为他的事难过到身体坏掉。
难得的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片中也成为被要挟的筹码,并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交友不慎的典型。
(也可以将他归类到受害者。
)钱家堂:色情影像店及施虐场所索多玛的正式员工。
不是本地人,没住处。
片中说,联系他老家,但是联系不上。
陈和平:父母希望他的人生“和”、“平”。
他的人生一点都不“和平”。
他纵火烧死了自己的小黑狗、烧坏了木屋。
他也可能涉嫌纵火烧死了自己的母亲、电死了自己的父亲。
所有巧合的事另外,就像是一个人们无父无母的隐喻:刚出场时玩最终幻想六代游戏的刘耀宗,他的养父母(注意是养父母)也是残忍地被凶手杀害。
而犯罪人是谁,片中并没有深究。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另一个待解的问题:他的父母去哪里了?
或者再补一句,即便他有父母,他跟父母的关系是不是也像片中所有人一样,疏离?
这剧拍得就像湾湾警察都是废物似的?
各种案件相关的物品来源不去查不说,连最后就锁定了唯一一个嫌疑人了,还不去跟梢是吧,嫌疑人的行踪是一点不管。
想要表达都是不加班的检察官和警察是吧。
建议不会拍刑侦、悬疑剧建议别拍,这还是网飞的剧呢。
平时一直在喷大陆电视剧差,我看这还没咱大陆的剧逻辑严谨呢。
如果不是怀揣着对编剧左踢脚右正蹬的心我都看不完这部剧。
写的是什么狗屎烂剧情,前面写的好好的,后面就好像开上了高速公路的二手桑塔纳破车一样,剧情走偏,车直接散架,我直接分裂。
男主的人设简直烂得可以,一整个一个双标狗,受害者不是他亲人朋友他可以劝别人冷静是吧,一旦涉及到他前女友了,提枪就去找人直接开干,把自己弄进局子他不会以为自己很酷吧??
对抓凶手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吗??
给勇哥背黑锅是不是很伟大啊??
这样的情节有啥用啊?
完全不理解。
明明胡建和就是有重大嫌疑,虽然说勇哥有私心,但是如果能早点调查胡建和,是不是就能早一点发现沈嘉文?
你相不相信的有啥用啊?
杀人犯家里人还不想相信自己亲人是杀人犯呢,这么不客观做什么检察官啊?
整部剧所有人都是用来做男主的工具人的吗?
为了映衬他很帅气是吧?
一个检警,每天废寝忘食,觉也不睡,饭也来不及吃,没日没夜看资料,看出来个啥啊?
还不是毫无头绪,一点线索没有,就知道叫别人查:这个我要知道,那个我要知道,没有我的允许他不准走,bking是吧?
里面警察和检察官都是废物,前面就不说了,后面知道凶手都是谁了,没有监视,没有跟踪,就让他堂而皇之想杀谁杀谁,受害者病房来去自由,我看他不是凶手,他快成神了。
叫的上名字的警察就那几个,勇哥快退休了,他浑水摸鱼,大超每天就知道无能狂躁,想法单纯,为什么有这么多煞笔警察啊,无语。
女主也是,怎么死的也没说清楚,草率下线,她都知道凶手是谁,她待在家里,就这么被杀了?
我看编剧懒得想了,他非得让女主祭天吧?
胡建和也是纯纯一个大撒比,怀疑好朋友杀了人赶紧报警行不行,后来基本上都已经确定了,还要凑上前去说我帮你,以前你帮我现在我帮你,自己都有心理疾病,你别指望拯救杀人犯好不好?
最后被误认为共犯,那你姐被人扇耳光你开心吗?
呵呵。
沈嘉文,大傻子经典童年buff,各种离谱操作,杀人手法一点不高明,愣是找不到一点证据????
离谱 田村义的自杀也服了,不会保护证人吗。
就等着从他嘴里敲出来东西,不保护他爸???
离谱。
在我以为沈嘉文就是幕后黑手的时候,爆出来其实陈和平才是主谋,就在我以为有点意思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才是个笑话。
最后靠自爆抓人也是牛的,真牛,牛啊,呵呵。
一开始是马主委吸引我去看的,这个人物很饱满,我非常喜欢,前面演的非常好,后面他说的话非常有哲理,不要限于怨恨,无穷无尽,不要去电视台二次伤害,还有能冷静地记录下和凶手的对话,甚至能感觉到说话方式不一样,和男主几乎同时猜到有共犯,之后又鼓励男主,人物弧光太大了,不如让马主委做男主!
烂片一个,浪费我这么长时间时间,要不是没有负分,连一星都不给,煞笔。
从小迷恋电视剧,看到高度近视,也算阅片无数。
其中数不清的瞬间被蠢哭,但这部剧,绝对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被一部剧这么耍弄。
倒是点题,陈和平为什么是模仿犯,他模仿的对象是谁?
编剧本人。
对象劝我冷静,说这是对社会的批评。
这是批评吗?
它刻意给观众希望,立起主角的光环,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突然让主角崩塌,无理赋予忙碌的杀人犯超能力,把一切摔得稀巴烂。
这和陈和平故意引导郭检,让他看到雅慈刚死没多久有什么差别?!
批评社会是希望社会进步,而报复社会,是对社会绝望。
这剧带着对社会无法释怀的恨意,耍弄无辜的观众。
珍爱生命,远离《模仿犯》。
最后,吴慷仁是帅的。
推理不足,但反思有余啊。
还是值得一看。
整个连环杀人案,是自恋型人格假面凶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擅用符号化的叙事手法、残忍血腥的镜头语言,以无数真实鲜活的生命喂养无关意义逻辑的末日狂欢,嘲弄人性的阴暗面与集体行动的无意识。
他还声称,是乌合大众的猎奇欲望,与他共谱了景观社会之中的人伦尽丧。
Noh面具的设定,或者说模仿犯概念,很容易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以及《小丑》,而对于镜头的强调、大众的无理性狂欢,又自然联动到《乌合之众》《集体行动的逻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至于受害者均为女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触碰,又显露出对女性处境的关切,乃至辐射到以弱对强的权力结构关系的探讨,而以主人公们身处检察体系及新闻行业的职业设定,更是自然牵引出了司法公正与新闻正义的讨论。
可以说,整部剧作是相当有野心的。
虽然面对着失焦的批评,但整体完成度还算可圈可点,只能说其中一些的蜻蜓点水,或许又是升一维度影视娱乐泛而不精的隐喻吧。
是真人,还是秀用女性被害人的鲜血作引,用特制的大红礼盒包装,寄回一些有特殊释义的物件或残肢,凶手意图被关注、被讨论。
他的心理画像一早就被鉴定为自恋的表演型人格。
他眼中的新闻不过是一场场的真人秀,要被“创造”成最博人眼球的样子。
表象盛大狂欢,内里空无一物。
他以表演为手段,目的回归到表演本身,意义完全中空,镜头过处鲜血淋漓。
不是谋财,不是好色,他没有尽头的伤害欲只是一场作秀。
他小时候虐猫连带烧房子的戏份,甚至有一丝《燃烧》里无意义感的富二代凶手烧大棚的气氛。
没有意义,只是刺激。
回过神来,“真人秀”这个名字何其吊诡,在“秀”面前“真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沦为一场闹剧的不动声色却伤亡惨重的牺牲品。
技术中立,还是工具选择剧情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仅仅是电视大行其道而已,而电话评论里不具名的对于被害者家属的攻讦,在网络匿名时代只会更喧嚣和恶毒。
诚如尼尔·波得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是有所“选择”的,表达手段对于表达内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无偏。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终将毁于热爱?
田村义死前的自白表达的正是这两点:一是镜头下的叙事真假莫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客观上求证难度加大了,二是隔着镜头人的共情倾向减弱,我们在道德上会更为懒惰,更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漠然以对。
人类进化论,或许已经从自然选择走向了工具选择,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益全景式的镜头监视社会之中,却也日益被这缺乏主体性的凝视所改造。
变化悄无声息,且不在一朝一夕。
以程序正义,以有限理性整个连环杀人案除了加害方团伙外,主要牵涉了以检察官为代表的公检司法体系和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行业,如果说司法人员始终面临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天平摇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总是面对着话题性与真实性的考量。
更因为无论职业何种,均生而为人,且处理的是人的话题,其间始终交织着复杂的人文选择。
职场菜鸟路妍真,坚信要以人为本。
或许是她有过相似的痛失所爱,又眼见被害者死后仍被污名化堪称二度死亡,于是她能对新闻对象多一些关切与共情。
这份简单的坚持自有一丝天真,但这份天真又弥足珍贵,是我们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之光。
不忘初心郭晓其,他践行程序正义,以十二万分的精神投入案情工作。
他是有棱有角的冷面热血检察官龟毛其,他也是个走不出过去、总在警惕内心幽暗的受害者,因此他更坚持程序与理性。
郭痛失所爱之后,在凶手的挑衅面前失控、激情伤人,在第九集让第三集出现的警枪响起。
因为挑衅成功论证了“人人皆可作恶”,诱发了多地多起模仿犯案件,又因反复杀人却因证据不足脱逃于法网之外,凶手愈发嚣张膨胀,最终面对郭的诱导式圈套在镜头面前自认了罪行。
而郭在之后的牢狱岁月里厘清了黑暗无法全消,只能不断创造爱与温暖加以平衡。
正因此,程序正义才是别无他解之中的相对优解吧。
一路受挫到结尾,终于等到了新律师郭晓其和新主播路妍真浴血新生后的正道之光。
眼下危机四伏,面前内忧外患,历史还总会恼人的重复。
但我们总还是要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很阿瓦隆or狼人杀的一部剧,梅林是心如姐,一开始就洞察到陈和平是坏人,但是几次节目喊话实在是过于做好神明身份结果被坏人派系暗杀,;莫甘娜是陈和平,一路装好人引关注,甚至复刻心如雅慈姐的一系列动作,太像莫甘娜了……郭晓其虽然是男主,但实际上是个闭眼良民,小路是派西维尔,中途错认梅林😅😅,实际没发生什么有效指引作用,在看到陈和平抽雅慈姐烟盒这么重要的信息竟然漏传没有给到平民……刺客是孙嘉文,无脑就是一顿乱砍,柯佳嬿的弟弟是坏人白痴,也让好坏两派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好是坏哈哈哈哈哈🤣🤣真是完美契合剧情来说,一开始还挺上头,设定+一些献祭表演仿佛杂糅了各种热门推理悬疑本子,但是感觉到6-7集之后中间节奏明显有些脱节,老是忍不住拉进度条,检方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好人阵营接连无发动技能的被跳杀,好几轮因为找不到凶手,最后凶手都被他们慢到无语忍不住出来跳狼坑说自己是那匹铁狼……😅只能说好人阵营尤其是神派还是太菜了些……心如姐作为梅林结果没盘好派西维尔的位置导致派西离职,错认莫甘娜,虽然后续有敲打派西但是派西早已经认错了梅林于是乎也没什么用了…… 男主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盘逻辑的闭眼玩家,耐不住每次没什么天眼或指引,最后只能通过死亡排除法找坏人🥹🥹柯佳嬿虽然标着女主实际上角色扁平戏份少到可怜,完全工具人🛠用法,最后全靠炸心里话出来不然真是完全没办法破案,看的都要气死了…… 不过比较好笑的可能是编剧埋得梗,男主问女主平复心情的工具是什么,结果女主竟然拿出了随身听开始放音乐,真是耳边随时都要想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还有就是最后男主当了律师也跟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里呼应上了hhhh
凶手开挂能力太强,一大堆警察就是在瞎忙。
所有证据证物全都无效,带不来一点有价值的线索。
田村义明明是被胁迫入狱,这tm都审不出来直接导致大前提完全丢失。
感觉弯弯的警察检察官都是摆设。
故事倒来倒去大概就是想表达真正的凶手忍受不了被别人抢风头,自己跳反。
这种俗套的剧情其实拍3集就讲完了,硬生生拉长到十集。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
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
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
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
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
大佬!
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
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
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
电话不行?
约见不行?
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
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
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
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
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
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
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太差了!
不合情理!被罪犯耍的团团转,警察的责任就是为了收尸
值负分,垃圾到极点,导演是法盲加智障,剧情满满硬伤人物刻画失败,看得我太恶心了
整体观感有点奇怪,可能是节奏和情绪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很不流畅,十分温吞。剧情背景安置在八九十年代,但服道化都好出戏啊!吴慷仁这个角色设计的还行啊,但为什么演绎出来的略显呆滞让人无法代入。好像整部剧里角色们的情绪都很淡…过于冷静和克制了,柯佳嬿的演技活脱脱一个陈韵如2.0没有惊喜还很模式化。对标女男主的演技,我觉得林心如、彤妹、陈和平甚至沈嘉文反而更出彩,尤其是林。中间不乏降智情节,彤妹她爹赤膊上阵那段情节我白眼快翻上天了。有反转,但架不住故事老套,后半段乃至结局有浓烈的日剧味道。(嘉文发疯我能理解,但是幕后boss你能不能平等愤怒的鲨点男人啊,不然显得又愚蠢又幼稚前后基调不连贯。
质感当然很OK,但五集可以讲完了没必要拖十集。江宜蓉演技跟不上,戏份又太多,难为其他搭戏的演员。慷仁游刃有余,可惜柯姐没什么太大发挥空间。六集弃。
垃圾中的垃圾 警察的办案能力不如三岁小孩 挂羊头卖狗肉的悬疑剧
客观来讲我会给四星,前面五集非常精彩紧凑,第二集和第三集爆哭简直,选题的切入点是家庭关系,成长中的陪伴,延伸至性别认同,青春期,校园霸凌,太善良的人好像真的没有善报,阿伯的台词清晰又悲凉,从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讨论,新闻媒体和警察公检法之间的对立面。从一个理性分析他们的委曲求全救不回自己的家人,但感性的一面往往是人之所以为人,另一方面我看来是他们在为自己不能保护到家人而减轻的负罪感,类似于“我”都尽力了,可他是杀人犯都怪他的推卸责任。结局有点乏力,没有韩剧的复仇来的痛快,让人看完心中还是压抑憋屈更贴近现实吧,还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们好像都是在痛苦中寻求那一点光亮
天啊 会不会死太多人了啊
烂剧。破案不靠刑侦手段,靠煽情喊话?
没用的男人,只会杀女人。杀贪官、杀其它恶人不会更有挑战性,更红么。破案剧不要总那么老套了,一拍就是杀女。
剧情很棒啊,不像国产剧那么拉垮,越后面越精彩。同时发现我有《想见你》后遗症。。。台湾这几年真是出了不少好剧。
看完尘封十三载再看的这部,更压抑,想探讨的问题也更深刻,但是故事的合理性和流畅度差一些,节奏慢,尤其是最后两集,明明已经锁定了凶犯,盯死他啊!也不至于再有受害者,唉…
直到最后一集才知道为啥要叫《模仿犯》,之前一直以为应该叫《共犯》。最后陈和平走出法院,眼前一半抵制还有一半居然是支持,这社会的割裂和讽刺啊……最后陈和平在闪光灯围绕之下死去——这对他而言真是最好的结局了。太不公平。话说他真的从一开始就莫名可疑,后来浮出水面也是真的可恨,以至于最后直播跳反虽然略显草率,还是觉得大快人心,果然前面压得越狠,后面打脸越爽!姚雅慈证明了林心如也还是可以有演技的。朱令冬至那天去世了,郭晓其最后那句“真相总会找到回家的路”不敢苟同,但确实,“无论是我还是这个世界,黑暗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只能用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去平衡。”。PS:没想到会被剧里一首插曲的一句歌词给突然治愈了。“爱过几个错的人,才能够完整你的人生。”
非常广的一部网飞台剧,悬疑黄暴反而只是以商业外壳来凝聚观众去关注,何为新闻客观主义,何为程序正义等。这几年林心如和贾静雯的转型令人惊叹。反观内娱,遍地都是大女主➕小奶狗的爱情剧,仿佛一个独立女性的尽头就是跟帅气小男生谈恋爱。无趣肤浅至极。
检察官教警察破案,警察也是太废柴了,剧情大部分都在人物身上,对于案件没有拍的很紧凑,但是质感还行,故事差了点
人物没有魅力,尤其不喜欢不合时宜的带人声的插曲,一些槽点倒是可以归结于九十年代时代局限,关键证据居然靠一个死人可能寄不到的信和让人降智的嘴炮……
剧情四星,柯佳嬿的表演减一星,姚雅慈的死加一星,哪有那么多被解救,凶犯都是没有人性的。
好看却不太精致
这哪是检察官,这是刑警队长。为吴慷仁看一眼。
好无聊的连续杀人案,好莫名的反社会人格,没看出来这个案子咋就高智商犯罪到无法侦破的地步。男主角的人设也毫无魅力,即使是吴慷仁来演,还不如去演陈和平那个角色。开篇还有点意思,中段很像去年的《逆局》,后段想上价值但没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