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てさぐれ!部活もの あんこーる,搜索吧!部活剧 再来一个,搜索吧 部活剧 第二季,てさぐれ!部活もの 2期

主演:西明日香,明坂聪美,荻野可鈴,大桥彩香,上田丽奈,水原薰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4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热门推荐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剧照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2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3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4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5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6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3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4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5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6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7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8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19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 剧照 NO.20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剧情介绍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长篇影评

 1 ) 对孤独这个命题的夸大和哗众取宠

在孤独摇滚中,小孤独的反面不是家一样温暖的乐队,而是受到所有人欢迎,被大家关注。

这种孤独和受欢迎造成的反差,让小小的渴望和他人接触的向往变成了滑稽的小丑表演。

过高的期待和一步都迈不出去的现实,强行制造的反差并没有让剧情推动变得有趣吸引人,而是时不时尬你一下的难堪。

因为知名度而来的我对这部番剧非常失望。

不像是在专心塑造孤独摇滚这个命题,而是专心致志地找社恐人士的笑话。

 2 ) 萌萌表情包和玩抽象的泛滥

看个破动画还搞高低贵贱。

孤摇不也就是反反复复玩那抽象烂梗?

说什么真实感,打开一看全是波奇的萌萌头表情包,要么就是玩抽象,节奏也是晕晕吞吞流水账一样毫无起伏。

然后一上台就变nb了。

中间的剧情,乐队怎么磨合的,也不交代,就拍拍合照搞搞团建就完事了。

虹夏跑到波奇家里去说是讨论队服的事,结果队服也不管了一个劲想看波奇穿小裙子,我等了大半集想看她们怎么讨论跟乐队有关的事就等来个这。

三场live也是,模式化剧情了都,一定要波奇高光,出现个什么不好的事,然后喊着什么友情啊梦想啊就突然变强了。

看评价这么高,本来以为是六边形战士,搞笑正经都nb的那种,没想到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搞笑,而且内容一直就那一个社恐梗,够单调的。

歌是确实好听😋,越听越带感。

————————3.11: 听着孤摇的两首最中意的歌,越来越感觉遗憾。

之前没有注意歌词(毕竟是日文的),现在再和着歌词一起听,整体的氛围完美地契合着剧情上的三个阶段,几乎就是波奇的心境在发声。

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在日常经历中不断发觉出自己未曾想到过的闪光点,然后在尚未意识到的某一日已经站上了曾经梦想中的舞台。

如果剧情真的是这样表现的就好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如何在日常搞笑的同时又推进正经剧情,这方面孤摇真该跟其他日常动画好好学学。

孤摇的剧情风格是混乱的,有人觉得孤摇剧情强调真实感,角色之间保持着距离。

那喜多对凉的直球到溢出屏幕的好感怎么解释,这已经是典型得过头的“只有娱乐动画里才会出现”的人际关系了。

孤摇里很多搞笑场景是只有在娱乐向作品的语境下才能好看,全作大量充斥着抽象和夸张的整活。

喜多强行把波奇的学院祭演出申请交上去了,这也不像是有距离的人干得出的事儿啊。

如果动画作品想维持角色生活的真实感,就不能频繁动用更改画风之类的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段。

如果要铺垫正经剧情,正经的角色感情线,那些剧情就要跟夸张搞笑的部分区分开。

孤摇这方面也是相当黏糊,波奇就像跟整活绑定了一样,即便在跟感情线相关的剧情里也会时不时有波奇的夸张化表现,而且正经剧情数量也不多。

还有一种剧情的展开方式,是日常部分搞笑,在高潮时直接正经。

那种剧情下的角色平时没有成长,只是在高潮的剧情里成长,或者仅仅只是表现出了正经的一面。

对于波奇这个角色,从最后一场live时的台词、氛围的安排来看,制作组应该是希望她有所成长的。

但仅仅是在三次live时成长,平时不成长,好像也不太适配这个角色内向纠结的性格设定,且不说三次live的正经剧情同样也比较简单,波奇爆发救场,一句话就能概括,只有最后一次的学园祭略复杂一些,然而这个全作最高潮的剧情的演出短到我差点没反应过来。

这部作品的剧情和演出就像是没有节制一样把所有东西都丢进锅里乱炖,原本上好的食材,味道全搅和在了一起。

有些只需要烫一下的爽口食材煮过了头变得软趴,有些需要多煮一会儿的还没完全煮熟。

而作为抽象乐子番来看,显然比孤摇强的选手太多了。

最初吸引我来看的是波奇的抽象场景,结果是只有这个。

波奇一个人的抽象时间就占了全作日常时长的一半。

而且有意思的更多地只是各种抽象表现形式,本身内容其实一般。

对于其他人的刻画就很少了,凉比较有意思但刻画镜头少的可怜,剩下两人就真不觉得哪里有意思了,喜多有一些梗但也谈不上多有意思。

一个优秀的搞笑番里怎么能只有一个角色出彩呢,大部分作品都是至少两人起底一唱一和,极端点的甚至整活角色能上二位数,丰富性上孤摇弱了不少。

有人觉得孤摇刻画出了现实中乐队的成长。

我对乐队不了解,但我觉得如果要刻画乐队,剧情不能只是写成员如何拍宣传照和如何卖票吧。

第七话特意跑波奇家里去设计衣服,结果全程没谈衣服的事儿搞得人白期待。

我在想孤摇如果干脆做三四个动画mv是不是观感还更好一些。

————————3.8: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接受度很广的动画观众,基本上什么类型都能觉得好看,但孤摇算是彻底打破了我这个想法。

只能说有些东西对不上就是对不上。

波奇的反复整活,越往后看越觉得没意思,就是看一个人在那里反复各种纠结。

而且她人设也不好被定义为社恐,社恐大概不会把自己的纠结频繁在他人面前展露出来,但波奇可以各种当着别人面纠结。

整活基本上只靠波奇一个人,一种模式,有点太单调了。

节奏完全看不懂。

以为要整活的时候出来的是正经剧情,以为要正经的时候结果是要整活,有的笑点拖得冗长,有的点好笑但很快就转场了。

一开始以为是主要讲乐队的番,结果好像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整活,更像是日常番,音乐相关的内容篇幅很少。

但是想把它当搞笑日常番也感觉不对,因为它一到演出部分又搞得很严肃;然而这部分严肃又没有铺垫的内容,波奇几次在live时的爆发,看不到是什么支撑她爆发的,日常章回也没表现她们对音乐或者团队的热爱,因为一直在讲波奇整活或者拍照片家访出门玩这些事,只是经历了这些貌似也不足以让波奇在台上小宇宙爆发。

试演时姐姐说“知道了这是个什么样的乐队”时我是懵逼的,因为我真的没看出来她们是个什么样的乐队,留给我的印象大体上只有波奇的表情包。

我都没看到过她们日常训练的画面。

波奇这个角色是破碎的,她在各种情景下表现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通过演出感受到她对于团队的一个固定的情感。

我在高潮时无法与她共情,因为她没有固定的情感和态度,看到后面我甚至越来越搞不清楚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音乐倒是多听几遍后觉得不错。

单听音乐时想象出的动画跟实际上的很不一样。

孤独,摇滚,看之前觉得是可以玩出花的极佳题材,人设,造型,都很讨喜,完全没想到居然会看一半看不下去。

————————3.9: 稀里糊涂看完了。

就和前面一样,在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是最终回的情况下演完了,因为我一直以为学院祭级别不如livehouse所以没往高潮上想,没想到是最终回。

平平淡淡走到底了。

但是如果说这部作品就是要突出这种平平淡淡的真实日常感,那各种花式抽象整活就又风格上不太搭了。

说到底风格是个人口味。

但是全剧三次正经live情节,剧情走向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波奇视角内心独白后临时爆发。

看多了感觉倦了。

个人设想一下,例如四人正常默契配合平稳搞定一场演出,以此体现出四人关系的加深,这样来点不太一样的情节也可以啊,或者波奇这次没出什么问题,得到了对音乐的新的感悟等等。

每次都用同样的波奇视角-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有点单调。

高潮点,按理来说是波奇拿酒杯随机应变化解危机,原本可以说是精彩的剧情,也和波奇希望在学校抛头露面一次的学琴动机前后呼应,但这段的节奏依旧是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结束了。

按抽象整活来看,不如一些搞笑番有“力道”放得开,感觉软绵绵的带点稚气。

按清新日常来看,孤摇也没什么真文艺的地方和值得细品的剧情。

但说音乐的话,孤摇剧情大部分时间里又跟音乐没啥关系就是纯玩日常,live情节就那么多加起来可能还没半小时。

歌倒是越听越耐听,就当孤摇是个专辑好了。

 3 ) 对孤独摇滚的一系列质疑的看法

先来说一下主观观点,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孤独摇滚这部番的,我觉得这部番是值得9分左右的评分的。

但是,不管是在豆瓣还是bungumi甚至是b站都出现了一些对孤独摇滚取得如此高的评分的质疑。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孤独摇滚正值刚刚完结,热度和讨论度十分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评分过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但是为此去给出一些比较牵强的批评意见是没有必要的。

我真心希望后来的观看者们能够带着像我们追番一样的心情,轻松而又带着期待地欣赏这部番,而不是带着“神作”的沉重光环或是“过誉”“虚高”的先行印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那些我认为牵强的批评意见,以及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消费社恐”以及“演出过度”。

主要观点是说这部番在刻画社恐形象上过于用力,一些行为脱离实际。

社恐形象成为了大家取乐的对象而导致大家没有同情之心,对实际的社恐可能造成伤害。

我的观点是波奇的社恐形象是全篇的核心之一,围绕这个核心的演出再天马行空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欢乐部分,是大家追番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这部番有别于其他芳文轻百日常的特色。

观看波奇各种幻想,尴尬,扭曲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社恐。

但正是这种源于现实的细节,又略显夸张的演出才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代入,从而保持快乐的看番体验。

在这种体验之下,大家也自然喜欢了波奇酱这个有趣的角色。

我觉得相比于“同情”或是“尊重”,社恐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吧,而孤独摇滚这部番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如此又怎么能说它是在“过度演出”“消费社恐”呢?

其次是“剧情不足”“主线不明”。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和明确的主线故事,导致了叙事单薄,只能靠整活来吸引眼球。

我的观点是孤独摇滚确实不是一部剧情见长的作品,不说和《odd taxi》《夏日重现》这种本就是偏重剧情展开引人入胜的作品相比,就是和《赛马娘2》这种略显套路的王道热血催泪剧情相比都不算出色。

但是经历了《轻音少女》的成功,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芳文轻百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剧情是否优秀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孤独摇滚》确实拿下了比之前那些芳文轻百都要高的评分,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有所突破创新的作品来说,不应该单以剧情的不足就定性它不能取得如此成就。

而且孤独摇滚并不是没有主线,随着一话又一话的推进,我们切实的看到乐队四人的默契在逐渐建立。

从一开始波奇的吉他游离在乐队之外,喜多主唱抢拍,到最终话的断弦事故处理中,虹夏更换原定节奏方便喜多顶上solo,波奇急中生智滑弦切入。

大家从最开始的“临时拼凑”,逐渐变成了默契的乐队伙伴,不也是主线推进吗?

最后是“萌豚刷分”“现充涌入”。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过于出圈,导致大量人无脑跟风刷分。

我的观点是不管评分的人是谁,是最近开始看番的新观众,还是只喜欢芳文轻百的萌萌人,只要是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认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应该被尊重。

动漫本身并不是特别高雅的文艺作品,一部动漫能给人带来快乐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孤独摇滚,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来评价,那就是“有趣”“好看”,而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再来说点客观的,孤独摇滚在b站的播放量是8千万,考虑到b站播放有三集的延迟,会有一部分播放量流失,我们直接翻倍来算1.6亿的播放。

这个播放确实远超一般的芳文轻百,但要说流量爆炸也还差一些。

作为参考,夏日重现在同样有更新延迟的情况下,b站播放量有2亿,公认的流量爆款间谍过家家更是有接近7亿的播放量。

也就是说,孤独摇滚确实冲破了芳文轻百这个小圈,但也仅限于看动漫的大圈内人人皆知,而没有破圈到社会广泛流传的间谍过家家这种程度。

所以来看孤独摇滚的观众,大部分还是看过一些番的观众,大家认为的“好看”也没有那么水。

最后的最后是我的主观情感抒发,孤独摇滚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4 ) 戳中二次元心坎的动漫

作为性格健全且热爱社交的人,一开始是很难共情的,直到发现了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故事没有过多描述社交障碍的解法,告别那种公益片的无聊叙事,而是带着问题与性格去不断发展故事。

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大家和波奇建立联系是因为乐队这件事本身实践,并非她有病。

所以剧作中家人朋友的善意与关怀,无不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针对社恐人士的关怀与支援的理想环境。

例如乐队搭子没有过多评判波奇的负面特质,而是承认与接纳波奇,包括波奇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帮助波奇重新积极地定义与看待自己。

另外,导演在这方面有意地进行弱化并采用了幽默的表达,让社恐障碍在一些诙谐元素中变得可爱。

 5 ) 好理想化,我好爱

天啊,每个角色都那么可爱!

不只是说外形的形象,而且也是每个的性格,都不带重复,很互补呢,每个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还是我喜欢的摇滚,我真的还蛮喜欢日摇的。

我喜欢他们练习吉他,我喜欢她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就为了更好的表演,我喜欢里面那个短暂的街头表演,太理想了,好乌托邦的场景啊。

而且里面的人生观,完全和我相符嘛!

只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上就一定会遇到伙伴的,而剧里也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的呈现啊。

而且主角们还那么小,就做到了,我好妒忌。

画面太美好了,我也太幸福了555

 6 ) 高中时同为学校阴暗边缘人的我

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7 ) 十五岁那年,只是她遇见了救赎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8 ) 孤独摇滚不孤独

这是我第一次看音乐类的我番,恭喜我自己第一次看就看到了这样炸裂又抽象的表现手法 我好喜欢。

孤独摇滚 是这样的题目,有人说他们都在鸽子孤单,但是有梦想的人永远不孤单,后藤,凉 ,喜多,虹夏都有着自己的追逐和梦想,他们就算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算孤独,梦想从来都是震耳欲聋的,怎么会孤独呢?

身边有一个 有一群人陪着,大家目标不一样就是孤独吗?

才不是这样呢,他们只是孤单 才不会孤独 孤独的是我 是没有梦想没有追逐没有热血无所事事的我。

后藤虽然有几年没有朋友,但如果这个老社恐,舍弃了世俗的青春和热闹,她已经过的很精彩了,吉他是她的知己,所有的不快乐和不安都有所倾诉,我羡慕这样的人,没必要把目光放在外界 虽然成长很慢,但是自己自给自足所有的情感需求和问题简直太棒了(好吧,后藤需要朋友,渴望朋友)。

而且他的精神世界很有趣啊 她自己已经有了一个世界 何必让平庸打扰自己?

(好吧 我自己这样觉得——让一个天才过度接触社会简直是污染和损耗)凉就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啊,不会因为外界的裹挟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着眼着热爱的事情,一个人可以去看看成衣店,一个人打卡餐厅,一个人做着独一无二的梦,这样的个性,就是属于自己的究极浪漫啊。

(好吧 我又开始自说自话了)。

哪有那么多朋友?

哪有那么多可以奔赴的梦想?

他们已经是最耀眼的存在了。

 9 ) 偶尔感到共鸣,但更多的是嘲笑

为符合营组规范1.1,本文将“现充”替换为“拥有正常社交能力的人”或“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但不一定把“番”替换为“动画”。

因为我认为“番”这种称呼不违背营组规范的目的。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不代表营组的态度。

另外,除我之外的营组成员好像还挺喜欢孤独摇滚的。

算是有剧透,但不是关键情节剧透我目前还没看过原作,动画让我看得很不舒服。

看到那么多好评,我肯定先怀疑自己观看的方式有问题。

但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了一些让我不适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制作人就是在拿社恐寻开心。

先提前说一下,第5、6、8集我看得还算感动,9、10看的时候算是可以接受,第7集气得我那天失眠了。

看完第一集,我以为我状态不好没看进去;看完第二集,我以为是因为同样社恐,我却没有可以称为特长的爱好,没有三万粉丝;看了第四集,发现主观的悲观抒情总是被搞笑点打断,我开始怀疑,“这就是一部做给‘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看的,嘲笑社恐的番”。

第5集给我带来了一点感动和希望,尽管有点励志的感觉。

我看来,“励志”是在用虚构或偶然的故事去影响观众在现实中的行为,是一种僭越。

第7集实在是让我气的不行,再加上我看第10集前默念“我不是社恐,我和一里不一样,我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起码还是能说出‘不要袋子,要小票’的。

”,结果看完感觉还能接受,决定了要写这篇檄文。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打算写《我好像被芳文社抛弃了》或者《感觉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这种谦虚些的文章的,但是在我重新看前两集找素材的时候,发现证据实在太足了,完全没有谦虚的必要。

在第一集10分11秒,虹夏的“谢谢,我们现在就去展演厅吧!

”太仓促了,已经把不合理性摆到了屏幕面前。

明明可以通过“小孤独连拒绝都做不到”而推进的剧情,非要用这种不合理的剧情,就是为了搞笑。

但是,在观看这一幕时,一里的社恐配合上紧张的BGM,我已经带入了“希望改变,不想失去机会,但又紧张害怕”的情绪,这时候接入笑点,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只能觉得自己在被嘲笑。

更何况这里是一里迈出第一步的剧情,我本来可以回味“虽然小孤独很紧张,但还是迈出了那一步”,而现在却只能“回味”一里的吐槽“我还什么都没说啊”。

而接下来去starry的路上,一里的台词“可能还有霉味……是除虫剂味”就挺好的:没有过度渲染主观情绪,没有让我直接带入,但这种悲观的态度也让我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没有通过效果音和画面表现说“这是个笑点”,所以我就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

类似的冒犯社恐的笑点实在是太多了,我要是逐一整理出来,只怕心脏会受不了,我就跳着捡着说吧。

第二集5分40秒左右的画面,已经能激发我的嫉妒与愤怒,开始代入了;吉他君解说时的BGM也比较平缓,我还可以理解为以乐景衬哀情,但是紧接着就接入了“明明还叫团结乐队的”吐槽,打断了此处自卑的情绪。

或许这段还算好的,如果解说时的BGM和语气真的是在以乐景衬哀情的话。

6分多钟的时候,孤独在幻想逃跑的吉他手是不是社恐时,BGM是舒缓治愈的,但接下来“真正的社恐连逃跑都做不到”的特效音就是抖包袱的,配合上一里此刻语气的急促,连带着我也不安起来。

相比之下,9分钟多虽然凭空拿出了存钱罐,但重点是钱,注意力不在“拿出”的动作上,所以我没有直观地感受到不合理,没有恶搞感;再加上小孤独此刻真的哭了出来,情绪得到了正常的释放。

接下来,一里的想象画面富有主观色彩,配合BGM,把社恐面临的担忧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成功地让我感到不适:我在现实中就遭过这种罪了,想看会儿番治愈一下,结果你用匠心给我一个比我病情还严重的症状给我……你们这些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真会追求刺激啊,难道这就是你们能交到朋友的秘籍吗?

这种体现角色主观视角的画面(是叫“演出”吗?

),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因为那些画面其实只有小孤独才能看见,让观众看见了,其实就是让观众带入到小孤独的视角。

可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刺激达到了极限。

第七集里关于运动会的“小孤独想象”更是成功地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我现在根本不敢去找它出现的具体时间。

还有很多笑点是基于小孤独受到的惊吓,甚至身体伤害的。

第二集12分半左右,一里收到鼓励决定去打工,并发消息感谢虹夏,这是多么给人以希望的画面,但是在虹夏说出“什么意思”后,欢快、甚至戏谑的BGM却是一盆冷水;虹夏不明白,这很正常,她毕竟没有天使的神力,不知道一里刚刚恰巧在打退堂鼓,但这个BGM实在是太过分了,就好像社恐就天生该被嘲笑一样。

就像是第7集中的“小孤独灰尘”一样!

对!

我们社恐就是毁气氛,就是让人不舒服!

我们就是行走的核废料!

但你CloverWorks给我发安乐死药吗?

我……抱歉失态了,但这段我实在舍不得删。

再顺带提一下,第十集第2分钟,一里头撞地的BGM和第二集10分半左右的一样,虽然我完全搞不懂这有什么好笑的。

第二集10分半左右接下来就不能再这么写下去了,已经一千七百多字了。

如果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或者邪神与厨二病少女,我不会有任何抱怨,我不去看就行了。

但《孤独摇滚!

》是芳文社的漫改啊。

看《魔法少女小圆》(即便不是芳文社原作漫改),我让自己哭了出来(哭出来能释放在现实中的压力);看《学园孤岛》,我也从人物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了感动;就算是看《漫溢的水果挞》,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贪婪和不思进取;看《ANNE HAPPY♪》……呃,时间太久实在想不起来感受了,只记得野外探险那一集看得比较紧张,没起到预期的助眠效果。

孤独摇滚让我看得难受,已经到了让我开始思考基础设定的程度了:后藤家看着都挺开朗的,一里从哪儿来得社恐基因呢?

家庭环境也挺和睦,应该不会给一里造成过什么童年阴影。

如果不是接触了摇滚,进而每天练六小时吉他,或许她的病情不会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我最在意的问题:为什么后藤家没带一里去看心理医生。

当时心理医生很自然地给我说“就像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比较适合和人打交道,有的人适合独处,很正常的。

”,“你觉得你别人不想看见你,这是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别人没这么想。

”,最后开了点助眠的中成药,就这么简单。

虽然还有填量表之类的“诊断”,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上午的事。

我很庆幸,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前就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后藤一里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病情严重,不至于孤独摇滚两话完结,还能给社恐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议。

如果社交恐惧症患者看了孤独摇滚,病情大概会加重吧。

因为,孤独摇滚对社交恐惧描绘得太有冲击力了,这会加重焦虑,进而影响社恐下一次在社交场合的发挥,恶性循环。

 10 ) 歌唱孤独

到底是什么把摇滚和其他音乐分别开来?

是什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着迷?

人们热爱摇滚乐手的狂放不羁,热爱光芒万丈的舞台,热爱主唱高亢激昂的歌喉,热爱电吉他的嗡嗡啼鸣、架子鼓的掷地有声、贝斯的低音重炮还有合成器的空灵迷幻、热爱演唱会潮起潮落的茫茫人海,热爱炫目的闪光灯,热爱耳膜震荡的感觉,热爱血管里循环流淌着的酒精和肾上腺素,热爱哪怕只有一宿却胜似永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摇滚唱出了所有人心底的隐痛——孤独。

听过一些摇滚乐以后,我越来越明白:摇滚是个人主义的音乐。

摇滚歌唱的是个人的情绪、思想和愿望。

摇滚精神骄傲地向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休想把我同化!

”摇滚中的“我”无限大,作为创作者的化身,是作品中占据本位的第一要素。

无论是皇后乐队的“I want to break free”,还是《花房姑娘》里的那一句“我想要走在老路上”,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直白表达。

即使谈到爱情,摇滚也极少描写恋人的缠绵和情意,对爱人的奉献和坚守这样的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爱情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沉淀上,更为注重爱情对“我”的意义。

例如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歌,穷街乐队的I remember you。

所谓的叛逆啊,反传统啊,特立独行啊,其实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凡事都有代价。

追求个性的代价就是孤独。

也许凸显个性是很洒脱的事儿,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与集体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挥手作别,独自面对冷漠的世界。

人是害怕孤独的,倒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带来的衍生物:恐惧、迷茫、寂寞、无助。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选择结成集体,在获取宝贵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追求,来更好地融入集体。

但当这种妥协已经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抑或是这个社会已经混乱肮脏到根本无法提供它本该提供的东西,总有一批人站出来说:不!

这些人里有的拿起了电吉他,玩起了摇滚和朋克。

音乐,这种同人类历史一般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民谣和流行音乐是为生活谱写的赞歌,那摇滚就是那柄刺穿生活虚无的利剑。

在粉饰太平和直面孤独之间,摇滚决绝地选择了后者。

孤独一直是摇滚乐的母题之一。

摇滚乐中对孤独的提及数不胜数。

从齐柏林飞艇Rock n’ roll一曲中的“lonely loney lonely time”,到鲍勃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无奈叹息,再到深紫乐队孤独的April……太多了。

可以说,孤独已然成为激发摇滚音乐人创作灵感的最大源泉。

所以说,摇滚也是孤独的音乐。

近代以来,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事实上是大大加强了的。

社会结构变得更紧凑严密,人像金属中的原子一样被紧紧压在一起,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压抑,即使不愿承认,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波奇酱。

正如三木清所说:“孤独不在山上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而在许多人中间。

”而在摇滚乐里,众多孤独着的灵魂找到了寄托,纵情狂欢的背后,其实是孤独心灵之间的共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演出结束,乐迷各自散去,回到集体主义社会的怀抱。

不是每个人都有站在风口浪尖的魄力,大多数人最终也只是借摇滚发泄心中的苦闷,摇滚唱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他们爱摇滚,却不可能加入摇滚。

留给摇滚乐手们的,唯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就是摇滚的悲壮所在。

所以你总能听出摇滚旋律里隐含的那一点忧伤,这忧伤每每使我动容。

摇滚是一朵以泪浇灌的花,孤独不止,摇滚不死。

《摸索吧!部活剧再来一个》短评

可惜没有出几首优质的配乐

6分钟前
  • 不存在的五斗米
  • 推荐

波奇酱的各种变形怎么这么搞笑

11分钟前
  • 连虎修
  • 推荐

说实话有点get不到,同类型的轻音和京吹感觉明显更好。

16分钟前
  • 遠藤優希
  • 较差

应该也不会看完了。就这样吧。少女玩摇滚,我真的指望它能讲出点什么靠谱的东西。

19分钟前
  • 菜菜
  • 较差

其实不孤独也不摇滚

24分钟前
  • 地表丝绒
  • 还行

太抽象了,真是受不了,理解了那些觉得这是在利用丑化社恐孤独内向的人的评论,癫感已远超萌感。永远爱乐队,所以加一星。

29分钟前
  • 不二
  • 还行

太可爱了,一天看不到《孤独摇滚》我就要死了

34分钟前
  • wuli琪叔叔
  • 力荐

属实一般 社恐女主脑洞就像是在水时长 无聊又不幽默

35分钟前
  • Suki
  • 较差

实在看不下去了。其实也就两点不好:第一它不孤独,第二它不摇滚。

36分钟前
  • Xie3 Project
  • 很差

既不孤独也不摇滚

40分钟前
  • 有然有然
  • 很差

楼下说live烂的,不是,这么顶的live演出不说做的好,还说是最烂的,那我巴不得所有动画的live都做成这种水平《烂》,有一种眼睛和脑干缺失的美😅

45分钟前
  • 二维码
  • 力荐

不孤独也不摇滚

48分钟前
  • 觅香
  • 很差

太一般了点。

50分钟前
  • 壹贰零度
  • 还行

整体2星+,没救了,讨喜的画风,不错的制作,甚至有模糊打破动漫这一形式用实景去接近现实的手法,却毫无内容,也完全没有推进,看1集=看12集,好在这番并没有什么让我讨厌的东西

55分钟前
  • 乱码
  • 较差

反响超级两极分化,能出现这样的作品也不错。我是自一开始就觉得作品有在“消费”对“社恐”的刻板印象,自然难从这种戏谑的表现中找到共情角度。不过到后面,让本作更有趣的是追番的共时性——波奇酱后来不再需要时常打开视频平台看评论,因为我等真实的观众取代了虚构的粉丝,正注视着“吉他英雄”。

57分钟前
  • 屠龙侠912
  • 还行

很不喜欢。和摇滚没有什么关系。作为社恐感到很冒犯。安静的人并不是没主见,不是顺从和自恋。我以为她有什么想要表达和呐喊的,可是根本没有。克服社恐的方式换成她们四个唱歌跳舞jpop出道也是一样的。既得罪了社恐,又得罪了摇滚。

60分钟前
  • 很差

9.2是认真的吗…打五星的人好可怜,既没有看过好的音乐番,也没有看过好的友情番。孤独占90%,摇滚占10%。演奏的时候从斜后方画是生怕给大家看到乐手怎么弹琴的是吧,bgm一里弹出花的时候镜头就是不画她的手真的让人😅(最后一集:断弦情节专门选吉他上最粗的一根,芳文真有你的。用酒罐代替不会是不想画手吧!贝斯手在乐器店问“可以slap吗”我真的会尴尬一年…

1小时前
  • moonlyjelly
  • 很差

莫名无感

1小时前
  • 木³
  • 还行

这里有一首歌能算上好听?

1小时前
  • ne一泥
  • 还行

挺一般的,没有任何亮点。虽然我也是社恐,但完全无法和女主共情,看到她那些过激的反应只感觉脚趾抠地好想死。凉的设定还不错,喜欢面瘫吐槽役。

1小时前
  • messagebottl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