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阳光姐妹淘

써니,阳光姊妹淘(港),桑尼,阳光,永远的七公主,Sunny

主演:沈恩敬,闵孝琳,姜素拉,南宝拉,陈熙琼,金时厚,柳好贞,朴真珠,李妍京,金甫美,千玗嬉,李璟荣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1

《阳光姐妹淘》剧照

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2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3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4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5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6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3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4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5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6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7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8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19阳光姐妹淘 剧照 NO.20

《阳光姐妹淘》剧情介绍

阳光姐妹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5年前,高中生任娜美(沈恩京 饰)一家从全罗道搬到汉城,娜美入读真德女子高中,因方言浓重怯于开口的娜美幸运的得到了同班大姐头夏春花(姜索拉 饰)的维护,并与围绕在夏春花周围的执着于双眼皮的金玫瑰、满嘴脏话的黄珍熙、梦想成为作家的徐金玉、要成为韩国小姐的俞福姬以及沉默傲慢的美人郑秀智等五人结识。在一次和不良少女团对决之后,春花和娜美等七人组成了“Sunny”团体…… 多年以后,家庭主妇娜美在去医院探望母亲时偶然重逢了身患绝症住院的春花,后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内,能够再见当年的Sunny成员。娜美找到金玫瑰,两人委托私家侦探寻找当年的同伴,而那些关于青春的回忆,也在一个个熟悉的名姓后面再次被唤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运气没信号昆仑阙之前世今生惠里桂热血街区幸运星OVA通勤营救格斗娇娃坏牧人海边升起一座悬崖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乐高玩具的冒险之旅对手最后的鉴定人特种人员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班淑传奇刑事7人第四季超级30真心话大冒险人所期待的喜悦安达卢西亚:女神的报复尼古拉斯·尼克贝疯丫头之巴宝来了午夜出租车幸福最晴天恶魔之门逐梦曼哈顿第一季龙门驿站之狼武士熟女镇第四季刻在石磨上的勋章

《阳光姐妹淘》长篇影评

 1 ) 我们为什么那么不一样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

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

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

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去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

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去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

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

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去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

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

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去。

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

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孩子的成长。

没有一个美国朋友会和我娓娓道来TA的全部过去,也没有任何其他导演会叙述一段如此平淡真实的人生,更没有一节课堂会解读一个青少年与其他人交换的眼神。

我们出国学习、工作、旅游,各种换个环境,看看世界,体验人生的愿望都是很美好,值得追求的。

但在开始前或刚开始我们都乐此不彼的“找茬”,对比着各个国家民族人群职业等等的差异。

一开始差异让人兴奋,渐渐的差异让人紧张、变得冷漠,彼此分离,甚至排斥。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去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去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去和活法。

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

看到这些,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比起过去喜欢找文化差异,现在的我更喜欢找我们重合的地方。

 2 ) 我的少年时代没有那道轮廓光

因为无可救药的脸盲症以及堪比金鱼的记忆力,我无法给某个片子或者某个导演打上什么标签。

当然,我通常也不愿那么干。

此前,我全然不清楚《Boyhood》的导演是谁,也许我确实知道那个名字,但谁在乎那是谁呢?

可惜,整个片子还是唤醒了我脑海深处的某些不堪的观影体验。

《Before》s。

鉴于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而不是90几分钟。

我想我应该有时间去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些个电影会让我总有些不适感。

吐槽总是简单,找寻则难得多,我决心找出这些不适感的源头,为了对我的胃负责。

无论是三部《Before》还是《Boyhood》,都是极尽生活化的片子,整个片子被演绎得好像生活原本就是那样子。

据说这片子的拍摄长达12年之久,拍摄条件也极其宽松,只是利用了小梅森等人的暑假的几天而已。

于是有人被这样生活化的场面迷住了,开始憧憬起德州的田园生活,就好像从前也曾期待过维也纳车站的邂逅,向往过巴黎咖啡厅的偶遇,迷恋过伯罗奔尼撒的风景一样。

可是就是这些看似生活化的场面,让我想起一个单词,“造作”。

我明白他们是演员,可他们却想演一出生活给我看并且想要我相信《Boyhood》仿佛一部文艺的记录电影。

也许有人想要反驳说,生活或许本就是那样子的。

相信我,不会有三个机位来直播你爸爸大发雷霆的时刻,当然也不会有人用八片光圈去记录夜色下你女友的头发的光泽。

这种造作,就像主角分明拿着数码相机拍照却依然迷恋在暗房里“冲洗”照片,就像酒鬼教授在形容条件反射时用了“Sex”而不是“Alcohol”,就像莫名其妙的入学第一天的四人约会一样。

它源于导演执意想要演出生活,演出他自己的生活秀。

他一直在探讨,也一直在困扰。

这种困扰的情绪一直在从《Before》s里蔓延到《Boyhood》。

可导演对于生活的见解也似乎全然原地踏步(好消息是,这样才使得这部横跨12年的作品的世界观没有崩塌)。

只是,毫无进步不是那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也不清楚导演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让他如此的迷惘且无法自拔。

多想跟他讲讲在哪里摔倒就该在哪爬起来,而不是就地躺下并时不时销魂地哼哼几声。

多想跟他讲讲嘴炮打不出个未来,有时候就该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多想跟他讲讲再丰富细腻的剧本也远远及不上平凡生活的细节,但是关键之处在于在2个小时里的做出关键选择。

到头来,也仅仅是在豆瓣留个矫情的影评而已。

我想到郭敬明。

他的小说和作品也常被人评价成无所进步。

这里提到郭敬明可以让林克莱特的粉丝相当不服,毕竟郭的片子总是豆瓣低分的代表。

而常常出没于电影节的林克莱特显然还是不乏支持者的。

其实比市场,郭片的表现一点都不差,至少票房表现上,小时代系列远远甩开《Before》系列和《Boyhood》。

而郭的粉丝群体也相当固定,就是那个年纪的小鬼头,于是我想,林克莱特的粉丝群也应该很固定。

不过前者更善于在论坛无休无止的撕逼大战,而后者则会穷尽我一生都无法掌握的褒义词去写豆瓣影评。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真的不适合艺术界。

12年的拍摄并有感动评委,真心感谢学院,没有把任何奖项颁给这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在今年的奥斯卡《Birdman》与《Boyhood》在多个关键奖项争夺激烈。

说来有趣,这两部片子让观者都在演戏与生活之间游离。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Birdman》用近乎疯狂的长镜头把生活变成一场似乎只有不到2小时的百老汇秀。

林克莱特则无比平静地妄图把一场电影化作十二或者十八年的有期徒刑。

不知从哪飘来王菲的匆匆那年,其实挺感谢《Boyhood》,让我好慢慢怀缅我的少年。

有时候会期待未来也许有人能把我的少年时代拍成电影,当然绝不是让我自己在少年时代中演出生活。

对不起,我的少年时代没有那道轮廓光。

 3 ) 记录少年的成长

用12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想法够大胆。

放在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里,却是游刃有余:每年暑假,他召集主创们碰头,聊一聊过去一年的故事,弄出剧本,然后拍上几天。

如此年复一年,看光阴如何在每个人的身上流过。

他显然有着某种奇特的“恋时癖”,酷爱玩弄“时间”这个概念,在那个跨越18年完成的、著名的“Before”三部曲里面,他就玩过这个花招——不仅用日出、日落来对应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还巧妙把每个故事都压缩到24小时之内。

佛说“刹那即永恒”,参透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就洞察了人生的千滋百味。

用电影描绘成长并非易事。

人物传记这个类型本来就不容易讨好,如果主角是名人,尚有一些丰功伟绩可供挖掘,换成平凡人物的寻常生活,一堆琐碎和鸡毛蒜皮,实在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

回答就是《Boyhood》在Facebook宣传页面上写的那句话:“The story of us”。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和电影绝缘已经很久。

但是某天,我发现他们把DVD放进机器,端坐在电视机前看认认真真地看起了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24城记》。

中国的文艺片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节奏缓慢且缺乏戏剧性,但是,他们居然看完了。

他们看的是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看到在网上有网友评论:“把我的少年时代拍出来,不比这个差”。

是的,12年的光阴,一段平淡的流水账。

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时间与叙事的关系”,而影片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温暖。

离婚、失恋,然后还会有下一段婚姻和另一个女孩出现,在每一个迷惘的路口,总有一个老师或者餐厅经理会给出鼓励

 4 ) FIFF26丨DAY4《少年时代》:戈达尔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琐碎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少年时代》,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碎片得很生活。

空地林克萊特擅長將真摯的情感體驗置於復盤時觸手可及的創意靈感之上,拍攝出一代人都無法複製的電影項目。

George看到后面忘记前面 童年随之而逝Pincent戈达尔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琐碎。

德克萨斯少年六岁到十八岁的记录史一桶猫没有过度煽情 影片真挚简单的表达却让人潸然泪下 喜欢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 它拍出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成长、时间、青春 - 才是人生最核心的主题Joeyside时间的痕迹与无痕迹的时间才是本片最大的精彩,难以想象以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跟随着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或许林克莱特最擅长在时间内融化人生。

最美妙的片段莫过于在继父家被赶出骑着自行车狂奔的时刻,仿佛时间在身旁起舞。

Run Erika Run拍了12年的电影,将12年压缩进不到三小时的时长里,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却不枯燥,不仅展现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男孩的父母、姐姐的苦与乐,以及美国在12年里的变迁。

我和片中的男孩年纪相仿,电影有许多时刻将我带回到过去的记忆中,那些记忆都很琐碎,就像大多数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那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

约克纳帕塔法你看那日子,如此悠长。

我略知她一二"你知道大家一直怎么说,把握时间?

我不知道,我在想恰恰相反,就像时间把握了我们,时间是恒定的,就像它一直是现在。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这份十二年的礼物无法不让人回忆起十八岁的自己,那时的向往迷惘与天真有邪不知道还留存有几分。

生活永远都不是流水账,你可以从中提取中你想要的好看精彩的碎片,但是无法将它变成荡气回肠的肥皂剧。

没有对时间的探讨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只有平平淡淡的流淌最能在细节处打动人心。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相视莞尔、活在当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成长历程的故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片子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到岁月流逝的痕迹。

十二年的漫长,记录着这波澜不惊的生活点滴,伴着时代流转和家庭变迁汇成一首成长的交响乐,一切琐碎的日常蜕变成不一样的音符。

从仰望天空的纯真少年到故友齐聚的毕业庆典,走过人来人往世事纷繁,能留下的陪伴不过寥寥。

离家远行的儿子奔驰在通往大学的光明大道上,青春昂扬投向未知的远方,一路跋涉的母亲面对着单身独守空巢的幽怨,生命步入等待坟墓的迟暮。

长大衰老生生不息的轮回中,颠簸平庸又不失希望的旅途中,时间流动的痕迹似曾相识。

影片清楚的传递着什么叫时间的凝视与岁月的静好。

导演与编剧在本片的理念极度接近电影的本质,从来不炫技和晒段子,电影的本质关注是人,也就是个体的状态,或情绪的流淌。

白描时间的凝视、岁月的静好,理念接近电影本质。

梅森从小就面临了父母离异,最美好的时光便是父亲用吉他弹奏着些许伤感与温暖的乡村音乐。

这是一种普遍遭遇的个体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简单来说指的是事物总是从有用功向无用功发展,局面总是从有序向无序、混乱发展,熵的最大值总是在增加,《少年时代》描绘的正是这种颠扑不破的道理。

投射到婚姻中,换个讲法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的婚姻、最初的时光往往最令人怀念与感动。

梅森母亲后来多次结婚,却越来越艰难,人的一生与多舛的命运作抗争,带给观众的启发便是珍惜最初。

影片结局非常温暖与深刻,相视莞尔、活在当下。

 6 ) 乏味而无趣的《少年时代》

通过艺术攻占时间堡垒的事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这里面没有确定的成功者,只有短暂的骚动(无论它是热情的还是隐忍的)。

短暂,是时间的根本圈套。

理查德·林克莱特总是和时间对抗,“爱在”三部曲以七年为一个节点,描绘一条探讨爱情的生命线,这个做法的精彩,在于前两部中捕捉并呈现了爱情闪动的火光,这种精彩还是瞬时、偶然的,而只有瞬间的,才可能是永恒的(普遍性的永恒也许可行,时间线的永恒本不存在)。

实际上,到第三部的时候,他已无出路,为了故事与目的(或责任),只能进入到婚姻的主题里。

而这一点,是时间早已给出的、毫无新意的结论,已是林克莱特的意志所无法左右的。

他只能在婚姻俗常的主题里,凭借有限的才华,拼命投入细节,当然,活儿挺漂亮,但已经只是匠器,而非有创造力的作品了。

林克莱特落入了时间的圈套,后继无力。

《少年时代》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对抗时间的野心之作。

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更加错误:在三部曲中,他仍在可控的虚构里进行构筑,但在《少年时代》里,野心使他触犯了真实与虚构的泾渭,电影试图做一种对两者的贯通与联接,但最终只是拍出了一片可疑的模糊地带,既没有真实的触动力,也没有虚构的表现力。

没错,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要分辨清楚,这个触动并非来自好作品对观众内心的深度搅扰,而是来自林克莱特的叙事技巧。

说的难听点,这触动是一种算计,从构思这个作品之初,这个算计就成立了,十二年的虚构故事以模拟真实的外衣挂出来,一定会造成廉价的、肤浅的、高效率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为作者的焦虑,我可以预想这个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预想了,这只是一部已知的电影,已知的情节、已知的人物走向、已知的结局、已知的煽情点,甚至连音乐,也几乎是已知的。

果然,电影结束,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从构思之初就是失败的。

这个方法让作品丧失了留白和想象空间,就像你打算去无印良品买一只木碟,你还没有去,就知道你一定能买到一枚让你满意的木碟,你去买,只是在验证一种必然、满足一种需求。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的叙事过程里,已经不再能发现偶然的闪光。

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一部必然的电影呢?

我不知道林克莱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放弃这个作品,我也不知道,除了隐匿的投机心理和懒惰的惯性,还有什么能促成他花费十二年去完成一件无趣的、冗长的、缺乏新意的作品。

在真实与虚构的暧昧处理之中,林克莱特不可避免地堕落着。

“爱在”三部曲以及《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精彩的对白、对白间溢出的才华,在《少年时代》里也所剩无几。

这部工整的电影,丧失了一个作者存在的必要,从好莱坞可以抓出一大把能做出同样工整效果的导演,只是他们更务实,不会去做这件乏味的事情。

也许支撑林克莱特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还有他执拗的作者性的自负或者说天真的理想主义。

但是真的很不可取,他在这种自我认定里失去了理性。

把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等同处理,这件事的要义在于理性地把握好恰当的分寸。

贝拉·塔尔的方法是局部的对应,这种局部能够造成观众进入影像时空时,便适可而止。

而林克莱特,在更大跨度的、以年为刻度的对应里失控了。

前者利用了时间的属性,后者中了时间的圈套。

如果林克莱特不去反思并否定《少年时代》与《爱在午夜降临前》的话,这个导演也就不再值得被赋予期待。

 7 ) 《少年时代》:以歌颂的态度,向成长致敬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

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

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

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

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

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

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

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

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

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

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

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

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

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

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

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

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

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

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

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

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

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

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

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8 ) 给生日的你

林克莱特的《boyhood》里伊桑·霍克写给梅森的歌。

看了一些访谈,也没找到英文原词(其实就是英语差啦),所以扒了汉化字幕,根据大意改了下。

标题《给生日的你》是我瞎起的。

如果有人录了英文,还找到了资源,又贴给我...那谢谢你啦。

---bangbangbang开始唱---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但却流连在飘渺的目的地我想要让你轻松随意但仍把我留在了这里我想让你那样接近我却又选择保持神秘反复思量这一切仍无所畏惧登上山顶凭崖远眺赤脚在刀刃上舞蹈伸手去碰星星抓住老虎的尾巴如果我不试,永远也不会败如果你回家,你将孤注一掷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爱的太多,就变成恨永远不离家,就当然不会晚归吃的太多,就会变胖如果买条狗,就会惹怒你的猫深呼吸留意过往因为有聚就有散

 9 ) 十八岁的回忆录

之前幻想过很多次这部片子要怎么拍,在如今花十二年去做一件事情太难得。

想到最里所应当的就是像翻日历一样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导演在剧情中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的交代,一切都自然过渡,看开头时还觉得不知不觉中就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就像人的回忆一样,没人会记得那件事究竟在哪年,只会记得几年级时有什么事发生。

所以与其把这部当作成长的纪录片,更不如把他当作一个十八岁少年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用很平静的心态去表达生活的片子,因为如今的电影哪怕是都市电影也免不了浮夸,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少年时代这样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独特的自己。

这个家庭中,mason,姐姐Samantha,加上父母四人,在这十二年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十二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成长。

Mason这十二年就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印象非常深刻的十二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偷看美女画册;从偷看母亲吵架,到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和一个老师那么亲密;从第一次搬家时天真地问现在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到第二次搬家时茫然地看着骑车追上来的好朋友,从被剪长发的默默哭泣,到后来打耳钉涂指甲油扮酷,从相互吹嘘自己不是处男,到和女朋友去姐姐的宿舍过夜,从小时候喜欢玩涂鸦,到长大后喜欢摄影……这些就像是每个男孩成长的片段,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其中的几件事,看似平淡却能永远留在回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把自己的旧车卖掉换了新车之后mason的表情,正处叛逆期装酷的他那时也能看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从小就记在心里而大人早就忘光了的承诺,那种承诺没有被兑现时的失落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终将摆脱青春期青涩的爱情,拜托掉之前种种的稚气,用更美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Samantha姐姐是电影中的配角,但她也有自己完整的成长故事。

从小时候的小公主,第一次搬家时把管理童子军的重任交付给好朋友,到第二次搬家时很认真得和妈妈讨论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听爸爸给自己做性教育时的害羞到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经常换男友的女生,从小时候和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打闹到长大后给弟弟毕业派对上祝词时竟语塞只说出一句good luck……这些细节同样抓住人的内心,从天真的小女孩到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生,在她身上的种种细节变化同样令人唏嘘。

爸爸年轻时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但仍爱他们,竭尽全力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带着孩子玩耍,教孩子橄榄球运动,给孩子性教育,尽量让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成长以指导……人也从年轻时追求自由的无所事事到后来开始精算考试进入保险行业,再往后等自己准备好了便开始认真组建家庭,人也渐渐收敛起锋芒稳重起来,年轻时和儿子东扯西扯的父亲到儿子毕业派对上竟然也腼腆了起来,鬓角上也开始有了白发,不禁让人感慨。

不过他终究是幸福的,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最近越来越觉得时间和人这两点缺一不可。

妈妈结婚离婚再结再离,人生似乎太过坎坷,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也确实不易,十分能理解妈妈最后说出“下件事就是自己的葬礼”时的心情,女人内心中总是希望有依靠的,有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希望有依靠还是希望被爱,这或许就是一次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又失望后她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生活,把两个孩子带大是她这些年来的全部动力,而两个孩子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就会倍感空虚,其实她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接下来需要的是真正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爸爸一样。

160分钟小桥流水般划过,仿佛真的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以至于看到结尾时好像自己也记不清开头讲了些什么,就好像对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角无疑是幸运的,从六岁起便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不知道他最终看到这部影片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最神奇的是男主角最后在眉宇间竟然有些伊桑霍克的模样,不可思议。

虽然现在大家还在用输给白日焰火的这个梗调侃这部片子,但无疑它对生活表述的细腻是悄然无声的,最难的莫过于抓住了成长过程中很小却非常动人的一个个细节,看似琐碎,但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留意这些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到电影中。

在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最后我用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后记的后记。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就好像爸爸刚出场时就说没想到你们已经这么大了,到高中毕业派对上还是会和妈妈发出同样的感慨,而影片最后两个人有关时间的讨论更是说出了电影的主题,这十二年只是一段生活,接下来还有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所以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一段生活的结束本身就是下一段生活的开始。

 10 ) 伊桑霍克对披头士的点评,是我见过最好的

伊桑霍克在电影《少年时代》里对披头士四子的点评,是我见过最好的。

“保罗带你去派对,乔治跟你谈论上帝,约翰喊着,不,是爱和痛,然后林格就说,嘿,我们就不能享受当下吗?

”“You got Paul, who takes you to the party. George who talks to you about God. John is just, "No, it's about love and pain." and then Ringo who just says, "Hey, Can't we enjoy what we have while we have it?"他在写给女儿的信里还详细地聊起了他听披头士的感受。

伊桑霍克的见解如下:如果你听太多他们的个人作品,你会发现:太多列侬,突然之间你会变得过于自我;太多保罗,你可能会变得多愁善感——老实说他的歌再多一点就陈词滥调了;太多乔治的话,我想说,我们都有热爱思辨的一面,但思辨只有前六分钟有趣,你懂吗?

林格呢,他很有趣、玩世不恭、我行我素,但是他唱歌不好听——他在70年代出过一大堆歌(数量甚至超过列侬),但是没有人会回到家,放上一张林格的唱片,从头放到尾,就是不会。

然而,当你把他们各自的作品放在一起听,一首挨着一首,由着它切换,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好听极了,然后你开始听到一个整体:披头士乐队。

可能因为列侬是在40岁被枪杀的(列侬有首遗作叫做《四十而已(Life Begins at 40)》,写给林格,我没办法收录这首歌,因为它显得很讽刺,我笑不出来),我也刚满四十岁,这促使我做了这张歌单。

我听着这些歌,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离婚带来的持续的、变形的痛苦)感到悲从中来,为列侬和保罗友情的变调。

我知道,我知道这与我无关,但是该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真爱不能长久?

为什么我们要向遗憾低头?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赐予看作危险?

把不同看作缺陷?

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我们的磨合可以使彼此更加完善?

我读到一则关于列侬母亲去世的小故事:他曾是一个愤怒的青年,兜里揣着弹簧刀,嘴里叼着烟,满脑子性幻想。

在他母亲的悼念仪式上,他喝醉了,精神沮丧,把一个乐队同伙打了,冲了出去。

比他年长几岁的保罗——年轻,对女孩还没有什么兴趣,看起来其貌不扬,缺乏叛逆精神和对异性的吸引力,进乐队全凭他14岁就会弹吉他——追到街上,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混呢?

”列侬说:“我妈死了!

”保罗说:“你从来没问过我妈妈。

”“你妈怎么了?

”“我妈也死了。

”他们在郊区的街头抱头痛哭,完了列侬说,“我们TMD能不能搞个乐队?

”这个故事回答了一个听披头士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披头士只存在了短短的10年时间,那些年里乐队成员还是那么年轻,他们如何写出了《Help》《Fool on the Hill》《 Eleanor Rigby》 《Yesterday》《A Day in the Life》这样的歌曲?

那时他们不过是25岁的年轻人,和酒店门外一群闹哄哄的粉丝混在一起,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爱喝酒聚会,他们如何下定决心去实现如此意义深刻的艺术目标呢?

我想是因为他们痛苦。

他们知道真爱总是不可以长久。

他们年轻时就知道。

我不想承认,我希望列侬和保罗永远一起完美地写歌,但这真的就是意义所在吗?

我是说,如果一朵玫瑰的意义是永垂不朽,那么玫瑰会是石头做的,对吧?

所以我们如何成熟坦荡地面对现实?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你很难不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列侬和保罗重归于好。

所有的迹象都证明。

最近保罗上了电视节目,他唱的全是列侬的歌,看起来非常高兴。

你听“Two of Us”(他们一起写的最后一首歌)会难过吗?

那两个曾经在马路中央拥抱的没有母亲的少年,他们又在想什么呢?

当他们写下这句歌词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回忆长过那向前延伸的道路。

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和天下所有的散场一样,很难说清。

有人说作为追随者的保罗超过了作为领导者的列侬,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平衡。

有人说保罗有点心机,他想背着其他三个人买断乐队版权;还有人说经纪人Brain Epstein去世后,没有人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

谁知道呢。

乔治曾说《Hey Jude》这首歌是披头士解散的开始。

那时Brain Epstein去世,列侬和保罗不得不独立运营全新的苹果厂牌。

他们录了《Hey Jude》和《Revolution》两首单曲。

通常,Brain来决定那首A面哪首B面,现在他们只能自己决定。

列侬认为《Revolution》是一首举足轻重的政治歌曲,他们需要借此建立成熟的乐队面貌。

保罗则认为《Revolution》虽然很牛,但披头士首先是一支流行乐队,应该让《Hey Jude》做主打。

他认为《Hey Jude》一定会火,政治相关的应该放在B面。

乐队成员投票,《Hey Jude》以3票胜出。

据乔治说,列侬觉得保罗就像是发动了一场政变。

他虽然表面上淡定,但开始萌生退意。

披头士不再是他的乐队了。

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是:收录《Hey Jude》和《Revolution》的这张单曲刚出来,几个人就想开个玩笑,去滚石乐队的新歌试听会上播放。

据滚石乐队贾格尔说,四个家伙跑来,一说他们的新单曲,滚石的专辑才放一半,大家都吵着要听披头士的。

披头士的单曲一放,人们就把这张翻来覆去地听,滚石的《乞丐盛宴》根本插不上话。

可见不管列侬当初有多气,他也没有那么气吧……有人曾问过列侬,是否还愿意和保罗一起玩音乐,他答道: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永远都是,玩什么音乐?

是关于音乐的问题。

我们一起玩得很好——如果他有了一个想法需要我,我很乐意一起玩。

我喜欢这段。

也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总是不可以长久,但真爱留下的旋律可以。

伊桑霍克的披头士歌单《THE BLACK ALBUM》Disc 1:1. Paul McCartney & Wings, “Band on the Run”2. George Harrison, “My Sweet Lord”3. John Lennon feat. The Flux Fiddlers & the Plastic Ono Band, “Jealous Guy”4. Ringo Starr, “Photograph”5. John Lennon, “How?”6. Paul McCartney, “Every Night”7. George Harrison, “Blow Away”8.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9. John Lennon, “Woman”10.Paul McCartney & Wings, “Jet”11. John Lennon, “Stand by Me”12. Ringo Starr, “No No Song”13. Paul McCartney, “Junk”14. John Lennon, “Love”15.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The Back Seat of My Car”16. John Lennon, “Watching the Wheels”17. John Lennon, “Mind Games”18. Paul McCartney & Wings, “Bluebird”19. John Lennon,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20. George Harrison, “What Is Life”Disc 2:1. John Lennon, “God”2. Wings,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3. John Lennon, “Crippled Inside”4. Ringo Starr, “You’re Sixteen You’re Beautiful (And You’re Mine)”5. Paul McCartney & Wings, “Let Me Roll It”6.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Power to the People”7. Paul McCartney, “Another Day”8. George Harrison, “If Not For You (2001 Digital Remaster)”9. John Lennon, “(Just Like) Starting Over”10. Wings, “Let ‘Em In”11. John Lennon, “Mother”12. Paul McCartney & Wings, “Helen Wheels”13. John Lennon, “I Found Out”14.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Uncle Albert / Admiral Halsey”15. John Lennon, Yoko Ono & The Plastic Ono Band,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15. George Harrison, “Not Guilty (2004 Digital Remaster)”16.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Heart of the Country”17. John Lennon, “Oh Yoko!”18. Wings, “Mull of Kintyre”19. Ringo Starr, “It Don’t Come Easy”Disc 3:1. John Lennon, “Grow Old With Me (2010 Remaster)”2. Wings, “Silly Love Songs”3. The Beatles, “Real Love”4. Paul McCartney & Wings, “My Love”5. John Lennon, “Oh My Love”6. George Harrison, “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7. Paul McCartney, “Pipes of Peace”8. John Lennon, “Imagine”9. Paul McCartney, “Here Today”10. George Harrison, “All Things Must Pass”11. Paul McCartney, “And I Love Her (Live on MTV Unplugged)”英文原文: http://www.buzzfeed.com/ethanhawke/boyhood-the-black-album

《阳光姐妹淘》短评

如果没有“拍摄12年演员自然成长”的噱头,这就是一部平庸的青春成长家庭片。前轻后重、流水账的160分钟剧情沉闷无比。通过提及每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流行物(GBA、XBOX、Wii、iPhone等产品及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流行文化)来反映时代变迁的这种做法生硬而刻意。形式意义远大于其本身水准。两星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TIFF13#闭幕电影,完美收官。感人至深,有长评。“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1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抛开噱头真是太难看了...还要忍受眼睁睁看小孩变emo的痛苦...

15分钟前
  • kalcium
  • 较差

三星给导演的诚意,可能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慢慢观察主人公和他家庭的变化,电影里可能相对真实地反映的是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剧情过于平淡了,无感。

20分钟前
  • 大鱼
  • 还行

林克莱特电影永远都是文艺青年试金石。我不是文青,本片像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跳跃比较厉害,故事戛然而止,按说代入感不会强。但是毕竟12年人生故事还是会讲出一些哲理,并且导演那么可爱的千金担纲女主,不勉强给到4星于心不忍。可爱的女孩都不该化浓妆。

2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刷新了我对电影的认识。花了这么久来努力掌握所谓的戏剧结构,到头来发现还是人物和情感最重要。生活不像电影,不能硬有个结局或戏剧冲突。本就该淳朴又真实,缅怀且珍惜,让岁月留下痕迹。

28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看完才发现和爱在三部曲同一个导演.....片头Yellow出来的时候就high了,不过始终对男主懒洋洋的腔调无感,以至于他被分手时台词听得很暗爽~挺喜欢男主姐姐那个女孩,尤其是出场前几幕太惊艳了

29分钟前
  • 闫妮
  • 推荐

用了别人没有用过的方式拍一部电影,但内容真的不吸引我。

33分钟前
  • 囧禾三
  • 还行

时光就如同电影中一样不着痕迹的流走,回首却发现已然那么多年过去了,每年一点点变化也许挺细微,但首尾12年的差异一对比就很明显了。之前特别期待,但很遗憾没有触动我。。。可能电影中生活离我太远未能产生共鸣,也可能是我太肤浅,看的也不够专心。更喜欢爱在三部曲。还是再看几遍吧

36分钟前
  • 满船梦了星河
  • 还行

要我亲眼目睹一个正太长残的过程这真的太残忍了

39分钟前
  • 物质暴暴
  • 还行

一口气看完,真喜欢,像看着邻家小孩一天天长大成人,从家长里短的日常窥见岁月履痕,人物的变与不变;导演用十二年时间心平气和拍一个男孩的成长,却没用某年某月那种笨拙的字幕,而通过细微的情境来暗示时间推移,比父母看护自己小孩还细心,很有纪录片导演的精神。五星推荐。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不难看,但也不至于看这么久吧。在一堆嘈杂的生活中穿插些一针见血的谈话,然后让文艺青年们心甘情愿为此买单三小时。

47分钟前
  • 较差

berlinale2014.Day8.人人都爱Linklater,历史12年拍摄的超级诚意之作。不过在擒熊上,我还是更偏爱《十字车站》。

49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很感动啊,流水帐却也是我们的人生。日子一天天过,时间回不去,却早就今天的我们。那种细微真是太真实了,妈妈在电影开头对着丈夫喊:我从别人的女儿成为别人的母亲,最后在MJ搬走的那天说:这是我最难过的一天。电影里面太多的细节和感受确实是十二年的时间带来的。

54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拍了12年是唯一的卖点了

57分钟前
  • 西西
  • 还行

MTC100太夸张。一点情怀都没的家庭录像流水账。老妈和儿子的角色剧本痕迹太重。跟生命之树比简直是侮辱马神逼格。又不是12年里摄影机不停,剪辑靠噱头拿那么多奖美其名曰"浓缩12年"也是醉了。真恶心。还有演员,什么时候奥斯卡开始奖励电视剧了,这表演难度跟12季电视剧有区别?展示时间流逝也是最浮于表面的那些比如某一年的热门金曲,或者大冼之类的,好像在完成小学生作业。

60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较差

在形式感上面,这样从小到大的蒙太奇,跟前面看冈萨雷斯《鸟人》由始至终的长镜连成的伪长镜有着似曾相识的观感,另一方面,这种纪录片式的时间工程电影,跟雷德利·斯科特或克里斯托弗·诺兰那样的拍科幻片搭实影的感觉也很像,也是让人感动之处。

1小时前
  • Kaito
  • 力荐

旗帜鲜明地黑:1.林克莱特是一位在视听语言上毫无建树的导演,却总能够击中媚俗的心,《爱在XX之前》系列够恶心了,此电影更是登峰造极;2.作为一位中产阶级生活的吹鼓手和捍卫者,林克莱特喜爱粉饰、热衷俗套、满口知音体式的谎言,用糖衣包装破败疲惫的中产阶级生活,还能如此无聊,简直罪不可赦

1小时前
  • rivert
  • 很差

黑暗而脆弱的童年,成就沉默而孤独的你我。

1小时前
  • Vamei
  • 力荐

重看,维持两星。每个断点与连接都过分强烈,笃定的语气让整体卸不下“先验”感,影像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触及到了混沌的真实,它不是碎片化的而是拼图化了的,一种林克莱特概念剧场的搬演,预演人生。

1小时前
  • n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