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不断分裂的世界,看看2020的上半年,阶级、性别、族群、地域,每个层面都看不到一点包容和向善。
苟晶质问体制黑幕的正义之举为何换来一堆抵制?
谭松韵和她的妈妈为什么得不到一个道歉?
papi为啥非要产后出面用原声怒怼键盘侠…… 想获得一份善意,先得攒够戾气,这不是悖论么。
所以在这个年头,你可别提“圣人”俩字,提就是“你起开”。
但就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想在这样一个时刻,说点不同的观点。
它想用上世纪的圣光试着照耀这世纪的精神贫瘠、思想困顿的人。
这就是《邻里美好的一天》。
在这“一天”,那位叫弗雷德·罗杰斯的美国20世纪顶级圣人,在节目里出了洋相,在记者面前袒露他的苦恼,甚至在一位将死之人的耳朵边低声“索要”祈福。
同时,他还显了一次灵。
01向善,慢慢来比较快 《邻里美好的一天》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一幕,主人公弗雷德·罗杰斯在中餐馆,对前来戳破他“圣人光环”的人物记者罗伊德·沃格尔说,“请你跟我做一件事,花一点时间,想想还一直爱着我们的人”。
顷刻之间,食客停下了刀叉,服务生停下了脚步,餐厅像一片静止的湖面,镜头盯着罗杰斯的脸,整整持续了30秒。
在罗杰斯“谢谢你陪我做这件事”的结束语中,餐厅再次恢复了刚才的嘈杂。
观众仿佛在电影院里做了一场祷告。
这时你会发现,记者罗伊德·沃格尔左边脸颊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道泪痕。
只听这番描述,你会说,这老家伙是催眠大师吧?
弗雷德·罗杰斯确实是大师。
他是美国上世纪殿堂级电视节目主持人,从1968年开始成名,一直活跃到世纪交替之际。
弗雷德·罗杰斯他主持的是儿童节目,地位相当于两代“董浩叔叔”的合体,在美国,你和你的孩子都可以说“我看你节目长大的”。
弗雷德·罗杰斯的语速悠缓,说话时嘴里像含着一朵云,和他交流,能有种时间基础单位被拉长的幻觉。
他用人偶配合演出,工作三十多年,未曾更换过角色,哪怕它们真的很破旧。
他叫停过节目,一停就是三年,那时,他与儿子的关系十分不妙,他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在故事的开始,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不通,弗雷德·罗杰斯向善的动机、决心以及能量从哪来?
就好像在问,上帝,你为啥长成这样?
你为啥干这事?
电影里,罗杰斯能和一个随身需要带着氧气罐出门的男孩玩半个小时,一期节目也就半个多小时。
紧接着,他要表演如何撑帐篷,灾难了,他折腾半天累得直喘,可帐篷还是打不开。
然后罗杰斯竟然当着镜头说放弃,“这个帐篷必须由两个人来搭”……
这些场面把工作人员以及记者罗伊德看懵了。
电影的巧妙在于,为了能让你进入到正常的观影语序,它让一名记者,带着破坏的视角,闯入罗杰斯纯善的世界。
因为善意,大多数会碰壁。
就像中餐厅的冥想,你会觉得,罗杰斯的节目太拖沓太沉闷,还有他这个人有时也会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而在真正的教育理念中,失败,才是人时刻面对的常态,一个人打不开帐篷,这件事是不能被隐瞒的。
同理,悲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悲伤,就像《头脑特工队》里最关键的角色不是乐乐,是忧忧,忧愁让主角知道快乐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善良,大家怕的是,善良的修炼时间太长,牺牲太多。
所以善良通常是缓慢的。
比如扶老人过马路,比如收养一只流浪猫。
比如《邻里美好的一天》。
只有带着对向善渴望的理解力,你才能进入这部电影的节奏。
汤姆·汉克斯自己也谈到,这次演出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学罗杰斯放慢说话速度,每次拍摄前,汉克斯都需要放松+冥想,不然,他很难从这个世纪的活法转换到上世纪,即便他真正经历过上世纪,在拍摄休息时,他也需要持续性的高速拍打+怒喝咖啡来让自己清醒。
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先生”虽然汉克斯是罗杰斯遗孀认为最能演绎丈夫的人选,但相比罗杰斯,汉克斯显然还是个凡人。
当然,《邻里》也不是我们常规的传记片拍法,它选取的是记者报道前辈的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故事里,圣人是年迈的状态。
因为老,就是一种缓慢。
后来很多人传言,弗雷德·罗杰斯打过越战,是战争让他看到了善的遗落。
但其实,罗杰斯最早是一名牧师,这和有神无神没有关系,这和心态相关,他要善于并且热衷于聆听。
弗雷德·罗杰斯 最有趣的是,相比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挖掘罗杰斯内心黑暗的一面,其实罗杰斯身边的人早就烦透他了,你看看那些栏目组的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些的,经常嫌弃他的磨叽。
基于“善”与“慢”的理论,导演玛丽埃尔·海勒拍摄了中餐厅那场戏。
那场有如上帝再临的戏,在剧本里,它只是一句话而已,上面写的是,“此刻罗杰斯盯着记者看”。
但导演却要求汉克斯把“盯”的表演时间拉长,越慢越好,越长越好,长到观众有一种错觉,就感觉,罗杰斯看的不是记者,他看的是观众。
罗杰斯在看着所有看着他的人。
而在中餐厅里的那些老年顾客,都是罗杰斯的遗孀、当年的栏目制作人、公司CEO等真实人物客串扮演的。
这是对故人的一个致敬,它很善意。
这份善意,就在那一刻,被苦于寻找伪善的记者领悟了。
02 童真,像个孩子那样做大人因为弗雷德·罗杰斯有国民级的地位,所以一般他很难被安排出来一个采访。
但根本原因在于,每一次给罗杰斯安排一个采访,最后被采访的,都不是罗杰斯本人,而是那位记者因为罗杰斯对来采访他的人更好奇,所以他的采访工作会非常庞大,因为他本能会去了解这位访客。
最终,罗杰斯认识了很多记者朋友,罗伊德·沃格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位关系,罗伊德和父亲关系极差,同时他自己又正在成为一个父亲,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他更不想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什么?
在经历了三次采访之后,罗杰斯反而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职能。
罗杰斯问罗伊德,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不舍的玩具,罗伊德厌烦地回答说有那么一只兔子吧。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登台串场中,罗伊德昏倒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兔子,在《邻里美好的一天》这档儿童节目里,他回到了他厌恶的童年。
童年有什么好?
一、有人照顾你。
二、不用负什么责。
罗伊德是既没有在过去得到完整的照顾,还要在现在担起一个父亲的责。
他内心的恐慌多过怨愤,他慌张到连一个后座宝宝椅都安装不好。
要想成为一名大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像罗杰斯先生那样,和孩子一起长大,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和不同的孩子一起长大。
总有一刻,满车厢的大人和孩子都为你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歌。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悠缓”后的第二道风景线——孩童视角。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也是一个“老小孩”,她用如同电视栏目场景里的玩具车、公路和城市模型,来做电影现实故事中的空镜头,从孩子习惯性的视野里,去观看这个世界。
这一点,对于玛丽埃尔太熟悉了,因为她小时候就是“混”阿拉米达儿童音乐剧院的,她曾说,“那个男孩只是我后来的男朋友,我的初恋是表演”。
在儿童音乐剧院里她演过啥呢,有《小熊维尼》里的兔子瑞比,《夏洛特的网》中的老鼠坦普尔顿,还有《魔法师的外甥》里邻家女孩波利,这部剧的原著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第一部小说。
玛丽埃尔从小学开始,就要一年演四部剧,她非常了解,一个孩子,在扮演时的心思,而罗杰斯,就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在电视节目全是他自己吗?
不,还有他回到童年时代的表演。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与汤姆·汉克斯“穿越”回过去,汉克斯也是如此。
在电影《地狱来的芳邻》(1989)中的一个场景中,汉克斯扮演的角色雷·彼得森正在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邻里美好的一天》原译名)的一集电视剧。
更有趣的是,三十年后,汉克斯的儿子科林·汉克斯在《醉酒史》中也模仿过罗杰斯。
《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观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更加真实到离奇的是,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弗雷德·罗杰斯的第六代堂弟。
汤姆·汉克斯为《玩具总动员》牛仔伍迪配音,动捕出演《极地特快》,和他这位堂兄的做法都是一样。
像个孩子一样做大人。
03 媒介,信息大爆炸与始终不理解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记者罗伊德·沃格尔的原型人物没有在妹妹婚礼上和父亲打架,因为他的妹妹就没有结过婚。
2003年,弗雷德·罗杰斯死于胃癌,他的晚年一直在忍受病痛。
留意汤姆·汉克斯在片末最后的表演,他一直扶着或搓着后背,其实那是一个对他晚年疾苦的象征。
事实上,汤姆·汉克斯在十年前就知道《邻里美好的一天》这个电影项目,甚至在8年前,他就读到过一版剧本。
如果电影在十年前上映,那会是什么样?
我们只是知道,从前辈去世那年算起,17年过去了,再没有罗杰斯这样的人物出现。
因为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表达自己,而表达自己的前提,往往伴随着颠覆权威认知。
言论爆炸,个体意识爆炸,为了让自我的观点变成其它人的共识,这个过程是暴力的,但我们浑然不知——请显过灵的“圣人”快速离开舞台。
他们可以在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定义一场战争,他们也可以在不精读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万物规律,获得自信的来源竟然不是自省与自律,而是优先破坏那个知道最多但还不够完美的人。
《邻里美好的一天》诞生在TV媒体时代,来了一名拿过新闻奖的狠记者,想去撬开主持人的精神阴暗之地,他能做的也只是一己之力的较量。
当然,也不会有更多人了解罗杰斯的脆弱,他每次拍照,都是在努力记住这个人,“我认识他”这四个字,在别人眼中是像透支生命一样的许诺,但之于罗杰斯,他为此快乐,因为拍完照的一瞬间,他总是笑,像得到了宝。
如果你还想寻找一些通俗易懂却遗忘了很久的道理,《邻里美好的一天》这部电影最合适,9月18日,全国上映。
留意电影最后三分钟,摄影棚下了班,缓步走向钢琴的罗杰斯用拳头凿了三下钢琴,像搞家庭装修一样声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共识中的圣人。
然而正当“满足你意”的时候,他又悠扬地弹了起来,现场观众,只有他自己。
不对,也有你。
撰文/法兰西胶片*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其中最不同意的是他说的那句:他让你很痛苦,但正因为这些痛苦,你成为了现在的你,优秀的你。
这是典型的和稀泥式圣父口吻我承认有些人确实靠这种说法平息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但这个逻辑绝对是错误的。
文中的父亲自私无情逃避,在男主母亲重病时抛下一对儿女逃之夭夭让这个小男孩独自承受了母亲临死前一直惨叫的巨大噩梦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没有带给儿子一丝一毫的帮助和益处,只是让他从此活在黑暗之中。
我承认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我们应该原地抛弃身上的重负,但此处的抛弃,应该是成熟以后的理解进而“算了”,但决不是感恩。
至于是否原谅,根本不必强求我赞成 允许继续蔑视、允许永不宽恕。
因为先看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些这样的感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Mr.Rogers,和他对话其实是和自己对话,剖析最深处的自己,以及不愿意面对的自己。
Mr.Rogers看似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其实是写过大人的童话,多了些深思,生活不再只是幸福结局的童话故事。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美好的,这一点无论我们怎么做孩子们迟早都会知道,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
”—《邻里美好的一天》“What do you do with the mad that you feel? When you feel so mad you could bite. When the whole wide world seems oh so wrong, and nothing you do seems very right. What do you do?……'I can stop when I want to. Can stop when I wish. Can stop, stop, stop anytime....And what a good feeling to feel like this! And know that the feeling is really mine. Know that there's something deep inside that helps us become what we can. ”影片里罗杰斯先生唱过的一首歌,歌词很喜欢。
真实的罗杰斯先生在节目中也唱过(优酷上有找到)甚至在国会讲话中也有用到。
比起著名的“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更爱这个。
“What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most parents have?” “They forgot their own childhood.”“He’s not a saint. He has temper. It’s just he practice to control it every day. “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的slogan——“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紐約地鐵上被人認出后的大合唱讓我想到小時候娛樂活動有限,大家看的動畫片,電視劇,娛樂節目有很多交集,比如很多上海土著可能都知道智力大衝浪,如今的生活雖然我們有了多得多的選擇,無比的豐富多彩,但人和人之間的共鳴卻仿佛少了很多,所以對立紛爭才會愈發嚴重吧。
感慨精神世界的供給充分也是一把雙刃劍啊感覺Roger就像是人民糾紛調解員LOL,有耐心有能力去聽見去看見每一個普通人,真的是比很多衹是工作賺錢的心理諮詢從業者要強百倍了吧主角也叫peanut LOL,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悲傷衹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仿佛我們快樂了move on了就是對在意的人的背叛,但Jack對Rose說的,要答應他要好好活下去,活出精彩人生,這點真的很棒
在这部片子中,汉克斯再次扮演真人,罗杰斯先生。
这个真人在全美家喻户晓,知名度跨越了几代人。
看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汉克斯是影片主角,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罗杰斯先生生平的传记片,然而剧情告诉观众,no, no, no,罗杰斯先生在故事里只是配角而已。
好,原来不是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那么看完电影之后,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他的节目甚至不太清楚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高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来说,我有体会到一丁点罗杰斯先生的伟大之处吗?
没有。
我能明白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到底怎样帮助了男主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吗?
不能。
从我了解到的各种关于罗杰斯先生信息判断,他一定是个特别善于沟通尤其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电影中的罗杰斯先生像是一个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业余时间还兼职用布偶开导别人的公益心理医生,而且这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医生总是刻意摆出一副善良且愿意倾听别人的模样,就好像在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们可以谈谈。
今天不想谈没关系,我会让你开口的。
”也难怪男主一开始那么排斥跟他和他的布偶对话了。
电影的创作者们大约是想用“大人物的光芒照进小人物的生活”的思路来表达“罗杰斯先生不仅仅影响了儿童,还影响了成人”这个观点,然而男主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会因为一个外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劝说就化解么?
父亲当年的冷漠已经让男主对于人性的善良产生了怀疑,他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之前就已经怀疑对方的善良是假象,那仅仅见了几次面,不但这种怀疑就烟消云散还顺带原谅了父亲?
我不是不相信真实世界中的罗杰斯先生没有这种能力,只是,男主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不是么?
要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并且让他放下对血亲的怨念,这一切在剧情中都来得过于容易了。
罗杰斯先生的言行对于男主的影响,其真实度和感染力甚至比不上《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中男演员的书信在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汉克斯此前扮演真人的片子都比这部要好看很多,规律大致是这样:当他演真人的时候,要么让他做主角,参考萨利机长或菲利普船长;如果他演真人又不做主角的话,就找实力相当(不仅仅演技方面)的演员做主角,参考大梦想家或华盛顿邮报。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拧巴之处就在于,既没有让汉克斯做主角,尽可能的讲好他的角色的故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宣传他的“配角”身份,连主角都未出现在官方海报的主要版本中,甚至连蓝光碟封面也只有汉克斯一人。
马修·瑞斯和克里斯·库珀这两位在片子里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尤其库珀,但由于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影片既没有塑造好罗杰斯先生,也没有让主角和其他配角得到他们应得的褒奖。
所以,真的不如让汤姆·汉克斯做主角,老老实实拍一部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吧。
仅仅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方面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Mr. Rogers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太正面;总是笑容可掬;总是用温柔的力量去化解人生的痛苦;似乎从来没有表达出来过悲伤和愤怒等等负面的情绪。
我说“不喜欢”的意思并非是在否定Mr. Rogers或者说他虚伪。
只是说,他这样的形象会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圣人”:记者Lloyd就不知不觉地认为Mr. Rogers是一个“圣人”。
在我看来,一个“圣人”离“普通人”太遥远;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那个“普通人”,所以电影中的Mr. Rogers的形象让我有一种疏离感。
我倾向于认为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所以一个人对外表现出来的形象也应该是多面的才更符合普通人。
当然,电影里仍然间接地说明Mr. Rogers不是“圣人”,他有自己的痛苦,他有自己的表达和缓解痛苦的方式,所以他其实的确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只是电影并没有表现这些而已。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我“不喜欢”Mr. Rogers的仅仅是他选择的表达和表演风格,而不是不喜欢他所传递的内容。
最近在恶补汤姆汉克斯过去的作品,刚好今天补到了汤姆汉克斯于1989年出演的惊悚喜剧《地狱来的芳邻》,其中出现了汉克斯观看主持人罗杰斯节目的场景,不知道当时拍戏的他如果知道30年后的今天自己居然又饰演了银幕中这位主持人,节目歌曲从自己口中唱出,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PS:这两部片不仅都是汉克斯主演,连影片译名《地狱来的芳邻》/《邻里美好的一天》都像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也许汉克斯接这部片也算是对过去自己主演影片的一种纪念,或者说,是对自己曾经出演数目众多的喜剧片的一种反叛吧,笑。
再PS:截止2022年3月1日,两部电影豆瓣评分都打成了平手——6.6分,不得不说是跨越时空的联手了
地狱来的芳邻 (1989)6.51989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乔·丹特 / 汤姆·汉克斯 布鲁斯·邓恩
《地狱来的芳邻》
《邻里美好的一天》
标记下:看此片有流泪。
六一儿童节,无意中打开这个片子,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情节,意外的发现和小孩子有些关系。
不过,影片并不是真的关于小孩子的,是关于人的情感的成长,关于和过去和解,关于怎么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人生的。
Mr. Rogers确有其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一直在电视上主持儿童节目。
我没看过他的节目,但间接的在其它影视剧里知道他,讲真,非常羡慕那些年代里美国的孩子成长时会有这样一个大朋友陪伴着。
他说的很多东西,即便是现在成年了的我们都还有不懂、做不到,或没有勇气去面对的。
瘦削了些的Tom Hanks,脸上堆起慈祥的笑容,用四两拨千斤的轻松状态,把这个美国人心中的“完美男人”的细腻情感和有些锋利的智慧,真实可信的呈现了出来。
凭借此片中的表演,Tom Hanks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球奖等多项大奖的提名。
不过主角Matthew Rhys的表演,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当看到他僵硬紧绷着身体,强作倔强的脸部表情上,一丝脆弱闪动在眼神里,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
有两处台词非常煽情,一是Mr. Rogers说的:He helped you become what you are. (他帮助你成长为了你现在的样子),还有就是病重忏悔后的父亲说的:I’m just now start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live my life. (我才刚弄清楚怎么过好我的人生)由此我觉得,对待不好的过往和他人,不是要看如何宽恕和原谅,而是要让自己去理解和接纳。
如果能接纳了我们都是普通的会犯错的无知的人,接纳了shit happens,接纳了痛苦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那大概也就可以放下那些愤怒和悲伤了。
人的年龄会不断增长,在社会上的阅历、成就都会累积,但是人的内心情感并不是必然会成熟的,很多人会在某个地方卡住,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内心都是蛮荒的。
感谢Mr. Rogers在儿童节给我上的这一课,照亮了我心里的一小处地方。
前两天跨年在胖子家,和叶哥聊起了他的病情(抑郁症)他本人不愿意说,小辉呛我为什么要逼人家讲,对你有什么好处?
如果痛苦你能说得出来,那就可以排解,就像剧里汤姆汉克斯说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可他不想说,或者他们都觉得说了没用徒增烦恼。
于是我问小辉,所以你知道他痛苦的是什么吗?
他说知道。
是不是解决不了?
我又问。
小辉说是。
我巧妙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没必要说服别人打开自己,当他自己想说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Lloyd 是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角色,采访谁就得罪谁,因为他喜欢挖别人的阴暗面,他相信人性本恶,他相信所有人都会在老婆快死的时候抛妻弃子 fuck around。
他总是带着愤怒,感动美国的人物们都不愿意接受他的采访,除了 Fred ,于是他带着愤怒接受了采访美国董浩的任务。
他不相信有真的善良,觉得每个人都虚伪,尤其是 Fred 。
他利用 Fred 对他的偏爱肆无忌惮。
Fred 对他的喜欢这个设定就有点主角光环,光环还包括 Andrea 这样的天使老婆爱着他,以及打不走骂不跑的爸爸姐姐。
虽然是个采访者,但他本人厌恶沟通,爸爸在姐姐婚礼上找他聊天,他不说话,却因为爸爸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而动手打人,怒推来劝架的姐姐姐夫;爸爸去家里找他,不说话,面对在楼下等了两个通宵的爸爸无动于衷,恶语相向气病老汉;每次 Fred 一问他问题,他从来都是拒绝回答,一脸的不耐烦。
全世界都欠他的。
在医院里不近人情到巅峰,甩下病危的父亲,孤单的母子,用 400 字的采访任务作为借口,来逃避眼前的大麻烦。
然后,他变了。
因为 Fred 让他花一分钟的时间,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些爱他因为他本身的人。
或者其他原因,总之是变了,虽然有点牵强又夸张。
当他变得柔软,整个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
他和妻子说我最想要的就是你和儿子,妻子泪眼汪汪。
他和爸爸说我也爱你爸爸,爸爸握着他的手颤抖哭泣。
他和姐姐说那天婚礼对不起,姐姐说这是最有趣的一个婚礼别介意。
他写了一篇 1 万字的采访稿,大部分还是关于自己的故事,编辑偏偏很喜欢还用作那期杂志的封面。
他在父亲的葬礼后告诉妻子愿意在家带几个月孩子,让她回去上班。
他们一家和姐姐姐夫爸爸的二婚妻子一起过了个欢乐的圣诞节。
然后,Fred 在那天拍摄结束之后,同时弹响钢琴上的最低音键。
“Bang ↓”人有没有这么容易改变,可能不是影片想传递的。
或许导演希望人们像 Fred一样,对所有人都保有善意,拯救每一个你遇到的破碎灵魂。
多点耐心,少点脾气。
若偶尔出现了负面情绪,就让它在钢琴的音乐声里释放。
实在不高兴了,就花一分钟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纯粹的爱你这个人。
hanks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深刻、丰富而又美好。
二十分钟逃出电影院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入围 无聊鸡汤
无感觉
有点无聊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罗杰斯先生让人害怕,左眼太凶,看起来不像好人。
我看了个啥???我是来看汤姆汉克斯的,改编也不能真改编成儿童综艺吧。罗杰斯先生本人都得生气
七分温暖,三分阴郁。最后罗杰斯先生在落幕中独自弹琴是点睛之笔,乐曲中偶尔的不和谐音程与影片气质彼此呼应,令人恍惚。
心灵救赎。
一个满满负能量敢在姐姐婚礼上跟父亲打架的落魄记者,被脑后自带神圣光环的美国版董浩叔叔感化最终大彻大悟阖家团圆的美好故事。只是转化的未免生硬。拍摄现场突然晕倒并且做了个梦就黑转粉了?结尾董浩叔叔怒砸钢琴的一幕让人背后不由得感到一阵凉意。
节奏很诡异,逻辑也很诡异,人物塑造也很失败,你根本感觉不到记者和他老婆的感情,不明白罗杰斯先生的动机,能够理解的就是父子关系的惯常俗套,虽然逻辑上也无法理解,这就是导演的能力太差了。老好人汉克斯彻底被拍成了做作的鸡汤,一手好牌打成这样,这个女导演的职业生涯可以到头了。
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终身成就奖,在现场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当十秒钟的时候,他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获得一时轰动。邻里美好的一天
这简直堪比蓝黑白金裙子 都说治愈我只觉得creepy as hell毛骨悚然晚上做噩梦都要梦到hanx的斜眼了
6.0/10 真的很难看,持续三天才看完。Hanks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把Fred表现得像一个为了保持圣人形象而压抑自己并且喜好玩心理游戏的阴谋家
实在是boring。为了汉克斯而来,结果这里面的服化道和面部表情显得他又假又虚空,他最大的优点不是真实不做作的演技吗?
本来不感兴趣,但每次看到海报都觉得汉克斯造型颇为creepy于是去看了,结果不光这角色,整个片比我预料的更CREEPY,笑了……不合时宜的安静场景/全员被催眠式说台词/微缩模型/诡异儿童节目画面, etc(居然还是个有father issue的阴暗男人遇到诡异斯托卡式father figure的故事,笑了X1000000(以下省略大量问题发言(本片最治愈的部分是opening用了Nick Drake的Northern Sky(当温情片看及格线徘徊,当惊悚/恐怖可以有7+
董卿鲁豫汪涵何炅教你做人系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不加掩饰对他人人生指手画脚拨乱反正的宣教片了。与糟糕的自己和解哪那么容易啊,真的以为每天默念一百遍“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人生就一切顺遂了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轻易上当了。
看着到是蛮有感觉的,但是男主到最后的转变未免太牵强了
一个人怎样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最终怎样面对死亡,电影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即使像罗杰斯先生这样的人,给出的也只是一个理想式的答案。
Yikes, 不理解多伦多出来的好评……说实在的,剧本看似聪明,不以Mr. Rogers做主角,可这男主我毫无好感,从头到尾我完全不在乎你这个愤世嫉俗情绪化的中年白男家庭问题。中间晕倒做了个梦就顿悟了?!地铁唱歌那段尴尬得堪比至暗时刻&小丑。Marielle Heller,我爱你去年的can you ever forgive me,然而今年这部片子实在是年度最失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