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想看下去的就会看完,不想看下去的可能也就不会看了。
我个人觉得,一开始,兄弟之间的一个突然消失了——这个开头和这个开头的拍法已经足够有趣,支撑起整个片子了。
后面有什么都是水到渠成,不会差到哪去。
何况它一直是这个水准呢?
我承认,到了最后也被晃晕了,休息了一会才继续看完。
这片子是刻意削减电影手段最彻底的一个,真正让人感到天然。
完全不需要评论。
彻底就是放松下来感受就好了。
强大的导演已经提供了一个这样纯粹的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得到很多。
很长的长镜头。
狭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街道。
茂盛的植物。
安静惬意的夏日午后。
平淡的生活深处积蓄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寂静的回忆里铭刻着命运的无常。
儿时的一天,俊的哥哥突然消失了,俊穿行在迷宫般的胡同里往往复复但一无所获。
从此记忆的深处注定要铭刻上一段阴霾。
影片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摄影机跟着人物悠闲地晃荡着。
人物也不做交代,就好像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所看到陌生的一切,这更像是纪录片。
前半部一直在一堆零散片段的拼接中推进,很难找出故事主线之类的东西,导演就是把各种奈良的生活情境塞到观众头脑里去营造一个感性的印象。
非常羡慕奈良人的生活,似乎天天都在自家后院修理花园,像中古时代一样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房间的构造完美的诠释了谷崎润一郎的阴翳之美。
夏日的屋檐下,夕给了俊一个吻。
俊有时会来到儿时哥哥消失的地方。
影片在散乱的结构里浅浅的勾勒着人物内心的情绪,但从不表露出来。
影片的高潮在沙罗节的节日活动中终于到来,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加入到游行的队伍来,尽力的去呐喊着挥动肢体释放自我。
导演在这场高潮戏里完全不再矜持,拼尽全力的去展现奈良人的激情,索性干脆来了场雨。
画面实在是迷死人了。
在生命的顶峰,尽情释放所有的能量,实在是对樱花美学毫无抵抗力。
影片里两次出现过拆除老建筑的镜头,暗示着旧时代注定要过去,光阴流逝中一切都必然的在变化着。
(顺便说,拆迁的时间喷点水可以减少尘土纷扬带来的污染。
)后院的作物收获了,同时新的生命也诞生在这个家庭。
河濑直美自己扮演的母亲,生下一子,母性的爱带给世界新的延续,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
镜头目睹了孩子的诞生之后缓缓退出房间来,一直退啊退,退到屋顶上,又摇上天空俯瞰奈良。。。。
像是在说:一切都是芸芸众生中的点滴,影片中的故事主角的选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到处都发生着这样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回忆。
特别喜欢河濑直美对生命细微敏锐的观察及尊重情感,对于死亡与重生、肉体与神灵,在她缓慢流动的镜头下呈现出宽宏感恩的东方禅意,亦如诗境。
如幽灵般默默窥视的镜头与俊的互动,突出了俊的心中无法释怀的不安与伤痛;婴儿出生后构成轮回式的结构与俯瞰画面,表现出特有的生者精神的解脱及神灵对生命的庇护。
真希望镜头技术能够早日接近人类视觉,在晃动的形式下,只可感到内心的焦虑,而非身体的不适。
此片实在是让我有看见大海的感觉——晕船啊。
故事情节什么的似乎根本没有必要。
只是为了表现奈良以及编剧想传达的精神而依附存在的,毕竟大多数观众还是需要看一些情节的。
沙罗双树是著名的佛教典故,象征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和存在,这正好与双胞胎的命运相同,而夕的身世也暗示着某种宿命。
那悠久的佛教精神,悠远的古都奈良,生与死,动与静,男和女们存在着。
究竟是风动,帆动,还是心在动。
文/胡子一个傻逼的电影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脸阳痿的男主角可是竟然是个纯洁的不打手枪的好少年?
看似猥琐注定阳痿的爸爸竟然40岁的时候还让自己媳妇怀孕了?
看似清纯可爱的女主角竟然大姐上跳大神?
以前很喜欢看一些什么双生花,三生石,大四喜,5566....感觉真牛逼,真宗教,后来因为突然发现中出20连发,18岁淫荡少女这些数字比前者数字那些更能让我有兴趣,今天翻出《沙罗双树》,我心想这名儿还不错,应该不会很傻逼,后来我发现他妈的日本也有标题党。
梁朝伟说过一句话:“代入,代入,想像你是他。
”在看A 片的时候,伟哥仿佛也躲在我的椅子背后悄悄对我说这句话,我一代入我就痛斥伟哥:你以为这年头卫生纸就这么便宜,去烤肉摊还能混来一小卷卫生纸吗?
我没有看过有名的《变性金刚》,刻意的不去看,因为这就和小学时候喜欢一个姑娘,多看几眼就害羞的低下头仿佛周围人知道了我的想法一般,突然的在如今那个女孩儿出现在我的视线内,听我说完这句话以后,突然哭了对这我说:“大哥,就凭你当初这一眼,我收你300成吗?
不找零。
”我生怕《变性金刚》和那个女孩儿一样,有些回忆就那么原封不动的就好,我不觉得谁拿X BOX换我的酒红色手柄的小霸王学习机是什么好事儿。
我的哥们儿却坚决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长大就是让你可以去干你当初干不成的女孩儿,我问他难道你从10岁变到20岁长大成熟就为了可以勃起了可以射精了然后干你当初的历届校友,哥们儿猛点头。
我又问那你从20岁成熟到30岁呢,哥们儿抽了根烟,意味深长的说:“让所有怀孕过的校友再怀孕。
”哥们儿看完《变性金刚》后说“我就像变成骑车人,我到现在都感觉我其实是大黄蜂来着,只要老板儿这个月工资给我一发擎天柱就会来教会我如何变身。
”我说:“你丫顶多开擎天柱,擎天柱顶多教你丫变性。
”今天看电影的时候,珊珊和她的三个闺蜜聊得的正欢,而这个片子又是个死沉闷死沉闷的电影,于是索性看一眼镜头和她们聊聊抽烟顺便鄙视一下彼此周围的傻逼,他们不分工作贵贱,不分性别民族,他们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大傻逼,逼,逼,逼。
当一部电影已经让人甚至连带入都懒的带入的时候,我就纳闷这个影片到底想说什么了,很多人说这是日本电影的新浪潮,将一个镜头沉闷缓慢的讲述给你,让你明白心中的那一份痛,没有明显的刀光剑影的紧张,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
看到这儿我就生气了,我要怒骂了,我要怒放了,我要努尔哈赤了,你们这帮崇洋媚外的孙子,洗洗体味1到10动不动来一个风景欣赏或者风光观赏,人家内才叫新浪潮啊,人家那才叫没有忽而高忽而低的剧情,压根一直就没有剧情,风啊雨啊鸟啊雨啊一个镜头30多分钟多带劲儿的,受那罪看日本的片儿。
里面有个镜头,可能是过什么节日吧,里面叫沙罗节,然后一群人在大街上穿着像道袍和旗袍结合版的服装,做一个动作,就是双手向你伸开,然后再缩回来,再对你使劲双手推开,玩过街霸的可以想像小白发气功的样子,然后再喊一声“唔哈!
”我都感觉丢人的我都不好意思看了,可是大家都好欢乐,看到最后我的珊珊就看到了下雨了她们还那么欢乐,我就惊了,我对珊珊说:“小日本就是脾气好,要是搁中国,下雨了你往我这边双手伸开给我甩一身雨水我上去抽瘪你俩奶。
”好吧,我承认我没文化没内涵,我去看黄圣依的五粮液广告了,因为我感觉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也是他妈的洗洗体味1的新浪潮。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文/大发淫威生得如植物一般夏天寂静的走到了尾声,再过不久,学钟也将宣告孩子们的快乐已经被透支到了头。
喧嚣的年复一年的夏天,最后留在回忆中的,往往只是记得人在西斜的阳光里,一边喝着凉茶,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着《随园食单》。
尽管夏天的胃口向来差强人意,但光是对着那些文言菜单意淫一番,就已经能让自己获得客客气气的官能刺激了。
《沙罗双树》算得上是一部从头到尾都为夏天而生的电影。
就如同听到《ULYSSES’ GAZE》的OST就会让人禁不住回味严冬一样,《沙罗双树》就仿佛一个偶尔起微风的酷热下午,一段用来挥霍也可以,缅怀也可以的时光。
《沙罗双树》和《光明未来》作为日本国的参赛影片入围2003年戛纳电影节,尽管最后都是铩羽而归,但关于《沙罗双树》的那段简介还是让我好奇得不行,看起来是如此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多年前一个孩子的突然失踪,竟然在事过境迁后还能挖掘出什么秘密。
夕的身世又是有着怎样的曲折?
这些留着大笔空白的词句,几乎可以把电影在我心中扭曲成了一部恐怖片或者悬疑片,散发着诡异的气息。
直到真正的看到电影,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远没有预计的惊险,清淡得如同二道茶一般。
似乎女性导演大多数都更在乎对作品情绪的把握,而使情节相对的弱化了。
这当然只是个风格问题,但是这种风格导向却对导演在影片节奏的控制能力上有着很高的要求。
是枝裕和应该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影片往往能找到很到位的平衡点,能把一些看起来生死攸关的故事讲得波澜不兴的,而且也不会觉得沉闷,难得。
可惜河濑直美就缺乏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情绪倒是铺垫得很细腻,但对于结构的把握就显得差强人意。
很多的细节甚至细微到需要推敲一下才出来味道,自是花了一番心思,只是一来二去的人也就闹乏了。
圭的失踪,只能是作为一条主线来铺陈,并非如传说的那么玄之又玄。
从片名就可以大概猜得到,这是一部关于“生”和“重生”的影片,因为“沙罗双树”本身就代表了佛教一种彻悟后的智慧境界(当然也用沙罗双树一枯一荣的典故代表着孪生兄弟之一圭的失踪)。
在这个世界里,大家尽管都有些不能回首的过去,但还是得在时光里亦步亦趋的到达明天。
说起来也就是那么三言两语就能交代的主题,却因为掺杂着导演自己对故乡的别样的情怀,所以还能看出更多的风光。
首先是很喜欢一直充斥在影片中那种青涩的情愫,也算是河濑直美一直以来最有看头的特色之一,总是在平淡里若隐若现的有一丝萌动的生机。
只是这些隽永的趣味竟然还是得在绵密的气息里品味出来,看起来实在是有些矛盾。
影片中夕和俊的恋爱简直就像初春时候两棵挨近的树,各自都在努力的发着芽,当春风起的时候若即若离的缱绻一下。
这种爱情,新鲜得甚至能嗅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不自觉就怀念起那些有着傻乎乎的骄傲的岁月,任谁在那把年纪恐怕都有几次无疾而终的动情体验,多少年以后,那些感情里的记叙文三要素自己怕是一个都讲不出来了,但曾经小心翼翼的触碰,紧张的试探,却是怎么也忘不了。
仿佛是在唱支老歌,歌声好不好没所谓,只想追溯歌里面岁月的声音,昔日重现。
果真是“恨不相逢未嫁时。
”文化祭的大雨以后算是影片的后半场,这部分开始彰显了一些力度,关于新生的主题很鲜活的跳出来,特别是分娩一段,很是调动情绪,感动莫名。
其次是关于影片一些硬件方面的话题。
摄影算得上本片的另一个看点,从头到尾的手摇镜头加上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毫无意外的拍出了类似记录片的真实感,但同时却有着一种雨后初晴的清新美丽,这恐怕就只能理解成这位才女导演的灵气和奈良浮动的古老空气的化合作用吧。
在影片开始圭和俊追逐一段,镜头随着演员奔跑,看得人头昏,一直到俊在穿越古刹树林的一瞬间,镜头忽然放慢,而俊向着摄影机方向投来了意外的一瞥。
这个处理很是震撼,那从苍翠的深林里忽然投射过来的目光,竟然让人想到了身在时间长河里的孤独,单是这一笔就值得加分了。
以后的剧情里,画面多少都能营造出湿润的美感,实在是女性导演的手笔啊。
影片以外,还对奈良这座古城产生了一些憧憬,似乎时间的脚步在这里都滞留了,今天还能嗅到昨天的味道。
其次的特点要说到“声音”。
各种生活里的声响逼仄的存在于影片里,木屐声,寺院里的法器声,树木的响动,呓语般的呢喃,哪怕闭上眼睛光是听一听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这些很琐碎的声音其实并不杂乱,导演在制造真实感的同时,还是有些小聪明,取舍了一下,也因此才会有了这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声效上,河濑直美制造了一次又短又浅的午睡体验,现实的嘈杂和梦境揉碎了放在一起,身上微微出着汗,一边找水灌进喉咙解渴,一边分辨刚才哪里是真哪里是幻觉,大概就是这样子。
而说到表演的话,河濑直美自己演的孕妇实在是太假了,肚子里不知道塞的是团纸还是什么东西,反正奇形怪状的就是不像个胎儿。
老这么抱着,而且动作轻灵,实在是让人为孕妇的性命担忧。
而且河濑直美的表演找不到孕妇那种懒散满足的感觉,腰板直直的,宁死不屈。
好在一些娴静的气质为她加了点分,不至于看不下去。
两个年轻演员的表演相比之下倒没什么太大的缺陷,很本色,所以也很青涩,水果般芳香。
而生濑胜久则让人看到了搞笑天分以外他另外的一些张力,在影片中显得很有厚度。
这样的影片就和今年的夏天一起流淌过去了。
时间如果回得去,大概有的事我们会策划得更好,有的遗憾我们能够抓得住,对于影片也如此,是否有的缺陷就能克服?
只可惜不完美也罢了,都是记忆而已,讨论记忆的完美与否大概没什么意义,一段时光最后只是用来纪念的,而没法衡量它的利害。
电影也好,时间也好,就这么互为载体的成了雕刻,散发着遥远的香气。
河濑直美似乎很擅长把抽象的记忆概念用现实的纪录片手段表现 当然那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现实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也有一手 这种功力同样植根于日本人的待人处世的文化 是一种忠实的还原和升华 本片与《萌动的朱雀》故事有一定承接 情感也更丰富 河濑确实是奈良文化的热心人 甚至摄影机的运动都是符合文化含义的。
这部电影有一个漏洞,当妈妈听到俊说卓丢了,她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一脸笃定的相信以及相信以后的愁眉,她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存疑甚至怀疑卓和俊做游戏躲起来了,因为我见过真正的走失家庭(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孩子丢失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父母通常都是到很晚的时候才知觉事情的严重性。
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多电影的合理性存疑。
是枝裕和的<幻之光>和河濑直美的<沙罗双树>,是心沉日本映画以来看过甚为凝重也颇喜欢的两部作品。
正应了那句话:森罗万象,莫不缘起性空、转染成净。
<沙罗双树>镜头下奈良寻常人家的平淡生活,似若片名寄寓了导演的佛性暗语。
沙罗双树是释迦牟尼涅磐时卧床四边的树木,“沙罗双树者,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回想昔日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世间诸法。
此处片名意指超然于涅槃人生。
佛宗古都奈良是河濑直美的生诞故里,尘封著这位女性导演在孩童时代田野粟麦佛事鼎盛的追忆。
当年角逐金棕榈的日本电影人寥寥数位,她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区别于黑泽清这个男性导演奇思冥想黑暗王者般的尖锐风格,<沙罗双树>流露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含蓄。
生命之钟是影片的主题。
片中圭毫无征兆的神秘消失,神隐一般,在淡淡墨痕浓浓乡情的奈良县遽然而逝、无迹可循,生命之轻实在令人隐隐不胜。
另一方面,生命又沉重的无法拂手抹去。
对失去挚亲的俊一家,时钟恍若停止了转动。
每个人的情感都堵塞在过去,无法找到出口,遗忘原来如此艰难。
<沙罗双树>没有馥郁夺人的剧情,五味俱全的叙述方式使它更像是生活本身的自然投射。
但河瀨直美亦并不以之为记录片。
包括记录好友西井一夫最后时光的<追忆舞蹈>。
影片开始讲述双胞胎兄弟追逐游玩,其中一个仿若人间蒸发突然神隐,另一个沉郁数年。
没来由的失踪,将平淡生活中潜伏的动荡表露无疑。
此中,暗合沙罗双树的一枯一荣,对常与无常交织的漫漫人生投注了深情一瞥。
如果说不但欣赏画帧整体效果,那数个片段细腻朴实的质感是传统日本影像特有的,民俗与趣味兼顾。
俊一路踩著单车,夕站在车后,二人飞驰穿梭在狭仄而曲折的栉次鳞比木居间,越陌度阡,深巷重门。
幽幽柑柚树下的淡定里舒展著令人心动的默契。
与兄弟奔跑相逐的运镜相类,这段也采取了长时间的跟随拍摄,寄予著导演对生活纯美一面的忘我留连。
带著草帽的夕和妈妈来到菜园子里,搀著俊的妈妈摘茄子。
当捏到少见的白茄子时,感慨“是啊,只要孩子健康,再多也不怕”。
还有一幕:俊的爸爸围著白头巾在后花园打理花草,俊问要不要帮忙。
爸爸嘀咕了半响说“我、我也不知道,我只会浇水”。
话毕,递给俊一颗枣儿,说“这是早餐”。
^_^ 在影片春花秋月、暮去朝来的叙事节奏中,有一段众人欢庆沙罗节的街景赫然得很。
这段洋溢鼓噪的舞乐,一反通篇恬淡的风格。
对于那些没有排解通道的隐忍众生,华服艳彩的尽情狂欢,这场大雨倾盆的盛会恰恰点破了那圈缭绕不散的哀愁,渲染了短暂虚无的幸福和惬意。
俊的父亲高呼“沙罗节要展现出我们的辉煌”,昂扬中显露出自我修复的无穷韧度。
<幻之光>片尾民雄教孩子在渔村的家门前骑单车,呆滞的老爷爷静静地坐在门廊上望著眼前的潮涨潮落。
由美子来到他旁坐下,说“天气真好”。
隔了片刻,老爸也呢喃著“是啊,真是个好季节”。
嬉戏耍闹的镜格与末了窗口幽深静祥的海平线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也祝福著重生的生命力汩汩涌现。
<沙罗双树>是河濑直美对生命和时光的体验。
对生命,她既肯定它残酷的意味,又不乏超然的凝视。
轻飘与沉重,在时间的流动里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在影片中,俊的父亲手书“阴光”二字,沧桑遒劲的笔体间蕴含著时间的无限可能。
可至摧毁,亦可达重建。
就如同俊的母亲,在丧子之痛持续五年之后身怀六甲,生命在斗转星移中得到重生。
母亲生产之日,当婴儿落地啼哭,一旁的俊泪流满面,见证这场生命的奇迹后,或许他会从深重的阴翳中走出。
某种角度讲,适逢事业低迷家庭解体的河濑直美重回故乡,拍出这样一部影片,何尝不是她希图找回自己的隐喻。
就是这样,时间流淌,所有的哀伤、痛苦、困厄与快乐就衍生在那里,也最终绵绵不绝。
于此,也便没有理由不去达观释怀。
回念寻思,<幻之光>里由美子之前接受不了郁夫的离去,一度揣测他是因为看不透想不开对生活不满的绝望弃世,想不到他极可能是带著一种庄严一种宁静一种幸福的憧憬、像民雄父亲口中唱说的那道光芒感召下的温暖归宿--对应开头祖母要叶落归根返乡终老的企盼,无遗憾地离去。
或许不是她常理中的凄惨弃世。
可能,他根本不需要人去明白,所以也就不留片言只字。
如此体会理解,他的猝死不会是一个谜团。
由美子最终平静接受他的自杀,不再纠缠于过往的痛苦与不安,她身边的世界自然变得澄明通透,那时节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远离大阪的海边轮岛找到了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宽容与珍视。
其实一直很流连<幻之光>江角真纪子的那个童年梦,秋月微阴,夜色浓幕散淡著薄绿光的水泥桥面上,执意只身回四国津云乡下终老的祖母、渐行渐远的背影。
莹莹路灯、隆隆电轨,在夜的静谧下台湾大师陈明章冷洌煽情的配乐怎不使人潸然泪下。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忧伤的日式寓言。
如果说真有幽灵这种怪物,那么,这部电影肯定是它拍的,而不是河濑直美。
从开头第一个长镜开始,镜头就开始游走,它首先回味了一下室内的空间,就好像失忆或睡熟之后醒来,然后外移,窃到了兄弟俩的对话(也好像在久远的过去),这样的镜头到电影的最后再一次,与开头相反,镜头从室外游走进室内,似乎是要做一个结构上的回旋,如果果真如此,影片的涵义就可以包括一次轮回(生命的消失与诞生)的设置。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最末的镜头在进入室内再次回想起兄弟俩的谈话之后又游出了室外,以一个俯瞰的视角作为真正的结尾。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尾让观众探寻到的不是一个东方世界的气息,而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上帝的世界——西方文明的产物。
如果是在展现东方文化中的无形大道,这一方式结尾就是一个蛇尾,对应着虎头。
这就是河濑直美的镜头,像是来自一个域外的幽魂,跟着人物游走,似乎就是那个消失的哥哥的一个替代,他在注视着发生的事情,并以此将其串联起来。
这种手持的镜头无非是想营造一种真实的质感,引向纪录片。
但恰恰就是这种企图破坏了电影的灵气。
无论一部剧情片如何彻底地“虚构”真实,也即向纪实的影像无限靠近,这种效果也总是很难办到。
我们只要对应看看流散着相同气息的另一部日本纪录片《亲爱的平壤》,就会发现《沙罗双树》与它之间的差别。
原因很明显,一部企图无限靠近纪实风格的剧情片,只要有了一丝让观众觉得失真的地方,那么这种失真就会被放大,进而破坏电影苦心要营造出的真实质感。
而我觉得,这就是本片的问题所在。
虽然我喜欢如散文诗般清新淡雅的电影,风和阳光都给人治愈的感觉,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没有很舒适的感觉,有种很诡异的日本性格
还能再无聊点吗?
河濑阿姨亲自上阵!
某个瞬间突然懂得长镜头代表的就是穿越,从行走到奔跑,一种焦点逐渐模糊的浪漫。从消失到新生,平淡顺遂又痛苦隐忍,这种情感偶然爆发几场争吵,又移回交错纵横的巷子里,奈良稀疏平常的夏日光和蝉鸣之中。沙罗节一场野性狂放的舞蹈尤其洗脑。
不怎么喜欢,已删。
所有人事已非的街头巷尾,都在安静地等待新生。
关于过去,关于荒芜。他们之间都懂。只是谁都不愿直白的说起。
88/100 #FIFF23# 反对生与死的二元论:沙罗双树,一枯一荣,生死盛衰相互流转。虽与《萌之朱雀》都用到虚构与非虚构结合的方法拍社区,但仍然相差很大,镜头明显更加自由,手持摄影使得摄影机作为观察之眼,它想要跟随角色而不是不断地将焦点转移回自然,让观众与电影度过一段亲密美好的时光。戏剧性只在背景中,留给观众的只是一种生活氛围。最后一段舞蹈将某种流动的、传染的能量宣泄出来,不就是活着的意义吗,那场超验的雨,大概只是划出仪式中重复性的力量。以鬼魂的视点串联生死,最终将生活作为恩典,像天使一样飞升并重生。
生命 轻如鸿毛 又重如泰山
钢琴独奏和街头舞乐还可以
还好不算沉闷,但是故事也真的讲的太差劲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76851/河濑直美女士擅长又闷又美的制作。往往只能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共鸣。必须安静才可以感同身受。
唯独喜欢童男童女跳沙罗节舞那段,好想现场看一次,好想大雨滂沱的时候也加入其中跳一次。(日本祭典控表示无法自拔T T)
木屐咯哒咯哒作響的清脆聲音腳已經在發癢了,好愛
7.5。擬人化的幽靈視點為河瀨直美提供了反復丈量與確證世間「距離」的工具:不同身份的距離、人與自然物候的距離、過往記憶與當下現實的距離、生與死的距離。
我决定不再挑战长镜头。。。裂了裂了
你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愧对片名
一地碎片。
室内镜头有一种采访般的粗砺,人物仿佛直接面对观众谈笑风生,还时不时朝屏幕外投来惊鸿一瞥,让我们对那些随性的家常碎语产生代入感;室外则多为精巧设计的长镜头,导演好像凭空造出了一位故事的见证者,并以摄影机作为他的的眼睛,以一种相对不变的视角观察人和事,更难得的是这位旁观者还会移动,摇晃+跟拍营造出一种悠闲漫步的感觉,似是来日本小镇旅游偶然目睹了故事(但同时对焦很稳,你边走边用手机录像绝对拍不出这样的效果),而偶尔溜号般地望向半空或盯着地面更是别具趣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