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一起看一只小狗追自己的尾巴。
她说,这才是人生,我下辈子要做小狗。
我笑着说,你会轮回转世成一只猫。
猫独来独往,不需要别人。
我需要你,她回答。
好吧!
我说,那我就转世成猫薄荷。
可以说安娜的出现是因为凯特 若不是作为姐姐的凯特需要一个能够长期提供给她骨髓白血球干细胞等资源的百宝箱 或许也就不会有妹妹这个小生命 资源有限也会枯竭 所以在供应了很多需要给姐姐的情况下 这一次她勇敢的说了不 她也知道自己生来的作用但这一次她想守护自己的身体 即使是和最亲的家人对簿公堂 挺能理解这种无法喘息的感觉 同样都是孩子 有对比就会有伤害但剧情是那么巧妙婉转 真相是姐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通过法律来阻止肾的转移一边是伦理道德的拷问一边是法律如果你的父母为了一个理由孕育你 那么 那个理由最好一直存在 因为那个理由要是不存在了你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所幸结局是温暖的 一家人冰释前嫌和和睦睦 妹妹胜诉了但与这一切相比结果显得不再重要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原著的结局就深刻,也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我先看的电影,所以觉得原著的结局俗套吗?
也许死亡对为了做凯特的捐赠者而出生的安娜来说更具深意,起码从那以后,凯特将再也不会得到她的任何捐赠,她的人生也算提前完成了任务。
可是另一方面,难说这里没有作者的妥协。
毕竟捐赠行为还是实施了,作者没有胆量让妹妹真的拒绝给濒死的姐姐捐肾?
我只是希望安娜活下来,并且自己决定要怎么做,而不是在法院判给了她决定权后就剥夺她的生命。
也许挑战道德伦理是一种冒险,终究要付出代价,但是我希望有一种明确的“胜负”,即使在这场斗争当中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我倾向于安娜的原因只有一个,她不是因为爱情的计划或风流的意外而出生,她是以爱的名义被设计出来的拯救某个人的天使。
我本来就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儿,不是指出生的环境差异,而是没有人有机会问你是否想涉足这个世界,你却不得不面对未来的种种好与坏的可能。
可即便是这样,也比安娜的处境要好。
书里有一段儿莎拉的内心独白说,她和布莱恩都有翻版,她的翻版是杰西,他的翻版是凯特。
那个时候他们的一双儿女还很小,凯特还没有生病,从中不难感受到莎拉的满足。
我不禁怀疑,如果凯特从来都没有生病,也许他们根本没计划要第三个孩子,因为四口之家已经很完美了。
可是他们要了安娜,她因为是凯特的天使所以也在关注范围内,不过仅限于与凯特相关时,杰西则彻底沦为透明人,被父母放弃。
这种过于不均衡的投入比例,对只能以孩子的身份来想像的我来说,不大能接受。
我喜欢这个题材,就是因为它关注了捐赠者而不是抗击病魔的过程。
说起来容易,孩子得了白血病,父母再生一个用脐带血救孩子,好像是双一次性筷子,可是又有几个那么幸运一次性战胜病魔?
有没有想过这双筷子可能要反复利用,谁想做这样的筷子?
所以问题不是该不该捐肾——这不是给芸芸众生中幸运匹配的陌生人捐造血干细胞,也不是在成年的某天给你突然患病的家人捐脏器——而关乎你存在的意义。
当你作为一个终身的捐赠者出生后,只有两种情况能结束这种关系,一是受赠者不再需要捐赠,二是你无法再捐赠。
可一旦你存在的前提消失了,你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从出生到长大不停地捐赠,父母和你好像只为了凯特而活,安娜十多年的承受不是我们这些一次性旁观者可以体会的,所以不要轻易说出你可以接受死亡作为她的结局。
这个故事没有happy ending,姐妹俩必死其一,但是如果真的关怀人,电影的结局就是happy ending——Anna derserved it。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8485.entry
我该怎么说呢,我很矛盾,有质疑大家公认的高尚到底是什么。
是的,我追随着妹妹,虽然她一开始提出,她要拥有自己的身体行使权,不给姐姐捐肾时,我懵了,我想那是生命啊,我被一贯输入的思想道德开始质疑她。
当妹妹活蹦蹦的跑到律师面前,她说我要告我父母,她给律师一堆的文件,嗯,都是她从小就开始给姐姐捐赠器官的说明,那些数字大抵是可以看出这个一开始就被描绘成一个坚持不懈,相亲相爱的家庭时的假象。
这是当时自己的心理,现在看完真是觉得自己狭隘得很。
继续说自己心理变化过程。
那位胜率91%的律师当时只了解到了她的态度,他便接手了。
只因他有癫痫病,明白那种身体不得自己控制的痛。
当她告诉母亲,她绝对不会给姐姐捐肾,她的母亲质疑着,给了一巴掌,那是你的姐姐!
她决绝的反问到,要是我只剩一个肾,我就不能运动当拉拉队或者怀孕是么?
我不想再在身上割肉了,我这个生来就是捐赠的孩子,我不是你们爱的结晶,我是为了姐姐才活在这个世上!
可你们有没有问过我的意愿呢!
也许跟她的姐姐比苦,她还真不算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这么想,那一刻我在想痛苦,不论程度,不比较,自己的痛苦谁也感受不了!
不能因为你觉得她比较苦就忽视了另外一个啊!
妹妹被父亲带着出去,看着这个十一岁的女孩,孤注一掷的勇气,令我动容。
我很坏心的想着,姐姐死了很好。。。
故事有很多面,一家人每个人都塑造的很饱满。
可是我的关注点还在妹妹身上,当我认为剧情走向貌似要向通常老套的桥段走时,我想弃了来着,幸好还有点不甘心,继续看着,是的,是姐姐让妹妹做的,因为她不想活着了,她深知妈妈不会同意,所以她只能劝妹妹。
妹妹说她们不会相信我的理由的。
但是她的姐姐啊,说会的,因为你说的是事实!
我泪目了。
原来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是只有妹妹,是坚持了十几年的妈妈,放弃自己的世界只为成全姐姐的世界,是沉默宽容的父亲,照顾着所有人的情绪忘却自己。
是孤独自强的哥哥,害怕回家却又总很想回家。
更是姐姐,为了你们我到底是活着还是离开,那我就都试试。
写着写着就写偏了,可能是只从妹妹的角度,但妹妹又只说了一个角度,还夹杂着自己审视自己内心,表达不出来了。
可是还是想说,片面的去认识公认的高尚可能会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
开始以为是关于妹妹控诉而滋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好奇最后会给出个怎样的结果,想必如果按这条路下去,会是个更有争议的话题。
有时觉得病人凯特反而是那个最累的人,当大家都到她病床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后的时候,他们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真诚在陪伴的,可他们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一个和你没什么联系的亲人,思想的远比感情的大很多。
还有人和凯特说你会好起来的,要相信。
多么套路的话,甚至他们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么,而凯特像一个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个人的祝福,然后欢笑聊天。
如果这时有个人只是静静的陪者,与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许那样的送别对即将死的人更好。
开始觉得妹妹是可怜的,可想想凯特同样也可怜,生了自己不愿意的病,还要自己喜欢的人为自己而牺牲很大,却维持了只是更长不知道多久的时候。
还好有了泰勒的出现,走完这一段,凯特的人生算是充盈了,她用了比别人短很多的时间经历了大部分该经历的,没有人的人生轨迹规定得到老才结束的。
走到过顶点,似乎也够了。
或许孩子到最后想的都是那个让自己着迷迷恋的人,最后的最后闪现在脑子里的有父母的多少呢,这像是个循环,而且越大越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然后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而她的妈妈,那个让人感觉最疼爱女儿的人,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有时感觉女儿的活着都是为了不让她妈妈的希望破灭,这或许就是男女很大的区别,父亲对女儿的关注永远不轻易表露,只会在她美丽的走下楼的时候默默看着,在她想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带着去海滩,在她快不行的时候,在亲戚朋友进行最后看望的时候,依然默默看着,这种爱深沉,真挚。
人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紧抓不放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看不清真正要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妈妈给我最大的感受。
当然,这些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没有经历过很多都没法体会.只是平静的接受自己该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如今为对方好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更何况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缘,有来的时候,就有走的时候。
出生已经是我们不能选择的了。
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感叹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什么都需要考试跟考核,上学需要,工作需要。
而唯独结婚跟做父母不需要。
在父母抱怨我为你失去了多少,为你付出了多少的时候,孩子们心想是我让你们把我带来这个世界吗?
更可怕的是这部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连死亡都不能选择。
如果我发现最开始我的出生只是父母用来拯救另外一个孩子。
我当然会难过。
但会不会选择接受很难说。
或者说父母可能也不太会给我考虑的机会。
那么小的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所以女孩最后选择了用法律作为自己的武器。
这里面还隐藏着更深的逻辑那个被拯救的孩子,他一直饱受重症疾病的折磨。
他愿意这样吗?
一直给家里人带来负担。
自己也没有办法像正常的人那样生活。
果然最后答案揭晓。
真正不想再让这个捐献继续下去的人,是生病的孩子。
她太累了。
母亲的爱的确伟大,但这位母亲的爱建立在很多其他人的牺牲之上。
关于人性的思考可以有很多。
但我更在乎的是哪怕是父母想要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救另一个孩子,怎么真正保护到所有孩子的权益呢?
文/尘世流年失去至亲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但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疾病的折磨不仅煎熬着病人,也煎熬着亲人朋友,所以有的病人选择自我结束的方式脱离这片苦海。
试想有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有谁不憧憬未来的美好,可是命运有时却是残酷的,有人偏偏就是那万分之一,生来就和不治的绝症为伴,所以他们的愿望就是结束这场人间旅途,而且是那么的迫不得已。
影片中的卡梅隆·迪亚茨饰演的母亲可以说是一种突破,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卡梅隆·迪亚茨是花瓶类型的演员,有很多她主演的电影都在走同一种路线,用她的青春美貌去吸引大众,但是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却是另外一种感觉,普通.固执.母爱.坚守呈现了另一个卡梅隆·迪亚茨,她把一个为爱.为家庭.为亲人受尽折磨和矛盾的母亲表演的真实完美。
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也是功不可没,饰演妹妹的阿比盖尔·布兰斯林曾是《阳光小美女》的主演,也通过此片一炮走红,其清纯调皮的形象广受大众热爱。
而姐姐的饰演者苏菲亚·威希涅瓦虽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但是为了影片她牺牲了自己的形象,对角色的掌握恰到好处,也可以算是未来具有潜力的一颗新星。
影片利用插叙手段来展开剧情,通过姐姐凯特的一本剪画来回忆过往。
凯特最深爱的就是自己的妹妹,妹妹一出生就是自己治疗的替代品,她感觉康复已没有希望,于是联合全家来制止母亲的固执,希望维持一个完整快乐的家庭。
她明白母亲的爱,明白全家对她的爱,但是她必须保护小妹的未来,用自己仅有的微弱的力量完成这个心愿。
影片中每个人都是姐姐的守护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来呵护这个短暂的生命,他们行动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觉得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到底,但是现实回报的只是一场徒劳。
学会舍得才会等到美好,凯特临终前也许将自己的内心表白与母亲,妈妈,谢谢你的爱,可是还有一种爱叫放手。
刚看完书的时候刚好听说要拍电影,于是期待了很久。
看完电影却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
故事本身仍旧是感人的,但似乎导演面对这么深的一个主题不知道如何下手,哆哆嗦嗦半改不改的,拍出了这么一部不功不过的作品。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叙事手法,导演应该做一些调整。
原著是从不同角色的角度来讲不同的故事,时间顺序也经常打乱,很多故事以片段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人物叙述的衔接而没有显得很散。
但是电影和文学是不同的表现手段,画面很难直接衔接起来。
我之前很期待看电影怎样把所有线索重新安排起来,可导演却照搬原著的叙事方法,倒叙插叙没什么条理,反而感觉故事有点破碎。
多个角色的旁白并没有不妥,但是感觉导演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叙述方法,本来画面很难表现的一些人物内心的挣扎也没有通过旁白表现出来,至少没有达到书里的深度。
第二个问题是,导演做出的修改少有亮点。
首先我想说,结局的修改我觉得很好,比起小说来更真实。
但是在故事结构安排上,导演似乎是没想好要讲什么就开拍了,然后选了几段拼了90分钟的片子就拿出来了。
为了剧情的集中和时间限制,砍掉Alexander的爱情线和临时监护人的角色,绝对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导演加入Sara的妹妹这个角色有什么意义。
起初我以为她会代替临时监护人和Alexander上演爱情戏,后来发现这个角色完全是多余。
另一个我不能理解的是电影篇幅的安排。
原书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Anna的不公平遭遇和Sara保护Kate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冲突,最后才点出Anna起诉并不是不想救姐姐,而是为了帮姐姐解脱。
但电影急急忙忙开始暗示Sara想死的意愿,却并没有讲好前面的冲突。
我看书的时候印象很深的一段,是Anna在学校曲棍球打得很好,老师推荐她去外地参加一个夏令营,但Sara为了Kate能及时得到救助却不让Anna离开家。
这一段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层次去思考Anna的遭遇:她不仅仅是从小就被迫扎针,而且连离开家追求自己的爱好、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都没有。
如果她捐给姐姐一个肾,面临的不仅仅是后半生都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而是开了这个头以后,她这一辈子只能和姐姐绑在一起,而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有一天Anna结了婚(假如她还能找到一个能接受这种情况的男孩),很可能连蜜月都不能去,因为万一她姐姐需要输血,她必须在身边。
遗憾的是,导演对于Anna的故事只停留在身体疼痛这个层面,却没有再进一步讲述她整个生活受到的影响。
同样,Jessie的故事也匆匆带过,期望得到父母重视的叛逆少年变成了龙套画家。
我觉得,如果不能很好地表现Kate生病对于大儿子的影响,那还不如砍掉这个角色。
毕竟,原著想要讲的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事件给全家每个人带来的悲剧,而不仅仅是Anna一个人。
我没法理解的是,导演没空细说Anna的故事,也没怎么讲Sara的苦衷和挣扎,又几乎架空了Brian和Jessie这两个男性角色,更大段删去了原著中庭审的精彩情节,却花了那么多篇幅描述Kate和Taylor的爱情。
这一段在书里只是一笔带过,电影里却讲得异常详细,跟其他几段戏相比不成比例。
或许导演是为了让观众明白Kate想放弃生命的动因,但正如我前面所说,似乎这个包袱抛得太早,反而弱化了Anna这个角色的分量。
最早看到演员阵容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尤其Alec Baldwin,我看书的时候就已经带入了他在30Rock里演的Jack那种语言高手的形象。
可是电影成片却让我觉得,这么强大的演员阵容被浪费了。
如果看完电影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话,建议一定要去看原著。
爱包含了什么?
亲情爱情友情?
这是当然的。
这些情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温暖!
在写这篇前,愿爱与你我同在。
人活在这个世界,总是有理由的。
虽然渺小,但是其过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可能在整个世界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谁又能保证不是蝴蝶效应在影响着这奇妙的世界呢?
凯特是不幸的,面对如此的病魔的折磨着自己的身心,还必须要煎熬着等着希望的到来!就如最后的结局令人惊讶和感动以及无奈以及那发自本人内心无尽的不知何味。
如此感受谁又能理解和一起分担呢?
也许影片中的泰勒就是为了这个而出现的。
上帝是公平的,虽然这个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但是对于凯特来说,如此的爱情,已经最好的一份礼物,是那么的充满了真实感甜蜜感。
她能感受到彼此给予对方的那份爱以及继续活下去的信心!
相同的经历,相互的理解和默契,这一定是非常棒的分享和依靠感!
也许这就是幸福!
只要有幸福,周围都充满了可爱的人!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情感的力量!
爱的伟大所在!
如果不是因为癌症我就不会遇到你说的多好!
机缘巧合也罢,蓄意也罢。
理性的人肯定会想到概率,为什么会如此相遇?
但既已相遇,又有多少概率能相爱相知相守?
这些其实已经都太奢望了。
有了爱,就好好珍惜,享受其中的幸福感吧。
愿智慧和幸福同在吧!
也许看到泰勒的故事片段后,我们都是充满了感动和祝福感。
多好啊,如果世界上每一件小事都能如此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感那多好?
但是现实就是总愿意让他人去接受新的挑战!
不幸的人会遭受更大的磨难,幸运的人会回归到零。
如此巨大的落差打击,加上接连的困境围绕在自己身心上?
凯特能勇敢面对,继续活下去已经是令人无比敬佩了!
5年的期限早已变成一个逾越的小障碍,但是面对上帝的刁难?
普通的人又该如何面对?
懂得珍惜后,也要学会放弃。
虽然如此的选择是那么的痛苦。
但这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深思后的自主选择。
作为高等级的人,作为一个懂得尊重和愿意和他人分享一切的人来说,这些应该都能理解,虽然这个理解过程是多么的令母亲心疼。
妹妹要有自己的医疗自主权,姐姐要的是自己能不再痛苦的死亡权。
这些都是民主自由人权的体现?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流程的确定以便不被坏人所利用,但是其目的还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和赞同的吧。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个观点。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下最近一篇新闻热点:某24岁女孩,因为患癌症晚期,其父母和男友都抛弃了她,让她在最后无依无靠的离开了人世!
悲哀啊!
不过这不幸中又有了一点进步!
医院没有抛弃患者!!!
医改虽然困难,但是有进步,因为如果是以前,可能结果也会被医院所抛弃!
个人承担不了,那只能指望家庭!
但是家庭不能依靠!
除了社会,还能有什么?
如果一个社会,连如此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都无法接受!
那你说我们所在的世界里还能指望什么?
社会中的个体就如一个人体内的细胞一样子,如果个体都异变了,结果会如何?
其实结果都知道,只是呢,坏细胞不是哪么容易被消灭,而有人因为学识背景智慧等因素又愿意接受!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面,有免疫的好的细胞们面对N倍于自己的细胞还能做什么?
除了努力进取团结协助还能如何?
如此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充满了亲情和负责态度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必定也异常能懂事。
一直相信,接触的不同事物能让人去感触自己的内心灵魂并与其一起成长!
父母那伟大的爱,令孩子们也充满了异乎寻常的爱。
如果不是到最后也许没人能感受到,原来导演想表达的爱太深太深了!
只是为了影片,他不得不选择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而且如此的爱的表达,虽然可能是平淡一点,但结局的审判却将它急速升华到最高点,原来这还是爱啊!
因为爱,还是爱!
这也让如此温馨的影片中的点滴不连贯的剧情有了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医疗自主权是一个、爱不一定是拥有,爱的放弃,让自己爱的人去享受她期望的人生和结果,这更是一种爱,是深入骨髓的爱,充满了亲情理解和尊重的真爱!
这又让我想到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可能东西方文化对于如此类似的爱理解不同,展现方式也就不同了,但是其中的意义都是相同的!
爱就是这么毫无界限!
爱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凯特的离开是没有遗憾的!
有的只是开心和安心,亲人的祝福以及期待再次与泰勒的相遇,令她充满了幸福感!
爱,需要支持,也需要重视爱的自主选择。
适时松手,让爱获取尊重!
影片取名姐姐的守护神,表现的是充满爱心的人群对于自己所爱的人的守护!
只要有爱在,你身边就不会孤单和孤独。
当然了,成为被守护的人同时,愿你也能最终成为守护他人的神!
可能是根据很久以前的小说改编,所以影片里面对于白血病医疗的某些方式的展示是很久之前的老方法,就偶所知现在的科学方法不用那么受罪了。
现在骨髓干细胞的提取也就是和献血差不多的方式,只是时间较长一点而已。
记得上周有个热点新闻就是说有个高考学生为了捐献骨髓干细胞而去北京捐献,可能会放弃高考了。
在这里先向这位小大人表示下敬意!
毕竟愿意捐献骨髓干细胞的人少之又少,况且这位孩子才成年就能通过自己的学识文化将如此的救命大事决定了!
可见我们现在对于文化科学的教育的不断改善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有文化的人言行一致不断进取为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而没文化的人继续固步自封拖后腿不说,还不断助长社会问题,令人汗颜。
只是想说:加入骨髓干细胞库,是有益社会自己的好事!
需要年轻的有文化的我们一起努力去宣扬!
最后还是用影片中的经典台词结尾:你只是太爱她了而不愿意放手。
《姐姐的守护者》,一个很一般的题材,一个一眼便能见底的故事,却沉重得出不了气。
一个不能不叫好的剧本。
影片中每一个人都特别难,我,妈妈,姐姐,爸爸,哥哥,医生,律师,法官,……这个片子就是写了一个困局,一堆局中的人,问题来了,谁来解局?
姐姐得了绝症,成了一个麻烦,不是治病的问题,而是妈妈,顽强到疯了,于是,挂在悬崖上的姐姐,上,上不来,下,下不去。
妈妈要做成姐姐的稻草,而被病磨的姐姐长大了。
姐姐要松手。
谁来做这个“罪人”?
“我”被迫走上法庭这条绝路。
这“难”是一个死结,只能动剪刀,帮所有抓着这只手的手了难。
违背自己的意愿、承受道德与真善的拷问,何其艰难。
谁能轻松直面生死?
要知道“我”是接受命运安排的这么一个角色。
我想每一个母亲都绝逃不掉这场代入的,但也一定得不到答案。
妈妈是故事的第一个核心人物,她从情感上是死不肯松手的。
“我”是故事的第二个核心,是为姐姐续命的供给者,“我”的态度起法律效应。
姐姐最难面对的是妈妈,她已经不能仅仅是为自己活了,她明白她是妈妈的寄托,她们是一对被生命捆绑在一起、打了一个死结的最亲人,幸福成了不能承受之累,只要姐姐拿主意……其实,一切都在最初时就有了思想准备,但拒绝接受,百折不挠,这就是妈妈。
而哥哥在法庭上说出了官司的真相,他再也不能忍受两个妹妹受的委屈。
真相往往是残酷、不公平的,连我都慌了手脚,因为这一来就把妈妈逼上了绝路,她再也没有选择了,无异于你告诉一个靠逃避现实来实现勇敢价值的人,海市蜃楼几秒钟后消失。
这有是非对错,用得着理由吗?
明知道的结果,一直拉一直拉拉满弦,嘣!
断了,断了观众的心弦。
眼泪止不住地流,不是哭,是忍看消逝,仿佛是我手中的手被滑落,看着她飘向远方,飘啊飘,“成为蓝天一角……”姐姐要自己决定,姐姐要妹妹帮忙,爸爸这次发了宝气,说离婚也要带姐姐去海滩,哥哥不顾阻拦地大闹法庭……再一次,我们听到沙翁问,活着?
还是死去?
或许我们努力地活着,温暖,给予,就是为了积攒勇气、兑换能量,为有一天要走向死亡却不知会有多长的黑路而准备吧。
这样想来,真善良地活着,又增加了一分动力。
摘一段宗玉老师的评述:“……外延一下子就扩大了,妹妹安娜既是在帮自己争取健康生活的权力,又是帮姐姐争取自由死亡的权力。
人性中善的温暖自始至终,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
懂得人性的全部黑暗,但仍然坚持抒写人性的光明。
这正是编剧的伟大之处。
这其实也应该是所有作家都要遵循的创作规律。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文明来维持。
文明是人类利益最大化的产物,但很脆弱,脆弱得就像一把捏成团的湿沙,需要人性中的“善”来维持。
假如我们希望人类的未来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得不停地抒写和赞美人性中的善因,以期能钳制人性中的恶意。
”
我总是不明就里的开始看一部电影,有时候根本不去了解是什么剧情。
我迷恋未知,未知会带来震撼。
是的,就像《姐姐的守护者》。
主题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守护”吧。
是安娜挣扎着的生命中,“守护”着她的形形色色的人吧。
妈妈,怀揣着强大也强行的母爱,把“让女儿多活一天”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妹妹安娜,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而被制造出来的,捐血,移植骨髓,只要姐姐需要;弟弟和爸爸,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并认为生活就是该这样。
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段爱情。
安娜治疗时认识的泰勒,他们本该是躲避父母想方设法约会,偷尝禁果无比甜蜜的恋爱,但是因为癌症,因为化疗因为呕吐因为虚弱,一切都让人揪心。
安娜第一次化疗呕吐,泰勒安然的拍打她,给她口香糖,丝毫不介意女友已经大把掉落的头发;他们参加为病人举办的舞会——当泰勒甚至还带着难为情的说起“就像是学校里的舞会一样”时,真的很难忍住眼泪——泰勒穿着西装等待,紧张不安的像是新郎,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的安娜,戴着假发,华丽的礼服,缓缓从楼梯上走下来;他们手拉手奔跑,在病房里做爱——没有哪个情节不让人泪流满面。
我只是想到,这本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一次爱恋,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死亡的味道,即便是这样,却被泰勒说成“如果不是生病,我就不会遇到你。
”姐姐最后还是离开了。
妹妹安娜问了一句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凯蒂死了,但我们却还活着。
其实,一个侧面,他们甚至是更好的活着。
但是,并不冷酷,不是吗?
反而,很有力量。
想起一句话,生命是礼物,我们都收到了。
巧合的是,看的另外一部片子《在世界转角遇到爱》,也是插叙的手法。
不是日本的那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哦,当然,两部都很好看。
温暖又缓慢,但是很带劲,并且积极。
推荐。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因为电影而变得更加精彩一些了呢?
卡梅隆·迪亚兹都成了彻彻底底的黄脸婆了,电影的结尾太狗血了
这个是我看过的cancer电影里最好的!除了结尾有点拖... 想看原著
比书更直观。
我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外国小孩的演技会那么好
期待高了些,没有预想的好看。结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怎奈小说版更是惊人……阳光小美女演的太成熟了点……但是还是多感人的故事
与原著小说相比差太多了
cd怎么会像妈妈呢
我的泪腺在如此干燥的机舱里还能勤劳工作,真是敬业!
我看了一周的电影,断断续续,但是我到最后才看明白。。。
飙泪指数直逼《我是山姆》。“走出Kate去世的阴影后,我们可以继续向前生活,乃至她的生命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用她的名字命名一个公园或者一条街道,或是最高法院因为她而修改一条法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她就这样走了,一小片蓝天就这么不见了。我们都得继续生活,我们之间无形的纽带永不断”
不再是allison和joe的女儿,sofia带起假发穿上削肩露背裙的时候真的很美。演技不错。世界上天天都有奇迹,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是对活着的人说的话。
结尾变了。。
煽情与伦理竟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完美结合,情感宣泄自然流畅,配乐歌曲稍多,但基本合理。
女主吐血不要连带眼睛变黑嘛!!!总有一种在看吸血鬼电影的错觉啊摔!!!
忧伤的电影 感人 另人惧怕般的真实感
还是书好
death is just death,nobody understands~just let it come~
很大程度是为了看Cameron Diaz。我只能说她老了。
The smile was so sweet and the laughter sounded so nice ,just because they all were the last one
kate是灵媒缉凶里面那个小姑娘咩?没有泪点在....同样觉得这剧本被拍成了好莱坞流水线...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