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丁荫楠
主演:王学圻,宋春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李富春和蔡畅在一次留法学生聚会中相识,两个同样满怀着爱国热情和报国支援的年轻人被对方的风采深深吸引。蔡畅的哥哥蔡和森与周恩来、向警予带邻着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在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门前示威请愿,学生们被陈公使召来的法国巡警所镇压,李富春为救蔡畅,被巡警打伤,两人的感情愈加深厚,遂结为夫妻。生下女儿..详细 >
文科班,还有曾经的历史系,颇为巧合地在看中国革命史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于是,很应景地在脑海中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至今仍记得李富春死前和蔡畅隔着玻璃十指相对的画面…
致敬革命先辈,妇女解放前辈。相伴五十年的爱情令人动容。二十多年前妈妈看了这个电影,于是我有了我的名字(*/ω\*)
跨度很长,编剧功底好。
主旋律,领袖有人性,浪漫爱情,摄影美。
爱情故事用了不一般的背景
小时候看的,很感人
22年第一部电影 佳作
记得是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当时那叫一感动看的。有时间一定会重温一遍的。
革命爱情
叙事的完成度很高,不说教的主旋律。后三分之一部分,曾经也是可以这样表现wg的。两人隔着玻璃的文字对话,镜头转向一人时另一人的影子也映在玻璃上,一种难以言表的心塞之感。王学圻有些角度和李富春真是很像,宋春丽演的老年部分表情很到位。郑振瑶的葛健豪是目前看到的影视作品中最好的,形神均是如此,老戏骨果然出色。
很难想,这个片子竟然可以进入意难平序列(不是)
C配乐印象深刻
平淡的传记片,唯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结局隔着玻璃那段
难找清晰片源
重孙女叙述者,特特的孙女旁白,老爷爷老奶奶。革命夫妻。李富春和蔡畅。一个爱情的主题。蔡畅母亲见李富春一进来就表明他们未来的婚姻。与邓小平周恩来共通勤工俭学。抗议活动警察骚乱,蔡畅关注李。断手一站法国老兵。在法国当工人。婚礼,击掌结盟,并肩战斗。证婚人邓小平。生孩子女人做主。不要孩子因为怕牺牲孩子成孤儿,并不是某种性别意识。绝育手术。从苏联回来杀叛徒。地下工作者夫妇。黑色宽沿帽。接中年李富春,枪毙中饱私囊的从商军人。气质转变更有威严。演员人物气质变了。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恩爱两口变成同志情。文革时期,蔡畅出不去。爱情主题到政治主题。二月逆流中被打成黑干将。度过艰难岁月,被旁白叙述性带过。写检查有没怀疑主席,起争执。失火。借总理之口完成对蔡畅的评价,杰出妇女。所有人的大姐。快乐的法国时光,我陪你
主旋律电影,不过比起高歌颂德神话某个人的伟绩,这部描述的是一对爱侣在特殊时代相伴相守共同革命的岁月剧情有些流水账,选取了四个时段,明明法兰西的岁月也蛮有看点,但是前半部分处理得很唐突后半部分的情感很真,特别是病房前透过玻璃互写字传达,这段真棒,也助力宋春丽二夺金鸡奖影后,王学圻那句“好想大哭一场”真的好心酸,那个特殊时代真的一言难尽,是一代人永远的隐痛
小时候的记忆
主旋律电影,主要讲蔡畅和李富春先辈的史诗人生,说实话虽然场景之类的挺还原的,前半段那做作的台词和动作真的看不进去,文革片段倒是比前半段好很多,宋春丽和王学圻贴着玻璃交流那一段还挺动人的
看电视的先后顺序还会影响观感的,比如里面的青年李富春是田文忠演的,小时候看过些他演的古装剧,总觉得他不像好人,看他扮好人总归有点违和,我的错。另外发现王学圻在里面还蛮帅的,演得蛮好。剧情感觉就一般,有点浮在面上,啥都提一嘴,最后倒没啥记忆点,唯一我就记得有点俗的是谈恋爱亲上了,临终前还要亲亲,作为观众其实看了觉着有点尴尬有点刻意,中间电话送煤的那段含蓄表达个人感觉更好一点。
221st 宋春丽二封金鸡影后作,主旋律题材拿的奖。全员角色脸谱化,表演痕迹与《演员的诞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台词对话仿佛身在两会现场。并且看完电影完全不知道主人公是做了什么贡献或者对女性权益有何推动,才配得上如此重大的头衔。难道就因为大家是同班同学关系户sos。另外影片中男主一声令下就可以枪毙昔日战友,在文乱世革时期男主吃过的最大的苦也就是写个检查,女主更是顺便开了个庆功会加冕,真的是极其讽刺。对应当年优秀女主表演有周迅的《苏州河》,秦海璐《榴莲飘飘》结果金鸡提名名单宁可只放3个名额,也不考虑真正能带动电影行业发展的演员以及更多优秀女性表演遗珠,非常缺乏专业度。而当市场有了大量资金支持赶超港台之后,专业度没进步,反而更夜郎自大一言堂。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文科班,还有曾经的历史系,颇为巧合地在看中国革命史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于是,很应景地在脑海中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至今仍记得李富春死前和蔡畅隔着玻璃十指相对的画面…
致敬革命先辈,妇女解放前辈。相伴五十年的爱情令人动容。二十多年前妈妈看了这个电影,于是我有了我的名字(*/ω\*)
跨度很长,编剧功底好。
主旋律,领袖有人性,浪漫爱情,摄影美。
爱情故事用了不一般的背景
小时候看的,很感人
22年第一部电影 佳作
记得是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当时那叫一感动看的。有时间一定会重温一遍的。
革命爱情
叙事的完成度很高,不说教的主旋律。后三分之一部分,曾经也是可以这样表现wg的。两人隔着玻璃的文字对话,镜头转向一人时另一人的影子也映在玻璃上,一种难以言表的心塞之感。王学圻有些角度和李富春真是很像,宋春丽演的老年部分表情很到位。郑振瑶的葛健豪是目前看到的影视作品中最好的,形神均是如此,老戏骨果然出色。
很难想,这个片子竟然可以进入意难平序列(不是)
C配乐印象深刻
平淡的传记片,唯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结局隔着玻璃那段
难找清晰片源
重孙女叙述者,特特的孙女旁白,老爷爷老奶奶。革命夫妻。李富春和蔡畅。一个爱情的主题。蔡畅母亲见李富春一进来就表明他们未来的婚姻。与邓小平周恩来共通勤工俭学。抗议活动警察骚乱,蔡畅关注李。断手一站法国老兵。在法国当工人。婚礼,击掌结盟,并肩战斗。证婚人邓小平。生孩子女人做主。不要孩子因为怕牺牲孩子成孤儿,并不是某种性别意识。绝育手术。从苏联回来杀叛徒。地下工作者夫妇。黑色宽沿帽。接中年李富春,枪毙中饱私囊的从商军人。气质转变更有威严。演员人物气质变了。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恩爱两口变成同志情。文革时期,蔡畅出不去。爱情主题到政治主题。二月逆流中被打成黑干将。度过艰难岁月,被旁白叙述性带过。写检查有没怀疑主席,起争执。失火。借总理之口完成对蔡畅的评价,杰出妇女。所有人的大姐。快乐的法国时光,我陪你
主旋律电影,不过比起高歌颂德神话某个人的伟绩,这部描述的是一对爱侣在特殊时代相伴相守共同革命的岁月剧情有些流水账,选取了四个时段,明明法兰西的岁月也蛮有看点,但是前半部分处理得很唐突后半部分的情感很真,特别是病房前透过玻璃互写字传达,这段真棒,也助力宋春丽二夺金鸡奖影后,王学圻那句“好想大哭一场”真的好心酸,那个特殊时代真的一言难尽,是一代人永远的隐痛
小时候的记忆
主旋律电影,主要讲蔡畅和李富春先辈的史诗人生,说实话虽然场景之类的挺还原的,前半段那做作的台词和动作真的看不进去,文革片段倒是比前半段好很多,宋春丽和王学圻贴着玻璃交流那一段还挺动人的
看电视的先后顺序还会影响观感的,比如里面的青年李富春是田文忠演的,小时候看过些他演的古装剧,总觉得他不像好人,看他扮好人总归有点违和,我的错。另外发现王学圻在里面还蛮帅的,演得蛮好。剧情感觉就一般,有点浮在面上,啥都提一嘴,最后倒没啥记忆点,唯一我就记得有点俗的是谈恋爱亲上了,临终前还要亲亲,作为观众其实看了觉着有点尴尬有点刻意,中间电话送煤的那段含蓄表达个人感觉更好一点。
221st 宋春丽二封金鸡影后作,主旋律题材拿的奖。全员角色脸谱化,表演痕迹与《演员的诞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台词对话仿佛身在两会现场。并且看完电影完全不知道主人公是做了什么贡献或者对女性权益有何推动,才配得上如此重大的头衔。难道就因为大家是同班同学关系户sos。另外影片中男主一声令下就可以枪毙昔日战友,在文乱世革时期男主吃过的最大的苦也就是写个检查,女主更是顺便开了个庆功会加冕,真的是极其讽刺。对应当年优秀女主表演有周迅的《苏州河》,秦海璐《榴莲飘飘》结果金鸡提名名单宁可只放3个名额,也不考虑真正能带动电影行业发展的演员以及更多优秀女性表演遗珠,非常缺乏专业度。而当市场有了大量资金支持赶超港台之后,专业度没进步,反而更夜郎自大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