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或许不知道,今年有两部有关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电影,前一部加里-勒斯培执导的《伊夫圣罗兰传》已经先在法国上映。
不过就今天的情形来看,由成名已久的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这部《圣罗兰传》似乎更能在评论界获得好的口碑。
《综艺》直言两者之间,就如同成衣与高定的差别。
不谈题材撞车的问题,单看今年戛纳电影节,就有《摩纳哥王妃》、《透纳先生》、《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吉米的舞厅》等多部传记电影。
众所周知,传记片是奥斯卡的最爱,也是演员冲击奖项的最佳选择,但在戛纳这样的艺术电影评奖中还是有些尴尬,拍得太工整会不够创新,拍得太先锋也会招致不满。
而近年来的传记片往往有两种俗套,一是放大戏剧性,高潮迭起,结尾煽情,二是宣称回归人的本身,走情绪路线,常常充斥着意识流的自恋阐述。
两部圣罗兰传记电影恐怕正是这两种代表。
《圣罗兰传》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曾携《蒂蕾西亚》和《妓院里的回忆》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有古典音乐背景的他,也偏好古典题材,电影常带有一些诡异气质,《蒂蕾西亚》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寓言,《妓院里的回忆》则回溯十九世纪如宫殿般的法国妓院,如圣罗兰这样崇尚马蒂斯,将古典融入前卫进行大胆设计的时尚大师,自然也是波尼洛刻画的强项。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波尼洛重点截取了1967年—1976年的圣罗兰从Dior转向自创品牌并发展壮大的时期,摒弃了流水账式的顺叙,甚至摈弃了许多戏剧冲突,让电影的走向完全按照情绪流动,一开始还是在影片结尾时也插入了圣罗兰人生的最后时刻作为点睛。
清晰的倒叙,利用字幕说明年份,但越往后越是穿插倒错,让观众逐步陷进圣罗兰的情绪与情感中。
片中,圣罗兰挖走了香奈儿的超模,对待手下的裁缝严格要求,而与此同时,他的两段同性恋情颇为引人注目。
他的其中一位男友也就是他的合伙人皮埃尔对他无怨无悔,当他因阿尔及利亚战争入伍后,遭受军中的精神虐待导致发病,是皮埃尔带他走出了沼泽,而另一位是让他与“老佛爷”都神魂颠倒的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两人疯狂地恋爱,生活糜烂不堪,圣罗兰被引入了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基友,一次次与制服猛男聚会,即使他堕入满身是蛇的幻象,甚至在嗑药时,不慎害死了自己钟爱的小狗,他依旧在这样的生活里无法停歇。
当然,电影成也情绪,败也情绪,当嗑药片段成为一种重复的状态,电影也陷入了一种疑问:导演对主人公的糜烂生活不加贬斥反而是褒奖?
亦或是主人公的情绪只有这一个出口?
在这个方面,导演的选择还是令人担忧的。
直男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通过妆容和姿态华丽“变弯”。
他不惜三点尽露,从衣柜中走出的镜头,明喻了圣罗兰的“出柜”,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
男主加斯帕德·尤利尔脸上的一道疤痕不知道是天生还是后天的,这让他看上去有点邪,很有吸引力,一张好看的脸往往既英俊又丑陋,既温和又狰狞,以前在《汉尼拔前传》看到这位男演员时他饰演一个少年,恶魔的前身,巩俐演男主的婶婶。
剧情过于拖沓冗长,电影结尾才展示设计师的作品未免卖关子太久了,设计师的理念和作品应当穿插展示,才有吸引力,传记片最俗套的就是反应一个人的一生,就象《武则天》一样,拍了很多版本,都是把武则天的一生拍一遍,导致每部片千篇一律的感觉,臭长。
其实对设计师这个职业是有好奇和新鲜感的,创意和灵感的源泉究竟是什么?
在华美外表下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感兴趣的。
然而我看到的是枯燥,设计师本人的酗酒、嗑药让我明白了所谓要创新带来的压力,服装的样式已经被设计的差不多了,要创新谈何容易,既然身为被人认为是有创意的设计师,每天搜肠刮肚要体现自己的创新何其困难。
每一种时尚后面是商业在推动,由此创意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意,商业运营的系统。
中外设计师的不同在于,外国的可以把我们认为细小的东西做成他们认为的大事业,比如服装,而想到国内的设计师常常心很大,却只能做细小的事,比如看到著名的民国才女林徽学习建筑因性别所限,最后却只能设计景泰蓝的手镯这样的东西,不由得叹息,设计这个职业,和许多的职业一样,看上去很美,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这位设计师与女性的关系感到有兴趣,因为时尚界的男性大多数都是同性恋gay,所以他们阴柔的一面具有雌雄同体的感觉,本片中的男主有双绿色的大眼睛,配上黑框眼镜,神情显得很专注,聪明狡黠,又有点女性的妩媚感,显然他欣赏具有一定的男子力的女性,并且在设计中强化了这一点,正因为他的身上具有女性的柔弱,敏感和脆弱一样。
“人们认为漂亮和快乐是在一起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追逐漂亮和整容的原因。
喜欢片中作为设计师的男主和他的客户,一位女性的对话,“你看上去不太理智”,于是,他让她穿上硬朗具有男子气概的毛呢西装外套,并配上项链,让这位拘谨、古板的女性放松下来,放下头发,由原来的不安,迷惘和不自信呈现出自信、放松的状态,让这位女性感到了一种被赐予的力量,他用他的服装赋予女性理性和力量,相信自己,自给自足的满足感,那就是鼓励女性,象男性那样的去生活,女性穿着男性的吸烟装,意味着女性也可以象男性那样潇洒、独立的生活。
片中年长的女性说男主角沉迷在自己的梦中而与现实脱节,这正是很多的职业人士的局限所在,一种天赋的背后,是另一种能力的缺乏,缺乏生活的技能或者常识,或者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比如片中的男主角不会换灯泡,这种平常人生活的必须要的技能,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在生活方面的白痴或者弱者。
由于自身的敏感、脆弱和不安全感,由此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服装是设计师克服自身弱点,渴望塑造的形象。
片中的色调不错,男主的花色衬衣配黑色裤子,显得很修长。
设计师本人是个很严肃,穿着严谨有范的人,气宇轩昂,很难看出他的生活的中的那些依赖药物、混乱的情况。
法国是个盛产服装设计师和奢侈品的国家,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记得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位胖胖的设计师有一面放面料的墙,每个格子里放着一种颜色的面料,觉得他是个收纳天才,把东西放的太好了。
男主加斯帕德·尤利尔是近年来有不少作品的青年演员,也已经在事故中身亡了,看此片算是纪念设计师,也纪念他,生命是脆弱的,好在他是幸运的,生前留下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对于圣罗兰生平不熟悉的影迷来说,绝对会看得如坐针毡、如堕雾里,就像我一样中途差点就放弃掉,毕竟两个半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
导演Bertrand Bonello的剪辑、摄影、美术和音乐都很有风格,打乱线性发展的剪接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物传记片里也是较为罕见的处理手法;开头和结尾两场屏幕分割的时装秀段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面采用当年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并置的一幕颇有深层意义;每一场舞会/狂欢的场景都拍摄得有声有色:服装色彩、灯光、怀旧的迪斯科音乐和摄影机的移动,都将那个年代时尚圈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奢靡和颓废,肉欲和激情都在油画般的镜头内不断寻找发泄的出口。
有一场圣罗兰和新情人一见钟情的段落拍得最棒,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却凭借摄影机缓慢的水平来回移动道尽各自内心的欲望。
从表现手法这一点来看,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
但问题来了,这主角可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时装大师。
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的原因。
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
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又是一部突破传统的传记片,说实话这部传记和透拿先生一样看得我昏昏欲睡,可能是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两位人物,所以跳脱情节的叙述会让我出戏,但是很神的就是这两部都让我牢牢得记住了传记的主角,不是他们的生平,而是人物的细节。
迷炫的时尚界,几十年的时尚舞台变迁,YSL一身从不带折子的西装,他捏烟的手势,腼腆的笑容,神经质般画设计图的笔感。
电影琐碎的片段神奇的慢描出一个完整清晰生动的人物。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
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Tu vois si on vas jusqu' à la mer,encore monte à côté du soleil levant ,l'arrive à l'Oran.C'est là où j’ai grandit,il n'y a de palmier à Oran,pas d'arbre,juste la chaleur et la lumiere.,les maisons sont pass rien n' avoir. Mais l'odeur c'est exactement ca ,la couleuret l'odeur aussi,et j'arrivais à la Marrakech il y a cing ans et ca m'a frappé immédiatement.tout ce que j'ai oublié m'est revenus,je trouve que c'est extraordinaire de tous les dessinée.toute les sensations sont revenus .A Oran,j' étais fleur bleue,pourtant avec ma mère nous avions fait plein de bêtises toute la journée.
比起演唱会和音乐大使我更热衷于品牌背后的创始人 毕竟 他才是最有资格的代言人17岁的Yves Saint Laurent被vogue发掘到巴黎 21岁时成为Dior史上最年轻的首席设计师 26岁与同性爱人Pierre Bergé开创了之后叱咤时尚界的同名奢侈品牌 这位年少成名设计师和创业者有着鬼才特有的“不疯魔 不成话”般的人生 Yves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在创作 他的人生就是他的事业 他的事业即为他的人生 从最初的青涩迷茫到大放异彩 从鼎盛辉煌到颓废淫靡 从年轻俊美到年老体衰 最后已矣谢幕 这位二十世纪时尚界最受瞩目的鬼才在一鸣惊人过后也需依靠药物和性爱来激发更多的灵感 但幸好他遇到了他 陪伴Yves致生命的最后岁月是他一生的爱人兼同伴Pierre 然而但天才总是异于常人的包括天才身边的人 至少从镜头看来我认为Yves的挚爱是Jacques de Bascher——只与他度过了一段最疯魔的时期而最终逝世于一场早可预测到的艾滋病的一个的没落贵族 这听起来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但爱情和艺术一样并没有公式 我肤浅的揣测是Pierre和Yves的爱情涉及到利益和权利终究遭遇了变质 以至于Yves需要再次寻找更纯粹的东西来催发创造力 但是在这里我还是选择相信爱情 在YSL遭遇七十年代品牌滥用危机后的Pierre用尽毕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胆魄来帮助Yves化解困境 包容了他的浪荡不羁 发现Jacques的存在后选择冷静处理 在险些丧命后依旧不离不弃 并表示:“虽然我们需要分开一段时间来保证我的生命安全 但我不会抛弃他” 如Yves辞世6年后 Pierre赞助的那只讲述二人50年爱情的纪录片《疯狂的爱》一样 50年的从身体到心灵 从想法到实施 从初识到陪伴 谁敢说不是疯狂的爱?
但也许那个带着他出入各种性派对,一起疯癫一起嗑药,可以不用考虑下一秒只专注于眼前的快乐的Jacques才更符合这位鬼才的艺术态度吧电影的最后 那个带着大大的眼镜一头卷毛的小男孩把一个个同学们都用来射击的小弹弓改成小模特衣服架 给她们穿上了自己设计和亲手裁剪的小衣服小裙子一样 谁又会想到他即是今后震撼了整个时尚界的Yves Saint Laurent呢?
最近好像在流行「用核心人物本身职业的特色去架构电影」。
YSL,无论是把他定位为「流行艺术家」(<--小伙伴们可自由分词)还是「时尚大师」亦或者就是个「做衣服的」,他的工作主要是视觉相关。
画,本来就是比文字信息量多出一个维度的载体。
Frans Hals可以寥寥几笔(当然不止!
)让一个人的身底家世、兴趣爱好、婚姻关系、职业阶位乃至性格习性跃然而出,比几万字的介绍资料都要更具像更生动。
而电影还多出了音乐和时间维度,天然有能力将海量有层次有重点又条理分明地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电影对比主要依靠台词的戏剧形式的最大优势。
就看你会不会擅加应用了。
本年度另一部YSL传记,我形容为「拉稀」,就是噼里啪啦把肚子清空算完。
在出场人物数目相当,贯穿人生履历相近,也同样是工作和私生活一揽子扫,这部就端的有律动有灵魂有性格有审美。
因为它极尽其能地妥善利用了「镜头」和「配乐」。
影片的开头YSL的工作人员看似闲聊的一句「老板把音乐放上了」,及YSL请他正在汇报行程的秘书离开时使用的奇葩理由「麻烦您让我清静地听会音乐」,开门点明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音乐呈现。
古典和流行交替,表达YSL两种人格倾向及其可能造成的两种结果——坚持并成为经典或者随性顺势化为时代的浪花。
在YSL认明了自己的路(做YSL的裙子)之后,宣叙性质的歌剧成为主角。
这种做法比使用旁白啊,或者让人物讲出奇怪的台词以「表明心迹」要subtle也简明和优雅得多,自然也是更符合YSL本身的审美趣味。
影片有一位隐形的角色:气质上某种程度与YSL相似的普鲁斯特。
除了有关他的房间这一重复出现的素材外,YSL的母亲来探儿子时,这位意识流作家的像也立在后面的书柜上。
普鲁斯特对母亲依恋极深,他的像出现在母子相聚话幼时的场景里已经很能说明YSL跟母亲的感情,省去了多少其他交待的缀笔!
最重要的是与普鲁斯特的小说一样,本片非以叙事为目的,也不以时序为展开,而是侧重心理描写。
这跟YSL在影片开头以「累赘」为由扯掉模特的袖子一样,是影片在向观众自白风格。
不使用画外音,心理的阶段表达靠音乐,连续发展则靠道具。
其中最重要的两样是镜子和佛像。
在古典绘画中通常承载vanity这一涵义的镜子,几乎在每场戏里都能找到存在感。
甚至有几个场景是从镜像到实像无缝切换的。
YSL带Jacques参观新居时到底说了多少个mirror(s)我都醉了!
传说镜子里你会看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这真不是HP首创的)……佛像则有两尊。
一是摆在家里跟美杜莎各居一隅,另一尊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
Pierre和YSL玩情趣游戏时正在翻这本书,YSL重新振作画草图时这本书也在床上。
而这尊「自初见时就不断带给我(YSL)好运」的佛像就是看起来在影片中存在感很低的Pierre。
他替YSL打理诸多俗事,也多得他不离不弃的守护,YSL也没有因毒品或艾滋而早夭。
那个「把YSL锁起来然后放出来滚床单」的游戏其实也就是后期Pierre软禁YSL直到他(暂时)戒毒成功后两人重修旧好的情趣版,所以到了这段够拍八点档的监禁爱(并不是!
)的时间点上,本片就那么三分钟无痛地跳过去了。
至于合好的过程和YSL对这段经历的感受,就借着他看老片流泪的一分钟解释得清清楚楚又不沦至cheesy让戏剧性冲突抢风头破坏全片的风格和节奏。
影片使用这招「时序乾坤大挪移」神功,和并列画面,将YSL的几个重要系列与他当时的身心状况完美对接,根本不用加多「鸦片香水的灵感来自于他差点吸挂的经历」或者「这个系列的灵感是来自于军装」「这个系列的色彩缘自于他童年的回忆」之类的台词解说就一目了然,且更为具像生动。
影音已经做得如此妥帖,本片的剧本居然也很硬!
在做盖棺定论时,穿插了多个角度,一是YSL对自己的认知「我梦到同香奈尔一起吃饭」(嗯,没Dior神马事),二是新闻记者的认同「标题就用YSL的裙子」(与YSL的人生目标不谋而合),这都是献给YSL的「你同香奈尔是颠覆了女装的先锋也是造就了这一艺术的大家,空前绝后」评定,而在片末秘书那句「给我最纯最美的黑色」,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的小诗和最后几有喜剧意味的「你们看嘛,他还活着」,则是给影片自身的结语——要用YSL的美学来证明他依然活着。
像我这样对时尚完全不感冒的人(第一次看到YSL成衣秀还是在98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也完全陷入到本片ABBA的结构,优雅的表达和精致画面当中。
再有想给时装设计师拍传记片的各位导演可以好好学起来。
要说本片有什么软肋的话,一是饰演Pierre气场略有点hold不住(这也是拉稀版唯一强过本片的地方),不过这个角色在本片中戏份并不吃重,倒也不是太致命的问题。
比较要命的是饰演Jacques的Garrel总是摆出一副I'm sexy and I know it的智商欠费脸,让人想劝他去早点吃药早日就医……不过一直被我嘲笑「演技差就算了,选片眼光跟颜完全就是成反比」Ulliel牌花瓶此番颠覆了偏见,况且还有坦坦荡荡的大鹏,于是一笔盖过一笔,这回我决定原谅casting对Jacques这个角色的失误了。
当然,看古典画基本要有点古希腊神话的常识,这种主要依靠音像传递信息又打乱时序的电影,也是需要自己先对YSL的生平经历有大体概念才不至于看到头晕。
这个我是推荐看纪录片。
反正回避那部拉稀版的圣罗兰传就对了。
贝特朗·波尼洛 Bertrand Bonello对暧昧与性感的把握越发到位了,对时代感的营造同样出色,他再次展现了《妓院回忆》中不受限制且恰如其分的运镜,不少地方惊艳得让人“欲罢不能”。
几位主要演员均被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虽然恺撒奖输给了另一部的相同角色,但学院奖一向中庸不靠谱。
就影片整体来看,能感到导演在释放和克制之中还在寻找平衡,如果再缩减点内容(把我一向不喜欢的画外音剪了?
呵呵,真挺多余的),或者要不就将浮世绘般的人物场景更加扩展,效果都会更佳。
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比起大多数传记片,本片已经足够出挑了。
8分,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伟人都因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毁于此,确实挺感叹的!本片也不例外,不过有别于好莱坞工业化叙事,此部采用非线性叙事,塑造的不是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塑造角色的多元展现,视听做的确实可以,特别是最后的多画屏展现,眼花缭乱,更能衬托出圣罗兰的一段高光时刻。不过两个半小时的巨作,在非线性叙事的安排下,没有好莱坞工业化叙事的工整,最后看的确实有点视觉疲劳了,有点冗长。尤利尔演技绝了,那种gay里gay气演的太牛了!特别是加瑞尔和尤利尔的吻戏,看的眼都直了!
67-74年的碎片反叙事,虽是传记片不流水的首选,但散乱的拼贴就是让人觉得又臭又长。对于任何领域的天才大咖,人们好像更爱探求其糜烂的野史情爱,于我,倒更想了解作为时装设计的圣罗兰对时尚之理解,和天才背后的敏感孤独。至于情绪,大概是导演和圣罗兰都磕嗨了吧。蒙德里安式分屏浮华仪式。
不明白有啥好看的,太高雅的缘故么?
There is a sense of decadence to its aesthetic richness, overpowered by flamboyant ennui
迷之剪辑,故事的冲突,人物的魅力,品牌的文化,哪个方面都没有突出,很奇怪。
特别作的一片
成为主流的非主流-04/20/20
剧情散乱难看
看来我已经过了把烟酒性当作优雅的年纪
非常大胆,但是混乱、空洞、冗长,也许时尚圈本身就富有这样的气质。
暮年圣罗兰:“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我梦到我和香奈儿一起吃饭,然后我们一起大哭了一场。”
论灵感枯竭与性爱活跃的反相关性。时而慢镜静止,时而碎片跳接。不向观众展示全景式的人物塑造,恰恰符合真实世界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导演拍嗑药的场景有点意思,其实整部片都像是磕了一场药。记忆错乱,美景犹在。
the director wishes to thank 芙芙(2016.8.5 加个标签)
重温!
为了艺术而艺术…混乱…无序…又神经质…有无病呻吟那味儿了…
19/12/6
两部都是隔靴搔痒,实在懒得看完
第一次看不下去的传记片……还两个半小时,要死了
传记片该如是。
哔哩哔哩 艹 没字幕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953942/ 小狗死的好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