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不错,不过没有预期那么好,有点类似以前看过的美国电影《神迹》。
电影内容主要是兰斯拉夫的科学家团队研发原子弹时遭遇核辐射,法国医生救治他们的过程。
最后电影上了个价值,就是链式反应,会因为一个恨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也同样会因为一个善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在被救治的过程中,很多人义务献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义乌献骨髓,感动了这批为科学成果而疯狂的科学家,最终在已研发成功的情况下,科学家们还是终止了该实验。
电影人物塑造和环境氛围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弱,电影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也不够,对病人痛苦的刻画有点太多,群众的善意有些莫名。
5星致敬人类友谊与世界和平,南斯拉夫曾经无限接近生产出原子弹我信,毕竟南斯拉夫最发达的时候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汽车与航天业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
失败跟急功近利的领导有关,也跟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关怀有关。
人类需要竞争、屠杀、劫掠。
但也需要友谊、帮助、关爱。
影片巧妙的将所有爱恨情仇的纠葛用科学链式反应来表达,既放大了情感表述又行云流水,让观众看得懂看的入戏,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情影片。
《绝密配方》(又名“链式反应”)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前南斯拉夫未竞的“奥本海默”和由其核辐射事故与失败连锁反应了骨髓移植术试验并成功的故事... 相对于奥本海默的世人皆知,前南“海森堡”却因知名度与结果论上对大多数世人如同历史秘辛。
叙事工整且完成度颇高、入围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圈的塞尔维亚影片以自身的视角思考与质感呈现,层层递进地展示了东方哲学所蕴含的福祸相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核表达。
人与人的猜忌、国与国之博弈,舍小我功败垂成,免世人生灵涂炭... 但就像“碟中谍”中伊森的台词,“没人会在意没有爆炸的炸弹”:亲历了核辐射折磨和痛苦骨髓移植小白鼠而幸存的波波维奇教授康复后烧毁了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实验笔记,也亲手埋葬掉自己青史留名的可能、堙没于历史的波诡云谲。
但就像刘慈欣的《镜子》,白冰放弃并销毁了能够递归运算并镜像出未来、但也将使人类文明彻底灭亡的超弦计算机... 可仅仅五个月后克里斯托夫博士便再次模拟成功、镜像再度生成。
只要技术成为可能、哪怕共识到前方终点是必然的毁灭,成为什么什么“第一人”的诱惑便是因人性而躲不掉的墨菲定律。
原子弹没有奥本海默还有海森堡、没有海森堡还有波波维奇、没有波波维奇还有芋圆波波... 人工智能与硅基大统就在不远的未来默默等待我们的自取灭亡,或急或徐。
#北京国际电影节
这家医院发生的事情,将被历史铭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团结行为。
“我一直站在人道和科学这一边。
”“因为我知道这最终目的是什么。
”“记住!
人生总有选择的时刻。
”“有人说,我们的国家有五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
”“他们为生存而战,而你,你却已经放弃了希望,是吗?
”“因为我知道没有希望,你也知道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事件都引发下一个,每个人都要辨认出真相,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
“供体必须清楚他们面临的风险,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行说服他们”“你在贝尔格莱德骗了我们,现在又在这里骗我们,你从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有生命危险,你从没有告诉我们实验的目的,你是个坏人,教授。
”“我在外籍军团服役了十年,见过太多死亡……年轻人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没有机会,你有!
人只要还有希望,就要继续战斗。
”你说的对,链式反应确实存在。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导致我们存在的一系列事件,而存在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是一个过程。
一个人会帮助另一个人,就是这样,不是出于利益或是背后的意图,就那么简单,就像喝一杯酒一样。
一个人会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甚至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另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我们力量和爱,而我们也会把这份力量和爱传递下去,知道我们碰触到上帝的面孔,并成为不朽。
也许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在我们消失之前,传递生命,添加一条新的链条,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链式反应。
听导演说这部电影准备了六年,期间为了艺术的存粹性,他没有看过其他相关类型的电影。
导演说因为很多原因他选择了这个主题,首先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讲述了法国的医生和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他们之间发生的非常动人的故事,他希望更多人的知道这个故事。
其次看到这个电影里出现了原子弹的配方,也就是电影的名字《绝密配方》,希望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自己的生活能找到一个最美好的配方。
再有关于原子弹的研发,有支持的,有不支持的,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有这样的争议存在,这个也是这部影片讨论的主题。
我看完觉得非常好看,内容超级丰富,影片涉及冷战,南斯拉夫核实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和人性的选择。
互动环节很是精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和主演拉迪沃耶·布克维奇还原了影片中一小段塞尔维亚歌曲,导演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主办方还准备了几样中国特色物品让导演和男主猜,男主猜中了算盘和蚊香,导演猜中了拔罐器(塞尔维亚那边也有中医拔罐),“蟹八件”都没猜到,确实有点难了。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请问南斯拉夫被炸成了几个国家,本来没注意,看到制片塞尔维亚 斯洛文尼亚 ,黑山 ,北马其顿。
请问南斯拉夫被炸成了几个国家 。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这个制作班底和演员应该很多人融入了自己的国家和名族感情吧,毕竟过去了还没多少年,这些中年人都是有真实的情感带入的吧。
我这里指的是感情上的,并不是指的蘑菇蛋,是指的鹰酱的炸弹。
镍能增强弹药效果这我还真不知道。
严肃向的观影是可以看这个电影的,看剧情电影的也可以看的,只喜欢爆米花的可以直接不用看了。
和奥本海默电影比,怎么说呢,这不是同一个风格,也不见得是同一个价值观角度的作品, 不过我并不清楚这段蘑菇蛋历史,无法对历史和电影做出很严肃的评价 ,我主要觉得吧这个班底这些演员应该都是前南斯拉夫本国人吧,虽然被炸成了这么多国家,很多细节,我觉得他们不是单纯的在演戏,应该他们就带入了被鹰酱轰炸时候的感情 。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
影片伊始就沉浸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中虽然对导演的蒙太奇手法早有预料但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某一刻,才恍然大悟蒙太奇又一次给我惊喜!
电影中的台词“人性和科学是一边的” 但 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科学往往是冷酷的数据和无情的实验也许医生和汽车修理工的对话 才真正反映了主角的内心-“大家都疯了 这个世界已经不正常了”映后交流环节,我注意到电影海报,一颗红色的心,碰撞,推动开启链式反应,最后将核威胁传离正如曼蒂映后中说的,电影中的人性吸引了他来演绎这个角色导演说:希望用爱 照亮世界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因为是库斯图里卡的狂热爱好者,所以之前做北影节攻略的时候,看到有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入围天坛奖,就想着一定要看看。
晚上7点开场对上班族也很友好,两小时的电影不长不短, 还有映后环节,是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冷战、两大阵营对立、核武器、个体与国家的命运、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个体之间人类共同的情感,都凑成了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电影呈现一种铁幕之下的温情。
社资(或者说集权与民主)两大阵营对立是影片的大背景,关于这样的作品之前已经看过好多《窃听风暴》《切尔诺贝利》《特工》《奇爱博士》,关于那个年代的核军备竞赛也稍有了解。
这部电影如导演所说,是一部“冷战时期的童话”,其中意识形态冲突、对核不同认知的冲突被比较简单的消解了,消解的原因是法国人民对所谓“敌人”生命不计报酬的慷慨相助。
如果这部电影要是让当时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南斯拉夫人民看到,不知他们会被电影中的温情所打动,还是嘲笑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对敌人生发出的怜悯之心。
若有后者的想法,那就是一个标准的民族主义者;而前一种想法,则更像是一个不被各种主义所裹挟的人。
其实那个年代,“人”真的不多。
遑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被政权疯狂洗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腐化堕落、贪图享受,资本主义阵营也存在大量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论。
但等时间褪去、铁幕锈蚀、帝国陷落,人性显现时,一定会有人庆幸、有人后悔,有人被捧上神坛、有人被千夫所指。
鸟择良木而栖,人民有脚,自会寻找生活之地。
时间有无数条发展线,而历史只属于胜利者。
而胜利者,永远是人、是人性。
人性中体现的同类之间的共情和互助,是任何时代、任何主义下,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尚、最宝贵的东西。
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知道有映后环节后,我观影时候在想能向主创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看完电影之后,我消除了提问的打算:因为平铺直叙,时间穿插简明易懂,一切情节有迹可循,关于电影本身,再没有让我觉得值得提问的空间了。
周五晚上要看真神导演的《地下》。
如果说《绝密配方》是远去的斯拉夫人留给电影的童话,那么《地下》,就真是这个伟大民族凋零之时的恢弘史诗和无奈挽歌了。
打卡北影节的第二部电影,天坛奖入围片《绝密配方》。
2小时电影,道不尽和平的珍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现今俄乌战争、以加战争的背景下来看这部电影,感慨颇多,“人性和科学是一边的”,看似理所当然的一句话,却耗尽了主角的半生。
(以下有些许剧透慎点)本以为会是黑色幽默式电影,没想到是另类的反战争片。
电影改编自冷战期间一段关于南斯拉夫研发核武器的真实故事,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核武器研究员因放射元素泄露导致团队染核住院,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发达,对于核污染病发症根本束手无策。
居里医院的医生乔治虽然不赞成这些研究员的实验内容,但作为医生,他仍然不断在寻找治疗核辐射后遗症的方法,最终乔治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骨髓移植手术,九死一生的研究员也放弃继续研究核武器。
电影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叙事,从研究员如入院开始治疗讲起,随着治疗的深入,逐渐展开研究员们在实验室受到核辐射的原因。
跟着主人公和医生的角度投入到紧凑的治疗过程、紧凑的人物情绪中,仿佛也体验到这暗无天日的绝望时光。
电影看似平淡,远离战争,但研究员身上针扎的淤青、实验室紧张又疯狂的数据、每个人脸上逐渐凝固的笑容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上一场世界大战像一张无形的网罩在每个人头顶,如影随形。
明明不是悬疑剧,却能让观众在研究员们究竟能不能得救的谜团中不能自拔,绝望与希望交织,穿插着配角的生死,导演讲故事方法很高明。
另一个人物设定的惊喜,是电影中充满了极致的拉扯设定:父亲在战争中死亡的和研究教授却依然投入武器研究之中、厌恶战争的医生无条件拯救武器制造研究员、柔弱胆小的姑娘为了救不认识的研究员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极度恐怖的病房响起了轻快欢愉的民谣、核试验教授最后放弃了已研究成功的核试验结果 … … 他们的人物弧光都很亮很美,大到两位男主,小到捐献骨髓的志愿者和蒙面照顾病人的护士…无论他们戏份多与少,似乎都不影响他们展现出热血的“人性光辉”。
灰暗的纪录片式镜头下,却能看到鲜艳的人性魅力和希望的彩虹。
看似是童话结局,却是真实发生历史故事,坦白说故事到这里,我也思考过如果我是主角,未必能做到主角这样洒脱放手,而思考过后再回想起“人性与科学是一边的”这句话顿时觉有些堵塞,放弃在这个故事中,是伟大的。
电影的最后引用化学公式“链式反应”结束,直指每个人的命运都和世界息息相关,导演也希望通过电影,能让大家思考更多。
第二场电影开出了个小王炸,真的很感谢将这么好的故事带到观众面前的所有人和组织观影的m观影团。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像几部短片拼凑的故事,空有概念,执行得很一般
看得出来导演是想玩点结构的,还借用了几部热门惊悚片的元素,但后面玩不下去了,越来越豁边,是不是喝酒了。。。
作为恐怖片给一星都多,这是文艺片,开篇巴拉巴拉半个小时,我第一次看电影靠哔哔铺垫背景
导演知道自己在讲啥
我倒觉得很有意思,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才记录,还记得很清
留下两个印象:开头车祸的色彩渲染不错;杀人小女孩表演的很好。
看到最后懂了,就是片头“冷静兄”起的头,“咱也是头一遭,不知道这事儿咋弄”,接下来,是他们演示的一份人类“后世”说明书,因为它大概功能就是冷冰冰地告诉你怎样去天堂,怎样去地狱,并确定地告诉你,你认为的某些“情非得已”或“间接”导致他人死亡并不能得到你认为的“减刑”或“改判”。当然也包括了某些因大意导致“囚犯”越狱的案例以及“处突”措施😂,其实还挺黑色幽默的。其中几处未进一步阐明的情节,我觉得也蛮妙的,给我很多想象的空间,毕竟这只是一份“简要”的指南,看似冰冷,其实也是给咱活人的“警世钟”,所谓“大慈大悲”化作简单一句大俗话——“别造孽”——完事。我的真实评价是4.5,但因为看进去了,致郁了,不开心,减半分😞。
你好歹有个结尾啊
氛围感渲染的很足
结尾部分简直莫名其妙
完成度还不错,镜头语言、布景、特效化妆、配乐都很好,看得出是花了钱拍的。剧本的构思很有意思,但故事太浅,没什么张力。
每一段单独看都很神,可以单独扩展拍拍,连在一起有点可惜了
味道不错,第一幕最好看,中间揷进来一个变态小女孩和一对母女有点莫名其妙也还可以,其实结尾在永恒孤独停了就挺好,最大的恐怖。结果说了隔离忍受痛苦,魔鬼铺垫这么久,还以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马上被神经病怪物弄死了又转世不是搞笑吗
一条寂静的山路上,两个男人的灵魂在撞车现场相遇了,天堂之门和地狱之门打开了。进入到地狱之后,看到躺在地狱的地上一堆人的故事。
也没啥推荐的,法式黑色幽默……还有惊悚悬疑,三星半吧
还行,讲人死后会为生前做的过恶赎罪,车祸死亡的内森在地狱所见,人性本恶,所以会生生世世循环下地狱。小女孩那个故事比较邪。
还行!片荒看看还不错!
其实更像是基督与反基督的论战,反基督即“敌基督”式的第三方恶魔(世界本质上应被恶魔所主宰),彼岸世界并非天堂与地狱的二分,人们自以为可以选择做好人或坏人,其实天堂并不存在,人们仅只有一个去处,这个去处仅只有炼狱一样的苦难,其中暗藏的逻辑是:人性是复杂的,好坏在永恒的时间框架内是游离不定的,没人可以裁定任何其他人好坏的比重而最终进行盖棺论定,所有人唯一要做的是对这一生的罪孽进行归总以及忏悔,毕竟没人可以声称自己全然无罪。死亡不是赎罪,而是一种忘却的方式。人们身处炼狱即是于反复折磨中忘却上一世的罪愆,至于刑期未满而转世投胎者,生而便是戴罪之身。车祸中的两个男人应受刑,母亲未及时援救被霸凌的女儿应受刑,手刃骨肉至亲的怪物女孩虽是六根未净,仍应受刑,大家都有罪,炼狱世界的设定便很合理了。
申金
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