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这个女人

这个女人,This Woman

主演:李害害,薛旭春,王晓振,卢业良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这个女人》剧照

《这个女人》剧情介绍

这个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贝是一个普通的“标准的/丝滑无误的”已婚已育女人,作为家庭主要支撑的她在大流行中被公司裁员,决定回南方老家寻找机会,由此开始安顿家人、整理自己的各路关系,在勇气、隐忍下不断探索,并努力保存自己的欲望。 本片使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呈现了一位困于现实与关系、承受着生活压力与内心孤独并坚持拓展自我的女性形象。表达着力在她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等身份之外,对自我、情感和欲望的探索过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境界线上的地平线这就是命魔法保姆极品前任假装情侣别告诉她一条狗的使命2有趣的鸟穿黄靴子的女孩博斯第三季立冬的夏天玫瑰与郁金香野火流水落花梦游夺命之爱神奇兵营42第二季野蛮地区天才闪光火线追凶之无罪辩护失魂姐弟红鞋子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孤胆特工海中沉睡的钻石老友餐厅飞行员鎏金的声音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来拍怪兽电影吧!

《这个女人》长篇影评

 1 ) 非“标准”女人

我看过太多自强自立,不再依赖男性活出自己天地,争取权益的励志女性题材电影,《这个女人》却完全不是这样。

这个叫贝贝的女人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丝滑无误的”已婚已育女人,却选择在婚姻之外与丈夫心照不宣地经营多段情感关系,同时还要面临失业,养育女儿,照顾母亲、外婆,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

她似乎总是走回一个情感上的“怪圈”,婚姻之外的情感体验对她来说是救赎吗?

还是只是一种体验她过早走入婚姻而没有体会过的新鲜感?

虽然她从没伤天害理。

她总是拉着箱子穿梭于各个城市,她坚持留着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似乎她瘦小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不想长大的梦想,可她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找到她的依靠。

她似乎也有一颗文艺女青年的心,各种男性友人给了她生活的某种“灵感”。

有时她洒脱地说着自己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去和外面的人玩耍,转头又和自己的某个男友说“要不你把我删了吧”“他昨天都没有和我说晚安”“明明这一个月我们都互相说晚安晚安的!

”种种这些像是处在网恋中的小女生才会讲的话,听起来幼稚可笑。

导演在映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心或者不开心并没有统一标准。

贝贝这个女人也并不处在大众常规的“标准”之中。

这虽然是一部“伪纪录片”,但必然有着某种真实。

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树立自己的“标准”也许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2 ) 这个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3 ) 一部强者电影

如果我去形容女主的话,我觉得是“自私”。

这个词在这里没有“好坏”上的定义,它其实也和性别、年龄等等都无关,每个自私的人都会有自己自私的点,自己自私的方式。

片中女主哭了好多次,她有很多很多的烦恼。

但我觉得她也许是不会真的抑郁的。

她会是生活中的强者,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是一个“狠人”。

以片中两个细节为例。

一是女主全款买房缺尾金18万,向一个情人借钱未果。

我对这个桥段印象深刻,是因为正好,几年前,在我和一个朋友间有过类似的对话——而那个朋友的座驾也是一辆JEEP(好巧不巧!

)。

当时她因为其它原因急需几万块钱,我说妳借借看(我本人不和任何朋友产生任何金钱关系是原则,我也不会向别人借钱;所以我的选项可以排除),她沉吟了半天,最后说,算了,实在不行我把车卖掉。

我说你至少打几个电话试试看嘛,我在旁边给你加油。

她又沉吟了一下,说,算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义务借钱给我。

我听说最后她是向银行借的钱。

第二个镜头是女主的一句话,她说她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妈妈,在外面看到别的小孩会在心里投射一下,但不会特别去想自己的孩子。

片中有(至少)两次分手的描绘,都是干干脆脆的“那我们分了吧,你把我删了吧”。

然后一切——之于女主——恢复原样。

我觉得导演——无论她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对该角色的这点性格刻画真的非常成功。

我是真的非常羡慕。

剧情简介中写道,女主被裁员了,似乎隐射这是一部描写女性苦难的电影。

但其实女主买了(至少)两套房,几乎都是全款;她开着一辆very decent car(JEEP);她想到什么就去做,从北京到武夷山,没一点拖泥带水。

这部片子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苦难,这完全是一部强者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也许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私”的人,或我们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活得更好,尤其会比那些“无私”或“为他”的人活得更好。

我以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回国工作一年多,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我认同女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吗?

很难讲。

但我自己有一个和她性格很像的同事(是个男的),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他是怎么能进到我的单位的,但看完这部影片,突然间好像我有答案了。

也许我自己也应该变得更自私一点吧,不然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被“欺负”了。

很多时候,你在乎的,你以为是高尚的、善良的东西——这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类似nobility in its very old-fashioned way 那样的道德观念——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看得到,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会give a shit. 我知道这是一部无论从导演的主观意愿还是普遍的观影体验来说都被昭然若揭地贴上“女性主义”标签的电影,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从超越性别的角度去作了自己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变得像女主那样,无牵无挂,玩乐人间;也许只有拥有那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真正的潇洒吧。

(巾城)

 4 ) TGHFF映後QA摘記

🐴的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電影播完晚上十一點多了,在影城外,影迷們圍住主創,希望更進一步交流。

導演也非常有邏輯,講話條理清晰。

(對比🍍的男寶導演,一直依賴女主角幫忙發言擋槍,非常不敢表達,遇到有觀點的題目就一直重複「我聽不懂你問什麼」🙊… Respect《這個女人》的女性力量~~~)。

【20231124🐴影展映後QA速記】主持人Q:感覺是一部很不安分的電影…導演:因為我們就是很不安分的人啊~~~主持人Q:從害害的生命經驗出發,天馬行空發展故事…害害:我們有文學策劃,她是諮商師,把所有人物最底層的線索剖析出來,然後我們再自由發想劇本…主持人Q:原來策劃是心理諮商師啊…文學策劃:平常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女性痛苦,可是諮商時候一對一,很難做什麼。

但拍電影,可以用更廣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擾動…主持人Q:製片挑戰很大,怎麼支持這麼''沒計劃''的創作過程?製片:我就做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默默支持大家。

〖觀眾QA〗*觀眾Q1:新導演非常競爭,導演覺得自己這部片為何入圍?

導演:這個問題似乎像是評審團的問題… 我嘗試回答… 或許是吧,競爭很大,很多有特色有才華的影片都同時產生… 我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是我對女性的理解,以及對女性議題的深入…*觀眾Q2:看起來像紀錄片,片尾卻又揭露真真假假的設定…為何這樣?

導演:並不只是在片尾揭露,從第一秒就是被寫的被編排的故事片…(主持人追問:結尾是一開始就寫了,還是後面再決定?

)導演:現在的結尾不是一開始定好的,但我們團隊一直有討論,隨著拍攝週期/資金/環境/季節…變化,都有考慮過不同的結尾。

後來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了匹配的氣質相符合的結局…*觀眾Q3:有趣的電影,最後看完感覺被扇巴掌… 好想知道什麼是真的…導演: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是哲學問題,我不需要太過在乎… 但受限表達媒介,受限我現在觀察的議題,好像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答案… 但我又不想做這麼限定的陳述… 所以影片就呈現成這樣…害害:電影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其他給你們來猜…(可愛的尾音,全場笑)*觀眾Q4:在有限環境,拍主流沒有那麼喜歡的題材,導演很有勇氣。

整部片很像獨立 / 藝術製片,但如果在🇨🇳,沒有藝術院線(Tw有幾間藝術電影院),只能和商業片在同一條院線一起競爭……好奇🇨🇳藝術電影的生存現況?

導演:這個…和我們的影片有點關係,但更多是關於🇨🇳獨立 / 藝術電影的生存狀況… 我可以嘗試回答,因為我做過差不多十年的藝術片發行放映… 嗯… 反正你知道的,就是狀況不太好,就是了……*觀眾Q5:剛剛提到心理諮商師做文學策劃,很棒。

但我好奇,為何''房子''頻繁出現?

導演:這是我對於女性的觀察。

女性如何建立家庭,要不要買房,經濟是否獨立,女性如何生存…都和房子有關。

文學策劃:我也回應一下,女性如何安身立命,很難。

''房子''在心理諮商有很多寓意。

(有一題畫房子,''人樹房'',諮商有時會用的)… 所以我們在片中特別呈現''房子''這點。

*觀眾Q6:喜歡片子裡面,男性缺席,女性驅動故事。

害害是素人,很厲害,哭戲說哭就哭,怎麼做到的?

害害:我本身情緒充沛,隨時都要滿出來了… 導演很會調動我的情緒,什麼時候要進入角色 什麼時候不要太嗨… 但我沒學過表演,都是情不自禁…(現場很多人舉手想要提問… 主持人叫大家可以廳外交流…)*觀眾Q7: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用劇情片手法?

什麼時候用紀錄片手法?

為什麼沒有insert鏡頭?

導演:沒有insert,因為覺得不需要,不需要就不拍,如果我覺得需要的話 我會補的。

我們沒有分鏡,會做大綱,每一場戲大概拍什麼,但不會做太細緻的內容。

紀錄or劇情,這是偽命題,因為你假定了它是紀錄片。

但這對我不是問題,開拍時候就是 我要什麼就拍什麼。

有相當小機率是偶遇的/紀錄式的,比如我要拍天空,但天上忽然飛過一隻鳥,那這個鳥就不是我特意安排的。

 5 ) 自由的代价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6 ) 奇妙的“共谋”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7 ) 有些感受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8 ) 影片荒谬和极端-我们现实却习以为常

本来觉得这部影片很矛盾很奇怪。

一边是刻画了一个反常规反社会要求的女性形象 好像很“女性主义”。

怎么个反常规法呢?

女性 “跳脱框架不断和人产生传统道德批判的情感关系追求自我”“不被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妻良母形象绑架”“女人也可以是玩弄他人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女人也是可以不生小孩不爱孩子不爱当老妈子的” 。

也探讨了现代婚姻制度和教育的合理性。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父母逼的” 也带过了一下开放式关系“她找男孩老公就找女孩儿呗各找各的”。

对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进行一部分的解构和批判。

国内逼迫小孩、压抑人性 导致许多人长大了进入了永无止境的叛逆期 治疗自己的空心病。

也探讨了女性的工具性客体性问题。

比如 女主提到自己小时候丑所以被歧视。

这也是女性可悲现状的一部分。

女性如果没有外貌价值生育价值 就是传统语系下的“废品”。

但是一边又觉得女主这个形象真的好奇怪。

首先 女主把现在很多男性做的事情都做一遍比如“各种出轨”“觉得男的事儿真多糊涂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行了”“女性之间的共谋互相打掩护”“对孩子也可以没感情” 这就叫女性觉醒了吗???

“从来如此便对吗?

”种族主义者无差别屠杀所以当被屠杀者站起来的时候全部把无辜的对方扫射回去这就叫独立自强了吗???

从影片的叙述可以看出 主创团队也是认为出轨是会伤害人的 开放式关系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女主一开始就觉得“这样对双方不好”断了其中一个关系 另一个男生也明确选择断开联系 就连女主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欺骗他人感到愧疚。

抛开传统约束 导演也知道一对多的情感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会伤害他人。

然后女主这个所谓的“独立女性”就是靠不断地伤害别人就证明自己有多“独立”多“跳出桎梏”吗?

看完真的一脸黑线……要刻画先锋女性就是真么个形象吗……这个角色也太单一了吧……当时第一反应是 女主一生在干的事情除了谈恋爱还可以刻画点别的吗?

…… 充满疑惑……=但是后来突然想通了。

这部片子女性的“独立”就是没想着多“独立”去拍的 这部片子就是朝着极端了去拍的。

女主所做的所有事情不就是当今许多男性会做的吗?

只是主体换成了女性。

完全同样的事情和话语 让大家看看这些事情有多荒谬。

而放在男性身上来做来说 大家就习以为常。

更体现了对女性群体的压迫。

总体而言 需要再跳一层来看。

我觉得这部片子本身就是拍的极端和荒谬 刚好用来讽刺许多社会现象和对女性糟糕的各种污名化。

映后交流有一位男性观众那么纠结于影片多少是真实 多少是虚假 我想他是无法接受女性也可能疯狂“出轨” 这个事实 男人也会被当玩物 男人也会变成凝视的客体 所以整部影片对他来讲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感和不适感。

做一个恶意的揣测 我想如果这部片的主角是男性 全部性别对换 这位男性观众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疑惑的 或许他会拍手叫绝 赞同“男人是手足 女人如衣服”“男人嘛 开个小差很正常 女人事儿真多 糊涂糊涂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就行了”。

这些大家日常习以为常的话 换成女性来说 翻天了 炸裂了 无法想象了。

这位男性观众的反应刚好体现了影片想讽刺的荒谬现实。

许多男性群体并不会发现自己对女性的隐形期待和歧视。

而许多荒谬的事情调换性别了 他就会觉得???

这是人干的事???

总之 我觉得这是一部高级黑的作品。

女性角色的奇奇怪怪正对应了社会的奇奇怪怪。

 9 ) 这个女人无比挣扎的自由。

在一个已固化的社会解构里,猎手与猎物的边界,在逐渐模糊消失。

这个女人在结婚生子上,是以猎物的形式投入社会猎手里。

这个女人在养育孩子上,是以主体化的形式脱离社会制度,但又以掌握主体话语权的客体化姿态,在与她的母亲、丈夫、和孩子互动。

这个女人在她的社会活动里,在以与事间隔的客体视角用物理人的参与主导着整个局面。

她说:“男人跟女人不在一个层级。

”对,女人会利用美的条件。

而他们并不感知。

女人的美感是一种有深度的吸引力。

而男人感知的美感是基于外表的整体表现。

都说女人的美,是男性凝视的塑造。

现在看来这个定义也捧高了男性的作用。

女人的美,更是为了让凝视的男性削弱精神力的伪装。

在影片的主内容中,围绕着女人与不同男人间的关系发生。

与其说这是她的出轨行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她的社会化活动。

是她精神世界的延伸。

是与社会规训争夺自己主体的方式。

去打破影片开头的那句自述:“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如果反问,一个标准的男性是什么样呢?

也许就是这位脱离了女性规训后,遇见的那一个个男人吧。

他们是:有对象也照样肉体出轨并且不会与原对象分手,无法向任何人履行承诺的男人。

在家里不会处理与老婆的矛盾而去外找情感抚慰功能者的精神出轨男。

脆弱到不堪一击无法面对一位勇敢自由的女人而破防的生意男。

为女主提供工作岗位,但将打杂包装成学习茶艺提升自己的画饼男。

骑着重机潇洒倜傥的将女人视为猎物跟随的男人。

最终,标准女性和非标准女性的选择同样残酷。

唯有将自己视为主体,才能在无数已有的但并不优质的基本盘选择中,享受到自由的存在。

谢谢导演让我们看到女性境遇中无比挣扎的自由。

2025.02.16.杭州东巢

 10 ) 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完全的低成本制作。

在每个可以死黑的地方死黑,在每个可以过曝的地方过曝,在每个可以频闪的地方频闪,焦点乱飞,手机摄影般的色彩,基本没什么构图可言,这倒是和陈翠梅的手法很相近。

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是结结实实地用这粗糙的制作打脸了绝大多数精美的工业剧情片。

对电影真实性的探讨几乎是贯穿电影发展的,现在的学院派也是,无论是作为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灯光、手持与固定镜头、色调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来追求真实性,但最终也只是对那些比较成功的头部影片的表面模仿。

很多时候还是对“重点”的直觉判断吧。

只抓住一些些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能扭转一切。

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发现,“纪录片拍摄手法”这一命题还挺有空间的。

伪纪录片,非常真实的拍法,与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也更加真实!

这应该与他们零成本的拍法高度相关。

映后的时候李害害说了一些关于表演的内容。

看的时候就很明显觉得,表演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太动人了。

他们大概的创作方法也还是比较剧情片式的,会有大概的剧情走向。

但也只是走向,比如李害害说了与母亲的那一场,有提前思考在这样的语境下,母亲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

这个创作方法真的很棒,把骨干剧情抓住,然后顺其自然地等待电影时刻的降临。

也是一种真诚的创作了。

主题也很喜欢,其实就是一个无比自然的逻辑自洽的女人,有家庭有女儿,出轨勇敢爱。

用自己的方式感性又野性地平衡着自我与家庭。

非常喜欢片末那段关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太精彩了,几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在影片几乎结束的地方探讨了影片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相互的影响。

勇敢、刺激、有趣、极具挑衅性、强烈……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亦真亦假!!

《这个女人》短评

導演與演員、妻子與丈夫、母親與女兒、(偽)紀錄與真實的「共謀」。看似完美無瑕的世界,實則由結構鬆散的複數版塊/層/節段線所構成,時而接合,時而互斥,女主角就在層與層之間的無數微小裂縫附近活動:探索、接近「邊界」的遊戲。唯有屹立於難以彌合的生活裂隙之上,方才看清穩定的秩序背後,進行布朗運動的情感現實。相聚相戀,但又不彼此綑綁;倘若沒受不同節段身份(妻子、母親、女兒)的「制約」,又如何劃出自己的逃逸線?啟動慾望機器:女主深愛著她的所有情人,而非愧疚、自責。由此,多重的「共謀」開啟了一個以假亂真、亦真亦幻的結局,從一陣迷糊到墮入仙境,在介於「女孩」與「女人」之間的汪洋大海裡漂流。

6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本人性别女 我知道导演想讲什么 而且也认同这部分想法观念 但是没觉得像纪录片一样拍就很特别了 真的“很难看” 打了两次哈欠看了一次时间

10分钟前
  • 柳缺木
  • 还行

@2024-01-14 22:17:43

13分钟前
  • Vivsion
  • 还行

那么真。那么好。像是浑然天成,其实针脚细密。她是受限的,她是跳脱的,她付出与承担着,她任性并反讽着。而她个子那么小,眼神还带着孩子气。这个世界对女人有巨大的定义与要求,有些轰然作响,有些暗刃潜藏。而我们要爱她,夸她,站在她这边,“你真的很好很好,足够好。”

18分钟前
  • 苏七七
  • 力荐

当你用一种真实去介入另一种真实 会让他们两个都会显得异常尴尬 概念不高 手法混乱 难评……

20分钟前
  • 马来可
  • 较差

非常鸡贼的电影,一面用欲望的突进和理性的回撤来满足一种性别,一面又用残存的责任和亲情气若游丝的连接去满足另一种性别,然后用大量空镜头,用景物的哀语去缝合这两者之间的间隙,当情感也成为算计的一个环节的时候,景物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最后用直接说出来的拙劣方式制造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真假有时候不是那么难区分,难区分是为了利益选择站在中间可以随意摇摆,这完全是为了平衡性别双方的争议而去自我复杂化。这个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导演小心翼翼维持平衡,在这个越来越河蟹的时代,需要的是激进,而绝非理性。

25分钟前
  • 如意
  • 很差

太像纪录片了。坐在影院里一直在想象如果自己20多岁的人就随波逐流地做了好老婆好妈妈,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心里有这么多杂杂碎碎的念想,大概是吧

26分钟前
  • 棉棉
  • 还行

假的,但真实得令人不适。逃亡在海外的女留子看不得这种片子😇。

30分钟前
  • Solness
  • 还行

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还是想表示鼓励和支持,但实在没有看进去,伪纪录片形式和结构的意义很迷惑,对于女性问题的探讨也很浅层与局限,表演好像变成了一种对问题和系统更深入探讨的阻隔

32分钟前
  • 佐翼
  • 还行

虽然当时的观影条件实在不佳,投影锐度调太高,比例还不对,但丝毫不掩盖影片的聪明可爱,女主越看越顺眼。无论是自处的场景,还是与恋人、孩子、母亲在一起的画面,都有相当多的闪光点。电影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不多不少的神秘感,并不进行解释说明,甚至故意讲「说的」和「展示的」对立起来,将清晰的、特写的和模糊的、中远景的对立起来,而「这个女人」的真实正落于这一切的缝隙之间,她之所以暧昧,是因为现存的框架无法适用。映后时导演提到在本来的策划中买房的情节占去更大的比重,联想到日语里的“买房”是「家を買う」,我想如果这个故事是围绕购家、置家展开的话也会很有趣,不过反过来想,虽然最终的艺术选择是更具噱头的,但无外乎也是围绕对另类的家的想象和搭建的摸索。

33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 Roxie 很喜欢最后,一拳打破第四堵墙。

37分钟前
  • 墨殊
  • 推荐

很自然地淹没了纪录与虚构的界线。但剧本确实弱了一些。

41分钟前
  • cHiCa。BoNiTo
  • 还行

4.5/5 在片子本身能在小空间内引发连续的话题讨论的前提下,一个彩蛋直接从根本上把电影推到了新的高度。喜欢的戏有好几场,来回打车都不亏的喜欢。

45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看的我不明所以如坐针毡,槽多无口。

47分钟前
  • Gil-Estel
  • 较差

没有想象中的好。以及这个片子为什么不能流传?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分的东西啊。女性当然可以不被陷于妻子母亲女儿的身份中,但把生病的女儿扔给母亲照顾,自己跑去找不靠谱的情人就是追求自由与解放了吗?在中德影像交流文化周上看的,提问环节一个男观众问导演片中女主和《好东西》中女主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导演简单说了一下,随后男主持人就开始了拉踩,表示《好东西》只是个无脑商业片,挺无语的。不过还好之后有女观众当场就怼了回去。

50分钟前
  • 湘潇
  • 还行

3.23 蕾蒂逃课放映 +导演映后连线QA 原谅真的看不懂dbq 看的我浑身烦躁坐立不安 而且女主长得很像我韩语课上的同学所以看得很出戏 最后伪纪录片形式也没特别懂 对这个形式不了解只看过blair witch project或以为是昆池岩这样的 通州是(新)北京的二环也挺搞笑的(去年刚去过 想到去万宁的一个楼盘位置图也和实际比例很不符 画的和景区比实际近很多 真的不能相信房产销售说的话

53分钟前
  • 安哥拉
  • 很差

#Visions du Réel 20235-在充满情绪渲染(掉帧/主角与不同空间的关系)的部分和自然的采访/对话的“纪实”部分之间自然流转,结尾的巧思太厉害了,以假乱真

56分钟前
  • Parity
  • 力荐

真正的纪录片,保持客观而真诚/很难得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体会到生活的沉重和轻盈,在父权社会的当下出现这样一部女性视角的出轨电影,妙哉!

58分钟前
  • 新鲜仔
  • 力荐

我是一个很愿意谈恋爱的女生,贝贝对着镜头说,真是可爱,又那么有力量。

60分钟前
  • 等世紀末的唱遊
  • 力荐

凑凑合合,结尾一家三口打视频不错

1小时前
  • الخري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