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 1955-1975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vs由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战场: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
越南史编年一 殖民1858年对越南鼓岘港的攻击标志着法国入侵印度支那;
PBS十集纪录片《越南战争》值得观看。
按照该片的观点,越战是第一次让美国大众知道原来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总统是会骗自己的,大量通话录音,秘报显示美国高层最早从肯尼迪时期就知道南越是扶不起的,早就知道打不赢这场战争,只是苦于找不到体面退出的方法死撑。
(参考当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艾斯伯格泄露了大量兰德公司的秘文,后来被拍成电影《华盛顿邮报》)看完感觉尼克松不容易,替JFK,LBJ两位前任擦屁股退出越南战场还惹得一身骚。
福特就多聪明,在南越快要倒台前,找国会要巨款,国会不批准,完美把盟友倒台责任甩锅给国会。
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后来美国政坛的麦凯恩曾是战俘,国务卿克里回国后参加反越战活动。
第八集有美莱村惨案,美军对越南平民的暴行就连美军自己都看不下去(美军地面部队在美莱村屠杀老人妇孺时,后面赶到的美军在直升机上冲着地面部队喊话说你们再不停止杀人我们就要朝你们开枪了…)。
第十集中提到越战烈士纪念园设计者是40年代去美国的华人后代。
美国在越南的大使直到最后一天都坚信西贡很安全,拒绝了海上和陆上的撤退方案,拖到最后撤退时只有动用直升机。
总之,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纪录片外的一些信息:武器方面: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的DARPA研发了许多新武器用于杀人。
指挥方式方面: 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崇尚定量分析,美军内部量化分析达到极致,结果越战时美军的糟糕表现让美军开始反思量化分析的适用场景。
二十世纪,充满了苦难,动荡,冲突碰撞,也孕育了希望和新生,实在是让人梦绕魂牵的一个世纪。
故事里的事,值得细细品味体会。
也正是那个复杂的二十世纪换来了和平稳定的新世纪。
回溯历史,感动,热泪,同情,悲悯,这种情节,很复杂,有心人会有自己的理解解读。
它对新世纪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宝贵额财富。
伯恩斯的越南战争确实是部杰作。
看完之后,我对越南人抱有深深的同情。
但是我主要同情不在越共和支持越共而遭到轰炸的人那里,越共挑起了战争,必须自己承担战争的后果,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我更同情不支持越共而被摧残的越南人,尤其是南越的民众。
他们的巨大苦难远未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随着越共统治的到来的还有更多的迫害,饥荒,以及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带来的伤害。
这几个孩子的照片是影片的最后几个画面之一,我对照片左边第二个男孩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由想问,他后来怎么样了?
他让我想起斯皮尔伯格在太阳帝国里塑造的那个男孩的形象。
我无法不去想象他们可能会受战争的摧残,或者生活在越共统治的阴影下。
因为看的太难受,所以不太能看第二遍。
先是法国,后是美国,无论换成谁他们对越南的侵略都是真实的。
该片以西方视角对越南战争进行美式的所谓客观反思,其结果无非是像与游击战术作战一样,缺乏东方的共情,所以未必真的客观。
但从纪录片的历史还原、历史普及、历史反思、历史情愫的综合功用来看,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杜鲁门为开始以福特为结束的几代领导人从冷战的敌共到面子工程再到毫无意义的赤裸轰炸,给越南造成了几十年不可磨灭的疮伤,支离破碎!
一代又一代美国士兵从民主援助的政治欺骗到虚空厌战的自我追问再到伤击军官的暴动,始终充当历代总统个人的政治屠宰工具,在此给我的感受无非是个人独裁的皇权专制,正如影片里瑞典将其称之为美式法西斯。
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承载着几经波澜,越南战争携掠着冷战的余晖、种族的歧视、性别的压迫、家庭的疏离、政权的谋算与更迭,混乱的年代留在今天的教训仅仅是让遗留的难题缓慢延续以及避免冲突,而思想意识并无进步,该有的问题一样不少。
越南战争以美国的介入干涉开始,以美国对越南的战后再建而结束,就连本部纪录片都在以美国的视角进行阐述。
本属东方地域的鱼米之乡几十年来一直逆来顺受地承受着美国的主导及干预,直至今日依然存在着说不清的历史遗留风波,这是否真的人道?
越南与美国最后居然以所谓“和谐、互相宽恕”的方式实现了西方视角下的包容,而好似有意淡漠掉了东方元素里的家国荣辱,还是说这种大义凛然的家国意识仅存在于特有的华夏文明?
我承认如若克服掉文化的层面,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显然已陈为明日黄花,但在当下的今天这样的意识残留在东西两面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历史虽说不至于吝啬,但也未必太过包容,该有的问题一样不少,该有的结果一样不多。
在尚未达到超越性的阶段,我想铭记历史的是非荣辱对于民族的自尊来说还算体面一些。
人的情绪存在波动期和稳定期,那么无论是怎样的制度也该致力于维系在一个对国民有所交代的适当的平衡点吧。
斯大林的计划体制、法西斯的民粹主义、美利坚的经济风暴及芸芸动荡等等,证明了从体制内部宣泄出来的情绪化的极端症候。
和平作为古老而又前卫的优良品质,一再被人类自身加以处决,人类凭借自负的盲目一再进行自欺欺人的反人类的自戕算计,致使历史的步伐缓慢而又沉重!
过往的杀戮不可化为持久的仇恨但也不会轻易抹去,只需要铭记。
铭记不是为了激发愤怒,而是在于缅怀和反思。
那些充满血腥的照片现在看来依然触目惊心,作为真实事件它发生过。
200万的越南亡灵,无论是奋战沙场的烈士还是被屠杀掉的无辜百姓,他们的牺牲绝不会沦为各自政治掩埋下的试验品,而那刻印在美国越战墙上的五万多名美国士兵,也同样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他人所铭记。
但我坚信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以史为鉴,历史终会证明!
2021.08.31 隔离留记
负重前行 (The Things They Carried )怀着思乡的重负非人的痛苦在瘟疫和血肉里相互搀扶 负重前行防弹衣、篮球和越南语词典官阶、铜星和紫心勋章卡片上刻着行动的代码忍受伤痛、瘴气和痢疾跳蚤、皮癣和水蛭在浮萍和花样百出的霉菌里负重前行消弭在步伐和疲倦里 被定格的年轻面孔背负起土地里的自己 在那个叫越南的布满橘红色沙砾的土地上负重前行蓝天、空气、风和溃烂尸骨的恶臭在人性的丛林里 负重前行白日生命被射杀殆尽夜幕尸体被吞噬掩埋庄严宣誓 却被骡马一样驱赶在坑道里匍匐在山坡上冒着炮火突进早已忘了杀戮和作战在杀戮和作战之间无止境地 负重前行从村庄到村庄 怀着悲痛和迟疑不加思索地 负重前行静谧地 在无情的炮火和子弹里 负重前行还没来得及安息那些鲜血和尸骨 就拖着疲惫的双腿在山头和稻田之间河网交叉间漫无目的地负重前行一步、一步、一步忍受着双重死亡 双重痛苦 永不止息 负重前行作者Tim O'Brien系越战老兵,根据亲历会议著有多部越战题材小说,并曾被改编成电影,《Going After Cacciato》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The Things They Carried中译本为《士兵的重负》。
本诗经由PBS纪录片《越南战争The Vietnam War》第十集最后一段字幕译出,原诗文字版本出处尚不清楚。
附越战相关豆列:越战启示录
保宁:40年过去了,即使越南老兵也回避谈起战争。
人们赞颂胜利解放,他们错了,谁赢谁输不是问题,战争,没人输赢,只有摧毁。
只有从未打过仗的人,才喜欢争论谁赢谁输。
一位黑人老妇应门,我想她一见到我们就知道我们来意。
牧师说,我很抱歉通知你,你儿子在越南阵亡。
她坐下来,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丈夫说,不,可能弄错了。
他拿出一封信,他说,看,昨天收到的,我儿子昨天还活着。
牧师看着那封信说,这是一星期前,我想你儿子在写信那天阵亡。
接下来3年,美国将会努力了解它前来拯救的这个复杂国度,未能了解敌人的决心,误读南越人民对他们郑府的真实感受。
新总统发现自己困在战争势头与和平愿望之间,谦卑与傲慢之间,理想主义与权宜之计之间,真相与谎言之间。
谢恩:我们以为我们美国人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从不会打糟糕战争,我们从不会代表错误事业,我们是美国人,那么越南证明,我们不是历史的例外。
盖勒威:战争这样的事里你不能只是中立证人,它会爬进你的喉咙,从里往外活活吃掉你。
不是那种事,你能旁观中立、客观和记者摄影师想做的其他事,没法这样。
威尔逊:我们以上次战争的同样方式去打下一场战争,我们是自己经验的囚徒,我们在二战中学到的很多经验,不适于越南战争。
我们以为带着大锤进去,把东西砸倒,清理干净,就会完事。
这是对难题的过度简化,加上我们过度自信、傲慢,保持傲慢就很难消除无知。
美军援越司令部推断,如果以某种方式充分破坏胡志明小道,敌人将无法自给。
最终300万吨爆炸物落到其老挝境内部分,比二战轰炸德日还多100万吨。
一些关键点被击中多次,人们叫它们“死门”、“煎肉山”和“失魂峡”。
为使敌方交通暴露,其他飞机投下化学脱叶剂,包括橙剂,摧毁数千英亩丛林,美国飞行员把这片土地叫“枯骨月尘”。
简克罗克:丹顿(莫吉)死后不久,卡罗尔对我说,可能是当天:“你怎么会信上帝?
”我说:“因为我们有过莫吉。
”我认为他的生命是真正礼物,我们有幸拥有他,一个朋友写信给我:“我们的孩子只是借给我们的。
”我猜这是真的。
马斯格雷夫:首先是冲击鼻子的外国气味,看到人们在路边小便,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大水牛,就像在火星上,对我这完全陌生。
老实说我这个密苏里蠢孩子在想:“看看这都是外国人。
”过一会我才恍然,那里唯一的外国人是我。
哈里斯:有机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这里正发生的事,告诉她别相信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在打输战争。
我说:“你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阵地。
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火时能看到火花。
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
”妈妈说:“不,你会回来,我每天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
”我说:“妈,别人妈妈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袋子。
”霍姆斯(磁带):我们今天烧了很多不和我们合作的越南人的住房,我真的不明白,因为如果他们不是越共,我们对他们这样,对他们不好,那他们会变成越共,陆军干的都是适得其反。
文森冈本:一位19岁高中辍学者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
”标准回应,至少官方层面是“防止全球赤化”。
大家说:“嘿,那是胡扯。
”所以提出另一个理由,至少在战争后期,对我们盟友和我们敌人说,“维持美国的国际信誉”,没有19、20岁孩子想为维持约翰逊或尼克松的信誉而死。
所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这些人说:“看,我们不应在这里,但我们在,所以我生活中唯一使命,是努力让你活着,伙计,避免我这个宝贝傻瓜被干掉,然后回家并忘掉这些。
”奥布莱恩:约80%的伤亡是因各种地雷,对我来说,在越南早上起床,看看外面想:“几分钟后,我会出发,我的尸体会在这在那?
会在那失去一条腿?
”我一直以为勇敢是向敌堡冲锋或站在腔火中,但只是在广义省行走,一日日,一村村,穿过稻田走进山里,迈腿就是个勇敢行为,如果住在苏城不需要勇气,步行去杂货店或主街,只要用腿前后摆动,但对我在越南,步行就能感到相当的勇敢,有时走路时看着双腿,心想:“我怎么做到的?
”奥布莱恩:“他们分担记忆的沉重,有人不能在承受,他们接替,常常,他们承载伤员或病症,他们承载细菌传染,他们承载象棋、篮球、越南语–英语词典、军衔徽记、铜星和紫心、‘行为准则’塑料卡,他们承载疾病,包括疟疾和痢疾,他们承载虱子、癣菌、水蛭、稻藻和各种腐烂霉菌,他们承载土地本身——越南。
那些地方,那些土壤,朱红色粉尘,覆盖战靴、战服和面孔,他们承载天空,整个大气层,他们承载它,潮湿,季风,真菌和腐烂的臭味,所有一切,他们承载重量,他们像骡子般移动。
白天,他们挨狙击手射击,晚上,他们被迫击炮射击,他们钻隧道当尖兵,在火力下前进,但这不是战斗,只是无止境的行军,一村到一村,他们为行军而行军,他们缓慢笨拙艰难地举步,冲向火热,毫不犹豫,带着全部血肉骨头,单纯的士兵,硬挺着他们的腿,爬上山丘,下到稻田,横跨河流,来回上下,只是移动,一步,然后再一步,接着下一步,他们让双腿移动,他们忍耐。
”
越南战争EP1腐朽统冶下的人间地狱,殖民时代到了终结的时候向上提升的渴望为越南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旧势力是阻挡不了的对自视清白的美国人来说,被冷战大的情势所困,介入这么一个肮脏的泥潭,就是先天失败整个世界脱胎换骨,旧的行事方式越来越行不通,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这么一个小地方,却有这么多外部势力介入,以致于战乱久拖不决,无法定出胜负在这样一个失败的悲惨的国家,冲突各方像野兽一样残酷行事“尾巴摇狗”好像上天操弄,一旦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价值标准和行事逻辑全变了我能理解个人智能,但群体智能倒底是什么东西???
EP2大脑没什么特别的,是个局限狭隘的东西,否则怎么解释心灵创伤肯尼迪新朝,冷战意识扭曲现实,一旦开始,就会越陷越深顺昌逆亡,取人心夺人命,仁慈和狰拧都是大国权力游戏的面目两种战略对撞,事实证明,美国人那一套不中用不合适,以为是糖果,实际是毒药士兵战斗中情绪麻木在别的地方杀人放火,自家心安理得歌舞升平?
你只持一个大恶人,你怎么不是帮凶,你就会招来大量仇恨EP3LBJ“伟大社会”时代恐惧使人歇斯底里无法停止政治家是另一种令人吃惊的生物控制不住的冲突升级,一步一步的被猪队友拖下水早期向往军旅的美帝青年挺多的啊,反战运动多么边缘南越做仆从的滋味好酸爽啊其实我们在碰壁之前很难知道边界在哪儿,“越过冥河”我佩服不畏强敌的越南人,所有落后的民族都应该奋发EP4无敌是一种幻觉,这根本不是可行目标,我们不应卷入太深这些家伙以为参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Don't worry"征大学生入伍,不像下层那么好唬弄,反战运动基础扩大,由道德运动变成自利运动“如果你有钱,你就不必去”美国站在错误的一边,根本没什么荣誉可言明白了人在世上的可悲处境,我们才追求爱在牌局上,美国是驴子,越南是岩石让国家跌下神台,重新定义“爱国主义”美国佬陷入了失败主义和怀疑主义中EP5战争泯灭人性,让兽性炽盛后天的文明不再压制的住天生的兽性有一种对上层建筑的迷信亟须破除在战场上,你必须且只能依赖你的战友EP6我对世界的种种幻想破灭,脑中的妄念必须被驱除 ,唯有在坚实的基础上好好做人才是出路EP7只要西方继续统治地对,我们只能是三等人青年开始思考命运,而不是盲从权威随波逐流,站出来说NO为么什么要算计,因为有多种利益、价值、对象,而政治家是最精于算计的人如果人民不发声牵制,国家机器的非人属性就会肆意妄为不要让政府成为你的主人,跟国家决裂假如一件事基础就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出现大规模乱象EP8不把美帝打痛,它是不会停下爪子的当组织凝聚力下降时,矛盾就会激化,内乱发生不能自保就会招来外部干涉你多经历塑造了你,决定你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EP9政治家是精于作伪的大师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撕裂和斗争EP10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一个不同的私人的结果私人的见解曾经有南越这么个国家和它的国民,命运遭际令人唏嘘记忆必须好好打磨,否则对不住发生的一切
一篇個人觀後總結。
前半部分是觀看過程中同步記錄的事件時間軸,後半部分是一些隨想。
越戰期間相關節點性事件1954 日內瓦協議:北緯17°為界,越共統治北越,法國統治南面1955 南越共和國建立,法國勢力徹底退出越南。
1960 肯尼迪當選總統
1962 古巴導彈危機1963 南越政府支持天主教鎮壓佛教民眾(70%人口)1963 吳氏兄弟和肯尼迪相隔18天遇害。
LBJ接任總統。
肯尼迪遇刺後吳庭艷妻子對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說:“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感覺了吧?
”“越南戰爭證明我們(美國)不是一個歷史的例外,我們也會經歷糟糕的戰爭。
”Lyndon Johnson猶豫派出更多美軍前往越南,當年是大選年。
同時擔心中國像介入朝鮮戰爭一樣介入越南局勢。
1964 國會幾乎全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授權總統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击退对美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武力进攻。
1965 美國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
和家人告别的赴越士兵
對越採取行動的機密文件-US aims We are prisoners of our own experience...it’s very very difficult to dispel ignorance if you retain arrogance.1966 17歲的北越女孩,帶上了海明威的書,在時刻可能面臨美軍轟炸的盤山小道上度過了自己的生日。
1966 勞工階級家庭的適齡應征人員不足,導致中產階級開始受到影響。
1966 美國國內反戰聲音四起
Slogen on the wall of a battlefield hospital: We treat them,God heals them. 1968.1.31 春節開始,北越勢力全面進攻南越重要城市,認為所到之處的民眾都會起義加入他們。
然而並沒有。
北越損失慘重。
美國戰俘 1968 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先後遇刺。
美軍到達前,80%南越人生活在農村;而到了1960年代末,一半的人口住進了城市,西貢人口漲了3倍到達300萬,一半的難民沒有固定住所。
1969.1 Nixon就任總統。
bgm來自當時美國國內的搖滾音樂節,節奏歡快動感,同時畫面是戰地現場慘狀的快速切換——擔架、死者、被槍指著的越南居民。
1969.9.2 胡志明去世。
北越某處陣亡將士墓園 1970.4 尼克松派兵進入柬埔寨。
1970.5.4 肯特大學發生警衛隊槍擊反戰集會學生事件,4名學生死亡。
1971 尼克松透露出計劃訪華的意向。
1972 尼克松訪華。
河內擔心中美緩和會使得像1954年中蘇支持日內瓦協議分裂越南一樣,越南逐漸失去中國的支持。
1972.5 美蘇簽訂反彈道導彈條約。
隨後幾個月尼克松逐步收縮在越軍事打擊規模,高舉和平旗幟,在同年11月連任。
越戰老兵反戰團體 1973.1 停戰協議簽署。
美軍俘虜逐漸被釋放。
隨後幾個月,北越的南下進攻便開始。
同時,尼克松被捲入水門事件中。
美國戰俘坐上回國班機
獲釋軍醫對回國班機上的空乘如是說道
1974 尼克森遭彈劾1975.4 最後一批美國人離開西貢。
大量南越人逃離西貢。
1995 在越南答應釋放所有接受“再教育”的囚犯,同時提供失蹤美國士兵遺骸的信息後,美越貨運正常化。
心心念念很久卻苦於騰不出一段完整時間盡量連續地看完的一部紀錄片。
10集以時間為序,歷史敘述從最早法國人在越殖民的時期開始講起。
二戰後世界格局與地緣勢力洗牌,日本退出東南亞地區,法國在胡志明率領的越盟的抗爭下也逐漸退場。
胡計劃在河內建立共產政權,這使得很多有宗教信仰以及異見者轉移至南部。
南北越隨後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分庭抗禮,前者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
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認為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如果不加干涉,紅色政權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席捲亞洲大陸,這註定是戰後奉行的反共扼共國際戰略的美國所不樂見的。
扶植的吳庭艷政府腐敗墮落,而北面的勢力也遠比想象中得頑強。
美國並不願意擴大局部戰爭,因為擔心步朝戰後塵,招致中國方面的大規模介入(彼時中國已經提供了物資和軍事訓練方面的援助),同時紅色浪潮襲來的壓力始終盤旋在美國高層決策者的頭頂。
肯尼迪上台之後延續路線,並對北越展開軍事空襲。
然而從始至終南越的本土政權都是腐化的短命政權,越南戰爭此時實質上是北越共產勢力(黨內權力已逐漸轉移至黎筍)同美國軍事力量的對抗。
1963年林登約翰遜上任,繼續擴大對越軍事投入和轟炸力度,然而在越展開的軍事打擊收效並不理想。
美國在越南局勢中既無法實現政治目的,又很難光鮮地全身而退,陷入兩難泥沼。
65年美國正式向越南派遣地面作戰部隊,大面積轟炸北越要地,試圖有所進展。
未果。
隨後幾年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漸起,能否妥善處理對越問題將影響高層政局。
承諾南越政府在其危急時刻提供全力支援的尼克松因醜聞辭職,南越崩潰,美軍徹底抽離,越南統一。
二十年後美越重新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然而戰爭帶來的傷痛和割裂卻依舊深埋在兩國的社會中,揮之不去。
看到紀錄片中途時,我徹底喜歡上了了解戰爭這件事。
表面上刀光劍影的背後,往往是政治的博弈、價值的碰撞、家庭的破碎、凡人的苦難,以及最重要的——在直面死亡時展現出的,最純粹、最完整、最無掩飾和保留的人性。
本片並不是純粹的戰地紀錄片,鋪陳兵力火力的對碰、雙方死傷情況、詳述地方特定戰役都不是篇幅中的重點。
片中的插曲是個很有趣的敘事線索。
我所觀看的“水山漢化”版本非常詳細地在每一處插入音樂響起時在字幕中註明了曲名以及隨後的歌詞翻譯,其中主要是當集展示的年份區間內流行於美國本土的搖滾或流行音樂,這一線索成為了片中很好的觀察越戰不同時期美國國內民間對戰爭的態度的切口。
片中呈現了雙方國家各自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戰爭故事。
楊文梅的父母是法國統治時期的政府官員,紅色勢力在北面掌權之後舉家欲逃往南越,然而姐姐卻執意要留下,親情就此被時代浪潮沖散;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丹頓·克羅克打小崇拜書中故事裡的美國英雄,甚至以離家出走的方式脅迫父母同意其參軍入伍,伸張正義和實現個人價值。
斯人已逝,生命永遠定格在青春的年紀,而殘留世間的人卻徒長年歲。
談及收到陣亡通知書時的記憶,丹頓的姐姐和母親都歷歷在目,鏡頭前的她們表現出的卻是令人心疼的坦然和平靜。
人們在指稱戰爭時往往在名字中冠以國名,仿佛戰爭的主體是兩個或多個宏大的、高高在上的國家概念;然而實際上的每一場戰爭,其真實的承受主體,都是一個個直接介入其中、抱持著堅定的信念或未解的疑慮、給親人和家庭留下苦痛、而自己的肉體和心靈遭受長久折磨或永恆消滅的、和你我無異的普通人;而宣揚戰爭、鼓吹戰爭、挑起戰爭的人,往往是些永遠不用也不會親臨戰場去感受死亡的人。
片中美越雙方的老兵在鏡頭前的呈現姿態稍有不同。
北越老兵大多著軍裝,談吐更加堅實有力,談及戰爭經過時也帶有一些自豪的語氣。
對於他們來說,越南戰爭或許是一次掃除阻礙統一的敵對勢力、結束百年殖民屈辱史、構建嶄新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陣痛;而在美國老兵的眼中,此役帶給他們的更多是一種多重撕裂。
他們為貫徹國家意志懷揣一顆以正義使者自居的心踏上陌生土地,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冷眼和唾沫;他們被迫攻佔毫無戰略意義的山頭,或是無奈燒掉疑似越共的村民的茅草房;而九死一生重回故土時,發現瞬間置身於國內反戰的聲浪中,甚至頂上了“Baby killer”的蔑稱。
自始至終,他們都在生死和價值的漩渦中被撕扯。
第十集中北越老兵阮玉說:“我們在越戰後開始反思戰爭——對實現正義這場戰爭是否有必要?
戰爭對嗎?
”對我而言的疑惑是,美國介入越南局勢的直接原因,真的如其所說,完全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鋪開?
還是如下所言,想要維持美國在戰後秩序中的引領者地位,靠武力堆疊國際聲譽?
雖然一場戰爭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會是單一排他的,好比上文那張“Top secret”中的US aims一樣。
相比起政客時常將戰爭作為一種選舉手段,美國普通國民對越戰的看法也經歷了種種撕裂。
在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之前,除了那些慘遭切割的家庭之外,這場戰爭的進展和情況似乎並未頻繁出現在公共討論中。
然而隨後,國內的反戰情緒在影像資料中被一步步地催化,在美萊村屠殺被曝光之後達到一個新的頂峰。
此情此景之下,人們很難不自問這場戰爭的意義。
美軍以“擊殺比率”作為每場戰事勝敗的關鍵依據,這無疑從兩方面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美國國民並不在意擊殺的敵人數而往往更在意陣亡的我軍數;為了擴大“戰果”,無辜的越南民眾無情地化為冰冷的數字被捲入這一個無意義的“戰爭除法”之中,而平民的死亡又反過來激化了反戰的聲量。
說到底那些高聲宣戰,期待通過一種構想的、藉助本國現有軍事力量狐假虎威的間接姿態來滿足自己內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自豪感的人們,在戰事爆發之後卻常常會表現出對殘手斷腳、血泊尸體等種種戰爭陰暗和殘酷面的易感和脆弱,悔不當初地開始反思一開始的暴言。
最後一集中受訪的一位美國女士——曾在美萊村事件之後氣憤地將美軍成為“嬰兒殺手”——在看到肅穆的越戰紀念墻之後卻邊流淚邊向鏡頭為自己曾經的言論道歉。
我不懷疑她的情感,無論是憤怒還是悔恨我相信都是真實的,只是它們都廉價粗淺得可笑。
就像所謂的“願意為了金錢替你保守秘密的人可以為了更多的金錢出賣你”的提法一樣,能夠僅憑碎片信息就輕易給宏大事態定性的人自然很容易通過同等尺度的“反信息”來翻案。
嚴以律己。
令我感觸非常深的另一部分是一位位出現在拍攝於幾十年前的黑白照片中的人們,在片中完整地坐在現代的攝影鏡頭前,或沉重、或驕傲地回憶往事。
從五官上我認出他們是同一個人;但從眉眼中我又發現他們已今非昔比。
我為他們死裡逃生感到欣慰,同時意識到,比歲月更嚴酷的,是戰爭強加給他們的一切記憶。
就像費里齊講到的那樣,倖存者們如今的功勛、地位甚至生命本身,都是建立在無數敵人和同伴們的亡魂之上,因此對他們來說,無論這場戰爭如何定性、取得了怎樣的成果,他們、他們的家屬們、所有以任何形式介入這場戰爭的人,其戰爭記憶中註定會有一條難以忽視的,由痛失所愛而留下的無法愈合的傷疤。
無論如何解讀,從什麼角度撫摸,它都只會帶來最純粹和直接的痛苦。
此時此刻,正在讀保寧的《戰爭哀歌》。
對於殘存者們來說,戰爭是一場虛無的颶風。
它闖進你的生命並肆虐其中,挾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情感和對未來的希望,留下一片需要用盡餘生去清掃的陰霾,再倏地消失不見。
死者的痛苦就此終結,轉而堆疊到了生者的身上。
我在想,如果我站在了懇求一槍了結的瀕死戰友面前的話會作何選擇。
那時候,只有我有能力決定痛苦的歸屬。
扳機成了一種痛苦轉移的按鈕,按下它,解脫對方,折磨自己。
選擇不這麼做的人,是不是不敢為對方承擔這份轉移痛苦呢?
這是否在所謂的“心有不忍”之外,還有一層自我保護的意味呢?
軍人這一印象裡擁有無比堅毅情感和鐵血意志的形象,在第十集的採訪中,當美國和越南受訪老兵們談及自己的陣亡戰友們時,無論是先前面帶驕傲地敘述抗美作戰的越南老兵,還是自始至終若有所思語氣平緩的美國老兵,無一不噙淚哽咽。
我忘不了臨近片尾時,出現在整部紀錄片中的一張張講述者們的面孔。
伴隨著O’Brien和緩平靜的朗讀聲,他們或凝視,或沉思,或望向虛空。
就像小熊英二在《活著回來的男人》最後說道,歷史是由傾訴著和傾聽者共同搭建的,我們有義務將他們的歷史留存下去。
南越美國大使館最後的電報末赫然寫著:“Those who failed to learn from history are forced to repeat it.”那麼傾聽、搭建、反思、銘記,就應該是我們面對戰爭和一切歷史傷痛時應該採取的姿態。
片尾曲《Let It Be》by The Beatles中,孩子們坐在曾親歷戰爭的直升機裡左摸右碰,臉上洋溢著好奇和快樂。
美國老兵們有的在多年之後重回越南,與曾經的敵人和曾經的自己和解。
回看當今世界,有人在進行戰爭,有人在掩飾戰爭,也有人在鼓動戰爭。
在高聳的國益面前,個體不過是車輪下的齏粉。
而無法跳脫出正邪、善惡、成敗、侵略與被侵略的固定框架,就註定無法跳脫出以國家和民族為中心的單一語境,從最根本的人的、人性的角度懲前毖後,走向未來。
謹以此片自勉,望永遠能在狂熱中保持清醒,永遠凝望深淵,而不倒向深淵。
先被海报所吸引(there is no single truth in war),而后发现是Ken Burn的作品,决定看完这18个小时的纪录片。
力荐!
越南战争可以算是各种纪录片,电影反复讨论的一段,这部纪录片是最完整的展现这段历史中所有重要的维度,力图还原真相的一部杰作。
其中有我们在历史书中或各种伟人传记中可以看到的冰冷的,充满着各种意识形态的,躲在各种华丽标签背后的美国,南越,越共甚至苏联和中国的政府决策,也有这些石破天惊背后的一个个有着真实人名的故事。
而整个纪录片中这种对比也一直到最后,包括最终指出美越关系的正常化也是最终由这些一个个曾经的战争参与者的点滴行动而推动政府的政策变化。
不得不感概我们历史课上所学的历史可能只教会我们记住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分析其中的意义或带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评价,却忘记去看这些历史观或概念背后的个体,有温度的个体。
或许,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断的重复历史上过去的错误。
流行歌作为历史重要注脚。采访具有垂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基辛格说需忘了越南影像倒回。反殖民胜利与自由世界失败,殖民主义和冷战视角纠缠导致对关键事件误读。以为吸取了二战教训盼望重现二战荣耀,步入声称反对的对象的后尘。战争罪行是多年来热情拥抱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后果。看见了隧道尽头的光芒可是这隧道有多长呢。占领电台播放起义号召反被播放披头士。这米饭够十几个人吃惊悚发现敌人。纪念碑超越残酷图像以沉默回应了沉重时代。
已下载,低于预期。
“这是西贡站最后的讯息,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而我们输了,那些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被迫重复失败,我们希望不再有另一个越南的经历,我们已吸取教训,西贡汇报完毕。” —— 中情局西贡站长波尔加
二战后,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爆发代理人之间的内战,破碎了上万家庭。纪录片从南越,北越,美国三方参战的人员访谈,并结合录像,图片等资料,比较客观描述那场战争悲剧。
看完只觉得人类历史上有时的争端仇恨是如此的虚无和不可避免。不管越南还是美方,死的都是那些弱势群体。老百姓就是这样随时成为上层的棋子。这部纪录片资料详尽,有很多第一手的现场视频照片,有些场面很血腥。
国共内战的越南版本。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着,人们却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吧,二战中法国某种程度上作为战败国家居然还想继续殖民统治,并出动军队。常年的政治主义宣传真的是乱花迷人眼,已经不止从一部纪录片一本书里看到是北韩先侵略南韩了,那么某种程度上所谓的抗美援朝也不过是有一个政治表演,战争是荒谬的。
太枯燥,看不下去呢
看了5集感觉有点碎
美国很善于掩盖真相,包括用真相掩盖
soso,摆脱传统主流的回顾,年轻的克里那个尖嘴猴腮。。。
几乎一半的背景音乐都听过,但现在才知道这些经典歌曲的时代背景
最棒的就是那些美国总统和幕僚们的谈话录音了
越南战争打了二十年,死了一百多万人。起因明晰又简单,二战后法国重新殖民越南,但越南想独立,而独立的领导人是苏联派的。因此美国帮法国打越南。。纪录片里,美国人面对越南人的独立战争时说“没人能判断越南人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替一百多万越战里本不该牺牲的所有人日美国。。世界第一白莲花真的高贵
A
绝对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棒的纪录片。这场战争,无法再像二战一样被无可置辩地定义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毋宁说,这是一场由意识形态对峙引发的巨大悲剧——中苏给北越提供大量物资支援,使北越有足够的底气拒绝任何和平谈判、延长战争;而美国则直接以本国军队介入,在轰炸中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双方都有错杀、滥杀的罪行记录。战争硝烟散去后,真正受到摧残的是普通士兵、牺牲者的家庭与逃难的平民,还有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与被炸成废墟的家园。作出错误决策的高层要人却不用亲身遭受这些痛苦。但愿这场悲剧能警醒后世的掌权者——在将自己祖国的无数年轻人扔进无情的战争绞肉机之前,三思而后行!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10集纪录片看下来,太多感悟能这样反思自己的历史,才是避免灾难再次发生的最好手段越南和美国应该不久后都会去到其实这么想想帮助北越和帮助北朝鲜其实也没太多正义性区别。无非是北越现在发展的好了,北朝鲜现在比较屑。当初其实这两个也差不多,和南方政权比起来也没有好不好之分。北边的还更团结一些。依稀记得大三的时候在实验室一边吃花甲粉,一边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不过当时应该看了三四集就没看了
重细节 但节奏有点乱
我不知道这样叙述战争的方式越南人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