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午觉时间来看一部76分钟的纪录片,只因为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只挤出几个白天场给它,甚至于今天是首映日,而明天就基本上无处可看[微笑]不想评论周迅略显违和的配音,也不想讨论预告片比正片优秀的网络争议,动物纪录片本身就值得敬佩。
通过四种动物的生活追踪记录,讲述大自然生存的残酷和生命延续的美妙。
迪斯尼把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拍得美轮美奂,冲着题材和诚意就值得贡献人民币,而当我跟影院工作人员提到排片太少时,她诧异的说这部只是纪录片呀!
呵呵…
我本是抱着以往看动物世界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然而看完却让我有些想家。
雪豹,熊猫,金丝猴,藏羚羊,他们身上都烙有中国的色彩,像极生长在中国的我们。
雪豹达娃,一看似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却是一个生活在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为了儿女的生计整日忙碌,甚至要拼上性命才能有口吃的。
生活的地方贫瘠就算了,还有人和他抢饭碗,就连气候也能带给他以沉重打击。
当冬季来临达娃为了生计孤注一掷去觅食,深受重伤。
达娃的儿女像现实里的贫穷孩子一般沉默懂事且满脸阴郁。
远远的看着窘迫的父母为自己的生计受尽痛楚无能为力。
熊猫丫丫,他像极了每一个中国小康之家的母亲,不用担心生计,一心扑在儿女身上,从女儿出生后便没了自己的生活,哺育她成长,哄她睡觉,不让她远离自己的视线。
忙完一切孩子的事情,才想到自己还滴米未进。
然而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长大后都更渴望自由。
因此渐渐的丫丫的女儿开始想要摆脱母亲的掌控去爬树,但这都还可以制止,但随时间的推移,女儿更大了,她有更广阔的世界,丫丫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爬上树梢,转身离去。
金丝猴淘淘,是一个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失宠的小孩,习惯了以往一个人独享关爱的他,无法容忍被妹妹剥夺父母的关爱,便淘气的想要离家出走,最后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家庭要残酷太多,便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像回到父母身边。
可他也有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起初说着让他走,最后还是接纳了他,却依旧摆着脸。
他开始发现妹妹也很可爱,并能在生活上给予妹妹帮助,父母很欣慰他的改变,一家人生活的融洽而甜蜜。
藏羚羊,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着在外漂泊人儿,也有留守家园的孤独老人。
藏羚羊们为了繁衍子嗣不得已跋山涉水,在产子后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
就犹如中国那些偏远而古老的山村,一部分人出门在外谋求生计,在多年后,在外结婚生子,然后携家带口回到故乡。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仍然会有人出去。
从开篇到结束,中国人所信奉的轮回贯穿始终,开头结尾都有的丹顶鹤,和那个关于丹顶鹤的传说,还有四季的轮回,从春开始以春结束。
很多人把它和外国的记录片做对比,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式的电影,没有国外的一些优点,但独具中国色。
比起外国赤裸裸的物竞天择,中国风更显人情味,更温情。
细节的东西也可圈可点,音效旁白很给力,让我总觉他们读懂了动物的表情,和他们的小动作。
还有那些眼神萌化了。
1971年,夏勒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有幸在8月7日参加点映。
当下感动不已,回来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观影后心头汩汩热血,在搜索之后冷却下来,突然陷入到两难里。
动物们本身足够可爱,但电影工业拼接式的说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认可,令人感到很为难。
去看了第二遍,还是觉得应该来说两句。
坐在影院里,看恢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壮阔斑斓的自然,雾岚天光,山脊河川,大美不言。
作为近纪录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如同预告片里预告的那样,用它史诗般的美丽,徐徐道来,在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时间里,雪豹,川金丝猴,熊猫的三个故事。
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抗拒开篇雪豹的画面。
凛凛的风,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
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
它的瞳孔并非是猫一样的针型竖瞳,反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
我和友人小声地开玩笑,这大概就是正派主角的脸吧。
故事也确实是这样展开的。
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
孤独,强大,美丽,脆弱,守护,非常的正面。
当看着雪豹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生存环境之严酷,随着她优雅而蕴藏力量的步伐,风刀霜剑一般袭来。
身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雪豹是在自己领地上至高的猎食者。
但她却从不因此被优待。
或许换一个角度说,正因为她身处食物链顶端,需要面对的是比食物链上任一环节的生物更严苛的生存条件。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记录者只需要诚实地纪录下来,生活的本身已经足够惊心动魄。
但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多一些波澜,最好“是一只成年的雄性雪豹,谈一场恋爱”(来自陆川的访谈),会令这部电影的元素更丰富,更照顾到各层面受众的趣味吧。
而到最后,得知雪豹妈妈的故事,其实是由多只雪豹的镜头素材拼接起来,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像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打动。
我们当然很清楚,要在银幕上呈现真实的故事,需要比现有的350个小时的电影素材数倍的画面和材料,以及不止数倍的坚守,观测,追踪和拍摄。
在我看来,事先写好的故事大纲,再将素材填充进去,是类似于投机取巧的作弊。
但或许这部并不定位为纪录片的故事片,在创作者眼中,是像创作《狮子王》这个故事一样,由骨至血,一点点丰满起来,不同之处只在于,一个用的是镜头,一个用的是画笔。
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创作方式呢?
最后犹豫了一周,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动物们通过镜头的方式被呈现时,被期待所看见的故事,就应该是真实的。
或许会平庸一些,但必须是真实的。
况且,真实,就真的等于平庸吗?
就雪豹一族为例。
因为身边不乏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朋友,所以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多少有些了解。
大概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尽管雪豹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物种,但野生雪豹保护第一人,是名叫乔治·夏勒的一位美国动物学家。
1971年,也是夏勒老爷子的长期追踪观测,才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今年他83岁了,又重回玉树高原,再次跟随雪豹的步伐,展开观测。
同样也是他,是自1939年以来第一位考察野外大熊猫,藏羚羊的西方人。
追随着夏老爷子的科考报告,我才算是真正比较科学地学习了野外动物保护的知识。
因此,在看雪豹的故事时,我脑海中一直想到的,是因全球变暖上移的雪线,导致雪豹注定被压缩的生存空间,食物紧缺之下必然带来的同类相争,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纵情地挥霍,是以这样漂亮的生物种群不断退让直至无路可退作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切。
因为我们,早已经在社会自然分工里,形成了最庞大最具有话事权的独立族群。
依赖着智商和社交行为,我们和丛林里的生物的关系,就如同平行空间一般被割裂。
野生动物不存活于我们的日常概念里,如此的陌生,鞭长莫及。
但你再看回他们的每一个画面,无需解说,无需诠释,动物凭着本能依旧用宇宙和自然赋予他们的步调,摸索着时间河流的波纹,自我调整。
若没有人为的干预,他们会按照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感应着气压,气候,进化成自然需要的一个环节。
他们是神给人类的启示,课题,以及答案。
曾在果壳上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
阅读前的第一观感是,标题党。
但看完之后,心悦诚服。
“演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熊猫的身上展现了“过往历史对不完美现实的奇异掌控”。
它的身上带着太多过去的食肉特征,它的全部生活方式都是对这些特征的妥协。
但是,它活下来了,而它同时代的许多动物却没有;它虽没有食草的肠道和菌群,但它赢得了时间。
它是一个矛盾的奇迹。
如果再给它几百万年时间,它也许也能获得食草动物那样的完整消化系统;再给几百万年,它也许能诞生一个全新的庞大类群;再给几千万年,其中甚至可能出现智慧生命。
的确,每一步的概率都很低;但是生命演化到今天三十八亿年,哪一步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如果我们回到六千五百万年前,谁能预料到那些在恐龙阴影下逃窜的小小动物将成为今天的我们呢?
”这是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的原话。
言简意赅地说,熊猫经历了如此漫长而难以想象的演变,成为了食肉目里唯一的素食主义者。
但熊猫的濒危不是因为大自然放弃了它,是因为人类的干涉。
如果适应能力这么强,也已经凭着强大适应力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到今天我们都保护不了,那人类还能拥有什么呢。
同样,那位作者,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芝加哥的海浪与牡蛎》。
看不见的潮汐与海洋,被自然用春秋笔法,写在了千里之外的牡蛎身体里。
潮涨潮落,一呼一吸,牡蛎的身体机能里,自有一片海。
牡蛎带来了海。
很多人都说,这是科学的浪漫。
对啊,这就是科学的浪漫,自然的浪漫,也是这个我们一直试图摸索却从来还是不得而知真相的世界固有的美丽。
而动物们,野生动物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他们存在,才能提醒我们,在傲慢的人类之外,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宽广,不可思议。
老爷子的访谈里,有一段对于保护雪豹的意义。
“我们需要引起人们对雪豹的关注;雪豹既是一种美丽的大猫,又是它所在的群山和环境的象征。
如果你保护了雪豹,也保护了它的猎物——比如喜马拉雅麝和岩羊,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你保护了整片森林。
就算有人住在这片区域也没关系,他们只要意识到了这些生物,行为也就会改变。
如果你开展一个保护兔子的项目,没人会注意你的;但是雪豹的话就会有。
人们认为雪豹很美丽,有来自内心的感情牵挂,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人们真心对它有感觉的时候,科学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感谢他们如此的可爱,感谢雪豹的优雅和脆弱,感谢熊猫的憨厚与可爱,感谢金丝猴的淘气和活泼。
他们的萌,他们的美丽,能够引起所有人对动物的共情,然后人们或许因此会回过头反思自己,收敛自己不必要的贪婪,谦和一些。
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在2014年年底,我曾经到雅安的熊猫保护基地做志愿者。
山里天气很冷,志愿者住宿楼挺简陋的,依稀记得第一天回到房间脱下鞋子,满脚是血却毫无知觉,是被冻裂的。
但那一周时间里,我一直感觉特别幸福,哪怕只是做着最简单的工作,给熊猫的房子打扫卫生,挑选食用竹子,切熊猫蛋糕,给他们喂食,给他们铲铲屎。
我承认这中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沉浸在做一名滚滚铲屎官的虚荣光环里。
但一些近距离观察到的画面,却是真实地令我更喜爱这种生物。
例如,熊猫妈妈怀抱着刚生出毛发的熊猫宝宝时,是多么的爱不释手。
中间有一个小瞬间,她放下了宝宝到一边进食。
尽管我们偷偷摸摸地尽量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熊猫宝宝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外人的存在,嗷嗷地又微弱又生气地叫了起来。
熊猫妈妈立刻放下竹子,到栏杆外转了一圈,保育员哥哥说她这是在示威。
然后她回到宝宝身边,一把捞起抱在怀里,还抓起竹子试图隐藏起她的宝宝。
宝宝立刻乖乖地安静下来,像是突然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威胁到它,因为它就在妈妈的怀里。
那个瞬间,任谁,都不得不动容。
所以,我不苛责电影制作的方式,毕竟客观条件是有限的。
我仍然感激,电影把动物们的可爱和脆弱都展现在世界面前。
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下一次,请务必一定要有下一次,就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动物们,好吗。
以下附上文中提及的几篇文章链接,希望对雪豹和野生动物有兴趣的人有一点点帮助。
倘若多一个人看,也算是,我曾为了野生动物们,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
1. 《【果壳网专访】乔治·夏勒:若我是老虎,请别拿枪指着我》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05/来源:果壳2. 《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03/来源:果壳3. 海洋和牡蛎这是从Ent的微博上看来的,ID:Ent_evo 。
整个影片都在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什么青海高原的苍茫,白云翩然四川深山竹林的落叶金黄,阳光灿烂春日雪化成水,汇入瀑布隆隆而下冬日雪花坠落,枝头冰梢棱棱除了这大自然的寂然之美动物们也一直在讲述它们是如何跟随自然的韵律丹顶鹤扇动翅膀,优美悠然雪豹达娃面对入侵者,肌肉凸出,张开血盆大口,后腿不断刨地从喉咙里逼出的低吼几乎可以让人闻到血腥味金丝猴淘淘从一个枝头飞跃到另一个轻盈矫健得就像中国古代绝顶轻功高手熊猫丫丫大口大口得吃着竹子然后仰卧在地面上,就不动了御敌、捕猎、跳跃、进食这就是它们的本能甚至于在那些我们看来纠结痛苦的时候它们依然在展现最自然的东西淘淘的离家出走,冬季回来又被父亲驱赶小熊猫美美不慎从坡上滚落,一直滚了好久才停下来达娃面对严寒和被驱赶出领地的考验,发出捕猎最后一击甚至于最后被母牦牛连连撞击,不得不放弃猎物死在冰天雪地里还有那些温情欢乐的时刻达娃被儿子蹭个不停,咬耳朵淘淘救了妹妹,成了家里的英雄,被父亲再次抱着摸头丫丫叼起女儿,搂在怀里,舔它观众席上总是一片惊叹可是,动物根本不知道自己很萌、很帅,很可爱在对子女的爱流露的时候,它们只是抱抱、蹭蹭、舔舔在威胁和离别到来的时候,它们总是在选择逃离、进攻、或是找同伴无论结局是什么,无论是否性命攸关在它们身上都看不到抱怨、犹疑和评判尽管有愤怒、悲伤或者欢乐但在它们那里好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块大自然在通过它们来表达喜悦与哀愁它们只是自然的孩子,只是活生生的存在从动物身上看到臣服更确切的说它们从未与自然分离过无论是饥饿、严寒或者生产甚至生与死永远都在自然的怀抱里一直是生命的韵律神的节拍
怎么说好呢。
就感觉又是预告片比正片要精彩。
<图片1>在这一期试映活动申请做试片员的前半个小时,我刚好看到了这一部电影的预告片,预告片给我的感觉是融合了趣味与灵气的一部纪录片。
但我看的那个预告片版本配的是简介性旁白,而正片全程伴随的是叙事性旁白,即片子一边放、周迅一边讲故事。
而故事的主线其实还是比较饱满的,通过大自然四季更替以及四种动物的代代传承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阐述,呈现的是自然生命轮回交替的一个主旨,故事本身不存在大问题。
所以看完之后我就在回头想,其实旁白的剧本和展现方式是不是出了点问题呢?
显然我是很喜欢周迅的大烟嗓的,细想之下我就发现:我之所以觉得有点失望的地方,其实是由于旁白的叙事性剧本,以及旁白以角色代入形式去演绎小动物们的内心戏。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感情的表达会比动物丰富许多;而动物之所以区别于人,是在于它们很多信息无法用口头言语甚至肢体语言去传递,但它们依然能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动物看起来会比人类萌的原因之一。
但这部纪录片的剧本就显得稍微有点画蛇添足,周迅跟着剧本代入性地去渲染甚至了许多动物卖萌的角色,就会变得像是妈妈在给小孩子讲故事一样。
但说到这里,其实就发现这部片子让我觉得有点失望,但这绝非说它不是一部佳作——显然它特别特别适合带小孩子去电影院看,真的特别适合,大概这也是迪士尼所希望去呈现的效果吧。
然而,我连女朋友都还没,写完这篇影评时刚好踏点到七夕,还是洗洗睡了吧。
不怕你们笑话,这电影的末尾我是哭着看完的。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电影,应该会喜剧收场吧,结果雪豹达娃的死还是让我心碎不已💔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和娃无法度过这个寒冬⋯⋯还以为,到这里,导演已经向小朋友们展现了大自然足够的残酷,后面会给达娃和她的孩子们一个happy ending。
哪知道,不止于此。
饥寒交迫的达娃,孤注一掷冲向牛群,死死咬住一头牛犊的脖子,不肯松口。
牛妈妈用庞大的身躯和牛角去踩踏和顶撞达娃,最终达娃受伤,落荒而逃。
达娃最终伤重而亡,白雪逐渐掩盖了她漂亮的身躯。
身后她的两只雪豹幼崽,只能黯然离去。
两个妈妈,雪豹和牛,都是为了孩子在奋力一拼。
也许,你要说这是动物本能,她们并没有多伟大。
而我要感谢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自然,他没有对大家说:动物们就是萌萌哒,它们和谐地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雪豹顶着一身漂亮的皮草俯视大地,她是高原之王。。。
NoNoNo动物们也有恶劣气候需要对抗,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也会受伤饿死,猴子也需要抱团取暖才能过冬。
它们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生活,而自然永远都不是只有一面。
即使是生而为王的它,也要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达娃死了,死在真实的大自然里。
2016年8月第一次带孩子去看电影,于是选择了这部老少皆宜的动物电影。
影片以丹顶鹤开始,以丹顶鹤结尾,不过故事的主角却是雪豹母子,熊猫母女,金丝猴淘淘以及藏羚羊迁徙。
正如导演陆川所说,这是一部动物故事,而不是纪录片。
因为影片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根据导演的需要进行剪切,而非完全实际的记录。
比如片中淘淘在苍鹰的爪下救了妹妹的情节显然是利用画面的剪切加上旁白进行的脑补。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这是一部可以给孩子观看的电影,所以不宜表现太多大自然的残酷。
应该说,这是斤年来少有的优秀的国产电影了。
不过影片的几个瑕疵包括:周迅的嗓音和经验决定了她不适合作旁白;影片中的台词太过直白太过啰嗦了。
说真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近年来拍的比较好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舌尖上的中国是我觉得最好的),以一个上帝的视角重现了这片大地上最美的景色,依托生命的轮回,讲述起这个故事。
情怀是足够的,同时,作为一部纪录片,科普性与严肃性的削弱也是一大亮点。
诙谐而不流于庸俗,哀而不伤,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平衡和尽善尽美的地步了。
我想,大概也只有真正的静下心去,才能拍出如此的佳作吧!
文/黄若菲昨天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我们诞生在中国》当日票房刚过500万,另一部,当日票房已接近5500万,再看豆瓣电影的评分,《我们诞生在中国》评分8.2,另一部,评分5.4,不知道万达家少爷的客串演出,对于后一部影片在万达院线的排片是否有影响,不过显而易见,大多数电影观众荷包里的钱,又去支持了一部烂片。
烂片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用的?
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我参与撰写过《北京晚报》的《2010年飘过的国产大烂片》,当时我们光影栏目的QQ群集体选举,还只凑出了9部,如今如果再写当下的烂片,可能每个月评出10部都没什么问题。
那么,这么多烂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有人说,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导向,是观众爱看,所以才有了这些影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电影的制作方只是生产商,产品要想和消费者见面,是需要通过在院线排片来实现的,这就好比你生产的是一种专卖产品,必须在专卖店才能出售给消费者,那么产品销量的多少,就是由专卖店来控制的,电影票房就是如此。
除了某些定向观影的观众,大多数目的性不强的观众,是把看电影当作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一,在休闲的时间里,在热闹的街区,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来观看,是最常态化的电影消费模式。
如果你的排片无法安排在休闲的黄金时段,也无法进入热闹街区的电影院,那么普通观众能随机选择到这部影片观看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相反,如果在热门影院的排片在黄金时段,场次又多,不管多难看的电影,票房也不会太差,只是看的人越多,口碑越差而已。
但是,这又怎样,至少票房上去了,钱赚到了,口碑算个球,日子一久,烂片一多,大家早就会把所谓的口碑抛到脑后,下次还是找热门IP,凑几个鲜肉明星,搞一些特技效果,记住一定更要3D制作,照样赚个盆满钵满。
票房反映出来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是经过加工的市场需求,拍电影毕竟是商业行为,好片如果不赚钱,人家还会继续拍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问一下郑钧,《摇滚藏獒》据说成本是3.34亿,最终的票房呢?
不到3000万吧,这还是郑钧动用了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还有华谊兄弟参与制作与发行,面对院线封杀、排片不足造成如此惨淡的票房,作为原著作者的郑钧说他不会下跪,他会竖中指,这只能说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的悲哀。
朋友看了我昨天写的影评,打算今天去看,却发现我昨天看这部电影的影城,昨天显示今天还有排片,而今天,它已经从排片表里消失了!
排片少,已经是先天不足,《我们诞生在中国》能够做的,就是依靠口碑宣传,把随机观众转变为定向观影的观众,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影片,首周票房将有部分捐献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用于动物保护,是的,我们无法改变排片,但是我们能够改变上座率。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预告片和资料,只是单凭电影名字猜测这可能是一部歌颂我国地大物博的动物纪录片,但怀抱着能在大荧幕看到熊猫滚滚的期待,我还是选择了买票进场,结果没想到,这部片子成了我第一部哭的稀里哗啦的动物世界。
电影一开始,随着镜头在广阔原野缓缓推进,我产生了一种还在上海迪士尼完《飞跃地平线》的错觉,在迪士尼的镜头下,每天传说在雾蒙蒙的钢筋水泥里的我,突然发现自己都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云和天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自由奔跑的生命……整个纪录片的内容是在周迅的旁白里慢慢推进的,纪录片通过春夏秋冬的时间轴和不断转化的地理空间讲述了雪豹、熊猫、藏羚羊和金丝猴四种动物的故事,每个动物都选择了特定的代表,展现出动物的家庭生活……一开始看到这种设定,我内心是拒绝的,人类尝试永动物的视角来解读动物难免武断且煽情……在这样的片子里我期待的还是更多真实而本能的动物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雪豹妈妈为养育孩子不断抗争,熊猫妈妈在孩子的独立与不舍中挣扎,藏羚羊妈妈在一路迁徙的旅途中小心翼翼保护孩子,还有因为被父母忽视而离家出走的金丝猴……你当然可以说这是拍摄者故意的煽情,但是在这些动物的眼神里诉说的情感我无法视而不见……然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这又不是一个贩卖温情的故事,没有一味的展示美好和想象中的世界,有动物之间的搏杀,血淋淋的撕咬和让人难过的死亡……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在这些残酷背后,是一个动物母亲为了孩子和另一个母亲的搏杀,是一个母亲送走成年孩子的难过,也是独立的小孩面对世界的坚强……那么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
周迅的旁白又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动人的音符……这个世界既有温情也很残酷……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逝去,又在这里重生……周而复始……”所以,当你开始嘲笑“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矫情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忽略了,其实在我们的本能里,其实是有爱这样东西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动物后代繁衍的自然情感之中,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我们也有……周一我们又将回到凶猛残酷的城市森林里,那里的搏杀不逊于在自然中无依无靠的动物,但是我们也仍然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个世界上,爱与残酷同在!
不喜欢主观代入想法的解说。
PS的有点过了!
喜欢雪豹~熊猫也很可爱~还有那什么也很可爱...哦,对!那个等天气晴朗的延时摄影先生。
可惜了这些素材。
配音出戏
本片与life story之间差着六百多集《动物世界》,全程不是在拗镜头就是看动物摆拍,好剪出一个能配得上那些美丽的空镜头和周迅沙哑音色的故事。陆川用这些动物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但真正爱动物的电影人们,会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一个地方,展现无数值得激动伤怀的生命礼赞
加一星给动物演员 解说差评 天堂的大猫
这不伦不类的是什么东西,没有纪录片应该有的精致严肃高雅,也没有动物电影的可爱有趣,一看导演:陆川,嗯……make sence
陆川说这不是纪录片而是自然电影,定位真是精准,靠旁白意淫出来的那点故事性,正是陆川的水准。
别拔高,什么我们生在中国,周迅那个哑嗓加上陆川的傻×文人思路毁了这样的片子,摄影师辛苦了。
适合儿童的迪士尼纪录片 不适合在大荧幕上展映 观影过程太让我火大 小孩子看见动物就会惊呼 周迅的旁白是个什么鬼…太啰嗦
出场的美丽动物和大气养眼的延时自然摄影能给十分,非常养眼,但因过于累赘的旁白和低幼的故事叙事减两分。说句玩笑话,看完觉得动物比人领先一百年嘛,当我们还在为男女分工的鸡毛蒜皮纠缠不清自怨自艾时,动物世界里的雪豹、熊猫、藏羚羊俨然已是单身妈妈女权先锋,单肩挑大梁,秒杀现实中的人类啊
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四种动物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符合迪士尼全家欢的诉求,拍的也是美美哒。但以纪录片而言,多种动物拍的太散,不如老实讲一种来的实在,雪豹拍的最好,大自然和生存就是这般残酷。而丹顶鹤也只起到了“轮回”的客串身份。周迅的解说并不觉得生动,怀念赵忠祥老师。
在达娃的世界里,剥夺生命是为了延续生命。
这他妈跟CCTV动物世界有什么区别?????找周迅配音就能进影院卖票了?????
谢谢摄影。然而靠着剪辑完成的故事,配上太太太主观而幼稚的旁白,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很可爱的片子,动物很可爱。但是故意的剧情和解说有点画蛇添足,也许小朋友会喜欢这种设定吧,看他们好开心。
摄影美炸了,丹顶鹤展翅好美。金丝猴好萌。雪豹妈妈死看哭了。一个关于所谓成长、自由、母子、家庭和生存的自然纪录片。看到的却是那个并没有为生存问题每天挣扎的自己,也在慢慢长大学会独立的自己,等待母亲放手,却也依赖母亲怀抱的自己。片花说摄影是等待的游戏,等半个小时又会是个好天气。
怎么能刷到8分的。。为了迪士尼和这个题材去看,然而依然挡不住导演陆川的三流水平引起的观影不适
周迅解说毁了这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