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影评,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辛辛苦苦码了好一会,但被hx了😢还没绑定邮箱,实惨。
这电影全明星阵容,佐藤健,有村架纯,菅田将晖,二阶堂富美,冈田将生,山田孝之,看着很养眼,演技也在线,最后的那段艺术化处理非常非常喜欢,整个剧的节奏也拉起来了,有一星是给它的!
也不知道之前发的影评里的什么词踩雷了,也不敢再写了,之前截了些台词,非常真实,留以小记。
好久之前就下了这个电影一直没有看,前一阵翻出来看,简直像是被劈了一刀,心里冷飕飕的,又堵得慌。
讽刺感透过屏幕扎在心上。
最近也听到过几次“请用一分钟介绍一下你自己”,就像之前只能140字以内的微博,写了长篇大论精简再精简的删掉,留下的只有干巴巴的主干,好些个情绪都留不下来,看着都令人焦躁。
总觉得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躲在阴影里,看着台上被光照着的小丑,安安全全的评价,实际上人家在台上万众瞩目,自己只能暗戳戳的发酵内心的阴暗,谁都不是。
真的,真的,太现实了。
光太郎说,“内定”真是个奇妙的词,真的是这样,让人瞬间就放松下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安定感,还是飘着的。
所以真的去做,去努力,才是真正安定下来的唯一出路。
真希望能像光太郎这样活得敞敞亮亮。
被揭穿后的那一段段小剧场简直惊艳,把一段段140字的推特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冲击力太强了。
那些个其乐融融的,欢笑的,安静的时间里,有人在俯视着并仰视着这一切。
“nanimono”这个名字真实的令人心酸。
二宫拓人仿佛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浓缩版,像是常常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吐槽的我们自己。
佐藤健一开始面无表情的脸看着像是温吞,实际上是冷漠。
瑞月明明知道拓人暗地里是这样的但是没说,我真的很好奇光太郎的反应,估计会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吧,愤怒或是同情。
理香就如拓人分析的那样,从一开始把简历扣过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表现出性格来了。
她说她看了那个推特太多遍以至于要背下来了。
她说她不发推特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看拓人的小号也是坚持的动力之一吗,看到有人那样赤裸裸的讽刺自己,是不是就像被抽了一鞭子,又有了跑起来的力量?
二阶堂富美演得真的很绝,被发现后那段狠厉的话和无力的哭泣。
隆良自视甚高,直到被瑞月骂醒。
“脑子里的都是100分,但是不拿出来就只有0分”。
白日梦谁都会做,实际做出来就不容易。
所以即使是20分的东西也要先做出来再说。
讲真直到他眼镜拿下来我才看出来是冈田将生😂这电影当初冲着苏打下的,结果主角5人除了有村架纯其他全是熟人😂还有山田孝之的惊喜客串。
拼演技太刺激了。
虽然感觉像是被打了耳光,但是还是给个高分吧。
大概人总会有那样的时候。
你在分析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注视着你。
但我想,我们都更希望,注视着自己的是瑞月那样的人。
也希望自己像瑞月一样看待别人。
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拓人内心的小剧场,那是日常的琐碎思绪,又是一个失败的观察者的呐喊,平淡又不平淡的味道,那就是拓人,也是很多人的心思。
最神奇的地方,是我以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居然是有观众的剧场,我以为是剧场,可拓人看到观众中的瑞月,从舞台上冲下来,直接冲到雨里,跑向了现实中的瑞月。
最催泪的部分,是瑞月对拓人说的话。
肯定了他写戏剧的样子,就像肯定了他本人。
佐藤健真是个好演员。
昨晚煮汤时在看,吃饭时,我姐不要看这个,说感觉佐藤健头发怎么剪成这个样子,看着也不帅了。
是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里面,拓人确实是不怎么让人喜欢的,这个人是拓人,不是佐藤健。
果然帅气离不开气场。
但最后那句,“对不起,我没有办法在一分钟内讲完,抱歉”那种很难发现的细微的语气变化,那种决定诚恳说出内心的样子,还是很帅气的。
我是谁,你是谁,他/她是谁,我们又都是谁的谁。
自出生,我们就执着于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确认自己,确认他人。
无论是本质,还是边界,我们都渴望寻求到一个答案。
然而究其一生,这是个无解题。
因为人是变量,社会是综合体。
每一个界面,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时光,相互碰撞,交织出无数维度,不停地在刷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趋同于利益。
亲情友情爱情,全都如此。
血浓于水,也不妨碍皇帝弑子。
亲密无间,也不妨碍反目成仇。
爱入骨髓,也不妨碍鸾凤分飞。
更何况同学同事上下级?
影片里,年轻人们从象牙塔踏出的第一步,在生存的重压下,不得不踩在泥泞之中。
每个人都试图努力地扶住脸上的面具,小心翼翼地扮演完美的自己。
因为,破碎的样子,很难看。
更因为,破碎后,会被路人无情的踏在脚下。
每一种人设下,都叫嚣着无数本性。
贪婪、愤怒、嫉妒、懒惰、淫欲……奔涌在血液中,烙印在骨子里。
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同存。
在生活这座竞技场里,我们最大的善念,莫过于收敛起恶之花,与人芬芳玫瑰。
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无论如何包装,都无法掩盖冷酷的丛林法则。
勇于发现,承认自己的缺陷,学会正视、与之共处,甚至掌控和转化,远远要好于暴露弱点而不自知。
弱者的可悲不是因为与强者相差甚远的实力差距,而是永远沉醉于自我编织的美好梦境中。
前几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昨晚看了花絮和sp的采访。
砂糖的分析说的很清晰,让我又看明白了一些。
“我觉得这部作品也包容了人们思想中那些不能见光的部分,不仅去宽容它们,还施之以爱。
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吗,像是普通人就要按照不知是谁决定的标准人生之路走下去,虽然普通人对此没有任何怀疑,会加油考试,加油求职。
但是隆良这样的人对社会的标准提出质疑,他是想坚守自我,强调自我,有点刺头的那类人。
隆良的怀疑是正确的,这种质疑没有错。
但是也有像光太郎和瑞月这样的,遵从社会的潜规则,不怀有任何疑问,努力生存的人们。
还有理香这样的,她不仅遵守规则,还会主动出击,下功夫包装自己,想比别人爬得更高。
而拓人就是像我刚才说的,分析着不同类型的人们,把他们归为不同种类,坚信着自己不属于任何一类的人。
”三浦导演在处理戏剧方面真的很上手,中间穿插着几个还是学生时期的片段,很青涩,又相当地有张力。
花絮中有提到,戏剧有个片段是坐着的一排人回答问题,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当演员”导演安排此处时并没有给剧本,那些回答问题的人说的是内心真实的答案。
不由地佩服这样的安排调度。
自以为是犀利深刻,不过是内心嫉妒不安作祟。
影片开始我以为男主是个冷静睿智的观察者,克制而清醒。
全然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观察里满是偏见,满是冷漠,满是妒火。
影片中以乐队、音乐剧为基底的炙热梦想与以艰难求职为背景的压抑现实碰撞出生活底色,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独自承受着自己的抉择。
用尽力气去维持表面上的得体,都是在不同道路上拼命活着的人,只是不同,没有优劣。
影片结尾对男主内心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转,令我大为震惊。
震惊之余又觉得这就是人啊,最普普通通的人啊。
内心一闪而逝的念头,稀松平常,过了便过了,揪起来细细审视,才发现不堪丑陋得令人震撼。
即使最终揭露了男主阴暗的内心,我还是不讨厌这个角色。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暗房,无法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铺开来展览,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所以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要妄想探清别人的内心,毕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还没有摸透。
一片茫茫中,更不要对他人妄下定义。
自我反省,警钟长鸣。
很有意思,后面戏中戏来表现男主的推特小号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有的时候用过于抽离出来的淡漠旁观角度来看事情,自以为是“客观”,自以为是看透了真相,其实只是各种刻板印象堆积后做出的自以为正确的判断吧。
事情和人都不是能“客观”看透的。
或许能通过140字分析出许多东西,但那不是真相,你永远无法窥探一个人的全貌。
而且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也许这个人之前确实有你“客观”分析的缺点,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如隆良在瑞月的一番话之后确实有所改变。
而有些事情比起“客观”考虑清楚,直接着手去做更好。
拓人“客观”地觉得做剧团这条路走不通,自认为考虑现实才是明智的,贬低银次是想更加拥护自己判断的“正确性”。
其实他对戏剧是真的热爱,只不过两个热爱戏剧的人,一个追求质,一个追求量,他应该还有点看不惯银次追求量大于质的产出,某种层次上他俩真是绝配互补的搭档,也许泽前辈也是这样想的吧。
但是他自以为看透现实,却没法完全放下理想,这就很致命了,这头找工作迷茫缺乏内驱力,那头理想不敢去追逐,倒还不如像银次那样干就完事。
对自己真诚一点,既然放不下理想,就一头热血扎进去啊,“客观”考虑太多只会畏手畏脚。
“客观”分析一切到最后,没有看透他人,甚至也丢失了自己,不知自己为何者。
虽然重点是拓人视角,但其他角色也挺分明的,仿佛都能在现实中看到类似的影子。
光太郎和瑞月性格是真好啊(不论爱情的话…),尤其是光太郎,阴暗人是真的羡慕这种真诚大方没啥心眼的性格TT
剧中剧的表现既是全剧的结构,也是解构。
所有隐忍不发的张力全部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爆发出来。
给砂糖的演技点赞。
给八爷的演唱和作词点赞,歌词写出了本剧的灵魂,无法表达,只能抄录全词:NANIMONO – 我们都是,就像迷路的小狗,虽然笑得无所畏惧,但是心脏却颤抖不已……“透过楼梯旁的窗户眺望人群在楼梯的途中我们会去往何处呢带着不确切的话语调整呼吸道声初次见面之后若是被爱着的话热烈欢迎如此重复着朝远方前进最终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呢在楼梯的途中仿佛迷路的小狗一样无所畏惧的笑着心脏却是颤抖不已即便如此也非常想见你哪怕再笨拙也要朝着远方前进作为一介演技拙劣的演员无法按照台本那样舞蹈只是率直的攀爬着楼梯即便明白也只是白白等待快来嘲笑我的丢脸吧来给我取名字吧背过楼梯旁的窗户目视前方朝向遥远的彼方前进带着不确切的话语调整呼吸道声初次见面之后若是被爱着的话热烈欢迎如此重复着朝远方前进无所畏惧的笑着心脏却颤抖不已即便如此也非常想见你哪怕再笨拙也要朝着远方前进”
相信我,这样你会觉得电影更加精彩。
这也是我多给一颗星的原因。
我认为,本片其实撑不起“群像”,更不至于“一场求职把人性丑恶都逼出来了”。
试试,轻松一点,把它当作拓人的独角戏。
从一开始,拓人在众多社团中选择了“戏剧社”,他喜欢写剧本。
意味着,他追求思想上的独特表达,喜欢一针见血的观点。
他的确是众多好友里的“智慧担当”,擅长收集信息、做各种分析,权衡后选择最优的答案。
因此大家非常信赖他,也经常夸奖他的观点是那么有趣犀利、总结到位。
不难理解吧,在这样的内在喜好与外界强化之中,拓人已经相信自己是一个能观察分析所有现象、远离世俗、充满独特智慧的局外人了。
那么,开个小号来评价一下我身边的怪象吧,释放我这无处安放的魅力——拓人心想。
果然,与众不同的视角收获了一些粉丝的青睐。
然而更重要的是,能在夜深人静欣赏拜读自个的才华。
拓人喜欢观察人,认为执着梦想的曾经伙伴和假装高级的新朋友是同一类人。
而泽前辈认为他们是不一样的,惋惜地对拓人说:”我以为你能分辨出来“。
原以为这是不重要的小插曲,但是下一次见面时又被提起了。
泽前辈打断拓人:“我不理解什么推特文化,我就是感觉不一样“。
此时我恍然大悟。
这是反转前的一个伏笔。
为什么前面重点铺垫的“分析王”的拓人此时遭受质疑了?
我想,不仅因为他羡慕嫉妒着曾经伙伴的勇敢追梦,因此带上了有色眼睛;更在于,他的分析总来自推特、评论等外在信息,而他自己甚至不愿意亲自去现场看一场表演。
他已经,不敢去用感觉和直觉做判断,甚至可能,他已经失去了感知能力。
因为他是——局外人啊。
他在“何者”账号里发布着阴暗、猎奇的内容,粉丝或许喜欢这种阴冷尖锐的局外人视角。
可是对于他本人,却是在负面阴暗的思维里越走越远,甚至放弃参与自己人生的权利。
他一遍遍地鄙视、看低曾经伙伴的努力,因为他想证明,自己分析所得”坚持走戏剧道路更艰难“是不会错的。
他在防御,用自己最擅长、最骄傲的方式。
理香的拆穿,是拓人的社死现场,更是他迎来转变的一道光。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从来没有诋毁过瑞月。
是真的没有。
后来,他为自己搭建了戏剧舞台、用力奔向了瑞月、在虚假的求职场上说了最真诚的想法。
也终于去看了一场演出,坦诚接纳自己对另一个人生选择的放不下。
放弃做局外人真好啊。
因为局外人,也是寂寞出演着独角戏的可怜人呢。
- END -
多亏了观众,演员们的辛苦演出都有人关注。
他认真地分析,即时反馈,写下自认为最客观的评价。
舞台上灯光切换,布景调动,等到谢幕时他作为旁观者鞠躬,却被牵动跳入了片场,失去了观众的身份。
入戏了就狼狈了。
多年求旁观而不得,为此扼腕。
舞台上这一段真的很有趣味,把一路向下的情绪迅速提升,印象深刻形式新潮象征意义也很明晰。
总体7分,这一段值4分。
因为算是日常,结局稀里糊涂也可以接受吧。
也不知道是村花演得烂还是这个角色烂,没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内心戏多到脱离题材,快进扫完。
你们都辛苦了,不过年轻人的烦恼那么多都加起来,不是很能打动我,要是单人也就算了。年轻人有时候会产生“认真你就输了”的想法,但其实真正在做的还不是自己吗?还是认真的做做事吧。
砂糖脑内转为话剧的那一段真的很妙 特别能体会砂糖、白富美还有冈田的小心思 其实说不上是性格阴暗 只不过是因为大家都是活在伪装之下吧 ★★★☆
我在想,像我这样放弃fit in后瘫倒在地说出“世界很大,路很宽”的人,也许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是透明的nobody吧。不过,再怎么逃,不管选择哪条路,也许都没人强大到不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就像谁能说谁的任意一条发出的没发出的社交网络动态,不在渴求着一个like?
1.总有人以为自己可以不被卷入西装革履中,还自视甚高,一副与众不同的智者模样,殊不知别人比你早一步看透现实,不愿意戳破你的一纸孤傲;2.不要仅凭几条140字的内容去评判一个人,就如你无法在1min中内就展现好自己;3.情绪暗涌,何者知晓。
差点两星。剧本没问题,但是片子真是完美精确地展示了若手派各自的表演短板,村花和菅田将晖几乎一度看不下去,后期舞台形式算是挽回来一点,山田孝之挽回来一点,片尾曲挽回来一点,非常勉强地完成了原作任务。
自己看手機刷推也許不會無聊,但看別人看手機刷推就一定很無聊。peer pressure真的太無聊了。
真的难看
不知道在说什么 日本人都这么变态么?心态都好阴暗 也就SUDA正常点 好生硬
真不是针对中国青春偶像励志经历人生风雪感叹世界沧桑岁月静好抿嘴电影 何者拍的现实又迷幻 冷静又热血 缓慢冗长又悲喜交加 可以学习
简介比故事精彩系列,题材很有意思,但故事的走向实在诡异,各种透露出不伦不类感,尤其是人物间的关系,非常奇怪。看完的感受真的应了片名,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看。
补卡,难看的让我立誓不再看非参赛电影..............
如果说前面一大半的铺垫是对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最后二十分钟的高光时刻则完全体现了导演三浦大辅的舞台剧天分,一如其前作爱之涡中有限空间下的欲望交错,本片在室内戏的不停辗转下体现了人物的焦躁不安,并于砂糖被揭露推特小号后完成了人性复杂面的华丽展示,可惜收尾略仓促
感觉充满了戾气。
无论是对求职状况的揭露,还是对毕业生的心理剖析,都十分流于表面,点到即止,前辈的角色更是鸡肋。讲道理基本靠吼,悬念一眼就能看穿,这是大部分并不优秀的日本电影的通病。唯一的亮点是佐藤健故事最后的话剧舞台,当观众和社会才是这一切的终极看客,年轻人何去何从?而故事在这里已经可以结束。
(从电影转场到舞台剧的不着痕迹,是6的,惊叹手法还不到一秒,跳回剧情,女主又在表白……导演也许是话剧出声吧,所以只会拍没头没脑的话剧)全篇莫名其妙的对话和表白,就跟电影里被观众埋汰的话剧理由一样,学生气,不明所以,乱七八糟
小号被人发现的社死现场,太内心的戏还是太考验导演和编剧了,这部就一直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肤浅独白的感觉,不细腻,不走心
比想象的好一点点
总的感觉是预告片和主题曲大过电影本身。就职和话剧是我去年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却没有很大的共鸣。展开地有点无聊,80分左右那段的话剧舞台表演形式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一段。
这是一部日本毕业生找工作勾心斗角的故事,这个卡司确实觉得可惜啊。申请微博小号请万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