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我们的悲欢离合,究竟由谁来书写?
命途多舛,众生的生老病死,到底是谁在掌握?
影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英文名Written by显然更为切题。
不得不说,影片的创意很棒。
韦家辉、欧健儿可以说是杜琪峰的御用编剧,老杜的片子拍得好,本子过硬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影片由一个女文青贯穿始终。
在10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双目失明的欧乐儿成了一名作家,为了怀念在那场车祸中死去的父亲,为了抚慰伤口依然在滴血的母亲、弟弟和自己,她开始写小说。
小说中她家的情况与现实相反,母亲、弟弟和自己死去,父亲活着,却失明了,由一个菲佣照顾。
虚构的世界里是有鬼的,他们母子三人回到父亲的身边,一家人通过特殊的方式重新团聚。
可是好景不长,灾难再次降临到欧乐儿头上,母亲和弟弟在一场事故中丧生,撇下了欧乐儿孤零零一个人。
她坚持把小说写下去,故事开始变得峰回路转,可是也开始变得有些混乱。
总之,通过种种,她终于意识到无论多么不舍,故去的亲人还是要离开,无论多么艰难,她必须要咬紧牙关活下去。
影片最后算是对命运由谁来书写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我们自己。
结尾主题的升华有点儿牵强,母亲和弟弟的丧生过于生硬,排除掉这些部分,整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尾还算丝丝入扣、自然流畅,高潮部分的混乱并没有对整体产生太大的影响。
并且,所谓的“混乱”,有可能完全是我,一个比较理性、强调逻辑的人的一种偏执而已。
如果不那么理性,那一段倒是最为煽情、最为感人的一段。
还有一点,刘青云的戏真好。
印象深刻的是吃鬼妻做的饭那场戏,他一个表情我的眼眶就湿了。
好演员就是有这种气场。
http://axinlove.com/2009/09/written-by/《再生号[Written By]》你活在谁的记忆里by @xinl.ve 090927除了画面精美,再有一个熟男、一个熟女和一个新人外,《再生号[Written By]》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特点。
小孟婆开着“再生号”(类似于冥河之舟的轮回工具),让人觉得生死、思念与不舍都成了小孩子的过家家。
任一个家和至亲的命运,随便就可以被玩泥巴的手一推,然后貌似就可以重新来过。
命运之神的手拨弄凡人,可能确实如此,譬如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还是慢慢地捏一些与自己形体一样的生命,后来干脆则是拿起沾了泥土的树枝,遍施雨露般地一撒,制造着生命。
对上帝而言,个体只是几亿万分之一的微尘,但对个体而言,那是100%的情感和生命于其中。
人鬼殊途阴阳相隔的情感伤痛,《再生号》没有抓住细腻之处,浮于生离死别的表象,更像了一场游戏。
再把之前的文章的一段话复制一遍:中阴界的传说:奈何桥上孟婆汤,爱恨情仇皆虚妄。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
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
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
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归尘土,贪嗔痴的治疗方法是戒定慧,知易却行难。
要让人真得放开一切无情无欲至无相,那他/她从你身边走过,便不再与你有任何关系。
牵挂和思念的美,原来是或多或少的贪,这样去理解感情是否太可悲。
段誉想到要为心上人而死时,想得是王姑娘和表哥婚后,还能记得曾经有个傻小子为她付出。
读《天龙八部》的少年,把自己看做是痴痴傻傻的段公子,能为对方在未来生活留点记忆就好。
当他/她之于你,不留任何记忆时,你是惶恐自己不曾爱过伤过,还是更怕未曾在世上走过一遭。
用笔触写下喜悦或者悲伤,把情绪幻化入纸上的人物,更多地应该是寻求解脱和救赎,而非加深记忆。
在人生暮年写就《Atonement[救赎]》的Briony,在虚构的世界让Robbie和Cecilia相聚,弥补的是自己因为嫉恨做出伪证,造成的悲剧。
程希(林熙蕾)因为丈夫离去,沉浸于哀伤之中不能自已,于是女儿汤乐儿(阎青)开始编造家人重新团聚的小说。
活在妻子和子女记忆里的父亲(刘青云)在写作中再生,抚慰了生者的悲伤,也应了电影的名。
向天偷取了与死去亲人的重逢的机会,“冥冥之中”要施以惩罚,逃过车祸的母亲和小弟十数年后死于花街的事故,命运的悲剧貌似更多一些。
然而,未来表示依然生活在对方的记忆里,即便是注定的悲剧,痴人也会飞蛾扑火。
现实和虚幻场景的不停切换,编剧出身的韦家辉自己肯定非常清楚关系,观众其实只要把握了生者对死者的无尽思念也能掌握大概状况。
既然这样,其实就不必反复地切换在两个世界之中,有添足之嫌。
一段在孟婆奈何桥的场景,实在太过陈旧的画面,依稀让人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鬼片中,倒不如都用搬家的空中漂浮。
作为一个并不以复杂叙事而意欲以情感取胜的电影,韦家辉的表现并不好。
以杜琪峰的奇诡编剧闻名的韦家辉舍长取短,但愿,这只是他偶尔的一次玩票,不是在银河映像外的自立门户。
Written.By.2009.DVDRip.XviD-CoWRY
《再生号》虽然是多层次叙事,假想与现实不断交错,至最后让观众几乎分不清什么时候为假想,什么时候为现实,但在很多情节发展上保持直接而简洁的叙事风格,枝蔓的情节基本上不延展,车祸如何发生如何善后,人家的阳台为什么垮塌,观众不得而知,因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关于生死和人鬼的话题,于是电影开头,一家人在车中的谈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画面出现之时,已是一家人翻倒在车内,而紧接着的还是关于鬼的话语,melody始终不知道到底爸爸是否相信这个世界有鬼。
这自然是一个铺陈。
所以后面的情节推动地很快,只突出妈妈的伤心和小孩子的长大成人,然后到墓地一景,已是十年后。
但妈妈一如当年一般,痛哭失声,再次暗合主题,预示这一家人对故人的执着,方显出后续情节绝非生造。
不过几个场景的变换,melody开始写小说,电影迅速进入正题。
这时,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的节奏又慢了下来。
爸爸的房间是现实中一家人房间的再复制,窗外的缆车都一如现实中的存在。
电影缓缓展现melody笔下的爸爸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继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进行和情绪的变化。
所以妈妈又有了笑容,家里又有了鲜花。
为了强调写小说给一家人带来的变化,韦家辉仅仅只用了一个场景,就是两个充满鲜花的世界,一边是开朗起来的妈妈带给家里的喜气,一边是女儿在小说里表达她看到妈妈转变的喜悦心情。
鲜花又是下一个阶段的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情节急转直下,突然妈妈和弟弟也死了。
这里编剧们做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死讯由警察带来,melody大哭一场,然后电影又快快地进入了虚幻世界。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电影,虚构情节占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关于现实的描绘反倒像是每一次虚幻世界里故事延续的过渡而已。
这样的安排很好地配合了思念中的再生之主题。
失去所有亲人的melody早就失去了能够坚强生活下去的勇气,起码暂时是。
她必须要选择马上进入一个虚拟空间来排解悲痛,又可以使亲人在假想中重生。
而且在这样的世界里她可以生也可以死,甚至用死换回妈妈和弟弟的生命,或者再次回到爸爸身边照顾他。
一切的假想不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女孩于生死之间不停地犹豫着。
在这一个部分,编剧们似乎不再懒得言说,而是极尽能事地把情节颠过来倒过去。
结尾亦是如此,一个之后尚还有下一个,直待真作假时假亦真,观众才迎来的最终的尾声。
电影便很干脆地结束了。
女孩活了下来,这是最好的且是最应该的结局。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在小说里,我选择死来宣泄;现实,我选择生,跳回了天台。
这一分钟,我好了很多;我知道下一分钟又会很伤心,很痛,我知道这是必经的阶段,我叫自己尽力,要一天比一天好。
有多长命,活多长命,有多好,活多好。
当年骂《无极》不好,并不是因为陈凯歌不够有文化,而是因为他不肯放下身段,结果影片出来的效果大概与他预想的意境差之千里。
而香港导演好在直率,银河映像就是个代表。
这批导演、编剧是能够狠狠玩意境和气氛的,但是他们永远不放下叙事。
新生代里头有彭浩翔(这胖子倒是很久不出片了)。
把故事拍到一个绝对的境地,把人物搞到一个很逼仄的角落,所以能逼着观众在故事的绝境里产生代入感。
一切的玄虚其实都是源自真实。
最大的玄虚和意境其实就是“枯藤老树昏鸦”的铺排,而那么有国学功底的大陆人却不懂得这一点。
或许现在的银河映像只是存在于我们心里罢了。
我愿意把《再生号》当作银河映像的作品,韦家辉是他的功臣,也能够和杜琪峰一样,作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写在快断了线的香港电影史上。
这点我不是不知道,而是最近看了一本杂志才恍然间将一切联系起来。
银河映像是风格化的,但事实证明,他通吃。
再生号,连名字都最直率不过,而国学导演会在古文里找出“无极”这样貌似有所指、其实无所不指的词汇来,也敢于使用“跟着你,有肉吃”这种极想营造大愚若智气氛的二逼对白来。
国学导演大概忘记电影其实真的是一种通俗艺术吧。
讲阴阳两界的故事,就干脆“再生”好了。
再生是故事的根本动力,也是对于将死的人、或者死去的人(就是鬼)来说,最想实现的愿望。
所以当愿望实现的时候,会怎样呢?
再生号就开始诠释。
写小说可以改变命运,孟婆也可以改变命运,听起来好狗血啊。
可是韦家辉是不怕的。
他把故事搞得好复杂,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还要不停的想着,这段是真实的,那段是小说里的,这段是现实跑到小说里的,那段是小说里人改变的小说里的真实……不得不承认,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喜欢智力游戏的。
可是智力游戏绝对不是耍弄人的。
很多过于玩弄智力游戏的导演其实是在鄙视观众的智商,而真正的智力游戏是为了堆砌人物的情感。
在游戏里,一定会有角色出了错误,错到没法收拾。
这样,故事的矛盾就出来了,真实感也就有了。
再生号所建构的故事逻辑乍看片子会觉得好笑,但是一旦所有人物在这个逻辑里认真游戏的时候,悲剧感也就有了。
这就是韦家辉厉害的地方。
他不怕用狗血的桥段来建造逻辑,只要他诚心对待他的逻辑。
也就是诚心对待他的电影。
这也就是很多导演做不到的地方。
不够智慧也就罢了,还不够真诚。
活着总比死了好,因为每天能见到日落日出,能闻到生的气息,能感觉到存在的实感,有些不能不摆脱的过去,就让它变成记忆存在于自己的脚下,这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这妞够惨,死了老爸,瞎了双眼,不够,10年后再失去了至爱的两个亲人,还给意淫之下,跳了N回楼......这片或许立意不错,没拍好,华而不实,香港电影就是这个毛病,有想法却差少许。
生死,便像是写硬币的两面,永远是一面朝下当你把硬币树立起来的时候,那种玄之又玄的平衡,是颤颤巍巍的,让人不舍得触碰,哪怕是孟婆所以,再生号里,其实转满了喝下孟婆汤的已经往生了却准备投胎的人们所以Melody或许真的是小孟婆了,又或许她一直活的写小说的状态刹那间,你往往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小说?
一直就像是在看电影的感觉但自己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电影里呢?
让我想起《苏菲的世界》,当苏菲被带到了兔子绒毛的最外层时,忽然她开始想,究竟什么是什么把她拉出来的?
而她又是谁呢?
小说里,我写我想要的,我写我想变成的,我写任何可改变的!
生活里,谁又在书写我们的故事呢?
我们又是不是被投射在硬币背后的那一群人呢?!
或许,任何人,都是在Written by的控制中如果说这是惊悚片的话,我喜欢这样的调调和寓意,因为有思考!
如果思念真的可以让人复活,那么就在思念中,永生吧!
每一个曾经写过小说的人,都能理解汤乐儿站在天台,选择to be or not to be的反复无常。
不一定经历电影里这么戏剧化的历程才能含恨执笔,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往往是嫌活得不够戏剧化。
穿不了华服,享不了佳肴,经历不了生关死劫的爱情,参与不了风云变幻的时代。
刚刚被一碗泡面打发好的无聊午后,有什么比用几个方块字满足自己的荒谬梦想更安逸呢?
文字,最低成本造梦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台打字机,一张纸一支笔,甚至只是你不断编造不断记忆的脑,一个如你所愿的世界就由此展开。
在这扁平的,只有黑白两色点线面的世界里,无数光影斑斓的点被瞬间触发,链接到一切类似的视觉、嗅觉、听觉的美好记忆,凭空建造起只属于你自己的专制王国。
没有哪个小说家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是君王,没有哪个小说家不曾全心代入成为主角的快感,在那一瞬间什么贫寒、卑微、孤独或彷徨都不再重要。
所以说小说家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但终究还是自以为幸运的。
否则不会有九把刀念着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写出杀手系列和猎命师传奇,不会有单亲妈妈 J.K. Rowling蹲守咖啡馆角落写出哈哈哈哈哈哈哈,不会有你和我放着油腻的碗筷和脏衣服不管,把泛着油光毛孔粗大的老脸凑近屏幕,继续编造与这个纷扰世界格格不入的童话与神话。
下载的冲动是来源于刘青云的《神探》,刘青云的演技和整个剧情融为一体,是少数让我看到意犹未尽的电影。
于是对于类似题材和演法的《再生号》,我抱了强烈的兴趣。
真正开始看的时候,倒是又被过于艺术化的镜头磨掉了一些兴趣,毕竟我是执着于港片那紧凑快速的节奏感的人,《再生号》于我,稍嫌慢了些。
值得一提的是将山顶缆车和载人去投胎的再生号联系在一起的情节,因为上次去香港的时候还特地跑去坐了山顶缆车,没想到编剧可以利用这个香港特有的红色缆车来融入到剧情里,突然觉得人生也很戏剧化。
既然提到了编剧,就先来说说。
整个是一环套一环的。。。
混乱啊。。。
跟《神探》最后的换枪有得一拼。
现实里的小说,小说里的现实,再是小说里的现实里的小说,互相影响,互相切磋,最后竟扭转了时空,不知是生是死,应生应死。
也很喜欢电影里的一段独白,生和死就像硬币的两面,通常总有一面必须藏在另一面之后,只有当硬币树立的时候,才有共容局面的出现,但是竖立着的硬币,是摇摇欲坠的,一碰就倒了。
有人评论说这片子的编剧已经成精了,我倒是觉得最后的最后,连编剧自己都已经搞不清了。
也许生生死死,本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最后的寓意又回到了珍惜生命,很老套,但是很诚恳。
韦神啊韦神,挑战智商和运转之作。
想法足 缺精工细琢
韋家輝當初不應該自己拍《再生號》(交給杜sir會不會好點?),一個敘事結構如此複雜,需要腦袋在短時間內極速運轉的多層次劇本就算交給名導操刀都不一定能夠駕馭到(人哋路蘭《潛行凶間》最多都係得五層夢境,韋生竟然可以寫到七層⋯⋯),而文本往影像的轉化恰恰又是韋生的弱項,過分倚重畫外音表達人物情感、解釋劇情(「編劇電影」的特徵之一)因而淡化了鏡頭語言的表現力度(死後世界那一段粗糙的CGI看著更像低幼童話)。不過話說回來,除了杜韋(銀河映像)以外,目前還想不出香港仲有邊位導演兼編劇有能力拍出似樣的「心智遊戲電影」(puzzle movie)。
打乱时空的确很惊人,但是有点莫名其妙
太好看了。。。想起神探。此类真幻交织的电影,这个是将复杂度做到极高的。女儿的演员都多大了?演瞎子不太像。儿子太傻蛋了。我感觉这个片子编剧高分,导演低分。片子似乎急匆匆的进入这个奇思妙想。
很有想法的故事
韦sir的剧本第一次让我觉得失望了.....开头非常好,看到三分之二我开始了强烈想要吐槽的冲动,女儿那么好的角色实在给毁得太彻底了!!还有个硬伤是女儿没有问警察她母亲是怎么死的,那么她虚构的父亲角色怎么会狂喊我希望阳台砸死地是我呢,因为这个问题我一直坚信女儿死了,父亲没死才是最后的结局。
如果这部电影是在我看《无限恐怖》这部小说之前看,我会给五星来赞叹编剧的想象,小说中的人物认识到了自己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无限恐怖》里,那种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居然有了互动,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悍,小说、电影或者真是另一个平行的空间。
又混沌了,六层?七层?。。归归鬼鬼归归鬼归归零~
创意叙事完全是在为情感累积做服务,必入我的年度最佳
不懂的人尽情的不懂吧
暈鳥。孟婆好fashion。
故事前面的确让我感觉很惊艳很童话,讲故事的角度和模式都很不错很有新意,但是进入的太快了,于是韦家辉开始正式瞎编,以致后半段一直很混乱,不过就这几年的香港电影来说,这个不错了。
三星半 情节进展到最后很令人失望
太乱
创意不错 有点混乱
不错,对死亡消解的能力很强啊。
很差!
乱七八糟
现在看来就没那么优秀了,最好的两部分是爸爸装作不认识妈妈,另外是盲女主人公的相差一分钟的自杀,主要还是没有找到并发展更有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