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名到情节都比较类似《公众之敌/Public Enemy》,都是讲述了一名恶名昭著的银行劫匪。
上下两集,共4个小时的片长。
第一集的开场部分感觉很好,错综复杂的不同角度镜头,拼凑在一起同时播放同一场景,使人有一种心乱如麻的感觉。
这一部分与第二集的结尾相呼应,同样的情节却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虽然没有悬念,但依然很揪心。
情节没有太大的起伏,但从未冷场,主人公行事虽野蛮独断,个人魅力却相当出彩。
抢银行、越狱以及劫狱,是本片的一大看点,法国人拍枪战确实很有一套,总是能把匪拍的很悍。
殴打记者一段也很解气。
总体来说,很不错。
blog.sina.com.cn/bluesliver
故事延续了Part1,采用了倒叙手法。
刚开始就是被击毙的镜头,最后结尾呼应了开头,同时也回到了Part1的开头。
Jack还是不停的作奸犯科,入狱和越狱,流亡各地,还是能找到跟他的女人。
影片的结尾还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得到了伸张,懂得。
此片说到底还是商业虽然从开始我一直都感觉导演致力于将此片纪录片化一点影片开头的分镜格更加重了我的错觉到后来发现还是枪战 爆炸 美女出场刺激的配乐恰到好处场面够暴力好看只是细节处理太潦草故事压缩太多 以致太多“有段故事在里面”的情节都展现不出来比如他是怎么从长官那里贿赂到一把钥匙的他身边的女人的问题还有他逃狱的计划这些都是说干就干 跳跃度太大了 一句话一个场景就摆平给予的信服感真的不强但当然如果一一拍出来交代明白的话 影片时长就会很成问题所以我想讲讲关于系列片的问题此片不拍成系列片个人感觉有点可惜了这么独特的题材像这种题材到了咱国家 广电局绝对想都不用想 直接和谐掉 所以这题材是多么的珍贵啊系列片不就花的时间多了点 预算高了点吗而且这么好的题材我是很看好的在过度压缩的情况下此片都能得到广大观众的高评拍成系列片的话不能说没有可能成为影史经典啊说实话我感觉此片肯定是预算不够看过的也知道片中也没有打爆几辆车 也没出现啥飞机坦克追逐场面和关键时刻一律快速剪接成本降低不少 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乃预算不足的最佳处理办法导演能挑出这题材 绝对不是没眼光没远见的人所以没拍成系列片 多半就是经费的问题
梅林纠正警察对自己名字的拼写时一定不知道,在距离他万里之外的地方有个英雄也叫梅林——嘎达梅林。
而当地的人民还为了这个英雄谱了一曲长达4个小时的民歌。
而几十年后,弗朗西斯瑞切也用了长达4个小时的胶片试图把另一个叫梅林的家伙塑造成“英雄”。
有很多人觉得法国人浪漫,行走之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拿破仑法典开创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事立法的先河,为世界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国家,这样一群人看似矛盾的人群也制造出了梅林这样一个怪物。
很多人说导演试图把梅林塑造成一个英雄,在我看来其实更像是对法国当时的社会体制、司法制度的一种抨击。
纵观全篇,梅林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智商罪犯,每次行动压根没有周密的计划,临时起意去抢另一家银行,武装打劫监狱等等,这样的行为放在其他任何地区都难言聪明,看起来更像是二百五。
但为何在法国、在加拿大(法语区),所有这些愚蠢的行动都几乎成功了,而且司法体系始终对他无解(N次越狱、大闹法庭),甚至让他有机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变相宣传自己。
如果把一切解释为法国人太浪漫与善良、法国的司法体系太人性化,那么为何最终会派人在路上伏击并枪杀他。
根据以上种种,作为一个只在书本上认识过法国的人,对这样一个国家,对这样一个民族充满了困惑和不解。
或许导演本身也对这些充满自己的疑问,所以他试图通过这么个负能量英雄去不断捶击和拷问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知。
反正我是不喜欢公敌这个角色了。
为什么?
因为他打老婆。
前前后后还换了那么多女人,还每一个都祸害了。
首先,他年轻时候遇见的。
一个美丽单纯的西班牙姑娘,人家不会说你们国家的语言,放弃了自己西班牙的生活,来到了你的国家。
如此之大的牺牲,不就是为了最初纯纯的爱情?后来,你入狱了,她还是没有离开你,一直在等着你。
最后,她给了你两个孩子,给了你最美的青春。
而你,在你所谓的兄弟面前,对她一顿拳打脚踢,还差点开枪。
后来他人生的还有其她女人,一个最终入狱了,一个看着他被捕,一个看着他被枪杀。
前前后后,除去他处处留情的桥段,至少有四个了。
你一个受罪就行了,你一个人搞你的英雄主义就行了,凭什么耽误人家纯情少女,凭什么拉别人下水,跟你遭罪?
追求女性,完全是为了他个人的荷尔蒙需要。
很多人在电影的渲染下,心中对这个公敌树起无限的崇拜和向往。
醒醒吧。
充其量,就是一介莽夫。
一个真正的男人,上,要对的起父母,下,负责的起自己的儿女。
他哪一点做到了?
自己的孩子,都要留给自己白发苍苍的父母抚养。
我已无力吐槽。
他一心还想当英雄。
计划抢了银行后,有了大把钞票后,解救仍在监狱中的兄弟。
实际上,一笔钱,花在了买珠宝上,再一大把钞票,奉献给了卖车的。
过着如此骄奢淫逸的生活,还想谈做个英雄。
看他最后的啤酒肚,便不难猜出,他生活质量大大上升了。
此外,这个公敌虚荣心还无限膨胀。
接受采访,不忘美化自己。
记者拍照,还不忘摆各种姿势。
真正的英雄会这么做,真应了那句话,越缺什么,就越想显什么。
两部电影下来,他说话的那个方式,都流露出流氓气质。
各种粗话,大大帮助我复习法语。
谢谢!
总之,他就是一个罪犯,抢劫,杀人,越狱……罪犯终究是罪犯,还想树起英雄的名号,真不如树牌坊的妓女,至少妓女没有伤害什么人。
可惜,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就算在监狱里,他也是活的舒坦,注意是单人间哦,注意有电视哦,可以收到很多台,注意还有饼干哦,还是LU这个老牌子的哦(可恶的广告植入,这是无处不在)。
好在,终于,在大马路上,他被枪杀了。
也算是平息了我对他满腔的憎恨。
海报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顽强不肯低头的生命在那里划上句号。
长这么大,没服过谁,却死在一群游击队手下了。
罪犯由法官创造。
而法官,为国家服务。
电影很棒!
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罪犯,仔细琢磨电影里的一些台词非常有意思。
续集中加入了更多的亲情和爱情,好看极了!
也许我早应该睡去与也许我应该早早睡去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并无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生者之言,一个是死者之言。
生活本身是难以容忍的,枯燥乏味,重复性地工作与衣食,英伦多出悍匪,幸运的如迈克尔.柯林斯,真如片中所言彻底推翻与改变了一个国家系统,不幸如梅林,毫无办法地让自己死去。
死亡本能是佛洛依德梦解析文本,被此人拿去当书名,戏谑地将自己荒诞的生活变得不仅仅是荒诞。
大伯 发布于: 2009-07-31 22:11SDMS评分: 75分《头号公敌2》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这正是第一部所缺乏的。
其实这部电影的先天优势在于雅克·梅林个人经历的线性化,他这个人不像很多其他人物,是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所无限纠缠在一起的。
雅克·梅林没有被家庭所困,也没有被女人所困,同样也没有被搭档所困。
所以我们虽然看的是一个传记电影,但是《头号公敌》在节奏上更接近于一部公路片。
无数的女人出现又离开,梅林的浴血搭档也是一个接一个地换。
这部续集比前作进步的地方也表现在这里。
在第一集中,人物的出场是作业式的按部就班,但在续集中,导演为每个人物的出现安排了一条严谨的内在逻辑——雅克·梅林的自我意识解剖。
当竞报的记者出现的时候,雅克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犯罪精神:“我生活在剥削者的社会,但是我没有剥削任何人。
”这个观点随着影片的进行,被主创人员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无情的鞭笞。
而这些都是随着新人物的不断出现而得以实现的。
雅克·梅林绑架了亿万富翁,他对后者说:”你是剥削者,我是革命者。
“而后者讥讽梅林的犯罪哲学:“雅克你知道革命者和盗匪的区别吗?
革命者会马上杀了我,而盗匪却等着拿赎金,然后把我放了。
”电影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雅克·梅林只是一个罪犯,他身上没有任何神圣的光环。
他的一个拍档为他做了一个无比生动的比喻——你是一个陀螺,你不能停下来,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吗。
雅克·梅林的最后一个拍档——查理的出现使梅林的个人性格进一步得到了丰满。
梅林为了女友对查理的不敬而大发脾气,女友则回斥他:“太自以为是,会孤独终老。
”这句话触到了梅林的痛处,他没有任何保持长久的关系,包括女人,包括之前一起浴血的拍档,最后都慢慢离开了他。
而那个为了制造新闻而造谣梅林背信弃义的记者,则给了电影一个恰当的切口,去揭露雅克·梅林炫耀自己的犯罪精神的自恋情结。
整部电影唯一不喜欢的是结尾。
很简单的一个收场戏,雅克·梅林被人干掉。
导演非要把它处理得荡气回肠,他是这么做的:用了很多角色的走位,配合监视人员的紧张举动来营造气氛,而后行刺的整个过程,也和一些警员的奔跑没有太多逻辑地剪切在一起,硬是将一场一两分钟的戏拖到了近十分钟。
感觉就是想把它拍成经典,但实在是气场有限,根本没有那种《教父》最后的复仇或者《盗火线》最后的警匪对垒那种味道。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遵守这部电影一直以来的跳跃式节奏,结尾也会来一个干脆利落的死亡。
雅克·梅林的一生本来就是充满着这种突然性,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某些效果而忘了整个电影的风格。
这不是“教父”一样的黑帮史,不是“汉尼拔 Hannibal”医生的智力闪耀,没有“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的反思,也不是“越狱”的缠绵悱恻,更不是“切•格瓦拉传 Che”的造神运动。
“Mesrine: L'instinct de mor死亡本能(上部)”“L'ennemi public n° 1”(头号公敌 下部),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生传奇。
上下部合一起在四个小时左右,也说不上是哪部更精彩一些,梅林的死亡描述用的笔墨有近半个小时左右,也许导演像我们一样,不想他就这么死了,但无论多不舍得,乱枪之下,无有完肤。
监狱对梅林这样的人就是去进修,然后“越狱”就是毕业考试,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在狱中写的那本书,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从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就是证明。
在电影前的说明中:本故事有部分虚构,因为不能完全反映人物本身的复杂性。
相对还是中立的观点中,我们来数一下复杂的东西,只要有这三点人物就会闪亮了。。
一,盗亦有道,这是成为一个成功黑道人物的首要潜质。
我抢银行,但不滥杀无辜,我越狱成功,冒死也要帮一下狱中的朋友。
二,家庭观念,这个呢,要用刘黄叔的话了,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对父母子女不要牵连,对妻子不能让外人欺负,自己为了朋友可以打骂,也就是为妻子两肋插刀,为了朋友抛妻弃子。
祸不及家人。
三,情义大于生命,他的同伙换了很多,咱们各走各得道,我对得起你,但是,外人不能说我背信弃义。
不知道不要乱讲。
不喜欢的人也许会说,这像是一部流水帐一样的传纪电影,抢劫,杀戮,越狱,然后不想再受牢狱之灾,警察也累了,直接干掉得了。
如果他的理想再大点,冷静点,也许就是某某反政府组织的核心了。
但他没有,最终只是一个传奇,不是英雄,不是奸雄,不像狂魔,只是一个喜欢违反现有社会组织的普通人吧了,只是他去做了,不高兴就去做了,也很执着的做到了,所以成了传奇。
以上也是他的“毕业论文”的主要观点。
做为一个犯罪专业的高材生来说,监狱这种地方比大学更能学到东西啊。
灿烂的阳光下,雅克梅林带着漂亮的女友,开着用从银行抢的钱新买的BMW,在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的悦耳嘹亮的歌声中,穿过广场,肆意的享受着自由的生活那一刻,那个镜头,让我想起许巍的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这个镜头真tmd棒极了下篇比上篇好看,更紧凑更暴力更血腥。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是雅克·梅斯林最后死亡的特写,浓稠的血顺着额头滴下来这个懂事起就在反制度反束缚的恣意妄为的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好比齐天大圣孙猴子一样的英雄,懦弱的警察甚至不敢再抓捕他一次,只能将其当街射杀当他出现在警察的埋伏当中,每个警察紧张的要发疯要崩溃的胆小样子,都和梅林的顽皮凶猛形成巨大的反差。
体制内的每个人都依存于这个现有的体制,靠体制保护靠体制分配,打破体制呢?
意味着什么?
梅林说没钱,没钱我就去银行抢导演似乎刻意的显示了这样一个反体制的英雄的光辉形象……Edith Piaf《Non, Je Ne Regrette Rien 》歌词: 不 没有就是没有 不 我无怨无悔 好的也行 我欣然接受 坏的也罢 我全无所谓 不 没有就是没有 不 我无怨无悔 付出了代價 付出了代价 一扫而光了 全都过去了 我才不在乎过去 ……
不喜欢
被讨好到了,看得非常爽
隔了好几天才看第二部 感觉没上部厉害
一代枭雄,曝尸街头…
梅林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大盗, 还有着明星的潜质.
两个小时但是看点还没有第一部多啊 从梅林开始和他那个搞左翼的朋友混的时候就没啥看头了
我不想当剥削者也不想被剥削,要钱?那就抢银行啊!反正也是剥削者的钱。所谓的司法公正在哪里?在我手中的钥匙里吗?还是在那些屡屡被收买的狱警上?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的计划很多,我要炸掉监狱,救出那里的弟兄们!我要消灭这个系统,重建一个系统!
二刷完的观感跟第一遍相反,这次反而觉得第一部更出色,对雅克梅林的未知感塑造了足够的悬念,相比之下一路上他的情爱、越狱、抢劫反而拍的有些平淡。下集中他的小伙伴的更迭,他的心理活动以及暴力场面的呈现在导演层面都缺乏灵气,最后的海报一幕很经典
和第一部各有所长
6.5/10
你爹爹的这也太好莱坞了,,,,
我怎么就是看不过他大腹便便的样子 ... = =
上下连看,一顿大餐。
说什么浪漫情怀,只不过是为了sex而已;有什么政治抱负,只不过喊出来吸引大众而已;为了自由,那是给自己犯罪找借口,仅此而已
文森特卡索气质男,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看些。2020.02.20.NG
其实一部电影也能讲完,大概是为了拯救法国电影吧,搞成两部,还玩出不同侧重了
无法想象,法国警察就这样笨吗、、看的很迷惑的电影,,,
大搜查让我想起《红圈》
价值观
比较平庸的犯罪传记片,全靠文森特卡索的个人魅力在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