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家大事

小家大事

主演:李立群,奚美娟,张歆艺,高晟晖,符荷晴,刘龙,于小慧,王华英,范明,刘力扬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8

《小家大事》剧照

小家大事 剧照 NO.1小家大事 剧照 NO.2小家大事 剧照 NO.3小家大事 剧照 NO.4小家大事 剧照 NO.5小家大事 剧照 NO.6小家大事 剧照 NO.13小家大事 剧照 NO.14小家大事 剧照 NO.15小家大事 剧照 NO.16小家大事 剧照 NO.17小家大事 剧照 NO.18小家大事 剧照 NO.19小家大事 剧照 NO.20

《小家大事》剧情介绍

小家大事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各自经历了情感和人生坎坷的中年男女宋旺富(李立群 饰)和罗应娟(奚美娟 饰),从初次见面时便对彼此有了好感。二人有意结为夫妇,怎奈子女又成了幸福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阻碍。宋的女儿盈盈(张歆艺 饰)和罗的儿子朱大器(高云翔 饰)互相看不顺眼,她们更对父母的婚姻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一家人互相不团结,所做的生意也见不到起色。雪上加霜的是,宋的前妻陈惠英因为盈盈自杀未遂的事件加入纷争的战局,大器亲生母亲的弟弟王德才则带来一个足以摧毁一切的秘密。 可怜可悲又可爱的两位中年有情人,通往幸福的道路竟是如此坎坷曲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末武江湖之相忘江湖金字塔游戏冬天的礼物哆啦A梦:大雄与奇迹之岛育蝇奇谭夺命枪火凯瑟琳·科恩:颜值即正义熟女杀人事件夜之女王元素,洗发水,圆点和查尔斯浪漫满屋2愿你在此紧急追捕是亲密的你五月的鲜花企鹅人锦衣卫之初露锋芒律师少数派报告王冠第六季女人置上米佐的复仇人类之巅3分手再说我爱你你在这里终极目标包三姑外传离经叛道暗夜心理师拆弹专家2

《小家大事》长篇影评

 1 ) 要讲好这个故事真的很难

不是所有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也并不是把大量的社会话题(患病老人安乐死、老年丧子、同性恋人的感情和欲望、孤儿的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好电影,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才是衡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先说好的,演老人和男主角表演还是不错的,不浮夸,小演员表情不多也还好。

但是故事情节上有几点是值得商榷的,1、健一和王立维去爬山,王立维就抱定去死的想法?

如果不是,明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故意清晨独自离开?

2、王立维看起来应该是个海员,又是同性恋的情况下,小孩为什么不由母亲抚养而要由基本上没得能力的父亲来抚养?

即便各种原因是父亲来抚养,在小孩母亲还在世的情况下,父亲去世了也应该由母亲来监护而不是找一个养父。

3、王立维的妈妈,也就是片子中的老人,开始的时候语言都很刻薄严厉,但是后来又承认早就把健一当成了家人,中间其实并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呀,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4、老人和小孩应该都不知道健一后来拿回来的药是效力更厉害的违禁品,怎么在喂药吃药的时候就感到了生离死别?

阿嫲死后的清晨,健一好像知道老人过量服药死亡,小孩也清楚是自己多喂这个药是导致老人死亡的样。

 2 ) 爱情里做选择,无法不受伤。

亲爱的房客里,患有重病的秀玉阿姨,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前一晚,坐在床边问健一,“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泣不成声的健一说:“有”。

阿姨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有幸福就好。

” 即便在她的认知里,同性恋爱是不该发生或是难以理解的,但经历了儿子意外离世的种种后,他卸下了对这个“房客”的设防,释怀了对这个“家庭破坏者”的怨恨,开始接纳,承认健一与立维(悠宇爸爸)的关系,解开了内心的疙瘩,将悠宇托养于他,“我内心早就没有怨你了”,安然离世。

对于健一,一个失偶同性恋,这十个字化开了内心压抑许久的苦涩,在照顾秀玉阿姨,悠宇数年后,他的房客身份在那一刻得到了官方认同。

虽迟但到,“爸爸二号”这些年的任劳任怨,都在眼泪里凝结为值得。

秀玉阿姨,没有将两代人的误解遗憾带进尘土里。

为了这份看似“失衡”的同志爱情,做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在不被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忍受痛苦照顾离世伴侣的家人,健一除了‘’卑微”外是否有更好的选项,选择“自由”会不会被认定为自私出口?

离开悠宇是否意味着对立维的失信背叛?

当自私和委曲求认同碰撞,如何出离不是受伤的选择。

为了一份带有残缺感的爱情,走进不被理解甚至招来异样眼光的困局里,这种自我牺牲是否换来内心认可的等价交换?

他一开始都没有想清楚,选择在痛苦中坚守,他或许是为了弥补“你害悠宇没有妈妈”的无法挽回的过错,在法庭说出“我要认罪”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带着太多人否定感的他为了赎罪。

亲爱的房客,在一开始,当健一面对立维说出“我养你”,当他以房客身份走进王家时起,就注定了失衡的爱情结局注定伤感。

但这本就是一场“有欠有还”的爱情啊,没有起初那句“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 或许就不会有令人受伤的困局!

 3 ) 爱屋及乌

近年来同志电影好多讨论感情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在同志感情之外,很多现实层面的东西,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

本片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影片,因为设置的背景是一个多重矛盾的集合,有妻子有孩子的同志出轨找男人,两人外出登山发生意外,然后孩子意外导致了母亲的死亡,这重重的矛盾把人逼到了角落。

首先提一点,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不太相信现实中有林健一这样的人,能做到如此程度,因为做到这样需要太多的条件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两人之间深厚的爱与理解,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东西。

台湾如今已经同性婚姻合法化,但社会可能仍然处于不认可的状态,当然社会的认可是很复杂的东西,或者说同性平权如果迈过法律这道关,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当然,在我有生之年,大陆是不可能了。

影片对林健一和王立维的感情正面描写的很少,但健一对立维母亲和孩子所做之事,足以反映出两人的感情之深,但健一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只因他是同性伴侣,这是一种对健一的伤害,好在他得到了重要人得认可,母亲愿意将孙子让他收养,小孩也知道并且认可了健一。

当然片中的健一太压抑了,好像是为爱牺牲了太多,我其实还是希望他多为自己考虑一些。

 4 ) 《亲爱的房客》:失格的他者

公众号:源桌作者:三杯猫原文链接:「骄傲月特别篇」这部台湾电影,提醒着我们任重道远 qq.com缘起:平 等 的 幻 觉1969年6月28日的“石墙起义”,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LGBTQ+群体的平权之路。

这些被社会抛弃和伤害的性少数者们终于不再沉默,不再任人宰割,而是站起来开始捍卫自我的权利。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游行过后,LGBTQ+群体将六月定为“骄傲月”,来庆祝ta们的成功反抗,也在呼吁着每个人都享有着人权,和每个人都拥有着自由表达爱与自我的权利。

而其实在今天,不管是西方世界还是亚文化领域,似乎LGBTQ群体的身影在主流视野当中越来越多的被看见。

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进入了主流文化和社会当中,并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尤其在互联网全球化的特定时代语境之下,LGBTQ群体极大地活跃度和极高的粉丝量,似乎已经表明着LGBTQ平权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的完成时刻。

我们也能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和声援着这一群体。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论,我常常感到迟疑。

我会思考,那些发出“支持和包容性少数群体”的政治正确言论,好像不过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那些谩骂和敌对的声音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解决,而是在政治正确的威迫中转入了地下,形成了更深层更难以解决的矛盾。

可是当我们回溯LGBTQ群体的诉求时会发现,石墙起义过后的ta们更多是希望以科普和沟通的方式来转变人们的观念,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掉不同的声音。

这种政治正确的形式虽然能够引起大众文化的注意和反思,却也与其本意背道而驰。

起码,这些政治正确的口号并没有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也正是引起我迟疑的地方。

因为实际上在我的观察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从玫瑰少年事件到幼儿园老师因为公开出柜被辞退,这些对于LGBTQ群体的暴力事件,在层出不穷的发生。

通过洞察网络对于这些新闻事件的评论,我们似乎能够体悟到“平等幻觉”的真相:主流的人群似乎依旧对于性少数群体充满了难以消解的偏见,依然持有着巨大的敌意,发出了极端尖锐的谩骂和攻击。

这其实体现了主流文化与LGBTQ群体之间依然拥有难以打破的交流壁垒,哪怕LGBTQ群体那么希望能够与主流社会进行对话,可实际上依然只是在报团取暖——越声势浩大,越在被动的边缘化。

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互联网全球化的形成,让我们能够极快地组织成一个群体。

而当集中成一个群体之后,这一群体的声音就必然会非常响亮。

因此,实际上,人们普遍观念当中其实依然不具备对于LGBTQ群体的包容。

性向的多元化,更多的只存在于经济发达或者文化产业发达的大型城市。

而在一些信息流通并没有那么发达的乡镇,许多性少数者依然处于煎熬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包括了对于选择真爱还是传统婚姻的纠葛,包括了对于自我认同的挣扎,包括了极端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压抑。

并且,在这些我们难以看见的地方,更多的针对性少群体的暴力事件必然在不断上演。

而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性少数群体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LGBTQ群体依然饱受着暴力的摧残。

在一些宗教国家,同性恋依然是一种犯罪的行为。

在纪录片《欢迎来到车臣》当中,我们看见了那个国家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极端态度。

当地政府对于ta们的驱逐,甚至灭杀,已经到达了一种反人类的程度。

在那样的国度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空间没比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好多少。

ta们不光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甚至丧失了家乡,丧失了生命安全的权利。

所以正如戴锦华所说,令人担心和悲观的是,那些经历漫长时间,需要付出生命,需要流血才能争取到的权利,却在社会文化倒退的一瞬间里被剥夺。

而另一方面,在当代的影视产业当中,酷儿电影虽然不断涌现,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反而体现的是一种对于LGBTQ群体的剥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对于LGBTQ群体的关怀依然流于表面,当我们细读它们的文本时,就不难发现其基础的结构依然是传统的偶像剧模式,其出发点依然是异性恋和顺性别者的逻辑思维。

这大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于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也缺乏了这份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关怀本该呈现出来的思辨和深度。

对于酷儿电影,创作者应该找到属于这一群体的逻辑和独特表达,应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当中,深挖这一群体不同人的心理,和ta们真正面临的社会困境与内在困境。

但很遗憾的是,LGBTQ群体在很多影视剧当中要么被当成欲望投射的对象,要么以一种奇观的形象出现。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在让这一群体变得更加边缘化和被动。

重要的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影视艺术本身在处理社会性议题方面,具有一种沟通连结的责任。

它需要打破LGBTQ群体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壁垒,让两者进行座谈和对话。

《亲爱的房客》:失 格 的 他 者01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要宏观的从整个酷儿电影史来看,那么这部电影一定算不上一个佳作,甚至它的缺点非常明显,以至于只要你对于电影有基础的审美判断就可以察觉出来它的不足之处。

但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主要在于《亲爱的房客》很好的完成了它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我所说的沟通连结的责任。

影片没有像上文提出的问题那样,让同性恋者沦为一种银幕上的奇观,而是从同性恋者实际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困境入手进行刻画与探讨。

因此,这部电影的平权主张并不是流于表面口号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是踏踏实实落地的,是真诚的。

也就是说,《亲爱的房客》实际上的受众并不仅限于同性恋群体。

在台湾通过同性婚姻法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其实面向的是社会大众。

它通过展现同性恋者的社会困境,来引起公众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或者说,这部电影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让这一法律能够更好地实施和推进。

因为法律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保障,重要的是如何让大众在观念上理解和转变。

这也就不难解释这部电影的缺点了,也就是它的刻意煽情和刻意的悬疑。

一方面,创作者希望通过煽情的方式,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这里所说的更多的观众,已经不光是影迷群体和同性恋群体了。

导演在某些桥段的处理上选择的煽情方式,实际上就是希望电影能够移情给更多的普通观众。

但也因此沦入了一种苦情的框架当中。

而另一方面,刻意制造的悬疑,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迎合市场与大众文化的表现。

因为在这个故事当中,其实完全不需要运用倒叙加插叙的叙事手法,来制造悬念。

但也许是因为希望进入大众文化被更多的人看见,所以这部电影采取了类型片的方式,引起观众进行观影的兴趣。

但很不幸,导演的功力没有让这种悬疑性被更好地呈现,这种悬疑化也与故事本身的气质相脱节,导致不自觉地将一些本该连续的情感切断,让影片的逻辑出现了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但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值得国内酷儿电影创作者进行思考和学习的。

02简练地说,《亲爱的房客》所表达的核心,就是一个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和承认的身份,对于同性群体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社会困境。

这一核心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

最具有代表性的桥段,就是林建一被抓进警察局问话,在审讯室里与警察的对峙。

在这场戏当中,作为观众最能够清晰感觉到的就是一个男人不断地被剥夺走成年人的体面和尊严。

一个是作为权利中心的异性恋者,一个是作为权力边缘的同性恋者,他站在了命运的案板上被一次又一次地抹杀掉话语权,他的爱意变成了罪名,被扣上最恶毒最丑陋的帽子,被度以最下流的揣测。

但对于这些恶意,林建一作为一个社会的少数群体,他是如此的被动,以至于无法找寻到解脱的出口,无法拥有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权利。

也是因此,影片始终透露着紧密的窒息感。

影片就是这样不断地展现着主流社会对于一个性少数群体的驱逐和暴力。

而林建一永远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无助当中。

即使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并且在其中拥有作用和身份,但却始终被主流社会剥夺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伴侣的资格,而指认为一个最普通的房客,指认为不怀好意的变态,指认为边缘的他者,被剥夺走他的家庭与身份,被否认他的爱与能力。

而这些暴力的行为,全都建立在社会对于同性群体的偏见当中,和那些主观的揣测一样没有依据。

当老师询问王悠宇给他签字的人是谁,我们看到的是林建一成为了一个无法被验证的人,无法被定义的身份,即使他对这个家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付出依然在主流叙事之外。

另外,这种压迫,不光存在于林建一身上,同样也存在于他伴侣的命运当中。

从他伴侣母亲对于两个人关系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伴侣其实是迫于观念压力而选择和异性结婚的。

这也导致了他的妻子成为了同妻的社会悲剧。

也导致了孩子没有妈妈的结局。

影片在这一方面的表达逻辑十分清晰,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很轻易地将同妻悲剧与社会偏见联系成因果,从而进行一些反思。

电影借助林建一之口提出了最核心的,对主流社会偏见的质询: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吗?

而这种被剥夺的前提是林建一身份的确认。

在影片对于生活场景进行刻画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林建一作为父亲的确定性身份。

他可以照顾自己的“婆婆”,可以做好家务照顾好小孩,可以游刃有余的工作,也可以全心全意地爱这个孩子。

影片其实在展现的,其实反而是一个理想化的生活景观。

但即使这样,主流偏见对于这个家庭的破坏依然是毁灭性的。

我们看见那个外出多年后回来的儿子,他仅仅是因为站在了一个主流的,异性恋的立场上,就可以剥夺林建一长期努力建立出来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一丝血缘关系,就可以剥夺林建一作为抚养人的权利。

因此,影片的另一层思考,就是重新定义家庭结构。

03那么,《亲爱的房客》其实选择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视角,就是导演展现了一个非传统的家庭结构。

这也正是影片内矛盾冲突的来源,即非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

在这个家庭结构当中,导演刻意让妈妈这个角色缺席,转而让同性伴侣林建一代替出席。

除了一些描绘同性伴侣和孩子相处的记忆片段之外,影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针对着林建一和婆婆的相处进行刻画。

这种角度的选择在华语酷儿电影当中其实并不太多见。

而在对于“儿媳”与婆婆之间的刻画中,影片完成了一个非传统家庭被传统家庭接受的过程,也就是“非常态化”到常态化的转变。

就如婆婆在去世前所询问的那样,我儿子和你在一起幸福吗?

幸福的话,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婆婆作为传统家庭观念的代表者,已经内化与和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现实生活里的部分同性恋者而言,得到家庭的祝福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而这种和解,正是基于我上文所说的父亲身份的确定性。

因为在整个家庭结构当中,性别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说,即使林建一是一个男性,但整个家庭结构依然完整。

而支撑这个家庭结构的,就是林建一对于孩子和婆婆的爱。

家庭的概念于是再一次回归到了本质,亲人之间不再是由血缘和传统礼教所定义,而是以爱与尊重为连结。

导演试图通过构建这样的家庭结构,告诉普通的观众。

同性家庭和普通的家庭其实并没有差距,两者都同样充满着爱与关怀。

同性恋者也和异性恋者一样,善良又如此柔软。

因此,从这部电影的视角,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的性少数群体是否真的进入了一个平等且安全的环境当中,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曲终奏雅。

而这一质疑的答案在影片当中已然被回答的无比清晰。

面对主流社会,还有非常多的偏见和恶意正在对准着性少数者们,我们需要时时警惕,并善于反思,平权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所以,尽管影片还有太多的艺术层面的缺点,但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影片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性少数者生存状况的思考

 5 ) 看完好喜欢基隆

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6 ) 陌生人的爱与温柔

一个陌生的房客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个老太,和她的孙子小宇。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要比亲人还要尽心尽力。

所以,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时,这个房客反问:如果他是一个女生,那么照顾恋人的家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个男人照顾另一男人的家庭就显得十分奇怪了。

同性之爱的尴尬和被误解就这样推到了眼前。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而优美的镜头讲述了房客林健一对恋人王立维的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爱是美好的,无论是在什么名义下。

老太突然去世,在其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林健一受到了检方的搜查,怀疑他的动机跟争夺老太的遗产有关。

而报案的是老太的另一个儿子,警方也认为定然如此。

他们根本没想到林健一的唯一动机就是爱,是纯粹而温柔的践行对逝去爱人的诺言。

而对于小宇,房客林健一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代替他的父亲给与他家庭之爱,这也是一个悬念。

一方面是林健一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小孩,一方面是他也需要同性之爱的释放和治疗。

他带着小宇去高山看云海,陪着小宇的父亲一起冲顶巅峰。

他扮演了一个半父半友的角色,一个爱的伴侣的角色,他的使命就是付出和坚持,去治愈人心,去点燃希望。

此片没有过多讨论同性之爱是对是错,而是探讨了在艰辛的生存中,在冷漠而艰困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着爱,坚守着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和温柔。

影片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向观众说明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汲取你和给与你温柔的人。

因为点滴的温情会慢慢汇聚爱的河流和大海,会带走我们的悲伤,也会化解生活的残酷。

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回顾林健一和小宇还有老太的幸福生活。

还原这个亲爱的房客来到这个烦恼多多困难多多的家庭后慢慢有了起色的点点滴滴。

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老太多服了止痛药(麻醉药)造成了类似于安乐死的结果,其罪不在林健一。

而林健一也确实有罪,他为了独占恋人,从而破坏了一个家庭,尽管在爱的名义下,但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家庭的分崩离析的确会对老人和孩子造成伤害。

最终,小宇的回忆洗脱了林健一的杀人嫌疑,但他也失去了小宇。

在远方的小宇的钢琴曲和歌声中,在需要重新面对新的人生的时候,他会不会依然选择用爱和温柔,坚强地面对这个充满不幸和艰困的世界呢?

此片获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7 ) 《亲爱的房客》

《亲爱的房客》,从一本台湾杂志看到了电影,2020年上映的,故事讲的虽然是同性话题,但是全片照顾去世男友的孩子和奶奶,则是贯彻始终。

作为一名“房客”,男主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奶奶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就像这些不理解,在法院上男主说的那样,“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性别为本的同志电影,展现的是“性别一换,全是偏见”的现实世界。

电影用倒叙增加悬念,使得整个观影一步一步的解密,真相大白,作为一个观众,也随着剧情,一步一步的理解和被男主感动,特别一提是小男主,那个演技的自然和高级,完全就是个老戏骨一样,实在好。

 8 ) 林健一的问句。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

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

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

”,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

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

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

”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

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

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

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

”“你该不会以为我……?

”“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

”“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

”“什么不正常?

”“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

”,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

”“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

”“(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

”“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

”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

”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

”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

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9 ) 爱的救赎

从同志相爱悲剧到被家人接受再到家庭伦理议题,可以看出同志群体正在逐渐走出柜子、走向社会,电影的背景走向与同志的当今社会状况刚好不谋而合,这是进步。

林建一因为爱与愧疚照顾已逝同性伴侣王立维的儿子与病母,成为了这个家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却被小叔误解为想要骗取房产而被告上法庭,他的隐忍,他的爱,已经超出了爱情,他是真心把小宇当成自己的儿子,也把秀玉当成自己的母亲;当小宇在收养手续现场接纳他成为爸爸二号时、当秀玉在临终前日承认他是自己儿子爱人的身份时,建一流下的眼泪,是苦难后的宽慰。

最后,当灾难降临,建一主动背负起杀人的罪名,为了保护小宇,也为了完成救赎。

 10 ) 20220102

很久没有看过明明节奏那么慢,却让整个影片充斥悲伤的电影了,好多话都让我觉得很难过,“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老公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就这么一句算不上质问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很憋闷的不公。

我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林健一这样的人,无论是男性伴侣还是女性伴侣,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少见的情况发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身上,构成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带动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想说导演没有把这个群体美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无论是王立维过世后健一约炮排解苦闷,还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小孩妈妈她老公是gay,这都是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刻意避开这些,因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对恋人的占有欲,不能容忍他或她之外的另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最后再私心补充一句,林健一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很适合这个角色,忧郁气息简直刻在呼吸里了(仅针对这一部电影而发言)

《小家大事》短评

适合自己一个人看,这样可以缓缓地、安静地整理心情。后劲很强的电影。

4分钟前
  • vitamin
  • 力荐

一个“好同性恋”的感人故事,切入面有点窄。

7分钟前
  • Petrichor .
  • 推荐

本片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林建一的对质,害死了王立维和他的妻子,虽然林建一以救赎为起点以爱为终点照顾王的家人,但影片拍出来的效果就是同志要想获得认可,就要无限地委曲求全。这种卖惨式价值观很难说没有受到现实社会道德规训的影响,就连「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先生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都流露出《娘道》式女性价值取向,这是影片最大的局限之处。除此之外,莫子仪的表演也很难称得上好,无奈就是仰头叹气这种基本操作,金马影帝的演技不应如此。相比没拍好的同志家庭问题,本片对安乐死的探讨或许更具有意义。

12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限定为同性题材确实太窄,这是一个关于“契约”的故事,房客—租约,收养—收养契约,同性恋人—情感契约/反传统家庭契约,照顾爱人的家人—某种夫/妻职契约。时间设定在2011年,刚好是新法施行前,贯穿全片的法庭戏,则作为与家庭血缘对照的另一种契约。哪一种是束缚or更高的约束条件,身在其中者自知。

14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同志苦情戏,哭出个影帝

16分钟前
  • 来年樣
  • 较差

还是那句老话,湾湾电影的人性深度领先大陆太多,不愧华人之光。同志议题近年来不罕见,但讨论同性伴侣继承权、抚养权等公民权利的电影还真是首见,且拍得动人、克制、深远。同志的生命尊严来自哪里?个人价值带来的社会认可,还是稀有的真爱通往的幸福?健一是优秀的钢琴教师,只因风言风语丢了饭碗。他对伴侣是真爱,赡养重病老人和抚育幼子的艰辛,绝不可能仅靠愧疚,最终却落个家破人散锒铛入狱。对比国内,电影里社会各界其实已经够温和、够包容了,但观众却仍能感到体制的残酷落后和世事的无奈悲凉。非常喜欢开篇合欢山云雾缭绕的空镜头,加上基隆港放眼望不到边的海浪,那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恨交加,也有托付终生的来世今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可惜山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17分钟前
  • F
  • 力荐

影片對“性別一轉,偏見即至”的性少數群體生存窘況的刻畫充滿日常生活感,但電影的最關鍵情節:男主角在戀人離世後仍繼續居住在其家中、照顧其母親並收養其子嗣(在孩子生母仍健在的前提下),就算男主角是異性戀中的女方,這一情節也不易成立(暫且不論這套敘事對戀人的原配即“同妻”是否公正)。從技術上説,影片在男主角這一行爲的動機上的鋪陳明顯不足,男主角至善又隱忍的形象也使得影片的兩大懸念(其戀人及戀人之母之死)基本失效;從價值上説,這裡寄寓的是導演對同性之愛加以放大化和神聖化的傾向:同性戀和異性戀應當被看作是平等的存在,不必因對前者生存處境的同情而對其提出不切實際的更高要求,亦不應讚同或鼓勵前者較之後者更加偉大或高明的敘述。2022年7月23日下午、26日夜於“禮崗影院”。

20分钟前
  • Bork
  • 还行

真惨啊

21分钟前
  • 黄小毛
  • 推荐

每次都假装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美丽新世界中,就总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现实世界里的歧视和偏见到底有多可怕。搜查部分那巨大的偏见,似乎是每一个同性恋都遇见过却不一定有勇气所应对的,也是让大多数人藏在柜子里的真相吧。世俗观念带来的恶意太强大了,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看似还算不错的结局让我们再去假装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会“拿着真心换狗屁”。

23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还行

導演一字不差的把想講的全拍了,以及部分台詞太刻意彰顯LGBT的困境,可能還是用留給觀眾多一個步驟去設身處地的思考/反推/理解比較深得我心。此片無時無刻都透露出一種惆悵的溫柔,清淡卻沉甸甸的。三星半,自己可能還是比較冷血了點(?),觀影後驚喜見到了導演和男主本人,發現男主本色演出啊,從電影裡走出來的嗎!

25分钟前
  • ▽▼▽▼▽
  • 还行

跟《谁先爱上他的》相似,以能够连结起所有人物的那个男人的去世为起点,让叙事从尽量隐去他的渣铺开,进而生发出有关同志的大众舆论、形婚现象、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交友方式等诸多议题的表达,最终落脚回活着的人用爱相互扶持着走下去。其实,这是个蛮讨巧又蛮危险的故事设定,好在整体看得还算舒服。特别值得夸奖的是表演,莫子仪和陈淑芳的好已有奖项肯定,我最爱的是白润音扮演的「厌世」王悠宇,剧本里给他安排了许多“超龄”的台词,可他用镜子里那个极尴尬的笑一下让人物鲜活起来。😇🧚🏻‍♀️

27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世间固执的不被理解的自讨苦吃的感情,大致都是“没有你我会更轻松,但有了你我会比较快乐”。

29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人物形象很空,都没有前因的,所有的动机都是为了推进这段剧情。

31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很差

3.5,完全是可以拍成是枝裕和式“亲情在血缘外”又在负重前行的感觉的,还是导演自身的审美不够吧。质问检察官“如果我是个女生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戳到了痛点。林健一挺惨的,虽然全心全意在为了死去的男朋友照顾家人,不仅染上了案子,而且很明显男朋友更自私,没有那么爱他。

32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最失败的地方是:完全与感情无关,没有任何视听服务于此,没有表现亲爱的,也没有表现房客,一部电影被拍成了电影简介,概要一样的情与法剧情冲突如同摆拍。

36分钟前
  • 萨布齐恩
  • 较差

真让人火大的电影

40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较差

构图着实让我着迷,包括雨景、海边和那烟雾萦绕的山顶,节奏舒缓。聚焦LGBT现在在台湾已经不是什么大话题了,本片文本上冲突点在于有罪推定和斥同偏见所塑造的故事线,观影后细思一些细节是有问题的,比如明显的刻板化的警察形象。当然,莫子仪和陈淑芳的角色塑造非常完美的拯救了这个故事。7.5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题材还是处理的不错,镜头风格也不错。故事情节实在是太老套,一个悬疑故事拍的如此缓慢而无所谓。小演员毫无演技,非常出戏,导演这方面指导水品欠佳。

46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较差

台湾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几乎没有断代。

49分钟前
  • 少年高
  • 还行

就一般…林健一是受虐型人格么?感觉一直是自己虐自己……看完一种无力感

50分钟前
  • Lee_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