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几乎是每部必看,好像一部都没有落下。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且没有之一。
对于政治片,一直觉得是很难拍摄,因为作为普通的民众,很难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正的有意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解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怎么说呢,没有详细的描写林肯的一生,就关于废除奴隶法案的通过。
林肯和各方的游说,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的法案。
最后就是被暗杀在剧院。
伟大的人物,总是干成了一件常人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件。
北方工业经济不适合奴隶制,北方资本家其实也不是什么雷锋真心为奴隶着想,而是奴隶制不适合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提升,所以他们率先废除了奴隶制,经济有了更大活力增长速度也更快。。。
但南方种植园经济非常适合蓄奴,所以不想放弃奴隶制,但北方非要逼着南方马上废奴,而宪法规定每个州都有自制权利的,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干涉南方各州的权益?
这不是搞集权吗?
并且,南方庄园主在奴隶买卖上都有巨大投入,北方要求南方废奴,直接解放400万奴隶,但不给出赔偿办法?
南方奴隶都自由了跑北方工厂上班了,都跑北方当兵了,对北方扩军和提升经济肯定超级有利,这不是明摆着削弱南方实力抢钱吗?
于是南方不干准备退出联盟独立。
北方竟然直接出兵打?
宪法没有规定加入联盟就不能退出啊,既然民主国家,法无禁止即可为,南方选择退出为什么不让?
这不是违背宪法民主自由搞集权吗?
林肯表面上谈什么人权平等,实际上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南方要退出联盟会削弱美国实力他就出兵打。。。
废奴有利给非法战争当由头,还能提升北方实力削弱南方,一箭双雕,他就搞废奴。。。
西进杀印第安人可以提升西部经济他就推出《宅地法》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每10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
Immense power?
无边无际的无上权力??
所以南北战争的历史,这块我没太搞懂。
不是民主自由吗?
不是保护私人财产吗?
不是法治吗?。。。
怎么最后,表面花哨的扒开后到了核心,说白了,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呢??
还是搞集权独裁权利无限这一套呢??
还是谁拳头大说了算呢??
弄啥咧??
Finally saw Lincoln, and I definitely didn't find it boring in any way. In fact, it's probably my favorite film of the year so far. Loved the decision to concentrate on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his life as it gave the film a much tighter feel. It also had a lot more humors than I expected. Loved all the scenes on the House floor, loved DDL's portrayal of Lincoln (he IS Lincoln instead of just being a mimicry), and Tommy Lee Jones shined as well. They should be winning Best Actor and Best Supporting Actor respectively. Still, the best part is the dialogs; I could listen to them all day. Would have no problem to see the film winning Best Picture.
在《林肯》里,电影有多处激烈的斗争场面,不过这些场面不是发生在原野的战场上,而是发生在参议院的辩堂上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对历史场景的画面还原而是在于剧本对人物语言的精准把握。
在我看过的所有斯氏电影中,从来没有见过哪部电影可以像《林肯》那样如此依赖人物的对白讲故事。
《林肯》在150分钟里包含了大量的室内戏和人物对白,剧本的用词非常考究,信息量巨大并切充满戏剧感。
我承认如果不借助字幕的帮助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对白都听不懂,并且部分出现的地名人名需要结合影片之外的历史知识来理解。
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国历史系的学生,一般人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影片的制作上,斯皮尔伯格这次显得非常克制。
在影片的前半段,你可能几乎感受不到导演的个人痕迹。
斯皮尔伯格收敛起了以往“伪文艺”的个人风格,而将电影完全交给了故事。
斯皮尔伯格御用的摄影师 Janusz Kaminski 和 配乐师 John Williams 也退居后座。
除了影片的开头,电影几乎没有出现史诗般的视觉奇观和过渡煽情的配乐,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当中,点到即止,毫不喧宾夺主。
也许以上的这些做法会违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甚至削弱“魅力电影”的观赏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才可以让电影变得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供大众消费的娱乐商品)。
此外,《林肯》不是一部乏味的教育片,斯皮尔伯格出众的商业才能并没有让《林肯》在娱乐上失败。
他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冷静的控制着观众的观影反应。
当观众在毫无G点的电影画面中逐渐感到疲倦时,导演用一些机智俏皮的台词,小孩子幼稚的行为,还有说客在躲避枪火后不忘跑到对方脚下捡回文件单的段落等来调节影片的气氛。
此外,电影里极具爆发力和观赏性的表演也是不让影片冷场的一个重要元素。
得益于剧组出色的选角,《林肯》拥有今年为止最精彩的群戏。
其中饰演林肯本尊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共和党激进派领袖 Thaddeus Stevens 的汤米·李·琼斯应该是锁定今年美国颁奖季大大小小的最佳男演员提名了。
其中,我觉得汤米·李·琼斯奉献了他从影为止最精彩的表演。
在他的脸上眉间,道道皱纹都是戏,把一个狡猾机敏并且心藏秘密的政客演绎得丝丝入扣,很夺刘易斯的光芒。
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仅有演员和台词,所有的感悟来源于对话与动作神态当中。
这是斯皮尔伯格擅长的题材,《辛德勒名单》辉煌之后,经历《拯救大兵瑞恩》的思考和《战马》的做作,《林肯》中大幅对话和刘易斯大师级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传记也可以这样描绘,在和谈与废奴之间挣扎,在大爱与小爱中寻找平衡,对妻子儿子的爱与愧疚,对众生平等的执着追求,对伤亡惨重的痛心与无奈……远去有些佝偻的背影,无声的言语却让人心酸不已。
(未完待续)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
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
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
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
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
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
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
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
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
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
《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
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
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
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
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
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
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
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
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
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
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
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
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
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
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
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
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13修正案的科普片了。
可能对于生活在我朝的民众来说,片中为了推行某一法案,驴象两党之间、乃至党内派系之间的争辩、拉拢,可称之为阴谋的拉选票行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甚至觉得这是政治肮脏的表现。
可是,那是真正的民主啊。
DDL以及莎莉·菲尔德的演技无可挑剔,两人表现出强大气场。
几场议会的辩论戏精彩非常,老斯对于这种多角色、多视角快速切换的大场景可谓驾轻就熟,可以用两个三字词组形容:学院派、教科书。
也许拍摄手法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如果你熟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从《辛德勒名单》开始,他有用过什么标新立异的手法么?
其实这才是斯氏电影的特点:完全正统的手法去演绎并不匪夷所思的故事。
也许有些过于匠气,但并不影响片子本身的优秀:因为斯氏总会用最好的演员来演绎改编的最完美的剧本。
这一版的林肯身材高大,以至于格格不入。
出生贫寒,以至于显得笨拙,不知所措;在达官贵人面前,他对答如流,挥洒手腕;在常人面前,他却敏感脆弱,显得无力而疲惫。
电影还是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没有让福特剧院的那一枪直接展现在荧屏之上。
林肯留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一幅光中黑色的剪影,那一抹形象茫然而落寞,仿佛演员告别舞台。
对《林肯》本来毫无期待。
看到《林肯》夺下十二项奥斯卡提名的时候,心头汹涌的只是蔬菜脱水般的筋疲力尽。
在我眼里已经沦为“完美的平庸”的斯皮尔伯格,加上年年生着一副“我就是来拿奥斯卡”伶牙俐齿的传记片风潮,以及乘着政治选举大势而推出的美式主旋律题材。
但学院永远是慧眼识珠的——这也许是斯皮尔伯格最想拍摄出的电影,因为他终究可以随林肯之名,而以杰作之名垂以不朽。
电影甫一开始,林肯就是“半人半神”出现在眼前的——高票连任,北方领袖,解放黑奴,一个圣人总是没有意思的。
我们并不崇高,我们需要理解,需要自我代入。
观众想看到的,是可以触摸到,自己有可能做得到的神圣,符合人情的不近人情,只有这样才能被人相信——这样的评判标准和影片塑造的林肯本人同样实用主义,而正是这些看似俗滥的实用主义,决定了《林肯》的创作心理不可能不功利,但与此同时,竟然也在意料之外,以另一种模式完成了骄傲的杰作预定。
作为一部传记片,《林肯》对于林肯形象的塑造并没有采用什么突出而新颖的方式。
电影只是老实白描式的在记录林肯的生活;那些看望士兵,看望伤员的碎片叙事显得平面而无趣,甚至还不如士兵背诵出了《葛底斯堡演说》的细节令人动容。
描述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与家人的矛盾,以及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某些绝望的刚愎自用,也都是传记片丰富立体人物的基本手法;甚至我觉得本片并不完美的关键就在于林肯本人的动机缺失。
他在本片中所有行动终究都是在为了理想,国家不再分裂的理想,人人平等的理想,他的坚持不移和纯粹依靠理想行事,一旦影片推进到动机层面的探讨上,斯皮尔伯格给出的依旧是空中楼阁。
我们会记得他为人处世的那份淡然和超脱,面对同僚的些许笨拙和犹豫,面对平常人透露出隐约的隔膜而漠然,记得他的乐观和喜欢讲故事,记得他喜欢笑,记得他认定目标就不会放松时的艺术家式严酷的浪漫主义;但这些都只是隐约存在的碎片,是人物形象可有可无的外延。
于是说到底,我依然对这位没有被塑造成圣人的圣人难以亲近。
他被尽力还原,但他依然是一个光辉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人;尽管将一个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还原解构为人并没有意义,也许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丝毫没有私欲的圣人;而且对于一部电影,也是过分苛求了。
但《林肯》全片依然如同夺目珍珠,璀璨闪耀,堪称出神入化。
最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部传记片居然拍摄出了强烈的观众带入感——传记文学和传记电影的基本美学,往往是用平实和无刺点的语言模式,把读者和观众放置在旁观或者上帝视角上,手术刀式分析传主的各层细碎的横截面,来完成人物的三维立体塑造。
可是《林肯》不是这样的。
《林肯》直接抛出了主人公要完成的一个目标,然后用强烈的视听语言和道德鼓舞力量将所有观众都投入了影片环境之中,使他们开始与影片内容和人物交互起来,激发起他们亲身体验和改变既定事实的激情。
很难记起会有一部传记片,会让人时刻希望帮助主人公一把,亲手协助他完成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功绩,并在达到目标的高潮随之心潮澎湃。
当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就带有一个“黑人必须被解放”的既定观念时,那么林肯在影片中的所有奋斗,就带上共同愿望的强烈印记,汇聚成不容置喙的集体意识形态,无数的灵魂就此合一,并带入到观影情绪中,人们在林肯的奋斗过程中看到了自己。
而弥漫在影片创作中的实用主义,也最终必然到达了电影所寄望挖掘的深刻。
我们强烈的意识到,任何一件公平而正义的伟大事业,几乎都不可能通过完全纯洁而公正的手段去完成——在辉煌灿烂的洁白背后,总会隐藏着高贵的污秽,所有伟大的事业,都要用欺骗和贿赂去完成。
但这些污秽和卑劣并不是单一的,它们虽然会被铭记,但“最终还是会被实现他们的人自我所净化”。
影片忠实并不厌其烦的记录了林肯为了共和党全部达成一致和争取民齤主党20张选票的过程中高超的政治手段,官位的贿赂,私下的游说,赤裸裸的威胁,保守秘密和白色的谎言。
清醒的观众也许会意识到,这样的实用主义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是“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宏伟的计划”,“为了最大的利益”的极齤权法齤西斯主义。
但是我们都不是绝对的道德至上主义者,斯皮尔伯格也敏感而狡黠的展现了他的妥协:林肯的手段并不肮脏,没有多余的伤害,基本都在于普通人的道德承受范围内,而更关键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着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人类真正的生而平等,这样做是人权运动和时代进步的必然。
也许,这又是欧美文学传统中主人公成长的必经一步——意识到人性的复杂,世界绝非黑白两界,意识到“秘密与谎言”的存在,但同时理解,在这个焦点模糊,理想破碎的人世,依然要保存希望和光明。
《林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界沟与隔膜。
不仅仅是背景知识和历史知识的缺乏,更是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对于司法的一颗敬畏之心。
但抛开所有虚妄的外表,《林肯》就是一部出色而震撼的电影,并且还建立在影片本身是一部并不成功的传记片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如果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必然争议漫天但理所应当,受之无愧。
斯皮尔伯格终于再次拍摄出了一部杰作,一部有锋芒,有力量,心脏跳动着,鲜明的活着的电影,而并非以往看似完美,实则僵死干枯,面面俱到的平庸之作。
他还活着,这样就够了,那么这部电影叫《林肯》还是叫《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又有什么关系呢。
伍迪艾伦在《爱在罗马》里借角色说出他对“岁月”的感怀:“岁月沉淀下来的,不是智慧,而是疲惫。
”(大意如此)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到片尾的时候,战争快要结束,林肯去到前线见到总指军格兰特将军。
将军说:“你比一年前看着老了十岁。
”林肯站起来,弯着瘦长的身子,轻柔而嘶哑地说:“疲惫,已经深入骨髓了。
”(大意如此)。
这句话说的非常令人动容。
林肯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是离被刺身亡仅仅几个月,但比起伍迪艾伦老爷子,还是年轻的吧?
整部电影的林肯就是这样:疲惫、消瘦、虚弱,令人担心随时都会DROP DEAD.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疲惫已经深入骨髓的未老先衰者,在四周内推进了“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用咱们的话就是将什么什么“写进党章”),并结束了南北战争,将美利坚推上了现代国家的道路。
我们不是美国人,也不研究美国历史。
我们知道林肯的事少之又少。
在我们习惯性的“英雄史观”里,他是一个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的领袖和英雄,所以才会在DC有他的雕像审视着美利坚的政治心脏。
然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林肯不是英雄。
甚至在美国的民主信仰和政治体制里,不可能存在英雄。
剧情这部电影不是传记片,只展示1865年,在南北战争结束前的四周里,林肯如何推动《第十三修正案》获得众院的通过,之后战争结束,最后简略说到他的遇刺。
整个片子焦点在政治,而非战争。
大量对白和超级饱和的信息量,呈现着围绕修正案的各派势力的斗争。
而在“废奴”这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正义主题之下,即便广受爱戴的林肯,也不惜动用各种不甚光彩的手段,极尽合纵连横的能事,只为拉到关键性的20票。
剧情其实是很难懂的。
浅表地说:林肯发动的南北战争,以及之后的《解放黑奴宣言》,法理的基础并不十分坚实。
而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将废奴写到宪法里,才能去掉法理上的BUG。
为这样一个正义的目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获得众院2/3议员的投票支持。
美国历史的关键性转机,其实就是拉票。
拉票于是可以不怿手段,甚至和平可以暂时搁置,只为在停战前通过《修正案》。
“废除奴隶制”是林肯真心诚意的信念吗?
抑或是政治上的权衡?
电影里的他,时常谈论“人生而平等”,但历史上也有很多说法,指称林肯其实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历史,以及造就历史的人物,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这部2.5个小时的电影,庞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实际上是美国早期政治格局和院内院外政治势力斗争的工笔写照。
林肯在其中是主角也不是主角。
这个我们以为的英雄人物,政敌口中的“独裁者”,其实异常困顿,心力交瘁,颤颤微微行走在薄冰之上。
因为他只是一个总统,即便是战时的总统。
制约他的有各种力量,从宪法到院内疯狂叫嚣的反对派。
一个伟大的总统,无非是稍为出色地影响到一个体制而已。
民主的骨子里没有英雄,这就是三权分立。
人物丹尼尔戴刘易斯基本就是林肯上身,他把林肯的心力交瘁和深入骨髓的疲惫演绎到逆天的地步。
除了膜拜,没有什么好说。
林肯和几乎所有其他角色造型的真实度,也同样没有什么好说。
然而有趣的是,这个林肯是斯皮尔伯格的创造。
这位美国正统价值观的代言人,学院派文艺片的巨擎,没有拍出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英雄人物,也没有继《战马》再拍一部洒满狗血的史诗大片,而是用阴暗的光钱和复杂的政治刻画一个衰老疲惫而意志坚定的林肯。
这是出乎我的意外的,在我看这也正是斯导的一大进步。
林肯这个人物在电影里非常多面的。
电影一开头就有士兵们背诵他的《葛底斯堡演讲》(在片尾演讲又再出现了一次),似乎奠定了一个道德高地。
而此后剧情的发展,导演却着重于揭示为达目的的各种政治手段,以及人物内心的争斗。
政治之外的家庭生活中的林肯,更是被丧子之痛和夫人的歇斯底里所折磨。
他跟SALLY FIELD的那场忍无可忍终于爆发的那场戏,还有给儿子的那一耳光,让人看到他内心更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按我的揣测,片头与片尾所呈现出的高调废奴的“道德高地”,以及世俗浅表的神话和英雄化了的林肯,正是斯皮尔伯格和丹戴刘要“破”的东西。
借由林肯这个人的再刻画,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尚在孩童阶段的美国民主政治。
隐藏在纷纷扰扰的争吵谩骂,以及各式各样的阴暗手段后面,是一个人类精神的真正闪光发亮的东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从林肯到黑奴,无一不例外。
说到底#林肯#如果讴歌什么的话,它讴歌的不是英雄林肯,而是借由还原一段历史和一个人物,歌颂“平等”这样一个信念。
当然这部电影对于沉碎于《康熙微服私访》这类精神鸦片的中国人来说,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让“英雄史观”见鬼去吧。
@李骥-Josh
斯皮尔伯格的团队在技术上很难找到任何瑕疵,每个环节都堪称学院派教科书。所以这样的电影只有你自己喜欢不喜欢了,我对这种题材一点兴趣都没有,真是逼着自己看完的,你觉得听一帮人扯了两个半小时的美国政治历史有意思吗?缺乏灵气的东西很难给好评
谢谢斯导这堂呕心沥血的历史课,但我不给它一坨屎。丹尼尔和汤米的所谓的神级表演只能说差强人意,当然他们要感谢萨莉菲尔德这颗巨型垫脚石。
总感觉电影马上就要到扣人心弦的高潮了,可是都软了下来,并没有什么波澜。不举的电影就是尿点多。挺好的一个故事,就这么被清蒸了。以历史梗的卖点赚取个奥斯卡提名,挺无趣的。最后全片出锅发现忘了加盐,又添了点小演讲来调味。其实也没调出什么味,只不过是些添加剂罢了。
didn't finish. as an economist, I don't enjoy stories based on "ideals" rather than incentives. I don't know whether there would be more "incentive" based discussions in the second half, but definitely no in the first half that I watched.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林肯就比去年的铁娘子强,感觉斯皮尔伯格有点像陈凯歌了,出名之后就开始整些有点小悲的电影,要说这片也得归功于林肯的演员,把林肯演的跟耶稣似的,竞选最佳男主应该没什么问题。
忒中规中矩,其实不像林肯的生平,主要是十三号修正案的通过和南北战争。画面比较复古,Lewis演技没的说,长相上比林肯精致。惊喜是还有总统私底下生活状况的描写——与妻子、儿子,第二惊喜是Spader。影片后45分钟较精彩,也略显做作。部分对白很学术很精彩。
戴·刘易斯和汤米·李·琼斯的演技都很棒。斯皮尔伯格把镜头聚焦辩论通过第13修正案这一事件,以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来展现林肯的魅力,虽然我刚开始由于对美国历史只停留在中学世界史水平而无法深切体会为何会有那个两难的抉择。但是,影片已然使我领略到了斯氏林肯的风采,这已足够。
影片制作、后期都没得说,可是大场面居然激不起什么看的冲动,剧情实在太无聊了
伟大的废奴历史题材;基本都是自己喜欢的演员,林肯造型极像,可惜故事不是特感兴趣;
这类题材很不爱
完全是在讲 The 13th Amendment, 不归在传记类型电影里。冗长而平淡,完全就是看表演,辩论能算是亮点吧但还是没办法支撑起整部电影。再加上琐碎的家庭亲情友情等线索,总感觉内容不饱满。John Williams 的配乐竟然听出了 Thomas Newman 的味道,shame for him.
太困了...没看完。真恨奥斯卡这么偏爱政治题材的,实在没觉得这片子哪里有亮点。
http://kat.ph/lincoln-2012-dvdscr-xvid-ac3-fookas-t6932082.html
純當歷史片來看,對白太多太多,代入感並不強。有幾個鏡頭印象頗深,尤其是林肯被槍擊前那段舞臺戲。3.5分吧。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克制的叙述,意味深长的台词,不着痕迹的表演,油画般画面,千头万绪的历史现场不显得零乱主要是因为影片的视角始终很明确,不力求每一件事有一个清楚的交代,不指望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只是以一个游离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视角呈现一个总统同时也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坚持以及疲惫的岁月片段
我是有多无聊才会看完那么无聊的电影,思想境界不够高,还是继续去找小情小爱看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了年龄,斯皮尔伯格从战马到这里都没有让我有太大惊喜,连这次三夺影帝的丹尼尔一直被号称最好的演员之一,还有谁能替代本片里的他?也许只有他在颁奖时提到的:“本来林肯的选角是要选梅姨的!”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哎怎么说呢。9点电影开始,我从8点半看广告看到9点,在9点10分准时入睡,然后一直睡到电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