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Eighth Grade,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8th Grade

主演:艾尔西·费舍尔,约什·汉密尔顿,艾米丽·罗宾森,杰克·莱恩,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弗雷德·赫辛格,艾曼尼·刘易斯,卢克·普拉尔,凯瑟琳·奥利维雷,诺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八年级》剧照

八年级 剧照 NO.1八年级 剧照 NO.2八年级 剧照 NO.3八年级 剧照 NO.4八年级 剧照 NO.5八年级 剧照 NO.6八年级 剧照 NO.13八年级 剧照 NO.14八年级 剧照 NO.15八年级 剧照 NO.16八年级 剧照 NO.17八年级 剧照 NO.18八年级 剧照 NO.19八年级 剧照 NO.20

《八年级》长篇影评

 1 ) 《八年级》(Eighth Grade)影评 | 第84届“你的青春没我惨”大赛亚军的获奖感言:::

八年级Eighth Grade(2018)美国导演:Bo Burnham编剧:Bo Burnham主演: Elsie Fisher片长: 94分钟豆瓣:6.6/ 10imdb:7.6/ 10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

所以称之为青春。

以上源于百度百科对于青春的定义。

首先在青春里,你是年轻的,其次在这段时光里得有一些故事发生。

所以青春其实是是人生特定阶段中的社会关系状态,包含友情、爱情、亲情这样的关系元素。

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青春片都是描绘这种社会关系状态,而爱情总是成为青春片重点描绘的对象。

▲今年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Lady Bird》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青春片的男女主角大多都是年轻、好看、cool、有活力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互相喜欢对方,而他们为什么互相喜欢对方??

因为他们交谈、互相吸引。

青春片的实质是年轻男女的社交关系,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会有故事发生,编织成观众爱看的青春片。

那么,对一个非常内向、不爱说话、孤僻的人来说呢?

当人们不交谈时,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其实发生了“疏离”,而人是一种渴望亲密关系的动物,当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物失去关联性便会感到迷失、失落。

A24拍的这部《八年级》就是讨论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如何们应对人际关系的电影,影片女主角是正处于中学八年级的美国女孩Kyla,她非常内向、缺乏自信,在学校不怎么说话,也没有朋友。

看完这个介绍是不是就失去了看片的热情?

你可能会想:OK这个女主角就是很安静,不爱说话,很孤僻,很爱独处。

那不就没有事情发生,那这个电影要拍什么。

这个电影讲的其实是内向的性格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或者说一个脱节的人的生活。

但是电影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内向的千禧一代非常akward的生活,还有天生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后面临的各种l压力。

影片中的Kyla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不怎么自信,走路时低头驼背、微胖、满脸青春痘。

总是独来独往,给同学的印象是weirdo(怪胎),别提朋友了,在学校里找个能说上话的人都难,这可能是活力满满的少男少女最不想一起去电影院看的那种“独立电影”

而和大多青春期少年一样,Kyla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包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观看YouTube美妆博主的视频学习化妆,无间断刷Instagram

她甚至开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而侃侃而谈的却都是她最不擅长的:如何变自信、如何融合外部的世界、如何与人交谈。

强迫自己去学校Social Queen的party,当然显得格格不入

处于青春期的Kyla当然也对男生有幻想

为他学习口交。

虽然觉得很恶心,但是还是拿着香蕉认真练习。

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想要骗炮,她却一直说对不起

Kyla可能是最不cool的女孩了,可是她的口头禅就是“that's cool”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社交生活的Kyla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这大概也是许多青少年的真实写照。

当发现周围的人都是连接的,而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就会非常在意外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引发焦虑、紧张、自责、羞耻等极度不适的心理反应,似乎我们的大脑拥有这样的出厂设置。

大多数人都能交到朋友,从而免受于这种极大的情绪内耗。

而Kyla是脱节的那一个。

这种社交障碍焦虑感其实贯穿了影片,Kyla安静、内向、被社交障碍困扰,又因此感到焦虑、羞耻。

社交是影片讨论的重点,当一个缺乏社交生活,或叫不到朋友,她极大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尴尬、失落、为自己感到羞耻。

终于有青春片不再纠结于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孤独、焦虑、受人鄙夷、大部分时候都看上去很囧、很奇怪的女孩。

与其他青春片中聪明伶俐、大方讨喜的女主人设截然相反,Kyla卑微、不自信地让人心疼。

比如强迫自己参加泳池派对的这一段,Kyla在洗手间里换泳衣时反复徘徊,感到恶心、眩晕,表现了Kyla对陌生的外界环境的极度恐惧

可是她在不到两小时的影片长度中建立了逐步建立了自信、克服了社交障碍焦虑吗,好像也没有,但是她似乎渐渐地明白了:这就是她的青春,很akward,it fucked up,但这就是她的青春。

青春总会成为过去式,伴随我们的是在青春中成长的自己。

或许Kyla会慢慢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和别人交谈。

又或许她永远不会,她依然害羞、内向、不会交际。

影片最有意思的片段可能就是结尾了,Kyla与一个和她一样“怪怪的”的男孩边吃鸡块边聊天,聊天的内容古怪又尴尬。

两个怪小孩在一起聊天的画面让人有一种奇妙的温暖和安心感。

weirdos 无法成为那些 cool kids,那么就keeping it real,keeping it weird吧,反正总要有人为weirdo这个词的传承做贡献。

一万个人有一万种青春,青春片讨论的纬度也应当是这般广阔的。

而如今充斥青春片电影市场的大都是一些年轻人谈恋爱的陈词滥调,拍来拍去都是爱和不爱,缺乏多维度的探讨。

爱情和友谊、亲情是一种深远的联系,而一个与外界缺乏相关联系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这个角度非常新颖、受众也必然是小众的。

毕竟大多数人与人之间都建立了丰富的社会连接,谁关心一个Lonely sad girl在这边blah blah。

上文转载于“塔哈电影”公众号

 2 ) 反映了一些现实的电影

可能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不一样,但是还是很能真实反映一些孩子的情况。

爸爸很厉害,交流一把好手,餐桌上青春期的女儿如果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可是这位爸爸没有,却赞美女儿,平心静气地,涵养和气度,非常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做都不能很好的和家长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哈哈。

真不错的电影

 3 ) 吐槽……转变

真的很讨厌 窝里横 的人谁的生活也不容易……特别是 又当爹又当妈的人 我觉得 真的很不容易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是不是也太自私?

希望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 也希望孩子同时懂得爱是对等的有的时候 是不是真的太理所当然?

真的也很讨厌 懦弱又装自洽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坦然接受再改变把别人的生活说成自己的 好叭……我错了看到后面 我又觉得小女生也很可怜很多事情没有妈妈来教需要自己一个人摸索所以 生活也是好艰难她其实也有考虑爸爸的感受 但是很难两全在恨自己没办法被这个世界接受的时候好像很难同时顾得别人的情绪还有 还有 奇奇怪怪的人也能遇到奇奇怪怪的人总会有人和你磁场相同 灵魂相吸也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你就 珍惜眼前人 花珍贵的时间在值得的人上吧

 4 ) A stunning coming-of-age

The film is simply realistic, from cinematography, sound editing, to screenplay and acting performances. You just feel it really happened, particularly when lots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their cellphones all the time. The storytelling is concise and to-the-point, connecting scenes using video clips. When we see Keyla, we see part of ourselves, because everyone has an introverted, nervous and anxious side. In a word, this is a documentary-style masterpiece.

 5 ) 《八年级》熟悉又陌生的初中年代

《八年级》 是今年的Lady Bird,只不过女主人公年纪更小,所带来的初中经历也更让观众目瞪口呆。

影片一边带观众回到青涩又任性的初中时代,另一方面也展示当代美国00后们的真实人生,吓坏即将成为这些青少年父母的成人观众。

片中所有演员都是新人,包括导演Bo Burnham本人才27岁,也是一个网红出身。

相对很多老年导演,他对在社交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绝对有更加细致的观察。

影片拍摄方式十分简单,台词的幽默主要来自真实的生活,是一部不太起眼但非常值得关注的作品。

烂番茄评分高达98%。

虽然没有那么多犀利的语言及知名演员,但本片与Lady Bird一样贴近生活。

小姑娘经历的各种关于社交,成长的困惑几乎是每个人青春期少年少女都肯定经历过的。

很多人会从她对父亲的大叫大喊和在聚会上的害羞胆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很难不去联想到自己初中时的样子。

虽然咱们14岁时不一定有iPhone但有了随身听也一样是常常戴着耳机,不愿意听家长说话。

另一方面,如今青少年经历的很多我们当年却没有。

比如片中孩子们从五年级就开始用Snapchat,到了初中就会说出:“现在谁还用facebook?

”这样的话了。

这些生活在校园枪支暴力威胁下的孩子们也要从初中起学习如何应付出现在学校里的枪手,性懵懂时闹出的各种尴尬,还有社交网络带来的各种困惑。

作为成人观众的我们看到这一切又惊呆又有点同情他们。

相对来说,我们当年的14岁,似乎单纯很多。

这种共通性和陌生感在本片中交错出现,让观众对女孩和她的父亲都可以产生共鸣。

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我看了本片更多的是恐惧,对未来的恐惧。

如果两岁的儿子已经天天要iPad,不知道未来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长大的孩子将会面临怎么样的问题。

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知名人士斯皮尔伯格曾说的,他小时候母亲曾担心当年的人类伟大的发明--电视机--会毁了他,但后来证明,并没有。

不过,当片中小姑娘被一个高年级男生差点性侵时,不管你是不是家长,都会不由得产生对年轻一代的深深担忧,顿时觉得自己像个忧国忧民的老人。

经过了本片和前一阵子看的《Searching》,我深深感到,比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作为一个柔弱青少年更可怕的,就是作这些青少年的家长真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又操碎了心。

如果你是正在经历各种挫折觉得“人生怎么那么艰难”的年轻人,应该看看本片。

它会告诉你:长大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它可以让你有机会变得更好。

而且多年后回头看看,也许你不如当初预期的好,但也没有那么遭,没到40岁的我们,都尚且有机会变更好。

不是说过了40岁就不可以,只是外界比较不愿意相信你会改变了,不信看看James Gunn。

如果他那些话是初中时说的,他的人生会比现在更加乐观。

特别是,担心别人是否会喜欢自己,是否受欢迎,根本不止是青少年的烦恼,是一辈子的烦恼所以打起精神来,不开心的时候看看你们的父母,他们其实比你更恐惧更困惑更不知所措

 6 ) 《八年级》影评:孩子的故事也敢这么讲?中国家长会骂死

博·伯翰的处女作是对Z世代的快照,但又适应了任何青春期永恒的焦虑。

有哪一种类型的电影能像成长电影那样肩负着奇怪的双重使命:一面面向青少年观众的镜子,一面面向好奇的成年人世界的潜望镜?(所以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博·伯翰导演的处女作《八年级》完美演绎了双面间谍的角色,这是一部像素化的z世代电影。

我们的女主角是13岁的凯拉·戴。

她不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女孩,她的故事只是纽约州郊区中学毕业途中的一连串小插曲:生日派对、购物中心、父母的餐桌。

然而,在音调上的虚张声势、对陈词滥调的恐惧之下,结果却是一场胜利。

首先,凯拉直接对着镜头说话,向我们讲述了个人真实性的重要性。

事实上,没有。

她带着痛苦而诚挚的热情——“只要你做你自己,一切都会解决的”——与她交谈的是她YouTube频道的观众,她卧室角落里的摄像头,墙上点缀着的便利贴。

她的视频标题是《像我这样的人的生活秘诀》,尽管观看计数器显示了可能有多少人观看。

尽管伯翰的背景是一个成功的youtube用户,但他坦率地承认了这个平台的缺陷——但他对社交媒体的看法比通往网络欺凌的浮士德式高速公路更微妙。

问题在于,凯拉觉得自己有义务创造的爽朗的网络形象与可怕的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

她收到的最可怕的侮辱是完全无辜的,因为她的班级分发最高级,她被称为最安静。

光是这个词就能让她崩溃。

谁能怪她呢?你想在2019年成为那样的人吗?但是青少年的生活很少是安静的,尤其是对那些害羞的人来说,电影充满了青春期的精神喧嚣(安娜·梅雷迪思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非常适合)。

毫无疑问,科技和21世纪儿童的心理健康,焦虑是不断发酵的。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八年级也非常甜蜜,而且非常有趣,与任何青春期的永恒焦虑相协调。

凯拉试图与一个困惑的迷恋者交谈,“我有时也会给手机充电,这是现代与老派的结合。

”按照这种说法,凯拉这一代人受到诅咒的,不是成年人愁眉苦脸的不赞成,而是他们的热情——从给学校老师擦脸,到让孩子成为影响者的文化。

如果年轻人已经有太多的眼睛盯着他们,讽刺的是,这部大胆、深刻、重要的电影需要你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在这个群体上面。

By: Danny Leigh

 7 ) 这部电影值得北美怎么高的evaluation吗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我自己的八年级,确实有很多感触。

凯拉在八年级遇到的烦恼是很多青少年都会有的烦恼,比如渴望长大,渴望be famous,渴望是social Queen,渴望在学生中受到欢迎。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点自卑,不自信,基于长大又觉得很空虚。

相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北美的孩子可能要更成熟,更早意识到性爱。

本片对于在八年级这个特殊的时期主人公的心理是如何的有一番见解,比如尝试social,尝试confident,最后还是失败的,很真实。

但是这部片子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大人的臆想。

比如说对于手机的使用,个人见解,虽然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但还没有到影片夸张的地方。

对于西方孩子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其实要更少。

然后父女关系也是一个在本片中很重要的故事线,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不完整的。

例如女儿对父亲的不满和敌意来源于哪里,是否因为父亲导致母亲的离开,从而造成女儿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尝试着去忍耐,去补偿女儿。

这些都是导演没有告诉观众的。

影片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也并不算是一个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对话,就好像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一些人生哲理就真的可以解决青春期烦恼,未免太平铺直叙了。

其次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有一场戏是餐桌上女儿紧盯着手机,这一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设计的比较无聊和拖长,对比参考《美国丽人》《遗传厄运》中的餐桌戏,表现家庭关系要好太多。

其次就是镜头,餐桌这场戏的镜头是应该是手持,可以明显的看出抖动的痕迹,可是我看不出主镜头需要用手持的必要。

反而累赘,让画面看上去乱。

如果是为了表现两人争吵的波动性,镜头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

而不仅仅是两个机位的变化。

说到镜头的单一,还有一场戏是Kayla去商场一串连续的镜头。

这应该算是一个transition,比较重要的节点,而摄影师仅仅使用手持跟拍去表现人物的步伐快,比较无聊。

更好的选择可以是用摇臂,参考《穿prada的女王》里面人物的出场方式。

当然本片有一个很新颖的地方是利用自己的录的视频串联每一个小plot,同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很有意思,因为YouTube上的视频在剧中也算是一个角色,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就是青少年希望能火,但是后来发现这仅仅变成了自己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过,在导演避免把故事说成流水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不可取。

比较整部片子,女孩的goal是很general的,就是变得confident,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实现。

为什么Lady Bird好看,因为Lady Bird的目标就是离开村里,到纽约上学,在整个清晰的目标下,设计爱情,友情的成长。

而八年级没有如此specific的goal,所以导演的这种叙述还是很不错的。

综上所述,不是很懂,这部片子在北美为什么有怎么高的评价,甚至入围哥谭奖。

Anyway,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8 ) 单亲家庭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悲凉成长史

说起来,我看过的片子实在不多,现下也在努力补片的奋斗当中。

但到今天为止,让我想要发言说点儿什么的,这是第一部,也算是个处女作吧。

影片的剧情我在此就不多说了,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下面我们着重关注一下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Kayla所属的特殊群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单亲家庭子女。

这类群体在人群当中常常被忽略,因为他们很安静,有时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他们的存在。

总之,这是一个在公开场合永远披着隐形斗篷的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

这类群体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不会融入群体、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人越多越沉默等等。

人们常常会误解他们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但实际上他们比谁对融入群体这件事都抱有更加强烈和热切的愿望。

只是,他们做不到!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所拥有的最多的某种品质,在给自己和群体之间筑成了一道比长城还要牢不可破的城墙,并且充分发挥了运动健将的精神,把城门钥匙抛到了一个自己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

那么这种品质是什么呢?

城门的钥匙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自卑和勇气。

十年前,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水晶心锁》(很不幸,原稿丢了)。

十年后,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叫做《八年级》。

这类群体的成长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们没有能够彼此理解的朋友(小小年纪如此“高冷”,不被排斥就不错了),也不知道如何跟家长表达这种苦闷。

想要做出改变,就只能靠自己。

于是,无数个影片的主人公Kayla粉墨登场。

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奋勇向前,第一次主动与人打招呼、第一次主动与人攀谈。

虽然这很值得鼓励,但尴尬却永远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此时的尴尬局面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1.对方是你的同学、同事。

在他们的印象里对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由于你的突然主动,他们被惊呆了。

此时他们的内心活动应该是,突然跟主动跟我说话,出什么事了?

其实这也不能怨别人,一个人安静到几乎不存在的人突然一反常态,确实会有些悬疑色彩的存在。

2.对方跟你不熟。

你会发现在完美的完成了招呼的环节后,自己俨然像舞台上一个忘了台词的演员一样不知所措。

紧接着你会发现一件更尴尬的事情,这是一次没有剧本的对白。

接下来的发展就不多说了,要么是直接陷入尴尬的沉默,要么是更尴尬的找两句话尴尬的说出来,然后又陷入你最害怕的沉默。

为什么这些奋勇向前、勇于突破的人们鲜少有成功突围的呢?

这就要用到表演上的一个词来形容了——自我监察。

由于上述他们拥有过多的某种品质,他们的监察系统将更加灵敏。

这个异常灵敏的系统会不断的挖掘他们作为运动健将的潜能,让他们把好不容易找来的钥匙——勇气——再次抛向更远的地方。

所以,他们要么永远穿着隐形斗篷沉默下去,要么就只能以一颗强大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学习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精神。

但就上述他们拥有最多的那类品质而言,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这也是为什么Kayla即将面临她崭新的高中生活,还为此做了新的愿望盒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她获得了成长,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她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也许此时会有不服气的同志站出来问我凭什么这么说?

答案是: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9 ) 在说“你好”之前,要经过多少次排练

交友,真的是一种天赋,总有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友情,在新的环境当中迅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喜欢。

但是就是有些人哪怕脑中排练一百次却始终也不敢迈出“Hi,你好,我们能做个朋友吗?

”那一步,甚至想到这个念头就会呼吸不顺,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被拒绝的窘态。

相比之下,主角Kayla执行力算是比较强了,虽然最终也没获得什么好的结果,但在一两次为自己打气之后真的就去尝试了。

但是,友谊应该也是分好坏的,有益的友谊(譬如潜水小哥那段)能让你重拾自信,鼓起勇气去声讨那些你认为没被公平对待的人和事;有毒的友谊,则会让你失去本心甚至带有讨好意味般一味迎合对方,被吃干抹净了还觉得别人在对你好。

说到这里,很开心Kayla没有在高年级小痞子的压力下不情愿地配合,也让我想到了Lady Bird里面女主坦诚告诉那帮“很潮”的朋友自己想去参加毕业舞会的场面,发自内心为这些没有因为一时孤单而失去本心的女孩点赞。

同时,剧中的父亲也是非常暖心了,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用爱包裹住Kayla敏感的芒刺,把她从自卑的泥淖中及时解救出来。

也许三年后的Kayla过得并不算顺利,但是相信她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再因为孤单而讨厌自己,也会笑着挖出毕业时候埋下的宝盒,坚定地告诉三年前的自己——我过得并不算好,有过一两段并不成功的爱情,但是我没有再去因为孤独而自卑,而去讨好别人,我现在也有了一些不错的朋友,并试图投入到更喜爱的事情当中。

谢谢你一直相信我是世界上最酷的女孩,gucci

 10 ) 《八年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怯懦的小女孩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八年级》短评

很不错的心理描写,紧张型人格的同学们更有共鸣吧,coward also wanna be cool.[B-]

6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极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作为导演处女座能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成长故事拍的流畅不做作幽默又温馨实属不易。情感的拿捏和叙述的到位都可圈可点,小演员的表现也有板有眼。以小见大的拓展其实远比故事本身更丰富。各大媒体超高评的年度佳作。

10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whitepeople'sproblem 比起同类 coming of age 电影在拍摄上稍微有新意一点(爸爸简直是理想型,艳羡)

14分钟前
  • Jin
  • 还行

3.5真实到每个片段都让人感到尴尬,随时替女孩感到尬到看不下去的感觉。某些方面很像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但又没有那么黑暗。。 细节和心理的把握挺到位。

15分钟前
  • 绿马猴
  • 推荐

不要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改变自己,stay cool!很cute的片子,片中说了无数次的“cool”,简单又温暖的小片子~

20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有 Elsie Fisher 惊艳的表演加持也只是合格而已。节奏拖沓混乱没有发展,像是一小时的短片硬被拉成一个 feature。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角色都很平,连爸爸都没有弧光。对于 Gen Z 的讲述有趣味,社交恐惧/尴尬的刻画也能够带来共鸣,其他方面都平庸甚至糟糕。严重过誉了。

25分钟前
  • smolcello
  • 还行

The Edge of Thirteen(Seventeen)

30分钟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推荐

朋友圈的精英,现实中的屌丝

31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较差

裤子都脱了你居然就给我看这个

33分钟前
  • 幻风
  • 较差

似乎还是有那么点真实感 但太无聊了 还充满了尴尬

35分钟前
  • Seuysiro
  • 很差

平凡的青春期小女孩,内心的自卑与渴望被认同,应该不少人经历过吧,没有那么抓马,略平淡

39分钟前
  • Daisy cat
  • 还行

2018年份的Lady Bird

4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我靠,八年级里竟然有卢克·普拉尔,抬眼的那段酷炫屌炸,这高级脸绝对比《寄宿学校》里的变装癖要美的多呀,当时寄宿学校还十分不理解这货美在哪里的呢,现在妥妥懂了~~

46分钟前
  • 此号废弃
  • 力荐

这种感觉对新事物的紧张感逃避感我很懂😢

50分钟前
  • 天边
  • 力荐

@IFFBoston 哈哈给个五星,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

51分钟前
  • muahaha
  • 力荐

青春校园片,以女主忐忑不安的升学经历回顾mid到high的转变...最好笑是每次渣男1号的出场音乐...女主原来是Agnes的配音...还是挺好笑的...也给家长一个提醒...

53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痘痘妆是亮点。

57分钟前
  • tiggfdruifffju
  • 很差

用五秒快进的方式看完了,普通少女成长记。

59分钟前
  • 需要毅种力量
  • 很差

整个看下来都觉得很好,可是没有做到的 可以坐的好地方太多了,又觉得可惜

60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好无聊的电影,好空洞的对白,gpt一天能写三个的程度。和爸爸对话的戏理应很好看但完全没出彩。白女的青春期烦恼没有学业压力、也没有压抑的家庭,就是想当cool kid,这点事都写不明白。

1小时前
  • Dawnai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