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平稳的固定镜头和挪威暖色系的视觉基调为人物在日常情景中就性与爱、自由与责任/道德、性别探索与认同等话题展开讨论提供了一个极具安全感的空间,没有抓马和争吵,只有平等的注视、安静的倾听和真实的对谈。导演主要通过角色逐步深入的交流推进叙事,同时细腻地将表达编织进几处闲笔,结尾以性别气质模糊的表演形式歌颂上帝对世间传播的爱与希望更是透出一股冷幽默。人们常常被社会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框住,忽略了爱是方式也是目的,更是一种选择。Love feels so fragile, so transient. But what if you think of love as a choice? That I've chosen you and you've chosen me. 占据主动,同时给予对方叙述的权利。
3.5 性的存在只是悬置的梦境和经历,是展示生活dilemma的舞台。不见了《爱》中精妙的情感剖析,剩下的只有在生活对话中构建的轻盈。
比洪尚秀某些小品好看多了,但是感觉最后的表演真的不是很必要。。
既是唠嗑电影、也是抬杠电影,许多男人是凝视的主题,也有些男人在潜意识里渴望着来自他人的凝视,只能说都是尊重祝福。拍成一集『摩登情爱』就了不得了,拉丝成一部电影确实大可不必。
#BQFF 诗人性的,关于关系,关于性别,关于取向。 北欧风很浓厚的电影 虽然有一些没有太让人感到影像感视听 但是故事和台词写的太好。
I thought it was God and then i realized it's David Bowie.宁做基佬,不信基督。
像我奶说梦话
拜托,对自己认知真的麻烦早点,耽误两个女性,毁了两个家庭,所有人陪着俩男主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就为了揭开这潜藏的欲望,妻子们忍气吞声,极力克服自己的悲痛还得哄着男主,理解男主,鼓励男主。真大型PUA现场。
【D+】
对话非常密集看得有点累,不过很羡慕这样开明的家庭关系,父亲可以与儿子讨论女人的痛经,丈夫与男人出轨了,可以跟妻子分享和探讨彼此的感受。果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最后上价值的时候,台词的话术转变还挺溜。他俩看起来自己很感动,接着向内跟自己和解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把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里,而一旦视角转换成另一半,事情就复杂起来了。
简洁平稳的固定镜头和挪威暖色系的视觉基调为人物在日常情景中就性与爱、自由与责任/道德、性别探索与认同等话题展开讨论提供了一个极具安全感的空间,没有抓马和争吵,只有平等的注视、安静的倾听和真实的对谈。导演主要通过角色逐步深入的交流推进叙事,同时细腻地将表达编织进几处闲笔,结尾以性别气质模糊的表演形式歌颂上帝对世间传播的爱与希望更是透出一股冷幽默。人们常常被社会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框住,忽略了爱是方式也是目的,更是一种选择。Love feels so fragile, so transient. But what if you think of love as a choice? That I've chosen you and you've chosen me. 占据主动,同时给予对方叙述的权利。
4.5/观感很新很陌生,只是在不可能拥有这种处境的前提下才看得比较安心。让身体匹配内心,这本身就是极难释出的,但竟然做到了只是在说话的身体,并能以此触及到彼此内心,那种向善的自由,看完好像真的片刻抵达到了
你是说 当男同含情脉脉地注视我时我会感觉更自由?
太哲学了
台词文本太强了!
什么两部曲,没看懂啥意思。
#74th Berlinale Competition# 3/10 无意义的絮语,仅有第一段对话真正驱动了故事的前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下午打开了这部电影,结果对于sex的讨论就基于一个直男和另一个陌生男人做爱这件事情,虽然大量对话但是我老是觉得这是不是sophism。。。
婚姻与性自由的关系,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的关系,消解男性的性别权力(梦中被凝视为女性的男主管)。视听很舒服,对话也不枯燥,还有北欧人独特的气质——既在聊最私密的话题,又很礼貌甚至疏离。
1.作为三部曲的开场,风格相对清冷淡化,剧情基本上完全依靠对白在推进导致舞台感略强,但是一开场想到了烂片《她唇之下》里的烂荤段子“屋顶工人活都好,因为日日修房事”导致我被前十分钟的对谈硬控得很乐。2.大卫鲍伊获得了等于或高于上帝的地位真笑死我了,这很摇滚。3.夫妻正反打那一对的大量对话则在偶然间让我想到《坠楼死亡的剖析》,同样是抽丝剥茧地劈开亲密关系。4.街景镜头配风格化音乐的间隔段有灵气。5.引用汉娜阿伦特的社会哲学理论倒给片子添了几分匠气,个人看来其实是扣分的点。6.黑白段的男同故事非常好笑,插入的时刻恰到好处,结尾颂歌与起舞和马路众人镜头略显落俗。7.只是喝了一杯酒又不代表我是酗酒者|对于一个建筑师而言,没什么比说他选错了字体可以更让他难过了|我倒是希望能给他们洗洗呢!(7.0/10)